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专题13 八下古诗词预习之蒹葭-2021年寒假八年级语文衔接训练.docx

上传人:a**** 文档编号:103254 上传时间:2025-11-03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8.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13 八下古诗词预习之蒹葭-2021年寒假八年级语文衔接训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专题13 八下古诗词预习之蒹葭-2021年寒假八年级语文衔接训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专题13 八下古诗词预习之蒹葭-2021年寒假八年级语文衔接训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专题13 八下古诗词预习之蒹葭-2021年寒假八年级语文衔接训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专题13 八下古诗词预习之蒹葭-2021年寒假八年级语文衔接训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专题13 八下古诗词预习之蒹葭-2021年寒假八年级语文衔接训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专题13 八下古诗词预习之蒹葭蒹葭诗经【原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简介】秦风蒹葭是中国古代现实主义诗集诗经中的一首诗。此诗曾被认为是用来讥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礼来巩固他的国家,或惋惜招引隐居的贤士而不可得。现在一般认为这是一首情歌,写追求所爱而不及的惆怅与苦闷。全诗三章,重章叠唱,后两章只是对首章文字略加改动而成,形成各章内部韵律协和而各章之间韵律参差的效果,也造成了

2、语义的往复推进。【注释】(1)选自经秦风。蒹葭(jinji):芦荻,芦苇。蒹,没有长穗的芦苇。葭,初生的芦苇。(2)苍苍:茂盛的样子。下文“萋萋”“采采”义同。(3)为:凝结成(4)所谓:所说,这里指所怀念的。(5)伊人:那个人。(6)在水一方:在河的另一边。(7)溯洄(shu)从之:意思是沿着河道向上游去寻找她。溯洄:逆流而上。从,跟随,这里指“追寻”的意思。(8)阻:险阻,难走。(9)溯游:顺流而涉。游,通“流”,指直流。(10)宛:仿佛。(11)萋萋:茂盛的样子,文中指芦苇长的茂盛。人教版为“萋萋”,苏教版为“凄凄”。(12)晞(x):晒干。(13)湄(mi):水和草交接之处,指岸边。(

3、14)跻(j):升高,这里形容道路又陡又高。(15)坻(ch):水中的小洲或高地。(16)采采:茂盛的样子。(17)已:止,这里的意思是“干“,变干。(18)涘(s):水边。(19)右:弯曲。(20)沚(zh):水中的小块陆地。【译文】大片的芦苇青苍苍,清晨的露水变成霜。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就站在对岸河边上。逆流而上去追寻她(他),追随她(他)的道路险阻又漫长。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他)仿佛在河水中央。芦苇凄清一大片,清晨露水尚未晒干。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她(他)就在河水对岸。逆流而上去追寻她(他),那道路坎坷又艰难。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他)仿佛在水中小洲。河畔芦苇繁茂连绵,清晨露滴尚未被蒸

4、发完毕。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她(他)就在河岸一边。逆流而上去追寻她(他),那道路弯曲又艰险。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他)仿佛在水中的沙滩。【练习】一、基础练习。1蒹葭中用反复咏叹的形式营造可望而不可及的虚幻意境,蕴涵执着、热烈的相思之情的语句是: , , 。2填空。(1)溯游从之, 。(2)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 。(诗经蒹葭)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A“左右毛之”的“之”指代的是“荇菜”。B“寤寐求之”的“之” 指代的是“窈窕淑女”。C“琴瑟友之”的“友”是“亲爱”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D“钟鼓乐之” 的“乐”是“快乐”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4.对下列诗句

5、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两句运用比喻手法,说明淑女、君子在河滩幽会,营造一种幽静的氛围。B.“参差荇菜,左右流之”两句反复使用,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也反映了古代民歌的特色。C.“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以行动来反映君子的深深思恋,十分生动形象。D.“寤寐逑之”中的“寤”和“寐”分别指醒来和睡着,可见君子思恋之苦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蒹葭选自诗经大雅,是一首描写追求意中人而不得的诗。B全诗重章反复,一意化为三叠,具有音乐美,用韵先响后喑,先扬后抑,余音绕梁,极具感染力。C全诗三章,每章八句,诗的旨意在第一章就全部体现出来。D本诗的每章都是先写秋景,写心上人路远难

6、寻。结尾却用“伊人”一转,似乎“她”就在面前,这里写的是一种想象。6对全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章起两句写秋天的景象。这是从怀念者眼中写出:他的眼前是一片无边无际的青苍苍的芦苇,早晨的露水已经成霜,于是引起了他对伊人的怀念。B“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实写之词,伊人在河水的那一方,他因此上下追寻。C第二章第三章均为八句,所写的内容几乎与第一章完全一样,但是感情均与前一章进了一步,情境也有了一些变化。D全诗一唱三叹,委婉深入,充分表现了诗人对伊人的怀念之情。7对这首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A.全诗分为三章,每章前两句以凄清冷漠的景致起兴,形成一种沉郁悲凉的氛围,同时又暗寓了时间的推移。

7、后六句描写访求“伊人”而未得的迷惘之情。B.“在水一方”、“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沚”是说伊人所在的地方有流水环境,仿佛置身于州岛上,可望而不可及。C.“伊人”是诗人访求的对象,是美的化身,在诗人矢志不渝的追求中,犹如强烈地感受到了那“在水一方”的倩影。D.这首诗描写了“伊人”生活的环境和诗人在不同时间不懈地寻找“伊人”的过程,因此,从诗的内容看,它应是一首叙事诗。8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个诗节的首句反复咏叹蒹葭的茂盛繁密的状态,突出景物特点,渲染气氛。B“白露为霜”句是写黄昏白露凝结为霜的情景;“白露未已”句是写翌日清晨霜露尚未完全消散的情形。C三个诗节的第六句互为补充,分

8、别从漫长、崎岖、曲折三个角度表现道路的艰难阻隔。D三个诗节的最后一句,是写意中人所处位置的变换:从水中央到岸边,再到水中沙滩。表现出主人公对意中人不可阻遏的渴慕和锲而不舍的追求,突出了他迎难而上的决心。9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诗用芦苇、霜露、秋水等自然意象组成一幅清秋晨景图,并笼罩着一种凄清的气氛。B古诗中,“水”意象是离愁的载体,因而“秋水”意象既实指自然景观,又特指主人公凄婉惆怅的情感。C该诗所描绘的是秋季的景色,体现出寥廓凄清的特点。通过该特点衬托出主人公因热烈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怅心情。D“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两句在三个诗节中的重复,表现出主人公对意中人不可阻遏的渴慕和

9、锲而不舍的追求,突出了他迎难而上的决心。10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雌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采用的是“兴”的手法。B.蒹葭“所谓伊人”的“伊人”,与关雌中的“君子好逑”的“君子”,指的是同样的人。C.蒹葭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读者却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深深的企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怅。D.关雌是(诗经)的第一首,选自诗经周南。11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三个诗节的首句,分别写出了芦苇不同的状态:苍苍、萋萋、繁密。B“白露为霜”句,是写黄昏白露凝结为霜的情景;“白露未已”句,是写翌日清晨霜露尚未完全消散的情形。C三个诗节的第六句互为补充,分别从漫长、崎岖,曲折三个角度表现道路的艰

10、难阻隔。D三个诗节的最后一句,是写意中人所处位置的变换:从水中央到岸边,再到水中沙滩上。1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此诗用芦苇、霜露、秋水等自然意象组成一幅清秋晨景图,并笼罩着一种凄清的气氛。B古诗中,“水”这一意象是离愁的载体,因而,“秋水”意象既实指自然景观,又特指主人公凄婉惆怅的情感。C每个诗节的前半部分是写景,后半部分是抒情,客观景物与主观感情浑然一体,构成了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D“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两句在三个诗节中的反复,表现了主人公对意中人不可阻遏的渴慕和锲而不舍的追求。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句就出于此。13在蒹葭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请思考:这

11、些景物描写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 14本诗选自诗经,诗经分“风”“雅”“颂”三个部分,本诗属于 15诗歌抒发了一种 的思想感情。二、诗歌鉴赏阅读诗经 蒹葭,完成下面各题。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16.本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17.“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18.诗中的哪些句子表明诗人的意中人是可望而不可即的? 【参考答案】一、1宛在水中央 宛在水中坻 宛在水中沚 2(1)宛在水中央 (2)所谓伊人,在水一方3C 4.A 5A 6B 7D 8B 9D 10B 11B 12D 13首先,它点明了时间和环境;其次,它展现了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给全诗笼上了一层凄清、落寞的情调;再次、以蒹葭、白露起兴,呈现出一种迷茫的境界,从一个侧面显示了主人公心中的那个“朦胧的爱”的境界。 14.风 15敬慕、怀念与怅惘交织。二、16.执著地追求心上人的男子形象。17.景物描写,既点明了地点和景物,又点明了季节,渲染了一种苍凉幽渺的气氛和色调。18.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