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核心素养(对应学生用书第8992页)一、唯物史观1.概念: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2.解读(1)人类的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有规律的发展。(2)人类社会从分散到整体的发展。(3)社会结构是由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三个层次的因素组成,三者之间存在着辩证统一关系。(4)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5)阶级分析方法。(6)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
2、2017全国卷,33)13世纪后半期,佛罗伦萨市政府决定扩建一座小而简陋的教堂,并专门发布公告称,教堂要与“佛罗伦萨的众多市民的意志结合而成的高贵的心灵相一致”。这反映出,当时佛罗伦萨()A.工商业阶层成长壮大B.人文主义广泛传播C.教会权威进一步提升D.新教理论初步形成解析:A13世纪的佛罗伦萨位于欧洲传统商路的中心位置,是著名的工商业城市(城市共和国)。随着工场手工业和商品经济发展,工商业阶层成长壮大,市民的公民意识、公民精神大为提高,所以政府扩建教堂要与“佛罗伦萨的众多市民的意志结合而成的高贵的心灵相一致”,故A项正确。人文主义广泛传播是在文艺复兴之后,故B项错误; 随着王权不断加强,工
3、商业阶层成长壮大,教会权威受到削弱, 故C项错误;新教理论初步形成是在宗教改革时期,故D项错误。1.(2018安徽黄山一模)下表为北宋时期被列入正史列传的人数统计表。该表说明()北宋北方人数(个)北方所占比例南方人数(个)南方所占比例前期27884.5%5115.5%中期27463.9%15536.1%后期12140.3%17959.7%A.地域是官员选拔决定性因素B.政治中心转移影响人才培养C.经济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基础D.正史列传作者偏袒南方士人解析:C材料中,北宋时期列入正史列传的南方人数不断增加,并逐渐超过北方,这是经济重心南移带来的影响,反映了唯物史观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C项
4、正确。北宋科举制已经成为选官的主要形式,地域不是官员选拔的决定性因素,A项错误。北宋都城在汴梁,今河南开封,属于北方,B项错误;材料不能反映正史列传作者的任何信息,故D项错误。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学者金观涛曾将社会结构规定为某一社会中由政治结构、经济结构、文化结构(或称意识形态结构)互相偶合而成的形态稳定的组织系统。如下图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中国传统社会与社会结构”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使图示符合材料描述。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解析:首先围绕“中国传统社会与社会结构”拟定论题,论题必须要符合图示。本题无论选择什么论题,都需要阐
5、述政治、经济和文化(意识形态)的关系,这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如中国传统社会的社会结构相互适应、相互调节等。其次进行阐述,最后对阐述进行总结,升华论题。答案:示例一:论题:中国传统社会的社会结构保持基本稳定,中国传统社会长期延续。阐述:战国到明清,中国一直存在土地自由买卖制度,地主、自耕农、佃农一直是农业经济的主要成分,经济结构基本上属于地主经济;秦汉至明清各个大一统王朝的官制虽有差别,但都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官僚政治;汉武帝独尊儒术以来到明清,儒家文化一直是占主导地位的官方意识形态;总之,秦汉到明清,中
6、国社会内部虽一直处于经常变动之中,但从社会组织方式来看,大一统帝国和官僚制度、地主经济以及占主导地位的儒家文化却始终是社会的基本框架。由此可见,中国传统社会的社会结构保持基本稳定,中国传统社会得以长期延续。示例二:论题:中国传统社会的社会结构相互适应、相互调节(相互作用、相互调节)。阐述:中国传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结构三位一体,政治结构和意识形态结构对经济结构具有强大的调节作用,保持着地主经济的稳定。同时,地主经济又是大一统的基础,只有存在大量自耕农和中小地主,国家才会有充足的税收,用以供养皇室和从中央到地方庞大的官僚机构。没有儒家的正统地位和儒家国家学说的指导,一个庞大的官僚体系也不能形
7、成。总之,中国传统社会的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不能割裂,它们互为因果,相互适应、相互调节。(“示例”仅作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二、时空观念1.概念: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2.解读(1)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2)分析历史时间与空间有多种方式,并能运用这些方式叙述过去。(3)按照时间顺序与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人物、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4)在不同的时空框架内理解历史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5)将认
8、识对象放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考查。(2017全国卷,34)如图是苏联时期的一幅漫画又是斯大林格勒。该漫画表明()A.外国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彻底失败B.苏联在帝国主义包围中仍实现工业化C.二战期间苏联经济建设并未停滞D.遏制政策未能阻止苏联经济的发展解析:D判断该情景出现的时间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斯大林格勒之所以有名是因为著名的斯大林格勒战役,该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水力发电站”是经济建设上的成就,由此可以判断出漫画的时间应该是二战以后,苏联的战后经济恢复,让某些人气急败坏,二战后,美苏冷战,对苏联经济建设气急败坏的是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D项正确。1.(2018广东佛山二模)19
9、77至1979年,中央高层频繁出访,除传统友好国家外,有两类国家明显增多:一是发达国家,如副总理谷牧访欧,法德等国表示愿同中国发展关系;二是正在进行改革的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这反映了当时中国()A.重视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关系B.注重发展与欧洲国家友好关系C.营造改革开放良好外部环境D.努力扩大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解析:C解答本题需要联系19771979年中国社会的发展特点。这一时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初期,外交的重点服务于改革开放,为改革开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发展与第三世界关系的信息,不能反映“各国”的结论,A项错误。发达国家也包括美日等非欧洲国家,B项错误。加强与这两类国家的关系
10、是为了吸引发达国家的资金和技术,借鉴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经验,不是为了扩大国际影响,D项错误。2.(2018河南濮阳一模)20世纪60年代,法国总统戴高乐主张,在苏美接触的同时,欧洲国家应在诸如经济、文化、技术等方面同苏联相互交流和接触,这样可把“铁幕”一块一块地撕碎。这一主张()A.体现了欧洲外交独立自主的愿望B.是西欧各国共同的外交政策理念C.反映了法国战后一贯的外交政策D.宣告了欧、美、日鼎立局面的形成解析:A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时间信息20世纪60年代。20世纪60年代多极化趋势出现,欧共体中的法国首先表现出摆脱美国控制、寻求独立自主外交的愿望,A项正确。但是,欧共体对美国的态度并不统一
11、,英国等国长期奉行亲美政策,B项错误。法国的反美倾向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反美”并非法国战后一贯的外交政策,C项错误。欧、美、日鼎立局面主要体现在经济领域,是在20世纪70年代形成的,D项错误。三、史料实证1.概念: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2.解读(1)对历史的叙述、理解、解释、评判等都要建立在史料证据的基础上。具有实证意识并学会运用证据,既是学习和认识历史的重要方法,也是学习和认识历史的核心问题。(2)史料包括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的各种实物。文献记载出于人们的口传笔录,反映一定社会观念的“思想的痕迹”,实物史料是前人的生活用品、生产资
12、料和社会交际工具的遗存,是人们在具体的历史时空范围内的“行为的痕迹”。(3)历史学是一门注重逻辑推理和严密论证的实证性的人文学科。对历史的探究应以求真求实为目标,以史料为依据。(2017全国卷,26)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记述出处“秦王(李世民)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师败绩。”旧唐书高祖本纪“薛举寇泾州,太宗(李世民)率众讨之,不利而旋。”旧唐书太宗本纪续表记述出处“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刘文静(唐朝将领)及薛举战于泾州,败绩。”新唐书高祖本纪“薛举寇泾州,太宗为西讨元帅,进位雍州牧。七月,太宗有疾,诸将为举所败。”新唐书太宗本纪A.皇帝李世民
13、与薛举战于泾州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解析:C四段材料是关于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能够得出的基本历史事实是:唐军曾经与薛举战于泾州,结果唐军战败。四段材料的不同点是对唐军战败原因的描述,相比于旧唐书,新唐书有美化李世民之嫌,因此,C项正确。材料中“秦王(李世民)与薛举大战于泾州”和“刘文静(唐朝将领)及薛举战于泾州”的说法矛盾,A、B两项无法确定。李世民“患病”只有第四段材料提及,这也可能是作者美化李世民的托词,不能认定为历史事实,D项错误。1.(2015江苏卷,2)据秦琅邪石刻,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但西汉学者编写的淮南子等书
14、说颛顼帝即已“西济于流沙”,大禹“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更有“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上述差异最能说明()A.淮南子等书以传说贬抑秦始皇B.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C.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D.石刻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解析:C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把握史料运用的基本原则。秦琅邪石刻和淮南子等书关于国土何时达到流沙的记载不同,说明在史料运用的时候要持慎重的态度,首先要辨别真伪,才能形成正确的历史认知,故C项正确。淮南子等书仅叙述了颛顼帝、大禹、纣时国土达到的地区,无法体现以传说贬抑秦始皇,故A项错误。B项陈述了“差异”,没有说明题目主旨,故排除。石刻与文献记载的差异明显,无法形成证据
15、链印证历史,故D项错误。2.(2018北京海淀区一模)民国初期,史学界对近代史开端的说法,有“明清之际”与“鸦片战争”两种观点。到了20世纪30年代,出版的中国近代史著作则大多以鸦片战争为起点,鸦片战争开端说成为史学界主流观点。这一变化说明() A.史学研究以近代史为主B.政府重视发展学术研究C.民族危机影响史学研究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解析:C支持明清之际为近代起点的学者主要是从经济和文化的角度寻找依据,支持鸦片战争为近代起点的学者主要是从列强侵华的角度寻找依据,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华不断加剧,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这一社会现实影响了史学界看待历史问题的角度,鸦片战争开端说成为史学界主流观
16、点,C项正确。3.(2018广东佛山二模)19世纪上半期,德国盛行科学崇拜,历史学追求“绝对客观”,主张“让史料自己说话”,档案特别是国家档案成为描述历史的唯一可靠依据。其直接结果是()A.否认了历史学的主观属性B.以社会空间作为审视历史的基本单元C.增进德国民族认同和国家统一D.历史学成为以国家为本位的政治史学解析:D材料中的史学研究,认为“档案特别是国家档案成为描述历史的唯一可靠依据”,其直接结果即使历史学成为以国家为本位的政治史学,故D项正确。材料中“国家档案成为描述历史的唯一可靠依据”本身就体现出历史学的主观属性,故排除A项。B项与材料中“绝对客观”“让史料自己说话”“国家档案成为描述
17、历史的唯一可靠依据”等信息不符,排除B项。据所学知识19世纪上半期德国四分五裂的国情可知,C项表述应是材料追求的根本目的,与题目限制的“直接结果”不符,排除C项。四、历史解释1.概念: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2.解读(1)所有的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一种对历史的解释,即便是对基本事实的陈述也包含了陈述者的主观认识。人们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描述和解释过去,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辩证、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不仅要将其描述出来,还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通过对历史的解释,不断接近历史真实。(2)能够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
18、与解释,知道对同一历史事物会有不同解释,并能对各种历史解释加以评析和价值判断;能够客观论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能够认识历史解释的重要性,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面对现实社会与生活中的问题,能够以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加以看待和评判。(2018全国卷,27)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到清代被誉为“雅乐”“盛世元音”,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戏必请昆班,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这些史实表明,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A.陆王心学广泛传播B.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C.社
19、会等级观念弱化D.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解析:D根据材料中的描述可知,昆曲在明清时期流行是因为昆曲被视为“官腔”“雅乐”,这意味着欣赏昆曲代表着高雅的品味,符合了士大夫的文化需求,D项正确。材料与陆王心学没有直接关系,A项错误。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即是流行剧种,京剧是在清代道光年间形成的,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官方文化对士大夫文化品味的影响,与社会等级观念是否弱化无关,C项错误。1.(2018广东肇庆二模)1961年,教育部开始调整北京等地区的高等学校,采取定(发展规模)、缩(缩小发展规模)、并(与他校合并)、迁(迁离北京)、放(下放地方领导)、停(撤销停办)的方法。这一政策旨在()A.摆脱计划管
20、理体制对教育的影响B.适应国家工业化发展的需要C.缓解教育规模与经济发展的矛盾D.促进高校学科建设均衡发展解析:C解释材料中的历史现象,首先需要将其放到1961年特定的历史背景中去考虑。1961年是中国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大跃进”时期教育畸形发展,教育规模过大,质量不高,与经济发展的需求严重脱节,C项正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建立的计划经济体制一直延续到改革开放时期,1961年仍然是计划管理体制,A项错误。材料中的措施说明当时的教育超越了经济发展的需要,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学科调整的信息,D项错误。2.(2018湖北荆州三模)19世纪末期,美国时尚服装杂志向女性推介宽松的灯笼裤(如图),以它的
21、创始人阿米利亚布卢默的名字命名,也被称为“理性服装”。灯笼裤的问世反映了()A.贵族式休闲大众化B.女性生活方式变化C.希腊复古风格流行D.战争影响民众生活解析:B19世纪末期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女性大量走出家庭,参加社会生产,传统的长裙不适合女性社会角色的变化,灯笼裤更适合女性参加社会生产,B项正确。灯笼裤是一种大众服饰,与贵族无关,A项错误。灯笼裤借鉴了土耳其妇女的服饰特点,源头并非希腊服饰,C项错误。影响灯笼裤设计的因素是第二次工业革命,而非战争,D项错误。五、家国情怀1.概念: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
22、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2.解读(1)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国情,具有家国情怀,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能够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具有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2)了解并认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中国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3)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4)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形成广阔的国际视野。(5)能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014全国卷,30)1937年11月,中国代表顾维钧在一次国际
23、会议上说:“目前远东和平的恢复与维护,要求其他与会各国采取道义上的、物资上的、财政和经济上的具体行动。”否则,远东的暴力和动乱“就会达到不经受另一次世界大战的考验和磨难,就不可能制止和控制的程度”,他的主要目的在于()A.争取各国对华同情和帮助B.警示世界大战爆发的可能性C.批评列强对日的绥靖政策D.敦促列强维护原有世界格局解析:A本题考查学生对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远东局势的认识,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并理解材料信息的能力。由材料中的“1937年11月”“目前远东和平的恢复与维护,要求其他与会各国采取道义上的、物资上的、财政和经济上的具体行动”,结合所学抗日战争的相关史实,A项符合题意;B、C两项
24、显然不是顾维钧的主要目的;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1.(2018山东日照二模)宋真宗(9071022年在位)说:“群臣敢言者,亦甚难得,其言可用,则用之,不可用,置之。若必加罪,后复谁敢有言者。”这有利于()A.形成有效的权力制约机制B.激发文人的责任担当意识C.革除前代武人乱政的时弊D.提高官员的政治文化素质解析:B根据材料“若必加罪,后复谁敢有言者”可知,皇帝的这一态度有利于官员踊跃建言,增强对国家的责任感,B项正确;官员建言,不能从根本上约束至高无上的皇权,A项错误。这里的建言者主要是文官,C项错误。建言与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无直接的关联,故D项错误。2.(2018安徽马鞍山二模)阅读材料,回
25、答问题:材料一习惯以文化为优先认同单位的古代士大夫,对明清之际天崩地陷式的巨变实在难以接受。在他们看来,王朝的覆灭便等同于文明的灭绝。在这种痛苦感情的刺激下,以“华夷之分”提炼出来的民族主义,在当时的士人群体中颇具号召力,可当亡国的刻骨铭心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去,当清朝皇权依靠文化的普世主义确立自己合法性的时候,这种激烈的民族主义也随之瓦解。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二卷材料二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是在“过去”与“现在”不断交互和彼此制约的过程中被构建并于甲午后初步形成的。为救亡图存,维新派主张“满汉平等”,“合举国之民心”;立宪派主张“合族救国”;民国后,孙中山将“驱除鞑虏”转变为“民族平等,五族共和”,“
26、使世界强国不敢轻视中国”。晚清中国思想界呈现出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流动局面,但剖析各种思潮,不难发现民族主义贯穿其中。俞祖华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类型及主导价值等(1)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明清之际民族主义与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主要区别。(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形成过程的特点,说明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对民主革命与经济建设的积极作用。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民族主义的综合评价分析能力。第(1)问,一般要从两个民族主义的来源、内容、影响等角度分析,文字表述注意两者的对应性。第(2)问,第一小问注意“形成过程”的限制条件,据材料二“救亡图存”“合族救国”等可知其特点之一为与救亡图存相
27、结合;从其不断发展的内容可得出内涵不断丰富;联系所学近代中国维新派、立宪派、革命派不断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之路的历程可得出受传统文化与西学共同影响。第二小问可以从辛亥革命、国民革命、抗日战争三个时期阐述对民主革命的积极作用。经济建设领域的民族主义主要体现在实业救国思想上。答案:(1)主要区别:前者侧重文化认同,后者强调国家观念;前者主张尊华贱夷,后者主张民族平等;前者受儒学影响,后者受西学影响;前者影响有限,后者影响深远。(2)特点:受传统文化与西学共同影响;与救亡图存相结合;内涵不断丰富。积极作用: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有助于推翻清朝专制统治;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新三民主义成为国民革命的旗帜;抗日战争时期民族主义有助于全民族抗战。经济建设:实业救国思潮有助于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