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福建省漳州市芗城中学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2专题7《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校本练习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023094 上传时间:2024-06-04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10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漳州市芗城中学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2专题7《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校本练习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福建省漳州市芗城中学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2专题7《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校本练习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福建省漳州市芗城中学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2专题7《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校本练习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福建省漳州市芗城中学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2专题7《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校本练习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福建省漳州市芗城中学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2专题7《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校本练习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福建省漳州市芗城中学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2专题7《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校本练习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福建省漳州市芗城中学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2专题7《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校本练习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福建省漳州市芗城中学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2专题7《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校本练习 WORD版含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福建省漳州市芗城中学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2专题7《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校本练习 WORD版含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福建省漳州市芗城中学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2专题7《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校本练习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福建省漳州市芗城中学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2专题7《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校本练习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福建省漳州市芗城中学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2专题7《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校本练习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福建省漳州市芗城中学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2专题7《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校本练习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福建省漳州市芗城中学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2专题7《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校本练习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福建省漳州市芗城中学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2专题7《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校本练习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福建省漳州市芗城中学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2专题7《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校本练习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福建省漳州市芗城中学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2专题7《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校本练习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福建省漳州市芗城中学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2专题7《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校本练习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福建省漳州市芗城中学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2专题7《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校本练习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福建省漳州市芗城中学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2专题7《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校本练习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福建省漳州市芗城中学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2专题7《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校本练习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3页
福建省漳州市芗城中学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2专题7《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校本练习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3页
福建省漳州市芗城中学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2专题7《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校本练习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校本练习必修二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一、选择题1. 布哈林说:为了使国家工业化得到实现不仅应当保证对建筑材料等等的需求的相应的货币,而且应当保证这种建筑材料相应的供应(无论如何)也不能用“未来的砖头”建造“现实的”工厂。 对布哈林的话理解正确的是()A强调要加速发展工业B强调国民经济结构的平衡C强调按经济规律发展工业D强调货币供应量要与实体经济相适应2. 列宁在致全俄粮食工作会议主席团的信中说:“与饥饿作斗争的战线的重要性仅次于军事战线,它向你们提出一系列新的任务,不完成这些任务,就不能进一步巩固工农政权,也不能完成当前迫切的经济建设任务。”列宁旨在()A强调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

2、必要性 B重申实行粮食税的重要性C批评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的激进主张 D说明政权需要工农兵支持3. 列宁说:“到1921年春天已经很清楚了:我们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来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1921年春天的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的阵地上去,从强攻转为围攻。” 这里的“退到国家资本主义”重点是指()A进一步发展国营经济B国营经济与民营经济同步发展C恢复和发展私营经济D国家政权积极干预国民经济4. 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尝试已经挫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

3、题上,必须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这说明新经济政策()A目的是在俄国恢复资本主义B实质是调整社会主义经济结构C挽救了苏俄的社会主义制度D克服了斯大林模式的某些弊端5. 1927年底,联共(布)十五大通过决议,党在农村的基本任务是“把个体小农经济联合并改造为大规模的集体经济”,并指出这一过渡是“逐步的”,因为个体经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将是整个农业的基础”。这一决定()A意图解决工业化进程中的难题B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C与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一脉相承D在实践中得到完整地贯彻执行6. 西方专家和技工的数量超过2万人,其中美国人约翰考尔德担任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的总工程师,因贡献突出被授予列宁勋章

4、,甚至还有外籍技术人员还获得了党员称号,这种现象发生在苏俄(联)()A三年国内战争时期 B国民经济恢复时期C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期 D二战后经济改革时期7. 1927年底,联共(布)十五大通过决议,党在农村的基本任务是“把个体小农经济联合并改造为大规模的集体经济”,并指出这一过渡是“逐步的”,因为个体经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将是整个农业的基础”。该决议()A在实践中未得到贯彻执行B主要解决工业建设中的困难C继承并发展了新经济政策D使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确立8. 1932年在苏联重工业部门工作的各种外国专家约有6800人,其中约有1700名是美国工程师。同年,苏联向英美购买的机器设备占美国机器设备出口

5、总量的50%,占英国同类产品出口总量的90%。这表明()A苏联工业化离不开西方国家的援助 B苏联社会制度吸引了大批西方人才C经济危机为苏联工业化创造了机遇 D苏联成为西方国家的产品倾销市场9.有学者在评论苏联某五年计划时,称它是“斯大林时代以来最成功的一个五年计划”,“尽管犹豫不决和保守主义不允许改革者的计划得以彻底地实施”,“但新办法开始在绝大部分工业企业实行,并波及运输业和其他一些国民经济部门”。 实施这个五年计划的领导人是A斯大林B赫鲁晓夫C勃列日涅夫D戈尔巴乔夫10. 曾被列宁评价为“党的最可贵的和最大的理论家”布哈林认为,它“并不只适应于内战的某个发展阶段,而是万能的、普遍适用的、也

6、就是胜利了的无产阶级经济政策的正常形式”。布哈林这种认识()A是对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的反思 B客观评价了新经济体制C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肯定 D推动了新经济政策实行11. 市场、集市、店铺、磨坊、各种副业等保障农户日常生活需求的体系相当完备,出现了村苏维埃、图书阅览室、俱乐部、合作社等一批新型政治、经济、文化机构。该现象出现在()A战时共产主义时期B新经济政策时期C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D赫鲁晓夫时期12. 列宁指出:“学会了解商业关系和经商是我们的责任。商业问题成了党的一个实际问题,成了经济建设的一个实际问题。”列宁讲这番话的背景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实施 B推行国家工业化计划C推行新经济

7、政策 D改革苏联经济模式13. 苏联在实施斯大林模式时,实行了居民证制度。只给城镇居民发放居民证,农民没有居民证。没有居民证和其他有关证明文件,苏联公民是不能异地流动的。这一制度实施的主要目的是()A服务于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 B强化城市政权便于镇压反革命C实行劳动力的计划管理 D杜绝城乡人口的流动14. 20世纪20年代,斯大林指出:“我们的工业和我们的经济现状决定暂时不能不向农民征收这种额外税我们的政策应当是逐渐缩小这种剪刀差,使它一年一年地接近起来从而在几年以后完全取消对农民的这种额外税。”这一表述主要意图是()A强调苏联恢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紧迫性B强调不均衡发展轻重工业、农业的迫切性

8、C指出推行社会主义农业集体化的必要性D说明加快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正确性15. 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实际上4年就完成了。这项“自上而下的革命”使苏联的工业产量大大增加虽然是以杀戮、饥荒和大批的人口迁移为代价。对于斯大林来说,前进的高昂代价是不重要的。他说,“我们落后于发达国家50年或100年”,“要么我们这么做,要么就完蛋。”这种情况说明在当时苏联()A从事经济建设必然会导致流血牺牲 B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体现C避免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 D强调国家利益高于一切16. 20世纪三四十年代,西方知识界掀起一股苏联热,处于经济危机中的美国甚至有人要求“向俄国人学习”。这反映了()A苏联计划经济成

9、效显著影响巨大 B西方急需苏联援助摆脱经济危机C西方主张学习苏联计划经济模式 D苏联打败德国影响美苏外交关系17. 1931年,在苏联重工业部门工作的各国专家约有6800人。20世纪30年代,苏联三大钢铁基地之一的马格尼托格尔斯克,是由450名美国工程师以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美国格里钢铁厂为蓝本设计的,电力系统由通用电气公司设计和装备。由此可见()A苏联在工业化初期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B苏联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大大提升C社会主义苏联与西方国家的关系融洽 D美国为转嫁危机向苏联进行资本输出18. 学者陈义初指出,苏联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重视发展农业,农业投资在国民经济基建投资总额中的比重不断增加,1961

10、1965年是198%,19661970年为234%,19711975年则是265%,这在当时世界各大国中居首位。由此可见()A苏联工农业发展失衡的局面得以改变B苏联的农业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效C苏联领导人将农业改革作为改革的重点D农业问题成为阻碍苏联发展的重要因素19. 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农产品采购制。将原来280多项生产计划指标缩减为只下达国家收购各类农畜产品的数量指标,农庄有权自行安排生产。这些做法()A是回归到苏俄新经济政策B提高了农庄的生产积极性C严重脱离了苏联社会现实D形成了合理的工农业比例20. 学者文军在全球化进程中世界现代化发展战略的转变中说:“社会发展

11、不单单是一种经济现象,而是一个经济、科技、社会和人的全面、综合及协调发展过程。”旨在说明()A全球化应符合世界现代化发展潮流 B全球化的重点应是全球性发展C现代化不能游离于全球化进程之外 D现代化发展的核心是社会全面发展21. 近代以来世界各国采取了不同的工业化模式,以下关于工业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英国起步最早,日本起步相对较晚B英国先轻工业后重工业,苏联先重工业后轻工业C新中国在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阶段是轻重工业并举,但着重发展重工业D以上各国工业化都是本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22. 现代世界史描述苏俄(联)某经济政策:“一个特征是对土地、银行、对外贸易和重工业国有化。另一个特征是

12、强行征用供养士兵和城市居民所必需的剩余农产品。”该政策()A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保卫了新生政权B允许自由贸易促进了商品经济迅速发展C实现了苏联向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D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23. 1920年12月到1922年12月瞿秋白在苏俄考察时记载:“第二年,社会景况顿然改观。街市上人山人海这里一批白面包、香肠、火腿、牛奶、糖果点心,那里一批小褂、绒裤、布匹唔!多得很呢!政府与农民的关系也得到了缓和。苦尔斯克(即库尔斯克)农民对于_很满意。”横线上应该填上()A余粮收集制 B义务交售制 C粮食税D收购制24. 俄共(苏共)领导人布哈林说:“我们起先打开了一半,我们说:实行地方性的商品

13、流转。但是地方流转根本没有守住自己的地方性的范围之内,它冲出去了。于是我们再打开一半,打开军事共产主义时期所堵塞的东西。于是就有了新经济政策。”材料中“打开”的本质含义是()A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B通过租让制吸纳外国资本C允许农民进行农产品交换D承认和运用市场经济关系25. 邓小平从列宁那里找到了新思路,给中国改革开放找到了新航向。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实际上邓小平对新经济政策有继承也有超越,“超越”的主要表现是()A利用市场手段发展社会经济B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C走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D把解决农民问题放在突出位置26. 毛泽

14、东在1956年12月讲过:“可以考虑开私营工厂、开夫妻店,雇工也可以;开私营大厂,订条约,二十年不没收;华侨投资二十年、一百年不没收。开投资公司,还本付息,可以搞国营,可以搞私营;可以消灭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与以上思想相似的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模式D赫鲁晓夫改革27. “一些革命前的富农重新获得发展,革命后被戏称为“小富农”的那些人也较快地发展为富农,一些中农和个别贫农也发展为富农,富农的人数及其影响由此逐渐扩大。”这段话描述的是哪一政策的影响()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农业集体化政策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8. 政府职能的发挥,并不是无限制的,正当的职能

15、发挥,能够使国家稳固,社会发展。过度的职权扩大乃至极权,则会给国家和民族带来难以预计的后果。下列哪一变化符合这一说法()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B新经济政策到斯大林体制C胡佛自由放任到罗斯福国家干预经济D斯大林体制确立到二战后的苏联三次改革29. 文件一:“允许外国资本家经营租让企业或同苏维埃国家组织合营股份公司把一批中小工厂和商店租借给本国的合作社或个人”;文件二:“应当对企业的实有财产进行估价,以确定公私双方的股份由人民政府主管业务机关所派代表同私方代表负责经营管理”; 文件三:“开展对外加工装配和中小型补偿贸易由外商提供设备,由我国工厂按对方的要求进行加工或装配,成品交给对方销售。

16、”以上材料说明其经济活动()A都利用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B都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C后者是对前者的继承与发展D反映了改革开放的曲折30. 斯大林曾说:“苏维埃国家在原则上不能靠采取如劫掠殖民地或战败国人民一类的龌龊办法吸收工业化资金。至于借用外债的这种办法,苏联却没有加以利用的机会,因为资本主义国家拒绝借款给苏联。”为摆脱这一困境,苏联实施了()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政策D社会主义工业化政策31. 20世纪30年代以来“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学校和服务行业。工业化加上类似封建的管理所付出的代价是灾难性的。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对材料理解最

17、为准确的是,“斯大林模式”下()A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不利生产发展B工业化加速是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的C单一的公有制体制阻碍了生产发展D工业化加速的同时忽视了改善民生32. “我们应该竭尽全力使我国(苏联)成为经济上独立自主而依靠国内市场的国家,成为能把其他一切逐渐脱离资本主义而进入社会主义经济轨道的国家吸引到自己方面来的基地。”为此,苏联实施了()A新经济政策B社会主义工业化 C农业集体化D赫鲁晓夫改革33. 1935年访问苏联的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写道:苏联“正在不人道地形成贱民阶级,青年人不可能自由地将自己的智力成就和思想与他们的西方朋友相比较,真担心有朝一日突然发生社会动荡。”该评价反映的问题不

18、包括()A苏联社会出现新的贫困群体B苏联社会上缺乏自由氛围C苏联用于建设的投资过大D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蕴含着社会危机34. “(20世纪30年代苏联)五年计划给西方国家留下的印象似乎不像给发展中国家留下的印象那么深,按照西方的标准,苏联公民受到了严重的剥削”西方国家做出这一评价,主要是因为苏联的五年计划()A脱离现实没能促进经济发展 B实行余粮收集制,损害了农民利益C引进资本主义,放弃了社会主义原则 D强调国家利益而忽视民生改善35. 在苏联七十多年历史上,大规模的饥荒有三次,即19221923年、19321933年、19461947年饥荒。其中19321933年大饥荒的程度最为严重,19

19、32年苏联主要农业区乌克兰地区谷物产量仅是1930的368%,据估计饥荒死亡人数的在600800万之间,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决策错误 B农业集体化目的与客观效果相悖C经济建设模式模糊导致社会混乱 D苏联的经济困难呈现周期性特征36. 二战前苏联强调“没有充分的马克思主义论证,任何一个工艺过程,都不应该付诸实现”。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把科技革命的成果同社会主义结合起来,认为“现在,没有比实现科技革命更重要的事情了”。苏联的这一转变()A使其成为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主导力量 B改变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基本政策C引领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潮流 D突破了意识形态对科技领域的束缚

20、37. 勃列日涅夫在苏联执政18年。下表是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经济增长情况 时间 国民收入平均年增长率 工业生产总值平均年增长率 19661970年 7.8% 8.5% 19711975年 5.7% 7.4% 19761980年 4.3% 4.4% 勃列日涅夫改革出现上表现象的主要原因有() 注重发展重工业 忽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执政后期改革停滞不前 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耗资巨大 遭受长期严重的自然灾害 ABCD38. 1990年苏共党内的思想十分混乱,自由化思潮严重泛滥,从全盘否定斯大林发展到彻底否定十月革命和苏联70多年的历史,反对列宁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反对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苏共领导层内的

21、斗争不断加剧,党组织和国家政权陷入半瘫痪状态。这说明苏联()A经济体制改革未触及斯大林模式 B思想僵化引发社会各种矛盾C政治改革偏离方向导致政局失控 D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出师不利39. 有历史学家在研究苏联(俄)历史时,把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俄)迈向社会主义道路时的努力看作三个实验。即“追随理想的实验,面对现实的实验、回归理想的实验”。以下各项与三个实验分别对应正确的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B新经济政策、农业集体化、斯大林模式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工业化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农业集体化40. 美国史学家R帕尔默在世界现代史中写道:“在的指

22、导下,国家仍控制着经济的最高指挥权,保持基本生产企业的国有制,与此同时,也允许大量的为谋取个人利益的私人贸易存在。”该政策的实施()A表明放弃了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B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经济学的观念C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时代D使国家基本实现了工业化41. 列宁曾强调“它是在特殊条件下实行的特殊政策,实行的是一些非常措施,但是非常明显,这个政策在军事上战胜了敌人,但在经济战线上没有取得成功。”为纠正这一问题,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采取的政策是()A战时共产主义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政策D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42. “为了保证农民在比较自由地支配自己的经济资源的基础上正确和安

23、心地进行经营,为了巩固农民经济和提高其生产率,以及为了确切地规定农民所应担负的国家义务,。”该材料所描述俄国的一项经济政策是()A余粮收集制 B实行粮食税 C建立集体农庄D实行义务交售制43. “他的政策改善了大部分苏联人的物质福利。这些政策措施提高了教育、职业机会为卫生服务的水平,总的来说,让人民享受到了更加现代的生活方式,但苏联人民为此付出了很高的代价。”上述评论针对的是()A列宁实施的新经济政策B斯大林创造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C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D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改革44. 1930年3月,斯大林批评全盘集体化运动中违反农民自愿原则的过火行为,于是引发了大规模退社的浪潮。到6月,集体

24、农庄的比例已经由60%降到了234%,斯大林不得不在6月再次改变态度,又一次掀起了集体化运动的高潮。材料直接反映了苏联农业集体化()A是违背农民意愿的强制行为B服务于苏联国家工业化进程C是超越生产力水平的激进措施D和社会主义的经济理念不符45. 苏联在实施斯大林经济模式时,实行居民证制度。只给城镇居民发放居民证,农民没有居民证。没有居民证和其他相关证明文件,苏联公民是不能异地流动的。苏联当时实施这一居民管理制度,主要是为了()A限制农民自由流动 B满足工业化发展的需要C保证农业生产的劳动力 D适应计划经济体制的要求46. 有学者认为,GDP是宏观经济中最受关注的经济统计数据,因为它是衡量国民经

25、济发展情况最重要的一个指标。图5中最高点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实行了以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政策B开辟了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C用经济管理的方法代之以原来的行政命令D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47. 图8是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苏联和美国工业产值的增长速度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苏联改革突破了斯大林模式使工业产值超过美国B扩军备战争夺霸权导致美国经济持续下滑C经济政策不同导致两国经济此消彼长D经济多极化催生政治格局多极化48. “他最终将被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改革家”,“他将国家从持续70年的停滞和压迫中解救出来”,“他是将自由还给了东欧各国的伟人”。以上评语是

26、美国总统里根等各国领导人对某一历史人物的评价,这个历史人物是()A罗斯福B丘吉尔C撒切尔夫人D戈尔巴乔夫二、非选择题1. (27分)农民阶级是历史的重要创造者,他们的遭遇反映出历史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马克思指出:东方小农“不能自己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他们的代表一定要同时是他们的主宰,是高高站在他们上面的权威”。 材料二 1932年,美国国民总产值从1929年的1040亿元下降到410亿元。当年有273万户人家被房东撵走。农民每收一英亩小麦,就要亏一元五角。用玉米棒子当燃料,比卖玉米买煤烧还合算。肉价惨跌,一只羊送到市场,运费一元一角,售价不足一元。 (美)威廉曼

27、彻斯特光荣与梦想 材料三 上世纪20、30年代,在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中,绝大多数农户加入集体农庄,形成了集体农庄经济制度。农庄是国家直接支配的经济单位,其播种结构、播种面积、单产量、总产量、牲畜种类数量、牲畜产品率、作业方法、农艺措施以及农畜产品的分配等各项指标,都由国家决定。为保证工业化所需资金,国家实行义务交售制,以远低于生产成本的价格收购农庄的产品。1953年斯大林逝世时,农庄义务交售的产品价格与成本之比为:粮食132,土豆75,牛肉5。与此相对应的是严峻的农业形势:1953年的人均粮食和肉类的产量只有432公斤和30公斤,比革命前1913年的540公斤和314公斤还要低。 材料四 中华

28、文明转型路径的独创性,首先表现在广大中国农民成为现代化的强大的内在动力,而其前提则是他们必须成为这一转型的主要得益者。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代表东方小农的“主宰、权威”是什么?(1分)导致东方小农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的根源是什么?(2分) (2)美国农民为何会收入锐减?(1分)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才提高他们的收入?(3分) (3)根据材料概括苏联集体化运动的特点?(4分)如何评价这个运动?(4分) (4)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革命斗争的史实分析说明材料四的观点。(4分)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中国农民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得益者,请结合史实从经济和政治方面加以说明。(8分)

29、2. (26分)分配问题直接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也体现社会公平与正义,分配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还是政治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苏联)国家通过农业税(后改所得税)、义务交售、实物支付等方式,拿走了集体农庄很大一部分产品。这种方式实际上带有近乎无偿占有或半无偿占有的性质,使庄员很大程度上失掉了对自己生产成果的物质兴趣。 包雅玮:评析我国高级社与前苏联集体农庄之差异 材料二 人民公社时期中国粮食收购量及其占产量的比重(表2) 表2 人民公社时期中国粮食收购量及其占产量的比重(单位:万吨)年份 产量 收购 收购量占产量(%) 1958 20000 58760 294 1959 170

30、00 67405 397 1960 14350 51050 35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计划司:中国农业经济统计大全(19491986) 材料三 20世纪到福利制度黄金时期的70年代,英国福利开支增长了27倍,从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44%上升到294%,1 983年,增至占政府财政总支出的382%。 王振华重塑英国:布莱尔与“第三条道路” 请回答: (1)材料一、二的分配方式存在什么共同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相似背景。列举后来两国为改变这种状况所采取的措施。(10分) (2)概括材料三中西方国家在分配领域的举措。结合史实分析其背景,并予以简要评价。(12分)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

31、你对分配制度的认识。(4分)3. (26分)人们对历史的记录和解释通常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传统上认为袁世凯是窃取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把他贴上了“窃国者”的标签,但吏学界有新观点认为袁世凯对于辛亥革命是做出重大贡献的,辛亥革命可以说是中国版的“光荣革命”。 据高全喜中国版的“光荣革命” 材料二 “爱国”、“启蒙”和“文艺复兴”是经常用来标识五四运动性质及特点的重要概念。(注:此处五四运动是广义概念,包括1915至1923年阃的新文化运动、学生运动等。) 李少兵爱国、启蒙和文艺复兴五四运动的定性及其历史解读 材料三 1919年苏俄人民委员会决定实行一种特殊的粮食

32、制度。我国史学界以往译为“余粮收集制”。近年一些史学研究者指出这个译名是错误的,按俄文本义,应译为“粮食摊派制”,其基本内容是:由中央粮食主管部门根据国家(包括红军)的需要确定年度征粮总额后,依次摊派至产粮省、县、乡、村,直到每个农户。地方上用半军事化方式,按国家规定的价格强制征购农民粮食。 据赵旭黎错译的“余粮收集制”与国内吏学界对苏联吏的误读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辛亥革命为什么可以说是中国版的“光荣革命”。若不认同作者这一新观点,你会运用哪些史实进行反驳?(8分) (2)材料二用来标识广义五四运动的三个概念中,其中一个明显与史实不符。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做出判断并说明理

33、由。(6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这一“特殊粮食制度”的两种译名的主要差别是什么?并说明该制度对苏俄的影响。(8分)。 (4)综合上述材料,请指出影响人们对历史记录和解释的因素有哪些?(4分)4. (30分)土地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近代以来中外土地制度的变革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8世纪19世纪中期,英国圈地运动进入第二次高潮(见表1)。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集约式耕作使独立经营的连成片的大农场成为迫切的需要。农业产量的增加和粮食上涨,使农场变成牧场的趋势减缓,而农场所需的劳动力比牧场多。同时城市逐渐兴起,工场和工厂的发展,吸收了被逐出土地的农

34、民,这些因素都使圈地运动的阻力大大减小了,最终完成了圈地运动。 表1 1819世纪英国圈地运动表年份 项目 1760年以前 17611796年 17971820年 发布圈地法令 208项 1482项 1727项 圈占农民土地 310000英亩 1830000英亩 改编自杨民土地改革与工业化的相互作用 材料二 十月革命前俄国农村存在农奴制的严重残余,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十月革命后,根据土地社会化原则所进行的土地改革,造成了遍及全国的占有小块土地的农民。斯大林实行的国家工业化计划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发展重工业并不以农村为直接销售市场。相反,为了保证工业发展的高速度,保证国家能最大限度地集中资金,就要

35、求压缩农村市场,紧缩农民消费水平。因此,苏联国家工业化道路就不像资本主义工业化那样,把农村改造成工业品的销售市场优先发展重工业所能吸收的农村劳动力也很有限,要由国家严格控制城市人口的增长,不像资本主义工业化由轻工业遍地开花那样吸收自由雇佣劳动者。 改编自叶书宗关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 材料三 1978年中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这次土地改革,将土地产权分为所有权和经营权。所有权仍归集体所有,经营权则由集体经济组织按户均分包给农户自主经营,集体经济组织负责承包合同履行的监督,公共设施的统一安排、使用和调度,土地调整和分配,从而形成了一套有统有分、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摘

36、自百度百科 (1)依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中期英国完成“圈地运动”的有利因素。(8分) (2)阅读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工业化进程中,英国和苏联两国经济发展的不同模式,并简析苏联工业化模式形成的原因。(12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我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特征。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土地制度变革与工业化发展之间的关系。(10分)5. (28分)20世纪是世界经济政策大调整和发展模式的大探索时期。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斯大林成为苏联最高统治者之后,很快结束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击败了坚持新经济政策的布哈林,1929年公开宣布停止实施新经济政策,在全国范围内加速开展农业全盘集体化

37、和社会主义工业化运动,在事实上采纳了托洛茨基的“超工业化”的建国思想。 老曲苏联的颜色革命始于赫鲁晓夫 材料二 在某种意义上,有人说,他挽救了市场经济。就是说,市场经济不是没有毛病,出了一些毛病,在30年代的时候,他引进了一些新政,然后使市场经济又回到了一个比较健康发展的轨道。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三 形成于一定时空之中的,不断发展变化的,具有鲜明特点的经济发展方式,常常称之为经济发展模式。某一经济运行主体如果在一定时间内能够取得突出的经济成就,其发展模式就必然引起人们的重视,导致处于危机或竞争弱势的国家,予以研究甚至学习模仿,在经济发展模式的相互借鉴中,推动世界经济走

38、向复兴与繁荣。 摘编自李明玉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模式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时代的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比有哪些重大调整。(6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这种“新模式”的含义,并列举出“他挽救了市场经济”的措施。(10分) (3)运用所学知识,结合材料三,以20世纪主要经济发展模式探索的史实论证“在经济发展模式的相互借鉴中,推动世界经济走向复兴与繁荣”。(12分)6.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1年3月,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发布告农民书说:“今后,粮食征收制废除,代替它的是对农产品的实物税。实物税会少于粮食征收制的数额。”同年,全俄苏维埃第九次代

39、表大会通过决议,提出:在保持土地国有化的前提下,巩固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并给农民以选择土地使用形式的自由。1922年5月,全俄中央执委会颁布土地劳动使用法,准许土地的劳动出租(土地使用权的临时转让)和辅助性地使用雇佣劳动。同年10月,全俄中央执委会通过土地法典,进一步放宽了土地的出租期限和使用雇佣劳动的范围,把租佃土地的期限延长到12年,并允许在承租土地上使用雇佣劳动力。列宁指出:“新经济政策的全部意义,就在于而且仅仅在于:要找到我们用很大的力量才能建立起来的那种新经济同农民经济的结合点。”“在农业和工业之间,除了交换,除了商业以外,就不可能有别的经济联系。问题的实质就在这里。我们新经济政策的基

40、础和实质全在于此。” 摘自王斯德20世纪的世界史 材料二 1933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农业调整法,政府与有关农场主个别签订自愿缩减耕地面积的合同,停耕的土地作为国家的租地,付给农场主租金;停耕地部分所减少的产量,由政府付给农场主货币作为补偿。政府通过同农产品加工商签订销售协议,并以19101914年的工农产品价格水平(称为平价)作为农产品支持价格的标准,以维护农产品价格。据统计,19321935年,美国政府直接拨款支付给农场主的费用高达15亿美元,政府同时缩减了数千万英亩耕地。 摘自高德步世界经济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经济政策对苏俄农业发展的主要影响。(6分) (2)根据

41、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新经济政策与罗斯福新政的主要相同点和不同点。(6分)7. (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时,“耒耜为主要农具,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秦国)用注填(门里面一个於)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顷,收皆亩一锺,于是关中为沃野”。(魏国改革家)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牛犁并举,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农业问题一直是苏联战后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赫鲁晓夫执政期间,他根据在苏联的乌克兰地区农民传统种植玉米和美国农场种植玉米成功的经验,看到了提高粮食产量和给畜牧业提供饲料的前景,于是大力推广玉米种植。但玉米属于喜高温高

42、湿的作物,而高寒的西伯利亚不适宜玉米的生长。他不顾苏联东西部气候差异的具体特点和已形成的农作物播种格局,要求在苏联的每一个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都普遍种植玉米。在伴有行政命令式的要求下,玉米的种植面积迅速扩大。1953年为550万公项,1956年达1640万公项,1962年增至3710万公顷。许多原来种植传粮食作物小麦和黑麦的耕地也种上了玉米。而这些被“排挤”的农作物比玉米更适合当地的土壤和气候条件。玉米在很多地方因生产条件不适和管理不善,产量并不高,质量也很差。由于采取粗放式的经营方式,导致垦荒地区地力耗尽,垦荒运动被迫停止。 摘编自赫普晓夫执政史 材料三 浙江温州地区三个重要年代的农业和经济发

43、展指标 年份 农业总产值(亿元) 比上年增长率 财政收入(亿元) 比上年增长率 社会消费总额(亿元) 比上年增长率 1956 2.95 24.5% 0.53 24.8% 1.85 10.3% 1979 7.78 14.12% 1.35 66.6% 6.30 42.5% 1993 44.53 8.7% 18.68 54.4% 92.51 36.3% 中共浙江省温州历史大事记(19491994年12月)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2分)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3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赫鲁晓夫的种植玉米运动给苏联农业造成了什么影响?(3分)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2分

44、)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表格中的三个重要年份农业发展的相关政策背景。(6分)并根据上述材料,指出古今中外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2分)8.(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表格包含了大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材料一 19531960年苏联的粮食产量(单位:百万吨) 年份 粮食总产量 年份 粮食总产量 1953 825 1957 1050 1954 856 1958 1412 1955 1068 1959 1247 1956 1276 1960 1332 樊亢、王金存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七十年 材料二 19531964年中国的粮食产量(单位:百万吨) 年份 粮食总产

45、量 年份 粮食总产量 1953 16683 1959 16968 1954 16952 1960 14385 1955 18394 1961 13650 1956 19275 1962 15441 1957 19505 1963 17000 1958 19765 1964 18750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年鉴(19531964)编制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提炼1953年1956年和19571961年两个阶段中国和苏联在农业生产方面的主要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原因。(12分)答案一、选择题题号123456789101112答案 CACBACBCCCBC题号1314151617181920

46、21222324答案ABDAADBDDACD题号252627282930313233343536答案BBBBACDBCDBD题号373839404142434445464748答案BCAABBBABDCD二、非选择题1. (1)代表:皇帝。(1分) 根源:小农经济具有分散性、保守性和脆弱性。(只答小农经济得1分,分析小农经济的特点给2分) (2)原因: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1分) 措施:成立农业调整署,用行政手段调控市场;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调整农产品结构,稳定农产品价格。(3分) (3)特点:范围广、规模大;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或者答:国家直接支配经济、采取行政手段

47、支配经济,等其他表述);牺牲农民的利益。(任答2点给4分) 评价:积极性:为苏联工业化创造了条件;苏联通过农业集体化,引导农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为苏联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农业集体化是实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第一次尝试,为后来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积累了经验教训。 消极性:国家从农民身上取走的东西太多,严重损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破坏了农村生产力,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从长远看严重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积极和消极方面各答出两点给2分,共4分) (4)说明:中国共产党发动广大农民进行平分土地为核心的土地革命,让农民成为直接受益者(2分,只答土地革命得1分,能分析说明农民成为受益

48、者得2分),调动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2分) 经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建立乡镇企业增加农民收入;对外开放,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城镇化建设推动农村经济转型;改革户籍制度;减免农业税等。(任答三点给6分,满分不超过6分) 政治:1998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改革,参与社会主义民主建设。(2分)2. (1)问题:国家从农民、农业领域拿走太多;农民生产积极性下降,粮食产量下降。(2分,任意一点得2分) 背景:资本主义强邻包围,国家安全受到威胁;重点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和农业的

49、发展;实行城乡二元体制;通过牺牲农民、农业利益筹集工业建设资金。(每点2分,任意两点得满分4分) 措施:中国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个人的);(2分)苏联进行了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2分) (2)举措: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或实行福利制度)。(2分) 背景:吸取经济大危机的教训,扩大社会消费,避免经济危机;50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进入黄金时期,为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提供了物质基础;罗斯福新政提供了成功经验;凯恩斯主义盛行;民主政治发展,政府重视民众生活保障。(每点2分,任意两点得满分4分) 评价:积极:使低收入阶层生活得到基本保障,缓和了社会

50、矛盾,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有利于消费能力的提高,促进经济发展。(每点2分,任意两点得满分4分) 消极:增加了财政负担;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职工工作积极性。(任意一点得满分2分) (3)认识: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分配制度既能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又能促进经济发展,反之则会阻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不同时期的分配制度能反映时代特征;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成功与否影响稳定。(每点2分,任意两点得满分4分,其它言之成理酌情给分)3. (1)原因:“光荣革命”是英国通过一场不流血的政变推翻复辟王朝统治;辛亥革命时袁世凯逼迫清帝和平退位,避免了流血冲突推翻君主专制统治。(4分) 反驳:辛亥革命

51、期间武昌起义和各省独立过程中爆发的武装斗争可以说明这是流血革命;清帝退位前袁世凯已掌握军政大权;革命胜利果实落入袁世凯手中,未真正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而英国光荣革命后逐渐建立起君主立宪制。(任二点,4分) (2)判断:文艺复兴。(2分) 理由:文艺复兴借助了古希腊罗马文化(古典文化),而广义五四运动是彻底批判中国传统文化;文艺复兴宣传资产阶级新文化,而广义五四运动除了宣传资产阶级新文化,还传播了马克思主义。(4分) (3)差别:征收的范围不同:“余粮收集制”指征集农民除口粮、种子粮和饲料粮以外的全部余粮,而“粮食摊派制”的征集农民的全部粮食;征收的强制程度不同:“粮食摊派制”比“余粮收集制”

52、更体现了征收的强制性。(任一点,4分) 影响:保证了苏维埃政权和红军对粮食的需求,取得国内战争的胜利:强制征购粮食引发了苏俄的经济和政治危机。(4分)。 (4)因素:阶级立场或意识形态;时代的局限性;史料的选择运用;研究的方法角度;史学素养(或所掌握的知识)等。(任二点,4分。其他答案如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4. (1)因素: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圈地法令的颁布;农业革命的推动(农业技术的进步,集约式大农场的推动等);工业革命的进行。(8分) (2)模式:英:市场经济发展模式。(或答自由经济发展模式、内生性经济发展模式。) 苏: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发展模式。(或答斯大林模式)(4分) 原因:小农经济

53、占有优势;为了打破帝国主义封锁,加强国防;为了迅速改变国家工业落后面貌。(8分)(育之有理亦可) (3)特征: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分开。(或土地集体所有,农民个体经营)(4分) 关系:土地制度变革制约工业化发展,工业化的发展是土地变革的重要结果(答相互推动的具体表现也可相应赋分);土地制度变革和工业化之间保持适度平衡(或协调发展),才能使经济可持续发展。(6分)5. (1)调整:向社会主义过渡方式上:从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路线到直接过渡; 所有制结构上:从多种所有制并存到单一的公有制; 经济管理体制上:从计划和市场调节并存到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分配制度上: 从按劳分配到绝对平均主义。(任答

54、三点即可)(6分) (2)含义:国家干预经济(或市场和政府的作用同时发挥)。(2分) 措施:整顿财政金融;调整工业生产;调节农业生产;实行福利制度(加强救济工作;推行“以工代赈”);进行社会立法。(8分,任答四点即可) (3)(12分) 等次 论述 第一等 认识全面,思路清晰。史实准确,史论结合密切。表达通顺。 第二等 认识不够全面,有基本思路。史实基本准确,史论结合不够密切。表达较通顺。 第三等 认识模糊,缺乏条理性。未能结合史实。表达欠通顺。 6. (1)影响:减轻农民负担,给予农民一定的土地使用权,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允许土地转让和雇佣劳动,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的社会化和集约化(有利

55、于提高农业生产的规模效益);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加强工农业生产联系,有利于推动城乡经济互动,促进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6分。回答1点可得2分。) (2)相同:都尊重经济规律的客观作用;都注重了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协调发展;都有效缓和了农业生产危机。(2分。回答出其中2点即可。) 不同:背景和目的不同:前者是基于粮食产量不足,目的在于增加粮食生产;后者是因为粮食生产相对过剩,目的在于压缩生产规模,稳定农产品价格。 手段不同:前者主要通过商品货币关系,引导生产的恢复与发展;后者主要通过行政手段和财政支持,干预生产规模和产品价格。 性质不同:前者维护小农经济的利益,是对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巩固了工

56、人阶级政权;后者维护大农场主的利益,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维护了资产阶级统治。(4分。回答出其中2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7. (1)现象:反映了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得到发展。(2分) 原因:水利工程的兴修;铁犁牛耕的推广;各国的变法运动,封建生产方式(或土地私有制)的确立。(3分) (2)影响:玉米挤占了大量耕地,导致小麦等粮食作物减产;玉米产量和质量未达预期目标;破坏了农业生态。(3分) 原因: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对原有的体制进行修修补补;缺乏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2分) (3)背景: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提高了广大劳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2

57、分)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2分)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定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改革开放进人了一个新阶段。(2分) 因素:改进劳动工具以发展生产力,合理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2分)8. (1)1953年至1956年:苏联粮食产量增长迅速。中国粮食产量增长迅速。(2分) 说明:苏联是由于赫鲁晓夫改革,重点放在农业生产上,一定程度上改革了斯大林模式。中国是由于“一五计划”的实施,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全面建设的开始,计划经济体制的实行。(4分) (2)1957年至1960年:苏联粮食产量时有起伏。中国粮食产量大幅度下降。(2分) 说明:苏联是赫鲁晓夫改革没有摆脱斯大林体制和改革脱离实际等因素影响,导致垦荒地区上交的粮食减少。中国是主要由于决策失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因素的影响。(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