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时作业(二)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选择题1封泥又叫“泥封”。它不是印章,而是古代用印的遗迹。封泥中隐含着诸多历史信息。下图是西汉时期关于地方制度的封泥,从中不能获取的历史结论是()A西汉地方上继承秦朝制度B西汉初年分封同姓王C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D中央和地方矛盾激化2“吏多苛政,政教烦碎,大率咎在部刺史,或不循守条职,举错各以其意,多与郡县事,至开私门,听谗佞,以求吏民过失”这一材料反映了西汉中期以后刺史()A刚刚开始设立B仅仅负责监察地方C逐渐干预地方行政D逐渐失去其作用 3据新唐书百官志记载,唐代以三省首长“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
2、以他名”。唐代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凸显宰相位高权重的地位B利于解决皇帝和宰相的分歧C强化皇权对相权的控制D借助强化相权加强君主专制4“淳化中太宗患中书权太重,且事众,宰相不能悉领理。向敏中时为谏官,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据此分析北宋强化君权的显著特点是()A重用亲信 B频换丞相 C分化事权 D废除宰相5“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供赋之入,朝廷不预,一归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曰计省,位亚执政,目为计相。”(宋史)文中的“”应为()A通判 B中书门下 C枢密院 D三司6“这种选拔人才的制度,其弊端也是一目了然的:那就是主观性太强,一切唯选拔者马首是瞻说你行就行
3、,不行也行;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符合这一评价的制度是()A世袭制 B禅让制C察举制 D科举制7元朝人称其政治制度为“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这一政治制度()有利于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调整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A BC D8“正统(明英宗年号)十年,始命内阁与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堂上官、六科掌印官会议,遂为例”(清王士池北偶谈)出现这一现象的制度性原因是()A确立三公制 B建立三省制 C废除丞相制 D设立军机处9在谈到明朝内阁的作用时,有学者指出:“内阁成员犯不着为了皇帝去得罪其他文官,事实上他们也没有这个权力。没有宰相的
4、权力和地位,却要承担宰相的罪责,去充当皇帝的挡箭牌、替罪羊,这是任何明智的人都不会去做的事情。”这意在说明内阁的设立()A不利于政府机构间的协调与督察B加强了对百官的监察C弥补了明太祖废丞相带来的弊端D直接导致了皇权削弱10明史描述都察院:“职专纠劾百官,辩明冤枉,提督各道,为天子耳目风纪之司。”据此判断,明朝时期都察院()A职权与汉武帝时期十三州部刺史相同B中央监察机构,且为地方监察机构上级C可以风闻奏事,实现对社会舆论的监督D中央派驻地方的监察机构,为帝王耳目11清末御史张瑞荫的奏折中说:“自设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指屈,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军机处虽为政府,其
5、权属于君;若内阁,则权属于臣。”与材料的看法一致的是()A军机处实际上掌握了最高行政权B军机处有助于树立官场廉政之风C军机处官员多是平庸之辈D内阁制有利于加强皇权12对下表中“大臣”职能所反映的时代特征叙述正确的是()1.发折奏事处将官员奏折下发大臣2.接折章京将奏折送大臣阅3.见面大臣将奏折送皇帝处请旨4.述旨将皇帝旨意拟成谕旨再交皇帝御览5.过朱皇帝朱笔改定奏折6.交发将谕旨下发有关衙门实施7.开面谕旨以年月日为序抄录备案8.交折将原奏折交内奏事处9.月折将奏折复本每月一编10.随手将谕旨、奏折重点二季一编11.封柜将月折、随手档收柜题封A.宰相分工明确,行政效率提高B政府机构臃肿,国家积
6、贫积弱C档案管理周密,文化日渐繁荣D专制皇权强化,阻碍社会发展二、非选择题13有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政治观念与政治理论,偏重在政府的职权与责任,要求政府能尽职胜任,选贤与能。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到战国之世,世变益亟。古代的贵族,其地位,是与君主相逼的,起于孤寒之士则不然,君主要整顿政治,扩充自己的权力,都不得不用游士于是君主与游士结合,以打击贵族,贵族中较为有用的,亦不可不引用游士。选举之局益盛,世袭之制愈微。吕思勉吕著中国通史材料二汉高祖初得天下,即下令招贤。直到汉武帝,这一趋势达到正式的法制化这样由教育与行政服务之实地观察,与选举与考试四项手续,而始获正式进入政府。钱穆中国传统政治材料三魏晋
7、时代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钱穆国史新论材料四(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樊树志国史概要请回答:(1)结合材料一与所学知识,分析“选举之局益盛,世袭之制愈微”的时代背景。(2)结合材料二、三,谈谈西汉与魏晋时代选官制度的相同点。(3)根据材料四,
8、概括隋朝官吏制度的特点。(4)综合上述材料,战国至隋朝选官制度的演变体现了哪一历史趋势?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明朝中央机构示意略图 材料二寓封建(注:即分封)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有司之官无肯为其民兴一日之利者,民乌得而不穷,国乌得而不弱?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材料三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古者不传子而传贤,其视天子之位,去留犹夫宰相也。其后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宰相既罢,天子之子一不贤,更无与为贤者矣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
9、学校之意始备。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黄宗羲明夷待访录(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明朝中央机构与过去比较发生的重大变化是什么?这一变化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怎样的发展趋势?(2)概述材料二中顾炎武提出的思想主张,并予以简要评价。(3)材料三中,黄宗羲提出了怎样的政治设计?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观点产生的主要原因。课时作业(二)1D解析 由材料中“河间王刘辟疆”可判断B正确,由材料中“汝南郡项县”判断A正确,结合A、B的分析可判断C也正确。D在材料中并没有体现。2C解析 从材料中刺史“多与郡县事,至开私门,听谗佞”,可以看出刺史已经与地方郡县官吏相互
10、勾结,干预政事,故C正确。刺史本来是中央派遣来监察地方的机构,但材料所述已经超出了这个职权,其作用越来越大,排除B、D项;A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3C解析 材料大意是:为了控制相权,皇帝逐渐任用一些资历较轻的官员参与朝政,实际行使宰相的权力,但是由于没有宰相崇高的地位,便于控制,实质削弱了相权,强化了皇权。故C项符合题意。4C解析 解答据关键信息“事众,宰相不能悉领理”“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等,可知宋代不断分割宰相的权力来强化君权,C项正确;A、B、D三项未从题干中反映出来。5D解析 从材料“一归通管盐铁”说明文中的“”应该掌管财政方面,故选D。A是掌管地方监察,B是掌行政
11、,C是掌军事。6C解析 据材料中的“主观性太强”可以排除A、D两项,由“一切唯选拔者马首是瞻”可以排除B项。汉代察举制下,由地方郡国官员推举人才,选官带有较大的主观性,容易任人唯亲,故选C。7D解析 “都省”指的是元朝中央的中书省,“十省”指的是地方的行省。由题干内容可知,中央事务由中书省掌管,地方则采用行省制度。这一材料分析了元朝中央和地方的政治制度,因此选D。8C解析 注意题干材料中的时间限制“正统(明英宗年号)”,由此判断选C项。A项出现在秦朝,B项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D项出现在清朝,皆排除。9A解析 由材料中“内阁成员犯不着为了皇帝去得罪其他文官”“没有宰相的权力和地位,却要承担宰相
12、的罪责,去充当皇帝的挡箭牌、替罪羊”等信息可知,在明代,内阁成员往往会与文官阶层利益一致,往往不会因考虑皇帝的意志而得罪大臣。这种害怕得罪人的心理不利于政府机构间的协调与督察,故选A。内阁的设立并未加强对百官的监察,排除B;内阁并非丞相,设立内阁并不能弥补明太祖废丞相带来的弊端,排除C;D项与史实不符。10B解析 “职专纠劾百官”,即负责对中央官员的监察。明代依十三道,分设监察御史。“提督各道”中各道泛指地方各省。“提督各道”指辑录、督查地方各省,属地方监察机构的上级部门。故B正确。材料表明,明朝都察院有多重职能,除传统的监察职能外,还要辩明冤枉、为天子耳目风纪之司。西汉州部刺史巡察所属郡、国
13、,督察郡、县官吏和地方豪强,纠举不法,弹劾污吏。两相比较,可知二者职权有差异,排除A。C、D两项对材料的理解不全面,可排除。11.B解析 据材料可知,“自设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指屈”故排除C项;“军机处虽为政府,其权属于君”故排除A项;D项虽表述正确但与主题不符;据“自设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指屈,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可以判断军机处的设立有助于树立官场廉政之风。12D解析 清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职责仅为“跪受笔录,上承下达”,无专断、决策等权力,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材料反映了军机处的职能。故D项正确。13(1)经济:铁犁牛耕的推广使用,封建土地私有制日益形成。政
14、治:地主阶级日益崛起(士阶层日益活跃,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各诸侯国打击奴隶主贵族,加强中央集权。思想文化:百家争鸣局面形成;“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2)其目的都是为了选拔人才;都呈现制度化;都是地方向中央举荐人才。(3)官吏任免权和考核权收归中央;以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科举制日益完善。(4)中央集权不断强化。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古代中国选官制度发展脉络的理解。第(1)问据材料一战国时期世袭制度走向衰落的历史背景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思考。第(2)问据材料二、三提供的信息,可以从目的、制度建设、举荐方式等方面加以分析。第(3)问隋朝官吏制度的特点可以直接根据材料四
15、提取,从考试方式、中央的地位、制度完善等方面加以概括。第(4)问可以从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角度思考。14(1)变化:宰相制度最终废除,内阁制建立。趋势:君主专制不断加强。(2)主张:“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的分权思想。简评:批判君主专制,揭露官僚腐败,具有进步性;但还不具有近代的“民权”意识。(3)政治设计:黄宗羲提出皇权需要宰相制度补救,应以学校为议政和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以限制君权、弥补君主专制的弊端。原因: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明朝的衰亡,明末清初思想界的活跃。解析 第(1)问可结合材料一概括指出明太祖对中央机构的调整及趋势。第(2)问考查了顾炎武对封建君主专制的批判,可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进行回答。第(3)问考查了黄宗羲政治方面的思想主张,主张产生的原因可根据所学知识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