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年级下语文评课-23海底世界人教版1、“读”味自我感悟 “读”永远是语文课的主旋律,在这节课中,杨老师没有致力可于讲深讲透,让学生在自由读、齐读、表演读过程中与文本对话。“你觉得海底是一个怎样的世界?”这样一个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让学生根据自己最强烈的阅读感受来领悟海底世界的奇异与斑斓。在“精读课文”环节中,从学生的学情出发,以“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一个发现呢?”这个问题引领学生与文本作充分的对话,引导学生反反复复地读,实实在在地品,品字、品词、品句,落实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教学生学语文,就是训练学生对语言文字的领悟。给学生一个开放的空间,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体悟,在读中展开想象,透过
2、语言文字看到形形色色的海底动物各自富有特色的活动方式,是难能可贵的,也是令人惊喜的。中年级词语教学是重点,课堂中运用了表演、朗读、比较等方法辨析。引导学生体会、揣摩文章的语言文字、通过句子比较、体会打比方及排比句的妙用。2、“话”味多样化表达 “在小学里,首先要使儿童善于思考,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寻根究底地去探索真理,在认识的世界里去漫游。只有这样,他才能成为一个好学生。”苏霍姆林斯基的这句名言,真正道出了学生学习方法的真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乐于读书,积极思考,敢于表达,勤于积累,努力提高语文素养,提高语文学习能力,这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所在。教学中让说自己喜欢的词句、自己对第二、三段
3、的理解内容,都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在阅读积累的基础上有话可说。有的通过朗读来表达,有的加上自己的语言表达,有的配上动作等。学生在表达中思辨,在倾听中评判,不仅提高了语言运用能力,而且提高了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等综合实践能力。3.善用“空白”。课文在具体描述海底动物的“窃窃私语”时,后面用省略号代替。这里的省略号固然是作者不必一一穷尽所有动物发出的声音的需要,也可以说是作者留下的艺术“空白”。杨老师充分运用了这一“空白”,拓展、丰富、充实了课文内容,调动了学生平时的生活积累和知识积累,将原来抽象的省略号变成了可爱的形象、悦耳的声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更重要的是,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了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语文的情感。倘若教师习惯于就文教文,满足于知识的灌输和专项能力的训练,其效果就要大相径庭了。4.妙用“表演”。“表演”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之一。说演结合,加强口语表达能力。如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通过模仿体会到了海底声音的多而奇妙。对第三自然段描写的几种动物:海参、梭子鱼、乌贼、章鱼、贝类,通过动作演示了各种动物的活动方式,使它们栩栩如生,趣味盎然。同桌演练、集体演练,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说、演的机会。这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