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解析》湖北省孝感市2015届高三一统调研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037752 上传时间:2024-06-04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5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析》湖北省孝感市2015届高三一统调研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解析》湖北省孝感市2015届高三一统调研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解析》湖北省孝感市2015届高三一统调研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解析》湖北省孝感市2015届高三一统调研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解析》湖北省孝感市2015届高三一统调研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解析》湖北省孝感市2015届高三一统调研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解析》湖北省孝感市2015届高三一统调研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解析》湖北省孝感市2015届高三一统调研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解析》湖北省孝感市2015届高三一统调研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解析》湖北省孝感市2015届高三一统调研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解析》湖北省孝感市2015届高三一统调研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2014-2015学年度孝感一统历史试卷第I卷(选择题,共46分)本卷共23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读右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营建陪都洛邑没起到拱卫都城镐京的作用B姬姓诸侯国分布大体与当时的主要农业区吻合C分封商代贵族微子启不利于稳定西周政局D分封功臣吕尚的目的是为了扩大中原文化的影响【答案】B【KS5U解析】考查对分封制的分析与理解。依据所学,营建陪都洛邑没起到拱卫都城镐京的作用,故A错误;姬姓诸侯国主要分布在咽喉要道和经济发达的地区,故B正确;周代分封的主要对象是宗室、功臣和先代贵族,而微子启属于先代贵

2、族,有利于政局的稳定,故C项错误;分封功臣吕尚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对东方部落的控制,故D项 错误。所以应选B。2战国时期魏国与秦国都实行上计制度,即每年诸侯国的地方长官都必须把当年的各种预算数字写在木“卷”上,呈送到国君那里。国君把“卷”剖分为二,由国君执右卷,臣下执左卷。年终,地方官要到国君那里报核,国君根据官吏征收赋税等情况,对官吏进行考核。魏、秦实行上计制度的目的在于A增加国家的收人 B控制地方官吏 C显示国王的权威 D更好地考核官吏【答案】B【KS5U解析】考查战国时期诸侯国的统治策略。材料“每年诸侯国的地方长官都必须把当年的各种预算数字写在木“卷”上,呈送到国君那里。国君根据官吏征收赋税

3、等情况,对官吏进行考核”说明国君实行“上计制度”的目的在于控制地方官吏。故应选B。3隋文帝杨坚确立了三省六部制以后,又对地方机构进行了改革,将州、郡、县三级改并为州、县二级,克服了南北朝时期“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的弊端。其主要目的在于A节省中央的财政支出 B提高中央的行政效率C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D打击地方豪强势力【答案】C【KS5U解析】考查地方行政制度的变迁。分析选项,A不是主要目的;B与题意无关;C符合题意,减少了中间环节,有利于中央对地方大监控;D与题意无关。故应选C。4.张居正担任内阁首辅时期制定了一个考成规制:以内阁稽查六科(六科是明初设立的吏、户、礼、兵、

4、刑、工六科,各设给事中,辅助皇帝处理奏章,稽查驳正六部之违误),以六科稽查六部、都察院,六部、都察院稽查巡抚、巡按。这一规制的实施说明此时的内阁A已经威胁到皇权 B有了一定的行政权C取得了中央的监察权 D真正具有了宰相之实【答案】D【KS5U解析】考查明代的内阁。依据所学,明太祖时,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从题干材料可知,张居正时以六科监察六部,使六部实际上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内阁权力形同原来的丞相。分析选项,D项符合题意。A、B、C与题意不符,故应选D。5伯利克里时期,雅典陪审法庭包括6000名陪审法官,在10个部落地区通过抽签方式选出。这些法官分成10所高级法院,平均每所500人(每所高级

5、法院另有100名候补陪审法官)。陪审员出庭时在弄清案情后,他们就投票判决,相互之间不作商议。雅典每所陪审法庭人数众多的直接原因在于A能预防法官受贿的危险性 B能使法院的审判更公正C能使审判更体现民主性 D能有效遏制法院的独断性【答案】A【KS5U解析】考查雅典的民主政治。解题时,注意题目的要求“直接原因”。分析选项,A符合题意;B错误,法院的公正与否与法院的人数没有直接的关系;C与题意不符;D项材料没有体现。故应选A。6古罗马的西塞罗宣称:“真正的法律是广泛流传于一切人中的、永恒不变的、与天性相一致的正常理智。”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A习惯法 B公民法 C十二铜表法 D万民法【答案】D【KS5U

6、解析】考查罗马法。材料反映的是法律的广泛性,依据所学,万民法是使用于罗马帝国境内所有自由民的法律,与题意相符,故应选D。7二战期间,英国首相丘吉尔对美国总统罗斯福说:“总统先生,人们关心的是你在何种程度上不经国会批准而能采取行动,而你不必为内阁所困扰。而另一方面,我从不为议会所困扰,但我事事都得与我的内阁商量并获得内阁的支持。”这说明A美国实行的是总统制 B美国总统的权力不受国会制约C英国首相不受议会制约 D英国首相的权力比内阁小【答案】A【KS5U解析】考查英美的政治制度。依据所学,美国实行的是总统制,总统享有大权,故A符合题意;国会通过财政拨款对总统的权力进行限制,故B项错误;英国首相对议

7、会负责,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故C 错误;D不对,英国首相和内阁成员中的多数来自下院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首相与内阁成员共进退。所以应选A。8.1791年9月法国制宪议会通过了法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1791年宪法,宪法宣布要“坚定地废除损害自由和权利平等的制度”,但却把公民分为“积极公民”和“消极公民”,凡不符合财产规定的消极公民都无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造成这种矛盾现象的原因是A法国等级观念的影响根深蒂固 B宪法规定法国实行君主立宪政体C法国客观上存在着公民财产多寡的区别 D制宪议会由资产阶级主导【答案】D【KS5U解析】考查法国大革命。依据所学,1791年宪法代表的资产阶级的利益,这不宪法实际上是以

8、财产的不平等代替基于出身的不平等。分析选项,D项符合题意,故应选D。9.1858年天津条约签订后不久,马克思就断言:“从政治观点看来,这个条约不仅不能巩固和平,反而使战争必然重起。”这种判断是基于A英法等国惯于出尔反尔 B清政府的尊严受到严重损害C清政府对列强存有较大疑惧 D太平天国拒绝承认不平等条约【答案】C【KS5U解析】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依据所学,第二次鸦片战争是列强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而发动的侵略战争,天津条约并没有满足列强的需要,而清政府也对条约心存不满,故战争的再次重起不可避免。分析选项,C项符合题意。A与题意不符;早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就使清政府颜面尽失,故排除B;C符合题意;D

9、与题意无关。故应选C。10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在武昌起义后第六天致函英国外交大臣格雷说;“运动(按:指武昌起义)进行的方式有条不紊以及对外国利益所表现出来的显著尊重,使得它同以前所有此类起事区别开来,并且在中国人中间获得了对它的一定程度的同情,而满清朝廷再也不能声称享有这种同情了。”这说明A辛亥革命不具备反帝性质 B清政府陷于政治孤立C列强已经找到了新的代理人 D革命派对列强抱有幻想【答案】D【KS5U解析】考查辛亥革命。依据所学,辛亥革命时,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宣布承认列强与清政府所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以此换取列强的支持至少是同情。这说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对列强的侵略本质缺乏根本性的认

10、识,心存侥幸心理和不切实际的幻想。这实际上也是资产阶级软弱性的体现。故应选D。11重庆谈判前蒋介石对国民党要员提出了与中共谈判的总体原则,即通过谈判对中共“政治与军事应整个解决,但对政治之要求予以极度之宽容,而对军事则严格之统一不稍迁就。”这表明蒋介石A企图消灭中共领导的人民武装 B满足了中共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愿望C以政治民主化换取中共交出军队 D借口中共军事威胁拖延民主进程【答案】A【KS5U解析】考查重庆谈判。从材料“对政治之要求予以极度之宽容,而对军事则严格之统一不稍迁就”可知,蒋介石的根本目的在于以谈判的方式解除中共的武装。分析选项,A项符合题意,其他与题意不符,故应选A。12.187

11、1年4月19日巴黎公社在告法国人民书申明:“通过选举或竞选任命”的“公职人员和公社官吏”,应该是“经常受到监督的、可以更换的。”这说明巴黎公社A照搬了古代雅典的直接民主经验 B没有超越资产阶级民主范畴C进行了无产阶级民主制度的伟大实践 D是苏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源头【答案】C【KS5U解析】考查巴黎公社。从题干材料可知,巴黎公社的公职人员随时受到群众的监督和撤换,这与资产阶级的政权截然不同,是新型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创举。故应选C。13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就实现人民民主政治的形式进行了不懈探索。对下表说法正确的是A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制度都缺乏广泛代表性B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制度探索都具有独创性C人

12、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建国以前就已经开始萌芽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性质【答案】C【KS5U解析】考查中共领导的民主政治建设。分析选项,A明显错误;土地革命时期的苏维埃代表会议制度是照抄苏联的制度,故B错误;C符合题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具有广泛的民主性和代表性,但它不是统一战线性质的组织,政治协商会议是我国统一战线性质的组织,故排除D。所以应选C。14.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后,美国等一些西方国家对新中国实行外交孤立政策。但1950年英国就首先承认了新中国,并且在1954年中英建立了代办级外交关系。到1964年法国在西方国家中最早和中国建立了大使级外交关系。

13、这些表明A二战后资本主义阵营并未真正形成 B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不断遭受挫折C英法两国都奉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D中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被各国接受【答案】B【KS5U解析】考查新中国的外交关系。分析选项,A与史实明显不符,排除;B符合题意,先是英国率先承认新中国,继而法国与中国建交,说明资本主义并不是铁板一块,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不断受挫;二战后的欧洲在外交上受到美国的控制,题干反映的也是欧洲国家反对美国控制的斗争,故C错误;D说法过于绝对化,排除。所以应选B。15.1947年6月5日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正式提出了后来被称为“马歇尔计划”的“欧洲复兴计划”,提出要通过对欧洲的经济援助,“使自由经济制度赖以存

14、在的政治和社会条件能够确立”。这说明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的目的在于A稳定西欧各国的资产阶级政权 B援助西欧复兴经济C赢得西欧民众对美国的好感 D奠定建立北约组织的基础【答案】A【KS5U解析】考查马歇尔计划。依据所学,二战使欧洲一片狼藉,力量严重削弱,国际地位一落千丈,各国政权摇摇欲坠。为防止欧洲国家走上革命的道路,美国积极对欧洲进行援助,制定了援助欧洲的马歇尔计划。分析选项,A项符合题意。16.北宋建立不久,宋大宗时宰视说、“共田之制实为怪民之要道贫富不均,王化何由而行!”这段话反映出北宋初期A社会秩序安定 B土地兼并缓解C租佃关系发展 D井田制度得到恢复【答案】C【KS5U解析】考查宋代的土

15、地制度。材料内容反映的是私有制前提下土地兼并十分严重,土地兼并造成社会贫富不均的现象十分严重。这实际上是租佃关系的发展。分析选项,A与题意不符;B表述错误,土地兼并失分严重;C符合题意;D与史实不符。所以应选C。17.1748年乾隆的一道上谕说:“浙西一带地方所产之米,不足供本地食米之半,全籍江西、湖广客贩米船,由苏州一路接济。”这反映出当时A浙西农业生产能力下降 B苏州米价低于其它地区C江西与湖广之间米粮贸易兴盛 D农作物的种植出现商品化和专业化【答案】D【KS5U解析】考查清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仅粮食产量不足并不能说明农业生产力度下降,故A排除;从材料看不出“苏州米价”的高低,故B排除;湖广

16、之米仅满足浙西粮食的需求,看不出贸易的兴盛,故排除C;故应选D。18早于孔子100多年的鲁国大夫减文仲,因为在国内“废六关”(毁掉阻碍商品流通的关卡)、“妾织蒲”(织蒲席出售,与民争利)被斥为“不仁”的人。孔子的学生子贡从事货殖(商业)也受到不安本分的指责。这从侧面反映出春秋时期A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商人的社会地位不高C儒家反对商业活动 D新兴商人日益活跃【答案】D【KS5U解析】考查古代商业的发展。从材料可知,鲁国大夫减文仲一方面废除关隘,一方面其妾又从事商业活动,说明这一时期商业的发展状况。分析选项,D项符合题意,所以应选D。19新航路开辟以后,来自美洲的金银大量涌人西班牙,造成通货膨

17、胀;同时,西班牙商人变得富有,他们纷纷取得地产,购买贵族头衔。这些现象对西班牙产生的共同影响是A推动了殖民扩张活动 B缓和了国内阶级矛盾C阻滞了国内工业发展 D提升了西班牙的国际地位【答案】C【KS5U解析】考查新航路的开辟。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大量贵金属的进口导致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引起“价格革命”。价格革命一方面使西班牙各阶级间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另一方面原料价格上涨也不利于工业的发展;而商人又纷纷将资本投入到房地产和购买贵族头衔,显然又不利于扩大工场手工业的规模。分析选项,C项符合题意,所以应选C。20.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经济发展迅速。1900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

18、的比重为:英国19%,美国12%,德国13%,法国9。同一时期,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世界贸易额呈现出均衡发展的趋势,从1870年到1913年,这两类商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2倍多。这种现象说明A英国仍处于世界贸易的垄断地位B发达国家与落后国家的国际分工程度下降C世界各国间的相互依赖程度加深D世界市场需求增长幅度超过工业产品增长幅度【答案】C【KS5U解析】考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从题干内容可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贸易比重及增加速度基本一致,说明各国经济的发展状况及相互依赖程度的加深。故应选C。21.1878年开始筹备,后设厂于杨树浦的洋务企业上海机器织布局在1893年不慎发生火灾,租界内的外

19、国消防队拒绝前往救火。这从根本上反映出A洋务运动“中体西用”思想有弊端 B洋务派民用企业危及到列强利益C列强与清政府的矛盾进一步激化 D外国消防队受制于租界章程规定【答案】B【KS5U解析】考查近代列强的侵略。中国企业发生火灾而外国消防队拒绝救火,说明二者之间存在着利害冲突。分析选项,B项符合题意,所以应选B。22下表引自吴江(中国资本主义经济改造问题一书,该表能够说明当时A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基本完成 B社会主义改造促进了经济恢复C和平过渡是三大改造的基本原则 D生产关系的变革适合中国国情【答案】D【KS5U解析】考查三大改造。从题干表格的数据可知,建国后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促进了经济的快速

20、发展,这说明生产关系的变革适应了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求,与中国的基本国情是相符的。故应选D。23中国妇女缠足的陋习由来已久。由于满族妇女不缠足,清政府曾多次下令废除缠足,但屡禁不止。鸦片战争前后,外国传教会组织了各种“天足会”,极力宣讲缠足的弊端,部分人“穿上了简洁的鞋子”。这反映出A清政府强制推行满族习俗 B外国教会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C移风易俗任重道远 D西方文明具有优越性【答案】C【KS5U解析】考查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迁。依据材料可知,清政府虽然多次下令废除缠足,但却是屡禁不止,故A项表述错误;外国传教会的行为体现不出“文化侵略”,故B错误;从清政府的措施到传教会的努力,但缠足依然普遍

21、存在,说明“移风易俗任重道远”,故C项 符合题意;清政府与外国传教会都反对缠足,故材料体现不出“西方文明具有优越性”,故D错误。所以应选C。第11卷(非选择题,共54分)本卷共3小题,第24题16分,第25题18分,第26题20分,共计54分。答案写在答题卷上,不要写在试题卷上。24.(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廷议又称集议,是中国古代朝廷的议事制度。每逢遇到事关国家利益的大事,君主为了集思广益,要召集或责成垂相等召集中央有关官员,在廷臣会议上共同讨论,达成初步的共识后,将廷议结果呈达御前,由君主裁决。它既区别于君主通常的听政方式如早朝等,又与各个职能部门内部讨论、议决有关问题的“部议”

22、相区别。材料一 尚书周官记载:“议事以制,政乃不迷。”西汉参加廷议的包括会卿(政府理政大臣)、列侯(国家元老)、二千石(熟悉京师地方情况)、大夫(“掌议论,)、博士(“掌通古今,)。东汉时,“凡国有大造大疑,太尉与司徒、司空通而论之”,有时也吸收其他高级官员参加,而且参加者要“署议”。北魏时,“参论国治,经纶王道,以为常式”。唐代政事堂议事,程序规范,秋序井然,“有军国大事,则议之。由唐历五代,不改其制”。宋代设置了廷议的固定场所,参加者的排编程式固定化,廷议的议程程式化,设有掌管廷议的监议御史。明代的廷议形式为群臣集议,但廷议结果“卒出于一人之见”,“统于一二尊官”。摘编自林乾论中国廷议制度

23、对君权的制约材料二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摘编自林乾论中国古代廷议制度对君权的制约魏源指出言路不通对治理国家的危害,认为古代圣人“取于臣也略,而取于民也详”。郑观应在论议政中写道:“泰西列国,其都城设有上下议政院。上院以国之宗室勋戚及各大员当之,以其近于君也。下院以绅者士商、才优望重者充之,以其迩“议院者,所以通君民之情也于民也。”使英公使薛福成说:下议院之权,与上议院相维制;。凡议政事,以协民心为本。大约上下议院之权,与君权、相权相维制。”康有为进谏光绪帝:“令士民公举,略分府县,约十万户而举一人,令会议于太和门,三占从二,下部施行。所有人员,岁一更换。”1908年,清政府颁布各省咨议局章程:“

24、各省采取典论之地,以指陈通省利病,筹计地方治安为宗旨议员公同集议,候本省大吏裁夺施行。遇有重大事件,由该省督抚奏明办理。” 摘编自魏源集康有为政论集(l)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廷议制度的特点,(6分)并指出这一制度在唐代以后呈现出的发展趋势。(4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清末有识之士对于言路与决策的关系问题的认识发生了什么新变化?(3分)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这些新认识。(3分)【答案】(l)特点:由各级各类高官集议国家大事;历史久远;服从或服务于君主专制统治,是这一制度的补充形式;在历史上曾起过积极作用。(6分)发展趋势:唐宋时期开始程式化和规范化;到了明朝逐步流于形式,为少数官员所左右。

25、(4分) (2)新变化:认为参加议政的应该有官有民;应向西方学习,成立民意代表机构议政院;各行省和中央的重大决策应以社会舆论为基础。(3分)认识:有利于集思广益,减少决策失误;有利于促进民主化进程。(2分)实现条件:在晚清的社会政治条件下难以实现。(1分)【KS5U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回答时要结合材料“尚书周官记载“说明历史久远;材料”西汉参加廷议的包括会卿(政府理政大臣)、列侯(国家元老)、东汉时,“凡国有大造大疑,太尉与司徒、司空通而论之”,有时也吸收其他高级官员参加,”说明有各级各类高官参加;各代都非常重视说明有积极作用。回答唐以后的趋势也要结合后材料“唐代政事

26、堂议事,程序规范,秋序井然,宋代设置了廷议的固定场所,参加者的排编程式固定化,廷议的议程程式化,明代的廷议形式为群臣集议,但廷议结果卒出于一人之见,统于一二尊官”。第(2)问,主要考查清代政策的变化。回答时要结合材料“第一次鸦片战争后,魏源指出言路不通对治理国家的危害,郑观应在论议政中写道:泰西列国,其都城设有上下议政院。通君民之情也于民也。凡议政事,以协民心为本。康有为进谏光绪帝:令士民公举,略分府县,约十万户而举一人,令会议于太和门,所有人员,岁一更换。”回答。25.(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西周时主要农具是来、耘,“三人拓(赌)未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秦国)“用注填

27、癣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倾,收皆亩一锤,于是关中为沃野”。李性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果百五十石。”中华文明史材料二 农业问题一直是苏联战后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赫香晓夫执政期间,他根据在苏联的乌克兰地区农民传统种植玉米和美国农场种植玉米成功的经验,看到了提高粮食产童和给畜牧业提供饲料的前景,于是大力推广玉米种植。但玉米属于喜高温高湿的作物,而高寒的西伯利亚.J不适宜玉米的生长。他不顾苏联东西部气候差异的具体特点和已形成的农作物播种格局,要求在苏联的每一个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都普遥种植玉米。在伴有行政命令式的要求下,玉米的种植面积迅速扩大。19”年为550万公项,1956年

28、达1640万公项,1962年增至3710万公顷。许多原来种植传粮食作物小麦和黑麦的耕地也种上T玉米。而这些被“排挤”的农作物比玉米更适合当地的土壤和气候条件。玉米在很多地方因生产条件不适和管理不善,产量并不高,质量也很差。由于采取粗放式的经营方式,导致垦荒地区地力耗尽,垦荒运动被迫停止。摘编自赫普晓夫执政史材料三 浙江温州地区三个重要年代的农业和经济发展指标(l)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2分)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3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赫鲁晓夫的种植玉米运动给苏联农业造成了什么影响?(3分)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2分)(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表格中的三个

29、重要年份农业发展的相关政策背景。(6分)并根据上述材料,指出古今中外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2分)【答案】(1)反映了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得到发展。(2分)原因:水利工程的兴修;铁犁牛耕的推广;各国的变法运动,封建生产方式(或土地私有私)的确立。(3分)(2)影响:玉米挤占了大量耕地,导致小麦等粮食作物减产;玉米产量和质量未达预期目标;破坏了农业生态。(3分)原因: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对原有的体制进行修修补补;缺乏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2分)(3)背景: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提高了广大劳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2分)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调

30、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2分)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定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改革开放进人了一个新阶段。(2分)主要因素:改进劳动工具以发展生产力,合理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2分)【KS5U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依据材料“西周时主要农具是来、耘,战国时,(秦国)用注填癣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倾,收皆亩一锤,于是关中为沃野。李性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果百五十石。”可知这一时期农业得到较快发展。联系这一时期生产工具的进步、水利建设、生产关系的变革回答原因。第(2)问,主要考查对赫鲁晓夫改革的认识与理解。依据材料

31、“许多原来种植传粮食作物小麦和黑麦的耕地也种上T玉米。而这些被“排挤”的农作物比玉米更适合当地的土壤和气候条件。玉米在很多地方因生产条件不适和管理不善,产量并不高,质量也很差。由于采取粗放式的经营方式,导致垦荒地区地力耗尽,垦荒运动被迫停止。”回答第一小问。联系所学,从指导思想、体制的变化及工作作风等方面回答原因。第(3)问,主要考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变化。回答时首先要注意表格中的三个时间点“1956年、1979年、1993年”,再联系与这三个年份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回答第一小问。联系所学从影响生产发展的两个根本性因素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个方面及关系分析回答。26.(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

32、列要求。材料一苏州工商公所部分董事功名、职街来源(注:工商公所为地方政府机构,职街为实职。)19世纪末20世纪初年,在“重商思潮”的荡激下,明清之际在江南地区比较突出的“士商相混”现象迅速扩大,成为影响遍及全国的社会潮流。同时形成了与近代特殊社会经济形态相适应的过渡性社会群体绅商,即士绅和商人两种身份的结合。例如:1895年,长江以北的南通新科状元张赛奉命兴办大生纱厂,成为“通官商之邮”的大绅商;18年长江以南的苏州则有同治年间状元陆润库创办苏纶纱厂。“状元办厂”一时传为美谈。此外,还有许多进士与举人都弃士经商,成为知名的坤商。1905年左右,也可以说是20世纪初各地商会的普遍设立,标志着绅商

33、阶级的形成。绅商不仅是各地商会的倡议者,而且是各地商会组织的实际把持者,就绅商在商会中的地位和人数看,也可以称商会为绅商团体。摘编自马敏官商之间社会剧变中的近代绅商材料二 农民工是中国改革开放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一个独特的社会群体,即农民和工人两种身份的结合。据估算,2008年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数量为1.5亿,加上在乡镇企业就业的农民工,全国农民工总数大约为2亿多人,成为仅次于农民而多于城市工人的第二大劳动力群体。调查表明,中部和西部地区仍然是农民工的主要流出地,而东部地区仍然是主要的输入地。农民工是中国工业化、城市化与农村人口非农化没有同步发展的历史条件下产生。除了制度和政策原因之外,还因为其它许

34、多因素的作用。农民工是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出现的特有现象,农民工和“民工潮”既是经济市场化改革、经济发展战略和增长方式转变及经济结构调整的产物,也是经济体制转执、发展战略和增长方式转变及结构转换都还没有完成的结果,最终必然消失。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l)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清末绅商阶层的来源和形成原因。(8分)(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农民工这一社会群体产生的社会条件。(6分)(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如何看待绅商阶层形成的积极作用或农民工必然消失的原因。(6分,要求只回答其中一个问题)【答案】(1)来源:由商而绅;由绅而商。(2分) 成因:甲午战后,清政府鼓励商人

35、、士绅办厂;士绅受到当时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清末废除科举制,使读书人通过传统的应试致仕继而发财的梦想破灭;商人羡慕绅士的社会地位和特权,另则是为了通过人仕保护自己的经济活动。(6分,答出其中3点即可)(2)社会条件: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解放了农业生产力;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以及城市化的推进,一时形成了对劳动力的巨大需求;农民工吃苦耐劳,劳动力价格低廉,能满足企业对低技术工种的用人需求;农民务农收人低于从事第二、三产业人员的收人;我国东西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城乡二元制结构的影响。(共6分,答出其中3点即可)(3)或答绅商阶层形成的积极作用:冲击了传统的“商末”“商贱”等职业等级观念和身

36、份等级观念,提高了商人的社会地位,并能满足士绅合理追求财富的愿望;有利于提高工商业的社会地位,形成“工商皆本”的共识,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冲击了传统的“重义轻利”的社会价值观,既贵且富成为新的社会价值评判标准。(6分,其它答案言之有据即可得分,如答有利于民族资产阶级统一意志的形成等)或答农民工必然消失的原因:城市化在我国大力推进,农业人口将不断减少;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新型工业化的推进,城市对劳动力人数的需求将日趋减少;国家对经济和社会进行宏观调控政策的作用;农民工的自身素质使其缺少从事经济建设各项工作的知识和技能,面临转型。(6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其它答案言之有据即可得分,如答农民

37、工是在我国社会转型还没有完全实现的条件下产生的等)【KS5U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史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回答来源时要结合材料 “同时形成了与近代特殊社会经济形态相适应的过渡性社会群体绅商,即士绅和商人两种身份的结合。例如:1895年,长江以北的南通新科状元张赛奉命兴办大生纱厂,成为“通官商之邮”的大绅商;18年长江以南的苏州则有同治年间状元陆润库创办苏纶纱厂。”。回答原因要结合材料及所学。第(2)问,主要考查分析归纳能力。结合材料“农民工是中国改革开放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一个独特的社会群体,即农民和工人两种身份的结合。调查表明,中部和西部地区仍然是农民工的主要流出地,而东部地区仍然是

38、主要的输入地。农民工是中国工业化、城市化与农村人口非农化没有同步发展的历史条件下产生。除了制度和政策原因之外,还因为其它许多因素的作用。农民工是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出现的特有现象,农民工和“民工潮”既是经济市场化改革、经济发展战略和增长方式转变及经济结构调整的产物,也是经济体制转轨、发展战略和增长方式转变及结构转换都还没有完成的结果,最终必然消失。”回答其条件。第(3)问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首先明确自己要回答的问题,再结合问题的社会发展阶段归纳总结。孝感市2014 - 2015学年度高中三年级第一次统一考试历史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一、选择题(2 x 23 = 46分)B 2.B 3

39、.C 4.D S.A 6.D 7.A 8.D 9.C 10.D 11.A 12.C 13.C14.B 15.A 16.C 17.D 18.D 19.C 20.C 21.B 22.D 23.C二、非选择题(16分+18分+20分=54分)24. (16分)(l)特点:由各级各类高官集议国家大事;历史久远;服从或服务于君主专制统治,是这一制度的补充形式;在历史上曾起过积极作用。(6分)发展趋势:唐宋时期开始程式化和规范化;到了明朝逐步流于形式,为少数官员所左右。(4分) (2)新变化:认为参加议政的应该有官有民;应向西方学习,成立民意代表机构议政院;各行省和中央的重大决策应以社会舆论为基础。(3分

40、)作用:有利于集思广益,减少决策失误;有利于促进民主化进程。(2分)实现条件:在晚清的社会政治条件下难以实现。(1分) 25. (8分)(1)反映了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得到发展。(2分)原因:水利工程的兴修;铁犁牛耕的推广;各国的变法运动,封建生产方式(或土地私有私)的确立。(3分)(2)影响:玉米挤占了大量耕地,导致小麦等粮食作物减产;玉米产量和质量未达预期目标;破坏了农业生态。(3分)原因: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对原有的体制进行修修补补;缺乏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2分)(3)背景: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提高了广大劳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2分)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41、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2分)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定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改革开放进人了一个新阶段。(2分)主要因素:改进劳动工具以发展生产力,合理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2分)26.(20分)(1)来源:由商而绅;由绅而商。(2分) 成因:甲午战后,清政府鼓励商人、士绅办厂;士绅受到当时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清末废除科举制,使读书人通过传统的应试致仕继而发财的梦想破灭;商人羡慕绅士的社会地位和特权,另则是为了通过人仕保护自己的经济活动。(6分,答出其中3点即可) (2)社会条件: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解放了农业生产力;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

42、开展以及城市化的推进,一时形成了对劳动力的巨大需求;农民工吃苦耐劳,劳动力价格低廉,能满足企业对低技术工种的用人需求;农民务农收人低于从事第二、三产业人员的收人;我国东西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城乡二元制结构的影响。(共6分,答出其中3点即可) (3)或答绅商阶层形成的积极作用:冲击了传统的“商末”“商贱”等职业等级观念和身份等级观念,提高了商人的社会地位,并能满足士绅合理追求财富的愿望;有利于提高工商业的社会地位,形成“工商皆本”的共识,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冲击了传统的“重义轻利”的社会价值观,既贵且富成为新的社会价值评判标准。(6分,其它答案言之有据即可得分,如答有利于民族资产阶级统一意志的形成等)或答农民工必然消失的原因:城市化在我国大力推进,农业人口将不断减少;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新型工业化的推进,城市对劳动力人数的需求将日趋减少;国家对经济和社会进行宏观调控政策的作用;农民工的自身素质使其缺少从事经济建设各项工作的知识和技能,面临转型。(6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其它答案言之有据即可得分,如答农民工是在我国社会转型还没有完全实现的条件下产生的等)- 11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