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河北省辛集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阶段检测试题(12.31)考试时间:90分钟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40小题,共80分)1我国史前时代的文化遗存,从漫天星斗走向中原核心,初步奠定()A多元一体的格局B大一统的政治格局C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D邦国林立的万邦局面2“中丁”以前,凡商王法定配偶所生儿子,都有权继承王位,兄弟皆以长幼为序,兄终弟及,幼弟死后王位应复归于长兄之子继承。这说明“中丁”以前()A父死子继是王位继承主要方式B未形成严格的嫡长子继承制C王权继承与宗教活动紧密相关D王位世袭制度被严重破坏3商朝前期龟甲占卜所问,巨细靡遗,包括祭典、任免、征伐等大事公事,及疾病、生
2、育等小事私事;而后期则仅及于祭祀、田猎征伐等例行公事大事。前期由贞人选卜问内容,宣布占卜结果;后期则由商王自选卜辞内容,甚至自己判断吉凶。这一变化反映出商朝( )A王权统治的加强B神权与王权共治的特点C君主专制得到了强化D神权与王权矛盾日益激化4西周以镐京为都城,除此之外在王畿区广设都邑宫馆,在王畿区以外的交通要道沿线及族群关系复杂的边疆地区设置王帐,供周王“巡狩”时驻跸。此举()A实现周王对地方的直接控制B以监察异姓功臣为首要目的C适应管控地方强化王权之需D建立起沟通全国的交通网络5有学者说:“(西周时)周天子只是国家现实与精神上提纲挈领的领袖,是天下的共主,是国家主权的体现者,天下诸侯则可
3、以在周室礼乐制度下各得其所、各行其道。”由此可知,他认为西周时()A国家实现了形式上统一B分封制度走向了瓦解C中央集权制得到了强化D礼乐制度削弱了王权6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最讲“爱”的莫过于墨子,誉之为“世界平等博爱主义第一大家”,这是因为墨子的主张()A代表手工业者的利益B倡导主动地爱护别人C强调爱不分厚薄亲疏D强调各国要和平相处7成语“守株待兔”出自先秦著作韩非子五蠹,其中“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体现了该思想家在政治上的主张。下列属于该思想家言论的是()A“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B“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D“贤者举而上之,不肖者抑而废之”8
4、有人把春秋战国各种思想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中央集权的法制派”“提倡节俭与互爱互利的反战派”“拥有无限同情心与爱心的礼仪派”。下列正确对应描述的是A儒、道、墨、法B墨、儒、法、道C法、儒、道、墨D道、法、墨、儒9春秋时期,各诸侯国都十分讲究外交辞令,如有的以谦逊之礼来消除别国的戒心;有的盛气凌人,霸气十足;有的掌握分寸,留足余地,争取舆论的支持。这些外交辞令出现不同风格主要是因为A不同思想派别的影响B诸侯实力强弱差别C铁制生产工具的普及D社会大变革的推动10仔细观察下图的漫画作品,我们能够从中读取到关于秦朝的历史信息是A有人主张继续沿用西周分封制B在全国范围推行了郡县制C建立起了封建
5、的官僚政治体制D图中制度确保了国家统一11对古代中国两千余年的政治制度,有学者将其称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民主的对立面。也有学者认为,古代中国的皇帝很难做到为所欲为的专制。下列制度中最能制约皇权的是A秦汉的宰相制B古代的监察体制C九品中正制D明清的内阁制12有学者论及中国某制度时指出:“举千里之郡而命之守,举百里之县而付之令片纸可罢,一言可令,而无尾大不掉之患,尺地、一民、财赋、甲兵皆归之于天子。”他论及的制度A提高了地方的自主权B以三公作为最高长官C权力由贵族世袭垄断D在秦统一后全面推行13三国时期学者孟康解释“中朝”说,“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
6、。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汉朝实行中外朝制度A利于加强控制地方B旨在终结丞相制度C有利于加强皇权D加速了西汉的灭亡1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国家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这些因素包括出现了几次局部的统一 出现了民族交融士族形成左右政局的力量 北方政权逐渐强大ABCD15“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下列史实符合马克思这一论断的是A东晋延续了西晋统治时期的政治体制B三国时期吴国开发了江南地区经济C战国时期赵武灵王进行胡服骑射改革D十六国大都采用中原模式国号年号16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特征是()A繁荣开放的社会风貌B政权分
7、裂与文化停滞C中外交流与经济发展D民族交融与政权更迭17中国古代发生改朝换代的情形有很多种。其中,统治集团发生内乱、少数民族乘虚而入是种并不罕见的情形。该情形除发生于西周外,还发生于()A西汉B西晋C东晋D东汉18对如图所示的两幅魏晋壁画解读合理的是()A经济重心南移B农业生产恢复C社会分工扩大D民族交融加强19周杰伦在一首歌中唱到:“兰亭临帖,行书如行云流水忙不迭,千年碑易拓却难拓你的美;真迹绝,真心能给谁。”将古典的韵味与流行音乐完美结合。歌词中涉及到的书法家是()A颜真卿B柳公权C王羲之D张旭20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因具有使人们排遣苦闷、消弭死亡恐惧的作用而繁荣,但佛教徒主张佛法的“六度
8、”与儒学的“五常”名异实同。梁代僧人顺更讲,“释氏(释迦牟尼)之训,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妻和柔。”这反映了()A传统的价值观逐渐变异B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C佛教主动适应社会需要D三教合流的趋势已出现21中书、门下两省是以皇帝的名义草拟和颁发诏令,且门下审复的第一个手续就是向皇帝复奏画敕,最后一个手续是用皇帝的宝玺进行“印逢”。这说明三省六部制()A巩固完善中央集权制度B有利于专制皇权的加强C建立了科学的行政体系D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22下图是秦朝与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示意图,比较两图最能说明的实质问题是()A唐代中央官吏日渐增多B唐代以分权而得以加强皇权C唐代尚书省的权力最大D太尉的权力下放到
9、兵部23藩镇割据是唐朝末年形成的一大恶瘤。与这一“恶瘤”的产生密切相关的是()A安史之乱B黄巢起义C五代十国D黄袍加身24陆贽评论某制度时说:“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以之为理,则法不烦而教化行;以之成赋,则下不困而上用足。”这一制度()A由北魏孝文帝首创B与均田制相始终C特点是土地为标准D解决了贫困问题25顾炎武在 日知录中指出:唐代州县政府,修筑的城郭必皆宽广,街道必皆正直,官署也多基址弘敞,而宋代以来,州县政府所修筑的城郭、街道和官署,相对简陋,且有越来越简陋的趋势。对唐宋这一变化最合理的解释是()A宋代与大唐相比,国力渐趋衰弱B宋代中央集权加强,地方财政困窘C宋代不重视城市
10、建设,规划性差D宋代君主专制加强,皇帝威势凸显26自古以来,各族人民驰骋于中华大舞台。史书所述“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的民族是()A蒙古族B突厥族C女真族D匈奴族27武侠小说天龙八部以我国历史上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为背景,契丹人萧峰是小说中主要人物之一。在9世纪初,建立契丹国的是()A耶律阿保机B赵匡胤C元昊D完颜阿骨打28宋代经济的大发展,特别是商业方面的发展,或许可以称之为中国古代的“商业革命”。宋代商业发展的突出表现是()A太湖流域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B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C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D兴起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市镇29
11、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而宋代出现了富商大贾“榜下捉婿”的现象。商人地位出现变化的原因是()A文人社会地位提高B商人可以参加科举考试C官僚机构日益扩大D重农抑商政策出现松动30有学者认为,将长幼有序、男女有别、恪守本分等生活理念,包括遵守国家法令的教育内容等推广到全社会每一个家庭,是理学的功劳。下列能体现这一“理学功劳”的是A程颢的定性书B程颐伊川易传C朱熹的童蒙须知D王守仁传习录31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以胡惟庸之事,对沿袭近两千年的传统君主专制政治架构的核心部位作出重大修改。这里的“修改”是指()A恢复三省制B废行省设三司C废除宰相制D确立内阁制32马克思指
12、出:“推动这个新的王朝实行这种政策的更主要的原因,是它害怕外国人会支持很多的中国人在被鞑靼人征服以后大约最初半个世纪里所怀抱的不满情绪。”这种政策是指A重农抑商政策B“海禁”政策C工商皆本政策D“羁縻”政策33明清时期,晋商以山西富有的麦、棉、皮、毛、木材、旱烟等特产,套换江南的丝、绸、茶、米,又转销西北、内蒙古等地,其贩运销售活动遍及全国。这反映出当时()A农副产品开始了商品化的进程B区域之间的长途贩运贸易兴盛C区域位置决定了商业贸易发展D晋商在当时商帮中实力最强大34黄宗羲认为:“秦变封建而为郡县,以郡县得私于我也;汉建庶孽,以其可以藩屏于我也;宋解方镇之兵,以方镇之不利于我也。此其法何曾
13、有一毫为天下之心哉!”从历史的分析中,黄宗羲揭示出传统政治()A因循反复的特点B走向衰败的轨迹C家天下的本质D集权体制的根源35清朝继承发展明朝督抚制度的同时,在东北、外蒙和新疆设立五个将军辖区,在内蒙古设立盟旗。以上这些措施()A比元代行省制更先进B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C推动朝贡体系的发展D说明国家治理方式灵活多元36“一代大儒”王夫之声称,盐业利润很高,应该放开给商人去经营;文化人做生意不仅不是丢人的事情,而且更被人所推崇,徽商、晋商涌现出许多“儒商”称号的生意人。这表明,明清时期( )A传统重义轻利思想已被完全抛弃B商品经济的繁荣冲击了传统观念C早期人文主义思想有了一定发展D专制主义
14、中央集权统治有所松动371848年,徐继畬刻印出版瀛环志略,首以“地球平圆全图”为引,介绍东西半球的概况,然后展示“皇清一统舆地全图”,显示中国在亚细亚之东南。当时文人指出徐继畬“一意为泰西声势者,轻重失伦,尤伤国体”。这一现象说明了()A“天朝上国”观念亟待突破B中国对世界的认知较客观C“中体西用”思想付诸实践D中华民族的意识开始觉醒38有诗云:“卅年求富更求强,造炮成船法仿洋。海面未收功一战,总归虚牝掷金黄。”与上述内容有关的历史事件是()A第二次鸦片战争B甲午中日战争C中法马尾海战D八国联军侵华39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非常广泛,其主要内容是历史上农民起义所提出的“均贫富”“均田”“免粮”等
15、思想的继承、发展和制度化。这说明,天朝田亩制度()A满足了农民得到土地愿望B脱离实际且根本无法实现C具有了绝对平均主义思想D是农民反封建斗争的结晶40有人指出,这个条约是清统治者给自己立下的“空前的卖身契”,标志着清统治者彻底变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该人评价的是()A天津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二、材料分析题(41题10分,42题10分,共计20分)41阅读下列材料:(10分)材料一 洋务派创办的著名新式学堂年代学堂名称类别1862京师同文馆外语1866福州船政学堂军事1876福州电气学塾科技1880天津电报学堂科技1887广东水陆师学堂军事材料二 中国近代型的新式学堂最早是由
16、西人创办。到1860年,基督新教在华办的各类学校不下50所。国人自办新式学堂始于洋务派,但这些学堂一般都规模小,为科举正途所歧视。与此相适应,当时中国的旧式书院约有4500所,就读秀才有90万,童生约200万。到1909年,新式学堂已达59117所,在其中就读的学生人数超过160万。材料三 康有为指出:“夫因(八股)文体之极弊,而欲废四书文者,过激之说也。厘正文体乃以尊四书,变通流弊乃以符旧制。其为事至顺,其图变至易,其所关至大,其收效至神。”维新派认为,教育“不当仅及于士,而当下达于民;不当仅立于国,而当遍及于乡”。(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洋务派创办新式学堂的类型及目的。(2分
17、)(2) 根据材料二,概述晚清时期中国新式教育发展的特点。(5分)(3) 根据材料三,概括康有为对科举制的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维新派的教育主张在变法中的体现。(3分)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材料一 明代文人结社风气浓厚,隆庆、万历时期的文人社团达到了41例,天启至崇祯前期更是达到了68例。明初文人社团人数通常在10人左右,明代中后期则有数十甚至上百人,复社成员人数达到三千多人,势力覆盖大江南北。兴起之初的文社,主要活动是精研八股、选文刻书,以便在科考场上脱颖而出。明代末年朝内政要“援社为重”,朝外社团则“丐党为荣”。复社士人以东林党后继为已任,讽议朝政、评论官吏,他们要求开
18、放言路,革除朝野积弊,反对权贵贪纵枉法。这些针砭时政的主张得到当时社会的广泛同情与支持,同时也遭到宦官及其依附势力的激烈反对。摘编自张涛明清之际文人社团发展的历史转向等材料二 中国近代社团文化缘起于戊戌维新时期,维新派捉出“合群救国”“合力求.知”的思想主张,得到向近代知识分子转化的新绅士的响应,从京师到地方组织起来了数十个学会。其中有以政治活动为主体的学会,如强学会、保国会;也有以讲求知识与学术为旨趣的学会,如上海的务农会、地图公会、浙江的化学公会,主要是仿效西方学会的范式,研究专门知识或新学,力图在知识与技术方面,促进社会进步;还有以社会改良风俗为主的学会,如不缠足会、戒鸦片烟会等。戊戌时
19、期的学会一般都有公开的章程,明确规定其宗旨、活动内容、会员入会条件、会务管理制度等。上海强学会章程里规定学会要举办的各项事务,“每事各有详细章程,举办以后,随时集议”。各学会都设有会务管理和办事的机构,负责人和管理人员一般都是采取选举形式产生。摘编自彭平一、曾杰论戊戌学会的现代社团特征等(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中后期文人社团的主要变化,并分析其原因。(5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戊戌变法时期的学会特征,并说明其影响。(5分)12月月考 高一 历史答案1. 【答案】A根据材料“从漫天星斗走向中原核心”可知,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初步奠定了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A正确;
20、大一统政治格局是秦汉时期确立的,排除B;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是西周确立的,排除C;万邦林立局面无法体现“中原核心”,排除D。【教材】第3页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课后“学习拓展”; “史前时期”指有文字记录之前的中国人类社会。 2.【答案】B由材料“兄弟皆以长幼为序,兄终弟及,幼弟死后王位应复归于长兄之子继承”可知,当时的王位继承制遵循的是兄终弟及的原则,还未确立稳定的嫡长子继承制,这说明王位继承制还处于探索阶段,故选B;材料反映的是兄终弟及是王位继承主要方式,排除A;C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材料在王位继承遵循兄终弟及原则,无法体现王位世袭制度被严重破坏,排除D。3.【答案】A商朝前期事无巨细
21、均由贞人占卜决定,表明王权在神权之下,但商朝后期仅例行公事大事占卜,商王甚至自己判断吉凶,表明王权的地位在逐渐上升,故选A项;据商朝“后期则由商王自选卜辞内容,甚至自己判断吉凶”,排除B项;商朝尚未形成君主专制,排除C项;根据材料无法得出“矛盾日益激化”,排除D项。4.【答案】C西周王室在王畿控制区域设置都邑宫馆,在王畿以外交通要道沿线及族群关系复杂的边疆地区设置王帐,以供周王“巡守”,这些宫馆王帐是周天子管辖地方的地标,适应了周王强化对地方的管控需要,C正确;A错在“直接控制”,排除;宫馆王帐并不是针对异姓功臣,排除B;宫馆王帐专属周王使用,不属于交通设施,排除D。5.【答案】A题干观点认为
22、西周的天子是天下共主,是国家主权的体现者,诸侯只能在周王室制定的礼乐制度框架下各得其所,各行其道,说明西周最高统治集团在形式上统一了国家,A正确;B不符合史实,西周时期确立了分封制,排除B;诸侯能够各行其道,说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有限,不属于中央集权,排除C;礼乐制度是约束诸侯的途径,有助于加强王权,排除D。6.【答案】C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即无差别的去爱所有人,强调爱不分厚薄亲疏,故选C;ABD中的说法不能准确体现墨子兼爱的含义,与题意不符,排除。7.【答案】B韩非子主张变革,这属于法家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家主张“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B正确;A体现了辩证法思想,属
23、于道家,排除;C是民本思想,属于儒家思想,排除;D主张选贤任能,属于墨家主张,排除。8.【答案】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道家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符合材料“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的说法;法家主张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符合材料“中央集权的法制派”的说法;墨家主张兼爱、非攻,符合材料“提倡节俭与互爱互利的反战派”的说法;儒家主张的是仁和礼,符合材料“拥有无限同情心与爱心的礼仪派”的说法,因此D正确,ABC排除。故选D。9.【答案】B支持国家外交的是国家实力,所以不同外交辞令的出现主要还是源于诸侯国势力的强弱差别,故选B;不同思想派别不可能成为外交辞令出现不同风格的原因,排除A;铁制生产工具的普及反映
24、的是生产力的进步,和外交辞令的风格不同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社会大变革是当时的社会大背景,对各诸侯国来说是一致的,并不会导致外交辞令出现不同,排除D。10.【答案】C根据“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建立起三公制度,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官员由皇帝任免,使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故选C;A、B图片信息无法体现,排除;图片信息无法体现三公制实施的效果,排除D。11.【答案】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汉时期的宰相权力较大,一定程度上能够制约皇权,A正确;古代监察制度是服务皇权的,排除B;九品中正制是选官制度,不能制约皇权,排除C;明清内阁是皇权强化的产物,不能制约皇权,排除D。12.【
25、答案】D材料“举千里之郡而命之守,举百里之县而付之令”是对郡县制的描述,这一制度在秦统一后全面推行,D正确;郡县制是中央集权的产物,缩小了地方的自主权,A排除;B是对三公九卿制的描述,B排除;郡县制是官僚政治的表现,C排除。故选D。13.【答案】C汉朝实行中朝削弱了以丞相为首的外朝权力,加强了君主专制,故选C;中朝属于加强君主专制的中央制度,与地方无关,排除A;中朝并没有终结丞相制度,排除B;中朝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并不是加速西汉灭亡的因素,排除D。故选C。14.【答案】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北方地区出现了几次局部的统一 ,而且这一时期出现了民族交融,同时北方政权逐渐强大,为统一创造了
26、条件,D正确;士族左右政局不是统一的因素,排除A、B、C。15.【答案】D根据所学,东晋延续了西晋统治时期的政治体制属于汉族政权自我的延续,并不是征服者与被征服者的关系,故排除A;吴国对江南的开发属于对落后地区的经济改造,故排除B;赵武灵王吸收北方少数民族的作战方式,提高了赵国的战斗力,也不存在征服与被征服关系,故排除C;“十六国大都采用中原模式国号年号”说明征服汉族的少数民族在文化上主动向汉文明靠拢,D项符合主旨,故选D。16.【答案】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民族融合的加强,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密切,并逐渐融合为一体。各族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27、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因此D正确,ABC排除。故选D。17.【答案】B根据所学,西晋被外来的匈奴所灭,与时间相符,B正确;ACD项都不符合题意。18.【答案】D图片反映出北方少数民族进行农耕,而汉族放牧,这是汉族与少数民族的融合,故D项正确;ABC项不能从材料中反映出来,故排除。19.【答案】C根据材料“兰亭临帖,行书如行云流水”并结合所学可知,东晋的王羲之擅长行书,且是兰亭集序的作者,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涉及的是“兰亭临帖”即可判断出是兰亭序,因此颜真卿、柳公权、张旭三项都与材料不符,A、B、D三项错误。20.【答案】C佛教徒主张佛法的“六度”与儒学的“五常”名异实同,“释氏(释迦牟尼)之
28、训,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妻和柔。”说明佛教思想主动适应社会需要,故选C;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儒家思想仍然是社会主流思想,排除B;材料信息没有涉及道家思想,排除D。21.【答案】B据题意可知,三省六部制下诏令的草拟和发布最终都要经由皇帝同意,加盖皇帝的印玺,这说明三省六部制最终还是为了强化皇权专制,故选B;三省六部制属于中央中枢机构,和加强中央集权无关,排除A;三省六部制最终还是为皇权服务的,C项说法过于夸张,排除;D项内容与题意主旨不符,排除。22.【答案】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省六部制使相权一分为三,分化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因此B正确;ACD与材料无关,不属于本质问题,排除。故选B。
29、23.【答案】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开元末年唐玄宗朝政日趋腐败,社会矛盾越来越尖锐,终于于755年爆发叛乱,该叛乱就是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后,唐朝中央政府衰微,一些实力雄厚的藩镇拥兵自重,不听从中央节制,形成“国中之国”的局面。所以这一“恶瘤”的产生与安史之乱密切相关,故选A项;黄巢起义是在唐朝后期,五代十国是在唐朝灭亡后,黄袍加身的是后周大将赵匡胤,BCD三项错误,均排除。24.【答案】B租庸调制实施的基础是均田制,随着均田制被破坏,租庸调制随之结束,故B项正确;纳庸代役是唐代首创,故A项错误;纳税标准除土地还有人丁,故C项不准确,排除;D项夸大了租庸调制的作用,故排除。25.
30、【答案】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期通过转运使将地方的大部分财赋转移到中央手中,这就导致了地方政府财政紧张,因此说明的是宋代中央集权加强,地方财政困窘,B正确;宋代的经济实力整体强于唐朝,A排除;C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26.【答案】A根据“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与蒙古族的崛起和统一中国有关,故选A;“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等信息明显与突厥、女真和匈奴无关,排除BCD。27.【答案】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907年,耶律阿保机成为契丹部落联盟首领,916年始建年号,建国号“契丹”,定都上京临潢府,因此A正确,BCD排除。故选
31、A。28.【答案】B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是在宋代,是宋代商业发展的突出表现,故选B;A项是农业方面的表现,排除A;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和兴起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市镇都是在明清时期,排除CD。29.【答案】D依据题干材料可知,汉代“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这说明,汉代实行严格的重农抑商政策,宋代出现了富商大贾“榜下捉婿”这说明宋代商品经济发展,使得商人的地位比在汉代提高了,政府不再对商人的日常生活严格限制,这是重农抑商那个政策松动的表现,D正确;ABC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D。30.【答案】C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男女有别、恪守本分等生活理念,且推广到全社会的每一个
32、家庭,反映了儒学思想日益社会化和世俗化,朱熹的童蒙须知从各种日常生活的细节入手,引导儿童成为符合儒家伦理道德需求的“正人”,C项正确;定性书是程明道回答张横渠问如何定性的一封回信,为明道哲学最为重要的代表作之一,A项错误;伊川易传研究易学,阐明了程颐的义理思想,批评了传统的象数派,将义理派推向了新的高峰,B项错误;王守仁传习录记载了他的语录和论学书信,排除D项。31.【答案】C根据材料“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以胡惟庸之事,对沿袭近两千年的传统君主专制政治架构的核心部位作出重大修改”结合所学可知,明太祖朱元璋鉴于历史上丞相“专权乱政”、妨碍皇帝行使权力的教训,以胡惟庸案为借口正式下令罢
33、除丞相职位,因此材料中“修改”指的是废除宰相制度,C项正确;材料所述明太祖朱元璋“修改”指的是废除丞相以加强皇权,没有恢复三省制,A项错误;废行省设三司(提刑按察使司负责司法、都指挥司负责军事,布政使司负责民政),B项错误;明成祖时期正式设立内阁,而不是明太祖时期设立,D项错误。32.【答案】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推行“海禁”政策的主要原因在于,害怕外国人支持国内人民的反满斗争,B项正确;重农抑商政策与民族的征服和民族矛盾无关,A项错误;清政府并未推行工商皆本政策,C项错误;“羁縻”政策是唐代对西北民族的政策,D项错误。33.【答案】B根据“晋商以山西富有的特产,套换江南的转销西北、内蒙古
34、等地”可知,当时晋商进行的是区域之间的长途贩运贸易,“其贩运销售活动遍及全国”说明区域之间的长途贩运贸易兴盛,故选B;材料无法体现“开始”,排除A;C表述太绝对,错误;材料只反映了晋商的贸易情况,没有其他商帮的对比,不能得出D想的结论,排除D。34.【答案】C黄宗羲认为郡县制、郡国并行制、宋朝削弱地方君权这些政治制度都是为了君主私利,而不是为天下考虑,故C正确;题意并未体现政治制度的因循反复的特点,故A错误;题意没有体现走向衰败的问题,故B错误;题意没体现集权体制的根源,故D错误。35.【答案】D材料说明清朝在地方管理上不仅有督抚制,还有将军辖区和盟旗,即国家治理方式灵活多样,故选D;这些措施
35、并不一定比元代行省制更先进,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国家治理方式的灵活多样,并不是强调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清朝内部的地方管理制度,朝贡体系属于对外交往,排除C。故选D。36.【答案】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连“一代大儒”王夫之都声称要提高商人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这说明明清时期的商品经济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当时的传统观念,故选B。A项说法过于绝对,明显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并未体现王夫之对人性的关注,故无法得出C项结论,排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在明清时期得到了空前的强化,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37.【答案】A材料反映了徐继畬的瀛环志略指出“地球平圆
36、”,中国在亚细亚之东南,却遭到当时文人的指责和批判,这说明当时中国人“天朝上国”观念依旧顽固,亟待突破,故选A;材料只反映了徐继畬对世界的认知,不能说明中国对世界的认知较客观,故排除B;材料未涉及“中体西用”思想,故排除C;材料反映的是中华民族尚未觉醒,故排除D。38.【答案】B材料“卅年求富更求强,造炮成船法仿洋。海面未收功一战,总归虚牝掷金黄”描述的是洋务运动经甲午中日战争一战而宣告破产,故B项正确。A、C、D三项均与材料不符,排除。39.【答案】D材料“均贫富”“均田”“免粮”体现的是天朝田亩制度是农民反封建斗争的结晶,D正确;ABC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D。40.【答案】D结合所学知识
37、可知,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完全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D正确,ABC排除。故选D。41.【答案】(1)目的:适应近代外交发展的需要;适应洋务运动的需要。(1分)类型:翻译类(外国语类)实用技术类、军事类。(1分)(2)最初由西人创办,国人自办始于洋务派;初期规模小,与科举制有冲突;晚清后期发展较快。(5分)(3)主张改革八股文体;仍尊崇儒家学说.(1分)废除八股,改试策论;设立京师大学堂,各地设立中小学堂,兼习中西学科。(2分)42.【答案】(1)变化:数量增多;规模扩大;从重视科举研究转向重视社会政治参与。(2分)原因:教育的发展壮大了文人队伍;商品经济发展推动士人观念的转变;明代后期政治
38、腐败,党派斗争的影响;儒学强调士人的社会责任感。(3分)(2)特征:以近代知识分子为基础;以实现救亡图存为目标;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改良目标多样化;学会内部关系体现平等和民主原则;组织日益完善。(2分)影响:促进了社会精英的团结;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推动了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3分)【详解】(1)变化:根据材料“明代文人结社风气浓厚,隆庆、万历时期的文人社团达到了41例,天启至崇祯前期更是达到了68例”可得出数量增多;根据材料“明初文人社团人数通常在10人左右,明代中后期则有数十甚至上百人,复社成员人数达到三千多人,势力覆盖大江南北”可得
39、出规模扩大;根据材料“兴起之初的文社,主要活动是精研八股、选文刻书,以便在科考场上脱颖而出。明代末年朝内政要援社为重,朝外社团则丐党为荣”可知,从重视科举研究转向重视社会政治参与。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代文人社团发展的主要原因是教育的发展壮大了文人队伍;从经济角度分析,明代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推动士人观念的转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代后期政治腐败,党派斗争的影响,因此文人社团的影响力上升,而且介入政治斗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传统儒学强调士人的社会责任感,促进了明代文人社团的发展。(2)特征:根据材料“得到向近代知识分子转化的新绅士的响应”可知,以近代知识分子为基础;根据材料“中有以政治活动为
40、主体的学会,如强学会、保国会”可知,以实现救亡图存为目标;根据材料“主要是仿效西方学会的范式,研究专门知识或新学,力图在知识与技术方面,促进社会进步”可知,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根据材料“其中有以政治活动为主体的学会也有以讲求知识与学术为旨趣的学会还有以社会改良风俗为主的学会,如不缠足会、戒鸦片烟会等”可知,改良目标多样化;根据材料“各学会都设有会务管理和办事的机构,负责人和管理人员一般都是采取选举形式产生”可知,学会内部关系体现平等和民主原则;根据材料“戊戌时期的学会一般都有公开的章程,明确规定其宗旨、活动内容、会员入会条件、会务管理制度等”可知组织日益完善。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近代学会主要参与者是近代知识分子转化的新绅士,促进了社会精英的团结;根据材料“中国近代社团文化缘起于戊戌维新时期从京师到地方组织起来了数十个学会”可知,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不同学会的目标不同,多借鉴西方思想,推动了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从经济角度分析,学会的兴起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从社会转型角度看,学会的兴起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