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4我要的是葫芦.docx

上传人:a**** 文档编号:103868 上传时间:2025-11-0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7.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4我要的是葫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4我要的是葫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4我要的是葫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4我要的是葫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4我要的是葫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4我要的是葫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4我要的是葫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4. 我要的是葫芦设计理念: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而且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在课程与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真正的确认和尊重。要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必须做到:一要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让语文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认知世界和情感世界。二要创设良好的自主合作的学习环境,提倡自主、自觉、自悟、自得。三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追求学生发展的个性化,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3、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

2、事物之间的联系。教学重点: 1、会认6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教学难点:抓住文中人物语言朗读体会,理解课文内容。教具准备:课件、生字卡片等。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并且懂得有错就改,不要等到问题严重了而受损失的道理。)一、 复习导入: 看课件,读词语。先让学生自己练习读,再指名读。 葫芦、 一些 、挂着 、雪白 、邻居 、奇怪 、治一治 、自言自语 二、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一)朗读感悟课文1、4自然段。朗读交流第1自然段: 1、细读品味: 1)、课件两幅插图:仔细观察,这两幅图有什么不一样?(说话人的表情;葫芦叶子;

3、葫芦三个方面说一说。) 2)、请你找出课文中和这两幅图对应的段落,是哪两段? 朗读交流第一段:自由读一读第一段,选你读得最好一句话,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 A、第二句:他种的葫芦怎么样? 结合理解:*再看板画,请小朋友想象一下,用自己的话说说小葫芦怎么可爱呀?这么可爱的小葫芦,你喜欢吗?那我们该怎样读呢?自由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B、读一读这一段最后一句,说说你知道了什么?从哪些词语看出来?你能把那个人爱葫芦的心情读出来吗?指名读,齐读。 老师每天给小朋友上课。小朋友每天都做什么事呢?请你也用“每天”说一句话。 C、第一句:老师指着板书,听小朋友读了这一句话,老师觉得刚刚这儿的画有点问题,你发

4、现了吗?说说原因。理解:长满,长满绿叶与小葫芦这么可爱有什么关系?你说得对,请你帮老师改正。 这棵葫芦长得真美,你能不能读一读,指名读,齐读。评价:抓住色彩 D、说话:看图上这么可爱的葫芦,请小朋友想象一下,长大了会是怎么样的?指名说话,并指名板画。 E、机动:一起想象画 F、齐读这一段课文。 设计意图:而在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那也是新课程所提倡的。因此,我在这节课中把课文的两幅插图并列出现,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不同,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再从图到文,学习课文。学文后,我又出现这两幅图,让学生观察,产生问题,进入下节课的学习。这样在观察的基础上,训练口语,发展想象,以培养创新能力。朗读

5、交流第4自然段: 1)、师:是的,这是一株长得非常好的葫芦,以后会长得那么好,可结果,看了图,你心里有什么感受?多可惜的葫芦啊!你能来读一读这一段话吗?指名读,齐读。2)、我们刚刚一起读了第一段和第四段,再对比这两幅图,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看图说话: 1、顺序出示图2、图3、图4,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棵葫芦藤有什么变化? (1)如:从第二幅图上看出叶子上长了一些蚜虫,但是叶子还是绿油油的。 (2)从第二幅图上看出虫子越来越多了,叶子上面都有小窟窿了。花儿也有点蔫了。 (3)从第三幅图上看出叶子变黄了,小葫芦也不再是绿绿的,油亮油亮的了,也变黄,一个一个都落了。设计意图:在这节课中,我根据课文内容

6、,设计了两个想象说话的内容,想象说一说小葫芦的可爱,在想象的基础上朗读;再有就是这么可爱的葫芦,让学生想象长大了一定会是怎么样的,这个想象说话,与下文葫芦因蚜虫而变黄落地形成了鲜明的反衬,激发学生从中产生疑问、探究原因的兴趣,为学习感悟下文打下伏笔。可谓一举数得。 (二)、学习第2自然段 1、当叶子上刚出现一些蚜虫的时候,种葫芦的人看到了是怎么想的?请你读一读第2自然段;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 2、交流学习: 1)、有几个虫子怕什么?那个人想的是什么? 有几个虫子不可怕。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 你能把这个意思读出来吗?再读这句话。 2)、“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盯着看出什么?课文前面为什么说

7、每天看几次,这里用盯着,你读懂了什么? 3)、请你看着这葫芦藤,学着种葫芦的人,盯着葫芦,自言自语的说一说。 3、朗读这一段。 (三)、学习第3自然段。 1、当邻居让他治虫时,那个种葫芦的人是怎么说的?请你读读第3自然段,找出种葫芦的人说的话读一读,想一想,读懂了什么。 2、交流,结合指导:想一想种葫芦人的话是什么意思?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因此,我十分重视学生的阅读实践,有层次地组织学生的读书活动。自读-发现探究到自读-理解感悟。这节课中,学生不同程度地“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

8、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三、拓展训练:种葫芦的人看到小葫芦都落了,会想些什么呢?第二年,种葫芦的人重新种了一棵葫芦,他会怎样做?设计意图:让学生换位思考,认识到种葫芦的人错在哪里?并能改正自己的错误。四、布置作业 在小组内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而后互评。资料平台: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

9、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葫芦病虫害的防治:必须在晴天用药,用药后万一赶到阴天,千万不要再用。用药一定按棚内瓜棵的长势,温度,季节,用量要准确。要加强棚内的通风透气。及时浇水并施入养根促根的肥料,如黄腐植酸,高蛋白,丰田金钾,并加入一定量的氮肥。白天温度25-28,夜间13-15。叶面喷施丰田叶面肥等促长药剂。喷施解害灵、缓解肥害,药害。“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