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江苏省震泽中学中学高一第二次月考物 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18.0分)1. 下列关于摩擦力的错误说法是A. 物体间若没有弹力就没有摩擦力B. 摩擦力与物体运动方向有时是一致的C. 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总是在同一直线上D. 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间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2. 如图所示,A、B两物体重力等于10N,各接触面间动摩擦因数都等于0.3,同时有F=1N的两个水平力分别作用在A和B上,A、B均静止,则地面对B的摩擦力和B对A的摩擦力分别为() A. 0N1N B. 1N
2、 1N C. 6N 3N D. 0N 2N3. 如图所示,质量分别为m和M的两长方体物块P和Q,叠放在倾角为的固定斜面上P、Q间的动摩擦因数为,Q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当它们从静止释放沿斜面滑下时,两物块始终保持相对静止,则物块P对Q的摩擦力为()A. ,方向平行于斜面向上B. ,方向平行于斜面向下C. ,方向平行于斜面向上D. ,方向平行于斜面向下4. 如图所示,在水平天花板的A点处固定一根轻杆a,轻杆a与天花板保持垂直,轻杆a的下端有一个轻滑轮O。另一根细线上端固定在该天花板的B点处,细线跨过滑轮O,下端系一个重力为G的物体。BO段细线与天花板的夹角,系统保持静止,不计一切摩擦。下列说法
3、正确的是A. BO段细线对天花板的拉力大小为B. 轻杆a对滑轮的作用力大小为C. 轻杆a和细线对滑轮的合力大小为GD. 轻杆a对滑轮的作用力大小为G5. 撑杆跳是一种田径运动项目。在这项比赛中,运动员双手握住一根特制的杆子,经过快速助跑后,借助杆撑地的反弹力量,使身体腾起,跃过横杆。现忽略空气阻力,关于运动员撑杆跳的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运动员起跳后的上升阶段,运动员始终处于超重状态B. 运动员起跳后的上升阶段,杆对运动员的支持力始终等于运动员对杆的压力C. 运动员起跳后的上升阶段,杆对运动员的支持力与运动员对杆的压力是一对平衡力D. 运动员起跳后的上升阶段,杆对运动员的作用力可能小于运
4、动员对杆的作用力6. 在如图所示中,A为电磁铁,C为胶木秤盘,A和C(包括支架)的总质量为M,铁片B的质量为m,整个装置用轻绳悬挂于O点.当电磁铁通电,在铁片被吸引上升的过程中,轻绳上的拉力F的大小为()A. B. C. D. 二、多选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24.0分.错选得0分,少选得2分)7. 质量分别为M和m的物块形状大小均相同,将它们通过轻绳跨过光滑定滑轮连接,如图甲所示,绳子平行于倾角为的斜面,M恰好能静止在斜面上,不考虑M、m与斜面之间的摩擦,若互换两物块位置,按图乙放置,然后释放M,斜面仍保持静止,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轻绳的拉力等于mgB. 轻绳的拉力等于MgC. M运动
5、的加速度大小为D. M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8. 如图所示,足够长的粗糙木板一端固定在水平地面上,另一端支起,与水平夹角为30时,一小滑块以初速度v0由底端冲上木板,滑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0.2,现将木板倾角变为60,仍使滑块以初速度v0由底端冲上木板,则与木板倾角为30时相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滑块的加速度不变B. 滑块的加速度变小C. 滑块在木板上能达到的最大位移变大D. 滑块在木板上能达到的最大位移变小9. 如图所示,长方体物体A贴在倾斜的墙面上,在竖直向上的力F的作用下,A、B物体均保持静止则关于墙面对物体A的摩擦力,B对A的摩擦力,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A. 墙面对物体A一定
6、有摩擦力B. B对A一定有摩擦力C. 若墙面对物体A有摩擦力,方向一定沿墙面向下D. B对A的摩擦力方向可能沿A的下表面向下10. 有一个直角支架AOB,AO水平放置,表面粗糙,OB竖直向下,表面光滑上套有小环P,OB上套有小环Q,两环质量均为m,两环间由一根质量可忽略、不可伸长的细绳相连,并在某一位置平衡如图所示现将P环向左移一小段距离,两环再次达到平衡,那么将移动后的平衡状态和原来的平衡状态比较,AO杆对P环的支持力N和细绳上的拉力T的变化情况不正确的是() A. N不变,T变大B. N不变,T变小C. N变大,T变大D. N变大,T变小11. 如图所示,A、B两条直线是在A、B两地分别用
7、竖直向上的力F去拉质量分别为mA和mB的两个物体得出的加速度a与拉力F之间的关系图线,由图线可知() A. 两地的重力加速度 B. 两地的重力加速度 C. 两物体的质量 D. 两物体的质量A. 两地的重力加速度B. 两地的重力加速度C. 两物体的质量D. 两物体的质量12. 如图甲所示,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的物块A,受到水平向右的拉力F作用,F与时间t的关系如图乙所示,设物块与地面间的最大静摩擦力fm与滑动摩擦力大小相等,则()A. 时间内物块A的加速度逐渐减小B. 时刻物块A的加速度最大C. 和时刻物块A的速度相等D. 时间内物块A一直做加速运动三、实验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8.0分)13.
8、如图所示为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装置示意图(1)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中,下列有关实际操作的说法正确的是()(多选)A实验中,当小车质量变化时,需重新平衡摩擦力B实验中,应该始终保持小车和砝码的总质量远大于沙和沙桶的总质量C平衡摩擦力时,小桶应该用细线通过定滑轮系在小车上,但是小桶内不能装沙D平衡摩擦力时,小车后面的纸带应当连接,因为运动过程中纸带要受阻力(2)纸带相邻两点的时间为T=0.02s,则根据下图所打纸带的打点记录,小车此次运动经点时的速度_,小车的加速度_(结果均保留两位小数)(3)在“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中,某同学做出的a的关系图线,如图所示。从图象中可以看出,作用在物体上的合力
9、F=_N。当物体的质量为2.0kg时,它的加速度为_m/s2。14. 在“探究力的合成规律”的实验中:(1)采用的科学方法是_(填相应的字母)A理想实验法 B等效替代法 C控制变量法 D建立物理模型法(2)下列是某同学在做该实验的一些看法,其中正确的是_(填相应的字母)A拉橡皮筋的绳线要细长,实验中弹簧秤、橡皮筋、细绳应贴近木板且与木板平面平行B拉橡皮筋结点到某一位置O时,拉力要适当大些,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弹簧秤刻度C拉橡皮筋结点到某一位置O时,两个弹簧秤之间夹角应取90以便于算出合力大小D实验中,橡皮筋应该与两个弹簧秤之间夹角的平分线在同一直线上(3)实验中的情况如图甲所示,其中A为固定橡皮筋
10、的图钉,OB和OC为绳线O为橡皮筋与绳线的结点图乙是在白纸上根据实验结果画出的图图乙中的F与F两力中,方向一定沿AO方向的是_(填F或F)(4)若两个弹簧秤的读数均为4N,且两弹簧秤拉力的方向相互垂直,则_(选填“能”或“不能”)用一个量程为5N的弹簧秤测量出它们的合力 四、计算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0.0分)15. (8分)一质量m 0.5 kg的滑块以一定的初速度冲上一倾角=37足够长的斜面,某同学利用传感器测出了滑块冲上斜面过程中多个时刻的瞬时速度,并用计算机做出了小物块上滑过程的v-t图象,如图所示 .(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取sin37=0.6,cos37=0.8,g= 10
11、 m/s2)求:(1)滑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2)判断滑块最后能否返回斜面底端?若能返回,求出返回斜面底端时的速度大小;若不能返回,求出滑块停在什么位置 .16. (8分)如图所示,A、B两木块用轻绳连接,放在光滑水平面上,在水平外力F12 N作用下从静止开始运动,轻绳中的拉力F13 N,已知A木块的质量是m16 kg,求:(1)A的加速度多大?(2)B物体的质量多大? (3)若轻绳可承受的最大拉力是5N,为了保证绳子不会断,拉力F的最大值是多少?17. (12分)如图甲所示,质量为m1 kg的物体置于倾角为37的固定斜面上(斜面足够长),对物体施加平行于斜面向上的恒力F,作用时间t11 s
12、时撤去力F,物体运动的部分vt图象如图乙所示,设物体受到的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取sin37=0.6,cos37=0.8,g10 m/s2. 求:(1)物体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2)拉力F的大小;(3)t4 s时物体的速度18(12分)如图所示,在光滑水平地面上放有质量M=3kg的长木板,在长木板的左端放有m=1kg小物块,小物块的大小可忽略不计,小物块以某一初速度v0=4m/s向右做匀减速运动,已知小物块与长木板表面间的动摩擦因数=0.3,当小物块运动了t=1.5s时,长木板被地面装置锁定不动,假设长木板足够长,g=10m/s2求:(1)长木板锁定前加速度的大小(2)锁定时小物块、长
13、木板各自的速度(3)长木板被锁定时,小物块距长木板左端的距离物理月考试卷答案【答案】1. C2. A3. B4. D5. B6. D7. AD 8. BD9. BC10. ACD11. AD12. BC13. ;14. B ;、B;不能 15. 16.(1)a=0.5 (2)m=18kg (3)20n17. 解:根据速度时间图线知,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匀减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解得:,;由知,;设撤去力后物体运动到最高点时间为解得;则物体沿斜面下滑的时间为;设下滑加速度为,由牛顿第二定律得:;解得:;所以时物体的速度:,沿斜面向下。18. 解:设小物块滑上长木板后经过时间与长木板具有共同速度,共同速度大小为对小物块:, 对长木板:,故在长木板锁定前加速度的大小为;解得,s因为,故小物块与长木板达到共同速度后一起向右匀速运动故锁定时小物块、长木板的速度都为小物块运动的位移为:m长木板运动的位移为:m长木板被锁定时,小物块距长木板左端的距离为:m- 8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