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学设计第3课宋明理学本节概述宋明时期,社会危机日深,统治者拓展疆土的动力不足,专心内部统治,尤其强调教化,强调社会的和谐,儒学思想也适应这一发展要求,出现了程朱理学。如“二程”的天理是万物本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朱熹的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等观点更加完善。朱熹认为仁、义、理、智是天理的反映,人们应当控制自己的感情,用道德理性来支配和指导自己的行为。王阳明的心学进一步要求人们自制,即所谓致良知,规范社会行为。本课分三目,着重介绍了宋明时期的儒学理学。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儒家思想发展到“理学”和“心学”,一方面反映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儒学,有一种自我调
2、节、适应时代的本能,并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和衰落,不断发展完善和走向极端化;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意识形态作为上层建筑中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在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促进或阻碍作用。思路设计教学重点宋明理学的基本内容。教学难点对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的认识。教具准备(1)准备多媒体设备(电脑、液晶投影仪、视频展示台)及网络设备。(2)制作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本课理论性较强,专业术语较多,教学中应结合多媒体课件,主要以“启发发现式”教学法为主,同时配合提问、史料阅读、名词讲解、合作探究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
3、括和阐释,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历史思维能力。教师除在导入新课、疑难问题和重点问题方面适当采用讲述法外,其余让学生结合教师提供的材料进行归纳总结。为使教学过程更具形象性,避免枯燥,可制作多媒体课件演示本节主要内容。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2)分析宋明时期儒学新发展的原因及影响,正确看待和评价各个时期儒学的历史地位。过程与方法(1)搜集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资料,加深对宋明理学发展过程的认识。(2)充分利用图片、文字、视频的资料,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学习相关问题。(3)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主动参与课堂讨论,要注重同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情感态度
4、与价值观(1)三教归一局面的出现,反映了不同文化的互补可以促进思想文化的发展,反映了文化维护与互补的重要性。(2)理学从佛、道中汲取了有益的内容,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这是中国儒学的一大进步。(3)宋明理学压抑、扼杀知识分子自然欲求,但它对中国人的个性、道德的形成也有积极影响。导入设计调查导入问题1:知道宋明理学及其代表的举手。(统计人数,肯定)问题2:你是通过什么途径知道的?(电视、报刊、书籍、网络、旅游赞扬)问题3:对于宋明理学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有哪些疑问?你还想知道什么?(了解学情,确定教学重点,由此导入)问题导入儒学在春秋时期由孔子创立,西汉武帝时期定为一尊,自此成为封建
5、统治的正统思想。在儒学发展演变的过程中,经过了两次重大的改造,西汉的董仲舒和南宋的朱熹是这两次儒学改造的关键人物。在宋代儒学复兴运动中诞生的理学,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的严密体系,又称新儒学。理学的出现与走向成熟,体现了儒学的新发展。在本课学习中,同学们需要思考的问题有:宋明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它的发展过程怎样?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相比,出现了哪些变化?你怎样看待这种变化?(多媒体课件打出课题)第3课宋明理学推进新课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一目“三教合一”。问题情境1:“三教”是指什么?“合一”的“一”又是指什么?本目的主题是程朱理学,这一目与主题有何关系?回
6、答:“三教”是指儒教、道教、佛教。“合一”的“一”是指儒教。隋朝时期出现“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即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理论。这一目暗含了程朱理学产生的背景: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点拨:儒教不是宗教,这里的“教”含教化的意思。它虽然不是宗教,但在古代中国,却比任何宗教的影响都要巨大和深远,可以说它不仅渗入了每一个中国人的骨髓里、血液中和潜意识中,而且对当代每一个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等仍在发挥着巨大的影响。过程评价:汉朝是儒学获得“独尊”地位的时代,同时也是佛教传入、道教形成的时代。儒、佛、道三家彼此之间在反复辩驳的过程中互相吸纳与渗透,到唐宋时期,调和之风尤其兴盛,
7、真可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儒、佛、道三家思想都有自己的优势,同时也有着自己的不足之处。它们逐步认可了对方的可取之处,并加以吸收利用,随之形成了“三教合一”的潮流,大大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推动了文化的发展。“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随着佛教、道教的发展,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了挑战,它必须回应佛教、道教的挑战,否则难以生存,必将为时代所抛弃。过渡:思想不辩不明,在辩驳中,儒家思想丰富起来。这种回应就是发展,到了宋明时期,儒学发展到了理学阶段。但理学的产生还有它深刻的社会原因,那么,深刻的社会原因是什么呢?多媒体展示材料:理学产生的背景理学是两宋时期在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尖锐的情况
8、下,封建统治者对儒家学说的新发展。中国古代史教参回答: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尖锐,统治者需要复兴儒学以维护其统治。(板书)一、背景1三教合一,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2社会矛盾的激化需要儒学复兴总结:理学的产生,出于儒学家革除时弊,拯救文化,整顿人心,重树人伦与儒家价值,重建儒学道德的主观努力。理学适应了唐末以来重建伦理纲常的需要。同时,宋朝建立,农业、手工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大规模发展,在此基础上,科学文化的进步尤其引人注目。理学对自然及社会规律的思考,正是宋代科学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宋代学者大胆抛弃汉唐学者师古泥古的学风,敢于疑经改经,相互辩论,相互启发,独立思考,大胆立论,讲注义理,为理学的产生提供
9、了一个相对宽松的思想环境。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二目“程朱理学”。问题情境2:为什么叫“程朱理学”?“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合作探究:推介学术明星。请学生自由组成两大组,分别担当程颢、程颐弟兄和朱熹的新闻发言人,分别介绍程颢、程颐弟兄和朱熹的生平、故事、贡献、主要观点,并对“二程”和朱熹进行评价。甲组学生发言:程颢与其弟程颐同为宋代理学的主要奠基者,世称“二程”。“二程”十五六岁时,受学于理学创始人之一周敦颐。宋神宗赵顼时,建立起自己的理学体系。“二程”的学说后来为朱熹所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二程”建立了以“天理”为核心的唯心主义理学体系,他们在学术上所提出的最重要的命题是“物皆有理”
10、。他们认为天理是万物的本原,先有理后有物;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人伦即天理,物皆有理,格物致知。从“二程”开始,“理”或“天理”被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使用,亦即被作为世界的本体。而且人类社会的等级制度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道德规范,也都是“天理”在人间社会的具体表现形态。程颢、程颐所创建的“天理”学说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我国古代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都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并受到了后世历代封建王朝的尊崇,以致逐步演变成为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后期近千年的占有统治地位的思想。总结:在“二程”看来,世界的本原是以“理”或者说“天理”为核心的,断言“理”是离开事物而独立存在的客观实体,由它派生和主
11、宰万事万物。在他们看来,“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同时这种“理”又是与社会秩序和个人身心相贯通的。它体现在社会上就是儒家的伦理道德,在个人的身上就是人性。这是宋明理学的一个共同特点,即通过亘古不变的“理”,能够将个人与世界,将儒家伦理道德与人性都统一起来。基于“理”的最高指导性,理学家们强调个人个性必须服从儒家伦理,所谓对妇女贞节的强调即是由此而发。过渡:同学们的发言很好地概括和归纳了程颢、程颐兄弟二人对北宋儒学的主要贡献和思想观点,并对“二程”的历史作用和影响进行了正确的评价。合作探究:结合刚才的学习和教材上的介绍,概括程颢、程颐的理学思想。方法引导:以教材内容为知识
12、主干,以关键字为语言纽带,总结、概括、提炼。多媒体展示材料:“二程”的理学思想程颢(10321085)程颐(10331107)万物皆天理先理后有物人伦即天理格物以致知乙组学生发言:朱熹,南宋儒家学者,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哲学家、经学家之一,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平生不喜为官,“仕于外者仅九考(共九年),立于朝者四十日”(宋元学案元晦学案上),一生主要的时间(约40年)在福建讲学。晚年卷入当时进行的政治斗争,被夺职罢祠,其学被定为“伪学”,其人也被定为“伪学首魁”,直到去世之时“罪名”尚未解除。朱熹理学的主要内容有:理之源在于天理,天理即是“三纲五常”,人性与天理一致,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物”
13、是天理、人伦、圣言、世故。朱熹对南宋儒学的主要贡献是著述四书章句集注。四书章句集注是朱熹为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所作的注,又简称为四书集注。朱熹用毕生精力撰写和反复修改四书集注,前后共40年。四书集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于它的刊行,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始被称为“四书”,与“五经”一起成为封建社会最重要的经典著作。过渡:朱熹在历代儒者中的地位及实际影响仅次于孔子和孟子,其思想学说从元代开始成为中国的官方哲学。合作探究:概括朱熹的理学思想观点。方法引导:以教材内容为知识主干,以关键字为语言纽带,总结、概括、提炼。多媒体展示材料:朱熹的理学思想朱熹(11301200)四书书影天理是本原人性亦天理仁义礼智
14、信三纲与五常格物致于善过程评价:南宋时期,程朱理学虽然已经逐渐形成越来越大的影响,但在元明之际,它才开始上升成为官方明确扶持和制度化规定的正统思想。南宋灭亡以后,元朝统治者开始将四书章句集注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后来的明王朝同样继承这一趋势。明成祖亲自主持编纂四书大全五经大全和性理大全,正式规定它们为科举考试的标准内容。这三部著作的整体指导思想规范就是程朱理学。清朝同样继承明朝的这种科举内容。由此,程朱理学成为中国君主专制统治社会后期的正统思想。朱熹的学术思想在日本、朝鲜一度十分盛行,被称为“朱子学”,在东南亚和欧美也受到重视,足见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影响。阅读教材的文字介绍,我们就能够理解儒家思
15、想对中国周边国家的影响了。(板书)二、宋明理学1程朱理学(1)思想:核心“理”“穷理”的方法“格物致知”(2)地位:南宋官方哲学统治地位朱子学过渡:世间万事万物只有与时俱进,才有生命力。儒学能够再次兴盛,根本原因在于理学大师们根据时代的发展,广泛吸取各方面的文化成果丰富发展了儒学。明中叶,封建统治出现了严重的政治危机,王阳明认为程朱理学崇尚空谈,不务实际,遂创立心学,以克服人们心中的“私欲”,挽救封建社会的政治危机。心学蔚然形成一代学术思潮。2陆王心学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三目“陆王心学”。问题情境3:“陆王心学”中的“陆王”是指谁?主要内容有哪些?回答:陆王是指陆九渊、王阳明。南宋时期的陆九渊认
16、为“理”不需要到身心以外的事物上去寻找,提出“心即理也”。“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心就是天地万物的渊源。他的思想被称为“心学”。他认为,“理”就像太阳、月亮一样明显,不用学习也能体会。因此提出“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王阳明的思想核心是“致良知”,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人生具有良知,因此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这就强调了自我的主动作用,激励人们奋发立志。他还提出“知行合一”。知行都产生于心,用良知支配行动。多媒体展示材料:心学儒学更多地吸收佛教禅宗思想,宣扬主观唯心论的宇宙观,因而被称为“心学”。过渡:心学又称“良知之学”,是理学的一个流派。
17、南宋时,陆九渊发挥了孟子的思想,成为心学的创始人。陆九渊强调人的主观意志方面的思想,以心即人的主观性作为哲学的核心,并和他的学生形成一个学派,称为“南宋陆学”。明代王阳明继承并发展了这一学说,成为集心学之大成者,因而这一学说又称“陆王心学”。多媒体展示材料:陆王心学思想陆九渊(11391193)号象王阳明(14721528)名守仁,号山先生,江西抚州金溪人阳明先生,他的心学又称王学天理即为心心为宇宙源良知亦天理良行源于心问题情境4: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回答:同:内容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影响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都压制、扼杀
18、人们的自然欲求。都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起了积极影响。异: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陆王心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本心是“理”。把握“理”的途径不同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总结: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理”,要把握“理”,就需要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陆王心学认为“理”就是内在的“心”,强调内心的反省,强调自我的能动作用。心学也属于理学。程朱理学和陆王
19、心学的争论是理学内部的分歧。两者最大的差异在于求“理”的方法不同。课堂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更进一步了解了儒学在汉武帝时期确立正统地位后的发展演变过程:魏晋南北朝时期面临严重挑战,依然有所发展。隋唐时期进入更辉煌的时期。宋朝时期,程朱理学兴起,儒学思想走向成熟。明朝理学发展新阶段“心学”的产生。本教案着重对宋明理学兴起的历史背景、典型代表、思想精髓、思想特点和“理学”与“心学”的比较等作了分析。那么接下来,儒学发展又将走向一个怎样的阶段呢?下节课,我们将学习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宋明理学学思之窗请谈谈程颐和朱熹关于“格物致知”的做法,对我们的学习方法有什么启发?解题关键:掌握程颐和朱熹的思
20、想观点。思路引领:程朱“格物致知”的做法;启发。答案提示:(1)探究、穷尽。(2)层次性。由近而远,由浅入深,由粗到精。探究学习总结一、本课测评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解题关键:叙述程朱理学的主要思想思路引领:可以分别叙述“二程”和“朱熹”的理学思想,也可以综合程朱思想的几个方面。答案提示:(1)“二程”的思想:“天理”是万物的本原。人伦道德、尊卑等级都是“天理”。“仁”与万物俱生。(2)朱熹的思想:理气论,宇宙万物都是由“理”和“气”两方面构成的,理先于气而存在。心性论,心统性情,人们应该克制自己的感情,让道德理性来支配和指导行为。二、学习延伸进行一次课堂讨论,谈谈对宋明理学的评价。作为一
21、种流传上千年的传统文化,它有什么可取的地方?又有哪些内容不科学和不正确?可以各抒己见。答案提示:(1)科学或可取的一面: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和平发展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小到家庭,大到民族、国家、人类都需要和谐的意识。宋明理学具有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对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传统的形成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今天人们依然能从中得到启示。宋明理学崇尚道德,充分意识到道德对于社会和人生的重要性,崇尚道德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宋明理学强调力行,力行意识及其所体现的务实倾向和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2)不科学或不可取的一面:尊卑等级观念。重男轻女的观念。因循守
22、旧的观念。重礼轻法的观念。(3)对宋明理学应采取的态度:批判、继承、改造;去粗取精,去伪存真。1原始资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右五教之目。尧、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即此是也。学者学此而已,而其所以学之之序,亦有五焉,其别如左:博学之,审问之,谨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右为学之序。学、问、思、辨四者,所以穷理也。若夫笃行之事,则自修身以至于处事、接物,亦各有要,具列如左: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右修身之要。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右处事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右接物之要。朱熹白鹿洞书院学规2课文注释唐代儒学的发展隋唐时期,儒学
23、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阶段。首先,儒学发生的第一个变化就是同佛学的结合。儒佛结合,大致有两种类型:一种类型以韩愈为代表。韩愈一方面极力排佛,另一方面却又悄悄地受到佛学的影响。韩愈的观点就是“治心论”和“道统论”。前者诉诸自我意识,后者则主张信仰主义。明确地说就是,只要你内心认为封建名教礼法是神圣的,你就会遵循它,你就不会有不自在的感觉。这种信仰的力量就会使人的精神得到解脱,从而提高人们的自觉性,创造一个没有上帝,但使人信仰并由此产生力量的新宗教,或称之为儒教。但儒学并没有形成为宗教,在韩愈的思想中无此迹象。另一种类型以柳宗元为代表。他一方面公开赞扬佛教,另一方面却又利用和改造佛学的若干理论命题,
24、建立起无神论的思想体系。他主张以儒学为主,吸取佛教中有价值的东西,在他看来,佛教的教义有利于调节社会矛盾,无害于封建伦理。其次,早期儒学与“人”的观念相联系的重民、爱民思想在唐代有所发展。杜甫、白居易等杰出诗人大都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再次,就是儒学和自然科学的相互渗透。理学理学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思想。它以儒学的内容为主,同时吸收了佛学和道教思想,是在唐代三教融合、渗透的基础上孕育、发展起来的。宋代儒士解经,大都不顾旧有传统,往往抛弃传统的训诂义疏,直接从经书原文中阐释义理性命(即人的本性及其根源),因此被称为“性命义理之学”,简称为“理学”。由于宋儒认为这种理学是经孔子、子思、孟子这样一
25、代代传承下来的,他们自己则继承了孔孟的道统,因此又称其为“道学”。理学的基本特征是注重义理。代表人物有“二程”和“朱熹”等,以他们为代表的理学思想流派合称为“程朱理学”。此外,还有陆九渊和王阳明等人,他们以“心学”的形式同程朱理学展开辩论。理学以道体(所谓道体就是指在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背后或之上,有一个更根本的原理道理,即形而上的存在)为核心,以穷理为精髓,以存天理、去人欲为存养功夫,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实质,以成圣为目标。理学的形成标志着儒家思想的成熟。明末至清代,理学受到了批判,逐渐走向衰落。心学心学又称“良知之学”,是理学的一个流派。它与程朱理学不同的是,陆王心学主张以人“心”为宇宙的
26、本体(程朱理学以“道”或“理”为宇宙的本体),这一体系强调自心,主张修生养性,返身而诚。先秦孟子和宋明陆王都是心学的哲学家,都强调人的主观性,并且认为在顺境或逆境下也不能动摇。南宋时,陆九渊发挥了孟子的思想,成为心学的创始人。陆九渊强调人的主观意志方面的思想,以心即人的主观性作为哲学的核心,并和他的学生形成一个学派,称为“南宋陆学”。明代王阳明继承并发展了这一学说,成为集心学之大成者,因而这一学说又称“陆王心学”。明代理学的特点明代理学的演变经历了三个时期。明代初期。这一阶段大体上从洪武初年到成化年间(13681487),这一时期朱熹的理学被确立为官方哲学,成为明王朝实行文化专制主义的思想工具。该时期学术空气异常沉闷,除了一味重复朱熹成说之外,几乎在理论上无所创新。明代中期。明代中期,一般指从明英宗正德年间开始,到明神宗万历后期,即15世纪中叶到16世纪末的150年左右的时间。程朱理学发展到明代中期,出现了明显的转化。一方面,程朱理学盛极而衰,开始走下坡路;另一方面,王学崛起,发展成为显学。明清之际。各学派和思想家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把我国传统学术推向高峰,并作了总结,为拉开近代的序幕做好了准备。这一时期学术领域出现的主要是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和封建蒙昧主义,提倡经世致用的早期启蒙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