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7高考历史一轮考点规范练:10 中国古代的农业(岳麓版)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022064 上传时间:2024-06-0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高考历史一轮考点规范练:10 中国古代的农业(岳麓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7高考历史一轮考点规范练:10 中国古代的农业(岳麓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7高考历史一轮考点规范练:10 中国古代的农业(岳麓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7高考历史一轮考点规范练:10 中国古代的农业(岳麓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7高考历史一轮考点规范练:10 中国古代的农业(岳麓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2017高考历史一轮考点规范练:10 中国古代的农业(岳麓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中国古代的农业一、选择题1.右图反映的是()A.“小国寡民”的生活图景B.小农经济的生产形式C.儒教“夫为妻纲”的伦理观念D.“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关系2.(2015安徽合肥三模)有史书记载,“水以轮济。假一毂汲引之利,为万顷生成之惠”“神机日夜运,甘泽高下普”。此农具的发明()A.体现了农业基本模式B.推动了水田农业的发展C.改变了农村产业结构D.形成了完备的灌溉体系3.(2015福建漳州质检)春秋时期的管子轻重乙记载:“一农之事必有一耜、一铫、一镰、一钅辱、一椎、一铚,然后成为农。”其中并未提到犁,对此的合理解释是()A.井田制已经瓦解B.铁器牛耕尚未普及

2、C.土地私有成为主流D.青铜农具仍在大量使用4.(2015山东济南一模)下图反映了我国某一时期古代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据此推断,空缺方框A、B处最有可能填写的是()A.铁犁牛耕、家庭农业B.奴隶制经济、封建农业C.集体劳作、自然经济D.集体劳作、铁犁牛耕5.从西汉中期耦犁推广以来,中国古代的农业工具不是向大型、高效发展,而是逐步被改造得比较轻便灵巧。这说明古代农具()A.已经达到定型阶段B.逐步走向停滞落后C.适应小农经济需要D.严重制约农业发展6.(2015江苏泰州二模)据欧阳修集载:“民有幸而不役于人,能有田而自耕者皆以等书于籍。而公役之多者为大役,少者为小役,至不胜,则贱卖其田,或逃而去

3、。”由此可见,自耕农(小农)经济生存的不利因素是()A.封建国家的沉重赋役B.自然灾害的影响C.封建地主的土地兼并D.小农经济的脆弱7.(2015天津南区一模)吕氏春秋中记载:“今以众地者,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迟也。”从这则材料中,我们可以得到的最准确的信息是()A.郡县制优于分封制B.井田制遭到了破坏C.土地兼并现象严重D.社会出现两极分化8.(2015广东佛山二模)古代民众生活艰难的现象,战国时期的记载大多类似“天饥岁荒,嫁妻卖子”,西汉以后多有类似“卖田宅、鬻子孙”的记载。这种变化反映了()A.战国时期井田制得到完善B.汉代民众生活更加艰难C.土地私有制得到发展D.商

4、品经济呈发展趋势9.(2015江苏淮安四模)汉书食货志载:“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这段话主要反映了()A.土地兼并的危害性B.小农经济的封闭性C.重农抑商的必要性D.土地私有的合理性10.华阳国志卷三蜀志中有一段文字:“溉灌三郡,开稻田。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这段文字称颂的是()A.曹魏马钧改进的翻车B.蜀汉治理四川有成效C.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D.都江堰的兴修之功11.中国古代南北朝时期,人们生活中开始常用“佃客”“典计”“衣食客”等称谓。这反映出当时()A

5、.农业生产中出现资本主义萌芽B.战乱使大量人口失去土地C.租佃关系在农村普及D.自耕农经济开始逐步走向解体12.中国的现代化一书中说:“没有充分的土地,但却拥有充裕的劳力,中国人本可全力以赴去生产资本以弥补土地的短缺。但是实际上,在力图节省土地的同时,技术发展反倒专注于能更密集地使用劳力的手段。”这段材料强调了()A.中国农业没有技术革新B.技术落后阻碍了中国农业发展C.过多的人口阻碍了中国农业发展D.精耕细作是中国农业的主要特点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武帝末年,悔征伐之事,乃封丞相为富民侯,下诏曰:“方今之务,在于力农。”以赵过为搜粟都尉。过能为代田,一亩三甽。岁代处

6、,故曰代田。用耦犁,二牛三人。一岁之收常过缦田亩一斛以上,善者倍之。过试以离宫卒田其宫壖地,课得谷皆多旁田,亩一斛以上。至昭帝时,流民稍还,田野益辟,颇有蓄积。汉书食货志材料二窃惟四民之中,惟农最苦。农夫寒耕热耘,霑体涂足,戴星而作,戴星而息。蚕妇育蚕治茧,续麻纺纬,缕缕而积之,寸寸而成之,其勤极矣。而又水旱霜雹蝗蜮间为之灾,幸而收成谷未离场,帛未下机,已非已有矣。农夫蚕妇所食者糠籺而不足,所衣者绨褐而不完,直以世服田亩,不知捨此之外更有可生之路。(宋)司马光传家集材料三在传统时代,所谓农业生产结构,其主要生产要素可归纳为四项:(1)耕地;(2)作物;(3)农具;(4)劳力农业负担过重,这是一

7、个比起小农经济的生产结构不符合现代要求更为严重、更为致命的病症。中国的传统农业,无论从其现实的经济效益,还是潜在的发展可能,它自身不是不能转变,而是其“自转变”的通道,受到来自帝国政治、经济体制的阻扼,被堵塞以至堵死。农业经济效果、历史效应,不只取决于它产生的内环境,还要受制于它的外部环境的有利与否。对传统中国而言,后者更是致命性的障碍。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进步的农业生产技术?农业技术的进步对农业产生怎样的作用?体现了怎样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归纳司马光认为“惟农最苦”的原因。导致农民“不知捨此之外更有可生之路”的政策性因素是什么?(3)材料三中的“内环境”与“外环境”

8、分别指什么?结合材料一、材料二,你如何认识材料三的观点?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变化的一组图片材料二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史记商君列传(1)材料一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哪些史实?(2)根据材料二,指出商鞅变法的措施,并简评这些措施的历史作用。(3)指出材料二与材料一两个历史事件之

9、间的内在联系。#考点规范练14.中国古代的农业一、选择题1.B解析:本题考查古代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随着牛耕铁器的推广,以家庭为单位、自给自足、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成为主要经济形式。题中图片展示的是铁犁牛耕和家庭纺织,故选B项;材料未涉及国家特点,排除A项;材料无法反映出“夫为妻纲”的伦理观念,排除C项;材料虽然与家庭有关,但无法反映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排除D项。2.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材料反映的是筒车,农业基本模式是小农经济,与材料信息不符,故A项错误;筒车属于灌溉工具,推动了水田农业的发展,故B项正确;灌溉工具不能改变农村产业结构,故C项错误;筒车只是灌溉工具,不

10、能说明形成了完备的灌溉体系,故D项错误。3.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推动井田制瓦解的是铁犁牛耕的使用,而材料未提到犁,故A项错误;铁犁牛耕在春秋时期出现,但材料所列农具中没有犁,说明铁器牛耕尚未普及,故B项正确;土地私有制确立是在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故C项错误;青铜农具是少量使用,不是大量使用,故D项错误。4.D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古代中国的农耕方式,题眼是“刀耕火种“”男耕女织”。根据材料信息推断,图片反映的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铁犁牛耕是小农经济的耕作特点,故A项错误;奴隶制经济、封建农业是早期农业和小农经济的性质,不是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故B项错

11、误;自然经济是相当于商品经济来说的一种经济形式,与农业生产方式变化无关,故C项错误;早期农业从生产关系角度来看是一种集体劳作,而小农经济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来看,采用的是铁犁牛耕,故D项正确。5.C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古代中国农耕方式的进步,题眼是“不是向大型、高效发展,而是逐步被改造得比较轻便灵巧”。古代农具不断发展变化,“定型”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农具的轻便和灵巧不能说明农具走向停滞和落后,其发展变化是与中国小农经济的发展相适应的,故B项错误,C项正确;农具的轻便和灵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故D项错误。6.A解析:本题考查小农经济。依据材料“以等书于籍。而公役之多者为大役,少者为小役,至不胜,

12、则贱卖其田,或逃而去”可知,自耕农虽然有自己的土地,但还要向官府提供劳役,如果不能忍受,则会卖掉田地或者逃走,这反映了封建国家的沉重赋役负担是自耕农经济存在的不利因素,故A项符合题意。7.B解析:本题旨在考查井田制的瓦解。根据材料“众地”“公作则迟”“分地则速”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土地问题,未涉及郡县制与分封制的优劣问题,也并未反映社会两极分化问题,故A、D两项错误;“公作则迟分地则速”说明新的封建生产关系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遭到破坏,故B项正确;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的土地,但此时封建土地私有制还在形成中,所以土地兼并问题并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8.C解析

13、: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土地不能买卖,而且战国时期井田制瓦解,故A项错误;“天饥岁荒,嫁妻卖子”“卖田宅、鬻子孙”说明战国和西汉民众生活均困难,故B项错误;从战国时期“嫁妻卖子”到西汉民众“卖田宅、鬻子孙”,说明土地私有制得到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中的买卖属于迫于生存的手段,没有反映商品经济的发展,故D项错误。9.A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封建土地私有制,题眼是“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反映出汉朝土地兼并的危害性,故A项正确;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单位,体现出封闭性,但与题意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中土地兼并问题与抑商政策无

14、关,故C项错误;材料中土地兼并问题反映出土地私有的不合理性,故D项错误。10.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题眼是“于是蜀沃野千里”。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蜀”可以判断出是四川地区,马钧改进的翻车主要在北方地区应用,与题意不符,故A项错误;由“溉灌三郡”可以分析出材料反映的是水利工程,并未体现出蜀汉对四川的治理,故B项错误;精耕细作技术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开稻田”“蜀沃野千里”等信息可以分析出,该地区农业发展主要是得益于都江堰的修筑,故D项正确。11.B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于明朝中叶,故A项错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大量

15、人口失去土地,被迫成为“佃农”,租借地主土地耕种,故B项正确;租佃关系普及全国发生在明朝,故C项错误;自耕农经济开始走向解体发生在鸦片战争之后,故D项错误。12.C解析:材料的含义是过多的人口导致生产技术的革新不是以减少人力的使用为目的,而是以增加人力的使用、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为目的,这不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阻碍了农业的发展,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 13.参考答案:(1)技术:代田法;耦犁(二牛三人耕作法)。作用:产量增加;耕地面积扩大。特点:精耕细作。(2)原因:生产(生活)艰辛;自然灾害破坏;赋税沉重。因素:重农抑商政策。(3)内环境:自然环境(耕地)、技术和农具、农作物、劳动力。外环境:

16、国家政策(体制)。认识:小农经济在封建社会的早期已经得到较快发展,但受到封建体制(社会环境)的阻碍,无法获得突破性发展。14.参考答案:(1)史实:春秋战国时期已经使用铁农具、牛耕。(2)措施:实行连坐法;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建立县制,强化中央集权;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统一度量衡。作用:废除了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旧生产关系,确立了新兴地主土地所有制;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秦国经济的发展。(3)联系:两者之间是因果关系。材料二商鞅变法是在材料一春秋战国生产力发展和新剥削方式产生的基础上进行的;变法顺应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 - 6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