收藏 分享(赏)

安徽省六安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开学(3月)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040369 上传时间:2024-06-04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8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六安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开学(3月)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安徽省六安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开学(3月)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安徽省六安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开学(3月)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安徽省六安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开学(3月)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安徽省六安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开学(3月)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安徽省六安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开学(3月)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安徽省六安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开学(3月)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安徽省六安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开学(3月)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安徽省六安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开学(3月)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安徽省六安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开学(3月)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安徽省六安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开学(3月)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安徽省六安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开学(3月)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安徽省六安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开学(3月)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安徽省六安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开学(3月)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安徽省六安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开学(3月)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安徽省六安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开学(3月)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安徽省六安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开学(3月)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安徽省六安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开学(3月)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安徽省六安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开学(3月)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安徽省六安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开学(3月)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安徽省六安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开学(3月)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8页
安徽省六安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开学(3月)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8页
安徽省六安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开学(3月)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8页
安徽省六安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开学(3月)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28页
安徽省六安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开学(3月)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28页
安徽省六安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开学(3月)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28页
安徽省六安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开学(3月)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7页
第27页 / 共28页
安徽省六安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开学(3月)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8页
第28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安徽省六安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开学(3月)考试试题(含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某种植物的羽裂叶和全缘叶是一对相对性状。某同学用全缘叶植株(植株甲)进行了下列四个实验。植株甲进行自花传粉,子代出现性状分离用植株甲给另一全缘叶植株授粉,子代均为全缘叶用植株甲给羽裂叶植株授粉,子代中全缘叶与羽裂叶的比例为11用植株甲给另一全缘叶植株授粉,子代中全缘叶与羽裂叶的比例为31其中能够判定植株甲为杂合子的实验是A. 或B. 或C. 或D. 或【答案】B【解析】【分析】由题干信息可知,羽裂叶和全缘叶是一对相对性状,但未确定显隐性,若要判断全缘叶植株甲为杂合子,即要判断全缘叶为显性性状,羽

2、裂叶为隐性性状。根据子代性状判断显隐性的方法:不同性状的亲本杂交子代只出现一种性状子代所出现的性状为显性性状,双亲均为纯合子;相同性状的亲本杂交子代出现不同性状子代所出现的新的性状为隐性性状,亲本为杂合子。【详解】让全缘叶植株甲进行自花传粉,子代出现性状分离,说明植株甲为杂合子,杂合子表现为显性性状,新出现的性状为隐性性状,正确;用植株甲给另一全缘叶植株授粉,子代均为全缘叶,说明双亲可能都是纯合子,既可能是显性纯合子,也可能是隐性纯合子,或者是双亲均表现为显性性状,其中之一为杂合子,另一个为显性纯合子,因此不能判断植株甲为杂合子,错误;用植株甲给羽裂叶植株授粉,子代中全缘叶与羽裂叶的比例为1:

3、1,只能说明一个亲本为杂合子,另一个亲本为隐性纯合子,但谁是杂合子、谁是纯合子无法判断,错误;用植株甲给另一全缘叶植株授粉,子代中全缘叶与羽裂叶的比例为3:1,说明植株甲与另一全缘叶植株均为杂合子,正确。综上分析,供选答案组合,B正确,A、C、D均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显隐性性状的判断方法,以及常见分离比的应用,测交不能用来判断显隐性,但能检验待测个体的基因组成,因此可用测交法来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2.某种二倍体高等植物的性别决定类型为XY型。该植物有宽叶和窄叶两种叶形,宽叶对窄叶为显性。控制这对相对性状的基因(B/b)位于X染色体上,含有基因b的花粉不育。下列

4、叙述错误的是A. 窄叶性状只能出现在雄株中,不可能出现在雌株中B. 宽叶雌株与宽叶雄株杂交,子代中可能出现窄叶雄株C. 宽叶雌株与窄叶雄株杂交,子代中既有雌株又有雄株D. 若亲本杂交后子代雄株均为宽叶,则亲本雌株是纯合子【答案】C【解析】【分析】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中,基因型XX代表雌性个体,基因型XY代表雄性个体,含有基因b的花粉不育即表示雄配子Xb不育,而雌配子Xb可育。【详解】由于父本无法提供正常的Xb配子,故雌性后代中无基因型为XbXb的个体,故窄叶性状只能出现在雄性植株中,A正确;宽叶雌株的基因型为XBX-,宽叶雄株的基因型为XBY,若宽叶雌株与宽叶雄株杂交,当雌株基因型为XBXb时

5、,子代中可能会出现窄叶雄株XbY,B正确;宽叶雌株与窄叶雄株,宽叶雌株的基因型为XBX-,窄叶雄株的基因型为XbY,由于雄株提供的配子中Xb不可育,只有Y配子可育,故后代中只有雄株,不会出现雌株,C错误;若杂交后代中雄株均为宽叶,且母本的Xb是可育的,说明母本只提供了XB配子,故该母本为宽叶纯合子,D正确。故选C。3.下列生理过程中,没有体现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是A. 减数分裂间期DNA和蛋白质的合成B. 减数分裂联会时发生的交叉互换C. 胰岛素基因在细胞中的表达D. 艾滋病毒在T细胞中进行增殖【答案】B【解析】【详解】减数分裂间期DNA合成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错误;减数分裂联会时发生的交叉

6、互换不涉及双链解旋,不发生碱基互补配对;B 正确;胰岛素基因在细胞中的表达经过转录和翻译过程,转录和翻译过程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C错误;艾滋病毒在T细胞中进行增殖经过逆转录、转录、翻译等过程,体现碱基互补配对原则。D错误。4.某二倍体植物染色体上的基因B2是由其等位基因B1突变而来的,如不考虑染色体变异,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该突变可能是碱基对替换造成的B. 基因B1和B2编码的蛋白质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C. 基因B1可能比B2的脱氧核苷酸数多D. 正常情况下基因B1和B2可同时存在于同一个配子中【答案】D【解析】【分析】基因突变是指DNA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替换,由于密码子具有简并

7、性等,基因突变不一定会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详解】A、基因突变是由于碱基对的增添、替换和缺失引起的,A正确;B、基因B1和B2转录形成的密码子排列顺序不同,因为密码子具有简并性,翻译形成的蛋白质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B正确;C、生物具有亲缘关系,共用一套密码子,C正确; D、B1和B2可同时存在于同一个体细胞中,二倍体的配子中B1和B2分离进入到不同的配子中,不能同时存在,D错误。故选D。5.科学家把等量的小白鼠败血症病毒(一种 RNA 病毒)颗粒加入甲乙两支试管,其中甲试管中含有带放射性标记的脱氧核糖

8、核苷三磷酸缓冲溶液,乙试管中含有带放射性标记的核糖核苷三磷酸缓冲溶液。一段时间后,甲试管中能检测到含有放射性的核酸,乙试管中不能检测到含有放射性的核酸。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甲、乙试管中都不能检测到子代病毒B. 该病毒颗粒中含有与 DNA 合成有关的酶C. 乙试管中无放射性核酸的合成是因为缺少 DNA 聚合酶D. 若加入某种水解 RNA 的酶,甲试管中检测到的放射性核酸明显减少【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干实验:甲试管中加入了RNA病毒的颗粒和含有带放射性标记的脱氧核糖核苷三磷酸缓冲溶液,一段时间后,甲试管中能检测到含有放射性的核酸,说明甲试管中发生了逆转录过程,以RNA为模板合成了

9、DNA,说明该病毒为逆转录病毒;而乙试管中加入了RNA病毒的颗粒和带放射性标记的核糖核苷三磷酸缓冲溶液,一段时间后,乙试管中不能检测到含有放射性的核酸,说明乙试管中不能发生核酸的合成过程,因为缺少相关的酶,即RNA聚合酶。据此答题。【详解】A、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繁殖后代,因此甲、乙试管中都不能检测到子代病毒,A正确;B、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甲试管中完成了DNA的合成,因此加入的病毒颗粒中含有与DNA合成有关的酶,即逆转录酶,B正确;C、乙试管中无放射性核酸的合成是因为缺少相关的酶,即RNA聚合酶,C错误;D、加入RNA酶,病毒RNA被水解,则逆转录过程所需的模板减少,因此甲试管中放射性核

10、酸明显减少,D正确。故选C。6.如图是生物体内有关遗传信息的复制、转录、翻译等过程图解,其中1、2、3分别代表相关过程。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在真核细胞中,图中1、2过程涉及的场所是相同的B. 图中3过程表示翻译,且方向为由左向右C. 图中4个核糖体参与同一条肽链的合成,从而加快了翻译速度D. 不同的tRNA可能转运相同的氨基酸【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生物体内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其中1为DNA分子复制过程;2为转录过程;3为翻译过程.。【详解】在真核细胞中,图中1过程表示DNA分子的复制,发生在细胞核、线粒体和叶绿体中;图中2过程表示DNA的转录,发生在细胞核、

11、线粒体和叶绿体中,A正确;图中3过程合成的产物是多肽,可以确定3过程表示翻译,多肽从左到右长度依次增加,所以翻译的方向是由左向右,B正确;图中4个核糖体同时进行4条肽链的合成,从而提高了翻译的效率,C错误;根据密码子的简并性可推知:不同的tRNA可能转运相同的氨基酸,D正确,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生物体内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图解,要求考生识记过程,能准确判断图中各过程的名称,再结合所学的知识答题即可。7.先天性丙种球蛋白缺乏症为由X染色体上b基因控制(B对b为显性),在中欧某地区的人群中,该Xb基因频率为1/60,只考虑这一对基因的遗传,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该人群中男性发病率为1/360

12、0B 该病携带者致病基因只能来自于外祖父C. 次级精母细胞的基因型为XBXb可能是基因重组所致D. 人群中各种基因型的婚配方式中子代能体现伴性遗传特点的有2种【答案】D【解析】该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男性患者的基因型为XbY,该Xb基因频率为1/60,则该人群中男性发病率为1/60,A错误;该病携带者的基因型为XBXb,其中致病基因可能来自来自于外祖父或外祖母,也可能来自祖母,B错误;本题只涉及一对等位基因,不会发生基因重组,次级精母细胞的基因型为XBXb的原因是基因突变,C错误;人群中各种基因型的交配方式包括6种,即XBXBXBY、XBXBXbY、XBXbXBY、XBXbXbY、XbXb

13、XBY、XbXbXbY,其中子代能体现伴性遗传特点(男患者多于女患者、隔代交叉遗传)的有2种,即XBXbXBY、XbXbXBY,D正确。8.果蝇群体的子代经药物E处理后雌性明显少于雄性,某同学提出两点假说:药物E能选择性杀死雌性果蝇;药物E能使雌性果蝇性反转为雄性,但不改变其遗传物质。果蝇的红眼对白眼为显性,由位于X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现以若干纯合的红眼和白眼雌雄果蝇为材料,探究哪种假说正确,下列实验方案可行的是A. 红眼雄果蝇和白眼雌果蝇杂交,经药物E处理子代后,统计子代雌性果蝇的表现型B. 红眼雄果蝇和白眼雌果蝇杂交,经药物E处理子代后,统计子代雄性果蝇的表现型C. 红眼雌果蝇和白

14、眼雄果蝇杂交,经药物E处理子代后,统计子代雄性果蝇的表现型D. 红眼雌果绳和白眼雄果绳杂交,经药物E处理子代后,统计子代雌性果绳的表现型【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可知,该实验的目的是判断药物X的作用是能否使雌性果蝇发生性反转,可设相关基因为B、b,确定亲本基因型分析作答。【详解】AB、若选择选择红眼雄果蝇和白眼雌果蝇,则亲本基因型为XBYXbXb,杂交后代雌蝇全为红眼,雄蝇全为白眼,经药物X处理后,无论雌蝇是否发生性反转,雌果蝇表现均为红眼,但若有性反转现象,则雄性果蝇中会出现原本并不存在红眼,故可统计子代雄性果蝇的表现型来确定,A错误,B正确;CD、红眼雌果蝇和白眼雄果蝇杂交,则亲本

15、基因型为XbYXBXB,杂交后代全为红眼,无论是否发生性反转,雌雄果蝇依旧表现为红眼,无法区分,C、D错误。故选B。【点睛】隐形纯合子雌性个体与显性雄性个体杂交组合是常见的杂交形式,可用于判断基因在染色体的位置等。9.穿梭育种是近年来小麦育种采用的新模式。农业科学家将一个地区的小麦品种与国内、国际其他地区的品种进行杂交,然后通过在两个地区间不断地交替种植、选择、鉴定,最终选育出优良的小麦新品种。下列关于穿梭育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自然选择方向不同使各地区的小麦基因库存在差异B. 穿梭育种培育新品种可适应两个地区的环境条件C. 穿梭育种充分利用了小麦的遗传多样性D. 穿梭育种利用的主要原

16、理是染色体变异【答案】D【解析】【分析】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详解】两个地区的环境不同,导致自然选择的方向不同,使各地区的小麦基因库存在差异,A正确;由题意可知,穿梭育种是将小麦在两个地区反复交替种植,然后进行选择和鉴定,最终选育出小麦新品种。所以,穿梭育种培育的新品种可适应两个地区的环境条件,B正确;由题意可知,穿梭育种是将一个地区的品种与国内国际其他地区的品种进行杂交,然后将小麦在两个地区反复交替种植,然后进行选择和鉴定,最终选育出小麦新品种。利用的育种原理是基因重组,充分地利用了小麦的遗传多样性,

17、C正确;D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主要通过育种考查进化相关知识,考生从题干中获取相关信息,结合现代进化理论和育种原理准确判断各个选项。10.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 变异都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B. 新物种形成时种群的基因频率一定发生改变C. 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意味着新物种形成D. 共同进化是指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影响,不断进化【答案】B【解析】【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解

18、】A、由环境引起的变异不会导致遗传物质的改变,不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A错误;B、新物种形成,一定发生生物进化,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B正确;C、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都可以阻断基因交流,生殖隔离意味着新物种形成,C错误;D、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影响共同进化,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能对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11.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的三种植物,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a、c、f 没有地理隔离,也不会产生生殖隔离B. aj 所含的全部基因,称为种群基

19、因库C. fj 在一段时间内没有产生新的基因,但该种群基因频率有可能发生变化D. aj 所含的全部植物,共同构成了一个植物群落【答案】C【解析】【分析】1.基因库: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2.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这现象叫做生殖隔离,生殖隔离的出现,意味着新物种的产生。3.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方向,生物进化的过程是基因频率不断发生改变的过程。【详解】A、由分析可知:a、c、f虽然没有地理隔离,但它们不是同一物种,故它们之间存在生殖隔离,A错误;B、由基因库的概念可知:aj生物所含的全部基因,不能称为种群基因库,因

20、为它们不是同一物种,B错误;C、虽然分fj在一段时期内没有产生新的基因,但由于自然选择的作用,该种群基因频率有可能发生变化,C正确;D、群落是指一定自然区域内所有生物的总称,D错误。故选C。12.目前市场上销售的香蕉均来自三倍体香蕉植株,如图为某三倍体香蕉的培育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图中染色体加倍的原因是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的分裂受阻B. 图中野生芭蕉、有子香蕉和无子香蕉是三个不同的物种C. 若图中野生芭蕉的基因型为Aa,则图中无子香蕉的基因型可能有 4 种D. 该过程说明生殖隔离的形成必须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图:用秋水仙素处理野生芭蕉,可抑制细胞有丝分

21、裂过程中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形成四倍体有子香蕉。二倍体有子香蕉经减数分裂形成的配子中含一个染色体组,四倍体有子香蕉经减数分裂形成的配子中含二个染色体组,所以杂交后形成的个体含三个染色体组,其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联会紊乱,所以不能产生种子,为无子香蕉。【详解】A、图中染色体加倍的原因是有丝分裂前期纺锤体的形成受阻,而不是着丝点的分裂受阻,A错误;B、二倍体野生芭蕉和四倍体有子香蕉都是可育的,且二者存在生殖隔离,所以它们是两个不同的物种,它们的杂交后代三倍体无子香蕉是高度不育的,不是一个新物种,B错误;C、若图中野生芭蕉的基因型为Aa,则图中无子香蕉的基因型可能有AAA、AAa、

22、Aaa和aaa共4种,C正确;D、该过程说明生殖隔离的形成可以不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D错误。故选C。13.下列因素中,可能引起病人组织水肿的有几项( )局部组织细胞代谢旺盛 长期蛋白质营养不足 淋巴管阻塞 肾炎导致血浆蛋白丢失 花粉等过敏原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A. 二项B. 三项C. 四项D. 五项【答案】D【解析】【分析】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增多造成的,其水分可以从血浆、细胞内液渗透而来.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过敏反应中组织胺的释放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2)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

23、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3)组织细胞代谢旺盛,代谢产物增加;(4)营养不良引起血浆蛋白减少,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减弱,组织间隙液体增加,导致组织水肿现象;(5)肾脏病变引起细胞内外液体交换失衡。肾炎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引起水滞留,导致组织水肿。【详解】局部组织细胞代谢旺盛,使组织中代谢废物的累积,直接导致组织液渗透压升高,把血浆中的水分吸了过来导致水肿,正确;长期蛋白质营养不足,血浆蛋白含量减少,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的渗透压相对升高,引起组织水肿,正确;寄生虫阻塞淋巴管,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正确;肾炎导致蛋白尿,使血浆蛋

24、白含量减少,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的渗透压相对升高,引起组织水肿,正确;花粉等过敏原引起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正确。综上五项均正确。故选D。14.胃内的酸性环境是通过质子泵维持的,质子泵催化1 分子的 ATP 水解所释放的能量,可驱动 1 个 H+从胃壁细胞进入胃腔和1个 K+从胃腔进入胃壁细胞,K+又可经通道蛋白顺浓度进入胃腔。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氨基酸可能是组成质子泵的单体之一B. 胃内酸碱度是机体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之一C. H+从胃壁细胞进入胃腔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D. K+由胃壁细胞进入胃腔不需要质子泵的作用【答案】B【解析

25、】【分析】细胞膜内外的离子分布:钠离子在细胞外的浓度高于细胞内,钾离子浓度在细胞内高于细胞外,然后结合题意分析,“质子泵催化1分子的ATP水解所释放的能量,可驱动1个H+从胃壁细胞进入胃腔和1个K+从胃腔进入胃壁细胞”,说明Na+-K+泵参与离子跨膜运输过程需要消耗ATP分子,故Na+-K+泵运输离子的过程是主动运输【详解】A、质子泵起到载体的作用,其化学本质可能是蛋白质,因此氨基酸是组成质子泵的单体之一,A正确;B、胃是消化道,不属于内环境,B错误;C、H+从胃壁细胞进入胃腔需要消耗ATP,所以其方式是主动运输,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C正确;D、K+可经通道蛋白顺浓度进入胃腔,不需要质子泵的作

26、用,D正确。故选B。15.下列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的是( )唾液淀粉酶、胃蛋白酶、胰脂肪酶 抗体、抗利尿激素、胰岛素 葡萄糖、氨基酸 CO2、O2、Na+、K+ 突触小泡、神经递质A. B. C. D. 【答案】B【解析】【分析】1、内环境中可以存在的物质:小肠吸收的物质在血浆、淋巴中运输:水、盐、糖、氨基酸、维生素、血浆蛋白、甘油、脂肪酸等。细胞分泌物: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细胞代谢产物:CO2、水分、尿素等。2、内环境中不存在的物质:血红蛋白、载体蛋白、H2O2酶、细胞呼吸酶有关的酶、复制转录翻译酶等各种胞内酶、消化酶等。【详解】唾液淀粉酶、胃蛋白酶、胰脂肪酶位于消化道,不属于

27、内环境的组成成分,错误;抗体、抗利尿激素、胰岛素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正确;葡萄糖、氨基酸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正确;CO2、O2、Na+、K+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正确;突触小泡位于神经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错误。综上正确。故选B。16. 给狗喂食会引起唾液分泌,但铃声刺激不会。若每次在铃声后即给狗喂食,这样多次结合后,狗一听到铃声就会分泌唾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大脑皮层没有参加铃声刺激引起唾液分泌的过程B. 食物引起味觉和铃声引起唾液分泌属于不同的反射C. 铃声和喂食反复结合可促进相关的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联系D. 铃声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和食物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相同【答案】C

28、【解析】【详解】A、铃声刺激引起唾液分泌为条件反射,需要大脑皮层相关神经中枢参加,A错误;B、食物引起味觉的产生过程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只在大脑皮层的躯体感觉中枢形成味觉而没有作出反应,故不属于反射,B错误;C、铃声和喂食反复结合可促进相关的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联系,如加强神经元之间新的的突触联系,以形成条件反射,C正确;D、铃声原本不能引起唾液分泌反射活动的发生,但喂食和铃声反复结合刺激后却形成了这种反射活动,说明此过程中相关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联系,构成了新建立起的条件反射的反射弧,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神经调节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

29、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17.如图是表示某反射通路的简图,首先大脑皮层发出冲动,可以引起a神经元、g神经元兴奋,进而引起骨骼肌中梭外肌纤维(肌纤维即肌细胞)收缩,从而提起重物。已知图中突触释放的神经递质均为兴奋性递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图中的a神经元兴奋后,可以传递给梭外肌纤维和 A 神经元B. 图中的神经元兴奋后,可以传递给梭内肌纤维和 A 神经元C. 从反射弧结构组成的角度分析,肌梭中只存在效应器D. g神经元兴奋后,会使骨骼肌收缩的力量明显减弱【答案】B【解析】【分析】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兴奋在离体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在反射弧中的传递是单

30、向的,这是由突触的特殊结构决定的,兴奋只能由突触前膜经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引起下一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详解】A、图中的a神经元为传出神经元,a神经元兴奋后,只能传递给梭外肌纤维,A错误;B、图中的神经元兴奋后,肌梭能感受梭内肌纤维收缩,产生兴奋并传导给A神经元,B正确;C、从反射弧结构组成的角度分析,肌梭中既有感受器也有效应器,C错误;D、神经元兴奋后,会使骨骼肌收缩的力量增强,D错误。故选B。18.下列关于神经细胞中静息电位(静息时膜内外的电位差)和动作电位(受到刺激后产生的电位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将电位计的两电极置于神经纤维膜的外侧,可测出神经细胞静息电位

31、B. 将离体的神经纤维置于适宜的生理盐溶液中,适当增加溶液的 K+浓度其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增大C. 将离体的神经纤维置于适宜的生理盐溶液中,适当增加溶液的 Na+浓度其动作电位的峰值增大D. 神经纤维膜上动作电位的峰值会随刺激强度的增大而增大,随传导距离的增大而减小【答案】C【解析】【分析】静息电位及其产生机制:安静状态时K+就会顺浓度差由细胞内移向细胞外,造成膜内电位变负而膜外电位变正。动作电位及其产生机制:峰电位的上升支是由大量Na+快速内流形成,其峰值接近Na+平衡电位;峰电位的下降支主要是K+外流形成的。后电位又分为负后电位和正后电位,它们主要是K+外流形成的,正后电位时还有Na+- K

32、+泵的作用,从膜内泵出3个Na+,从膜外泵入2个K+。【详解】A、测定动作电位应该把电位计的两电极分别放在细胞膜内侧和外侧,观察有无电势差,若表现为外正内负即是静息电位,A错误;B、适当增加溶液的K+浓度,使细胞膜内外K+浓度差变小,造成钾离子外流的数量减少,使得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变小,B错误;C、适当增加溶液的Na+浓度,膜内外Na+浓度差增大,Na+内流增多,动作电位的峰值增大,C正确;D、兴奋的传导具有“全或无”和“不衰减”的特点,神经纤维膜上动作电位的峰值不受刺激强度和传导距离的影响,D错误。故选C。19.下表为患者血液化验的部分结果。据此分析,其体内最可能发生的是 ()项目结果参考值单

33、位葡萄糖12.283.896.11mmol/L钾离子3.233.505.50mmol/L钙离子2.812.022.60mmol/LA. 会出现抽搐等症状B. 神经细胞膜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増大C. 胰岛素促进葡萄糖运出肝细胞D. 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分增加【答案】B【解析】【分析】表格分析:由表中信息可知该患者表现为:高血糖、低钾、高钙。胰岛素的功能是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详解】A、血钙过低会出现抽搐等症状,与题干信息不符,A错误;B、血钾浓度低会导致静息电位产生时外流的钾离子增多,从而导致神经细胞膜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増大,B正确;C、胰岛素促进葡萄糖运进肝细胞,C错误;D、由

34、于血糖浓度高,导致原尿中葡萄糖的浓度增大,致使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分减少,D错误。故选B。【点睛】熟知尿液的形成过程是正确判断D项的关键!20.如图为神经调节中两个重要的结构模式图,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A. 图甲中内的物质为神经递质,它可以和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B. 图甲为图乙中结构c的局部放大图,A是突触小体C. 图乙中的X所示神经纤维为传入神经D. 图乙中b受损的情况下,刺激a虽然肌肉不能收缩但仍有感觉【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题图甲可知,的轴突末端,是线粒体,是突触小泡,是突触前膜,是突触间隙,是突触后膜;图乙是反射弧的结构模型图,X所在的神经元是传入神经元,b所在的神经元为传出神经元

35、,c代表突触的位置,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传导是单向的,只能是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详解】A、突触小泡内含有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后,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所在的神经元兴奋或抑制,A正确;B、图甲和图乙的c都代表突触,因此图甲为图乙中结构c的局部放大图,A是突触小体,B正确;C、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乙中的X所示神经纤维为传入神经,C正确;D、兴奋在反射弧上是单向传递的,因此图乙中b受损的情况下,刺激a产生的兴奋不能传到肌肉,所以肌肉不能收缩,也不能传到神经中枢,所以也不能产生感觉,D错误。故选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找我反射弧的结构和突触的结构,准

36、确判断图甲中各个数字代表的结构的名称以及图乙中反射弧的各个结构的名称。21.研究表明,同一突触小体中可能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递质,此现象称为递质共存现象。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 兴奋在突触中的传递有赖于生物膜的流动性B. 兴奋在突触中的传递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传递功能C. 同一突触后膜上可能存在多种受体D. 突触后膜所在的神经细胞一定不会产生神经递质【答案】D【解析】【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

37、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详解】A、神经递质的释放是通过胞吐作用完成的,这有赖于生物膜的流动性,A正确;B、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时,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并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传递功能,B正确;C、由于突触小体中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递质,那么同一突触后膜上可能相应地存在多种受体,C正确;D、突触后膜所在神经细胞的轴突末端的细胞膜可能成为另一个突触的突触前膜,因此也有可能产生神经递质,D错误。故选D。22.如图甲所示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图乙为突触结构,在a、d两点连接一个灵敏电流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刺激图甲中处,可以测到电位变化的有B. 在突触处完成

38、“化学信号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C. 刺激图乙b、c点,灵敏电流计指针各偏转1、2次D. 乙酰胆碱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递质,通过扩散进入到突触间隙【答案】A【解析】【分析】依题文可知,本题考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图甲中共有3个突触,且均为轴突-树突型,由于神经递质只能从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图乙表示突触结构,刺激b点,a、c、d点均兴奋,刺激c点,只有d点兴奋。依据相关知识做出判断。【详解】A、识图可知,兴奋在同一个神经元上可双向传导,但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因此刺激图中处,可以测到电位变化的有,A正确;B、在突触处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39、,B错误;C、图乙表示突触结构,刺激b点,a、c、d点均兴奋,刺激c点,只有d点兴奋,所以刺激图中b、c点,灵敏电流计各偏转2、1次,C错误;D、乙酰胆碱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递质,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的方式是胞吐,D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文结合图解,重点考查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要求学生识记突触的结构和类型,能够理解并运用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的特点。23.某神经纤维在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中,钠、钾离子通过离子通道的流动造成的跨膜电流如图所示(内向电流是指正离子由细胞膜外向膜内流动,外向电流则相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a点之前神经纤维膜内外之间没有正离子的流动B. ab段钠离子通

40、道开放,bc段钠离子通道关闭C. c点时神经纤维的膜内电位等于0mVD. cd段钾离子排出细胞不需要消耗ATP【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曲线图可知,内向电流是指正离子由细胞膜外向膜内流动,主要是钠离子内流;外向电流是指正离子由细胞膜内向膜外流动,主要为钾离子外流。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详解】据图分析,a点之前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此时有钾离子外流,A错误;ab段与bc段均是内向电流,此时都是钠离子通道开放,B错误;c点时神经纤维处于动作

41、电位,此时膜内为正电位,膜外为负电位,所以其膜内电位大于0mV ,C错误;cd段钾离子通过钾离子通道蛋白排出细胞,是协助扩散,不需要消耗ATP,D正确。【点睛】注意本题中“内向电流是指正离子由细胞膜外向膜内流动,外向电流则相反”要对应所学知识“静息电位是钾离子外流,而动作电位是钠离子内流”,进而分析得出曲线中个点对应的电位状态。24.屈肌反射是当机体皮肤受到伤害性刺激时,肢体的屈肌强烈收缩、伸肌舒张使肢体脱离伤害性刺激,如缩手反射。下图表示人体屈肌反射的部分反射弧结构,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注:(十)表示促进、(一)表示抑制,a、b、c表示结构,箭头表示兴奋传导方向A. 兴奋由a传至b时,b处

42、Na+通道开放形成内正外负的膜电位B. 神经递质在c处的释放过程与细胞膜的流动性密切相关C. c处属于内环境的组分,该处化学成分的改变将影响兴奋的传递D. 当传入神经接受兴奋后,能引起屈肌与伸肌同时收缩与舒张【答案】D【解析】【分析】动作电位的电荷分布是外负内正,静息电位是外正内负.【详解】b处兴奋时,Na+通道开放形成内正外负的膜电位,A项正确;神经递质在突触处通过胞吐释放,释放过程与细胞膜的流动性密切相关,B项正确;c处为突触间隙的组织液,属于内环境的组分,该处Na+、K+的改变将影响兴奋的传递,C项正确;传入神经接受兴奋后,通过中间神经元作用于伸肌运动神经元,耗时较长,屈肌的收缩与伸肌的

43、舒张不同时发生,D项错误。【点睛】由于在突触处信号经过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消耗时间较长,兴奋在反射弧中传导的时间,主要决定于突触的数目,而不是神经纤维的长短。25.甘氨酸是一种神经递质,与细胞膜表面的受体结合后开启Cl通道,使Cl顺浓度梯度通过细胞膜进出细胞。研究发现脊髓处细胞内Cl的浓度低于细胞外的,而在早期的发育中神经系统的某些部位细胞内Cl浓度高于细胞外,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甘氨酸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后,会形成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B. 早期发育时,神经系统某些部位的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的甘氨酸能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C. 在不同的发育时期,甘氨酸作用于不同细胞产生的效果均相同D. 甘氨

44、酸是小分子物质,在突触前膜是以主动运输的方式被释放出去【答案】B【解析】【分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形式传导,在神经元之间以化学信号单向传递。【详解】A、甘氨酸能开启突触后神经元细胞膜上的Cl- 通道,使Cl- 顺浓度梯度进入细胞,抑制动作电位的产生,A项错误;B、在发育前期,某些神经细胞内的Cl- 浓度高于细胞外的,Cl- 通道开启后,易于形成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B项正确;C、在不同的发育时期,甘氨酸作用于不同细胞产生的效果可能不相同,C项错误;D、甘氨酸是小分子的神经递质,以胞吐的方式分泌到细胞外,D项错误。故选B。【点睛】甘氨酸属于神经递质,突触前膜以胞吐的形式分泌神经递质,需要消耗

45、能量。26.为探究运动对海马脑区发育和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研究者将实验动物分为运动组和对照组,运动组每天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跑步/游泳)。数周后,研究人员发现运动组海马脑区发育水平比对照组提高了1.5倍,靠学习记忆找到特定目标的时间缩短了约40%。根据该研究结果可得出A. 有氧运动不利于海马脑区的发育B. 规律且适量的运动促进学习记忆C. 有氧运动会减少神经元间的联系D. 不运动利于海马脑区神经元兴奋【答案】B【解析】【分析】1、学习和记忆是脑的高级功能之一。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记忆则是将获得的经验进行贮存和再现。学习和记忆相互联系,不可分割。2、

46、研究发现,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以及某些种类蛋白质的合成。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尤其是与大脑皮层下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详解】由题意可知,运动组每天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跑步/游泳),数周后,研究人员发现运动组海马脑区发育水平比对照组提高了1.5倍,因此,有氧运动有利于海马脑区的发育,A错误;运动组海马脑区发育水平高,且靠学习记忆找到特定目标的时间缩短了约40%,因此,规律且适量的运动促进学习记忆,B正确;有氧运动有利于学习记忆,而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因此,有氧运动会增加神经元之间的联系,C

47、错误;据题意可知,运动组海马脑区发育水平高,且学习记忆能力增强,不运动不利于海马脑区神经元兴奋,D错误;因此,本题答案选B。【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 明确学习记忆与海马区的关系,运动与大脑发育的关系,找出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再根据题意作答。27.如甲图所示,在神经纤维上安装两个完全相同的灵敏电表,表1两电极分别在a、b处膜外,表2两电极分别在d处膜的内外侧。在bd中点c给予适宜刺激,相关的电位变化曲线如乙图、丙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表1记录得到乙图所示的双向电位变化曲线B. 乙图点时Na+的内流速率比点时更大C. 乙图曲线处于点时,丙图曲线正处于点D. 丙图曲线处于点时,

48、甲图a处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答案】C【解析】【分析】甲图中:表1两极均在膜外连接,表2两极分别连在膜内和膜外。乙图中:会发生钠离子内流,产生动作电位,对应甲图的表2。丙图中:表示甲图b点兴奋,表示兴奋传至a、b之间。【详解】A、表1记录得到丙图所示的曲线图,b、a两点会先后发生兴奋,A错误;B、乙图点处于静息电位,Na+的内流速率比点时小,B错误;C、乙图曲线处于点时,说明d点处于兴奋状态,丙图曲线正处于点即b点兴奋时,C正确;D、丙图曲线处于点时,兴奋传至ab之间,甲图a处于静息电位,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D错误。故选C。28.下图某反射弧结构的模式图,其中乙表示神经中枢,甲、丙未知。神经

49、元A、B上的1、2、3、4为四个实验位点。现欲探究A是传出神经元还是传入神经元,某研究小组将微电流计的两个电极分别搭在位点2和位点3的神经纤维膜外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刺激位点4,若微电流计指针偏转2次,则A为传入神经元B. 刺激位点4,若微电流计指针偏转2次,则A为传出神经元C. 刺激位点1,若微电流计指针偏转2次,则A为传入神经元D. 刺激位点1,若微电流计指针偏转1次,则A为传出神经元【答案】A【解析】【分析】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已知乙表示神经中枢,则甲、丙中,一个是感受器、一个是效应器,A和B中,一个是传入神经、另一个是传出神经,而兴奋在神

50、经元上可以双向传导,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据此分析。【详解】A. 将微电流计的两个电极分别搭在位点2和位点3的神经纤维膜外侧,刺激位点4,若微电流计指针偏转2次,说明兴奋可由B传向A,则A为传出神经元,A错误;B. 据A分析可知,刺激位点4,若微电流计指针偏转2次,则A为传出神经元,B正确;C. 将微电流计的两个电极分别搭在位点2和位点3的神经纤维膜外侧,刺激位点1,若微电流计指针偏转2次,说明兴奋可由A传向B,因此A为传入神经元,C正确;D. 将微电流计的两个电极分别搭在位点2和位点3的神经纤维膜外侧,刺激位点1,若微电流计指针偏转1次,说明兴奋不能从A传向B,因此A为传出神经元,D正确

51、。29.-氨基丁酸和某种局部麻醉药在神经兴奋传递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如图所示(Na+通过Na+通道进入神经细胞)。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 -氨基丁酸和该局部麻醉药(有辣椒素存在)都能抑制神经元的兴奋B. -氨基丁酸与突触后膜的相应受体结合后,膜外电位由负变为正C. 该局部麻醉药需进入细胞内才能发挥作用D. 图中-氨基丁酸的释放需要消耗能量,而Na+的内流不需要消耗能量【答案】B【解析】【分析】据图2可知,局麻药与钠离子通道结合,使其关闭,导致钠离子不能进入细胞内,从而抑制突触后膜产生电位变化;根据图1可知,-氨基丁酸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使氯离子进入细胞内,导致静息电位加大,不利于产生动作电位

52、;神经细胞兴奋时,膜内外的电位变化过程是膜外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膜内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氨基丁酸属于神经递质,而局麻药不属于神经递质,但作用效果相同。【详解】A.由图一可知,-氨基丁酸和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使氯离子进入细胞内,导致静息电位加大,抑制神经元的兴奋过程,局部麻醉药在有辣椒素存在时可使钠离子通道关闭,抑制钠离子进入细胞,从而抑制神经元的兴奋,A正确;B.-氨基丁酸与突触后膜的相应受体结合后,引起氯离子进入细胞,膜外电位仍为原来的正电位,只是增大了静息电位的差值,B错误;C.由图可知,该局部麻醉药单独使用时不能进入细胞,在有辣椒素存在时,该局部麻醉药进入细胞内使钠离子通道关闭,使钠

53、离子内流受抑制,该细胞不能兴奋,即该局部麻醉药需进入细胞内才能发挥作用,C正确;D.图中-氨基丁酸的释放为胞吐,需要消耗能量,而Na+的内流为协助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D正确。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神经兴奋在突触间传递过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30.下图示 A、B 两细胞间突触结构的模式图。下列关于此图的描述,错误的是( )A. 神经元 A 释放与线粒体和高尔基体有关B. 细胞 B 可以是效应器中的肌肉或者腺体细胞C. 与结合,体现了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流动性D. 某些在结构中的神经递质可以重新进入结构【答案】C【解析】【分析

54、】1、据图分析,表示神经纤维的膜,表示突触小泡,表示突触前膜,是突触间隙,突触后膜,是神经递质,是突触后膜的受体。2、递质移动方向:突触小泡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3、信号转换: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详解】A、神经递质的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释放过程是胞吐,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A正确;B、细胞B可以是效应器中的肌肉或者腺体细胞,也可以是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B正确;C、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使得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者抑制,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C错误;D、结构中的神经递质可以重新进入结构,也可以被相应酶分解失去活性,D正确。故选C。二、综合题31.遗传性乳光牙是一种单基因遗传

55、病,某生物学习小组对一个乳光牙女性患者的家庭成员 情况进行调查后,记录下表所示(“”表示患者,“”表示正常。),请分析回答:该女性患者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父亲母亲姐姐弟弟(1)该病的遗传方式为_,若该女性患者与一个正常男性结婚,生下一个正常男孩的可能性是_。(2)若该乳光牙女性患者的父母、姐姐及其本人色觉都正常,但其弟弟是红绿色盲患者,则该女性与一个牙齿正常但患有红绿色盲的男性结婚,则生下的男孩正常的可能性、只患一种病的可能性分别是_和_。(3)遗传性乳光牙是由于正常基因中第 45 位决定谷氨酰胺的一对碱基发生了改变,从而引起该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合成终止而导致的。已知谷氨酰胺的密码子是(CAA、

56、CAG),终止密码子是(UAA、UAG、UGA),那么,该基因突变发生的碱基对变化是_,与正常基因控制合成的蛋白质相比,乳光牙致病基因控制合成的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_(“增大”或“减少”或“不变”)。(4)人类的疾病并不都是由基因的改变引起的,也可能是_影响造成的(至少答两点)。【答案】 (1). 常染色体显性 (2). 1/6 (3). 1/4 (4). 7/12 (5). G-C 突变成 A-T (6). 减少 (7). 染色体异常 环境(或传染等其他合理答案)【解析】【分析】父母患病,生出正常子女,“有中生无”,可判断为显性病。父亲患病,生出正常女儿,可排除伴X显性,故可判断该病为常染色

57、体显性病。【详解】(1)该女患者的双亲有病,但其姐姐和弟弟正常,说明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病。用 A、a 表示乳光牙基因及其等位基因,则该女患者基因型为 2/3Aa、1/3AA。与一正常男子结婚, 生下一正常男孩的可能性为:1/21/3=(Aaaa)1/22/31/2=1/6。(2)用 b 表示色盲基因,则该女患者基因型为 1/2XBXB、1/2XBXb,与患有色盲的男性结婚,所生男孩患色盲概率为 1/2XBXbXbY1/21/2XbY=1/4,则男孩色觉正常概率为 3/4,牙齿正常的概率为:2/3Aaaa2/31/2=1/3;那么男孩正常概率为:3/41/3=1/4。只患一种病的可能性为:3/4

58、2/3+1/41/3=7/12。(3)从题意知,谷氨酰胺的密码子中的 C 变成终止密码中的 U,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推知基因的 G-C 对突变成 A-T 对。由于正常基因中一对碱基突变,导致应该编码的蛋白质合成停止,故乳光牙致病基因控制合成的比正常基因控制合成的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减少了。(4)人类疾病有因基因突变或染色体变异引起的遗传病,也有因环境等其他因素引起的非遗传病。【点睛】本题考查遗传病遗传方式的判断、患病概率的计算、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识图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能力。32.将原产某地的某种一年生植物甲,分别引种到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种植,很多年以后移植

59、到原产地,开花时期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将植物甲引种到低纬度与高纬度地区,这样原属于同一个物种的种群 a、b 和 c 之间形成_,种群 b 和种群 c 个体之间由于花期不同,已不能正常受粉,说明已产生了_。种群 b 和种群 c 是不是同一物种?_。(2)在对植物乙的某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 DD 和 dd 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0%和 70%(各种基因型个体生存能力相同),第二年对同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 DD 和 dd 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 4%和 64%,因此有同学说在这一年中,该植物种群所有性状肯定都没有发生进化,该同学的说法对吗?并说出你的理由:_。(

60、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_是新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任何一个物种都不是单独进化的,而是_的。【答案】 (1). 地理隔离 (2). 生殖隔离 (3). 不是 (4). 错 虽然该种群 D 和 d 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变化,但是控制其它性状的基因频率可能发生变化,进而导致进化 (5). 可遗传变异 自然选择 隔离 (6). 共同进化【解析】【分析】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导致物种形成。【详解】(1)将植物甲引种到低纬度

61、和高纬度地区,这样原属于同一个物种的种群 a、b 和 c 之间会形成地理隔离,种群 b 和种群 c 个体之间由于花期不同,已不能正常受粉,说明已产生了生殖隔离,生殖隔离的形成是新物种产生的标志。(2)计算可知,两次调查种群中 D 的基因频率都为 20%,d 的基因频率都为 80%,故尽管基因型频率发生了改变,但基因频率并没有改变, 因此,该性状是没有发生进化。但是控制其它性状的基因频率可能发生变化,进而导致进化。(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可遗传变异、自然选择和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不同物种之间在相互影响中共同。【点睛】本题结合曲

62、线图,考查现代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基因频率的相关计算,要求考生识记现代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和掌握基因频率的相关计算,明确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33.分析有关神经调节的资料,回答问题。科学家发现人体中有一种与肥胖有关的物质瘦素。通过小鼠实验发现,瘦素可以通过血脑屏障,然后与下丘脑特异性受体结合,把人体相关物质含量的信号传递给下丘脑的体重调节中枢,调节摄食行为。图 1 表示瘦素通过下丘脑发挥作用的过程,图 2 为图 1 中某局部模式图。(1)图 2 中结构称为_,此结构在图 1 中有_个。兴奋在图 2 所示结构中的传递方向是单向的原因_。(2)瘦素通过血脑屏障到达下丘脑,通过一系列调节,从

63、而抑制食欲,减少能量的摄取,达到减重的效果。此时饱中枢和摄食中枢的兴奋性依次是_。A增强、增强 B增强、减弱 C减弱、增强 D减弱、减弱(3)图 2 中物质 A 是_,若当图中 c 神经元释放物质 A,并引起的抑制,则此时处的膜电位是_,大脑皮层将_(填“有”或“无”)饱感。【答案】 (1). 突触 (2). 7 (3).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到突触后膜 (4). B (5). 神经递质 (6). 外正内负 (7). 无【解析】【分析】在神经调节中,大脑皮层是最高级的神经中枢,由它可以产生相应的饿觉、渴觉、痛觉等感觉。反射的发生依赖于完整的反射弧,完整的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

64、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在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可以是双向的,但是在两个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导只能是单向的。【详解】(1)图2中结构称为突触,此结构在图1中有7个,即a与b、b与c、c与g、g与h、f与g、e与f、d与e相互接触形成突触。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到突触后膜,兴奋在图2所示结构中的传递方向是单向的。(2)由题摄食中枢的兴奋性减弱,从而抑制食欲,所以饱中枢的兴奋性增强,减少能量的摄取,B正确。故选B。(3)图2中物质A是神经递质,若当图中c神经元释放物质A,并引起的抑制,则此时处仍为静息状态,则膜电位为外正内负,大脑皮层将无饱感。【点睛】本题考查了神经调节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从题目所给的图形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