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年级下语文评课-1放风筝人教版以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为指归,让学生在建构精神家园的同时,发展言语能力。语文教师不仅仅承担教会学生知识,而且要帮助学生建构精神家园的重任。因为一个人毕其一生,除了建构物质家园,还要建构精神家园。人之所以成其为人,就在于他有精神上的追求,有向善的良知,向美的情怀,向真的思想,有超乎于现实功利之上的道德、理想、信念,有对人自身的精神抚慰、终极关怀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人们为此不避辛劳、殚精竭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目的就是要为自己建造一个精神生活的寓所,唯有精神的家,才是人类真正的归宿。因此,作为孩子们语文学习的引领者,我们要重视儿童精神家园的建设。这种建设,不是架空
2、地喊口号,而是要借助于言语活动进行。因为人类的一切精神财富,人类的思想与情感、智慧与问明、知识与能力,都要借助语言得以表达与承传。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的家。在其家中住着人。”因此,语文教学,要让孩子们成为“家的主人”,要追求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首先,老师着力于“大文本”的构建,在理解文本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建构风筝的意义。风筝是什么?表面上看,答案非常简单,但是风筝中寄寓着非常丰富的内涵。这些内涵,王老师不是去告诉,而是借助一个又一个小文本组成的“大文本”,创设一个又一个情境,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推敲涵咏,在一次又一次的朗读分享中,让孩子们自己去发现。孩子发现风筝意义的过程,也就是其精神家园建
3、构的过程。这一过程展开得充分而饱满。通过读书,孩子们感悟到,这是一只“希望、幸福、理想、快乐和童真”的风筝;通过写话,孩子们感悟到,风筝中蕴涵着的“亲情、友情、乡情、和爱国情”。其次,王老师水到渠成地创设了写话情境,让孩子们在抒发情感中获得精神与语言的同构。本课教学高潮不断,而将气氛推向最高潮的,当数最后的写话环节。孩子们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悟,建构着心目中的美丽风筝。听着孩子们那一句句非常深情而饱含诗意的话语,如果不是亲临现场,你简直难以相信这些话语出自五年级的孩子之口。此时此刻,孩子们完全走进了文本,完全融入了课堂,他们在学习,更是在放飞着最美丽最圣洁的风筝这风筝,是属于每个孩子自己的。正像风筝一文中所言,风筝就是一只“幸福鸟”。王老师是在上课,也是在和孩子们一起放飞着一只只美丽的“幸福鸟”。愿美丽的“幸福鸟”放飞在每个人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