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单元综合1(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039022 上传时间:2024-06-0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68.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单元综合1(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单元综合1(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单元综合1(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单元综合1(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单元综合1(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单元综合1(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单元综合1(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单元综合1(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单元综合1(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一单元专题突破专练专题1早期国家的起源和制度1.(2019浙江温州高二选考)考古学有几个常用的定义:“资料”是研究历史的客观基础;“技术”是取得资料的手段;“方法”是研究资料的手段;“理论”是研究人类历史规律性认识的总结。下列属于考古学“方法”的是()。A.云南元谋人遗址发掘原始人类头盖骨B.运用DNA解码技术探究人类祖先由来C.运用专用金属探测仪寻找古墓内部遗存状况D.对人类遗存特征的研究揭示当时社会特征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资料是基础”以及“技术和方法是手段”,运用DNA解码技术可以探究人类祖先的由来。故选B项。2.(2019四川成都诊断)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进入文明社会的时间较

2、早,考古工作者在中国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城址也有数十处。在我国古代早期国家出现的突出标志是()。金属器具的使用贫富分化的产生文字的出现城市的出现礼制的初步形成A.B.C.D.答案:C 解析:早期国家出现的标志一般认为是出现了公共权力,有了阶级压迫,出现贫富分化,城市的出现即体现了这一点,有了统治阶级;文字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阶段的标志之一;此外,金属器具的使用、礼制的初步形成等也是国家出现的表现。因此都正确。故选C项。3.(2019上海静安区合格考试)中国古代有“禹铸九鼎”的传说,考古工作者在属于夏王朝的偃师二里头遗址中也发掘了不少铜渣、陶范残片和铜镞、铜锥等。这表明夏王朝已进入了()。A.

3、旧石器时代B.新石器时代C.青铜时代D.铁器时代答案:C 解析:根据常识可知,鼎是古代权力的象征,是青铜铸造;“铜渣”“铜镞”“铜锥”也是青铜制品,故C项正确。旧石器时代以使用打制石器为主要标志;新石器时代以使用磨制石器为主要标志;铁器时代以能够冶铁和制造铁器为主要标志,故A、B、D三项排除。4.(2019湖南长沙高二模拟)“帝”本指天神而非人王,商王死就升到帝的左右,如卜辞“贞咸宾于帝”,商晚期,人王开始称帝,如帝甲、文武帝、帝乙、帝辛,王名加“帝”从实质上反映了()。A.商朝晚期神权政治的色彩开始淡化B.伴随社会变化商朝晚期王权的加强C.奴隶社会后期的政治制度发生剧变D.此时社会经济模式发

4、生了根本变化答案:B 解析:根据“帝本指天神而非人王”“商晚期,人王开始称帝,如帝甲、文武帝、帝乙、帝辛”,表明商代统治者借助于神、上帝或天给世俗的政治权力加上一层神秘的光环,来强化政治权力的合法性和神圣性,故B项正确;A项与材料思想相违背,排除;C、D两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专题2分封制和宗法制5.(2019河北张家口八校联考)下列是史记中有关西周重要诸侯国受封情况的记载,其中属于同一类受封对象的是()。卫康叔名封,周武王同母少弟也为卫君,居河、淇间故商墟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于齐营丘召公奭与周同姓,姓姬氏。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陈胡公满者,虞帝舜之后也周武王克殷纣,乃复求舜后

5、封之于陈A.B.C.D.答案:C 解析:西周实行分封制,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异姓诸侯国的情况则不尽相同,其中既有功臣、姻亲,也有原来的附属国。属于对同姓(姬姓)贵族的分封;属于对功臣的分封;属于对先代帝王后代的分封,故选组合,故排除A、B、D三项,选C项。6.(2019河南洛阳高一调考)有观点指出,西周的分封制实质上是一种比较原始的部落殖民政策,即用本部落联盟的贵族去统治被征服的其他部落。这一观点可表明分封制()。A.有利于扩大西周统治范围B.推动了行政管理模式的进步C.形成了强大的家族凝聚力D.淡化了世袭血缘贵族的统治答案:A 解析:材料中“西周的分封制实质上是一种比较原始的部落殖民政策,

6、即用本部落联盟的贵族去统治被征服的其他部落”从统治范围扩大的角度说明分封制对西周的影响,故A项正确;B项行政管理没有体现;C项属于宗法制;D项淡化不符合题意。7.(2019广西南宁二中调考)商周时期的“王”是各部落拥戴的“共主”,形成的是家(卿)国(诸侯)天下(周王)的政治体系。春秋战国时期的统治者们纷纷推行郡县制,并以君主直接任免官吏的方式来管理行政与地方事务。这反映了()。A.等级尊卑制度的强化B.贵族社会向富人社会转变C.部落联盟向国家转变D.血缘组织向地域国家转变答案:D 解析:商周时期的“共主”现象反映的是分封制和宗法制的血缘政治,而后来的郡县制是以地域为中心分配政治权力,官员产生不

7、以血缘为标准,故D项表述符合题意。A项与题意不符;材料未提及以财富分配权力,故B项错误;商周时期已不是部落联盟,故C项说法不对。专题3春秋战国的社会转型8.(2019福建宁德高三调考)春秋战国之际,姬姓封国晋国逐渐被异姓的韩、赵、魏三家新兴的卿大夫势力所瓜分,公元前403年,周王室正式承认三家为诸侯,晋国灭亡。“三家分晋”实质上反映了()。A.异姓诸侯日益坐大B.宗法分封制趋向瓦解C.大夫势力左右政权D.周王室权威得以加强答案:B 解析:材料“公元前403年,周王室正式承认三家为诸侯”说明周王室对地方控制力度减弱,说明宗法分封制趋向瓦解,故B项正确,D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宗法分封制的逐渐瓦解,

8、A、C两项是B项的具体表现,排除。9.(2019安徽黄山高三调考)在春秋经传中,秦国九世以上世袭贵族世家不过两家,五代以及三至四代世袭贵族居然为零,远逊于周室,以及齐、楚、晋等东方诸侯国。这种现象()。A.反映了商鞅变法的成效B.制造了诸侯之间的对立C.便利于秦国政治形态转型D.加速了西周分封制的瓦解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秦国在世袭贵族方面较之前有很大的变化,由此可知,秦国在政治上世袭世家逐渐减少,所以便利于在政治形态上进行转型,故C项正确。商鞅变法是在战国时期秦国实行的变法,而题干中并没有涉及商鞅变法,故A项排除;材料中并没有强调诸侯之间的关系,只强调了秦国世袭世家越来越少,故B项排

9、除;材料只强调世袭世家减少,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加速了分封制的瓦解,与题意不符,故D项排除。10.(2019广东中山调考)春秋时期,孔子重新诠释了周礼,他并未将礼制规范强加于人,而是引导人们以血缘亲情为基点,推己及人,以此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关系,将礼从外在的等级制度和社会规范转化成了人们内在的道德意识。据此可知,孔子()。A.试图推动宗法制度的复兴B.努力使礼制与时代相适应C.淡化了礼制中的等级观念D.对墨家思想的吸收与转化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孔子试图推动礼制的复兴,排除A项;材料反映孔子努力使礼制拉近与人们的距离,尽力与时代相适应,让人更好地接受礼制,故选B项;礼制强调贵贱有序,就是要强化

10、等级观念,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出孔子是对墨家思想的吸收与转化的内容,排除D项。11.(2019广东深圳高二调考)礼崩乐坏的社会大裂变,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而汲汲于争霸事业的诸侯对人才的渴求,更大地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士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形成。上述材料认为,百家争鸣出现文化觉醒的基本条件是()。A.独立的知识分子阶层形成B.贵族中的士阶层地位上升C.诸侯争霸对人才的需求D.社会大裂变对文化的破坏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百家争鸣现象出现的原因,结合教材中所学知识可知百家争鸣现象出现的

11、文化背景是士阶层的兴起和私学的出现,故A项符合题意和史实,B项表述错误,C项与题意不符,D项表述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特征相反,故选A项。专题4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政治12.(2019福建厦门调考)有位学者在论及三公九卿时说,“论其性质,均近于为皇室之家务官,乃皇帝之私臣,而非国家之政务官,非政府正式之官吏”,政府“有几处亦只是一个家庭规模之扩大”。此材料表明()。A.皇室与政府已完全分开B.分工结构体现原始色彩C.三公九卿均是国家政务官D.三公九卿之间互相牵制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的是皇室与政府的界限还相当模糊,大臣就等于皇帝之家务官、私臣的情形,可见还有相当的原始色彩,B项符合题意。材料

12、强调的是皇室和政府的界限模糊,皇室与政府已完全分开的说法错误,A项排除;三公九卿均是国家政务官的说法与材料“非政府正式之官吏”的说法相矛盾,C项排除;材料未体现三公九卿之间互相牵制,D项排除。13.(2019江西南昌二中调考)汉武帝于公元前106年在全国分设冀、幽、并、徐、梁、青、荆等十三州,每州设刺史一人。刺史每年八月巡视所部郡国,以“六条问事”考察郡县长官,内容有:“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两千石违公下比,阿附豪强。通行货赂,割损正今”“二千石子弟恃怙荣势,请托所监”。这主要反映了()。A.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B.王国问题依然未能得到有效解决C.皇帝加强对基层百姓的控制

13、D.中央集权受到地方的严重威胁答案:A 解析:据材料提到,每州设刺史一人。刺史每年八月巡视所部郡国,以“六条问事”考察郡县长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反映了汉武帝设立刺史,加强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故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王国问题依然未能得到有效解决,故B项排除;材料无法体现皇帝加强对基层百姓的控制,故C项排除;材料不能说明中央集权受到地方的严重威胁,故D项排除。专题5先秦到秦汉的思想演变14.关于人性与道德的论述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人皆有不忍之心。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

14、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孟子公孙丑上材料二董仲舒从天人相副说出发,提出了“性三品”说。他把人性分为上、中、下三等,即“圣人之性”“中民之性”“斗筲之性”,“圣人之性”者与“斗筲之性”者,一为天生的善,一为天生的恶,无可改变,惟“中民之性”者可经教化而为善。张世英儒家与道德在基本人权平等前提下容许差等之爱(1)结合材料一概括孟子关于人性论和道德观的基本观点。答案:观点:孟子宣扬性善论,认为人皆有四心;提出仁、义、礼、智的道德观。解析:根据材料一“人皆有不忍之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可知孟子在人性论方面宣扬性善论,认为人

15、皆有四心,据材料一“仁之端也”“义之端也”“礼之端也”和“智之端也”可知孟子在道德观方面提倡仁、义、礼、智。(2)根据材料二,董仲舒对人性论看法与孟子有何差别?董仲舒这一思想的理论依据和根本目的分别是什么?答案:差别:提出“性三品说”,将人性分为三等;认为只有“中民之性”可教化为善。依据:“天人合一”学说。目的:树立君主的绝对权威。解析:第一小问差别,据材料二“董仲舒从天人相副说出发,提出了性三品说”“他把人性分为上、中、下三等,即圣人之性中民之性斗筲之性”和“惟中民之性者可经教化而为善”可知董仲舒提出“性三品说”,将人性分为三等,认为只有“中民之性”可教化为善;第二小问理论依据,据材料二“董

16、仲舒从天人相副说出发”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理论依据为“天人合一”学说;第三小问根本目的,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树立君主的绝对权威。专题6史料实证与文明探源15.(2019北京怀柔区高三模拟)“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是以考古调查发掘为获取相关资料的主要手段,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采取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方式,揭示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的重大科研项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在具体研究中,研究人员以田野考古为中心,围绕距今(2019年)5 500年到3 500年,聚焦良渚、陶寺、石峁、二里头等都邑性遗址开展考古发掘、调查和研究,研究遍布黄河上中下游、长江上下游、辽西地区、河套地区,研究最后归纳出符合中国历史

17、情况的文明形成标志,首先是农业和手工业的显著发展,出现明确的社会分工,这也是文明发生的基础。社会显著的阶层分化,高等级的手工业生产和分配为贵族所控制。出现了这些权贵阶层生前居住的大型的建筑,就是后来所谓的宫殿,以及需要动用大量劳动力来兴建公共设施,都邑成为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另外出现了王权管辖的区域性的政体和其具有的公共权力国家。在浙江良渚遗址,发现了建于距今(2019年)约5 000年前,面积近300万平方米的内城和更大规模的外城。在山西陶寺遗址和陕西石峁遗址,分别发现了面积在280万乃至400万平方米的巨型城址。这一时期,墓葬中反映的阶级分化非常明显,小墓一无所有,或者仅有一两件武器或

18、陶器;大型墓葬随葬品可达到上百件,不仅制作精美,而且表明等级身份。像这样的社会,显然不再是原来我们认为的部落联盟。“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公布5 800年前已有文明起源迹象结合材料分析,我国历史专家确定5 000多年前已经进入文明社会的依据是什么?这项研究对今天有何现实意义?答案:依据:农业和手工业的显著发展,出现明确的社会分工;社会阶层显著分化;出现宫殿,公共设施和都邑(城市);出现阶级和国家。意义:提升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增强民族凝聚力。真题分类专练题组1史前文明的起源1.(上海卷2)有学者认为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是传说中的夏朝都邑。以下考古发现中,最有说服力的证据是()。A.石制农具B

19、.青铜礼器C.宫殿遗址D.家畜遗骨答案:C 解析:解答本题要明白问题中各选项是什么,题目要证明二里头文化遗址是传说中的夏朝都邑,因此宫殿选址是最有说服力的证据,故C项正确。A项只能证明此处有人类文明,不能证明是夏朝都邑;B项只能证明此处有人类活动,而且文明比较成熟,已经出现祭祀,但不能说明是夏朝都城;D项只能说明此处有定居聚落但不一定有都城。2.(上海卷18)一项考古统计表明,我国新石器时代稻谷遗存120余处,其中长江流域90余处,黄河流域12处,另有闽、浙、台数处。炭化粟粒、粟壳遗存40余处,分布于山东、河北、浙江、新疆等省区。据此可以推断()。我国已由采集进入种植的时代我国的原始农业南北各

20、具特色南北之间粮食品种已有交流我国北方种植粮食早于南方A.B.C.D.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当时已经出现了农业种植,形成了“南稻北粟”的格局,稻和粟南北兼有说明双方出现了交流,但不能说明北方种植粮食早于南方,排除,故选B项。3.(上海卷1)中国史前社会经历过一个集体生产、平均分配的农耕聚落阶段,能反映这种情况的是()。A.姜寨遗址B.炎黄传说C.二里头遗址D.尧舜禹传说答案:A 解析:从题干材料“集体生产、平均分配的农耕聚落”可知,这应该是原始社会的生产经营模式,姜寨遗址是反映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原始部落的遗迹,故A项正确。B项炎黄传说反映随着私有财产的出现和氏族制度的瓦解,部落首领逐

21、步掌握了一定的特权;C项二里头遗址是中国古代奴隶社会的夏商周时期;尧舜禹传说处于原始社会瓦解、奴隶社会形成时期,故B、C、D三项不符合题意。题组2商周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4.(2018浙江卷1)有学者在研究中国早期国家时注意到:周“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这表明()。A.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B.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C.以分封制构架国家垂直管理地方形式D.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影响明显答案:D 解析:官僚体制开始于秦,周实行贵族政治,故A项错误;B项属于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材料没有反映出分封对象

22、的素养差异,故B项错误;垂直管理地方形式开始于秦郡县制,周实行地方分权,故C项错误;分封对象包括“昆弟甥舅”,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影响明显,故D项正确。5.(2019浙江1月学考1)周初,“天下未集”。有商朝遗民“作乱叛周”“周公讨之,三年而毕定”。之后,部分商朝遗民被指令继承商的祖宗祭祀体系,封于()。A.燕地B.鲁地C.宋地D.楚地答案:C 解析:西周分封同姓子弟、功臣和先代贵族,其中商朝旧贵族微子启被指令继承商的祖宗祭祀体系,封于宋地,故C项正确。燕地、鲁地是西周分封的同姓子弟,不符合题意,排除A、B两项;周成王时期,封楚人首领熊绎建立楚国,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6.(2017江苏

23、卷1)国语讲“祀,国之大节”。有学者认为,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政治的权力”。可推断,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作()。A.农具B.礼器C.食具D.货币答案:B 解析: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作礼器,用于祭祀等重要场合,因为礼器是政治权力的象征,故B项正确。7.(2018江苏学考1)清末金石学家王懿荣发现一味叫“龙骨”的药材上有许多刻画的符号,经研究原来是一种象形、表意的古老文字。这种文字主要使用于()。A.夏朝B.商朝C.战国D.秦朝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种“象形、表意的古老文字”指的是甲骨文,这种文字主要使用于商朝,故B项正确,A项错误;战国时期的文字一般刻在竹木简上,故C项错误;秦

24、朝时期流行的文字是小篆和隶书,故D项错误。8.(2018江苏学考2)西周的礼仪中常有射箭活动,箭靶上面有各种兽头,周王的是熊头,诸侯的是麋鹿头,卿大夫的是虎、豹头,士的则是猪头,以显示地位的尊卑。从中可知西周实行()。A.禅让制B.世袭制C.宗法制D.郡县制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周王的是熊头,诸侯的是麋鹿头,卿大夫的是虎、豹头,士的则是猪头,以显示地位的尊卑”可知,从周王到士的用品有层层等级,尊卑鲜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与维系政治等级的宗法制密切相关,C项正确。禅让制是指统治者把部落首领之位让给有才华,有能力的人,让更贤能的人统治国家,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世袭制就是将名号、爵位以及财产等

25、按照血统关系世代传承,这种传承主要有“家”的传承,诸侯国的传承,天下的传承等,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郡县制是古代中央集权制在地方政权上的体现,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9.(2017海南卷1)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辉县琉璃阁发掘了一座春秋时期的诸侯墓,出土了只有周王才能使用的九鼎。这反映了()。A.宗法制的瓦解B.分封制的崩溃C.等级制度的颠覆D.礼乐制度的破坏答案:D 解析: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主要涉及继承问题,属于家族内部层面,而题干材料主要涉及的是礼器的使用,故A项错误;分封制强调的是封邦建国,属于国家政治层面的制度,而材料只是涉及礼器的使用,属于社会礼仪规范层面,故B项错误;自商周以来,

26、古代中国社会一直存在等级制度,故C项错误;材料中诸侯使用只有周王才能享有的九鼎,诸侯的僭越破坏了礼乐制度对贵族日常行为礼仪的规范,礼乐制度遭到破坏,故D项正确。题组3春秋战国社会转型10.(2019江苏学考2)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括和当时很多人一样,经常瞅准时机购买田宅。这种贵族官僚也参与土地自由买卖的现象反映了()。A.春秋战国的纷争B.土地私有制形成C.宗法制正式确立D.武将地位的下降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战国时期很多人“经常瞅准时机购买田宅”“贵族官僚也参与土地自由买卖的现象”,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确立了土地私有制,B项正确。材料中只体现了土地买卖现象,没有体现纷争,A项错误;材料中没

27、有体现与宗法制相关的血缘关系,C项错误;材料只说赵国大将赵括经常购买田宅的问题,没有涉及武将的地位,D项错误。11.(2019江苏学考1)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中有一个学派,班固称它“留意于仁义”,韩愈说它“合乎人与义”。该学派是()。A.儒家B.墨家C.道家D.法家答案:A 解析:据材料班固的“留意于仁义”。仁者,人也;义者,宜也,人应该怎样为人才符合情理;韩愈的“合乎人与义”也是强调人做事要适宜,这些与儒家的“义”是一致的,A项正确;墨家的仁体现出一种普遍的、无等级差别的爱,墨子的义更加趋向于公正和平衡,这与材料中的仁义思想体现的是有等级差别的不一致,B项错误;道家的处事更强调随意,顺其自然,

28、而不强调适宜,C项错误;儒家讲“仁义”,要求提升个人道德修养;法家弃绝仁义道德,主张为达目的不择手段,D项错误。题组4秦汉大一统的政治与经济12.(2018海南卷2)汉书云:“汉家承秦之制,并立郡县,主有专己之威,臣无百年之柄。”这表明在西汉()。A.分封制退出历史舞台B.宗法制趋于瓦解C.郡县制有利于维护皇权D.官僚政治未能建立答案:C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退出历史舞台,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趋于瓦解,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据材料郡县制使得“主有专己之威,臣无百年之柄”,可得出郡县制有利于维护皇权,故C项正确;秦朝确立三公九卿制,官僚政治已经建立,故D项错误

29、。13.(2018江苏卷2)下图是山东省微山县两城镇出土的东汉“射爵射侯”画像石。图中树上有20多只雀和猴,树下两人持弓仰射。古代“雀”“爵”相通,“猴”“侯”同音。这类画像在汉代石刻中较为常见。这反映了当时人们()。A.抑制王侯势力的政治诉求B.追求显贵地位的价值取向C.关注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D.推崇尚武健身的社会风气答案:B解析:礼记射义说:“射侯者,射为侯也。”射中则得为侯,射不中则不得为侯,射不是抑制之意,西汉通过推恩令等抑制王侯势力,与材料中“东汉”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古代雀爵相通,猴侯同音”表明这类图像中的“雀”就是“爵”,“猴”便是“王侯”之“侯”,表示物主希望加官进爵甚至

30、封侯,这在文献中有足够的证据,陈留耆旧传曰:“雀者,爵命之祥。”此图像与“立官”有关,是保佑子孙得官爵、得显贵之意,“射雀射猴”是汉代人“射爵射侯”理想的艺术表现,故B项正确;关注自然和谐,与材料中“树上有20多只雀和猴,树下两人持弓仰射”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中“射爵射侯”不等于尚武健身,更谈不上社会风气,故D项错误。题组5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4.(2017浙江卷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挹注,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仪,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亲缘网络的伦理要求,是敦睦亲戚的孝道。于是,周人统治

31、的机制,取得了道德的意义。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材料二我将我享(祭献),维羊维牛,维天其右(保佑)之。仪式刑(效法)文王之典,日靖四方。伊嘏(伟大)文王,既右飨(祭献)之。我其夙夜,畏天之威,于时保之。诗经周颂我将(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人统治的机制”是什么?概括这种机制在当时的积极作用。答案:机制:分封制和宗法制。作用:稳定政治秩序;维护政治联系。(2)结合所学,概括材料二诗经周颂我将所蕴涵的主要意义,综括指出材料一、二所反映的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答案:意义:以乐歌形式歌颂周文王的功德。特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神权与王权相结合。题组6从先

32、秦到秦汉的文化15.(2018北京卷37)(节选)史学:历史与现实的对话。材料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记载了鲁国及各诸侯国二百余年的历史,内容以诸侯、大夫的政治、军事活动为主。史记成书于西汉,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记载了上古至汉武帝时期的历史。史记体例篇目举例本纪(帝王活动及重大事件)高祖(刘邦)本纪表(大事年表、世系表等)建元以来王子侯者(汉武帝时封侯的诸侯王子弟)年表书(重要制度变迁)河渠(水利工程)书、平准(工商业)书世家(诸侯等有重大影响人物的事迹)楚元王(汉高祖之弟,封地为楚国)世家、陈丞相世家列传(各阶层重要人物、周边政权的历

33、史)吴王濞列传、儒林(重要儒家学者)列传、司马相如列传、货殖(商人)列传、匈奴列传、大宛(在今中亚地区)列传比较史记与春秋的不同之处。从“篇目举例”中任选两则,分别简述其反映的西汉社会状况。答案:不同:春秋为编年体;史记为纪传体。春秋记录了春秋时期二百余年的历史;史记记载了从上古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春秋主要关注诸侯等社会上层的政治、军事活动;史记还关注了商业活动、水利工程、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内容,以及学者、商人、少数民族等群体的历史。状况:高祖本纪记载西汉开国皇帝刘邦的生平。西汉建国初,刘邦在经济上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有利于经济恢复;在政治上推行郡国并行制,以维护其统治。儒林列传记载重要儒家学者的事迹。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国家正统思想。大宛列传记载汉朝通西域的历史。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和贸易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