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 第3单元 10 过秦论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026273 上传时间:2024-06-04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2.3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 第3单元 10 过秦论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 第3单元 10 过秦论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 第3单元 10 过秦论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 第3单元 10 过秦论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 第3单元 10 过秦论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 第3单元 10 过秦论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 第3单元 10 过秦论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 第3单元 10 过秦论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 第3单元 10 过秦论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 第3单元 10 过秦论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 第3单元 10 过秦论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 第3单元 10 过秦论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 第3单元 10 过秦论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 第3单元 10 过秦论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 第3单元 10 过秦论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 第3单元 10 过秦论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 第3单元 10 过秦论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0过秦论一、读准字音(1)崤函(xio)(2)雍州(Yng)(3)膏腴(y)(4)陈轸(zhn) (5)翟景(Zhi) (6)倪良(N)(7)逡巡(qn) (8)遗镞(z) (9)鞭笞(ch)(10)蒙恬(tin) (11)隳(hu) (12)锋镝(d)(13)瓮牖(wng yu) (14)氓隶(mng) (15)猗顿(y)(16)锄櫌(yu) (17)棘矜(qn) (18)铦(xin)(19)铩(sh) (20)度长絜大(du xi)二、辨识通假(1)合从缔交,相与为一(“从”通“纵”)(2)锄櫌棘矜(“櫌”同“耰”,碎土平田用的农具)三、一词多义(1)固(2)因(3)亡(4)度四、词类活

2、用(1)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名词作状语,像席子一样;像包裹一样;像布袋一样)(2)约从离衡(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离散)(3)因利乘便(形容词用作名词,都指便利的条件)(4)履至尊而制六合(名词用作动词,登上)(5)却匈奴七百余里(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6)以弱天下之民(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弱)(7)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名词用作动词,当帝王)(8)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形容词用作动词,变小;变弱)(9)序八州而朝同列(名词用作动词,排列座次)五、古今异义(1)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古义:_今义:_(2)以致天下之士古义:_今义:_(3)宽厚而爱人古义:_今义:_(4)山东豪俊遂并

3、起古义:_今义:_答案(1)古义: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2)古义:两个词,以,来;致,招纳。今义:连词,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3)古义:爱护人民。今义:丈夫或妻子;恋爱中男女的一方。(4)古义:指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今义:指山东省。六、文言句式(1)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译文:_(2)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译文:_(3)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译文:_(4)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译文:_

4、(5)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译文:_答案(1)省略句,“威振”之后省略介词“于”登上了帝位控制着整个天下,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威势震慑四海。(2)定语后置句,“金人”的定语“十二”后置,正常语序为“铸以为十二金人”征收天下的兵器,聚集到都城咸阳,销毁兵刃箭头,熔铸成十二尊铜人,来削弱天下百姓(的反抗力量)。(3)宾语前置句,宾语“谁”置于中心词“何”之前,正常语序为“信臣精卒陈利兵而何谁”又派好的将领手执强弓守卫着战略要地,忠臣领着精壮的士兵携带锋利的武器,来巡查盘问过往行人。(4)判断句,“也”表判断正是子孙当帝王的万代基业啊。(5)状语后

5、置句,“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置于中心词“尊”之后陈涉的地位,并不比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的国君尊贵。 资料链接英年早逝的汉代政论家贾谊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今河南洛阳)人,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年十八以能诵诗书、善属文闻名于郡中。年二十提出改革制度的主张,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汉文帝的赏识,但却因此受到守旧派的诋毁,被贬为长沙王太傅。贬谪后,虽身居闲职,仍心系朝事。梁怀王落马而死,贾谊认为是自己失职,哭泣岁余,抑郁而终,年仅33岁。所著政论文以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最为有名。贾谊所处的时代,正是西汉所谓的“太平盛世”时期,许多人认为当时天

6、下“已安已治”了,但实际上却是矛盾重重,危机四伏。按照贾谊形象的说法是“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治安策)。由于大地主大商人势倾王侯,土地高度集中,农民大批逃亡,农业生产遭到破坏,阶级矛盾日益加深。作为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贾谊从秦灭亡的历史教训中,认识到人民力量的强大,他目睹现实,深感忧虑。写作过秦论,明为“过秦”,实为“规汉”,希望汉朝统治者以秦为鉴,施行仁政,改革政治,缓和矛盾,避免爆发社会危机。论论是一种论文文体,按韵术:“论者,议也。”昭明文选所载:“论有两体,一曰史论,乃忠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如史记后的太史公曰)二曰政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

7、正其谬误。(如六国论过秦论等)”。“过秦论”意为指责秦的政治过失的论文。 文本鉴赏文章着重叙述秦王朝的兴亡过程,揭露秦始皇的暴虐无道,最后指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总结秦王朝覆灭的历史教训,意在借古讽今,劝汉帝对人民实行宽松的政策。_答案叙史实仁义不施 文本深读一、阅读课文第1段,回答下面的问题1本文从秦孝公写起,为什么不从秦孝公以前的国君(如秦穆公)写起?_答案材料是为论点服务的。本文的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秦谋取天下是从秦孝公开始的。这一点,首句“君臣固守以窥周室”已经说明了,秦孝公在摄政之初仍是固守秦地,对周室也只是暗中窥伺,后来由于“商君佐之”

8、,才开始有了“席卷天下”的行动,虽然在此之前,他已有了“地利”“人和”(君臣固守)的条件。二、阅读课文第2段,回答下面的问题2面对百万之众的“多国部队”,秦国为什么敢“开关延敌”,而九国之师又为何“逡巡”不敢进?_答案联合起来的“多国部队”整体实力绝不比秦国弱,然而事实上诸侯各国谁都怕秦国伤害自己,因为他们结盟的前提不是为了消灭共同的敌人,而是为了保护自己。这就决定了一旦战争真的打起来,他们必然以不使自己受伤害为前提。秦国正是看到诸侯国的这一致命弱点,才敢大胆“开关延敌”。而面对秦国大胆的“开关”,九国之师也真的只是“逡巡”,谁也不敢贸然进入,最后落得个“流血漂橹”的可悲下场。三、阅读课文第3

9、段,回答下面的问题3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由攻转守,就其国内来说,他的守策分几步?_答案第一步,实行愚民政策,“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第二步,想尽一切办法削弱人民的反抗力量,“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第三步,“践华为城,因河为池”,然后派“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纵观秦始皇的愚民、弱民、防民这三个步骤,实际是在处处设怨,步步种恨,为以后人民的发难、反抗做了铺垫。四、阅读课文第4段,回答下面的问题4过秦论铺写各诸侯国人多势众,是为了什么?极写陈涉的卑微弱小,又是为了什么?_答案作者铺叙各国联盟的“强大”,是为了映衬秦国的强大。各国联盟这样人多势众,结果却被秦国

10、轻而易举地击败,这样才更能显出秦国的强大来。作者极写陈涉的卑微弱小,目的也在于映衬。一个卑微弱小的“四不如”各诸侯国的陈涉,却能够一举灭亡秦国,可见秦国已经“攻守之势异也”,不再是统一前的秦国了。作者采用上述映衬的写法,有助于发人深思:为什么强盛了“百有余年”、曾经并吞天下诸侯的秦国,会如此迅速地败亡于卑微弱小的陈涉呢?作者“过秦”的深意已经隐含在这里面了。五、阅读课文第5段,回答下面的问题5秦朝的过失,只在“仁义不施”四字,作者却一直到结尾才点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_答案作者这样写的好处在于为读者设置悬念,使读者在对比分析中逐步弄清问题的症结,逐步接近作者的观点,更易于理解和接受文章的结论。

11、六、总览全文,回答下面的问题6本文是如何进行反复比照、逐层深化的?_答案首先是远比。写陈涉起事之易,与前文写诸侯攻秦之难,遥为映照,对比鲜明,为下文议论做了必要的铺垫。其次是近比,从比较中引出议论。陈涉和九国相比,不可同日而语,却“成败异变,功业相反”,这就激起了读者的兴趣,为作者揭示答案蓄积了语势。最后是总比,总括前文两极对比,从而揭示题旨。总结全文时,总结了秦占地由小到大,广有天下;势力由弱到强,统治诸侯;统治由暂到久,长及百年。一夫毁七庙,宰割天下者反而身死人手。将秦与陈涉两方面都予以极化,这样,“何也”的设问就变得更强烈,层层递进的情势便迸发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结论,如雷霆震

12、空般有力。7请讨论:过秦论的体裁是议论文,但为什么记叙却多于议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_答案本文的重点在于论秦之“过”。要论秦之“过”,就必须有大量的史实,把它作为议论的依据,说理的基础。所以本文14段基本上是叙事,叙述秦国逐步强盛的史实,极写六国合纵攻秦反而失败,为秦所并,显示了秦上升时期的蓬勃发展之势;然后又极写陈涉领导的义军,人少势孤却迅速推翻秦王朝,突出了秦亡之速。通过这样的叙述,用历史事实互相对照,得出了秦虽有百多年的兴盛史,败六国,吞诸侯,一统中国,威振四海,却亡于兵少士疲的陈涉之手,乃是仁义不施的结果。在探讨秦亡原因的同时,其过秦讽汉之旨已意在言外。本文叙述多于议论,其史实的叙述也

13、是为议论作准备,作张本。有了足够的叙事,结论从叙述自然引出,文意顺理成章,具有以理服人的力量。8对于秦亡的原因,众说纷纭,贾谊认为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认识,说说这一观点的进步性和局限性。_答案(观点一)我个人认为贾谊施行仁义的主张,是从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出发的,但因为这一主张与反对暴政相联系,所以符合当时人们的要求,加上作者充分肯定商鞅变法,主张儒法并用,所以它的仁义主张就更带有进步性。(观点二)作者不仅看到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在于失去了民心,而且还看到秦国日益强盛到统一天下,根本原因在于其行动和当时人民要求统一的愿望相一致。可见,作者在一定程度上看

14、到了人民的力量,认识到了人心向背是国家治乱的关键。但他在描述陈涉的平凡时,明显地表现出对劳动人民的轻视,这是他的阶级局限性。(观点三)作者在一定程度上揭露和批判了秦朝统治者的残暴罪行,但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他还看不到封建统治阶级的本质,却要求封建统治阶级真正施行仁义,消除阶级矛盾,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这是不可能的。 写法借鉴1写作特色文采斐然的铺排渲染过秦论这篇文章语言有辞赋特色,讲究铺排渲染。如开头写秦孝公的雄心,连用“席卷天下”“包举宇内”等四字语;中间写九国之师攻秦,四君、九国、谋臣、策士、武将,一一列出,显得有声势;写秦始皇,则极力塑造出他那“威振四海”的形象。行文多用骈偶,读起来铿

15、锵有力,且句式变化多端,不显单调。定义:渲染本是一种国画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用于文学创作,就是从正面着意描写。铺排是铺陈、排比的简称。它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作用:(1)记叙文中,运用渲染这种表现手法,对文章中环境和人物着意描写、烘托,以加强气氛,深化主题。(2)铺排手法不仅可以塑造出典型的人物形象,再现种种情景,渲染某种情绪,再现人物心理,也为诗歌带来了声律和色彩之美。2写法指导运用铺排渲染“三注意”赋体文是从古代对偶、排比的修辞手法中逐渐发展起来的

16、,写作时运用赋的手法非常重要,要注意以下几点:(1)讲究对仗。一般是用平行的两句话两两相对,其基本要求是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句法结构互相对称。(2)讲究节奏和平仄。赋体文在语音方面要讲究节奏,对仗字数不同,节奏也不同。在语音方面还讲究平仄,赋体文平仄协调,能增强语言的声音美。(3)讲究用典和辞藻。用典,是引用的一种,它主要是引用古代的故事或诗文来表情达意,容易引起联想,使文章变得典雅、含蓄。3迁移运用请以“语文,心中的一泓清泉”为话题,运用“赋”的手法写一段或几段文字,要求语言优美,不少于150字。_【写作示例】语文,汉语中蕴藏的文化。从结绳记事到文字的出现,蕴藏着形象;从诗词的清丽脱俗到

17、散文的柔美飘逸,蕴藏着灵动;从气势磅礴的论文到经典的小说,蕴藏着灵魂。品味语文,就像细品一杯香茗,温馨的气息沁人心脾;品味语文,就像荷叶上刚沁出的一滴露水,生命的气息传遍全身;品味语文,就像山溪间一股流淌的清泉,纯然、质朴。语文,心中的一泓清泉,涤荡着人性的灵魂,进入至高的精神空间,去品味人性的至纯,去感受人性的高洁,去感受人性的华美、天真语文,博大精深,包容世间万象,海纳百川,其灵魂在文学之光的普照下,得到精神的滋养,得到精神的润洗,彰显出人的本性,若一泓清泉在我心中汩汩流淌 素材采撷1素材积累人心向背,成败兴衰金圣叹评点过秦论说:“过秦论者,论秦之过也。秦过只是末句仁义不施一语便断尽。”此

18、评语一语中的!作者不仅看到了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失去了民心,而且还看到了秦国由日益强盛到统一天下,根本原因在于其行动和当时人民要求统一的愿望相一致。人心向背是国家治乱的关键,纵览历代王朝成败兴衰,都能证明这个观点。今天,面临世界经济危机和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政府施政做到执政为民、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就显得尤为重要。【应用角度】“仁爱”“和谐”“德行天下”“民心向背”“以人为本”“行为与结果”等。2素材应用天下已定,百废待兴,急需休养生息。但秦始皇不仅不改弦更张,反而变本加厉,用严苛的施政来对待人民,繁刑严诛,赋敛无度,民无以堪,所以陈涉揭竿而起,并一举而灭之。打天下需要武力和谋略,治天下需要的却

19、是仁义。何谓仁义?仁义说到底就是一种爱民、保民、富民之心。无仁义之人,是谓暴徒;无仁义之君,是谓暴君;无仁义之政,是谓暴政。行仁政者得人心,得人心者得天下。“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是秦始皇之过,也是所有亡国之君之过。仁者无敌,过去是如此,今天也是如此! 群文阅读导读:贾谊,一颗闪烁政治之光的新星陨落了,一个满腹才华的文学青年逝去了。对于西汉王朝,这是一个莫大的遗憾;对于漫长的历史,这是一个巨大的缺失。大诗人李白叹道:“贾谊三年谪,班超万里侯。何如牵白犊,饮水对清流。”遥望贾谊彭晓玲我曾长久仰望贾太傅祠那座安放灵魂的建筑,墙檐上苍苍的青瓦、厚重的大门,用惊奇的眼神静默地与我对视。门环和墙面

20、之上,袒露着斑驳的痕迹,石阶和地砖的棱角似乎都已磨平。由此我想,时间永远神奇,既能将精神打造出来,将灵魂磨出锋利的光芒,也能让一切变钝变老,甚至毁灭。贾谊从遥远的长安,来到时为南蛮之地的长沙,湘江的轰鸣之声可曾震撼过他的灵魂,让他为之一振?初冬时节,寒雨纷飞,缓缓穿过省城长沙古老的太平街,我不停地张望着两侧那些古老的建筑,好似缓缓地穿行于时间的深处。 当我走进贾太傅祠内,时间好似已然静默,一切都静悄悄的。站在空荡荡的庭院,站在凛冽的寒风里,我仿佛听到历史深处贾谊的声声叹息。当然,贾谊的才华千年之后,依旧让世人惊叹。他二十几岁的时候就被立为博士(官职),自是当朝最年轻的博士。文帝自是很赏识他,一

21、年之内,就将他提拔为太中大夫。年轻气盛的贾谊犯了官场的大忌,他的悲剧命运自是无可逃脱。穿越时光的隧道,我仿佛看到被贬的贾谊,心绪沉重地行走在前往长沙的路途之上。可贾谊依然不明白,明明是尽职效忠为君主效力的事情,怎么会演变成这般被动局势呢?贾谊怀着忧郁之情缓缓南下,当他来到湘江之边,屈原投江自沉的情景不由自主地在脑海浮现。100年前,忠洁不阿的屈原受谗流放该地,如今自己也遭诬陷贬谪长沙,境遇何其相似。不过,此时的贾谊并没有一蹶不振,他依旧充满信心,相信自己的抱负终有施展于天下的那一天。贾谊对长沙并没有好印象,于是,他每天面对着滚滚流逝的湘江水,目睹自己的心在一天天枯萎,却无能为力。 贾谊任长沙王

22、太傅第三年的一个黄昏,有一只鸟(猫头鹰)飞入他的住宅。长沙民间认为这是一种不吉利的鸟,其所到的人家,主人不久将会死去。贾谊谪居长沙,本已郁郁不得志,加上长沙卑隰,自以为寿命不长,又凑巧碰上这事,更是触景生情,倍感哀伤。也许是天气太冷,穿行于空荡荡的贾太傅祠,而后站在寂然无声的庭院里,我不停地眺望历史的深处,贾谊孤独的背影是如此触目惊心。至他服侍的主人梁怀王坠马而死时,贾谊积攒了那么多年的泪水终于滚滚而下。可以想见,他所有的不得志早已化为内心的无边愁苦,汪洋恣肆的豪情也早已变成无涯的悲苦此刻他其实已然看破自己的命运:死是必然的归宿,只不过是什么方式。那么,与其说贾谊悲伤梁怀王,不如说他在哀叹自己

23、的命运。辗转于贾太傅祠,我依然不明白,继屈原、贾谊之后流放到湘江之滨的文化人,大多有一种末日感觉,不幸遮蔽了他们的心灵,比如赵汝愚、柳宗元、刘禹锡、黄庭坚,等等。因为精神的不幸,而迁罪于这块土地,使得他们进入这块土地时心境郁闷,他们的才情却更为恣意汪洋,诗篇里弥漫着五彩斑斓的悲凉。于是,原本倔强的湖湘文人精神更为丰盈,添上了深切的悲观与忧郁。但是,千百年来,浪花滔滔的湘江水,依然执着地奔涌,生生不息。(有删改)成于才学,失于才学贾谊智者见于未萌,愚者暗于成事。您就是这样的智者,您的思想意识过于超前,当同时代的大多数人正陶醉于“安且治”的升平气象时,您却清醒地看到了已经存在的各种尖锐问题。您在陈

24、政事疏中慷慨陈词:“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您在痛哭,您在流涕,您在仰天长叹!这是您发自内心的呐喊,是一个政治先知的预先警示,是出于一个青年政治思想家对国事的深切焦虑!于是您从遥远的长安,来到时为南蛮之地的长沙。立于湘江边上,湘江之水滚滚而逝,更增添了您心中的忧郁之情,屈原投江自沉的情景不觉在脑海中浮现。忠洁不阿的屈原受谗流放该地,如今自己也遭诬陷贬谪长沙,境遇何其相似。您触景生情,感慨万分,吊屈原赋横空出世!您虽受谗遭贬,未登公卿之位,但您具有远见卓识的政论和建议,大部分都已实行,这是那些身居高位而庸庸碌碌的公卿们所不能比拟的。天公不作美,您因梁怀王的意外死

25、亡忧郁而死。您的一生可用毛泽东的咏贾谊来概括:少年倜傥廊庙才,壮志未酬事堪哀。胸罗文章兵百万,胆照华国树千台。雄英无计倾圣主,高节终竟受疑猜。千古同惜长沙傅,空白汨罗步尘埃。这就是您,贾谊,成于才学,最终失于才学。建议阅读篇目:吊屈原赋贾谊论积贮疏贾谊治安策贾谊积文化常识1并吞八荒之心。八荒: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北、东北八个方向。荒为荒远之地。八荒原指八方最边远的地方。2履至尊而制六合。六合:天地四方(即上、下、东、南、西、北)。3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山东:崤山以东。4序八州而朝同列。八州:指“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梁州”。古时天下分九州,分别是兖州、冀州、

26、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梁州、雍州。秦居雍州,六国分别居于其他八州。后“九州”成为中国的别称。5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百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桂、浙、闽、粤等地,每个部落都有名称,统称百越。也叫“百粤”。古文中常泛指南方诸族。 诵国学经典先贤语录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选自礼记学记)古文今译玉石若不经过雕琢,就不会成为玉器;人若不学习,就不会懂得道理。知行启迪鲁迅先生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夜读难耐时,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辣得额头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 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