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2-2023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2单元 综合素养提升训练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028557 上传时间:2024-06-04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2023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2单元 综合素养提升训练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22-2023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2单元 综合素养提升训练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22-2023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2单元 综合素养提升训练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22-2023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2单元 综合素养提升训练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22-2023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2单元 综合素养提升训练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2022-2023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2单元 综合素养提升训练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2022-2023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2单元 综合素养提升训练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2022-2023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2单元 综合素养提升训练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2022-2023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2单元 综合素养提升训练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2022-2023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2单元 综合素养提升训练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2022-2023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2单元 综合素养提升训练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2022-2023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2单元 综合素养提升训练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二单元综合素养提升训练一、温故知新(12分)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字,分类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公将鼓之A/B/C/D/ 【解析】代词,它,它们/助词,无实义,凑足音节/结构助词“的”/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2下列对本单元文章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A论语中的语句言简意丰,富有哲理。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等语句内涵深刻,充满智

2、慧,给人以人生的启迪。B大学之道文章首先提出表明宗旨的“三纲”,然后提出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阐明了治国平天下和提升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论点与论据浑然一体,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晰。C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出发,以人突然看见小孩子将要掉入井里的反应为依据,论证了“不忍人之心”存在的合理性,并由此提出人都有“四端”,进而论述“四端对为人处世,治理天下的重要性”。D惠子讲述“五石之瓠”的故事,意在讽刺庄子的学说空洞无用、言之无物;庄子则讥讽惠子学识浅薄,根本不理解他的学说。【解析】“五石之瓠”的故事意在讥讽庄子的学说大而无用;庄子以“不龟手之药”说明惠子不懂得有用与无用之间的互相

3、转化。3下列有关古代官制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A受禅是古代王朝更迭时,无血缘关系的新皇帝承受旧帝让给的帝位。B邑就是封邑,君主把自己国土中的某一地方的土地奖励给某一个人。C总管,官名,为地方高级军政长官、军事长官或管理专门事务的行政长官的职称。D北宋时,为加强中央集权,将领不能专兵,凡遇战事,在将领中选拔一人给予“都统制”的名义节制兵马。【解析】封邑是君主把自己国土中的某一地方的财政收入奖励给某一个人,即该地的税赋归被封者,是古代君主对臣下的一种物质奖励。一般受封邑的是君主的兄弟们或叔伯等近亲属,也有少量的封邑给那些对国家功劳很大的人。4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

4、项是(3分)( A )A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和教育原则等,与大学诗经孟子合称“四书”。B礼记据传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等所作,主要记载了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儒家的哲学、教育、政治、美学思想。C孟子,名轲,战国时期邹国人,有“亚圣”之称。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主张“仁政”“民贵君轻”等。D“六艺”的说法有两种:一种是西周学校教育内容,包括礼、乐、射、御、书、数;一种是将“六艺”解释为“六经”,即易经尚书诗经礼记乐经春秋。【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A项,“与大学诗经孟子合称四书”错。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二、课内阅读(16

5、分)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后面的题目。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

6、起不相爱。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A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B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C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D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

7、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解析】注意“也”表停顿,“焉”“则”表顺承。这句话的意思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君主,一定要晓得动乱是怎样产生的,于是才能治理好;不晓得动乱是怎样产生的,就不能治理好。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以及本文所涉及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A圣人:这里是指品德最高尚、智慧最高超的人。B大夫:古代官职,位于卿之下,士之上。C诸侯:是古代分封制中各方君主的统称。诸侯源自分封制,最迟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D墨子: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人,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创立了墨家学说。【解析】最迟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7下列对

8、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A第一段用形象易懂的比喻,说明“治理天下”“必知乱之所自起”的重要性。B第二段从三个方面分别论述乱“皆起不相爱”的观点。即臣、子之不孝,君、父之不慈;盗贼之横行;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C墨子认为正是由于人们的“不相爱”,才产生损人利己的行为,小至强盗小偷抢劫偷盗,大至诸侯大夫互相攻战。D文章运用了正反对比法和事例论证法,由浅入深,层层深入,说理透彻明晰。【解析】文中没有运用事例论证法。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1)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译文:_要治平动乱岂不一样?一定要晓得动

9、乱是怎样产生的才能治平,不晓得动乱是怎样产生的就不能治平。_(2)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译文:_尝试去考察动乱是从哪产生的?(就会发现它)产生于人们不相爱。_(3)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译文:_大夫各爱自己的家,不爱别家,因此攻乱别家而使自己的家受益;诸侯各爱自己的国,不爱别国,因此攻伐别国而使自己的国受益。_三、延伸提高(2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诸葛亮论取之以仁义,守之以仁义者,周也。取之以诈力,守之以诈力者,秦也。以秦之所以取取之,以周之所以守守之者,汉也。仁义诈力杂用以取天下者,此孔明之所以失也。曹操因衰乘危

10、,得逞其奸,孔明耻之,欲信大义于天下。刘表之丧,先主在荆州,孔明欲袭杀其孤,先主不忍也。其后刘璋以好逆之至蜀,不数月,扼其吭,拊其背,而夺之国。此其与曹操异者几希矣。曹、刘之不敌,天下之所知也。言兵不若曹操之多,言地不若曹操之广,言战不若曹操之能,而有以一胜之者,区区之忠信也。孔明迁刘璋,既已失天下义士之望,乃始治兵振旅,为仁义之师,东向长驱,而欲天下响应,盖亦难矣。曹操既死子丕代立当此之时可以计破也何者操之临终召丕而属之植未尝不以谭尚为戒也。而丕与植,终于相残如此。此有可间之势,不过捐数十万金,使其大臣骨肉内自相残,然后举兵而伐之,此高祖所以灭项籍也。孔明既不能全其信义以服天下之心,又不能奋

11、其智谋,以绝曹氏之手足,宜其屡战而屡却哉!故夫敌有可间之势而不间者,汤、武行之为大义,非汤、武而行之为失机。此仁人君子大患也。吕温以为孔明承桓、灵之后,不可强民以思汉,欲其播告天下之民,且曰:“曹氏利汝吾事之,害汝吾诛之。”不知蜀之与魏,果有以大过之乎!苟无以大过之,而又决不能事魏,则天下安肯以空言竦动哉?呜呼!此书生之论,可言而不可用也。(选自苏轼集,有删改)诸葛孔明千载人,其用兵行师,皆本于仁义节制,自三代以降,未之有也。二十余年之间,君信之,士大夫仰之,夷夏服之,敌人畏之。上有以取信于主,后主虽庸懦无立,亦举国听之而不疑。下有以见信于人,故废廖立而立垂泣,废李严而严致死。魏尽据中州,乘操

12、、丕积威之后,猛士如林,不敢西向发一矢以临蜀,而公六出征之,使魏畏蜀如虎。司马懿案行其营垒处所,叹为天下奇才。钟会伐蜀,使人至汉川祭其庙,禁军士不得近墓樵采,是岂智力策虑所能致哉?魏延每随公出,辄欲请兵万人,与公异道会于潼关,公制而不许,又欲请兵五千,循秦岭而东,直取长安,以为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史臣谓公以为危计不用,是不然。公真所谓义兵不用诈谋奇计,方以数十万之众,据正道而临有罪,固将飞书告之,择日合战,岂复翳行窃步,事一旦之谲以规咸阳哉!(选自洪迈容斋随笔,有删改)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A曹操既死/子丕代/立当此之时/可以计破也/何者/操之临终/召丕

13、而属之/植未尝不以谭/尚为戒也B曹操既死/子丕代/立当此之时/可以计破也/何者/操之临终/召丕而属之植/未尝不以谭/尚为戒也C曹操既死/子丕代立/当此之时/可以计破也/何者/操之临终/召丕而属之植/未尝不以谭/尚为戒也D曹操既死/子丕代立/当此之时/可以计破也/何者/操之临终/召丕而属之/植未尝不以谭/尚为戒也【解析】句子大意为:曹操死后,他的儿子曹丕立为君主,这个时候,完全可以使用计谋攻破曹营。为什么呢?曹操临终的时候,召见曹丕、曹植并嘱咐他们,还以谭、尚的事情作为警告。“代立”作“丕”的谓语,“立为君主”的意思,不能断开,排除AB。“未尝不以谭、尚为戒也”的主语应该是曹操,不是曹植,故“植

14、”后要断开,排除D。故选C。10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A苏文第二段写诸葛亮用诈力帮助刘备夺取了刘璋的益州,从而丧失了忠信。B苏文第三段批评孔明没有把握曹氏兄弟有隔阂的时机,用反间计,是谋略不足。C苏文第四段驳斥唐代吕温对于孔明的看法,指出吕温的见解也只是书生之论。D洪迈在文中驳斥陈寿评价诸葛亮是“危计不用”,认为诸葛亮是敢用“危计”的。【解析】D原文的意思是说“陈寿在史书中说,诸葛亮认为这是危险之计而不予采纳。这不是这样,诸葛公真是人们所说的正义之师,不用阴谋诡计”,而不是说他不用危险之计。故选D。11对选文涉及到的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15、B )A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文学上与曹丕、曹植并称“三曹”。B孔明,是诸葛亮的字,古人的字一般是成人礼时,长辈所起。例如,项羽,字籍。C孤,古代指幼年丧父,即孤儿。陈情表中“祖母刘悯臣孤弱”,中“孤”就是这个意思。D夷夏,夷狄与华夏的并称,可以泛指中国境内各民族人民。也指少数民族地区与汉族地区。【解析】B“项羽,字籍”错,项羽名藉,字羽。故选B。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曹氏利汝吾事之,害汝吾诛之。译文:_曹操使你们得到好处,我侍奉他;使你们受损害,我诛灭他。_(2)钟会伐蜀,使人至汉川祭其庙,禁军士不得近墓樵采,是岂智力策虑所能

16、致哉?译文:_钟会征讨蜀地,派人到汉川祭祀诸葛亮的祠堂,下禁令给士兵不能在诸葛亮墓地附近砍柴采摘,这难道是才智谋略能达到的境地吗?_13请概括苏轼、洪迈二人对诸葛亮的评价。(6分)【答案】_苏轼认为诸葛亮仁义和欺诈都用(或者答“不能坚持仁义”),与曹操没有区别,谋略不足。洪迈认为诸葛亮以仁义之道为本。_【参考译文】(一)用仁义取得天下,用仁义守住天下的,是周朝。用欺诈的手段取得天下,用欺诈的手段守住天下的,是秦朝。用秦取得天下的方法去夺取天下,用周守天下的方法去守卫天下的,是汉朝。仁义欺诈的手段都使用来夺取天下,这是孔明失败的原因啊。曹操乘东汉末年衰微的局势,用狡诈的手段实现了他的邪恶的目的,

17、孔明以此为耻辱,想在天下伸张正义。刘表死的时候,先主刘备在荆州,孔明想偷袭杀掉刘表的孩子,先主刘备不忍心。这之后刘璋以交好的态度迎接先主来到了蜀地,没过几个月,孔明就扼住他的咽喉,击打他的背,夺取了他的土地。这种做法和曹操有什么区别呢!曹军和刘军军力不相当,天下人都知道。就军队而言不如曹操的多,就土地而言不如曹操的广阔,就打仗而言不如曹操的战斗力强,但是有一点可以胜过他,那就是忠诚信义。孔明放逐了刘璋,已经辜负了天下有志之士的期望,这时才开始治理军队振奋士气,成为仁义之师,向东长驱直入,再想着让天下人响应,大概也很难了。曹操死后,他的儿子曹丕立为君主,这个时候,完全可以使用计谋攻破曹营。为什么

18、呢?曹操临终的时候,召见曹丕、曹植并嘱咐他们,还以谭、尚的事情作为警告。可是曹丕和曹植最终相互残杀到如此的地步。这时有了可乘之机,只不过需要拿出几十万钱,让那些大臣和兄弟内部都互相残杀,然后派兵讨伐曹丕,这正是汉高祖刘邦灭掉项羽的办法。孔明既不能保全信义让天下人信服,又不能施展他的才智来断绝曹氏兄弟的手足之情,他当然就屡战屡败了!所以敌人有可乘之机却不去利用,商汤、周武王做这样的事情那是施行大义,不是商汤、周武王这样的人做这样的事就是丧失时机。这是仁人君子最担心的。吕温认为孔明承袭桓帝、灵帝之后,不应该强迫百姓去怀念汉朝,(吕温)想让孔明向天下之民广播公告,暂且说:“曹操要是使你们得利,我就去

19、替他做事;要是损害你们,我就杀了他。”(吕温)不知道蜀和魏相比,果真有用来大大的超过魏国(的实力)吗?如果没有用来大大的超过魏国(的实力),又一定不能去为魏国办事,那么天下人怎么会因为一句空话而对他肃然起敬呢?唉呀,(吕温的办法)是一个书生的看法,只能说说而没什么实际用处。(二)诸葛孔明是千载伟人,他用兵行军,指挥作战,都以仁义之道为本,这是自夏商周三代以来未曾有过的。在他掌权的二十多年里,国君信任他,士大夫仰慕他,汉族和少数民族的百姓信服他,敌人畏惧他。对上,他以忠诚取得君主的高度信任,后主刘禅虽然平庸怯懦无所建树,也把整个国家交给他而毫无怀疑。对下,他的才德威望被部属信赖,所以廖立和李严虽

20、都被除名为民,但听到诸葛亮病逝的消息后,廖立恸哭落泪,李严病发死去。当魏国完全占领中州之地以后,还挟有曹操、曹丕父子生前的积威,军中勇猛将士如林,却不敢发一兵一卒一箭到蜀国,而诸葛亮却率领大军六出岐山,讨伐魏国,致使魏国上下畏惧蜀国如同畏惧老虎,司马懿仔细考察诸葛亮的营垒后,叹服他是天下奇才。钟会征伐蜀国时,特地派人到汉川祭礼诸葛亮庙,并下令军士,禁止在诸葛亮墓附近砍柴,这难道是智力高超或谋略过人所能获得的吗?魏延每次随诸葛亮出兵伐魏,总请求拨给自己将士万人,他想仿照韩信故事,从暗道和诸葛亮在潼关会师,诸葛亮坚决制止,决不允许;魏延又想请求诸葛亮拨给他将士五千人,他要沿秦岭向东走,直取长安。他

21、认为这一军事行动能使咸阳以西之地平定。史臣记载说,诸葛亮认为这是危险之计而不予采纳,其实不然。诸葛公真是人们所说的正义之师,不用阴谋诡计,他正要率领十万大军,占据要道去正面讨伐敌人,本来要飞骑传书,通知敌方,择定日期交战,难道又能隐秘行动,暗中行事,以诡诈之计图谋咸阳吗?四、诗歌鉴赏(11分)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1415题。过野人家有感陆游纵辔江皋送夕晖,谁家井臼映荆扉。隔篱犬吠窥人过,满箔蚕饥待叶归。世态十年看烂熟,家山万里梦依稀。躬耕本是英雄事,老死南阳未必非。【注】本诗于淳熙三年(1176)三月作于成都,其时陆游已被免去参议官之职。从第一次罢黜,到这次再遭弹劾,其间恰好十年。井臼:水井和

22、石臼。借指屋舍、庭院。箔:养蚕用的竹筛子或竹席,也叫蚕簸。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5分)( D )A首联中,落日余晖,乡野院落,水井、柴门、石臼相互掩映,宁静而美丽。B颔联写农家田园风光,“窥”“待”用拟人手法表现动物情态,情趣盎然,生活气息浓厚。C前两联动静结合、视听结合,构成了一幅祥和宁静、温馨质朴的农村生活图景。D尾联以诸葛亮之隐居南阳反衬,可见其仍是痴心不改,给自己奋起隆中留有希望。【解析】运用的手法是自比,而不是反衬。15全诗表现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_对农家宁静生活的向往。首联和颔联写诗人闲居出游。在夕阳余晖中骑马漫游,看到了农家温馨

23、宁静的生活画面。对朝政的不满。颈联中“世态十年看烂熟”写出对朝政的不满,十年奔波,换来的却是罢官闲居,不禁心灰意冷。对家乡田园生活的思念。“家山万里梦依稀”写梦回家乡,表现出对家乡的思念。壮志难酬的愤慨和自我宽慰。尾联借诸葛亮躬耕南阳的典故,有自我宽解意,也写出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无奈与愤懑。_五、名句名篇默写(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先叙述自己的布衣身份和所受先帝之殊遇,后用对偶句式,以“_受任于败军之际_,_奉命于危难之间_”两句写自己临危受命、勇于担当。(2)在赤壁赋中苏轼看到月下美景,于是纵酒放歌,其中写自己船桨之美和陶醉划船月下的歌词是

24、“_桂棹兮兰桨_,_击空明兮溯流光_”。(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回想宋武帝刘裕挥师北伐,收复失地的威猛气势,以“_金戈铁马_,_气吞万里如虎_”两句表现出刘裕的英雄气概。六、语言知识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当前,我国行政村通光纤和通4G比例均超过98%,贫困村通宽带比例达到99%。网络触角的延伸,跨越了崎岖小路,连通了深山沟壑。今天的美丽乡村,倒映着移动互联时代的_,享受着持续释放的数字红利。缩小城乡“数字鸿沟”,繁荣乡村网络文化,提升农民数字化素养,正当其时。在这一过程中,尤其要注意,数字乡村不是智慧城市的复制版,要_、精细探索不同类型乡村的数字化转型和发展方式

25、。我国农村地区广袤,山高坡陡,语言交流存在障碍。这些都是摆在数字乡村面前的课题。反过来看,利用好各色各异的乡土风情,又能为数字乡村增添不同风味,最终形成共建共享、互联互通、各具特色、_的数字城乡融合发展格局。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乡村_的战略方向。在“已播种”的地区,数字化建设仍需落地生根;在“未开垦”的广袤乡村,数字化建设还要继续挖掘力量。当互联网的因子撒向更广阔的土地,信息化成为田园牧歌的生活常态,数字乡村的美丽图景可期。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A天光云影因地制宜交相辉映振兴B云淡风轻大刀阔斧蓬荜生辉振兴C天光云影大刀阔斧蓬荜生辉复兴D云淡风轻因地制宜交

26、相辉映复兴【解析】第一处,天光云影,天上的光亮、云彩映在水中的影子,文中指美丽乡村呈现出的移动互联的时代特色。云淡风轻,意思是微风轻拂,浮云淡薄,形容天气晴好。结合“美丽乡村”“倒映”分析,选用“天光云影”更合语境。第二处,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当的措施。大刀阔斧,比喻像使大刀、用阔斧那样,形容办事果断而有魄力。结合“探索不同类型乡村的数字化转型和发展方式”分析,修饰“探索”,选用“因地制宜”更合语境。第三处,交相辉映,意指各种光亮、色彩等互相映照,多用于形容美好的景象。蓬荜生辉,形容贵客来访令主人感到增光不少。修饰“数字城乡融合发展格局”,选用“交相辉映”更合语境。第四处,振兴

27、,大力发展,使兴盛起来。复兴,衰落后再兴盛起来。陈述“乡村”兴盛,选用“振兴”更合语境。故选A。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C )A在“已播种”的地区,数字化建设还要继续挖掘力量;在“未开垦”的广袤乡村,数字化建设仍需落地生根。B在“未开垦”的广袤乡村,数字化建设仍需落地生根;在“已播种”的地区,数字化建设还要继续挖掘力量。C在“未开垦”的广袤乡村,数字化建设仍需落地生根;在“已播种”的地区,数字化建设还要继续挖掘潜力。D在“已播种”的地区,数字化建设仍需落地生根;在“未开垦”的广袤乡村,数字化建设还要继续挖掘潜力。【解析】A“挖掘力量”搭配不当,应是“挖掘潜

28、力”;语序不当,应先说“在未开垦的广袤乡村”,再说“在已播种的地区”。B.“挖掘力量”搭配不当,应是“挖掘潜力”。D.不合逻辑,“已播种的地区”应该对应“继续挖掘潜力”,“未开垦的广袤乡村”应该对应“落地生根”;语序不当,应先说“在未开垦的广袤乡村”,再说“在已播种的地区”。故选C。19下列各句中的双引号,和文中画波浪线句子双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C )A你遇事就会朝深一层去想,你的文章也就真正是“作”出来的,不致落入下乘。B现代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形神兼备,充满生机”。C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有两个世界之最最高的山峰和最长的河流峡谷。D他们(指友邦

29、人士)的维持他们“秩序”的监狱,就撕掉了他们的“文明”的面具。【解析】原句,表示特定称谓。A.表示强调。B.表示间接引用。C.表示特定称谓。D.表示讽刺。故选C。20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5分)为进一步规范高等学校命名工作,教育部日前印发高等学校命名暂行办法,强调高等学校命名要坚持名实相符、准确规范,体现办学理念,突出内涵特色,避免贪大求全。暂行办法对高等学校名称中使用地域字段、学科或行业字段、英文译名等提出明确规范,强调原则上不得冠以“中华”“中国”“国家”“国际”等代表中国及世界的惯用字样,也不得冠以“华北”“华东”“东北”“

30、西南”等大区及大区变体字样。据了解,暂行办法适用于发布之后的全日制大学、独立设置的学院、高等职业学校(含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和专科层次职业学校)以及高等专科学校的命名事项。【答案】_为规范高校命名,教育部日前印发高等学校命名暂行办法,该办法规定全日制大学等高校原则上不得冠以“中华”等字样。_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如今运动风盛行,不过,也有一群女生不为所动,以“跑步会让腿变粗”为由,拒绝跑步或做其他下肢运动。_?其实这是一种“错觉”。人只要一使用肌肉,运送能量的血液就会集中在特定的运动部位,造成该部位出现类似水

31、肿、看起来好像变粗的现象。不过不用担心,这只是一种暂时现象,_。事实上,养成正确跑步的习惯,非但不会让腿变粗,反而会让腿部肌肉变结实、更有线条感。腿部维持一定比例的肌肉,不但可以保护膝关节,还可以帮助减重。因此,要想维持一双匀称的美腿,_。【答案】_跑步真的会让腿变粗吗_很快就会恢复原状_先养成正确跑步的习惯吧_七、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日常生活离不开穿衣吃饭。关于衣食,古人留下了很多至理名言。管子曰“衣食足而知荣辱”,孔子云“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今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你身边的大多数家庭也可能早已衣食无忧,而饱暖生淫逸的事例却时有耳闻。班级计划

32、举行“衣食与修养”为主题的讨论会,你有什么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审题指导】本题为任务驱动型作文,题目要求由所给材料以“衣食与修养”为主题在讨论会上写一篇发言稿,考生首先要对所给材料围绕“衣食与修养”作出判断与思考,然后以自己的感受、思考与判断为中心写一篇发言稿即可。这道题的实质是引导学生探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引领学生正确、辩证地看待社会现象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首先考生要理解材料中的两句古人名言,第一句“衣食足而知荣辱”意思是“百姓丰衣足食

33、了才能够懂得荣誉和耻辱”,这和现在我们所倡导的物质文明决定精神文明的观点是一致的。第二句“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意思是“读书人立志于追求真理,但又以穿破衣、吃粗糙的饭食为耻,这种人就不值得和他谈论真理了”,这说明不管是富贵还是贫穷,只要是“志于道”的“士”人,富者要好礼,不羞辱穷人;穷者不要为自己的贫穷感到羞耻,只管贫而乐道,内心富足。综合来说,这两句话是在表明物质与精神的关系。这则材料看似平平无奇,实则精妙无双,暗藏了很多思考的维度、人生的境界,很符合高考全国卷在真实情境中写作、在日常生活中悟道的特点。首先该材料紧扣热点问题,坚持精神引领,今年8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发布重要指

34、示强调: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全社会积极响应,但“光盘”“N1点餐模式”等倡导,主要是在行为、制度层面,目标在于物质积累。本题也关注“衣食”,但关联到的是“修养”。“荣辱”“耻”等用词涉及的是认识层面,“志于道”和“淫逸”的对比提醒了衣食习惯影响到的是精神追求。所以,这则材料引导考生不攀比,不拜金,反对享乐主义、消费主义的不良风气,要求考生辨荣辱,志于道,切中时弊,立论堂皇,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其次该材料提出任务情境,激发真实写作。任务驱动型材料成为新高考的方向,主要不是因其新,而是因其真。本题真实模拟了一节生动活泼的班会课,接地气,有生活,让人

35、有情可发,有话可写,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大量的口号式、概念化的表达。班级讨论会写发言稿的任务,至少需注意两个要点:作为班级讨论会发言,立论和论据需贴近学校生活和当下社会,一味引经据典或不适宜;作为个人的现场发言,应采取坦诚交流的态度,现身说法,晓之以理,一味唱高调、树大旗、表决心或不适宜。考生可以就此话题,结合亲身体会,选择立意角度,进行个性化写作。作为普通人,吃饱穿暖是最基本的需求,在衣食无忧之后,自然还希望吃点好的,穿点美的,人之常情,本无话可说。但正如材料所言,凡人不免欲壑难填,饱暖生淫欲,因此需要我们节制物欲,提升修养,既是为了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和谐稳定,也是为了个人自身的安宁与进

36、步。所以大部分考生第一眼看到此则材料,就会想到“节约是美德”“生活上低要求,修养上高要求”“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对饮食,勿捡择,食适可,勿过则”等熟悉的观点。一言以蔽之,就是“发乎情,止乎礼”,要用社会行为规范来约束自己的物欲,达到修养身心的目的。【参考立意】物质与精神齐飞,衣食共荣辱一色;既重物质需要,更重精神追求;物质是基础,精神不可抛。【优秀例文】既重物质需要,更重精神追求各位同学:大家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既重物质需要,更重精神追求”。人之所以贪图物质享受,因为心中缺乏真正信仰,缺乏坚定价值观,也就是缺少“求道求仁”的理想。这样的人,终会在不断升级的享受中让自己的生活变得

37、越来越糜烂。甚至有人还会为了得到更高层次的物质享受,不顾廉耻,卑躬屈膝地去钻营。相反,那些把“道”作为自己坚定信念的人,因为矢志不渝地追求仁德,就不会在意衣食方面的浅薄享受,而是淡泊名利,进德修身。东汉末年的著名学者邴原,虽然出身寒微,但他能甘于清贫,立志求学,终于成为受后世赞誉的贤德之人。邴原幼时即为孤儿,生活都成问题,就更别谈求学读书了,同龄人坐在学馆朗朗吟读之时,他只能蹲在窗外偷听。幸运的是,先生知道他的处境后,深受感动,破例让他免费就读。邴原也没让先生失望,一个冬天便将论语和孝经倒背如流,熟谙在胸。之后,邴原辞别学馆先生,外出游学,以期遍访天下学者名流。八九年后,邴原学成返乡,许多年轻

38、后生慕名而来向他求教。遗憾的是,世上立志求道的人太少,而贪图享受、渴望锦衣玉食的人太多。从常理上说,喜欢物质享受没有什么错,但问题的关键是,因为心灵上缺少“道”的指引和“义”的约束,人们往往陷入对奢靡生活的追求,被物欲所控制。要知道,人不能单单为了享受而活着,不能见钱眼开、玩物丧志,不能迷失了真正的自己,那样,很容易就会让自己丧失该有的节操,用道德良知换取物质生活的富足。五代时后晋高祖石敬瑭,因贪图荣华富贵而成为无道之人。综观石敬瑭一生,卖国称帝之前还是很让人佩服的。他不但骁勇善战,战功卓著,而且还有超人的政治谋略。就是在治国上他也堪称干才,治理陕州、河东等地时,都政绩卓著。可惜,战乱频仍之际,他为借助契丹援助得到帝位,认贼作父,奴颜婢膝,割让燕云十六州给契丹,将北方百姓置于契丹铁蹄之下,甘心做了“儿皇帝”。他之所以在历史上留下了骂名,就是被贪婪的私欲控制了灵魂。心中有道,志于求仁才是最重要的,只讲物欲要求的生活是不完全的,是低层次的;没有充实精神的物欲要求是空虚的,心灵空虚的人就如一具行尸走肉。“粗食者志坚,华美者心卑”,“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只有对精神层次的追求超过对物质的追求时,我们的生命才会富有价值和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