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云南省陇川县第一中学高三历史《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学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03175 上传时间:2024-05-2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陇川县第一中学高三历史《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学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云南省陇川县第一中学高三历史《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学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云南省陇川县第一中学高三历史《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学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云南省陇川县第一中学高三历史《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学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云南省陇川县第一中学高三历史《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学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选修一教学设计: 编号1:3:1 总一、内容及其解析1、内容 :本课时是本专题的第一课。主要介绍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和孝文帝改革的具体内容。其中,均田制、迁都洛阳是本课的重点知识。2、解析:孝文帝的改革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鲜卑族政权崛起时,少数民族相对落后的的政治经济制度,给其发展带来极大的制约,并激化着社会矛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涉及经济、政治、生活习俗多个方面,有力地推动了鲜卑族的发展,促进了北方各民族的大融合,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二、课标要求及其解析1、课标要求 :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认识其必要性。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均田制、迁都洛阳)。2、解析:结合两晋南北朝的时

2、代特色,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认识其改革的必然性。重点学习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孝文帝改革的重点内容(均田制、迁都洛阳),具体分析改革对北魏社会发展所起的促进作用。为第二课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奠定知识基础。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两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长期分裂割据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历史线索比较凌乱,所以,在讲解北魏孝文帝的背景时有一定难度,要注意化繁为简,让学生能够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理解好背景才能掌握好本课的重点知识。在充分了解孝文帝改革的背景之后,引导学生通过探究讨论的方式掌握改革的重点内容。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1、课前要求学生完成金版新学案的相关内容,做好预习工作。

3、2、多媒体技术与板书结合,恰当的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补充材料,丰富教学内容。便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五、教学过程设计(一)教学基本流程导入新课 课程目标展示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本课小结 目标检测 (二)教学情境【新课导入】 (多媒体展示北方民歌敕勒川) 同学们对这首诗歌敕勒川并不陌生吧。其实呢,这是北朝时鲜卑族的民歌,由南朝的齐人翻译成了汉语,流传至今。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很多民族都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作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华民族的文明就是各个民族不断交流、融合所产生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追忆这个曾经雄极一时的民族鲜卑族和它的杰出帝王孝文帝 。 (多媒体展示课题

4、及课程标准 )教师活动 按照课程标准,引导学生把本课的内容整合为两目板书 : 一、孝文帝改革的背景二、孝文帝改革的措施【讲授新课】环节一:一、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智者的选择) (多媒体展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变迁”图示)教师活动 结合图示,分析讲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进而引出北魏的建立与统一北方。学生活动了解魏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明确北魏建立与统一的时间。在此基础上,归纳孝文帝改革的时代背景和政治前提。(多媒体确认知识点)1、时代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 2、政治前提: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教师活动 (多媒体展示图片资料)引导学生分析对比长城南北分属于不同的文明类型,提出问题:北

5、魏属于什么文明类型?发展情况如何?孝文帝统治初期,北魏政权面临着怎样的形势?学生活动 学生思考得出北魏属于游牧文明,相对落后。北魏政府面临着重重矛盾,危机四伏。教师活动指出北魏政权改革的必要性。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改革有没有具备客观条件,得出改革的可能性。(多媒体确认知识点) 3、改革的必要性:鲜卑族的落后、北魏政权矛盾重重,危机四伏。 4、改革的可能性:冯太后曾实行改革;孝文帝精通汉文化。设计意图:逐步引导学生归纳孝文帝改革的背景,让学生了解孝文帝改革并不是突发奇想,而是为了缓和矛盾巩固统治,必须顺应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趋势,进行改革的。随堂练习一: 1、下列各项为北魏孝文帝改革奠定基础的是( )

6、 北魏统一北方 民族融合 先进文化的吸引 社会矛盾尖锐 A、 B、 C、 D、环节二:二、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多媒体展示一个表格)整体展现改革的内容,让学生初步认知,并指出本节课重点学习“均田制”和“迁都洛阳”。(一) 均田制 板书( 多媒体展示一段材料)“男子十五岁以上,授给露田四十亩,妇人授露田二十亩。男子授给桑田20亩,.露田不得买卖,身死或年满七十者归还官府。桑田则永为个人所有,不须归官。桑田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买卖。”教师活动请同学们根据材料将结合课本探究讨论以下问题:(1)北魏政府是在什么情况下实行的“均田制”?均田制得以实行的前提是什么?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总结1、 均田制实行的

7、背景:土地兼并严重,社会矛盾激化; 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 (前提);计口授田,“劝课农桑”是均田制的雏形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提出以下问题:(2)结合材料和图示内容,归纳均田制的内容。(3)均田制有没有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4)政府分配给农民的土地是不是全部归农民所有?(5)推行均田制后,官吏和地主的利益有没有受损?(6)假设你是北魏时期的一个流亡农民,在均田制实行后你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简单说明?学生活动学生思考讨论探究,并通过选派代表回答的方式展现讨论结果。(教师提问)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讨论结果;并加以补充说明,多媒体明确知识点。2、 均田制的主要内容:农民:领露田和桑田

8、要承担一定杂税徭役 官吏 :可分到公田 地主:地主原有的土地不变3、均田制的性质: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4、均田制的影响:对农民: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对统治阶级:保证了财政收入和劳役需要 对社会经济:促进了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深远影响:为中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出现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随堂练习二:1、北魏实行均田制,其中“均田”是指( ) 没收地主多占的土地,平均分给无地农民 将国家掌握的土地有限度地授予无地农民 将荒地收归国有,招募流民垦种 将全国土地按人口平均分配2、下列关于北魏均田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 政府把地主多占的土地分给农民 均田制确定了受田农民对土地的完全所有权 均田

9、制使农民获得了一定的土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均田制限制了官僚地主对土地的占有 均田制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 A、 B、 C、 D、 设计意图:均田制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让学生讨论探究,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通过适当的练习让学生巩固知识。(二)迁都洛阳 板书 教师活动 (多媒体展示迁都示意图)提出问题: (1)北魏孝文帝为何要迁都洛阳? (2)迁都的目的又是什么? (3)他是如何巧妙设计迁都的?学生活动学生结合课本知识思考回答教师活动 请同学们结合课本文字和示意图,完成表格,通过从多个角度对比旧都平成与洛阳的情况,来理解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1、原因从平城方面看从洛阳方面看地理经

10、济政治2、 迁都目的:直接: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减少改革阻力根本: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3、巧计迁都:借南征之名,行迁都之实 (493年)(多媒体展示一段材料)南朝将领刘庆之 出使洛阳,目睹了洛阳的风貌后感叹:“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请学生阅读以上材料结合课文进一步探究:迁都洛阳,带来哪些积极的影响?学生活动 思考讨论探究教师总结 孝文帝迁都洛阳推动了洛阳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促进了北方民族融合。有利于进一步推进改革。随堂练习三:悲平成诗云:“悲平成,驱马入云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童谣曰:乞于山头冻死雀。何不飞去生处乐?诗歌和童谣说明了

11、( )平成地理位置偏远,环境恶劣 平成是鲜卑族元老集中的地方,保守势力十分强大 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必要性 北方常受情敌柔然的骚扰 A、 B、 C、 D、 (三)课堂小结 北魏孝文帝统一黄河流域之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非常尖锐,孝文帝励精图治全面改革。推行均田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缓和了社会矛盾。迁都洛阳加强了对中原地区的控制,并且推动了改革的深入,为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奠定了基础。(四)目标检测1、下列表述中不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客观背景的是( )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 统一黄河流域以后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汉族地主与鲜卑贵族心存戒心,矛盾复杂 孝文帝有卓越的胆识和远见2、孝文帝改革的阻力主要来自于( B )A、北方各族的上层人物 B、鲜卑贵族C、地主阶级的守旧势力 D、汉族地主阶级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根本措施是(D ) A、整顿吏治 、与汉族通婚 C 、迁都洛阳 D、推行均田制4、根据文献记载,拓跋贵族“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这反映了北魏当时()、阶级矛盾尖锐 、汉族内部矛盾激化、民族矛盾尖锐 D、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5、孝文帝改革措施中具有开创性的是(A ) A、颁布均田令 B、迁都洛阳 C、汉化政策 D、整顿吏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