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39古代政治家、思想家及中外科学家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蔡元培之决心献身教育,是自光绪二十四年始。戊戌政变发生后,他认为康、梁失败的最大原因是不先培养革新人才,所以返里从事教育工作,最先接办绍兴中西学堂,又到上海创办中国教育会、爱国女学校及爱国学社。摘编自陶英惠蔡元培与北京大学材料二(民国)六年一月,始任事于北京大学。其时北京大学学生,颇为社会所菲薄。孑民(蔡元培字)推求其故,以为由学生之入大学,仍抱科举时代思想,以大学为取得官吏资格之机关。故对于教员之专任者,不甚欢迎。其独于行政、司法界官吏之兼任者,虽时时请假,年年发旧讲义,而学生特别欢迎之,以为有此师生关系,可为毕业后奥援
2、也。孑民以大学为囊括大典包罗众家之学府,无论何种学派,苟其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者,兼容并包,听其自由发展,曾于北京大学月刊之发刊词中详言之。摘编自高平叔编蔡元培全集第三卷(1)依据材料一,概括蔡元培的思想主张及其产生的原因。(6分)(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蔡元培在北京大学的改革。(9分)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北宋时,皇帝鼓励官员议政。苏轼称:“自建隆(北宋第一个年号)以来,未尝罪一言(谏诤)者”。士大夫也以天下“安危治乱”为己任,积极议政,上书言事蔚为风气。包拯任监察御史时,曾弹劾包括宰相在内的多名朝中大员,后任开封府尹,善于断案,执法刚正不阿,对贪官嫉恶如仇。“虽责,衣
3、服、器用、饮食如布衣(平民)时”。摘编自漆侠主编辽宋西夏金代通史等材料二与包公有关的笔记、话本在宋代即开始流传。元代出现了陈州粜米等多种包公题材的杂剧。清代小说三侠五义、戏剧铡美案等深入人心。包拯遂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后世人称“包青天”。摘编自徐忠民包公叙事等(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包拯勇于弹劾官员的原因。(6分)(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包青天”在后世广为传颂的原因。(9分)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元代著名书法家,为宋太祖后裔。南宋灭亡后,赵孟頫仕元朝,官至一品。现代有书评家评价他的书法“平整、圆润、妍,是元朝一
4、大家,宋以后一人而已。人说他格调不高,是因为他降元。但他的字好,学好不容易”。傅山(16071684)为明末清初人,注重个性宣泄的书法,在历史上有很高的声誉。他在训子帖中说,在二十岁左右时,“于先世所传晋唐楷书法,无所不临(临摹),而不能略肖”,偶然得到赵孟頫的墨迹,“爱其圆转流丽,遂临之”。1644年清朝入主中原后,他拒仕清朝,对赵孟頫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薄其为人,痛恶其书浅俗无骨”,开始临摹颜真卿(唐代著名书法家,在平定叛乱中为国捐躯,被后世视为忠臣)的书法,自叹“腕(指书写习惯)杂矣,不能劲瘦挺拗如先人矣”。摘编自白谦慎傅山的世界十七世纪中国书法的嬗变等(1)依据材料,指出傅山对赵孟頫
5、书法艺术评价的前后变化及所持标准。(9分)(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傅山对赵孟頫评价的因素。(6分)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文翁(前156前101),少年时好学,通晓春秋,担任郡县小官吏时被考察提拔。汉景帝后期,担任蜀郡守,仁爱并喜欢教导感化于是就选出张叔等十多个聪敏、有才华的郡县小官吏,亲自告诫勉励并送他们到京城,让他们就学于太学中的博士,(有的)学习法规法令。几年后,这些蜀地青年都学成归来,文翁让他们担任要职,按顺序考察提拔,他们中有的成为了郡守、刺史。他又在成都市中修建学宫(公立学校),把条件差的县的青年学生招收为学宫弟子,免除他们的徭役,将学问高的学宫弟子用来增补郡
6、县官员的空缺,学问稍次的担任孝悌力田(一种主管德行教化的官职)。每次到各县巡查时,从学宫的学生中选一些通晓经书、品行端正的一起去,让他们宣传教化的法令。各县的官民见到了都以为很荣耀,抢着成为学宫弟子,有钱人甚至花钱以求能成为学宫弟子。因此,蜀地的民风得到极大的教化,蜀地到京城求学的人数和齐鲁之地的一样多。到汉武帝时,命令全国的郡县都设立学宫,有学宫从文翁开始创立这种说法。翻译并整理自汉书文翁传(1)根据材料,概括文翁在蜀地进行民风教化的做法。(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翁推行民风教化的意义。(7分)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武则天,名,并州文水(今属山西)人。永徽六年(6
7、55)十月,高宗下诏废王皇后,十一月立武则天为后,皇后正式易人。武则天取得皇后的地位并不满足,她还想进一步掌握政权。上元元年(公元674),她(武则天)向高宗提出十二条建议:(1)劝农桑、薄赋徭;(2)给复三辅地;(3)息兵,以道德化天下;(4)南北中尚禁浮巧;(5)省功费力役;(6)广言路;(7)杜馋口;(8)王公以降皆习老子;(9)父在为母服齐哀三年;(10)上元前勋官己给告身者无追核;(11)京官八品以上益禀入;(12)百官任事久,材高位下者得进阶。高宗曾下诏实行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材料二长孙无忌指责武则天不是天下“令族(世家大族)”,骆宾王斥武则天“地实寒微”。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太
8、后虽滥以禄位收天下人心,然不称职者,寻亦黜之,或加刑诛。挟刑赏之柄以驾御天下,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竞为之用。”摘编自资治通鉴(1)依据材料一,概括武则天所表“十二事”的内容及作用。(9分)(2)你如何认识材料二中长孙无忌、骆宾王与司马光对武则天作出的不同评价?(6分)答案1(1)主张:教育救国。原因:认为维新变法的失败主要是由于没有培养革新人才。(2)改变旧北大读书是为了当官的传统;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使北大成为新思想的摇篮;对中国大学教育的近代化起了很大推动作用。2(1)皇帝较为开明,政治环境相对宽松;士大夫积极议政;包拯优秀的个人品质。(2)百姓对清廉公正官员
9、的期待;“忠君”“爱民”等儒家思想的广泛影响;历代在原型基础上进行各种形式的艺术化塑造。3(1)前期:圆转流丽;后期:浅俗无骨。标准:前期就书法论书法;后期以气节评价书法。(2)时代变化:抗清情结;个人审美观。4(1)做法:选拔青年就学于太学;提拔太学生担任要职;修建地方学校,减轻学生家庭负担;重用学宫学生,让学宫学生宣传教化;提高学宫学生的社会地位等。(2)意义:改善了蜀地的社会风气;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选拔了有才能的官吏;利于儒家思想的传播。5(1)内容:重视农业生产;强调德治孝道;提倡节俭;主张纳谏和规范用人制度。作用:为以后取得政权奠定了基础;有利于唐朝经济和社会的发展。(2)由于武则天的举措冲击了传统门第观念,打击了反对派和门阀势力,所以遭到长孙无忌、骆宾王的指责,此二人的评价立足于门第观念和本阶层的利益;司马光主要评价了武则天的用人措施,既指出她为巩固统治地位而笼络人才,又肯定了其做法有利于选拔杰出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