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案设计(一)学习目标1.通过网上查阅资料的方式,了解作者思想生平和这首词的写作背景。2.能够具体分析这首词的豪放特色。3.能够总结赏析怀古类诗词的基本方法。自主预习1.下面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樯橹(qing)酹(li)吟啸(xio)羽扇纶巾(gun)B.笺注(qin)赤鼻矶(j)蓑衣(su)料峭(qio)C.针砭(bin)粗糙(co)差别(ch)创伤(chung)D.战栗(zhn)炽烈(ch)对称(chng)万箭攒心(cun)2.下列句子中的“故”字,与其他意义不同的一项是()A.故垒西边B.已而遂晴,故作此C.故国神游D.故人西辞黄鹤楼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
2、同的一句是()A.大江东去,浪淘尽B.樯橹灰飞烟灭C.卷起千堆雪D.都门帐饮无绪4.从下列说法中选出不正确的一项()A.“大江东去”中的“大江”指长江。B.“故国神游”一句中,“故国”指旧国,旧地,这里指当年赤壁战场。C.“卷起千堆雪”和“樯橹灰飞烟灭”两句都运用了比喻。D.“羽扇”“纶巾”都是古代儒将的装束。5.查阅相关资料,写出苏轼的生平、思想和这首词的创作背景。课堂探究苏东坡纪念馆即将落成,其中一个展厅的主题是“豪放东坡”,请根据对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的理解,设计一块“豪放东坡”的展板。要求:选出可以作为展板背景图片的景物;文字部分分点陈述,有理有据,不少于200字。1.“豪放”探究(1
3、)背景介绍交流作者的生平、思想以及本词的背景,不超过150字。(2)学生自读全词,分析讨论东坡的“豪放”体现在哪些方面?(3)词中的哪个景物可以作为“豪放东坡”展板的背景图片?请说明理由。2.任务完成、交流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当堂在作业本上设计并展示“豪放东坡”的展板设计(内容+形式)。核心素养专练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减字木兰花苏轼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莫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1.词中所写的春天的最美好时节是什么时候?为什么?结合词中的描写简要说明。2.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课后作业通常认为,“樯橹灰飞烟灭
4、”描写了赤壁之战的典型场面。但在另一个版本中,“樯橹”被写成“强虏”。有人认为“樯橹”好,有人认为“强虏”好,莫衷一是。请你从前后的语言环境和周瑜形象塑造两方面比较一下两者在表情达意上各自的优劣。参考答案自主预习1.AB项笺应读jin;峭应读qio;C项砭应读bin;D项称应读chn。2.BB项中“故”当“所以”讲,其他都当“旧”讲。3.CC项是词的比喻用法,其他都是名词作状语。4.CC项“樯橹”不是比喻,是借代,代指曹操的战船。5.这首词是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苏轼谪居黄州时所写,当时作者四十五岁,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两年余。苏轼由于诗文讽喻新法,为新派官僚罗织论罪而被贬,心中有无尽
5、的忧愁无从述说,于是四处游山玩水以放松情绪。正巧来到黄州城外的赤鼻矶,此处壮丽的风景使作者感触良多,更是让作者在追忆当年三国时期周瑜无限风光的同时也感叹时光易逝,因写下此词。课堂探究略。核心素养专练1.早春(初春)。从“莺初解语”的“初”字,“微雨”的“微”字,“草色遥看近却无”的特点可以看出。(黄莺才刚刚懂得开口唱几句春天的歌,天空也刚刚下着如酥的小雨,嫩嫩的草尖刚刚冒出地面,在微雨里,眼前觉察不到它的存在,只有远远望去,才发现有一层的嫩绿铺在地面。诗人所写的这些景物都独具初春的特点。)2.在作者眼中,早春显然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应该倍加珍惜。花还没有开放人就会老去,时光易逝,不要等春天过
6、去后悔,因而不要浪费时光,要在这个时候“醉倒”。表达了作者对早春的喜爱,把握青春年华,把握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不要虚度人生、错过大好青春年华的机会,同时也表达出一种及时行乐,不要到年老时后悔颠倒、无所作为的思想感情。课后作业“强虏”表明了战场态势,曹操大军侵袭,东吴军以少胜多,以弱对强;同时反衬周瑜不畏强暴,足智多谋。人物形象相对突出,但未能反映出以火烧战船为基本特征的战场态势。“虏”有强烈的憎恨情绪,苏轼并没有带特定的观念去评价三国历史,只通过周郎的风云事业感叹自己的不遇。“樯橹”代指曹军战船,和“灰飞烟灭”连用,整个战场景象便跃然纸上。但“樯橹”未能表现“敌强我弱”的态势,使周瑜的“雄姿英
7、发”“谈笑”缺乏对衬,有所减色。学案设计(二)学习目标1.能够具体分析这首词的豪放特色和蕴含在其中的作者情感。2.能够以古典诗词的形式,呈现学习本词后对苏轼的评价。自主预习1.“遥想公瑾当年”句中“遥想”一词统领的内容是()A.小乔初嫁了B.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C.小乔羽扇纶巾D.小乔樯橹灰飞烟灭2.对念奴娇赤壁怀古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开头几句,写得气势磅礴。作者从眼前滚滚东去的长江写起,联想到历史就如一条流淌千古的长河,有多少风流人物,都被历史长河的波涛所淘尽。B.“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三句正面描写赤壁的景色,历来为人所称道。“穿
8、”“拍”“卷”三个动词,非常富有表现力,形象地传达了赤壁两岸悬崖绝壁、直插云霄的形态,惊涛拍岸所发出巨大的涛声,以及像千堆雪一样汹涌的波涛的情状。寥寥13字,绘声、绘形、绘色,写出了赤壁壮丽的景色。C.“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两句中,“江山如画”是对前面写景的总结,“一时多少豪杰”既是对前面“千古风流人物”的照应,也为下阕写周瑜张本。D.词的下阕通过对周瑜的回想,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感情。但在词的最后,诗人得出人生如梦的感慨,不如及时行乐,因而觉得前面的感想是多余的,是自寻烦恼。课堂探究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东坡名篇,古往今来,点评无数。今天,当我们再遇此词,仍有不少地方令人或击节赞赏,或
9、婉叹感慨,或低沉思疑惑。请借助评点批注读书法点评这首词。1.任务活动一:搜集资料,了解评点批注法,填写下列表格。形式内容位置策略2.任务活动二:再读文本,小组合作讨论点评内容。念奴娇赤壁怀古细点剖析类型细点策略思维困惑有所感悟环节要害求异质辩3.任务活动三:旁征博引优点评下面是古人关于此词的点评,请结合你的阅读体会,从内容、角度、观点等方面进行评论。(1)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凡此十馀词,皆绝去笔墨畦径间,直造古人不到之处,真可使人一唱而三叹。(2)曾季狸艇斋诗话:东坡“大江东去”词,其中云:“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陈无己见之,言:“不必道三国。”东坡改云“当日”。今印本两出,不知东坡已改之矣。
10、(3)黄苏蓼园词选:题是赤壁,心实为己而发。周郎是宾,自己是主。借宾定主,寓主于宾。是主是宾,离奇变幻,细思方得其主意处。4.任务活动四:静心点评展思考点评效果测评表评分内容评分标准评分结果点评形式形式多样(眉、旁、尾)20分;符号规范5分点评角度至少3个角度,如语言艺术、构思特点等。25分点评内容内容翔实,能结合文本具体分析。25分点评语言表达清晰,条理性强。25分核心素养专练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南歌子游赏苏轼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游人都上十三楼,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菰黍连昌歜,琼彝倒玉舟。谁家水调唱歌头,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注】菰黍、昌歜:席间食品。琼彝、玉舟:酒壶、酒杯。
11、1.“山与歌眉敛”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说明。2.游人“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3.下片“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是怎样写出歌声动听、韵味悠长的?课后作业阅读宋人曾季狸在艇斋诗话记录的苏轼改词的细节。先给画线的句子添加标点,再说说苏轼是怎么改的,然后想想除了人们“不知”外,改本没有流传下来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东坡“大江东去”词,其中云:“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陈无己见之言不必道三国东坡改云当日。今印本两出,不知东坡已改之矣。参考答案自主预习1.D2.D(诗人最后的感慨,实质上是一种无可奈何。)课堂探究略。核心素养专练1.运用比喻(或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游赏十三楼时所见湖光山色和席间歌女容貌巧妙地糅合在一起。(或把“山”人格化)2.景美、人美、宴饮之乐。3.赋声以形比拟,写出声音的余音袅袅和动态美感(绕、飞);侧面烘托,用晚云的滞留表达歌声的美妙。课后作业陈无己见之,言:“不必道三国。”东坡改云“当日”。苏轼听取了陈无忌(陈师道)的意见,将“三国”改成了“当日”。“三国”“周郎”“赤壁”分别通过时代、人物、地点三个不同性质的名词,组成一幅历史风云的画卷。“当日”只表明是一段回想,没有蕴含对那个时代波澜壮阔画面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