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艺术如何激活城市区域生态“建筑可阅读,街区宜漫步,城市始终有温度”这句口号,上海市政府已提出数年,其核心倡议是从一个物质的城市回归人本,从而,一座城市不再只是冷冰冰的钢筋水泥森林。以人为本,生态人居才是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这几年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何构建生态?这时候我们会提出软实力,会提出文化自信,会提出艺术介入社区的可能。随着文旅产业在“十三五规划”期间由概念成熟到落地实践,艺术介入社区不再只是一种假设,而是“正在发生”。比如,具体到现实的案例来看,如何在保留老建筑的前提下和新需求无缝衔接?如何将实践区从旅游景点转变为具有特色的新型文化创意园区?如何使得曾经的工业重地转型为文化艺术的创新之地?如何因地制宜利用曾经的资源重新起航?我们惊喜地看到,在上海的母亲河两岸,在吴淞码头之畔,一个个答卷已经寫就。徐汇滨江文化走廊、上海玻璃博物馆、杨浦滨江,它们都借由艺术改造的途径,从曾经的工业遗迹摇身一变成为代表着这个时代、这座城市文化勃勃生机的符号;而曾经国营纺织厂转型的 M50 文化创意园,在文旅升级的当下,作为一种“老派”的典型,如何迎难而上与时俱进?我们乐于倾听他们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