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39讲古代中国的政治家与东西方的先哲考试说明考查角度命题趋势1.秦始皇高考命题会更注重创设新材料、新情境,同时加强对历史人物的比较、综合的考查。在复习时要将历史人物所进行的各项重大活动置于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去分析思考;要掌握科学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关注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所起到的作用。2.康熙帝3.孔子、柏拉图考点一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自主学习1.秦统一六国(1)客观条件(2)主观条件(3)过程: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完成统一大业。2.建立集权统一国家措施影响政治中央: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地方:郡县制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思想文化统一文字:小篆思想专制:焚书坑儒促进文
2、化发展;思想控制,摧残文化经济统一货币、度量衡、车轨促进经济交流交通修筑驰道促进交通发展,巩固统一军事征百越、击匈奴;修筑长城奠定基本疆域3.秦始皇的暴政(1)焚书坑儒:对思想文化严加控制。(2)修筑长城(3)大兴土木:仿建六国王室宫殿、修建阿房宫、修骊山墓。(4)徭役兵役:伐南越、戍边疆。4.秦始皇的功与过(1)功绩:统一中国,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王朝,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2)过失:暴政导致秦朝速亡。考法突破典例 (2019江苏百校大联考)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丞相诸
3、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上乐以刑杀为威,天下畏罪持禄,莫敢尽忠。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二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汉因循而不革,明简易,随时宜也。其后颇有所改。相国、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太尉,秦官,金印紫绶,掌武事。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银印青绶,掌副丞相。宗正,秦官,掌亲属,有丞。班固汉书百官公卿表材料三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朱元璋皇明祖训祖训首章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秦始皇统一全国后逐渐走向专制暴政的原因。(2)概括材料二的主要
4、信息,宗正的设立说明了什么?(3)材料三表明朱元璋废除丞相的出发点是什么?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审题指导第(1)问,材料一中的“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上乐以刑杀为威”等信息反映出秦始皇本人暴戾的性格;“博士虽七十人丞相诸大臣皆倚辨于上”说明在当时的体制下,大臣们只知服从;“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说明皇权专制导致的问题。第(2)问,材料二中依次提到相国、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宗正等官职的名称及其职能,虽然概括起来稍显困难,但从中可以看出秦朝的中央机构设置的情况及各自的职能;材料中的“宗正,秦官,掌亲属”,朝廷设立的官员,负责的却是管理亲属的任务,说明其把家事与国事混为一谈。第(3)问,表面
5、上看,朱元璋废丞相是因为吸取了前代的教训,但实际上是因为丞相(宰相)的存在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参考答案(1)秦始皇的个人性格的因素;制度的因素:皇帝至高无上,军国大权集中于皇帝手中。(2)信息:秦朝中央机构的设置情况与各机构的主要职能。说明:秦始皇把家事与国事混合在一起,建立起家天下的统治。(3)出发点:进一步加强皇权专制。认识:有利于政权巩固,但这种政治体制容易出现暴政。【史论链接】 秦始皇对中央集权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开创性(1)秦灭六国,统一全国,开创了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2)秦始皇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
6、善。(3)统一后采取了一系列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因此,尽管秦始皇因其暴政而在历史上饱受非议,但从文明史观的角度看,其对中国历史的进步,对中华文明的发展是作出了巨大贡献的。考点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自主学习1.巩固统一国家(1)军事上(2)文化上:崇尚儒家文化,恢复开科取士。既缓和了阶级、民族矛盾,又加快了满族文化的发展步伐。(3)政治上:册封达赖、班禅等活佛,加强了中央对西藏的管理。2.维护国家主权(1)通过两次雅克萨之战,迫使俄国接受谈判建议。(2)1689年,中俄双方平等协商签订尼布楚条约,维护了中国主权。3.评价(1)功绩:康熙扫除了地方割据势力
7、,抗击了外来侵略,基本奠定了中国版图,缔造、巩固了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为康乾盛世的到来奠定了基础。(2)消极:对内加强专制(文字狱、设南书房),对外轻视西方,实行闭关政策,未能紧跟先进潮流,为近代中国落后埋下隐患。(3)总评:康熙缔造了巩固和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他一生的文治武功,臻于极致,开创出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繁盛时代康乾盛世。考法突破典例 (2019无锡模拟)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历时八年兵燹之劫,苍生涂炭,今乱贼虽已荡平,寰宇大致底定,然疮痍尚未全复,朕坚拒臣工奏请上朕功德尊号。盖三藩之乱实因朕之误判形势而起,朕断不诿过他人。朕讵料俟准吴三桂撤藩之请,彼竟于康熙十二年背恩反叛。朕更
8、未虑及吴三桂伪檄一出,各省兵民相率背叛。史景迁康熙:重构一位中国皇帝的内心世界材料二1670年康熙制定圣训十六条,体现了其社会控制的思想。十六条的基本内容有:“敦孝悌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睦重农桑以足衣食,尚节俭以惜财用,隆学校以端士习,黜异端以崇正学,讲法律以儆愚顽息诬告以全良善,诫窝逃以免株连联保甲以弭盗贼,解仇忿以重身命。”成积春论康熙的社会控制思想材料三然而,以康乾盛世到订立屈辱的南京条约,不过相隔45年,这个质量互变也未免太快太突然了,历史的必然性与逻辑性何在?实际上,中国之落伍恰恰始自康熙皇帝,因为他处在剧变的时代却拒绝重大的变革,其一生的功业只是人为地延长了已经衰亡的封建社会,使
9、中国失去了向资本主义社会制度迈进的最佳时机,给近代的中国留下了沉重的包袱与苦难。郭长庚应当重新评价康熙帝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康熙帝拒绝大臣奏请功德尊号的原因有哪些?反映出康熙帝怎样的精神品质?(2)根据材料二分析康熙帝为实现社会控制的主要方式有哪些?体现了怎样的治国特点?(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材料三作者否定康熙帝的理由。审题指导第(1)问,第一小问,材料一认为“盖三藩之乱实因朕之误判形势而起”,导致“苍生涂炭”,因此康熙帝拒绝大臣奏请功德尊号。第二小问,康熙帝勇于反思自己的过错,勇于承担责任。第(2)问,第一小问,材料二中关键信息,“敦孝悌以重人伦”“黜异端以崇正学”“重农桑以足衣食”“
10、联保甲以弭盗贼”,从思想文化、经济、社会秩序等方面概括即可;第二小问,从上一问方式可知特点是德法并重。第(3)问,从材料二可见,康熙帝对内强化封建统治,材料三中作者认为“他处在剧变的时代却拒绝重大的变革”,这些表明“中国之落伍恰恰始自康熙皇帝”。参考答案(1)原因:三藩之乱因康熙自己误判引起;战争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品质:善于反思、勇于承担责任。(2)方式:规范伦理道德;加强文化控制;加大法律惩戒;控制社会经济。特点:德法并重。(3)理由:康熙帝注重对内控制;强化封建统治;拒绝改革。【史论链接】 比较秦始皇、康熙帝两者的异同1.相同(1)在政治制度上均有创新,并强化了中央集权,推动了社会发
11、展。秦始皇创立了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度;康熙帝平定了三藩之乱,收复台湾,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2)都妥善处理了民族关系,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秦始皇派人北征匈奴,南击百越,设郡县加强管理;康熙帝平叛、结盟并用加强了中央与边疆地区的关系。2.不同(1)统治效果不同:秦始皇的统治并未使中国进入盛世时期,而康熙的统治使中国进入了盛世时期。(2)面临民族问题不同:秦始皇面临的是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而康熙帝既面临汉族与少数民族分裂势力之间的矛盾,也面临中华民族与外来侵略势力之间的矛盾。考点三古代东西方先哲自主学习一、孔子1.背景(1)春秋时期社会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
12、变,违背周礼的行为司空见惯,人际关系紧张。(2)孔子决心通过恢复周礼,承担传承文化和改善人际关系的社会道义。2.内容(1)政治(2)教育3.对后世的影响(1)对中国(2)对世界二、西方古典哲学的代表柏拉图1.思想观点 (1)理念论哲学思想内容:世界由理念构成的理性世界和由个别事物构成的感觉世界组成。实质:理念先于物质存在,知识是人先天固有的,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唯心论。(2)理想国政治思想著作:国家篇集中反映了他关于理想国家的设想。 内容:理想国家由护国者、卫国者、生产者组成,三者各具其德、各守其位;国家统治者应该由“哲学王”来担任。 实践:找到“哲学王”的雏形叙拉古的阿启泰。(3)教育贡献柏拉图
13、学园建立地点:阿卡德米。学生来源:大多来自希腊各城邦的上层社会,男生、女生平等对待;学生不缴纳学费,但须具有初级的数理知识。课程设置:开设有算术、几何、天文学等。教学方法:老师采用对话形式教学,学生可以自由讨论问题。学园地位:欧洲历史上第一所综合性学校。2.主要评价(1)受到人们的尊敬,是研究思想史、哲学史、政治学、社会学以及自然科学史无法回避的人物。(2)虽然人们对柏拉图的思想存在争议,但他在世界政治和文化史上的影响,是大家公认的。三、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1.柏拉图学园的头脑(1)特点:对柏拉图的思想既有继承又有突破。(2)内容2.博学家: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领域成就哲学确定
14、了哲学的研究对象政治学法治优于人治生物学动植物分类物理学具体事物是由形式和质料组成逻辑学三段论教育学创立学园,著书立说,创造宽松学术环境伦理学“中庸之道”3.教师生涯(1)兴建吕克昂学园。(2)他喜欢边散步边讲学,人称他为“散步的哲学家”或逍遥学派。(3)提出“中庸之道”:任何事物都有三种状态,即过度、不及和中间。认为中庸之道是一种明智的态度和方法,是一种人生境界。4.对世界思想文化的贡献(1)建立了多个学科的学科体系。他在逻辑学、哲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中都留下了许多开创性的著作,留下了丰富的遗产。(2)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以“三段论”为核心的逻辑学成为一切科学的工具;“中庸之道”成为人类和谐社会
15、的润滑剂;“法治”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3)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他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对真理的追求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考法突破典例 (2012江苏单科,24)孔子和柏拉图所追求的理想社会可分别称为“仁礼社会”和“理想国”;关于理想社会的秩序及其个体品德,他们的观点惊人相似。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古代圣贤孔子和著名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观点中有那么多的相似之处,不免叫人惊讶。两者都不支持民主自治政府,但却都相信绝对的道德真理的存在,并且相信人们居住在和平与和谐中的可能性。两人都相信只有那些已经具有美德的人才能创建一个井井有条、和睦的政治社会。美肯沃尔夫大历史视野材料二人们按照自己的物质生产
16、的发展建立相应的社会关系,正是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会关系创造了相应的原理、观念和范畴。马克思哲学的贫困(1)据材料一,揭示两位先哲的观念中关于社会秩序和个体品德方面的共同性。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的“礼”和“仁”在构建“仁礼社会”秩序中的不同作用,并列举柏拉图理想国中各等级的品德。(2)按照材料二的思路,概括两位先哲观念相似的原因,并以具体社会背景加以说明。审题指导第(1)问,据材料信息,归纳社会秩序与个人品德的共同性;从孔子生活的时代背景角度分析不同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柏拉图理想国中各等级的品德。第(2)问,迁移孔子与柏拉图所处的社会环境分析。参考答案(1)共同性:社会的和谐;个体的美德
17、。礼的作用:明晰等级;仁的作用:缓和矛盾。品德:智慧;勇敢;自制(节制)。(2)原因:社会关系冲突;春秋时期,礼崩乐坏;雅典民主政治弊病显现。【史论链接】 比较古代东西方先哲分类孔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思想成果仁、礼、中庸理念论“中庸之道”政治主张以德治民、施仁政理想国教育成果兴办私学、有教无类创立阿卡德米学园建立吕克昂学园学术成果整理“六经”国家篇形而上学、生物学、物理学、逻辑学等随堂演练预测1.(2018江苏丰县月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始皇修筑长城情况地段修筑概况东段:辽宁阜新市内蒙古化德县沿用战国燕长城旧迹,部分是新筑的;累石为城,树榆为塞中段:内蒙古兴县乌兰布和沙漠北缘在战国
18、赵长城基础上加以重新修缮,阴山至贺兰山间的广阔缺口是新筑的;依托大青山和阴山,主要用石块垒砌西段:内蒙古准格尔旗甘肃岷县鄂尔多斯高原上的长城随山就势高低起伏,城墙系夯土筑造摘编自董耀会万里长城纵横谈秦始皇万里长城分几段材料二(秦始皇)下令“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从而全部拆毁了内地的诸侯互防长城。摘自中国军事通史(第四卷)(1)据材料一,概述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是如何做到因地制宜的。(2)指出材料二中秦始皇拆毁“内地的诸侯互防长城”的主要背景。有人在论及秦始皇的统治时,认为“秦始皇筑了长城,也毁了长城”。结合相关史实,评述这一观点。答案(1)对旧长城重新修缮;借助地形新建长城;就地取材,建
19、材多样。(2)背景:秦灭六国,统一中国。评述:这个观点符合史实。秦始皇修筑长城,加强了边防,保证了社会安宁,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滥用民力修筑长城,引起人民反抗,实行暴政,加速了秦朝灭亡。2.(2018江苏百校大联考)康熙帝一生的文治武功,臻于极致。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康熙皇帝,在清代诸帝中,是一个最喜欢研究学问的人。他非常善于学习和创新,尊重汉族文化传统。凡儒家经典,程、朱著作,乃至历代史书,无不研习一心想以古先圣贤及其学术来作厚风俗,正人心的工具。所用大臣多理学家,且都有卓特之行,扬名于一时。周谷城中国通史材料二遣侍郎苏拜至福建,与督抚及琅议善后事。有言宜迁其(台湾)人、弃其地者,琅疏言
20、:“若弃其地、迁其人此地原为红毛(荷兰人)所有,乘隙复踞,必窃窥内地,蛊惑人心。”寻苏拜等疏亦用琅议,并设县三、府一、巡道一,上命允行。清史稿完成下列要求:(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康熙帝尊重汉族文化传统的主要举措,并分析上述举措所起的作用。(2)据材料二,指出康熙帝在听取大臣们的建议后在台湾地区实行的措施,并分析其加强对台湾地区管理的原因。(3)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对康熙帝在祖国统一方面的历史贡献作一总体评价。答案(1)举措:学习儒家文化;恢复开科取士;延揽汉族文士。作用:缓和满汉民族矛盾;促进民族融合和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加快满族文化发展步伐。(2)措施:决定在台湾设立府、县等
21、统治机构,将台湾置于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原因:台湾的国防地理位置重要,关系到东南沿海的安全与稳定。加强对台湾的管理有利于国家的统一、领土的完整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加强,维护清王朝的统治。(3)评价:康熙帝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有力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3.(2019南通、扬州、泰州三市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
22、矣!(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四十七孔子世家材料二1921年,胡适在吴虞文录序中提出了“打倒孔家店”这个口号在其去世前两年所作的中国传统与将来指出:“他看中人的尊严,看重人的价值的观念,他的爱知识,看重人的诚实的教训,他的有教无类的教育哲学每逢中国陷入非理性、迷信、出世思想总是靠孔子的人本主义努力把这个民族从昏睡里救醒。”他在回顾早年经历时说:“人家说我打倒孔家店,是的,打倒孔家店并不是打倒孔子。”蔡尚思主编十家论孔(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成为“至圣”的理由。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孔子受崇敬的社会原因。(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理解胡适“打倒孔家店并不是打倒孔子”。答案(1)理由:著书立说(提出
23、仁、礼等思想主张);影响深远,受到广泛的推崇;成为宗师典范。原因:儒家思想经董仲舒改造后,适应了巩固统治的需要;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2)理解:胡适“打倒孔家店”主要是打倒作为封建统治思想的“儒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对封建统治精神支柱的否定;“不是打倒孔子”是孔子的人本思想在中国历史上起到的积极作用;强调要全面地、辩证地评价孔子思想的地位。4.(2018南京学情调研)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可是,一个城邦之所以被名之为正义的,那是由于在它之中存在着三个本性上不同的属类,每一个属类从事于它自身的工作;并且,又由于某些其他的由这些属类而来的气质和风
24、度。柏拉图理想国材料二由相同身份的人组成政治体系时,公民自然认为他们大家应该轮流执掌治理的职司(治理的职司主要是致力于被统治者的利益,所以这些义务应该由大众轮流分担,而统治者作为公民团体中的一员,也附带地获得共同的利益)。这原来是一个合乎自然的制度。所以,从一个方面,我们说公正就是给予和维护幸福。最良好的政体不是一般现存城邦所可实现的,优良的立法家和真实的政治家不应一心向往绝对至善的政体,他还须注意到本邦现实条件而寻求同它相适应的最良好政体。亚里士多德政治学(1)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一中三个属类的“气质和风度”的内涵分别是什么?指出柏拉图认为一个正义的城邦应该处于什么状态?(2)根据材料二,概括
25、亚里士多德的理想城邦具有哪些特征?从公民在城邦中所扮演的角色看,两则材料有何差异?(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城邦体制探索的共同点。答案(1)内涵:智慧之德;勇敢之德;节制之德。状态:三个阶级能够各具其德,各司其事或各守其位。(2)特征:公民都应参与政治活动,轮流执政;必须以全体公民的共同利益为重;公正平等;适应本城邦现实条件。差异:材料一主张公民之间有等级之分,材料二主张公民之间是平等关系。(3)共同:反思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探索符合本城邦的政体。课后巩固检测1.秦始皇和康熙帝都是中国古代有作为的君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右图为秦始皇二十六年诏版(拓本),
26、文字如下: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材料二16731681年,年轻的康熙帝指挥了一场平叛战争。他后来多次谈起战争前后自己的变化,说:“前者凡事视之以为易;自逆贼变乱之后,觉事多难处,每遇事必慎重图维,详细商榷而后定。”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材料三政事不论大小,全由皇帝一人裁决。秦始皇规定一天看章奏(竹简)一百二十斤(秦一斤合今半市斤),不看完不休息。范文澜中国通史材料四朕自临御以来,一切机务必皆躬亲,从不敢稍自暇逸。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身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人,则断不可行。所以无论钜细,朕必躬自断制。清圣祖实录康熙五十
27、八年(1)指出图片中文字的字体,并根据图片写出材料中空缺的文字。(2)依据材料一,秦始皇在这一诏书中颁布了什么经济措施?有何意义?(3)依据材料二,说明“平叛战争”所指事件及对康熙帝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4)依据材料三、四,概括秦始皇和康熙帝处理政务的共同点。答案(1)小篆;皇帝。(2)统一度量衡。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3)平定三藩之乱。形成谨慎的执政风格。维护了国家统一。(4)专权;勤政。2.(2018徐州质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康熙不论对传统文化还是对西学,不论对中国人还是对外国传教士,都没有偏见。他的这种对待各种文化、不同种族的平等心态,来自
28、于其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和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阎崇年正说清朝十二帝材料二康熙对孔孟程朱那一套的迷恋与提倡几乎超过任何汉人皇帝,实在基于对儒家消极方面的偏爱,并由此造成了清代窒息改革的沉闷政治局面汤若望、南怀仁的天文历算虽然精确,却只用来为宫廷迷信服务;白晋、雷孝思、杜德美等人花费三十多年测绘出了皇舆全览图,全国印刷业、测绘业却未趁此而改进;南怀仁造出的西洋火炮虽受到康熙帝的夸奖,却既未推广,也未引起对军火工业的重视;科学著作翻译过来了,而府州县学仍在以八股取士。郭长庚应当重新评价康熙帝(1)材料一、二在康熙对待东西方文化的态度上有着截然不同的评价,根据材料概括指出这种不同。(2)有人认为是阎崇年
29、过人的学问成就了康熙过人的业绩,你认为正确的人物评价方法有哪些?解析第(1)问,从“都没有偏见”可看出材料一作者的鲜明态度,材料二“康熙对孔孟程朱那一套的迷恋与提倡几乎超过任何汉人皇帝,实在基于对儒家消极方面的偏爱,并由此造成了清代窒息改革的沉闷政治局面”看出作者认为康熙极力维护封建制度,使中国错失了发展机会。第(2)问,按照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要用发展的眼光、一分为二的评价历史人物。答案(1)材料一认为康熙具有民主、平等精神和科学态度。材料二认为康熙未能顺应世界潮流,使中国失去了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最佳时机。(2)要把历史人物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一分为二、客观地评价。看到主流
30、,看历史任务是否有利于社会进步、是否有利于人民、是否顺应时代潮流。3.(2018苏锡常镇四市调研)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孔子的理想是要实现人与人之间充满仁爱的大同世界,为了实现这样一个大同世界,关键就是要把仁爱思想灌输到广大群众中去,为此就需要培养一大批有志弘扬和推行仁政的志士和君子,这类志士和君子既要有弘道和行道的志向,又要有弘道和行道的德才,因此,孔子主张要自觉修行德行。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了有关教育的理念和思想,重点论述了重视儿童道德教育、注重人的品德培养和以“善”为最高目的的教育理念。材料二孔子主张学习要通过闻和见,要直接接触外界事物,通过阅读书籍来达到博学。他说:“见而识之”,就
31、是要多见,并且要把所接触的外界事物记忆起来。柏拉图认为“学习即回忆”,主张学习并不是从外部得到什么东西,只是回忆灵魂中已有的知识。他认为,人在出生前就已经获得了一切事物的知识,当灵魂依附于肉体后,知识被遗忘,通过接触感性事物,人们就可以重新回忆起被遗忘的知识。以上材料均摘自论孔子与柏拉图教育思想的异同(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和柏拉图教育思想的相同点。据材料二说明孔子与柏拉图学习观的不同。(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他们观点的认识。解析第(1)问,相同点在材料一中可直接归纳出道德教育;学习观的不同把握“孔子主张学习要通过闻和见,要直接接触外界事物,通过阅读书籍来达到博学”“柏拉图认为学习即回忆,主张
32、学习并不是从外部得到什么东西,只是回忆灵魂中已有的知识”归纳。第(2)问,注意把握孔子是教师主导、而柏拉图则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即可。答案(1)认为道德教育是教育系统中的重要部分,重视道德教育。孔子认为学习应从外界获取知识,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把外界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柏拉图认为学习就是回忆灵魂中已有的知识。(2)孔子强调从外界获得知识,容易形成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有利于知识的系统性,但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柏拉图的内在的回忆说,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但容易导致知识的零散和不系统,两者取长补短为最佳教学方法。4.(2019如皋模拟)孔子与柏拉图虽然生活在地球的两端,但
33、都处于社会秩序混乱的时代,并都试图解决现实的政治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摘自论语材料二柏拉图认为有五种政体形式:贵族政体、荣誉政体、寡头政体、民主政体和专制政体。他的理想国家是贵族政体,在其中,体现为哲学王的理性要素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而人们的理性也控制着他们的欲望。柏拉图强调,这种政体虽然只是个理想,但却是一个值得追求的很有意义的目标。“对一个国家来说,贵族政体是模范政体,因为在这个政体形式中我们发现了所有阶级之间的那种正当的从属关系”。美斯通普夫西方哲学史(1)据材料一,归纳孔子的主要政治观点。(2)据材料二,概括柏拉图的政治主张。(3)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两者的观点在当时无法实现的原因。答案(1)观点:主张维护周“礼”,即贵贱有序的等级观念;提倡“仁”,主张以德治国。(2)主张:实行贵族政体;哲学王担任统治者;强调人的理性;所有阶级之间各守本分,各司其职。(3)原因:孔子的主张不适合诸侯争霸的需要;柏拉图的理想国主张不符合当时现实政治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