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0年高考历史高频考点复习唐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练习pdf含解析.pdf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027550 上传时间:2024-06-04 格式:PDF 页数:21 大小:567.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高考历史高频考点复习唐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练习pdf含解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2020年高考历史高频考点复习唐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练习pdf含解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2020年高考历史高频考点复习唐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练习pdf含解析.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2020年高考历史高频考点复习唐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练习pdf含解析.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2020年高考历史高频考点复习唐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练习pdf含解析.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2020年高考历史高频考点复习唐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练习pdf含解析.pdf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2020年高考历史高频考点复习唐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练习pdf含解析.pdf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2020年高考历史高频考点复习唐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练习pdf含解析.pdf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2020年高考历史高频考点复习唐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练习pdf含解析.pdf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2020年高考历史高频考点复习唐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练习pdf含解析.pdf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2020年高考历史高频考点复习唐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练习pdf含解析.pdf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2020年高考历史高频考点复习唐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练习pdf含解析.pdf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2020年高考历史高频考点复习唐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练习pdf含解析.pdf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2020年高考历史高频考点复习唐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练习pdf含解析.pdf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2020年高考历史高频考点复习唐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练习pdf含解析.pdf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2020年高考历史高频考点复习唐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练习pdf含解析.pdf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2020年高考历史高频考点复习唐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练习pdf含解析.pdf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2020年高考历史高频考点复习唐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练习pdf含解析.pdf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2020年高考历史高频考点复习唐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练习pdf含解析.pdf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2020年高考历史高频考点复习唐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练习pdf含解析.pdf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2020年高考历史高频考点复习唐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练习pdf含解析.pdf_第21页
第21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唐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1.(2019 全国 I 卷,26)26唐代之前,荆楚民间存在一种祈求丰收的“牵钩之戏”,至唐代称作“拔河”,广为流传。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云:“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据此可知,在唐代()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B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C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D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可知唐代推崇阳刚与力量的社会风尚,故选 C 项;材料仅涉及拔河渊源于荆楚民间,无法得出江南文化成为主流的结论,排除 A 项;材料主要讲拔河活动不是战争,排除 B 项;材料“荆楚民间”

2、说明不是以宫廷生活为主,排除 D 项。2.(2018全国卷25)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表 2 所示。表 2“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藩镇类型数量(个)官员任免赋税供纳兵额与功能河朔型7藩镇自擅不上供拥重兵以自立中原型8朝廷任命少上供驻重兵防骄藩边疆型17朝廷任命少上供驻重兵守边疆东南型9朝廷任命上供驻兵少防盗贼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答案】D【解析】不向朝廷上贡或少上供的藩镇数量虽多,但朝廷的财政收入并不依赖藩镇,并且东南型的藩镇仍向朝廷上贡,藩镇无法控制朝廷财政收入

3、,故 A 项错误;材料主要讲述各藩镇与中央之间的关系,无法反映藩镇之间攻伐不已,故 B 项错误;根据表格可知河朔型藩镇掌握了官员任免权、财权和军权,拥兵自立,不利于中央集权,故 C 项错误;根据表格可知“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大部分藩镇的官员任免权在朝廷手中,除河朔型藩镇外,其他几种藩镇在防御地方割据势力、守卫边疆、维护社会治安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有利于延续唐朝的统治,故 D 项正确。3.(2018全国卷26)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扩大中

4、书、门下二省的职权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答案】C【解析】由材料“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可知这一做法削弱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故 A 项错误;由材料“武则天时期”、“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可知这一做法是为了加强自身的统治而非为了官员的晋升,由材料“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可知官员的品级并未改变,故 B 项错误;由材料“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可知通过增加宰相数量,分割宰相权力以达到削弱宰相加强皇权的目的,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故 C 项正确;结合材料信息

5、可知宰相职权被削弱而非强化,故 D 项错误。4.(2017全国卷26)表 2记述出处“秦王(李世民)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师败绩。”旧唐书高祖本纪“薛举寇泾州,太宗(李世民)率众讨之,不利而旋。”旧唐书太宗本纪“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刘文静(唐朝将领)及薛举战于泾州,败绩。”新唐书高祖本纪“薛举寇泾州,太宗为西讨元帅,进位雍州牧。七月,太宗有疾,诸将为举所败。”新唐书太宗本纪表 2 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答案】C【解析】材料“唐武德元年”,武德

6、是唐高祖的年号,说明此时李世民尚未称帝,故 A 项错误;据材料“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刘文静(唐朝将领)及薛举战于泾州”可知,泾州战役的主帅是李世民并非刘文静,故 B 项错误;综合分析材料“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师败绩”“薛举寇泾州不利而旋”“刘文静(唐朝将领)及薛举战于泾州,败绩”“薛举寇泾州诸将为举所败”可知,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故 C 项正确;“太宗有疾,诸将为举所败”只能说明李世民患病对战役失败有一定影响,但不足以说明李世民患病导致战役失败,故 D 项错误。5.(2017全国卷26)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

7、,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答案】C【解析】据材料“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推知,北朝时,南茶已在北方出现,而不是唐代才开始北运,故 A 项错误;材料涉及的仅是喝茶习俗在北方的影响,不能得出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故 B 项错误;由“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的喝茶习俗”到北方“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可以看出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在上升,故 C 项正确;材料只是提及北方城市中有很多南方的饮食习俗,无法体现经济水平的高

8、低,更无法作出南北方的比较,故 D 项错误。6.(2017全国卷26)表 1土地规模(亩)户数户数比例20 以下24173%20130103741%1313001072%300 以上214%小计139100%表 1 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A自耕农经济盛行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C均田制破坏严重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答案】A【解析】根据表 1 可知拥有 20130 亩土地的自耕农户数比例达到 74.1%,说明当时该地自耕农经济盛行,故 A 项正确;拥有 300 亩以上土地的农户仅有 2 家,而拥有 20130 亩土地的自耕农有 103 家,说明当时该地土地集中现象并

9、不严重,故 B 项错误;唐朝中期实行“两税法”后均田制瓦解,此时为唐朝后期,均田制已经瓦解,并且材料无法判断当地是否实行均田制,故 C 项错误;仅凭拥有不同土地规模的户数及所占比例无法判断农业生产效率是否提高,故 D 项错误。7.(2016全国卷26)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因为()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批判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C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答案】C【解析】唐太宗对南

10、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A 皇帝好恶决定对社会艺术的评判,比较极端。B 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说法绝对。D 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表述有误。C 项表述全面,故选。【知识点复习】阶段特征总体唐朝政治统一,经济繁荣,科技领先,文化繁荣政治大一统,民族融合;中央集权加强。经济江南经济进一步发展;农耕经济繁荣;手工业发达,瓷器出口;商品经济繁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繁荣;重农抑商政策松动。科技文化政策宽松,出现了三教合流的趋势;科技领先世界,文化繁荣,形成中华文化圈。主干知识梳理一、政治1.君主专制的加强:三省六部制(1)分工: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政令;门下省掌审议,

11、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2)评价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了完整严密的体系,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削弱了相权,加强了君权。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2.中央集权与地方割据(1)唐太宗时,依山河形势,分全国为十道,作为监察区。唐肃宗时,道成为州、县之上的行政实体,地方体制变为道、州、县三级。(2)唐朝中期,朝廷在地方设立节度使,导致割据势力发展。安史之乱平息后,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五代十国是藩镇割据局面的继续和扩大。3.选官制度:科举制(1)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2)把选

12、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二、经济1农业(1)生产工具:隋唐时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当时已经安装了犁评,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标志着中国古代犁耕技术的成熟。(2)灌溉工具:唐朝时创制筒车。2手工业(1)制瓷业: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唐朝越窑的秘色瓷极为名贵。(2)纺织业唐朝丝织技术高,以轻盈精湛著称,同时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唐末以后,伴随经济重心南移,南方丝织业发展迅速。3商业(1)发展表现:都市商业和农村集市贸易发展,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2)“市”的特点县治以上的城市在特定的位置设市,用于货物聚集和商品交易。市与民居严格分开。官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

13、进行严格的管理,按时开市和闭市。(3)商业都会:唐代除长安、洛阳外,还有扬州、临安等。(4)对外贸易:唐朝时,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专门管理。三、思想文化1思想: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2科技(1)印刷术:隋唐发明雕版印刷术。(2)火药:唐末开始用于军事。最早的火药武器有突火枪、火箭等。3文化(1)文学: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繁荣原因:开放与繁荣的社会环境;科举制度的促进。代表诗人初唐王勃、陈子昂。盛唐边塞诗人高适、岑参;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中唐白居易创作大量讽喻诗。(2)

14、书法类别代表人物楷书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草书张旭、怀素等行书颜真卿(3)绘画特点:吸取印度、波斯等外来美术风格成就:展子虔的游春图、阎立本的步辇图、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强化练习】1隋至唐前期的中书门下是决策首脑机关,从不负担琐碎事务。唐代中后期至宋代的中书门下承担了大量的日常政务性工作,出现了中枢机构政务化的趋向。宋代的设官分职方式,在“丛睉芜杂”的表象背后,突出了国家政务的核心内容。上述变化主要表明()A吏治渐趋清廉化B部门间关系更融洽C官员日趋专业化D中央集权显著加强【答案】C【解析】材料“出现了中枢机构政务化的趋向”反映的是中枢机构权力变化而不是吏治清廉的问题,故 A 项错误;据所学

15、,唐初具体政务由尚书省负责,据材料“中书门下承担了大量的日常政务性工作”可知部门权力出现重合,故 B 项错误;据材料“出现了中枢机构政务化的趋向”可知官员的政务要求提高,即官员日趋专业化,故 C 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中枢权力的变化而不是中央和地方的权力,故 D 项错误。2在唐代,政务裁决机制出现了由以奏抄为主向以奏状为主的转变。政务多由宰相汇总以中书门下的名义直接向皇帝申奏,门下省属官给事中的职掌也随之从以审读奏抄为主转变为以封还制敕为主。这一转变()A导致了三省合作体制名存实亡B有利于避免政务决策严重失误C强化了谏官纠正宰相过失能力D助长了权臣专政乱政贪腐风险【答案】B【解析】材料中门下省具

16、有封还制敕之权,仍体现三省合作体制,故 A 项错误;材料中政务裁决由奏抄为主向奏状为主转变,门下省具有封还制敕的权力,这样可以防止政务决策失误,故 B 项正确;门下省封还制敕主要是防止皇帝决策失误,并非纠正宰相过失,故 C 项错误;材料与权臣专政乱政无关,故 D 项错误。3唐律疏议名例律规定:凡是外国人,属同一国人相互间发生的犯罪,依照其本国的习惯和法律处理;如果唐人与外国人相犯及不同国家的外国人相互间的犯罪,则按唐朝的法律论处。这一规定反映了唐朝()A夷夏大防的观念B因俗而治的政策C天朝上国的心态D维护国家的主权【答案】B【解析】唐代社会对外开放,兼容并蓄,其法律制定没有夷夏之观的天朝上国心

17、态,故 A、C 两项错误。唐代国力强盛,国家主权的威胁,并不是很严重和迫切,故 D 项错误。唐律的规定因俗而治,体现了开放和包容,故 B 项正确。4贞观初年,唐太宗签署了征兵 18 岁以下体壮者的敕书,但时为门下省给事中的魏征拒不署敕,结果把事情搞黄了。材料主要说明()A三省制有利于决策合理B门下省是三省的核心C唐太宗对于魏征信任有加D三省之间分权制衡【答案】B【解析】材料只反映出决策过程中门下省的作用,与三省制对决策的影响无关,故 A 项错误;门下省可以对政令封驳,有利于纠正决策的失误,是三省的核心,故 B 项正确;材料魏征拒不署敕唐太宗敕书,没有体现出他们间的信任,故 C 项错误;材料只反

18、映出决策过程中门下省的作用,没有反映出三省之间的关系,故 D 项错误。5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由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和掌权的状况,隋唐确立了科举制之后,基本纠正了这一状况。这一变化说明科举制()A是公正公开的人才选拔制度B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C完善了朝廷选拔官吏的机制D导致了世家大族势力的衰落【答案】B【解析】抓住科举制纠正了“由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和掌权的状况”,把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故 B 项正确。6隋朝初年,按照“存要去闲,并小为大”的原则,把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两级制,后又改为郡、县两级制。上述改革()A导致封建国家财政开支增大B增强地方行政机构的职能C削弱

19、世家大族对地方的控制D有利于维护大一统的局面【答案】D【解析】裁撤地方行政制度的考虑之一即是削减封建政府的财政开支,故 A 项错误;地方行政机构的职能并不会因机构的裁撤和合并而增减分毫,故 B 项错误;单单通过地方行政级别的调整并不能削弱世家大族对地方的控制,故 C 项错误;裁撤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削减地方行政开支和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 D 项正确。7据大唐语林记载,某人请求玄宗开恩帮女婿王某科举及第,玄宗答应。负责科举的礼部侍郎将皇帝钦点王某的情况报告宰相。宰相说:“科举是国家抡才大典,怎么能凭皇帝一句话,就把功名送给不合格的人?”玄宗只好取消成命。这则记载表明()A礼部与宰相共管科举B

20、相权对皇权有制约性C科举制度具有公平性D科考不受皇权的干预【答案】B【解析】“负责科举的礼部侍郎将皇帝钦点王某的情况报告宰相”表明礼部负责科举,并非礼部与宰相共管科举,A 项错误;“宰相说:怎么能凭皇帝一句话,就把功名送给不合格的人?玄宗只好取消成命”表明相权对皇权有制约性,B 项正确;此记载只是个案,难以表明科举制度具有公平性,C 项错误;在君主专制下,科举制度就是为皇权服务的,D 项错误。8.唐朝科举中有这样一道程序,即在确定录取名单前,主考官通常会邀请一些有身份、有地位的人依据考生的考试成绩和社会名声,共同决定最终录取名单,这个过程简称“通榜”。这一做法()A体现唐代科举制走向完善B使科

21、举的公平性遭质疑C导致科举制无法选拔精英D是君主专制加强的表现【答案】B【解析】材料“依据考生的考试成绩和社会名声,共同决定最终录取名单”,而不是完全依据才学,唐代科举制存在局限性,故 A 项错误;材料科举制录取考虑“社会名声”,使科举的公平性遭质疑,故 B 项正确;材料中考试成绩仍然是重要的参考依据,故 C 项错误;材料涉及唐代科举制的录取依据,没有体现出对君主专制的影响,故 D 项错误。9(2019滨州模拟)下表是对唐代尚书省勾检官(从事勘覆稽失的官员)的相关记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唐代()记述出处各级官府皆“据文案大小,道路远近,皆有程期。如或稽违,日短少差,加罪。”唐会要卷五八

22、“其官文书稽程者,一日笞十,三日加一等,罪止杖八十。”唐律疏议卷九“凡文案既成,勾司行朱讫,皆书其上端,记年、月、日,纳诸库。”唐六典卷一A.政府注重官员行政规范B三省六部制走向成熟C尚书省隶属于监察部门D对政务犯罪惩罚严厉【答案】A【解析】A 项表述符合题目中“如或稽违,日短少差,加罪”“罪止杖八十”“记年、月、日,纳诸库”,故 A 项正确;题目仅仅牵涉的是三省中的尚书省,故 B 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尚书省属于执行部门,故 C 项错误;题目中并未牵涉政务犯罪,故 D 项错误。10.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对分科取士有过中肯评价:“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

23、部。”这一评价中肯在()A肯定了选官制度对官僚政治的积极作用B看到了两种选官制度在选才方式上的不同C肯定了科举制对政治的有利影响D肯定了科举制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答案】C【解析】由“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可见科举制把用人权收归了中央,有利于强化中央集权,故 C 项正确。11政事堂制度始创于唐初,门下省设政事堂,作为三省宰相共同议定军国大政的场所。唐高宗时期,迁政事堂于中书省,唐玄宗时期,中书省与门下省的职权合而为一,政事堂改为中书门下。这一制度的变化()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B提高了中央的行政效率C缓解了皇帝与宰相的对立D使六部的权限受到削弱【答案】B【解析】三省六部制强调的是皇权与相权

24、的关系,故 A 项错误;根据材料“政事堂,作为三省宰相共同议定军国大政的场所”“中书省与门下省的职权合而为一,政事堂改为中书门下”,体现了三省的协调性不断强化,有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故 B 项正确;政事堂和中书门下的设置,可以有效牵制皇权,故 C 项错误;材料仅涉及三省变迁,未涉及六部,故 D 项错误。12隋唐用三省六部制代替三公九卿制,确立三省的首长为宰相,但其他官员也可临时差遣到中枢任职,职权堪比宰相。这一做法有利于()A完善中央官制B加强君主专权C决策更加科学D提高行政效率【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这一做法实质是分割相权,加强皇权;“加强君主专权”符合题意,故B 项正确。13秦代御史大

25、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唐代设御史台,作为独立机构,监察中央和地方官员,形成三省六部一台。这说明唐代()A官僚机构、官员数量更多B进一步弱化专制C更加注重分权以加强皇权D管理体制更完备【答案】C【解析】材料未对秦、唐的官僚机构与官员的数量进行比较,因而无法得出唐朝比秦朝“官僚机构、官员数量更多”的结论,故 A 项错误;秦至唐专制主义进一步强化,故 B 项错误;秦代御史大夫既具有监察权又具有行政权,而唐代监察权独立,说明唐代“更加注重分权以加强皇权”,故 C 项正确;材料仅对秦、唐监察机构进行比较,无法得出唐朝“管理体制更完备”的结论,故 D 项错误。14唐太宗说

26、过,政之清浊,犹如江河,关键在其源头;他规定皇帝的诏书,必须通过中书门下审查并盖上红印,才可以下发。这反映了唐太宗()A认为限制皇权具有必要性B重视唐代民主政治建设C意识到顶层制度的建设事关全局D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答案】C【解析】“认为限制皇权具有必要性”不符合唐代加强君主专制的史实,故 A 项错误;唐代并未出现民主政治,故 B 项错误;题干中“规定皇帝的诏书,必须通过中书门下审查并盖上红印,才可以下发”说明皇帝、中书门下等顶层制度的建设受到唐太宗的重视,故 C 项正确;唐代的最高行政机构由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三省组成,故 D 项错误。15(2019武汉模拟)唐代科举制规定:凡在

27、礼部考中进士者,均须在吏部再考一次,主要考“身、言、书、判”。这说明唐代科举制()A重视选拔法律人才B注重官员的综合素质C促进了文化的繁荣D体现了经世致用思想【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法律仅是对官员“判”方面的要求,故 A 项错误;根据材料“身、言、书、判”,可知吏部注重官员综合方面的素质,故 B 项正确;促进文化的繁荣,仅涉及“书”方面的要求,故 C 项错误;经世致用由明清之际顾炎武提出,故 D 项错误。16.唐代初年的统治者在文化上颁布五经定本和新的五礼来垄断儒家经典话语的解释权,推定“三教”次序以提升政治权力在思想界的权威。该历史现象主要表明()A三教合流趋势开始出现B政治需求影响文化

28、政策C儒学主流地位空前强化D儒学危机推动儒学复兴【答案】B【解析】三教合流趋势出现是在魏晋时期,故 A 项错误;材料中“推定三教次序以提升政治权力在思想界的权威”说明统治者通过政治手段加强思想影响,故 B 项正确;此时,儒学地位受到冲击,故 C 项错误;儒学危机推动儒学复兴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 D 项错误。17.唐代韩愈在原道中说:“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韩愈在此强调()A回归儒学本原B儒释道三合一C儒学传承断绝D儒学传统久远【答案】A【解析】据材料可

29、得出作者以儒学传承人自居,回归古代儒学的本原,故 A 项正确。18.耒耜经记载:“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江东之田器尽于是。”这一农具()A由西域传入B属水力灌溉工具C在东汉时普遍使用D在当时的江南地区广泛使用【答案】D【解析】据材料“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入土也浅江东之田器”可知说的是曲辕犁,该犁能够调整耕地深浅,又名江东犁,依所学,唐朝时出现曲辕犁,在江东地区出现而非西域传入,故 A 项错误;曲辕犁是耕作工具而不是灌溉工具,故 B 项错误;唐朝出现曲辕犁,故 C项错误;据材料“江东之田器尽于是”,可知曲辕犁在江南地区广泛使用,故 D 项正确。19(2019北京海淀区模拟)

30、唐律疏议规定:均田制下授田有定额,“老、小、寡妻受田各有等级,非宽闲之乡不得限外更占”(注:占有土地数量不能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并且只有受田不足才可以向私人买入。这表明唐代均田制()A具有抑制兼并的意图B增加农民的赋税负担C适应人口增长的需要D没收地主的超额占田【答案】A【解析】据材料“均田制下授田有定额”和“只有受田不足才可以向私人买入”都说明限定土地数量,抑制兼并,故 A 项正确;据材料“授田有定额”可知材料主要论述授田的数量而不是赋税的多少,故 B 项错误;据所学可知,均田制分配是政府掌握的无主荒地,人口增长导致政府可分配的土地减少,故 C 项错误;据所学均田制分配的是政府掌握的无主荒

31、地,没有触动地主土地私有制,故 D 项错误。20旧唐书记载,唐朝初年,中原地区“苍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进退艰阻。”这说明当时()A我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江南B北方地区仍没有得到有效开发C北方农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D北方农业落后是由于人烟稀少【答案】C【解析】我国经济重心转移到江南是在宋代,故 A 项错误;B 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故 B 项错误;根据题干信息可以得出唐朝初期北方农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故 C 项正确;人烟稀少是当时北方经济落后的表现而不是原因,故 D 项错误。21(2019宝鸡高三统考)唐代长安东西两市见于记载的有肉行、绢行、药行、大衣行、秤行、鼓行、铁行等;而当

32、时一些新兴的工商业城市中,同类商品也多集中在一个区域进行交易。由此可见当时()A手工业生产分工细B城市经济空前繁荣C商品销售的专业化D城市经济功能增强【答案】C【解析】材料不涉及手工业的生产过程,故 A 项错误;材料重点强调的是同类商品多集中在一个区域进行交易,所以不在于突出城市经济的空前繁荣,故 B 项错误;材料突出了同类商品多集中在一个区域进行交易,体现了其商品销售的区域化,体现了商品销售的专业化取向,故 C 项正确;材料与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无关,故 D 项错误。22武后时,官员张衡在市场购买食品受到御史的弹劾。唐德宗时,宰相刘宴入朝时在路旁购买胡饼吃,群僚对此毫不奇怪。这反映出唐朝()A

33、重农抑商政策名存实亡B城市人价值观念的变化C前后期吏治有天壤之别D社会开放程度越来越高【答案】B【解析】唐朝时依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故 A 项错误;材料中张衡与刘宴均购买食物,但前者遭弹劾,后者群僚则不觉为怪,说明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城市人已接受到市场购买食物的生活方式,故 B 项正确;材料与吏治无关,故 C 项错误;材料不足以反映社会开放程度,故 D项错误。23.唐代诗人杜牧上李太尉论江贼书中曾谈到江淮间的草市,谓“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富室大户,多居其间。”由此可以获悉()A突破政府对商品交易的时间限制B促进了江河沿岸富家大户的形成C草市交通便利,政府往往任其发展D唐朝后期草市已获得了一定发展

34、【答案】D【解析】据材料可得草市突破了商品交易的地域限制,不是时间限制,故 A 项错误;据材料可得江淮草市设在临近富家大户居住地,B 项在材料中无体现,故 B 项错误;政府政策在材料中无涉及,故 C 项错误;据材料可得唐后期已有草市,并已获得了一定发展,故 D 项正确。24.据下表可以得出的正确认识是()史料出处至于缮写、模勒(雕刻之文),铉(炫)卖于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处处皆是白氏长庆集序(824 年)中和三年癸卯夏(883 年)阅书于重城之东南,其书多率雕版印纸浸染,不可尽晓柳氏家训序咸通九年(868 年)四月二十五日,王玠为二亲敬造普施1900 年敦煌发现雕版印刷品金刚经A.文献史料

35、的主观性须甄别使用B不同史料导致历史真相多样化C雕版印刷术在唐代已得到应用D历史结论必须要依靠考古证实【答案】C【解析】三则材料均体现了唐代雕版印刷现象比较普遍,故 C 项正确。25.唐长孺先生在读桃花源记旁证质疑中认为,桃花源隐喻的是躲避赋役的农民在豪强率领下逃入山林脱离政府控制的情况,而“桃花源”中土地实际上被豪强占据,随其逃入的农民成为豪强的依附性人口。据此可知()A文学作品可以直接说明历史问题B历史研究应该得到文学作品印证C桃花源记体现了东晋社会矛盾与生产关系D桃花源记是研究东晋社会经济的一手史料【答案】C【解析】题干中“桃花源隐喻的是躲避赋役的农民在豪强率领下逃入山林脱离政府控制的情

36、况,而桃花源中土地实际上被豪强占据,随其逃入的农民成为豪强的依附性人口”,推知东晋时期政府与豪强、豪强与依附民之间的矛盾,故 C 项正确。26(2019濮阳模拟)唐朝的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张旭、怀素、颜真卿、柳公权等人的作品记录在全唐诗里流传于世。上官仪、房玄龄、杜如晦、沈全期、贺知章、李白、王维、杜甫、白居易、李贺、杜牧等,也有书法作品传世。这反映了唐朝()A书法与诗歌得到同步发展B部分文人重视诗书审美追求C中原文化带动全国文艺进步D是文人画派形成的奠基时期【答案】B【解析】A 项表述与题意无关,故 A 项错误;根据题目中“唐朝的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张旭、怀素、颜真卿、柳公权”属于书法家,同时“作品记录在全唐诗里流传于世”得出:部分文人重视诗书审美追求,故 B 项正确;题目并未牵涉到地区之间与全国之间的文艺进步,故 C 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文人画是指书法和绘画合为一体的新形式,题目牵涉的是作诗之人也同样擅长书法,与文人画不相符,故 D 项错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