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创新设计》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语文版)必修5 学案:第3课 读《鲁滨孙漂流记》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03573 上传时间:2024-05-2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创新设计》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语文版)必修5 学案:第3课 读《鲁滨孙漂流记》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创新设计》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语文版)必修5 学案:第3课 读《鲁滨孙漂流记》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创新设计》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语文版)必修5 学案:第3课 读《鲁滨孙漂流记》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创新设计》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语文版)必修5 学案:第3课 读《鲁滨孙漂流记》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创新设计》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语文版)必修5 学案:第3课 读《鲁滨孙漂流记》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创新设计》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语文版)必修5 学案:第3课 读《鲁滨孙漂流记》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创新设计》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语文版)必修5 学案:第3课 读《鲁滨孙漂流记》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创新设计》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语文版)必修5 学案:第3课 读《鲁滨孙漂流记》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创新设计》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语文版)必修5 学案:第3课 读《鲁滨孙漂流记》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3课读鲁滨孙漂流记学习重点1记:积累文中的字词,背诵有关生命的名言。2读:体悟文艺世界是不同于现实世界的审美世界及精确的文艺评论的引领作用,比较分析伍尔夫解读小说的切入点“小说家的透视法”。3写:选取自己喜爱的文学作品,写一篇短评。4练:掌握本文的语言特点,完成练习。一、诵记名言警句有关生命的名言1人生有两出悲剧:一是万念俱灰,另一是踌躇满志。萧伯纳2懂得生命真谛的人,可以使短促的生命延长。西塞罗3不要以感伤的眼光去看过去,因为过去再也不会回来了,最聪明的办法,就是好好对付你的现在,现在正握在你的手里,你要以堂堂正正的大丈夫气概去迎接如梦如幻的未来。朗费罗4使一个人的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也

2、即等于延长了人的生命。鲁迅5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陶渊明6生命,只要你充分利用,它便是长久的。塞内加7在我们了解什么是生命之前,我们已将它消磨了一半。赫伯特8人生不售来回票,一旦动身,绝不能复返。罗曼罗兰9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列夫托尔斯泰10我从来不把安逸和快乐看作是生活目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的理想。爱因斯坦二、了解文学常识1作者及背景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1941),英国意识流小说家、小说理论家和文学批评家,被认为是二十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之一。作品有描写大海的著名小说到灯塔去海浪和描写伦敦的达洛维太太以及散文时常上街去走等。墙上的斑点是她第一

3、篇典型的意识流作品。鲁滨孙漂流记是英国著名作家笛福的作品,它的发表轰动了整个英国文坛。作为划时代的作品,它引来了无数小说评论家的讨论。意识流小说家伍尔夫以独到的眼光剖析了这部小说,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2文学知识(1)书评,即评论或介绍书籍的文章,是以“书”为对象,实事求是地、有识见地分析书籍的形式和内容,探求创作的思想性、学术性、知识性和艺术性,从而在作者、读者和出版商之间构建信息交流的渠道。书评是应用写作的一种重要文体。(2)透视,绘画术语。画家在作画的时候,把客观物象在平面上正确地表现出来,使它们具有立体感和远近空间感,这种方法叫透视法。因为透视现象是近大远小的,所以也称为“远近法”。西洋

4、画一般是采用“焦点透视”,它就像照相一样,观察者固定在一个立足点上,把能摄入镜头的物象如实地照下来,因为受空间的限制,视域以外的东西就不能摄入了。中国画的透视法就不同了,画家观察点不是固定在一个地方,也不受下定视域的限制,而是根据需要,移动着立足点进行观察,凡各个不同立足点上所看到的东西,都可组织进自己的画面上来。这种透视方法,叫做“散点透视”,也叫“移动视点”。三、夯实基础知识1字正音准(先阅读课文,然后借助工具书,完成该题)(1)单音字驯养(xn)侮辱(w)鹦鹉(yn)谨慎(jn) 炫耀(yo) 庇护(b)(2)多音字弄曝倒行(3)辨形组词2涵咏词义(1)词义理解驯养:饲养野生动物使逐渐驯

5、服。炫耀:夸耀显示。微不足道:非常渺小,不值得一提。我行我素:不管别人怎么说,我还是照我本来的一套去做。欣喜若狂:形容非常高兴,好像要发疯一样。(2)近义词辨析庇护袒护二者都有“保护”之意。庇护:中性词,可以用来指一个国家对于遭受追诉的外国人给予的保护,并不引渡给另一国。袒护:贬义词,偏袒维护,指出于私心而无原则地支持或庇护某一方。例:a.俄方收到西方国家请求,试图让俄为叙利亚总统巴沙尔阿萨德提供庇护,从而结束叙利亚冲突。但俄罗斯称,俄拒绝接受这种如同“玩笑”的主意。b朝鲜外务省发言人在平壤发表谈话,指责美国在“天安”号事件上袒护韩国,继续推行旨在孤立、扼杀朝鲜的敌视政策。卑微卑劣卑微:地位低

6、下。卑劣:卑鄙恶劣,贬义词。例:a.银幕上光彩照人的明星,留给大众的是无限风光。人前无比荣耀,背后却辛酸异常。特别是一些女明星,出身卑微,加上圈中各种规则横行,成功难度可想而知。但是,经过无数机缘巧合的奋斗,终于也能成就事业,照样能够大红大紫。b朝鲜“民族和解协议会”发言人在平壤发表谈话,指责韩国提出所谓“战时被劫持者”问题是“卑劣的政治挑衅”和“对抗行为”。装饰妆饰装饰:a.在身体或物体的表面加些附属的东西,使美观;b.装饰品。妆饰:a.动词,打扮;b.名词,打扮出来的样子。例:a.据悉,作为城市新中轴线北端制高点的中信广场,早在数月前就开始布置亚运装饰。b鲁豫有约的现场,范冰冰衣着简单,丝

7、毫不见往昔刻意妆饰;章子怡则姿态颇高,时时以制片人自居。四、速读感知课文鲁滨孙漂流记是英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的经典之作,它在叙述鲁滨孙漂流故事的同时,还寓言般形象生动地体现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以及海外殖民主义兴盛的历史进程。历代对其发表评论的大有人在,本文作者又是如何来解读和评论这部杰出的名著的呢?是如何评述的?答:答案作为有着丰富的创作经验和崭新的创作理念的小说家,伍尔夫对鲁滨孙漂流记的解读和评论是独具慧眼的。她是通过掌握小说的作者笛福的“透视法”来解读和评论这部经典小说的。她的评述分以下三个方面:(1)(2)(3)一、重点突破1文中开头说“末了总有一场孤独的战斗在等待我们”,这场“孤独的战

8、斗”指什么?怎样才有可能打赢这场“战斗”?我来答题我来规范答案文中说的“孤独的战斗”指的是“我们必须独自爬到这位小说家的肩上,通过他的眼睛观察”。也就是说,我们要通过作品的语言了解作品的内容,独自对作品进行感悟体会。由于不同的作家采用的表现手法不同,即使同一时代的作家和读者之间也不可能完全沟通,再加上我们固有的偏见和经验,就十分容易在这场战斗中被打败。所以要打赢这场“战斗”,即真正了解作品的内容,体会作家通过作品要告诉我们的生活“本质”,只有放弃我们固有的偏见和经验。2如何理解“大自然必须收起她那灿烂的紫色,她只是干旱和水的赏赐者;人必须贬为奋斗的自我保护的动物;上帝萎缩为行政长官,他那实在的

9、,还有点硬的宝座,在仅仅稍高于天边的地方”这句话?我来答题我来规范答案对于鲁滨孙而言,荒岛没有大自然的“灿烂的紫色”浪漫情愫,左手是干旱,右手是水源,鲁滨孙在大自然的两手之间疲于奔波。而鲁滨孙自己,头顶上中产阶级的光环悄然遁失,从人到动物,为生存而奔命,成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法则之下的自我奋斗的动物。这便有了悲情的意味。全知全能的上帝“萎缩”了,他的宝座在仅仅稍高于天边的地方,这就暗示我们,在荒无人烟的孤独岛屿上,上帝会随着生存困难程度的增加而逐渐淡出主人公的视野。宗教信仰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冷酷的生存法则。3“普通的瓦罐”这一意象在文中反复出现,有什么作用?我来答题我来规范答案“普通的瓦罐

10、”,代表的是笛福小说创作所坚持的透视法(描写事实、追求真实感)中的对象世界。我们可以理解为是笛福要观察和描写的个人、人们、大自然以及上帝,也可以理解为他平淡的语言风格、求实的写作精神。课文多次使用它有助于阐释观点,有助于读者的理解,起到了形象、直观、易懂等作用。反复出现意在强化务实意识,它既是小说主人公的落脚点不虚无地奋斗,也是作家的创作理念写实,让事实产生美,所以“瓦罐”既是作者对小说解读的主线,也是表达观点的媒介。4作者认为如何才能正确地探讨与解读文学作品?作者举哈代和普鲁斯特的例子是要引出哪个概念?我来答题我来规范答案作者认为要正确地探讨与解读文学作品必须“独自爬到这位小说家的肩上,通过

11、他的眼睛观察”,“直到我们也了解他是按什么秩序安排那些庞大的普通的观察对象”,即通过把握“小说家的透视法”来解读作品,“只要牢牢抓住这一点”,就能够正确地探讨与解读文学作品了。作者举哈代和普鲁斯特的例子意在引出“小说家的透视法”这一概念。5作者认为笛福在小说的叙述方式上存在着怎样的特点?我来答题我来规范答案作者认为小说家笛福在用世界上最平淡的叙事方式向我们展示故事情节,文中详细列举了这种写法对小说产生的影响,比如中产阶级的鲁滨孙来到岛上透过自己的眼睛来观察世界,他在小岛上所创造的每一天生活等等,就连描述也是让人难以忘怀的,小说中用“灰蒙蒙的早上”就生动地描绘出一个有风的黎明,传达出一种荒凉和许

12、多人死亡的感觉。所有这些都体现出小说家叙述方式的高超。二、疑点探究6在本文中,伍尔夫提出了用“小说家的透视法”来解读文学作品的观点,你同意她的看法吗?请结合你的阅读体验,谈谈如何解读文学作品。我来答题我来规范答案(1)伍尔夫以“小说家的透视法”为解读鲁滨孙漂流记的基本切入点,深入探讨并分析了这部小说的意象内涵及主题,为我们解读小说提供了一把新的钥匙,这对于我们走出传统的解读小说的路子,更好地探究作品的内涵及意义,以更广阔的视野来审视文学作品具有重要的启示与帮助作用。(2)仅仅运用“小说家的透视法”来解读文学作品还是不够的,应该结合“知人论世”的方法来进行作品的解读。我们知道,一个小说家对文学世

13、界的构造与处理,离不开他所处的时代的特点与他本人的思想认识,如果一味地强调运用“小说家的透视法”来解读文学作品而忽略其他方面是有失偏颇的,也是不能解读好原作的内涵和精神的,只有结合“知人论世”的方法来深入探讨解读作品的途径,才能正确而深入地解读原作的精神,从伍尔夫对鲁滨孙漂流记的解读过程中我们就可看到这一点。(3)除了运用“小说家的透视法”来解读文学作品外,最重要的应是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深入把握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以此来反映人类社会,实现作品的教育意义与审美功能,而那些所谓的解读方法如“小说家的透视法”之类归根结底都是为分析探讨人物形象服务的。一味地寻求作家的透视法而忽略对作品人物形象

14、本身的分析与探讨,就会陷入缘木求鱼的境地,也是不可取的做法。三、美点赏析:赏析本文生动、形象的语言7作者行文比较含蓄,多用一些生动、形象的语言曲折地表达观点。联系上下文,试分析、体味下列句子的含意。(1)我们必须赶快彻底改变我们的勾画:大自然必须收起她那灿烂的紫色,她只是干旱和水的赏赐者;人必须贬为奋斗的自我保护的动物;上帝萎缩为行政长官,他那实在的,还有点硬的宝座,在仅仅稍高于天边的地方。我来答题我来规范答案我们在解读文学作品时,自我的透视法会和小说家的透视法产生矛盾冲突,此时我们应不得不扔掉自己的先入之见,接受作家愿意给我们的东西。(2)由于坚定不移地相信那个瓦罐的硬度及其土质,他让所有其

15、他元素服从于他的设计;他将整个宇宙捆绑起来,使其协调一致。我来答题我来规范答案笛福在鲁滨孙漂流记中从始至终都在坚持他自己的透视法,只是描写他眼前的事实。四、随堂写练8选取一篇文学作品,写一篇短评。(不少于200字)妙笔生花参考例文人生的胜利赏沈从文小说萧萧因为没有受过教育,萧萧不可能去反抗她的婚姻;也因为没有受过教育,她没有强烈的贞洁观。沈从文笔下的萧萧,是近乎完全自然的,听从的是自然人性的召唤。于是,在花狗的山歌声中,她变成了妇人。变成妇人的萧萧,并不因为失去了贞洁而痛悔,这种抽象的道德观念倒并不使她恐惧,可是她有了孩子,具体的身体变化让她害怕,她也明白这是切实的罪证,于是打算逃走,“收拾一

16、点东西预备跟了女学生走的那条路上城”。可是没有动身,就被发觉了。萧萧与礼法制度的冲撞,终于因为家人的消极执行,也有惊无险地避了过去。在人性与制度的对抗中,沈从文写的是人性的胜利。对于婚姻,萧萧以天然的人性来对抗;对于礼法,家人则以农人纯朴的天性来对抗。这样的对抗,都是不自觉的,甚至是自我抑制的,这样的力量看上去弱小而偶然,但是却隐藏在这些“种田的庄子”里。在这些“种田的庄子”里,沈从文不动声色地搭建的是他心中爱与美的永恒的“人性的希腊小庙”。不求甚解邓拓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17、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地不讲道理地非议。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么,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

18、慢了解书中的道理。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列宁就曾经

19、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抱虚心的态度,切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哩!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

20、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绝对不应该这样。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中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所谓未晓处且放过,与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放过是暂时的,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经验证明,有许多书看一遍两遍还不懂得,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有的书昨天看不懂,过些日子再看才懂得;也有的似乎已经看懂了,其实不大懂,后来有了一些实际知识,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赏析“不求甚解”是邓拓先生根据古人的例子得出的读书方法。古人的文章有部分是不错的,但有部分是华而不实的、没有太多内涵的东西,所以只需“不求甚解”地阅读它们。否则会使自己局限于思维的定式中无法自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