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部编版 中外历史纲要上 同步备课试题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030952 上传时间:2024-06-0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6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部编版 中外历史纲要上 同步备课试题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部编版 中外历史纲要上 同步备课试题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部编版 中外历史纲要上 同步备课试题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部编版 中外历史纲要上 同步备课试题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部编版 中外历史纲要上 同步备课试题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部编版 中外历史纲要上 同步备课试题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部编版 中外历史纲要上 同步备课试题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部编版 中外历史纲要上 同步备课试题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一选择题A基础练1春秋时期,晋厉公想把他的大臣们都除掉,提拔他身边的人为官。“乃使长鱼矫杀郄犨、郄锜、郄至于朝,而陈其尸。于是厉公游于匠丽氏,栾书、中行偃劫而幽之。诸侯莫之救,百姓莫之哀”。这说明()A诸侯争霸导致礼崩乐坏B贵族世袭制遭到破坏C传统的等级制受到冲击D仁义观念影响到政治2下图是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形势图。下列表述符合该时期时代特征的是()A百家争鸣,文化繁荣B列国争霸,民族交融C小农破产,经济衰退D匈奴南侵,县制普及3“华夷之辨”是先秦的一个热门话题。孔子提出“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内诸夏而外夷狄”的主张;孟子则主张以“是否行仁义、知礼仪,是否接受华夏文化

2、”来区分华夏与夷狄。这说明了()A儒家逐渐放弃夷夏观念B汉族文化优于周边少数民族文化C民族交融趋势日益加强D孟子与孔子的民族观念互相矛盾4“出塞”是汉唐诗书中常见的字句,是指向中原以西、以北的少数民族地区的相关交通活动,如“张骞出塞”是从关中出发,一路至于西域。而战国时期秦国的“出塞”多为东行,由关中平原而东进。汉唐与战国时期“出塞”指意不同源于()A政治形态的变迁B交通路线的开拓C统一市场的形成D华夏认同的发展5盐铁论散不足篇中说,古者,人们用马代劳,行则拉车,止则就犁。近代考古发现,春秋晚期的古墓葬中已有铁犁等多种铁器出现。材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A农业动力发生了革命性变化B以马耕田成为

3、主要耕作方式C铁器在农业生产中普遍使用D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6商鞅在政治方面“集小乡邑聚为县”。废除分封制,以县为地方行政单位,“凡三十一县”;县设县令(县长)以主县政,设县丞以辅佐县令:县的主要长官由君主任命。县制的推行()A大大增强了秦军的战斗力B使贵族力量逐步得到强化C奠定了秦统一的物质基础D加快了秦国中央集权进程7面对战国时期“天下恶乎定”,孟子认为“定于一”;墨子的政治理想是“尚同”;韩非认为“一栖两雄”“一家两贵”“夫妻共政”是祸乱的原因。这可以用来说明,诸子百家()A代表相同阶级利益B既有争辩也有共鸣C都主张中央集权制D思想主张日益趋同8西周至春秋中期,农业家庭的成员是没有资

4、格当兵的;春秋中期以后,许多诸侯国先后废除了只有“国人”才能当兵的特权;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取消了对当兵者身份的限制,农民成为军队的主要兵源。这一变化反映了()A农民地位的提高B贵族政治的衰落C争霸战争的加剧D阶级矛盾的缓和B提升题9春秋后期产生了一批私营工商业者,其中一些人拥有庞大的资产,如陶朱公“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子贡经商致富,“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以上史实反映了()A工商食官格局逐渐被冲破B各国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C出现一批商贾云集的城市D贵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被打破10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以会盟形式确立盟主,通过会盟明确与各方权利义务,建立各国的利益交换和平衡机制。齐桓公以尊王

5、为号召,以尊礼守信为核心,建立以霸主为核心的列国政治体系。这一现象显示出春秋时期A新生力量日趋多元化B中央集权制度的萌芽C天子权力的逐步集中D国家政治秩序的重建11下表为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著作的相关记述。这反映出()主张出处“若困民之主,匮神乏祀,百姓绝望,社稷无主,将安用之”左传“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礼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道德经A诸子思想出现了融合倾向B先秦诸子学说的多样性和复杂性C民主思想得到传承与发展D社会转型对学术文化的客观要求12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著名学府。这里的师生大多是战国名士,他们在学宫内“不治而议论”。他们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毫无奴颜媚骨,绝不迎合齐王

6、的喜恶而发表投机性的言论。据此可知,稷下学宫的学者A显示出知识分子独立的人格B创造出了出色教育的典范C促成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D践行了道家“无为”的思想C拓展练二、材料分析题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国商鞅变法成就显著,与秦孝公“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的心理压力,商鞅“法及太子,黥鼻其傅”变法策略,“疑行无名,疑事无功”的变法手段(注:商鞅“徒木”),变法措施与历史传统(注“尚首功”)的有机结合是分不开的。杨庆博、章传文商鞅变法成就显著的非主流原因探析材料二“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公元前338年孝公死,惠王即位)“商君车裂于秦”“商君虽死,秦法未败”(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

7、取得成功的原因。(不得摘抄材料原文)(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商君车裂于秦”的原因。“秦法未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参考答案1C【解析】材料“使长鱼矫杀郄犨、郄锜、郄至于朝”“栾书、中行偃劫而幽之”等说明当时晋国出现了国君随意处置臣子、大臣囚禁国君的现象,这说明传统的等级制受到冲击,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诸侯争霸,无法说明诸侯争霸导致礼崩乐坏,排除A项;世袭制就是名号、爵位以及财产等按照血缘关系世代传承,材料中周厉王除掉大臣,提拔身边人不等于世袭制遭到破坏,排除B项;囚禁君主属于僭越行为,材料主旨与仁义观念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2A【解析】依据图示信息有六国存在,可知是战国时期,而符合这一

8、时期的时代特征的是思想上的繁荣,百家争鸣,A项正确;列国争霸是春秋时期,排除B项;这一时期是小农经济的形成时期,排除C项;秦朝时期,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排除D项。故选A项。3C【解析】依据材料“内诸夏而外夷狄”可知,孔子强调汉族和少数民族有区别,体现了以华夏族为中心,歧视夷狄的“夷夏观念”,依据材料“以是否行仁义、知礼仪,是否接受华夏文化来区分华夏与夷狄”可知,孟子从华夏族的视角来区分少数民族,发展了儒家的民族观念,这说明民族融合趋势日益加强,C项正确;A项中的“放弃”说法错误,排除;材料没有比较汉族和少数民族文化的优势,无法得出汉族文化优于周边少数民族文化,排除B项;孟子的民族观念是对孔子民族

9、观念的发展,而非矛盾,排除D项。故选C项。4A【解析】依据材料汉唐时期,是从关中出发,一路至于西域,而战国时期则是东行,由关中平原而东进,可以看出汉唐时期国家是大一统,实行的中央集权体制,而战国时期的“塞”一般是指诸侯国内地形上的山川、河流等天然屏障,“塞外”相当于这些天然屏障之外的区域。当时诸侯国众多,各国以其本身为地理基点,如齐、秦等国成为四塞之国,而其余诸国也就是塞外了,是诸侯之间割据混战导致,可见两者的不同是由于政治形态的变迁,A项正确;两者区别与交通路线,关系不大,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统一市场的形成,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华夏认同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5A【解析】古籍记载人们用马

10、耕田,考古发现春秋晚期铁犁等多种铁器出现等,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动力发生了革命性变化,A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以马耕田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耕作方式,排除B项;材料不足以说明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在农业生产中普遍使用,排除C项;铁犁马耕出现不能说明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排除D项。故选A项。6D【解析】根据“县设县令(县长)以主县政,设县丞以辅佐县令:县的主要长官由君主任命”可得出秦国逐步推行郡县制,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逐步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D项正确,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到军队,增强战斗力的应该是军功爵制,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经济,排除C项。故选D项。7B【解析】依据材料“定于一”,“尚

11、同”,“一栖两雄”,“一家两贵”,“夫妻共政”,可以看出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对天下大势既有争辩的地方,又有一定的共同性,B项正确;他们代表着不同的阶级利益,排除A项;法家主张建立中央集权制,排除C项;“趋同”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8C【解析】依据材料“西周至春秋中期,农业家庭的成员是没有资格当兵的”,春秋中期“国人”才能当兵的特权等信息,可以看出对当兵身份的限制逐渐放宽,跟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很大关系,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需要大量的兵员,C项正确;材料不能得出农民地位的提高,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贵族政治的衰落,排除B项;阶级矛盾不一定缓和,排除D项。故选C项。9A【解析】依据材料“春秋后期产

12、生了一批私营工商业者,其中一些人拥有庞大的资产”,可以看出春秋时期工商业的发展,一定程度冲击了原有的工商食官制度,A项正确;“各国”表述绝对,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相应的城市,排除C项;“被打破”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10D【解析】依据材料和所学,春秋时期王权衰微,周天子一统天下的旧秩序解体,国家权力不断下移,诸侯体制兴起及后来的卿家势力兴起,成为春秋以后新的国家秩序,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新生的社会力量,排除A项;中央集权制度萌芽与春秋后期或战国初期,排除B项;材料的现象是周天子权力的削弱,排除C项。故选D项。11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战国时期诸子所想解决的问题是人事问题,他们的

13、著作更多关注现实政治问题,说明学术文化的发展迎合了社会转型的需要,即反映了社会转型对学术文化的客观要求,D项正确;这一时期思想文化百家争鸣,而非融合,排除A项;材料表明了学术文化与现实政治的联系,并未反映出学说的多样性,排除B项;“民主思想”说法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12A【解析】材料中“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毫无奴颜媚骨,绝不迎合齐王的喜恶而发表投机性的言论”体现出稷下学宫的学者们独立的人格,A项正确;材料中主要涉及的是人格魅力,不是教育的典范,排除B项;稷下学宫是百家争鸣的体现,排除C项;稷下学宫思想多元化,并不单独是道家思想的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13(1)秦受六国鄙视,深感羞辱,

14、变法决心坚定;以严苛的法律来保障变法的推行;以各种手段树立变法的威信;变法措施与秦地尚武之风相结合。(2)变法触及旧贵族的利益,遭到他们的阻挠反对;秦孝公死去,商鞅失去支持和依靠。商鞅变法顺应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历史潮流,满足了新兴地主阶级的需要,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解析】根据材料一“秦孝公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的心理压力”,可得出,秦受六国鄙视,深感羞辱,变法决心坚定;根据材料一“商鞅法及太子,黥鼻其傅变法策略,”,可得出,以严苛的法律来保障变法的推行;根据材料一“疑行无名,疑事无功的变法手段(注:商鞅“徒木”)”,可得出,以各种手段树立变法的威信;根据材料一“变法措施与历史传统(注尚首功)的有机结合是分不开的”,可得出,变法措施与秦地尚武之风相结合。(2)根据材料二“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并结合所学可知,“商君车裂于秦”的原因是:变法触及旧贵族的利益,遭到他们的阻挠反对;根据材料二“(公元前338年孝公死,惠王即位)商君车裂于秦”,并结合所学可知,“商君车裂于秦”的原因是:秦孝公死去,商鞅失去支持和依靠。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秦法未败”的根本原因是:商鞅变法顺应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历史潮流,满足了新兴地主阶级的需要,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