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词鉴赏【语文卷2015届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高三12月月考(期中)(201412)】K0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后面二题。(11分)裴迪南门秋夜对月注 钱起夜来诗酒兴,月满谢公楼。影闭重门静,寒生独树秋。鹊惊随叶散,萤远入烟流。今夕遥天末,清光几处愁。注裴迪:钱起、王维的友人,几人多有诗作唱和。谢公,宋谢灵运,一说为齐谢朓,诗中以“谢公楼”比喻裴迪住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8这两首诗均以“月”为题,共同描绘了月夜_和_的特点。(4分)【知识点】本题赏析诗歌的事物形象,能力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答案解析】静谧、寒凉评分标准
2、:本题3分,答对1处只给1分。 解析:考生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点有两个:一是要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诗人所描写的画面,要突出主要意象,如“夜色”“酒”“月亮”“冷露”“秋思”等;二是要根据景物的特色、色调等,概括出画面的特色。【思路点拨】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事物形象特点的能力。回答本题,首先根据题干要求鉴赏“月夜”的特点,“两首诗”限定了答题的范围要立足全诗;其次答题时要抓住诗句加以分析,由于是填空题,隐含答案必须简明、准确。9清人沈德潜对钱诗中“萤远”一句的评价为:“月夜萤光自失,然远入烟丛,则仍见其流矣。此最工于体物。”(唐诗别裁集卷十一)“工于体物”,指在写物方面很见功力。试分析钱诗中“萤远
3、”一句在“体物”方面的精妙之处。并指出王诗中最“工于体物”的是哪一句,试作简要分析。(7分)【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答案解析】“萤远入烟流”描写了月下萤虫远飞,光亮流逝在清冷的月光和弥散的烟雾中,诗人不仅观察细腻,且表现出一种惆然自失的淡淡愁绪。通过“萤火”流露“寒意”,在写物方面确实很见功力。冷露无声湿桂花 。“桂花”可看作实指(中庭桂树)也可视为虚拟(月中桂树),秋露从天而降,沟通天地,将桂花沁湿,使人在十五的月圆之夜感到冷清,诗人由“露湿桂花”引发“秋思”,在写物方面亦表现出相当的功力。评分标准:本题7分,钱诗赏析3分,王诗赏析4分。赋分着
4、眼点在“由物体情”上。对王诗的赏析,“摘句”给2分,分析给2分。 解析:注意答案从景情两个角度去分析。用烟霭的暗淡衬托萤光,又用萤光之流失衬托月明,可谓运思入妙。有了这两句,一个月明千里的银色世界,异常鲜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萤远入烟流”描写了月下萤虫远飞,光亮流逝在清冷的月光和弥散的烟雾中,诗人不仅观察细腻,且表现出一种惆然自失的淡淡愁绪。通过“萤火”流露“寒意”,在写物方面确实很见功力。要理解什么是“工于体物”,工,精,精巧,(引申义)善于、擅长。体物,描述事物;摹状事物。不难找出“冷露无声湿桂花”一句,再简单分析即可。【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对诗歌语言风格的理解,有一定难度,首先审题干明确鉴
5、赏方向是钱诗中“萤远”一句在“体物”方面的精妙之处,抓住“体物”从景与情的角度分析;审词句找出关键点,如“萤火”流露“寒意”,联想意象表现的情景和情感;“冷露”,抓住“冷”字分析;“露湿桂花”,自然引发“秋思”。【语文卷2015届重庆市重庆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201411)word版】K01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7分)昭君怨咏荷上雨 宋杨万里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急雨打篷声,梦初惊。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聚作水银窝,泛清波。(1)(原创)概括下阕中荷上雨的特点。(2分)【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鉴赏古典诗词的形象能力,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答案和解析】答案:答案:(
6、1)灵动(跳跃等)(动态特点,从“散聚”“聚”“跳”等词得出)晶莹(润泽、亮泽等)(静态特点,从“真珠”“水银窝”等喻体特点得出),1点1分。解析:解答这类题,需要抓住关键词,结合意境,进行概括。【思路点拨】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要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意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意境)。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因什么而“感伤”。(2
7、)(原创)这首词的上阕对整首词“咏荷上雨”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答案和解析】答案:虚写(“想象”,手法1分)“午梦”泛舟西湖,烟雨迷蒙,荷香四溢的清新美景(上阕内容概括1分)侧面烘托(衬托,手法1分)被“急雨打篷声”惊醒后欣赏到的眼前荷池跳雨的美景(下阕内容概括1分),更好地表达诗人对池荷跳雨的喜爱之情(思想感情1分)。解析:解答本题,需要先明确手法,结合诗句,分析情感。【思路点拨】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需要注意: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分析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应从以下四方面考虑:表达方式叙事,议论,描写(细节、动静、虚实、
8、正侧、白描、场景),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 ;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等;写作手法渲染、烘托、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比兴、化用典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及情景关系(触景生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结构技巧抑扬、卒章显志。理解各类手法的特点。【诗词鉴赏】这首小令用轻松活泼的笔调写自己梦中泛舟西湖和被雨惊醒后的情景。上片写梦中泛舟西湖花底,骤雨打篷,从梦中惊醒。“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扁舟”,小船;花底,花下。词人午睡,梦中驾着小船在西湖荷花之下泛游,烟雾缭绕的水面上荷花的香味四溢。这两句写的虽是梦境,但形象逼真,如同一幅绝妙的水墨画,淡笔素描,
9、勾勒出湖面胜景的一个轮廓,呈现在读者面前。“急雨打篷声,梦初惊。”突然,一阵暴雨击打船篷的声音,把他从梦中惊醒,一瞬间,先前的扁舟、荷花、烟水顿时消失,可以想见,词人此时对梦境还有些留恋,对雨声打断他的美梦不无遗憾。下片写醒来所见景物,与先前的梦境相映成趣。“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却是”二字,承上启下,把梦境和现实串在一起。原来,先前梦中听到的“急雨打篷声”,睁眼一看,是雨点落在门前池塘中的荷叶发出的声音。“跳”字说明雨下得很急,与上片的“打”字相呼应。雨珠在荷叶上活蹦乱跳,形同一粒粒的珍珠,“珠珠”被雨点击散,又重新聚合,因此说“散了还聚”,若不是观察仔细,是很难提炼出这样的佳句来
10、的。“聚作水银窝,泻清波。”“水银”二字作比喻,形象地写出水珠在荷叶上滚动聚合的状貌。这两句是说,雨点聚多了,聚成水银般的一窝,此时叶面无法承受它的重量,叶上的积水便泻入池中。“跳”、“散”、“聚”、“泻”,四个动词连用,把雨打荷叶,荷叶面上水珠滚动,周而复始的情景写得活灵活现。词构思巧妙,意境新颖,梦境与现实对照写来,曲折而有层次,极富变化,细细品味,似乎看到晶莹璀灿的珍珠在碧绿的“盘”中滚动;似乎嗅到荷花的阵阵幽香,有很强的艺术魅力。【语文卷2015届辽宁省五校协作体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201411)】K0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89题过陈琳墓温庭筠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此坟。词客有灵应识
11、我,霸才无主独怜君。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注】陈琳,建安七子,初为大将军何进主簿,曾向何进献计诛灭宦官,不被采纳;后为袁绍效力;袁绍败灭后,归附曹操,曹操不计前嫌,予以重用。铜雀,指铜雀台,远在邺都,曹操所建。8颈联描绘了怎样的景物?有什么作用?(6分)【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鉴赏古典诗词的形象能力,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答案和解析】答案:颈联描绘了一幅荒凉寥落的景象。(2分)前句写眼前实景,陈琳墓前的石麟已经埋藏在萋萋春草之中,冷落萧条;后句写联想之景,曾经重用陈琳的曹操修建的铜雀台,现在想必也只剩下了 荒凉的遗迹,在遥对黯淡的暮云。(2分)整
12、联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对当前弃贤毁才时代的不满。(2分)解析:本题需要抓住颈联中所描绘的景物的特点,展开想象;结合景物,把握诗歌情感去描绘。【思路点拨】解答这类题,需要发挥一定的想象力,把描写的景象有次序的重现出来就可以了,最后用一个总结性的概括,一般是季节+时令+物象(人物)活动+画面(图卷);第二问,开头的景色描写,一般有三个作用:一,创设(营造)一个意境(氛围);二、为抒情主人公(诗词中人物)出场提供背景(时间、地点);三、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又细分为景中含情和乐景衬哀(哀景写乐)。9.前人曾评价这首诗说:“此诗吊陈琳,都用自己陈说,盖己之才与遇,有与琳相似者。”诗中哪些词句是描写自己的?
13、二人有何相似之处?(5分)【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思想主旨的能力, 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答案和解析】答案:“飘蓬”、“ 霸才无主独怜君”、“ 临风倍惆怅”、“ 欲将书剑学从军”。(2分)二人皆有盖世才华,陈琳曾不被重用,而作者一直怀才不遇。(3分)解析:抓住关键词“飘蓬”,关键句:“霸才无主独怜君”“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结合本诗的写作背景去分析两首诗的思想主旨。【思路点拨】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点面照应,抓关键点。作为设题较为规范的高考古诗鉴赏题,一般都会遵循文学鉴赏“字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基本规律因此,由“点”及“面”应是我们鉴赏古诗的可行方法这里的“面”,指的是作者的观
14、点态度;这里的“点”,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的“关键点”:关键词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关键句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句子,它体现了作者的观点 。【诗词鉴赏】这是一首咏怀古迹之作,表面上是凭吊古人,实际上是自抒身世遭遇之感。“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此坟。”开头两句用充满仰慕、感慨的笔调领起全篇。古代史书常引录一些有关军国大计的著名文章,这类大手笔,往往成为文家名垂青史的重要凭借。“青史见遗文”,不仅点出陈琳以文章名世,而且寓含着歆慕尊崇的感情。第二句正面点题。“今日飘蓬”四字,暗透出诗中所抒的感慨和诗人的际遇
15、分不开,而这种感慨又是紧密联系着陈琳这位前贤来抒写的。不妨说,这是对全篇主旨和构思的一个提示。“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怜君。”颔联紧承次句,“君”、“我”对举夹写,是全篇托寓的重笔。词客,指以文章名世的陈琳;识,这里含有真正了解、相知的意思。上句蕴含的感情颇为复杂。其中既有对自己才能的自负自信,又暗含才人惺惺相惜、异代同心的意思。纪昀评道:“应字极兀傲。”这是很有见地的。但却忽略了另一更重要的方面,这就是诗句中所蕴含的极沉痛的感情。诗人在一首书怀的长诗中曾慨叹道:“有气干牛斗,无人辨辘轳(即鹿卢,一种宝剑)。”他觉得自己就像一柄气冲斗牛而被沉埋的宝剑,不为世人所知。一个杰出的才人,竟不得不
16、把真正了解自己的希望寄托在早已作古的前贤身上,正反映出他见弃于当时的寂寞处境和“举世无相识”的沉重悲慨。因此,“应”字便不单是自负,而且含有世无知音的自伤与愤郁。下句“霸才”,是诗人自指。陈琳遇到曹操那样一位豁达大度、爱惜才士的主帅,应该说是“霸才有主”了。而诗人自己的际遇,则与陈琳相反,“霸才无主”四字正是自己境遇的写照。“始怜君”的“怜”,是怜慕、欣羡的意思。这里实际上暗含着一个对比:陈琳的“霸才有主”和自己的“霸才无主”的对比。正因为这样,才对陈琳的际遇特别欣羡。这时,流露了生不逢时的深沉感慨。“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腹联分承三、四句,从“墓”字生意。上句是墓前即景,下句是墓
17、前遥想。年深日久,陈琳墓前的石麟已经埋藏在萋萋春草之中,更显出古坟的荒凉寥落。这是寄托自己对前贤的追思缅怀,也暗示当代的不重才士,任凭一代才人的坟墓芜没荒废。由于缅怀陈琳,便进而联想到重用陈琳的曹操,想象到远在邺都的铜雀台,想必也只剩下荒凉的遗迹,在遥对黯淡的暮云了。这不仅是对曹操这样一位重视贤才的明主的追思,也是对那个重才的时代的追恋。“铜雀荒凉”,正象征着一个重才的时代的消逝。而诗人对当前这个弃贤毁才时代的不满,也就在不言中了。“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文章无用,霸才无主,只能弃文就武,持剑从军,这已经使人不胜感慨;而时代不同,今日从军,又焉知不是无所遇合,再历飘蓬。想到这里,不
18、能不临风惆怅,黯然神伤。这一结,将诗人那种因“霸才无主”引起的生不逢时之感,更进一步地表现出来了。全诗贯串着诗人自己和陈琳之间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际遇的对比,即霸才无主和霸才有主的对比,青史垂名和书剑飘零的对比,文采斐然,寄托遥深,不下李商隐咏史佳作。就咏怀古迹一体看,不妨视为杜甫此类作品的嫡传。【语文卷2015届湖南省长沙长郡中学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201412)word版】K010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8分)读长恨辞宋李觏蜀道如天夜雨淫,乱铃声里倍沾襟。当时更有军中死,自是君王不动心。马嵬 清袁枚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1)两首诗都是读长恨歌
19、后所抒的感慨,这两首诗感慨的对象及内容是否一致?请简要阐述。(4分)答:【知识点】考查考生鉴赏作者的情感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答案解析】都持批评态度,但批评的对象和内容不一致。李诗主要讽刺唐玄宗爱美人不爱江山,只顾个人的享乐而不顾将士的生死;(2分)袁诗批评的对象是长恨歌,是因为此诗只歌颂两个人的爱情悲剧而没有看到百姓流离失所的悲剧。(2分) 解析:先确定两首诗感慨的对象都是李杨爱情;再确定态度,都持批评态度;然后寻找不同之处,两诗主题的不同,一针对唐玄宗本人;一针对长恨歌。【思路点拨】解答此类题要注意:首先体悟要深入。诗人写诗都不可能单纯地为了叙事、咏物,而要“赋诗言志”,要
20、抒发某种主观感情、人生体验或对家国世事的认识与感悟。因此,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一定要由表及里,透过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等外在的形式,结合标题、注释、意象等暗示信息,深入体悟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是分析评价的前提条件。其次,分析要细致。一要紧扣原诗的内容。对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评价,必须引用原诗中的相关词句来具体分析,千万不要脱离原诗泛泛而谈。二要注意点面结合。既要有面上的整体把握,也要有点上的细致解剖,避免架空分析。三要注意把观点态度的评价和表达技巧的分析结合起来,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一起回答,既要分析表达了什么,也要分析是怎样表达的。再次归纳要全面。有的诗歌作者要表达情感不是单一的
21、,要求我们在分析概括时理清思路,把握要点,逐一分析,不能遗漏信息或以偏概全。最后评价要恰当。一是要避免先入为主,用固有的认识代替对具体诗歌的解读。二是要避免没有分寸,不用正确的历史观去分析评价,而是想当然地用自己的眼光去要求古人,结果要么无限拔高,要么片面否定,对作者都是有失公允的。(2)第一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效果如何?请简要分析。(4分)答:【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答案解析】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将“倍沾襟”与“不动心”作对比。一代君王唐玄宗对于浴血奋战的军中将士之死并不动心,而对于宠妃杨玉环之死却哀恸万分,(2分)两相对比,增加了对
22、唐玄宗批评、谴责的分量。 解析:鉴赏表现手法的题目,一要注重内容写了什么,二要体会有着怎样的作用。先判断第一首诗运用对比的手法,再说明对比的内容:“倍沾襟”与“不动心”作对比;最后说说对比的效果,增加了对唐玄宗批评、谴责的分量。【思路点拨】鉴赏表现手法的答题思路是:(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或哪些)表现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是如何使用这种手法的;(3)指出此种手法有什么效果,表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语文卷2015届湖南省衡阳市五校高三11月联考(201411)】K010、阅读下列诗歌,完成题目。(8分)听赵秀才弹琴唐韦庄满匣冰泉咽又鸣,玉音闲澹入神清。巫山夜雨弦中起,湘水清波指下生。蜂簇野花吟
23、细韵,蝉移高柳迸残声。不须更奏幽兰曲,卓氏门前月正明。(1)“满匣冰泉咽又鸣”一句让人想起白居易琵琶行中的一句。(2分【知识点】本题考查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答案解析】“幽咽泉流冰下难”或“冰泉冷涩弦凝绝”。 解析:题干中的提示语是:冰泉;由此联想到白居易琵琶行中含有这两个词的名句即可。【思路点拨】作答此类题,主要是找到两首诗诗句的相似性,然后默写即可。(2)试从音乐描写的角度赏析全诗。(6分)【知识点】本题考查评价文学作品艺术技巧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答案解析】全诗运用了拟声及通感等手法描绘了赵秀才弹奏的琴曲。诗歌以“满匣冰泉
24、”、“ 玉音闲澹”、 “巫山夜雨”、 “湘水清波” “蝉移高柳”等来摹拟琴曲的高低起伏及清浊转化;以“月正明”“ 蜂簇野花”等可视的美感画面来形容琴曲的美妙与和谐。 解析:“满匣冰泉”、“ 玉音闲澹”、 “巫山夜雨”、 “湘水清波” “蝉移高柳”是以声写声,可理解为比喻,也可理解为拟声;“月正明”“ 蜂簇野花”属于视觉,这就是通感。【思路点拨】作答本类题,首先要明确写声音(写景)的基本手法,写声音的手法一般有:1、运用比喻,以声写声。2、运用通感,以形写声。3、用拟声词写声音。作答时,依次分析即可。诗歌赏析:韦庄的诗听赵秀才弹琴,写的是一个尚未取得功名,也未得琴家之名的文人所弹的具有艺术性的琴
25、曲,诗人也从赵秀才的演奏中,欣赏了多彩多姿的音乐形象。满匣冰泉咽又鸣。玉音闲淡入神清。巫山夜雨弦中起,湘水清波指下生。蜂簇野花吟细韵,蝉移高柳迸残声。不须更奏幽兰曲,卓氏门前月正明。诗中所写的古琴音乐时而清雅,时而艳美。或如蜂吟,或如蝉鸣。起伏显著,对比鲜明,野花高柳,欣然愉悦。诗人又引巫山雨、湘江水,既写琴之音乐,又写神女湘妃之情。因之诗末更风趣的写出不必弹幽兰也会引动卓文君之琴心而来奔。对赵秀才之琴的感人之艺术魅力,有着充份的欣赏和称道。他未对所奏之曲为何曲加诸笔墨,也正是文人琴中艺术类的常规,而自别於艺术琴之音乐思想。【语文卷2015届湖南省浏阳一中、攸县一中、醴陵一中三校高三联考(20
26、1411)】K010、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满江红段克己雨后荒园,群卉尽、律残无射。疏篱下,此花能保,英英鲜质。盈把足娱陶令意,夕餐谁似三闾洁?到而今、狼藉委苍苔,无人惜。堂上客,须空白。都无语,怀畴昔。恨因循过了,重阳佳节。飒飒凉风吹汝急,汝身孤特应难立。谩临风、三嗅绕芳丛,歌还泣。(1)词中的“此花”是花,在上阕中作者主要用了等手法来表现它的形象?(2分)【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考点,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答案解析】菊花 反衬(“用典”或“对比”也可,但不能填“托物言志”。)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意象)的理解和对表现手法的判定,比较简
27、单。由“群卉尽”“疏篱下”“重阳佳节”可以判定是“菊花”;手法较明显如“用典”,“疏篱下”显然用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典。【思路点拨】古代诗歌鉴赏是历年高考的必考题,题型较为固定,其中针对诗歌中写作手法的考察较为常见,包括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容易,而表现手法则包括赋、比、兴、虚实结合、用典、联想、想象、烘托、渲染、象征、对比、抑扬、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等。(2)这首词以花写人,借物言情。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答:【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答案解析】作者首先表达了自己坚守高洁的愿
28、望。他看到凄风苦雨中“此花能保,英英鲜质”,不由得想起了陶渊明和屈原,为菊花生不逢时却能自保而欣慰;同时,从下阕中“汝身孤特应难立”等句也可看出作者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对自己命运的深深忧虑。还用“堂上客,须空白”等句感叹岁月匆匆,功名未就,对已逝黄金年华无限怀念和遗憾。(每点2分) 解析:首先,立足全诗抓住诗歌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其次抓住重点语句以及意象进行分析,如“此花能保,英英鲜质” “汝身孤特应难立” “堂上客,须空白”等句。【思路点拨】如何快速、准确地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第一步,抓住诗题。古诗的诗题常常就是诗歌的中心事件。许多古诗诗题的本身就透露出了感情基调。第二步,抓住关键词。有些古诗,
29、诗人在诗中用一两个词语来点明诗的感情,抓住了这些关键词,也就能快速地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第三步,抓住题材类型。人们常按题材把古典诗歌分成若干类,同类诗歌的感情基调大体相同。第四步,抓住景物形象特点。景物形象可分为“乐景”和“哀景”两类。第五步,抓住典型意象。作品中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作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的主观情意。要熟记笔记和读本上常见意象的内涵。【语文卷2015届湖南省岳阳一中高
30、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201411)】K013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8分)鲁山山行梅尧臣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1)“林空鹿饮溪”一句描绘的景物,是作者远观所见还是近观所见?请说明理由。(4分)【知识点】本题赏析诗歌的景物形象,能力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答案解析】是远观所见。(1分)上句“霜落”交代时令已是深秋,霜冻使得树叶都落光了,山中树木都光秃秃的,显得疏朗空旷。“林空”表明诗人是透过稀疏的树枝,看到野鹿在山溪旁饮水。(3分)(回答鹿是很警觉的动物,诗人只可远观,得2分) 解析:本题从情理考虑作者不可能是近观
31、所见,那么作者是怎么“远观”的呢?我们可以抓住上句的“霜落”“林空”来考虑,也可以从鹿的习性来考虑答题。【思路点拨】回答此题时要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话再现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再现画面时要注意语言的简洁凝练。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再加以创造,语言力求优美。(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山行时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任意一联诗句分析。(4分)【知识点】考查考生鉴赏作者的情感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答案解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山行时轻松愉快(或闲适自得)的思想感情。(1分)可结合任意一联分析,答案要关涉“景”与“情”两个方面。如首联
32、:恰恰和我爱好山野风光的情趣相合,千万座山峰时高时低。表明诗人正有寄情山野的闲适之情,而时高时低的山峦刚好合乎诗人的心意。如颔联:一路攀登的山峰,山峰随着观看的角度而变化,幽深的小路,令独自出行的我迷路。“好峰”“幽径”写出了诗人游赏时的愉悦心境。如颈联,寒霜降落,熊爬上树,树林空寂下来,鹿悠闲地在溪边饮水。写出了山林的空旷和生机,表达了诗人的闲适之情。如尾联:云外传来一声鸡叫,暗示着有人家,仿佛在回答诗人心中的疑问。景与情契,表现了诗人为大自然所陶醉之情。(3分) 解析:审题目明确考查的重点:“表达了诗人山行时怎样的思想感情;审诗歌找能体现词人情感的语句、意象等。【思路点拨】掌握诗人的情感,
33、不能脱离诗句去分析。具体赏析时,或借助创作背景去探求创作动机,把握诗人内在情感;或逐联赏析,结合诗句描述,把握景物特征,体会语言特色,直接感受情思。【语文卷2015届湖北省重点高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201411)】K01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1)“此地空余黄鹤楼”和“白云千载空悠悠”中都有一个“空”字,试比较这两个“空”字的意义作用有何不同。(4分)【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重点考查炼字。【答
34、案解析】第一个“空”可理解为“空空荡荡 ”,强调空间上的虚无。 (1分)仙人驾鹤离去之后,兀立于苍茫宇宙之下的黄鹤楼似乎已无所凭依,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孤独感。 (1分)第二个 “空”可理解为“空自”“徒然”,强调时间上的渺远。(1分)千载白云,空自飘荡,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惆怅。(1分) 解析:审题目明确鉴赏对象;审诗句明确鉴赏对象的特点,“空”是形容词,在诗句中可理解为“空空荡荡 ”,强调空间上的虚无,是这句诗的“诗眼”。【思路点拨】解答此类题的方法:1看字词是否传神。所谓“传神”就是要分析词语在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凝练形象、鲜明生动的特点。特别要注意对动词、形容词
35、、副词的咀嚼。在鉴字赏词中要学会结合语境去揣摩词语的生动形象、凝练传神,进而体会词语在全句或整篇中的表达效果。2看字词是否表情。所谓“表情”就是要分析词语传达出来的情感意愿。诗歌语言既注重凝练生动、形象传神,更注重借助动词、副词来表情达意。要善于结合全诗来揣摩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意愿。3看字词是否造境。所谓“造境”就是利用词语的凝练与含蓄来营造诗歌的意境。古人写诗很讲究意境,而词的妙用就能给全诗创造美好的意境。4看字词是否显性。所谓“显性”就是词语里能凸现人物的性格特征。(2)从情景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第三、第四联。(4分)【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
36、【答案解析】颈联写到的楼上所见之景有晴空下奔涌的大河,汉阳一带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茂盛的芳草。眼前的“树木”“芳草”勾起对家乡“一草一木”的回想,由景生情,强烈的思乡之念也就油然而生。(2分)尾联情景水乳交融,那弥漫在长江之上的浩浩烟波,正是诗人无边乡愁的形象化表达,那越来越深的暮色,也不断强化着诗人挥之不去的思乡之情。(2分)解析:鉴赏表现手法的题目,一要注重内容写了什么,二要体会有着怎样的作用。审题干明确鉴赏点是在“情景关系”;审鉴赏对象“汉阳树”与“鹦鹉洲”、“何处是”与“使人愁”。【思路点拨】解答此类题方法:1明确常见的表现手法。我们常说的表现手法指:对比、衬托、渲染、烘托、象征、
37、类比、用典、联想和想象、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比兴、卒章显志等。鉴于目前对诗歌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没有明确的划分,有时候两者有交叉的地方。2了解鉴赏表现手法的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或哪些)表现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是如何使用这种手法的;(3)指出此种手法有什么效果,表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语文卷2015届湖北省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201411)】K0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泪李商隐永巷长年怨绮罗,离情终日思风波。湘江竹上痕无限,岘首碑前洒几多。人去紫台秋入塞,兵残楚帐夜闻歌。朝来灞水桥边问,未抵青袍送玉珂。注:青袍,古时读书人常穿的一种袍
38、子,此指贫寒之士。李商隐一生郁郁不得志,是个地位低微的小官,经常要送迎贵客,饱受奚落和排挤,诗中常以青袍自嘲。玉珂,马鞍上的玉石类饰物,此指骑着骏马的达官贵人。(1)此诗题为“泪”,可全诗并不见一“泪”字,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此诗是如何扣题写“泪”的。(4分)【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答案和解析】答案:此诗句句写“泪”,前六句用典。(1分)这些典故讲的都是前朝那些令人悲伤流泪的事,如:首句用汉武帝时宫女的不幸遭遇言宫女失宠之悲,第二句化用江淹别赋诗意言游子思乡之悲,第三句用了湘妃竹的典故言逝者永别之悲,第四句用了晋书有关羊祜的典故言思念先贤之悲,第五
39、句用了王昭君的典故感念昭君远嫁之悲,第六句用楚霸王项羽典故言兵败受困之悲。(2分,六个典故只要指出两个即可)最后两句写作者亲身经历的伤痛流泪之事。(1分)解析:这是一道考核诗歌的手法的题目,没有直接写“泪”,但引用典故写“类”,实际是考核典故的作用,答题时答出典故表达的情感即可。【思路点拨】典故是指“典例故实”,具体地说,包括历史记载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民俗掌故、寓言逸闻以及流传下来的古书成句,一般来说,典故都有确定的典源。典故的使用,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余韵盎然、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2)前人评价此诗“前
40、六句一气赶下,忽以后二句拨转,手段高明”,这里的“手段”说的是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4分)【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答案和解析】答案:“手段”说的是对比(衬托)手法。前六句用了六个有关泪的典故,衬托后两句“青袍送玉珂”的痛苦。(2分)前六句所述古时伤心之泪,皆不及诗人以一介寒士送显贵出京时感伤之泪,从而抒发了诗人仕途坎坷、宦海沉浮、职位卑微、耻居人下的悲愤之情(2分)解析:末两句的意思是:清晨,我来到灞桥边询问不舍昼夜流逝的河水,才知道一切人间伤心事,哪里比得上贫寒之士忍辱饮恨、陪送贵人的痛苦啊!诗到此,令人豁然开朗,原来诗的构思异
41、常新奇独特:前面六句,都是铺垫衬托,最后一联,才是本诗主旨。【思路点拨】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有下面几项逐项落实。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分析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应从以下四方面考虑:表达方式叙事,议论,描写(细节、动静、虚实、正侧、白描、场景),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 ;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等;写作手法渲染、烘托、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比兴、化用典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及情景关系(触景生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结构技巧抑扬、卒章显志。理解各类手法的特点。【诗词鉴赏】李商隐少怀大志,可惜因卷入政治党派的争斗之中,因而一生未受重用,空负满腹才华,只作得一介
42、幕僚,长期寄人篱下,迎来送往,俯仰随人。当他在灞水桥边以一介青袍寒士而送玉珂贵客出京时,比较之下,贵贱相形,天壤之别,再回想自己有才难施、有志未展,岂不伤心至极、泣而涕下?前六种泪或者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有关,但都只是作为铺垫,后一种泪则感受至深,是切肤之痛!“永巷长年怨绮罗”,永巷,是汉代宫中幽禁妃嫔、宫女的地方.长年,不但指一年到头,亦指多年。“离情终日思风波”,离情,即离别之情;既是离情,且又终日担心行人路上不可预见的风波,能不堕泪吗?“湘江竹上痕无限”,这句用的是娥皇、女英哭湘江,飞泪溅竹成斑的典故。“岘首碑前洒几多”,岘首碑,用的是两晋羊祜之事,羊祜镇守襄阳,德政昭如日月,死后百姓在岘山
43、建庙立碑,岁时祭祀,见碑者无不流泪。“人去紫台秋入塞”,紫台,即紫宫,指的是汉代宫庭;入塞,就是昭君出塞.“兵残楚帐夜闻歌”,这一句用的是西楚霸王项羽的故事,这是英雄末路之泪。“朝来灞水桥边问”,灞水桥,指送别之处,这是送别之泪。“未抵青袍送玉珂”,青袍,未有功名的服饰,指失意;玉珂贝壳的马络头上的饰物,暗指骑着骏马的达官贵人。这首诗八句用了七事,写了七种泪:失宠、离情、伤悼、感德、难归、末路、送别。前六句的六种泪相对于作者本人来说,只能算是平常之泪,都比不上后面的灞桥送别之泪。【语文卷2015届湖北省八校高三第一次联考(201412)】K014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都门秋
44、思(选一) 黄景仁 五剧车声隐若雷,北邙惟见冢千堆。夕阳劝客登楼去,山色将秋绕郭来。寒甚更无修竹倚,愁多思买白杨栽。全家都在风声里,九月衣裳未剪裁。【注】此诗作于乾隆四十二年,正值清王朝全盛时期。五剧,交错旁出的道路,此指北京繁华喧闹的街道。北邙:洛阳名山,汉魏五侯的坟墓多聚集于此。(1)这首诗的前两句主要采用了哪种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答案解析】这首诗的前两句主要采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1分)通过四通八达的闹市街道传来轰隆隆的车声和北邙荒野的坟地加以对比(1分),表达了作者认为存灭无常,人生倏忽的情感(1
45、分),同时也点出了盛世背后隐藏的危险,表达对繁华盛世终将过去的隐隐愁绪。(1分) 解析:鉴赏表现手法的题目,一要注重内容写了什么,二要体会有着怎样的作用。这首诗的前两句主要采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通过“五剧”与“北邙”的对比,抓住“车声隐”与“惟见”,再结合注释得出“存灭无常,人生倏忽”“繁华盛世终将过去”的情感。【思路点拨】回答此类题先要明确常见的表现手法。我们常说的表现手法指:对比、衬托、渲染、烘托、象征、类比、用典、联想和想象、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比兴、卒章显志等。鉴于目前对诗歌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没有明确的划分,有时候两者有交叉的地方。回答此类题的步骤是:先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或哪些)表现
46、手法;再结合诗句阐释是如何使用这种手法的;最后指出此种手法有什么效果,表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2)这首诗的颔联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请简要赏析。(4分)【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诗句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答案解析】可以从两个角度分析:这首诗歌的颔联采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1分)夕阳和山色是美好的景色(乐景)(1分)然而美好的景色却挡不住作者对国家和自己深深的忧虑和感慨(哀情)(1分)夕阳和山色颇解人意,欲为主人排愁解忧。美丽的景色,反而使诗人倍感秋寒逼人,愁思郁结,难以排遣。(1分)诗人又用拟人手法,(1分)一个“劝”、一个“将”字,写出了景物的动态美(1分),
47、把客观的秋景与主观的愁思有机地结合起来,造成一种沉郁顿挫的幽远意境。(1分)同时也表现了作者无法排解对国家和自身的愁绪。(1分) 解析:如果有学生对两点都有涉及,可以依据“以乐景写哀请”(1分),“拟人手法”(1分)分析诗歌相关内容(1分),诗歌表现作者排解不了的愁绪(1分)这样的标准给分。回答本题先审题目明确鉴赏的诗句;再审诗句抓住诗句的意象“夕阳”“山色”与“登楼”的巧妙组合,抓住关键词“劝”“将”体味其好处。【思路点拨】赏析句子大致要注意以下角度:先弄懂所给句子的基本意思,进而把握住其内容、情感的内涵。这是从句子的内容、情感方面出发的,也是赏析句子的前提。对于个别句子,尤其是脍炙人口的句
48、子,其内容有精深之处,情感有共通性,它们本身就是赏析的对象。【语文卷2015届浙江省慈溪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201411)】K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7分)春日郊外唐庚城中未省有春光,城外榆槐已半黄。山好更宜余积雪,水生看欲倒垂杨。莺边日暖如人语,草际风来作药香。疑此江头有佳句,为君寻取却茫茫。22.(1)这首诗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描绘郊外的春日景色?(4分)【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艺术技巧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答案解析】(1)对比:城内和城外的景色对比。运用比喻:莺声像人在说话,草间风吹如药的香味。多角度描摹:通过视觉、听觉、嗅觉来表现春日景物的特点。(4分。每
49、点2分,答出两点可得满分)解析:前三联都是写景,首联“城中”“城外”,可见构成了对比;“半黄”“积雪”是视觉;“人语”是听觉,“药香”是嗅觉;“如”“作”又是比喻词,运用了比喻这一修辞。【思路点拨】诗词中常见的写景手法有:1、比喻、拟人、夸张、借代等修辞手法。2、衬托(正衬、反衬)、对比、烘托(即正衬)、色彩渲染、绘形绘色、名词列锦(意象叠加)、白描等的表现手法。3、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动写静、以静写动)、正侧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远近结合。作答时,根据语句,逐一分析即可。(2)最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分)【知识点】本题考查分析诗歌主旨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鉴
50、赏评价)。【答案解析】(1)感觉优美却无言表达,表现了诗人对郊外春日景色由衷的喜爱和赞美之情;(2分)这样写委婉含蓄,富有情趣,收到了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的艺术效果。(1分)解析:前三联的景色优美,结合尾联,主体情感应该是愉悦的,对大自然是喜爱的;而不能觅得描写景色的佳句,给人无限想象。【思路点拨】1. 明确诗歌所写的内容(人、事、景、物); 2. 通过所写的内容, 揣摩诗人抒发的感情, 阐发的观点态度, 表现的人生志趣(或 感情、道理、情趣)。有关感情类的词:伤感、惆怅、 不平、痛苦、寂寞、孤寂、愤懑、同情、怜悯、叹息、哀怨、清高、痛恨、纯 洁、超凡脱俗、怀古伤今、壮志满怀、心忧天下、空怀报国热
51、情而不得施展的 痛苦郁闷、无人赏识的落寞伤感等等。作答时,不能空洞地摆这些词,要结合 文章的内容,说出是用什么样的材料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诗歌赏析: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描写初春郊外的景象。早春二月,乍暖还寒,当城里人还为春寒料峭所困,不知领悟春光的时候,而郊外却早已是榆槐吐嫩,春色满原了。早春,最先透露春消息的不是桃红李白,而是溪边阳坡上榆槐枝头的鹅黄初绽。不仅立意新,又足见诗人敏锐的感察力。“春光”、“榆槐”,高度概括,点明题意,并领起下文。颔联“山好更宜余积雪,水生看欲倒垂杨”,全篇警句,紧承“春光”二字展开形象化描写。上句写远景:远山泛绿,依稀尚见斑斑积雪,色彩鲜明,更衬远山之葱翠。唯“
52、积雪”方显“山好”。下句写近景:春雨淅沥,溪流渐涨,不再枯涩,故生意盎然;两岸垂杨,日渐染绿,倒映水中,摇曳生姿,画面生动。唯“垂杨”方显“水生”。此句与东坡“溪柳自摇沙水清”可谓异曲同工。“生”、“欲”二字下得巧妙,前者摹写风生水起的情状,后者传递垂杨日渐苍翠之态势。突显了早春的生气勃勃,透露出诗人的欣喜之情。颈联“莺边日暖如人语,草际风来作药香”,则又变换句式,调整描写角度,从听觉和味觉方面来写春郊之景象。本来这两句按正常语序应是“日暖莺声如人语,风来草际送药香”,这样写,也是好句。但诗人却别开生面,以莺、草为主,以日、风为宾,以倒装之句式来突出花底莺声因日暖而悦耳动听,草际药香因清风而浓
53、郁远播,让人自然联想到阳春三月,莺飞草长,丽日融和,百花争艳的无限春光。如此另辟蹊径,方不落俗套。“如人语”、“作药香”用拟人手法,以情笔写景,读来亲切,达到了情景交融、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颔、颈二联,对仗极其工稳,遣词极为精当,足见诗人功力之深厚,推敲锤炼之严谨。尾联“疑此江头有佳句,为君寻取却茫茫”,春光满眼,稍纵即逝;欲寻佳句,顿觉茫茫。其立意,与诗人另一名篇醉眠结句“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颇为相似。只不过后者宁静平淡,而本诗则在极尽春光烂漫之后,笔锋陡然一转,用一“疑”字引出:此中似有佳句,正欲纵笔撷取时,却又如雪泥鸿爪,难觅其踪了,空留下一片茫然,徒增惆怅。而这一怅然的感触,不仅深
54、切道出忽有所悟,落笔忘筌的诗家甘苦;更让人倍增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自古难全之慨。写法上暗合东坡“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的造意,而余味过之。恰如音乐之戛然而止,而留给听众以无限之悬想,以收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效果。统观全诗,清新之气,扑面而来;而辞意之流畅,形象之鲜明,一扫宋诗枯涩冷峭、偏重理趣之弊,堪称精品。【语文卷2015届河南省开封高中等中原名校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201411)】K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卜算子漫兴辛弃疾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李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芸草去陈根,笕竹添新瓦。万一朝家举力田,舍我其谁也。注因遭小人诬陷,辛弃疾被罢去知福州兼福建安抚使官职,赋闲
55、在江西铅山县期思渡附近的瓢泉别墅。此词写于他人生的低潮时期。力田:乡官名,掌管农事。8.这首词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答:_【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答案解析】用典,表达词人胸中郁结的愁闷或气愤。对比,用李广英勇善战难封侯与李蔡才能平庸却封侯进行对比,突出李广的悲剧命运。词人以李广自比,表达了心中的愤愤不平。反语,有朝一日恢复汉代官制,选举“力田”,看来是非我莫属了。表面微笑,实则心酸自嘲。(每点2分) 解析:鉴赏表现手法的题目,一要注重内容写了什么,二要体会有着怎样的作用。审问题要求分析“哪些表现手法”。诗歌鉴赏中,“手法
56、”是一个很笼统的词,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描写、抒情、议论)、表现手法”。审诗歌从诗歌的内容看,对比的手法很明显。答题时,一定要注意结合注释来思考。【思路点拨】解答表现手法题:1明确常见的表现手法。我们常说的表现手法指:对比、衬托、渲染、烘托、象征、类比、用典、联想和想象、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比兴、卒章显志等。鉴于目前对诗歌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没有明确的划分,有时候两者有交叉的地方。2要了解鉴赏表现手法的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或哪些)表现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是如何使用这种手法的;(3)指出此种手法有什么效果,表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9. 下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词人怎样的
57、情感?(6分)答:_【知识点】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语言和作者的情感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答案解析】描绘了词人罢官闲赋时在园中根除杂草、修葺乡间住宅的田园生活景象。(2分)表达了词人对南宋统治者不重用人才的强烈不满和自己怀才不遇、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懑之情。(3分) 解析:审题目明确考查的重点:“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审诗歌找能体现词人情感的语句、意象等。在这首词中,词人的情感融在意象之中,“柴扉”“鳜鱼”等意象表现了田园生活的美好,抒发了词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芸草”“陈根”等意象与隐士生活有关,结合“万一”一词,可感受到词人对南宋统治者不重用人才的强烈不满和自己怀才不遇、理想不得
58、实现的愤懑的情怀。【思路点拨】鉴赏思想感情,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价其深层内涵;对古代诗歌中流露出来的复杂感情,能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客观具体地分析评价。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可按以下步骤:第一步,抓住诗题。第二步,抓住关键词。第三步,抓住题材类型。第四步,抓住景物形象特点。【语文卷2015届河北省唐山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201411)】K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唐多令 惜别吴文英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淹留。垂柳不萦裙带住,漫长是、系行舟。【注】吴文英,号梦窗
59、,唐代诗人。一生未第,游幕终身,晚年困踬以死。漫:空,徒劳。8“燕辞归、客尚淹留”这一句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具体分析。(5分)【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答案和解析】答案:对比。(2分)以秋深燕归与自身仍在外飘泊作对比。(1分)表达了客居他乡不得归的无奈、伤感之情。(2分) (也可以答“反衬”)解析:解答这类题先明确手法,结合诗句进行分析。“燕辞归、客尚淹留”,通过写秋深燕归,来与写自身;这是一种反衬。【思路点拨】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需要注意: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分析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应从以下四方面考虑:表达方式叙事,议论,描写(细节、动静、虚实
60、、正侧、白描、场景),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 ;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等;写作手法渲染、烘托、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比兴、化用典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及情景关系(触景生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结构技巧抑扬、卒章显志。理解各类手法的特点。结合全诗,请简要概括诗人的“愁”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6分)【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作者情感的能力, 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答案和解析】答案:秋景凄清;离人相别;功业无望;羁旅漂泊。解析:理解诗歌大意,尚缺写凄清的景,下阕写离人相别;功业无望;羁旅漂泊。【思路点拨】鉴赏古代诗歌作者情感,有下面几项逐项落
61、实。理解词句的意思。要牢固地树立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词义的观念;把握诗歌的结构层次。一首诗多半是有几层意思组合而成的,即使是绝句、律诗这样的短诗,我们仍可以将其分成几个层次(一般是两句一个层次),分解以后再进行综合,就容易准确地理解诗意,把握诗人的情感。分层后,还应琢磨一下层与层之间诗意是如何转换的,即如何过渡衔接的;掌握诗歌常用的修辞方法和表达技巧;体味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所抒发的情感。【诗词鉴赏】吴文英的这首唐多令写的是羁旅怀人。全词字句不事雕琢,自然浑成,在吴词中为别调。“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
62、客尚淹留”为第一段,起笔写羁旅秋思,酿足了愁情,目的是为写别情蓄势。前二句先点“愁”字,语带双关。从词情看,这是说造成这些愁情的,是离人悲秋的缘故,秋思是平常的,说离人秋思方可称愁,单就这点说命意便有出奇制胜之处。从字面看,“愁”字是由“秋心”二字拼合而成,所以此二字又近于字谜游戏。这种手法,古代歌谣中经常可见,王士禛谓此二句为“子夜变体”,具“滑稽之隽”(花草蒙拾),是道著语。此词以“秋心”合成“愁”字,是离合体,皆入谜格,故是“变体”。此处似乎是信手拈来,涉笔成趣,毫无造作之嫌,且紧扣主题秋思离愁,实不该以“油腔滑调”(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二)目之。“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两句一问一答,
63、开篇即出以唱叹,而且凿空道来,实可称倒折之笔。下句“纵芭蕉不雨也飕飕”是说,虽然没有下雨,但芭蕉也会因飕飕秋风,发出凄凉的声响。这分明想告诉读者,先时有过雨来。而起首愁生何处的问题,正由此处蕉雨惹起。所以前二句即由此倒折出来,平添千回百折之感。秋雨初停,天凉如水,明月东升,正是登楼纳凉赏月的好时候。“都道晚凉天气好”,可谓人云亦云,而“有明月,怕登楼”,才是客子真实独特的心理写照。“月是故乡明”,望月是难免会触动乡思离愁的。这三句没有直说愁,却通过客子心口不一的描写把它充分地表现了。秋属岁未,颇容易使人联想到晚岁。过片就叹息年光过尽,往事如梦。“花空烟水流”是比喻青春岁月的流逝,又是赋写秋景,
64、兼有二义之妙。由此可见客子是长期飘泊在外,老大未回之人。看到燕子辞巢而去,心生无限感慨。“燕辞归”与“客尚淹留”,两相对照,自可见人不如候鸟。以上蕉雨、明月、落花、流水、去燕虽无非秋景,而又不是一般的秋景,于中无往而非客愁,这也就是“离人心上秋”的具体形象化了。【语文卷2015届江西省赣州市十二县(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201411)】K014、阅读下面一首散曲,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越调 小桃红杨果采莲人和采莲歌,柳外兰舟过。不管鸳鸯梦惊破,夜如何?有人独上江楼卧。伤心莫唱,南朝旧曲,司马泪痕多。注杨果,金正大元年进士,金亡五年后,才入元官,至参知政事。(1)“司马泪痕”一典出自何处?作
65、者借它表达了什么情思?(4分)【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用典的能力, 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答案和解析】答案:琵琶行。(2分)抒发了作者深沉的亡国之痛。(2分)解析:结合琵琶行的写作背景及诗歌注解,分析典故作用。【思路点拨】运用典故,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其主要特点是借助一些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愿望或情感。典故用得适当,可以收到很好的修辞效果。(2)这首散曲的前五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4分)【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答案和解析】答案:反衬或以乐景衬哀情。(1分)用轻松愉悦的“采莲图”反衬作
66、者独卧江楼冷清悲苦;(1分)以梦中鸳鸯双宿双飞反衬作者独卧江楼的冷清孤寂。(1分)这样以热闹反衬冷清,以欢笑反衬孤独,冷热相间,悲喜交错,使悲者愈见其悲,孤独者愈见其孤独。(1分)解析:结合注释感受诗歌主要内容及感情基调,找出意象,分析诗句。【思路点拨】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有下面几项逐项落实。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分析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应从以下四方面考虑:表达方式叙事,议论,描写(细节、动静、虚实、正侧、白描、场景),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 ;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等;写作手法渲染、烘托、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比兴、化用典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及情景
67、关系(触景生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结构技巧抑扬、卒章显志。理解各类手法的特点。【语文卷2015届江西省师大附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201411)】K0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11分)夏日三首(其一)长夏江村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蝶衣晒粉花枝舞,蛛添丝屋角晴。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久斑两鬓如霜雪,直欲樵渔过此生。8. 这首诗运用了反衬手法表现环境的“清”,请简要说明。(5分)【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答案和解析】答案:幼雀雏燕在檐前飞舞,蝴蝶飞舞,蜘蛛织,反衬白天的清静;溪声嘈嘈,反衬夜晚的清凉。解析:此题要通过分析概括景物
68、描写的内容,抓住关键词来体会作者运用的表现手法,如“燕雀”“蝴蝶”“蜘蛛”这些都是以描写动景来反衬乡村的清净,答题时,要把这种动静结合和反衬的表现手法答出来。在答第二问时,要通过体会诗人寄寓在景物描写中的情感,要理解情景相生,融情于景的写法。如诗人在首联和颔联中,通过描写夏日村里里的燕雀、蝴蝶、蜘蛛等,表现出了“清静”的意境;通过运用拟人和想象及化虚为实的表现手法来写月影和溪声的意境美,由此可以体会出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然后再由对乡村生活的喜爱,而进一步体会出诗人的追求及情怀,可以从追求清静、归隐田园等方面作答。【思路点拨】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需要注意: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分析文学作品的表现手
69、法应从以下四方面考虑:表达方式叙事,议论,描写(细节、动静、虚实、正侧、白描、场景),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 ;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等;写作手法渲染、烘托、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比兴、化用典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及情景关系(触景生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结构技巧抑扬、卒章显志。理解各类手法的特点。9. 颈联中“邀”“纳”二字极为传神,请简要分析。(6分)【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答案和解析】答案:“邀”字是拟人手法(把月光写得很有情味),“纳”字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晃动的月影好像是疏帘请来
70、一样,溪声好像可以用虚枕装起来一样,表现出诗人对月影、溪声的喜爱之情。解析:此题要反复品读颈联,在理解诗歌意境的基础上,从诗句中,找出能形象生动的展现景物特点,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的词,一般都是连接名词的动词。如“落落疏帘邀月影”,一个“邀”字,即把把疏帘和月光写活了,富有人一样的情味,答题时,可以结合着拟人手法的运用来作答;“嘈嘈虚枕纳溪声”一句,“纳”字化抽象为具体,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答题时,可以结合着对句意的分析,从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角度来作答。【思路点拨】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
71、意境情感来分析。这类题答题步骤是: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诗词鉴赏】本诗通过夏日午夜燕雀、蝴蝶、蜘蛛等意象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清净、安宁生活的喜爱。抒发了诗人淡泊名利、厌恶世俗,想要归隐田园的情怀。首联、颔联诗歌描写的是燕雀、蝴蝶、蜘蛛等的动景:夏日昼长,江村风日清丽,屋檐上栖息着许多小燕雀,羽翼都已长成;蝴蝶展翅停在午间的花枝上,在晴朗的天气里,蜘蛛在屋角悠然织网。这里诗人以燕雀、蝴蝶、蜘蛛等动景反衬乡村的清净。颈联描写月光照射在疏疏落落的帘子上,斜倚枕上,听着潺潺溪水声的景象,月影、溪水动
72、静结合从侧面烘托了夏夜的清静。尾联直抒胸臆:久已花白的头发如今像霜雪一般白了,我现在只想做个樵夫或渔翁过完这一生,充分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满足,对乡间生活的由衷赞许。诗人喜欢这种悠闲的生活,希望到老能一直过着这种隐居生活,进而表达了诗人对繁华世界的反感,不与世间相争的高洁。全诗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作者选取远离官场的农村夏日景象,通过写燕雀、蝶、蛛网的动来衬托出乡村生活的恬静,使得乡村生活生意盎然,充满情趣;乡村整体的闹,恰恰表明了他们的祥和,表现出农村的“风日清”;而农村的“风日清”正反衬出官场的污浊难耐。“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表达作者的心已经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了,心已静极。全诗表
73、现出诗人对月影、溪声的喜爱之情、清闲的心境以及归隐村野、终老乡间的愿望。【语文卷2015届江西省南昌二中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201411)】K0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617题。(8分)登楼感怀于 谦晩来无事漫登楼,曲曲栏干总是愁。渺渺乡关何日到,茫茫天地此生浮。太行有路东西去,汾水无情日夜流。华发苍颜成底事,可能辜负钓鱼舟。注:诗约作于诗人巡抚山西、河南期间。他长期徘徊于巡抚任上,在四处奔波中感受着岁月的流逝。当时明王朝国势渐颓,诗人虽尽职尽责,却很难有大用之时。1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4分)【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作者情感的能力, 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
74、)。【答案和解析】答案:(4分)在天地宇宙的经行中,他感受到人生的短暂与渺小;在华发苍颜的愁闷失意中,他感受到了归隐不得之愁;在晚来登楼的苍茫中,他感受到思归不得的乡愁;在岁月老去的无奈中也隐约流露出壮志难酬的忧愁和功成身退的期许之情;同时也含蓄地表达出盛世不再的忧思。(任答两点即可得满分)解析: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经历去分析诗歌情感。【思路点拨】鉴赏古代诗歌作者情感,有下面几项逐项落实。理解词句的意思。要牢固地树立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词义的观念;把握诗歌的结构层次。一首诗多半是有几层意思组合而成的,即使是绝句、律诗这样的短诗,我们仍可以将其分成几个层次(一般是两句一个层次),分解以后再
75、进行综合,就容易准确地理解诗意,把握诗人的情感。分层后,还应琢磨一下层与层之间诗意是如何转换的,即如何过渡衔接的;掌握诗歌常用的修辞方法和表达技巧;体味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所抒发的情感。17. “晚来无事漫登楼”一句,“漫”字用得妙,妙在何处?(4分)【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答案和解析】答案:(4分)“漫”有随意、漫无目的之意。傍晚时分,诗人于百无聊赖中漫步登楼,“漫”字贴切传神地传达出诗人惆怅满怀而又无可排遣的心情,为后面写“愁”张本。(每点1分)解析:此题考查炼字,回答时,先解释“漫”字的本意,结合语境,展开想象,要
76、注意结合诗句分析作答。【思路点拨】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这类题答题步骤是: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诗词鉴赏】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汉族,明朝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明朝大臣。永乐十九年(1421年),于谦登辛丑科进士,宣德初授御史,曾随宣宗镇压汉王朱高煦之叛。平叛后,身为御史的于谦因数落朱高煦有功,被宣宗升任巡按
77、江西,颂声满道。宣德五年(1430年),以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正统十一年(1446年),进京觐见因不向王振献媚送礼,引起王振不满遭其暗地指使其党羽李锡给他加上对明英宗不满的罪名下狱论死。后因两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请复任。正统十四年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瓦剌俘获,他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进兵部尚书。代宗立,整饬兵备,部署要害,亲自督战,率师二十二万,列阵北京九门外,破瓦剌之军。加少保,总督军务。也先挟英宗逼和,他以社稷为重,君为轻,不许。也先(额森)以无隙可乘,被迫释放英宗。英宗既归,仍以和议难恃,择京军精锐分十团营操练,又遣兵出关屯守,边境以安。其时朝野多事,乃独运征调,悉合机宜,号令明
78、审,片纸行万里外无不惕息。他忧国忘身,口不言功,自奉俭约,所居仅蔽风雨,但性固刚直,颇遭众忌。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石亨等诬其谋立襄王之子,被杀。成化初,复官赐祭,弘治二年(1489年),谥肃愍。万历中,改谥忠肃。有于忠肃集。于谦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他的风格是多指向的,他在赵尚书诗集由政治的迷茫而造成的深沉感叹最终升华为一种对人生序中说:“怡情适趣,发而为辞章,长篇短什,操楮的迷茫与生命的咏叹:“晚来无事漫登楼,曲曲栏干总是而立就,有沉雄而典重者,有疏徐而优柔者,有平衍而愁。渺渺乡关何日到,茫茫天地此生浮。太行有路东西冲澹者,有光彩焕发而豪宕放逸者,有清新流丽而慷慨去,汾
79、水无情日夜流。华发苍颜成底事,可能辜负钓鱼博惋者,变态纵横,不一而足,如八音迭奏而毕中其舟。”在天地宇宙的大化流行中,他感受到人生的短暂与节。”十此处对于多种体貌的认可,其前提则是对渺小;在华发苍颜的愁闷失意中,他想到了归隐的生涯。“怡情适趣”审美功用的肯定,而背后隐含的则是对于此种归隐并非三杨的宦余补充,也并非忠孝兼顾的道德非政治道德的个体自我的看重。【语文卷2015届江西省五校(江西师大附中、临川一中、鹰潭一中、宜春中学、新余四中)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201412)】K0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89题。 双调蟾宫曲雪 薛昂夫天仙碧玉琼瑶,点点扬花,片片鹅毛。访戴归来,寻梅懒去,独钓无聊。一
80、个饮羊羔红炉暖阁,一个冻骑驴野店溪桥,你自评跋,那个清高,那个粗豪?8. 这首元曲主要运用了哪几种表现手法?请结合内容分析。(5分)【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考点,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答案解析】主要运用了比喻、用典、反问等手法。开篇用三个妙喻领起,把漫天飞舞的大雪,比作是仙女洒下的晶莹洁白的美玉,又似点点扬花,片片鹅毛,飘逸灵动,无限妩媚,写得美艳奇绝;再用“访戴归来”,“寻梅懒去”与雪相关的典故,让人感动,使雪境更具魅力;以反问作结,引发读者的思考耐人寻味。(比喻、用典、反问各1分,分析2分)解析:题目问“这首元曲主要运用了哪几种表现手法”,所以先判断有哪几种表现手
81、法“比喻(开头三句)、用典(“访戴归来”,“寻梅懒去”)、反问(“那个清高,那个粗豪?”)”等;抓住主要意象“碧玉”“扬花”“鹅毛”,具体语句分析其表达效果。【思路点拨】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考生要熟练掌握诗歌鉴赏中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各种表达技巧,答题时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并结合原诗分析答出此手法的表达效果及有效传递出作者怎样的情感,可采用“手法+分析+效果”的答题模式。9.这首元曲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阐述。(6分)【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鉴赏作者的情感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答案解析】开篇对雪景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美艳奇绝的雪景的热爱;
82、(2分)接着借三个典故表达作者潇洒超脱、拔流绝俗与孤傲高洁的情怀;(2分)最后对“清高”“粗豪”的反问间接表达了作者的清高豪迈之情。(2分) 解析:对诗人情感的分析,一定要抓住诗歌的主要意象来分析,如“碧玉”“扬花”“鹅毛”三个意象表露出诗人对雪的喜爱,更通过“访戴归来,寻梅懒去,独钓无聊”三句进一步强调了这种喜爱,表达表达作者潇洒超脱、拔流绝俗与孤傲高洁的情怀;最后的反问句对“清高”“粗豪”的反问,间接表达了作者的清高豪迈之情。【思路点拨】掌握诗人的情感,不能脱离诗句去分析。具体赏析时,或借助创作背景去探求创作动机,把握诗人内在情感;或逐句赏析,结合诗句描述,把握景物特征,体会语言特色,直接
83、感受情思。【语文卷2015届江西省临川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201411)】K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千 秋 岁秦 观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会,鹓鹭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注千秋岁:词牌名。此词作于词人被贬处州时。西池:汴京(今开封)金明池。鹓鹭:两种鸟,这里借指同游的同僚、朋友。8词的开头四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请简要描述。这四句在全词中有何作用?(5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鉴赏古典诗词的形象能力,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答案和解析】答案:浅浅的春寒从溪水
84、边、城郭旁消退了,天气转暖,花影摇曳,莺声盈耳,一派热闹的城郊莫暮春风光。(2分)这四句写眼前之景,交代了人物活动的时令、地点。(1分)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以乐景衬也哀情;春色虽美,但词人远谪他乡,孑然一身,形容憔悴,哪有对酒赏花的心情?触景生情,眼前的春色反倒勾起了对往昔的回忆。(2分)解析:本题是形象类鉴赏题。题干设置指向性强,答题范围交代清楚,审题要求不高。难度不高。至于作用的问题属于知识结构考查。【思路点拨】这道题,可以简单的理解为翻译重组词句。只要发挥一定的想象力,把描写的景象有次序的重现出来就可以了,最后不忘了一个总结性的概括,一般是季节+时令+物象(人物)活动+画面(图卷);第二
85、问,开头的景色描写,一般有三个作用:一,创设(营造)一个意境(氛围);二、为抒情主人公(诗词中人物)出场提供背景(时间、地点);三、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又细分为景中含情和乐景衬哀(哀景写乐)9“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是传颂千古的名句,请结合全词对其表现手法进行赏析。(6分)【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答案和解析】答案:双头、借代、比喻、夸张(手法2分)(1) 双关:“春去也”一声浩叹,不仅是在感慨春光已逝,同时也暗示自己生命的春天将一去不复返,可谓一语双关,言简意深。(2)“飞红万点”运用了借代、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暮春时节落英缤纷的景象,画面
86、凄美,令人伤感。(3)“愁如海”比喻新奇,以深不可测、茫无边际的大海写出了词人愁之深、愁之广,这愁既有伤春之愁、年华已逝的悲愁,也有人生失意的愁苦。(指出任意两种手法、并作分析即可)解析:“春去也”,使用的双关手法比较难于辨析,其作用的简析是很简单的,双关也是古典诗歌中常涉及的手法,在定风波.莫听一词中“也无风雨也无晴”就是典型双关修辞,既有谐音双关,也有语意双关。语意双关的识别有赖于学生知识的积累和对诗词的深层理解能力。后一句“飞红万点愁如海”比喻、夸张容易答出。但是,借代就比较隐含了。这其实也是个积累问题。平时接触到很多的“落红”“飞红”“乱红”“残红”其实都是借代。【思路点拨】鉴赏诗歌的
87、表现手法,有下面几项逐项落实。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分析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应从以下四方面考虑:表达方式叙事,议论,描写(细节、动静、虚实、正侧、白描、场景),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 ;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等;写作手法渲染、烘托、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比兴、化用典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及情景关系(触景生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结构技巧抑扬、卒章显志。理解各类手法的特点。【诗词鉴赏】该词一起句就标明了作者身处的时间、地点和环境“水边沙外”。地点:栖霞寺外的沙洲上,瓯江边,面对青田县城(后文再作补叙)。时间:暮春季节。以“外”字连带“城郭”,正是“城郭
88、轻寒退”的时候。城郭:孟子曰,“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如青田水南村,石郭、平堰(平演)、西门外、后山等周边地区。这里已是绿意盎然。“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言不论水边沙外还是内城外郭,已是一片暮春气息。“春寒退”,春天即将归去。这种恋春、惜春之情,也正是词人惆怅失意的感情流露。“花影乱,莺声碎”,写“花影”,可见阳光明媚;写“莺声”,可见境界清幽。“花影”、“莺声”相互照应,应是一派明柔春景,加上“乱”、“碎”二字,联系上文的惆怅之情和下文的“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两句看,则乱者情也,碎者心也。春光虽好,但已入暮,身世如斯,怎不令人心碎意乱。这就自然地引起“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的怀人之情
89、。“飘零”是说自己遭受贬谪,“酒盏”是指与朋辈把酒共话。一个“疏”字,写出词人仕途坎坷,半生飘零,因而久已未和好友同游共饮、谈诗论政了。对这种友情的无尽相思,使人衣带渐宽身渐瘦。“离别宽衣带”所说的“离别”,不是普通的离别,而是因政治原由各遭贬谪,天各一方,前途未卜的离别,所以其痛苦更甚。“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词人明知相见不易,却又无时不产生强烈的愿望。但翘首远望,昔日挚友又在何处呢?看到的只是在寂寂暮色中渐渐聚合的天空碧云。思念、失望、孤寂、苦恼,在“人不见”、“空相对”里得到深刻地表露。下片“忆昔西池会,鵷鹭同飞盖”两句,这里的“西池”,即指金明池;“鵷鹭”是两种鸟名,因其飞行有序,
90、故常用以喻班行有序的朝官;“盖”,车盖,指车。这两句是追忆当年与同僚友好,飞车赴会的盛况。这次盛会,参加者三十六人,皆当时名公文人,他们纵谈阔论,宴饮畅游,从早至晚,极尽欢娱。但,俱往矣!如今朋辈星散,各贬他乡,抚今追昔,不能不使词人发出“携手处,今谁在?”的凄怆悲呼。“日边清梦断”,“日边”指帝京,词人越是忆念昔年帝京携手共游旧事,越意识到既往之日不可复回。本来,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愿望,往往可在梦中寻求,但是“清梦断”,词人清醒地认识到重返帝京、旧友重聚已不可能。这种不满当前流离生活又深知前途无望的双重感情,使词人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因而憔悴衰老,以至“镜里朱颜改”。难怪孔毅甫见“镜里朱
91、颜改”一句时,惊道:“少游盛年,何为悲怆如此。”“春去也”呼应开篇“春寒退”,且在感情上表现得更沉重,无限凄楚哀怨的情思溢于词表;而“飞红万点愁如海”,以落花飘零衬愁情,其悲怆绝望的心情更令读者惊心,以海喻愁乃词人内心深处的断肠泪凝聚而成。此词为怀念友人而作,更沁透着词人贬谪之怨,因而情真意切,感人至深。上片主要写离情和思念之苦,下片则抚今追昔道出了如海愁情。在语言上不脱清丽俊逸本色,虽有仿用前人诗词语意之处,但却自成格调,情韵天然。【语文卷2015届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201411)】K013.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早发罗邺一点灯残鲁酒醒,已携孤剑事离程。
92、愁看飞雪闻鸡唱,独向长空背雁行。白草近关微有路,浊河连底冻无声。此中来往本迢递,况是驱羸客塞城。(1)请赏析“独向长空背雁行”中“背”字的表达效果。(4分)答:【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重点考查炼字。【答案解析】“背”是背着,也就是方向相反。(1分)诗人独自一人朝着与返乡的大雁相反的方向前行,用返乡的雁反衬(1分)出客居边塞的诗人孤独寂寞的飘泊之感(1分)和浓重的思乡之情。(1分)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鉴赏“背”字需结合具体语境,审题目明确鉴赏对象;审诗句明确鉴赏对象的特点,“背”是动词,是这句诗的“诗眼”表现诗人孤独寂寞的飘泊之感。【思路
93、点拨】解答此类题的方法:1看字词是否传神。所谓“传神”就是要分析词语在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凝练形象、鲜明生动的特点。特别要注意对动词、形容词、副词的咀嚼。在鉴字赏词中要学会结合语境去揣摩词语的生动形象、凝练传神,进而体会词语在全句或整篇中的表达效果。2看字词是否表情。所谓“表情”就是要分析词语传达出来的情感意愿。诗歌语言既注重凝练生动、形象传神,更注重借助动词、副词来表情达意。要善于结合全诗来揣摩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意愿。3看字词是否造境。所谓“造境”就是利用词语的凝练与含蓄来营造诗歌的意境。古人写诗很讲究意境,而词的妙用就能给全诗创造美好的意境。4看字词是否显性。所谓“显性”就是词语里能凸现人物
94、的性格特征。(2)请简要概括诗中表现“早发”之“早”的画面内容?(3分)答:【知识点】本题赏析诗歌的景物形象,能力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答案解析】全诗借助典型意象来体现“早”,具体画面有鸡鸣天刚亮(1分),路上行人少(1分),光线暗(1分)。 解析:回答此题时要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话再现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再现画面时要注意语言的简洁凝练。题干要求概括诗中表现“早发”之“早”的画面内容;粗读这首诗歌,看具体内容有哪些。【思路点拨】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要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再加以创造,语言力求优美。【语文卷2015届山西省山
95、大附中高三上学期中考试试题(201411)】K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完成89题。秦楼月向子芳菲歇,故园目断伤心切。伤心切。无边烟水,无穷山色。可堪更近乾龙节,眼中泪尽空啼血。空啼血。子规声外,晓风残月。【注】向子:南宋初年主战派大臣之一,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徽、钦二帝被金兵虏去,中原尽失。1129年,金兵进湖南围长沙,他曾率军民与金兵血战八昼夜。乾龙节:古人以“乾龙”喻帝王。乾龙节,指宋钦宗赵桓的生日,此时他已被俘虏。8、这首词的上片是怎样表达伤心之“切”的?请结合词句简要赏析。(6分)答:【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重点考查炼字。【答案解析
96、】开头写芳菲凋零,渲染苍凉氛围(1分),接着写极目远眺故国家园,想到美丽的故园已落入敌方之手,不禁悲从中来,连用两个“伤心切”,直抒胸臆,加重了内心的悲切程度(2分);末尾两句描写迷离朦胧的烟水山色,表现了伤心之情就像那无边无际的山水一样悠远绵长(1分),融情于景,进一步渲染悲切之情(1分)。这样就将伤心之“切”抒写得淋漓尽致。(1分)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鉴赏“切”字需结合具体语境,先概括词的上片缩写的内容,抓住“歇”“故园”“目断”“伤心”等词语赏析;要结合注释赏析,不难得出诗人“伤心切”的原因;最后再写这样写的效果即可。【思路点拨】赏析句子大致要注意以下角度:1弄懂所给句子的基
97、本意思,进而把握住其内容、情感的内涵。这是从句子的内容、情感方面出发的,也是赏析句子的前提。对于个别句子,尤其是脍炙人口的句子,其内容有精深之处,情感有共通性,它们本身就是赏析的对象。2注意从语言特点出发:有的句子倒装,有种错位的美;有的句子对仗,有种整饬的美;有的句子互文,有种开合的美;有的句子长于炼字,有种凝练的美。从这个角度说,立足于语言的赏析就是平日里做的炼字题。3注意从表达技巧出发:有的运用修辞手法,有的运用表现手法。一般而言,高考选取的句子,都是在表达上有特色的句子。鉴赏时就是要看出其在表达上的特别之处来。从这个角度说,它就是一种表达技巧题中的暗考题。4注意从句子的位置出发:把它放
98、在全诗整体的框架内,做到句不离篇。句子处在诗中不同的位置,其作用甚至手法都有所不同。高考所选句子的位置一般有三处:首句,有开篇、点题、奠定基调之妙;中间句(主要指绝句的第三句、词的中间句),有转折文意、承上启下之用;尾句,或卒章显志,或另辟新境,尤其是以景结情句,有含蓄隽永之妙。总之,关注句子位置,联系全篇赏析。9、“晓风残月”这一意象曾出现在我们学过的哪首作品中?它和本词表达的情感有所不同,请结合词句作简要分析。(5分)答:【知识点】考查考生鉴赏作者的情感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答案解析】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1分)向词表现的是山河破碎、国破家亡后的哀怨、悲痛之情(2分),柳词
99、表现的是离别后的凄清、孤寂之情(2分)。 解析:本题第一问很简单,柳永的雨霖铃是必背篇目;知道雨霖铃不难知道柳词的情感是“离别后的凄清、孤寂之情”,向词结合注释和“伤心”“啼血”,不难概括出“山河破碎、国破家亡后的哀怨、悲痛”的情感。【思路点拨】诗歌的情感分析可按以下方法答题:(1)抓关键词: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这些词往往是“诗眼”。(2)抓关键句: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这样的语句一般出现在诗歌的结尾。(3)紧扣诗题:不少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内容和诗人情感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4)抓意象: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以诗
100、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读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如上例中的“柴扉”“白鸥”“钓船”“鳜鱼”等。(5)抓注释:注释一般是对题目、作者、朝代、写作背景等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解释或提示,很多情况下它们对我们的解题起着重要的作用。【语文卷2015届山东省泰安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201411)】K014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十二月九日雪融夜起达旦魏了翁远钟入枕雪初晴,衾铁棱棱梦不成。起傍梅花读周易,一窗明月四檐声。(1) 诗作中哪些地方体现了标题中的“雪融”?(4分)【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文学形象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答案解析】首句中“雪初晴”写天已放晴,暗示“
101、雪融”;尾句“四檐声”写窗外四檐融雪“滴答,滴答”的声音,再扣“雪融”。(每点2分,共4分)解析:“雪融”是指雪融化,它需要一定的环境,有一些具体的表现,结合诗句,“雪初晴”指天气转晴,而“四檐声”即雪融后滴水的声音,是其表现。【思路点拨】作答本类题,需要对诗歌形象有基本认识。诗歌中的形象,一般具有其表现形式,我们可以根据诗歌形象的特点,逐句分析,找出相关对诗歌形象特点的展现形式。 (2)元代韦居安梅磵诗话评价此诗说:“后两句寄兴高远,人所传诵。”请赏析后两句的妙处。(4分)【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答案解析】后两句,用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的手法,写诗
102、人在由白雪、皓月、梅花构成的一个纯净、空明、幽雅的环境中捧读周易,意境清雅,寄托了诗人高沽的志趣。(答出手法1分,意象意境2分,志趣1分)解析:题干引文是在说诗歌最后两句意味无穷,具体表现是:作者在梅花旁边读周易,而窗外雪水滴落,月光皎洁。具体写作技巧是动静结合,而梅花寄予了作者高洁志趣。【思路点拨】作答本类题,首先要明确题干引文所指,明确题干要求。题干中要分析的具体语句,我们要从内容上、艺术手法上分析语句存在的特点,分析语句和前后文、和作品主体的关系即可。诗歌赏析:远处的钟声传来,我从睡梦中醒来,望一望窗外,大雪已经停了。俗语说,下雪暖,化雪寒,窗外的雪渐渐融化,可是,天气异常寒冷。薄薄的棉
103、被,就像冰冷的铁。这时,出现了矛盾:到底是钟声让我醒来还是寒冷让我醒来呢?我们无从知晓。但作者最终整夜无眠是肯定的了。前两句是写景,写出了环境的凄冷。那作者是不是因环境凄冷,而内心和环境一样,是冰冷的、哀伤的呢?三四句,“梅花”是高洁品质的象征,而作者在梅花旁读周易,这既写出了作者的高洁品质,也写出了作者的追求。“一窗明月四檐声”,作者在漫漫长夜,品质如斯,追求如斯,享受窗外明月,静听融雪滴水之声,更能体现作者对环境凄冷的超越。【语文卷2015届安徽省安庆一中等江淮名校高三第二次联考(201411)word版】K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贺圣朝留别【宋】叶清臣满斟绿醑留君住,莫匆匆归去。
104、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花开花谢,都来几许?且高歌休诉。不知来岁牡丹时,再相逢何处? 注绿醑(x):美酒。8词的上阕“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两句有何妙处?(4分)【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诗句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答案解析】作者运用了以景写情的手法,(1分)词人设想三分的“春色”总体为“二分愁”与“一分风雨”的集合体。明写风雨暗写愁,离别之际的“风雨”象征着纷乱的、充满整个空间的离愁别绪和不忍分别的眼泪。(2分)故词人眼中的三分春色都是愁,词人用全部的春色来写与挚友分手时的离愁别绪,可见友情之深,离别之难。(1分) 解析:本题可从数量词使用的角度来分析也可酌情给分
105、。审题目明确鉴赏的词句;审词句体会词句的特点“春色”“愁”与“风雨”的巧妙组合。【思路点拨】赏析句子大致要注意以下角度:1弄懂所给句子的基本意思,进而把握住其内容、情感的内涵。这是从句子的内容、情感方面出发的,也是赏析句子的前提。对于个别句子,尤其是脍炙人口的句子,其内容有精深之处,情感有共通性,它们本身就是赏析的对象。2注意从语言特点出发:有的句子倒装,有种错位的美;有的句子对仗,有种整饬的美;有的句子互文,有种开合的美;有的句子长于炼字,有种凝练的美。从这个角度说,立足于语言的赏析就是平日里做的炼字题。3注意从表达技巧出发:有的运用修辞手法,有的运用表现手法。一般而言,高考选取的句子,都是
106、在表达上有特色的句子。鉴赏时就是要看出其在表达上的特别之处来。从这个角度说,它就是一种表达技巧题中的暗考题。4注意从句子的位置出发:把它放在全诗整体的框架内,做到句不离篇。句子处在诗中同的位置,其作用甚至手法都有所不同。高考所选句子的位置一般有三处:首句,有开篇、点题、奠定基调之妙;中间句(主要指绝句的第三句、词的中间句),有转折文意、承上启下之用;尾句,或卒章显志,或另辟新境,尤其是以景结情句,有含蓄隽永之妙。总之,关注句子位置,联系全篇赏析。9这首词写情曲折细致,语短情长,请结合下阕作简要分析。(4分)【知识点】考查考生鉴赏作者的情感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答案解析】这首词先
107、写离愁,继而排解宽慰,最后怅惘伤感。(2分)“花开”两句,紧承上片的离愁别绪,并进一步预写别后的相思。“且高歌休诉”句冲破了感伤缠绵的氛围,变为高亢旷达,表达对友人的劝慰。可是一想到别时容易会时难,明年此时不知能否重逢,心里不免又泛起怅惘之情,使全词再见波折。(2分)(分析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解析:审题目明确考查的重点:“这首词写情曲折细致,语短情长”;审诗歌找能体现词人情感的语句、意象等。抓住“花开”“几许”“休诉”等词语分析。【思路点拨】解答此类题的方法: (1)抓关键词: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这些词往往是“诗眼”。 (2)抓关键句:指最能概括诗歌思
108、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这样的语句一般出现在诗歌的结尾。 (3)紧扣诗题:不少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内容和诗人情感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 (4)抓意象: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读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5)抓注释:注释一般是对题目、作者、朝代、写作背景等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解释或提示,很多情况下它们对我们的解题起着重要的作用。【语文卷2015届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高三11月月考(201411)】K013.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8分)送何遁山人归蜀宋梅尧臣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 远壑杜鹃响,前山蜀客归。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
109、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注杜鹃:又名子规。息机:拜托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1)请简要分析首句中“绿”字的妙处。4分答:【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中炼字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答案解析】“绿”字写出了春风吹绿林木的动态,表现了春风的活力,显示了春天的生机,增强了诗的韵味。解析:首先,绿是指树的姿态,它和春风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即因春风到来,树才变绿。所以以树绿来写春风的活力。【思路点拨】解答诗歌中的炼字题,首先解释字在诗歌中的具体含义,其次明确这个字是在写哪些景物,写出了景物的哪些特点,最后明确所炼的字的效果。(2)三、四两联是怎样借助想象之景来抒发情感的?请简要赏析。4分答:。【
110、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艺术技巧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答案解析】颈联想象友人喜逢家乡的燕子,到家一洗征尘,表现出归家时轻松愉悦的心情。尾联进一步设想有人归家后悠闲自在的生活,寄托了对友人真诚的祝福,也暗含着诗人对超脱世俗的自由生活的向往。解析:首先,分别对三四联的景色进行分析概括,三联是在写到家之后所见,是回乡之后的喜悦;四联根据注释可知,作者向往停止了世俗事务的生活,整天到大自然中去。是对自由生活的一种向往。【思路点拨】本题实际上是在考查借景抒情。作答时,结合诗歌写作背景和注释,分析诗歌的主题内容;分析景色特点,概括诗歌景象所形成的意境;分析意境和内容之间的关系,进而分析景色所体现
111、出的情感。诗歌赏析: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别的对象为“何遁山人”,“山人”一般指隐士或与世无争的高人。根据题目中的“归蜀”一词可知,何遁山人是要回在蜀地的家。作为送别诗,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想象手法的使用。送别诗用想象的手法想象所送之人与自己分别之后的情况当属常见,但这首诗却与别诗另有不同,其不同之处在于全诗四联八句均为想象之语,没有一句实写两人分别时的情形。此诗全用想象,读来却无重复累赘之感,何也?诗人想象的角度不同使然。根据诗人想象的角度,这首诗可分为两层:前两联为一层,后两联为一层。我们先看前两联。这两联是从何遁山人远在蜀地的孩子(“童稚”)的角度进行想象。首联“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乃诗
112、人想象何遁山人的孩子在自家柴扉外急切地盼望父亲归来。首句“春风入树绿”是写景,描写春风吹过,蜀地的枯树骤然变绿的情形。此句写景,作用有二:一,为全诗奠定明朗、欣悦的感情基调;二,引出下面一句“童稚望柴扉”。“童稚望柴扉”是说何遁山人的孩子站在自家的柴扉之外向父亲归来的方向望去。这个孩子之所以急切地盼望父亲归来,正是因为春风重归蜀地的景象让他想起在外未归的父亲。颔联“远壑杜鹃响,前山蜀客归”,紧承首联,想象何遁山人倚门远望的孩子忽然听到远处的山壑中传来杜鹃的叫声,仔细一看,原来是自己的父亲翻过前山回来了。此联,诗人不写孩子望到父亲归来时的反应,只说孩子看到父亲回来了,这就给读者留下了极大地想象空
113、间。孩子看到父亲时的欢喜雀跃自不待说,除此之外,他还会做些什么?是赶紧回家将喜讯告诉母亲以及其他家人?还是直接兴冲冲地跑过去迎接父亲?还是先告诉家人,然后和家人一起去迎接父亲?这是诗人故意留下的空白,需读者通过想象去填充。要指出的是,首联和颔联虽然只写了何遁山人的孩子,但透过孩子,我们能看到的是一家人对山人归来的急切盼望和看到山人归来的极度喜悦。因为颔联已写到“蜀客归”,于是,诗歌后两联自然转而从何遁山人的角度展开想象,想象其回家之后的情形。颈联“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想象何遁山人初到家乡的情形。社燕者,春燕也。燕子春社时来,秋社时去,故有“社燕”之称。何遁山人刚刚返乡,燕子也刚刚南归,两
114、者相见真如老友相逢,其场面当何等亲切、喜悦!“征衣”,旅人之衣。山人到家,下得马来,立即脱下征衣,洗掉征尘,其对漂泊生活当是何等厌恶,到家之后的心情当是何等轻松、愉快!此联一“逢”一“洗”,写尽了山人回乡后的喜悦。尾联“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想象何遁山人的隐居生活:终日在水边钓鱼,完全摆脱了世俗的琐事杂务,恬淡闲适。此联想象何遁山人的隐居生活,一方面表达了对朋友的良好祝愿,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自己对这种生活的向往。除想象手法的使用,作为送别诗,这首诗与其它送别诗还有一个极大的不同:全诗丝毫没有送人时的惆怅感伤,甚至没有对朋友的留恋,有的是为朋友归乡而高兴,有的是对其以后生活的良好祝愿,有
115、的是对朋友归乡的羡慕。【语文卷2015届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201411)】K0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清平乐李煜 别来春半,触目愁断肠。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8、 作者之“伤”的具体内涵是什么?说说作者是怎样描写“触目之伤”的。(5分)【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答案和解析】答案:“伤”:离愁别恨 ; 怎样描写:融情于景,作者就这样开门见山地写出了特定的环境和心情。使他最为触目伤情的莫过于那台阶(砌)下的落梅了。那白色的梅花从树上纷纷飘落,令人心烦意乱。既写了时
116、当春半,使人肠断的景致,也写了久立花下,离愁满怀的情绪。纷乱的落花,使人联想到愁绪的烦乱,落花拂了还满,又使人联想到离愁萦怀,排遣不开。作者把白梅的落花比作雪花,突出了一个“乱”字,花落在身上,拂之不尽,突出了一个“还”字,这就在看来平常的景物中,寄寓了作者特有的伤情。(4点各1分,语言1分)解析:李煜是一个亡国之君,结合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可以推知“伤”的具体内涵;抓住“伤”字,结合诗句进行分析。【思路点拨】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有下面几项逐项落实。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分析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应从以下四方面考虑:表达方式叙事,议论,描写(细节、动静、虚实、正侧、白描、场景),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
117、情) ;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等;写作手法渲染、烘托、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比兴、化用典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及情景关系(触景生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结构技巧抑扬、卒章显志。理解各类手法的特点。9、 这首词的结尾,历来被词家公认为经典。请谈谈它为人称道的原因。(6分)【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答案和解析】答案:作者怀着这“伤”情,向远处望去,望着那遍地滋生的春草,突然发现,“离恨却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却如”,正像的意思。“更行更远”是说无论走得多么远,自己心中的“离恨”就像那无边无际、滋生不已
118、的春草。无论人走到哪里,它们都在眼前,使人无法摆脱。这个结句,比喻新颖,化抽象为具体,浅显生动,而且通过形象给人以离恨无穷无尽、有增无已的感觉,使这首词读起来显得意味深长。(6分)解析:理解三句话的意思,结合表现手法,分析其内在含义。【思路点拨】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1.句子的意思。2.作者的思想感情或者揭露的社会现象。3.结合作者的背景谈自己的体会。常说的诗歌表现方法:白描、象征、衬托、渲染、对比、抑扬、动静结合、正侧结合、虚实结合。 【诗词赏析】李煜,是南唐最后一个皇帝。他有书画、音乐等多方面的文艺才能,他的词作清丽雅致,感情真淳,具有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高中二年级的课本选了李煜的一首虞美人
119、,今天我们欣赏他的另一首作品清平乐。这首词声情并茂地抒写了忆念其弟的离别之情,也是极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一首词。李煜采用了错落有致的笔法,于情景交融中抒发深切的离情。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春天本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应该是处处阳光明媚,生机盎然,可是皆因一个别字,使人触目皆伤,柔肠寸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是紧承上一句,具体写触目之伤。梅花若雪,本来也是极其美妙的景色,可是因为别,使得人心也乱了-不是花乱,是心乱,那拂不去的,也不是花瓣,而是离愁。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古有鸿雁传书的故事,可是眼前却是雁归人未归,更添伤感。进而人未归,梦亦不成,怎不叫人伤心呢?这二句似虚似实,轻柔缥缈,
120、形成了强烈的审美情感的张力。最后以一个精典的譬喻做结: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词意倾注,流走如珠。李煜词最精妙之处在于他善于运用譬喻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这首清平乐通篇都在抒写离恨,可是离恨是非常抽象的一个东西,要怎样才能做到把自己心中由离恨引发的愁苦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呢?除了氛围的营造,情绪的渲染,最精典的莫过于那句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以春草比喻愁思,直接影响到后来贺铸的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一则言其多,二则言其广,三则言其不尽,比喻新颖贴切,令人拍案叫绝。而李煜在其他词作中亦有类似情况的佳句:如他在乌夜啼里说: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121、又把心乱如麻,牵肠挂肚的心情刻画得入木三分,耐人咀嚼。还有那首流传千古的虞美人中的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春水比喻愁思,也写出了愁思深、长、不尽的特点,而更显惆怅迷蒙。这些都是李煜善于运用譬喻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好例子。这首词多采用白描手法,语言清新淡雅,不饰雕琢,恰如清水芙蓉,天然成姿。这首清平乐没有用任何典故,也没有堆砌华丽的辞藻。只是借助落梅、鸿雁、春草等意象来直抒胸臆,却达到了扣人心弦的艺术效果。字字写物,句句写景,可是我们却能感受到字字句句都是在写人心。用清新淡雅的语言表达迂回曲折的复杂心情,故能取得清而不淡的动人魅力。【语文卷2015届吉林省实验中学高三上学期第四
122、次模拟考试(201412)】K0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89题。病后登快哉亭经雨清蝉得意鸣,征尘断处见归程。病来把酒不知厌,梦后倚楼无限情。鸦带斜阳投古刹,草将野色入荒城。 故园又负黄华约,但觉秋风发上生。【注】快哉亭,位于彭城(今徐州)东南角的城隅之上,由苏轼命名。本诗是诗人被贬徐州病后所作。黄华,菊花。8. 前人评述贺铸在此诗中化用了李贺的“秋风白”一句,并点化成新句,请指出是诗中的哪一句,并赏析此句的妙处。(5分)【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关键句含义的能力, 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答案和解析】答案:秋风发上生(1分)李贺说秋风白,诗人说秋风发上生,不仅指秋风吹动着白发(或是吹白
123、了鬓发),又指出了秋风萧萧,给人以萧瑟之感(2分)这一新奇的用语,也暗示着诗人凄冷的情怀。(2分)(第三条的情感必须有,可以是与凄冷类似的词语,评卷老师可酌情处理)解析:抓住关键词“秋风白”进行分析,然后结合注释分析“秋风白”的原因,点出这样写的好处。【思路点拨】解读诗句的内涵。描述诗句描绘的景象,解读其内涵,结合诗句的语境概括诗句的内容。抓住突出的一点(写法或内容)简析。点出该句营造的意境或表达的情感。按题目的要求整合答案,然后细心检查答案。9. 诗的颔联说“梦后倚楼无限情”,诗人表达的 “无限情”有哪些?并结合全诗谈谈此诗的抒情特点。(6分)【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能力
124、层次为D(鉴赏评价)。【答案和解析】答案: 怀乡思归,多病之愁,迟暮之感,失意之恨(2分,任答对3种即可)借景抒情,首联两句视听结合,眺望眺望故乡的路,表达了怀乡思归之情。第三联鸦投古刹落日余晖,透漏出诗人的时不我与的迟暮之感。(2分)直抒胸臆,第二联,多病之愁,第四联落寞感伤,失意悲凉。(可答视听结合,用典抒情,评卷老师酌情给分。但必须有手法,必须有哪一联或哪句诗,表达了什么情感)解析:这首是首发感情的手法多种多样,有借景抒情,“经雨清蝉得意鸣,征尘断处见归程”;有直抒胸臆,“病来把酒不知厌,梦后倚楼无限情”解答时需要结合诗句进行分析。【思路点拨】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有下面几项逐项落实。掌握
125、常用的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写作手法、结构技巧。理解各类手法的特点。【诗词鉴赏】 首联以鸣蝉起兴,点明乡愁的主旨。李商隐有闻蝉而发“薄宦梗(木偶)犹泛,故园芜已平”之感慨,贺铸与之发生了共鸣,同时还以蝉之“得意”反衬自己的失意。颔联写诗人梦后倚楼,“望故乡邈邈,归思难收”,不禁吟起柳永八声甘州:“争(怎)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颈联是这首诗的精华,富有情韵。上句综合了陶渊明“飞鸟相与还”,温庭筠“向陵乱鸦夕阳中”,王昌龄“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的意境和写法。下句则用了白居易“晴翠接荒城”和李煜“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更生”的意境。尾联即景抒情。辜负了故乡亲友赏菊之约虽然令
126、人伤怀,但让秋风吹白了霜鬓岂不更令人顿生“白发生头未得归”惆怅?“秋风发上生”写得很有情趣,因为贺铸使秋风人格化,心灵化,富有感情色彩,委婉而深沉地表现出诗人心中之“愁”。【语文卷2015届云南省部分名校高三12月统一考试(201412)】K0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临江仙许庭 不见灞陵原上柳,往来过尽蹄轮。朝离南楚暮西秦,不成名利,赢得鬓毛新。 莫怪枝条憔悴损,一生唯苦征尘。两三烟树倚孤村。夕阳影里,愁杀宦游人。登宝意寺【注】上方旧游韦应物翠岭香台出半天,万家烟树满晴川。诸僧近住不相识,坐听微钟记往年。【注】宝意寺在武功,诗人曾居此寺。8临江仙一词中,诗人为何而愁?请简要概括。(5分)
127、答:【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作者情感的能力, 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答案和解析】答案:对家乡亲友的思念、漂泊在外的艰辛;奔走求仕的辛劳、仕途失意的悲酸;功业未成的无奈、年华渐老的感伤。(答两点给4分,答出3点给5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解析:抓住诗歌中的主要意象和作者的经历去分析诗歌情感。【思路点拨】鉴赏古代诗歌作者情感,有下面几项逐项落实。理解词句的意思。要牢固地树立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词义的观念;把握诗歌的结构层次。一首诗多半是有几层意思组合而成的,即使是绝句、律诗这样的短诗,我们仍可以将其分成几个层次(一般是两句一个层次),分解以后再进行综合,就容易准确地理解诗意,
128、把握诗人的情感。分层后,还应琢磨一下层与层之间诗意是如何转换的,即如何过渡衔接的;掌握诗歌常用的修辞方法和表达技巧;体味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所抒发的情感。9两首诗都写到了“烟树”,这两处“烟树”所营造的意境有何不同?(6分)答:【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鉴赏古典诗词的形象能力,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答案和解析】答案:许诗中,孤村边,只有稀疏的三两棵树在夕阳残照中立着,似有轻烟笼罩,朦胧落寞。(1分)“烟树”渲染出一种凄清惆怅的氛围,(2分)集中地表现了诗人在宦游在外、仕途不顺的落寞失意之情;(3分)韦诗中,“烟树”满晴川,勾勒出一幅树木蓊郁、堆烟叠翠的美景,(1分)营造出明快清丽的氛围
129、,(1分)寄托作者远眺时的心旷神怡,同时也出淡淡怅惘。(1分)解析:本题是形象类鉴赏题。题干设置指向性强,答题范围交代清楚,审题要求不高。需要结合诗的意境,去分析“烟树”的作用。【思路点拨】这道题,可以简单的理解为翻译重组词句。只要发挥一定的想象力,把描写的景象有次序的重现出来就可以了,最后不忘了一个总结性的概括,一般是季节+时令+物象(人物)活动+画面(图卷);第二问,开头的景色描写,一般有三个作用:一,创设(营造)一个意境(氛围);二、为抒情主人公(诗词中人物)出场提供背景(时间、地点);三、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又细分为景中含情和乐景衬哀(哀景写乐)【诗词鉴赏】许庭,宋代词人,临江仙一诗,体
130、现出诗人复杂的感情, “不见灞陵原上柳,往来过尽蹄轮”体现了诗人对家乡亲友的思念、漂泊在外的艰辛;“朝离南楚暮西秦,不成名利,赢得鬓毛新”奔走求仕的辛劳、仕途失意的悲酸;“莫怪枝条憔悴损,一生唯苦征尘”功业未成的无奈、年华渐老的感伤。韦应物(约737792)早年当过唐玄宗的侍卫,奇怪的是,他却在玩乐够了之后,忽而发愤读书,下决心脱胎换骨。后来他做过几任县令和刺史,曾经严惩不法军吏,又常感到无力拯救百姓而自愧,写下了“邑有泳流亡愧俸钱”这样的名句,终于在文学史上奠定了自己无可争辩的地位。他的诗卓然名家,“高雅闲谈,自成一家之体”,世以“王孟韦柳”并称,都继承陶渊明而各有特色。 他的词不多, 仅三台和调笑共四首。“胡马”一阕,极写边塞的荒凉,全无一字写人,却深切地体现了征人远戍的孤独和烦忧,选唐五代词没有不选这一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