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甘肃省张掖市二中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020960 上传时间:2024-06-04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21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省张掖市二中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甘肃省张掖市二中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甘肃省张掖市二中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甘肃省张掖市二中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甘肃省张掖市二中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甘肃省张掖市二中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甘肃省张掖市二中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甘肃省张掖市二中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甘肃省张掖市二中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甘肃省张掖市二中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甘肃省张掖市二中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甘肃省张掖市二中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甘肃省张掖市二中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甘肃省张掖市二中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甘肃省张掖市二中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甘肃省张掖市二中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甘肃省张掖市二中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甘肃省张掖市二中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甘肃省张掖市二中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甘肃省张掖市二中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甘肃省张掖市二中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4页
甘肃省张掖市二中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4页
甘肃省张掖市二中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4页
甘肃省张掖市二中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甘肃省张掖市二中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语言就是一种生活方式,可以用来传递信息、思考推理、传承文明、身份认同。人使用一种语言,就是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并以这种文化身份存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传递信息、交流思想需要语言。商贩用语言叫卖商品,教师用语言传授知识,医生用语言探查病情。俗语“三寸舌胜过百万兵”,就是指语言发挥出的极致的交际作用。当然,中国文化很重谨言慎行,言行合一。“祸从口出,病从口入

2、”“光说不练假把式”,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交际生活中人们为界定社会关系也需要语言。论语中有“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就是提醒人们在交际生活中要了解对方。中国人素来注重说话的场合和彼此的关系,以界定什么话能说,什么话不能说。精神生活中人们思考推理、认知外界需要语言。“话不说不明,灯不挑不亮”,没有语言,概念便没有依托,推理进程很难进行。语言是认知成果的储存场所,思维的成果也需要用语言表达出来。精神生活中人们进行情感交流也需要语言。荀子云:“故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观人以言,美于黼黻、文章;听人以言,乐于钟鼓琴瑟。”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良言价值无可比拟,千百年来语言成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使人们的精神

3、得到慰藉。文化生活中人类创造、记载、传播文明需要语言。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在习得一种民族语言的同时,也是在习得这一民族的文化,每一种语言都蕴含本民族特有的文化和生态。今天,保护濒危语言和方言、构建和谐的语言生活已经成为弘扬中华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语言在加强民族身份认同和增强民族凝聚力等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共同的语言身份将相同文化背景的人联结在一起,使他们即使身处他乡也能得到社会归属感和心理慰藉。小说最后一课中,面对母语教育权利被剥夺,法语教师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

4、匙。”语言是把民族凝聚在一起的重要纽带,是使民族永远充满生机活力的源泉。人类既生活在物质的世界中,也生活在语言的世界中。绚烂多彩的社会生活,抽象繁复的概念推理,复杂多变的喜怒哀乐,都可以用语言来描述和书写。语言把人与人联系在一起,把人类同周遭世界联结在一起,把人类的精神世界联结在一起。人类的一切生活无不跟语言相融相连,正如英国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所说:“想象一种语言就意味着想象一种生活形式。”生活里的语言灵动活泼,构成了世界上最美妙的音符。语言有多丰富,生活就有多精彩。(摘编自黄彩玉语言是一种生活方式)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人类的一切生活都跟语言相融相连,语言能用

5、来传递信息、思考推理、传承文明等。B. 保护濒危语言和方言是我们弘扬中华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一种重要表现。C. “祸从口出,病从口入”“光说不练假把式”充分说明中国人很注重说话的场合。D. 最后一课中法语教师的话说明语言能把民族凝聚起来,使民族充满生机活力。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论证了“语言就是一种生活方式”这一中心论点。B. 文章从社会生活、精神生活、文化生活等方面来论述语言与人们生活的关系。C. 文章第二段至第五段是分论部分,从四个方面进行论证,各段间是递进关系。D. 文章在论证中多处运用了引用论证的方法,引用的主要有俗语、名人名

6、言等。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俗语“好马出在腿上,好人出在嘴上”就是指精神生活中人们进行思考推理需要语言。B. 相对于注重说话的场合以及彼此的关系,中国文化更讲究谨言慎行,更看重言行合一。C. 人类生活在语言世界中,人的社会生活和喜怒哀乐、概念推理等都只能用语言来记录。D. 异地相逢的老乡也能得到社会归属感和心理慰藉,是因为他们拥有共同的语言身份。【答案】1. C 2. C 3. D【解析】【1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

7、文体会,要死抠字眼。C项,“祸从口出,病从口入光说不练假把式充分说明中国人很注重说话的场合”中“说明中国人很注重说话的场合”曲解文意,根据第二段“中国文化很重谨言慎行,言行合一。祸从口出,病从口入光说不练假把式,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可知应是说明“中国文化很重谨言慎行,言行合一”。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C项,“文章第二段至第五段是分论部分,从

8、四个方面进行论证,各段间是递进关系”中“各段间是递进关系”分析错误,根据文本内容“社会生活中人们传递信息、交流思想需要语言”“ 精神生活中人们思考推理、认知外界需要语言”“ 文化生活中人类创造、记载、传播文明需要语言”“ 语言在加强民族身份认同和增强民族凝聚力等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 这四个方面是并列关系。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A项,“俗语好马出在腿上,好人出在嘴上就是指精神生活中人们进行思考推理需要语言”推断分析错误。“好马出在腿上,好人出在嘴上”强调语言起到的沟通作用,是指语言发挥的极致的交际作

9、用。B项,“相对于注重说话的场合以及彼此的关系,中国文化更讲究谨言慎行,更看重言行合一”中 “更讲究谨言慎行,更看重言行合一”于文无据,原文只是说“中国文化很重谨言慎行,言行合一”,“中国人素来注重说话的场合和彼此的关系,以界定什么话能说,什么话不能说”,并无比较之意。C项,“人类生活在语言世界中,人的社会生活和喜怒哀乐、概念推理等都只能用语言来记录”中“都只能用语言来记录”说法绝对,原文是“绚烂多彩的社会生活,抽象繁复的概念推理,复杂多变的喜怒哀乐,都可以用语言来描述和书写”,“可以”并不等于“只能”,比如图画也可以描述这些。故选D。【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根据

10、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准确寻找,筛选提取。(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据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IBM被指在未经用户同意的情况下,在图片分享网站Flickr上获取了大约100万张照片,用于训练其人脸识别算法。对于技术公司而言,这些照片的价值不言而喻。然而,那些照片上的人,大概并不知情。自己的肖像数据就这样被技术公司收集,“喂”给了人工智能神经网络,不知不觉地成了人脸识别技术迭代升级的“粮食”,可这并非他们自己的选择。麻省理工技术评论官网发表文章说,人工智能研

11、发人员一直在从互联网的各个角落搜集大量数据,来“喂”那些饥饿的机器学习算法,因为这些算法的训练需要以大数据为支撑。个人隐私被不当利用的担忧同样存在于其他场景,如语音识别、虹膜识别、指纹支付等等。人工智能时代下数据保护的问题,一时间成为热议的焦点。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教授孟小峰谈到:“企业是获利者,它收集了我们的数据,有些企业的做法值得大家参考。比如苹果公司就建立了数据中介清算所,所有的数据获取者都需要到中介清算所登记并清算,之后再进行二次分配;马化腾的做法是,在腾讯的数据中台中,严格控制数据的关联性。但是单靠企业自律并不能解决问题。”他认为在当下想解决这个问题,还是要回到数据生态中去,因为最终

12、的解决必定是依赖子技术。令人欣喜的是,今年两会期间,我国在相关领域有好消息传出:全国人大常委会已将个人信息保护法等与人工智能密切相关的立法项目列入本届五年的立法规划。(摘编自别把个人隐私不知不觉“喂”给人工智能,新浪网2019年3月25日)材料二:中国云安全市场规模及增长率预测(图表摘自(2020年我国云安全市场规模及发展趋势预测,中商情报网2020年2月19日)材料三:据了解,在山东、上海、河南等地的一些幼儿园和小学,已经开始探索运用人脸识别技术进行校园智能安防。还有一些学校也开始“试水”用AI技术来保证出勤率、提高听课效率,还有的已经用AI技术参与日常管理。有学生和家长担忧,这样的做法有侵

13、犯个人隐私之嫌,一举一动都被人脸摄像头监视,“让人后背发凉”。校方表示,学校之前已向公安部门和法务部门咨询,由于教室属于公开场所,因此不存在“侵犯隐私”的说法。对此,北京律师赵占领说:“我国法律对于隐私权没有特别明确的界定,严格来看,教室属于公共场所,安装人脸识别摄像头,虽然不违法,但需要明确告知学生,给学生知情权和选择权。”首都师范大学教授苏尚锋认为,教室内使用人脸识别是符合“人工智能+教育”未来趋势的。面对教育场景内不甚成熟的人脸识别类技术应用,以及个人隐私、数据安全等风险和争议,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司长雷朝滋表示,希望学校非常慎重地使用这些技术软件,他还表示,目前教育部已开始关注这一情况,已

14、组织专家进行论证研究。(摘编自AI进校园,边界在哪里?,中国青年报2019年10月24日)材料四:人工智能应用与隐私保护并非不可兼得。一方面,人工智能应用决不能以隐私泄露为代价。人工智能技术无论如何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归根结底都是为了辅助人、服务人,为使用者提供便利,而不能成为肆意损害人格权利、恶意泄露个人隐私的工具。这是人工智能应用必须坚守的底线,否则人工智能技术就会失去价值,也难以走远。另一方面,不能因为存在隐私泄露的伦理风险,就延缓甚至放弃人工智能应用。目前,人工智能应用得到世界主要国家的高度重视,被认为是科技创新的下一个“超级风口”,具有溢出带动性很强的“头雁”效应。加快发展新一代人

15、工智能技术,是我国发展必须牢牢抓住的宝贵机遇。我们既要有效防范伦理风险,又要加快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多种手段从伦理层面对人工智能应川加以正确引导,将隐私泄露的风险降至最低。(摘编自势所必然:兼顾人工智能应用和隐私保护,人民日报2019年7月12日)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相较于IBM的做法,孟晓峰认为有些企业的举措可能更值得借鉴,比如苹果和腾讯就在数据利用上采取了相关措施。B. 近几年来,我国云安全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并保持增长态势。预计2021年云安全市场规模将超过100亿元。C.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无论是进行教学效果分析还是日常管理,都不

16、可避免要收集海量数据,这些都侵犯了学生的隐私权。D. 尽管人工智能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隐私泄露的风险,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与隐私保护之间是非此即彼的关系。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海量信息数据是人工智能迭代升级不可缺少的“食粮”。有了大量数据之后,人工智能变得更“智能”了,就不再需要个人信息数据了。B. 人工智能技术如今被应用于企业、商业、学校等场所,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对人工智能加以正确引导,降低隐私泄露的风险。C. 人工智能本身就有善恶、对错之分,只要我们抱“鸵鸟”心态,拒绝人工智能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我们的隐私就不会被泄露了。D. 人工智能如同一把“双刃剑

17、”,如果能在人工智能应用中兼顾隐私保护,就能避免人工智能在应用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6. 人工智能时代怎样保障用户的个人隐私权?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案】4. C 5. B 6. 伦理层面:获取用户个人隐私信息,应保证用户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企业层面:应自觉保护用户隐私,制定相关措施并严格执行;国家层面:应制定相关法律制度,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加以规范监管;技术层面:应加快研发和应用隐私保护的安全技术。【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把握内容要点和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信息筛选题先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再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

18、;最后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C项,“这些都侵犯了学生的隐私权”错误,说法太绝对,相关信息材料三“我国法律对于隐私权没有特别明确的界定,严格来看,教室属于公共场所,安装人脸识别摄像头,虽然不违法,但需要明确告知学生,给学生知情权和选择权”,可知不是“这些都侵犯了学生的隐私权”。故选C。【5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

19、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A项,“人工智能变得更智能智能了,就不再需要个人信息数据了”错误,推断错误,相关信息材料一“然而,那些照片上的人,大概并不知情来喂那些饥饿的机器学习算法,因为这些算法的训练需要以大数据为支撑”,可知“就不再需要个人信息数据了”无依据。C项,“只要我们抱鸵鸟心态,拒绝人工智能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我们的隐私就不会被泄露了”错误,材料四“另一方面,不能因为存在隐私泄露的伦理风险,就延缓甚至放弃人工智能应用”,所以拒绝的态度是不适应时代的。D项,“就能避免人工智能在应用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错误,太绝对,材料四“我们既要有效防范伦理风险,又要加快人

20、工智能技术发展。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多种手段从伦理层面对人工智能应川加以正确引导,将隐私泄露的风险降至最低”,可知“就能避免”错误。故选B。【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我国法律对于隐私权没有特别明确的界定,严格来看,教室属于公共场所,安装人脸识别摄像头,虽然不违法,但需要明确告知学生,给学生知情权和选择权。”,即伦理层面,获取用户个人隐私信息,应保证用户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21、;“比如苹果公司就建立了数据中介清算所,所有的数据获取者都需要到中介清算所登记并清算,之后再进行二次分配;马化腾的做法是,在腾讯的数据中台中,严格控制数据的关联性。但是单靠企业自律并不能解决问题”,即企业层面,应自觉保护用户隐私,制定相关措施并严格执行;“令人欣喜的是,今年两会期间,我国在相关领域有好消息传出:全国人大常委会已将个人信息保护法等与人工智能密切相关的立法项目列入本届五年的立法规划”,即国家层面,应制定相关法律制度,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加以规范监管;“人工智能应用与隐私保护并非不可兼得。一方面,人工智能应用决不能以隐私泄露为代价。人工智能技术无论如何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归根结底都

22、是为了辅助人、服务人,为使用者提供便利,而不能成为肆意损害人格权利、恶意泄露个人隐私的工具。这是人工智能应用必须坚守的底线,否则人工智能技术就会失去价值,也难以走远。另一方面,不能因为存在隐私泄露的伦理风险,就延缓甚至放弃人工智能应用”,即技术层面,应加快研发和应用隐私保护的安全技术。【点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方法: 1.寻找所需信息。发现文本关键信息是核心,善于抓住文中负载关键信息的词句,剔除与阅读目的无关的多余信息,从字面看出表达的言外之意,以快速锁定要寻找的目标。 2.整合得出结论。对于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在没有详细且明确的陈述言语的情况下,需要将文本中有关联的信息通过比较、归纳、综合进行

23、加工处理,判断出题人的真实意图,从而整合得出有效的结论。 3.构建文本意义。对于多种材料组合的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要注意识别文本材料的主题,联系实际需求,找出文本的写作目的,为材料信息内容排序,联系文本中的不同资料,结合自己的知识、想法和经验,提出独特见解,自主构建文本的意义。(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下面小题。那一片幸存的原始林梁衡像一场战争突然结束,2014年林区宣布了禁伐令,喧闹的伐木场顿时门前冷落车马稀。在打扫“战场”时,人们意外地发现了一片原始林。2016年盛夏时分我有缘造访了这最后的一片原始林。虽然天正降大雨,我们还是义无反顾地向林地进发,

24、不一会儿就消失在茫茫林海中。正走着,忽然听见右边不远处有哗哗的流水声。踩着朽木、草墩,钻过横七竖八的灌木。忽然眼前一亮,一条溪流从山上奔腾而下。眼前这条溪流无法与我见过的任何一条流水相比较,因为它没有留下一丝人类活动的痕迹。仰望山顶只见远远近近的山、层层叠叠的树、朦朦胧胧的雨,半山一道歪歪斜斜的激流,跌跌撞撞地碰着那些大大小小、圆圆滚滚的石头,或炸起雪白的浪花,或绕行成一条飘飘的哈达。我们退回老林,雨时停时下,云忽开忽合,大家就举着手机、相机抓紧时间照相采景。人类虽然早已进入现代文明,但是总忘不了找寻原始。这是因为它,一是大自然的原点,可由此研究自然界的进化,包括人类自己;二是人类走出蛮荒的出

25、发的起点,是生命的源头,我们有必要回望一下走过的来路。判断一个地方是不是够原始,一个简单的办法就是看有没有人的痕迹。从纯自然的角度来说,人的创造是对自然的种种干扰和玷污。所以探险家总是去寻找那些还没有人文污染过的地方。没有人来过,无路;奇景第一次示人,无名;前人没有留下诗词,无文。今天我们进入的正是这种“三无”之境,只有你与自然在悄悄地私语。虽是来看原始森林,但先要说一说这里的石头。国内很有名的一处石景便是云南的石林,那是一片秀气的石柱。还有贵州天星桥,那是喀斯特地貌特有的精巧。而这里的石头一律是巨大坚硬的花岗岩,浑圆沉稳,高大挺拔,无不迸放着野性。石的分布无一定规则,或独立威坐,或双门对峙,

26、或三五相聚,或隔岸呼唤,各具其态。现在要说一说在乱石间争荣竞秀的苔藓了。这是整个林区的大地毯,是森林里所有生命湿润的温床。它生在地上、树上、石上,绿染着整个世界,不留一点空白。最让人感动的是它的慈祥,它小心地包裹着每一根已失去生命的枯木。那些直立的、斜依的、平躺于地的大小树干,虽然内里已经空朽,你轻轻一碰就是一个洞,但经它一打扮,都仍保持着生命尊严。绿苔与枯树正在悄然作着生命的转换。老林子中最美的还是大树,特别是那些与石共生的大树。有一棵树,我叫它“一木穿石”,我们平常说“水滴石穿”,可是有谁真的见过一滴水穿透了一块石头?现在,我却见到了一棵树,一棵活着的树,硬是生插在一块整石之上,霸气十足。

27、它的须根向四周摸索,拳握住一点点沙尘,然后蛰伏在石面的稍凹之处,聚积水分,酝酿能量。松树的根能分泌一种酸液,一点一点地润湿和软化石块。成语“相濡以沫”是说两条鱼,以沫相濡,求生命的延续。而这棵红松种子却是以它生命的汁液,去濡润一块没有生命的石头,终于感动了顽石,让出了一个小小的空间。它赶紧扎下一条须根,然后继续濡石、挖洞、找缝,周而复始,终于在顽石上树起了一面生命的大纛。如果说刚才的那棵树有男性的阳刚之烈,下面这棵便有女性的阴柔之美。它生在一根窄长的条石上,两条主根只能紧抓着条石的边缘向左右延伸,然后托起中间的树身,全树就成了一个丁字形,一个标准的体操“一字马”。那两条主根是她修长的双腿,树干

28、是她曼妙的身躯,挺胸拔背,平视前方。这是我第一次看到一棵树的根与身子长得一般的粗细,一样的匀称,一样的美丽。好一个“幽谷美人”!我们就这样在绿色的时间隧道里穿行,见证了大自然怎样在一片顽石上诞生了生命。它先以苔草、蕨类铺床,以灌木蓄水遮风,孵化出高大的乔木林,就成了动物直至我们人类的摇篮。这时再回看那艘石头巨舰,是泰坦尼克号?是哥伦布的船?是郑和下西洋时的遗物?都不是。它沉静地停在这里,是特别要告诉我们,假如没有人的干扰地球是什么样子,大自然是什么样子,我们曾经的家是什么样子。当年我们屈从了这片原始林,现在它给我们友好的回报,留下了一面大镜子,照出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史为镜

29、,可知朝代之兴替;以这片原始林为镜,可知生命、人类和地球的兴替。我下山时,看见沿途正在修复早年林区运木材的小火车路,不为伐木,是准备开展原始森林游。7. 下列对散文艺术特色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主体部分的顺序非常清晰,从发现原始林,到进入原始林,再到最后下山离开,有头有尾,脉络分明。B. 作者描写原始林里的石头,写云南石林、贵州天星桥是为了在对比中突出原始林里的石头野性十足的特点。C. 文章非常注意段落间的过渡,比如第九段开头运用过渡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使上下段落内容自然衔接。D. 文章依次写了原始林里的河流、石头、苔藓、大树,步步递进,层层深入,为我们塑造了一个立体

30、的世界,让人如临其境。8. 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原始林,为什么从第段开始花了很多笔墨写石头?9. 文章在细致写景的同时,还有一些恰到好处的议论。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答案】7. D 8. 表明石头也是原始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正是这些石头保住了原始林。为了引出下文乱石间争荣竞秀、生机勃勃的蕨类、苔藓、树木。为了更好地阐释这片原始林顽强的生命力与来之不易,深化文章主旨。 9. 使文章形成描写、议论相结合的表达特色,形式更加丰富多样。形象生动地展现原始林特点的同时,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更能突出保护生态、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旨。发人深省,引人深思,使文章容量更大,更有深度,更具艺术性。【解析】【7题详

31、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理解和鉴赏能力。D项,“层层深入”是错误的。这些景物之间是并列关系,并没有层层深入的关系。故选D。【8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及分析物象作用的能力。文章从第段开始花了很多笔墨写石头,特别是第段既写到云南的石林,也写到贵州天星桥,都是为了突出这里的石头的特点,因为石头也是原始林的重要组成部分。第段又写到在乱石间争荣竞秀的苔藓,第段又写到特别是那些与石共生的大树,正是因为石头的存在才保住了原始林。同时从结构上来说,对石头的描写也是为了引出后文对苔藓、树木等的描写,所以又有引出下文的作用。写到这里的石头无不迸放着野性,写到在乱石间争荣竞秀的苔藓、那些与石

32、共生的大树,这些都能更好地阐释这片原始林顽强的生命力与来之不易,深化文章主旨。【9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结合“一是大自然的原点,可由此研究自然界的进化,包括人类自己”“二是人类走出蛮荒的出发的起点,是生命的源头,我们有必要回望一下走过的来路”分析,人类总忘不了找寻原始的原因。结构上,结合“这里没有人来过,无路;奇景第一次示人,无名;前人没有留下诗文,无文。今天我们进入的正是这种三无之境时”分析,引出下文探寻原始森林。结合“成语相濡以沫是说两条鱼,以沫相濡,求生命的延续。而这棵红松种子却是以它生命的的汁液挖洞、找缝,周而复始,终于在顽石上树起了一面生命的大纛”分

33、析,通过议论直接表明作者游览原始森林时的感受和观点。结合“当年我们屈从了这片原始林,现在它给我们友好的回报,留下了可知生命、人类和地球的兴替”分析,不失时机的的议论充实了文章的思想容量,使文章深刻精警,促人思考,增加了文章的思想魅力,升华文章的主旨。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书吴、潘二子事(清)顾炎武苏之吴江有吴炎、潘柽章二子,皆高才。当国变后,年皆二十以上,并弃其诸生,以诗文自豪。既而曰:“此不足传也,当成一代史书,以继迁、固之后。”于是购得实录,复旁搜人家所藏文集奏疏,怀纸吮笔,早夜矻矻。其所手书,盈床满箧,而其才足以

34、发之。及数年而有闻,予乃亟与之交。会湖州庄氏难作。庄名廷鑨,目双盲,不甚通晓古今。以史迁有“左丘失明,乃著国语”之说,奋欲著书。廷鑨招致宾客,日夜编辑为明书,书冗杂不足道也。廷鑨死,其父胤城流涕曰:“吾三子皆已析产,独仲子死无后,吾哀其志,当先刻其书而后为之置嗣。”遂梓行之。慕吴、潘盛名,引以为重,列诸参阅姓名中。书凡百余帙,颇有忌讳语,本前人诋斥之辞未经删削者。庄氏既巨富,浙人得其书,往往持而恐吓之,得所欲以去。归安令吴之荣者,以赃系狱,遇赦得出。有吏教之买此书,恐吓庄氏。庄氏欲应之,或曰:“踵此而来,尽子之财不足以给,不如以一讼绝之。”遂谢之荣。之荣告诸大吏,大吏右庄氏,不直之荣。之荣入京

35、师,摘忌讳语,密奏之。四大臣大怒,遣官至杭,执庄生之父及其兄廷钺及弟侄等,并列名于书者十八人,皆论死。其刻书鬻书,并知府、推官之不发觉者,亦坐之。发廷鑨之墓,焚其骨,籍没其家产。所杀七十余人,而吴、潘二子与其难。当鞫讯时,或有改辞以求脱者。吴子独慷慨大骂,官不能堪,至拳踢仆地。潘子以有母故,不骂亦不辨。其平居孝友笃厚,以古人自处,则两人同也。予之适越过潘子时,余甥徐公肃新状元及第。潘子规余慎,无以甥贵稍贬其节,余谢不敢。二子少余十余岁,而予视为畏友,以此也。方庄生作书时属客延予一至其家予薄其人不学竟去以是不列名获免于难。二子所著书若干卷,未脱稿,又假予所蓄书千余卷,尽亡。予不忍二子之好学笃行而

36、不传于后也,故书之。且其人实史才,非庄生者流也。(选自顾炎武诗文选译,有删减)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方庄生作书时/属客延予一至/其家予薄其人不学/竟去/以是不列名/获免于难B. 方庄生作书时/属客延予一至其家/予薄其人不学/竟去/以是不列名/获免于难C. 方庄生作书时/属客延予一至其家/予薄其人/不学竟去/以是不列名/获免于难D. 方庄生作书时/属客延予一至其家/予薄其人/不学竟去/以是不列/名获免于难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诸生,明代称考取秀才入学的生员为诸生,这里指“科举之路”。B. 左丘,春秋末期鲁国史

37、学家,相传著有左传和国语。C. 及第,指科学考试应试中选,因榜上题名有甲乙次第,故名。D. 畏友,品德端重让人敬畏朋友,也指不拘年岁、辈分的朋友。12.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吴炎、潘柽章有才华而又有气节,明朝灭亡之后,放弃寻求功名之路,以诗文自豪自娱。B. 吴炎、潘柽章认为只有写出一代史书才能留传后世,于是,他们广泛搜集材料,埋头写作。C. 吴炎、潘柽章经过几年的努力,逐渐有了名声,两人就应邀参与了庄廷鑨明书的编辑。D. 吴炎、潘柽章平时对父母孝敬,对朋友友爱,感情真诚厚道,以古人为榜样,可谓志同道合。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吾三子皆已析

38、产,独仲子死无后,吾哀其志,当先刻其书而后为之置嗣(2)其刻书鬻书,并知府、推官之不发觉者,亦坐之【答案】10. B 11. D 12. C 13. (1)我的三个儿子都分了家,只有二儿子死了没有后嗣,我痛惜他的志向,应当先刻他的书,然后再为他安排继承人。(2)那些刻书、卖书的人,以及没有发觉的知府、推官,也都受牵连定了罪。【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至”的宾语为“其家”,“予薄其人不学”,“予”是本句的主语,故“予”前面应断开,排除A。“不学”说的是“其人”,指“庄生”;“列名”是一个词组,列上名字,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项、D项。句子意思:当庄廷鑨编书时,他嘱咐门客

39、邀请我到了他家一次。我看不起此人不学无术,最终离开了他家,因此书中没有列上我的名字,使我幸免于难。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D项,“也指不拘年岁、辈分的朋友”说法错误。畏友,是指在道义上、德行上、学问上互相规劝砥砺,令人敬重的朋友。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C项,“两人就应邀参与了庄廷鑨明书的编辑”错。由原文“廷鑨招致宾客,日夜编辑为明书”“慕吴、潘盛名,引以为重,列诸参阅姓名中”可知,吴炎、潘柽章并未参与明书的编辑,而是被列入校阅者的名单之中。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1)“析产”,分割产业,指分

40、家;“仲子”,第二个儿子;“哀”,悲痛,痛惜;“置嗣”,安排继承人。(2)“鬻”,卖;“知府、推官之不发觉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不发觉知府、推官”;“坐”,牵连治罪,受牵连定了罪。【点睛】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

41、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参考译文:江苏吴江有吴炎和潘柽章两人,他们都是优秀人才。明朝灭亡后,他们年纪都已二十多岁了。他们一起放弃了科举之路,以写作诗文自豪。不久他们说:“这还不足以留传后世,应当写出一代史书,来继承司马迁、班固的事业。”于是他们买来实录,又广泛搜集人们所收藏的文集奏疏,埋头写作,起早熬夜,辛劳不已。他们亲手所写的书稿,堆满了床,装满了书箱,他们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等到几年后就有了名声,我于是多次和他们交往。适逢湖州庄氏的祸难发生。庄氏名叫廷鑨,双目失明,不怎么通晓古今。因为司马迁有“左丘失明,乃著国语”的话,便想发奋著书。廷鑨招来宾客,日夜忙碌,编辑成明

42、书。廷鑨死后,他的父亲胤城流着泪说:“我的三个儿子都分了家,只有二儿子死了没有后嗣,我痛惜他的志向,应当先刻他的书,然后再为他安排继承人。”于是书得以付印行世。因为仰慕吴、潘的盛名,想借他们加重自己的地位,便把他们列入校阅者的姓名之中。书共有一百多卷,其中很有一些忌讳的话,本来都是前人诋毁之辞而未经删除的。庄氏是巨富,浙江人得到他的书,常常拿着书去恐吓他,索取想要的财物后才离开。归安县令吴之荣,因为贪赃枉法被捕入狱,后来遇到赦免才被放出。有一官吏教他买了此书,前去恐吓庄氏。庄氏想答应他的要求,有人向庄氏说:“如果一个接着一个来,就是把您的财产都用尽,也满足不了他们的要求,不如通过辨明是非来拒绝

43、他。”于是拒绝了吴之荣的要求。吴之荣向大官告发这件事,可大官却袒护庄氏,不认为吴之荣有理。吴之荣到了京师,把书中有关的忌讳语摘录下来向朝廷密奏,四大臣非常生气,派遣官吏到杭州,逮捕了庄廷鑨的父亲和他的哥哥廷钺以及弟侄等,还有在书上列名的十八个人,全部都被判死罪。那些刻书、卖书的人,以及没有发觉的知府、推官,也都受牵连定了罪。还挖开廷鑨的坟墓,焚烧了他的尸骨,登记没收了庄氏的家产。被杀的有七十多人,吴、潘二人也同时遇难。在审讯时,有人改变言辞要求宽恕脱罪,吴炎独慷慨陈辞,痛骂不绝,宫吏不能忍受,对他拳打脚踢,直至打倒在地。潘柽章因为担心连累母亲,不骂也不申辩。吴、潘二人平时对父母孝敬,对朋友友爱

44、,感情真诚厚道,以古人为榜样,从这方面看,那么他们二人是相同的。我前往越州拜访潘君时,我的外甥徐公肃新考中了状元,潘君劝我一定小心谨慎,不要因为外甥显贵而降低自己的气节,我很感激他,表示不敢这样。两君都比我小十几岁,我却把他们视为我所敬畏的朋友。正因如此,当庄廷鑨编书时,他嘱咐门客邀请我到了他家一次。我看不起此人不学无术,最终离开了他家,因此书中没有列上我的名字,使我幸免于难。两君所著的书有若干卷,尚未脱稿,又向我借所藏的书一千多卷,全部丢失。我不忍心让两君喜好学习、身体力行的美德不得流传后世,因此把他们的事迹写下来。并且他们确实是史学家的人才,不是庄廷鑨一类的人。(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

45、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注杜甫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此时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注】本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末,当时安史叛军气势正盛,国事艰难。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裴迪送客时看到早梅开放,想念杜甫并寄赠一首诗,本诗是杜甫对裴迪的答谢之作。B. 首联将裴迪与何逊相比,赞美裴迪的咏早梅诗,表达对裴迪和他所赠之诗的推崇。C. 颔联紧承“动诗兴”,具体写裴迪送客的情形,寄寓了作者对裴迪没有自由的同情。D. 颈联表达庆幸之意,庆幸裴迪

46、没有折梅寄来,要不然诗人面对折梅一定会感慨万千。15. 尾联中说“朝夕催人自白头”,是什么催诗人“白头”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案】14. C 15. 思念友人。从诗歌的颔联可以看出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暮年之伤。诗人由“伤岁暮”而引发人到暮年的感伤。思乡之愁。诗人唯恐梅花会引发乡愁,实际上表达了自己羁旅思乡的愁绪。忧国忧民。国家正处于战乱的困境,诗人面对动荡的现实感伤时世,忧国忧民。【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及情感主旨的把握能力。C项,“寄寓了作者对裴迪没有自由的同情”错误,诗歌颔联是说在这样的时候,单是看到飞雪就会想起故人,思念不已,何况你去东亭送客,更何况又遭

47、遇到那恼人的梅花,要你不想起我,不思念我,那怎么可能?所以,颔联表达的是与故人心心相印的情谊以及对故人的思念之情。故选C。【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回答是什么催诗人“白头”的,可从诗歌内容入手,分析作答。思念友人。颔联“此时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是说在这样的时候,单是看到飞雪就会想起故人,思念不已,何况你去东亭送客,更何况又遭遇到那恼人的梅花,要你不想起我,不思念我,那怎么可能?颔联想象裴迪对着雪中梅花想到诗人,表达的是与故人心心相印的情谊以及对故人的思念之情。暮年之伤。颈联中“幸不折来伤岁暮”一句中的“伤岁暮”三字,表现了诗人的人到暮年的感伤。思乡

48、之愁。“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是说幸而你未折梅寄来勾起我岁暮的伤感,要不然,我面对折梅一定会乡愁撩乱、感慨万千的。可见颈联还体现出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情绪。忧国忧民。尾联“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表达一年一度梅花开放,时间流逝,诗人渐渐白发,体现出对时光流逝,自己年华老去的感慨。结合注释“时值安史之乱”,可见诗人离开家乡是因为安史之乱不得不漂泊他乡,这些愁绪都是由时代背景决定的,诗人面对动荡的现实感伤时世,忧国忧民。综合以上分析,可知思念友人、暮年之伤、思乡之愁、忧国忧民是诗人“白头”的主要原因。(三)名篇名句默写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劝学中,荀子用登高望

49、远、顺风疾呼、骑马行千里、划桨渡江河等四个类比,推出了“_,_”的结论。(2)李商隐夜雨寄北中,“_,_”两句将仕途失意、羁旅之愁与亲人盼归但欲归不得的愁苦交织于巴山的夜雨中。(3)“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泪水”外化为艾青表达诚挚的爱国情感的意象。在屈原的离骚里,以“泪水”表达深沉的爱国情感的句子是“_,_。”【答案】 (1). 君子生非异也 (2). 善假于物也 (3). 君问归期未有期 (4). 巴山夜雨涨秋池 (5). 长太息以掩涕兮 (6). 哀民生之多艰【解析】【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的写法:“生”“假”“涨”“涕”“艰”。背

50、诵时,务必结合对诗句的理解进行。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对宇宙起源的解释不是个新话题,数千年前,这个世界上就流传与此相关的各种神话传说,给出的解释 ,这些神话传说更多仰仗脱缰放马的想象力,满含激情,又不失智慧的光芒。( ),宇宙并非无始无终,至少不是“无始”的,而是起源于约137亿年前的大爆炸。同样,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也不是自来就有的,大约45亿年前,地球才奇迹一般粉墨登场。说这是一个奇迹,并不是因为地球是我们的家园就要 ,而是因为在地球上最终出现了生命。迄今为止,我们在浩瀚的宇宙中还没有发现其他星球有生命的迹象。可怜的人类不时就感到孤独,而无数次满怀激情地 过

51、与外星人相遇的场景,就如科幻电影外星人E.T.或者星际迷航带给我们的畅想一样。略有些遗憾的是,这些激动人心的场景只在文字或者银屏上呈现,至今没有确切证据表明这样的事情发生过,我们始终没有摆脱孤独。值得欣慰的是,孤独也常常扮演激情的母亲的角色,最富有激情的人常常也是最孤独的。我们今天 的是,从生命初露头角到人类最终登场,生命的进化是个极其漫长,又富有魔术意味、激动人心的过程。常常只要我们偶然一瞥对这个进程的某个片段,就会感到激情澎湃。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千奇百怪 自吹自擂 预想 乐此不疲B. 千奇百怪 自吹自擂 想象 津津乐道C 稀奇古怪 大言不惭 预象

52、 乐此不疲D. 稀奇古怪 大言不惭 想象 津津乐道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今天我们可以科学地推测,全得益于许多科学家的努力B. 得益于今天我们许多科学家的努力,可以科学地推测C. 得益于许多科学家的努力,今天我们可以科学地推测D. 许多科学家的努力是得益的,今天我们可以科学地推测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只要我们常常偶然一瞥对这个进程的某个片段,就会感到激情澎湃。B. 常常我们只要对这个进程的某个片段偶然一瞥,就会感到激情澎湃。C. 常常我们只要偶然-瞥对这个进程的某个片段,就会感到激情澎湃。D. 只要我们常常对这个

53、进程的某个片段偶然一瞥,就会感到激情澎湃。【答案】17. B 18. C 19. B【解析】【17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词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词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千奇百怪:各种各样奇怪的事物;稀奇古怪:很少见、奇异、不一般;这里强调神话传说的多而奇,故选千奇百怪。自吹自擂:比喻自我吹嘘;大言不惭:说大话,不感到难为情;这里强调吹嘘,没有难为情之意,故选自吹自擂。预想:事先推想和测定;想象

54、:在头脑中形成新形象,这里是对外星人的想象,故选想象。乐此不疲:酷爱干某事,而不知疲倦,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津津乐道:很有兴趣地谈论;这里没有强调做之意,故选津津乐道。故选B。【18题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连贯的能力。考生作答时应结合上下文语境分析,按照话题一致的原则或时间顺序、逻辑顺序等排列。本题,联系上下文,句意的重心在“科学地推测”,故排除A、D;B项逻辑错误。故选C。【19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命题者从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常见的病句类型有

55、: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错误一般可以分为两类,凡是违反语法结构规律的叫语法错误,违反客观事理的句子叫逻辑错误。解题时先确定逻辑类病句,再按照成分分析法排除语法类病句,常见的逻辑错误类病句有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等。A项,“只要我们常常偶然一瞥对这个进程的某个片段,就会感到激情澎湃”,关联词位置不当。前后分句的主语相同,关联词应该在主语的后面,本句中前后分句的主语都是“我们”,故关联词“只要”应该在“我们”的后面。“常常偶然一瞥对这个进程的某个片段”语序不当,介宾短语位置不当,应为:对这个进程的某个片段偶然一瞥。B项,正确。C项,“常常我们只要

56、偶然一瞥对这个进程的某个片段,就会感到激情澎湃”语序不当,介宾短语位置不当,应为:对这个进程的某个片段偶然一瞥。D项,“只要我们常常对这个进程的某个片段偶然一瞥,就会感到激情澎湃”关联词位置不当。前后分句的主语相同,关联词应该在主语的后面,本句中前后分句的主语都是“我们”,故关联词“只要”应该在“我们”的后面。故选B。【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

57、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目前,南方城市一般使用空调和电暖器来度过寒冬,而这种方式不仅浪费资源,不利于节能减排 _。南方冬季温度不是很低,_ ,这些技术适合分户或分栋的分散供暖方式。_,分散供暖,每平方米每冬季只需5公斤标准煤,是大规模集中供暖所耗能源的一半。另一方面用户的经济负担也更低。现在,在南方的一些小区已经开始采用污水源热泵(以城市污

58、水作为冷热源的一项制冷制暖新技术)或地源热泵(利用地球所储藏的太阳能资源作为冷热源进行能源转换的能源技术)集中供暖。【答案】 (1). 而且加重了居民的经济负担 (2). 适合采用各类热泵技术供暖 (3). 一方面节约能源【解析】【详解】此题主要考查学生语言连贯能力。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语句补写通常补写三种类型的句子:总括句、展开句、总结句。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根据语境“而这种方式不仅浪费资源,不利于节能减排”可以判断第一句要填的语句是“而且”开头,根据后文“

59、是大规模集中供暖所耗能源的一半。另一方面用户的经济负担也更低”可以判断,目前南方供暖不仅浪费资源,而且会让用户的经济负担加重。所以第一句应该填“而且加重了居民的经济负担”。根据后文语境“这些技术适合分户或分栋的分散供暖方式”可以判断,第二句处应该填供暖技术,根据后文“在南方的一些小区已经开始采用污水源热泵(以城市污水作为冷热源的一项制冷制暖新技术)或地源热泵(利用地球所储藏的太阳能资源作为冷热源进行能源转换的能源技术)集中供暖”可以判断,此处应该填“适合采用各类热泵技术供暖”。根据后文“分散供暖,每平方米每冬季只需5公斤标准煤,是大规模集中供暖所耗能源的一半”可以判断,此句应该填“节约能源”,

60、根据后文“另一方面用户的经济负担也更低”,此处应该填“一方面节约能源”。【点睛】语句补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这种题型是一种综合性题型,以考查语言连贯为主,兼有对压缩、仿写和推断能力的考查。二轮复习中,要做好这种题型的训练,既要抓好答题步骤的规范训练,又要重点抓好三类语句(总起句、总结句、展开句)的补写训练。具体来说有效的答题技巧如下:(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性质和内容,确定中心。(2)分清句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子的

61、性质。(3)注意标点符号的暗示作用:含义、选词、句式。(4)结合文本,根据字数要求,概括答案。21.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70个字。在9月29日结束的2019年女排世界杯赛上,中国女排在最后一场比赛中以3:0击败阿根廷队,取得11连胜,以全胜战绩成功卫冕,夺得史上第五个世界杯冠军。在颁奖典礼上,本届世界杯最佳阵容揭晓,中国队共有4人入选,分别是最佳主攻朱婷、最佳副攻颜妮、最佳二传丁霞、最佳自由人王梦洁。同时,朱婷荣膺了本届世界杯最有价值球员,这也是她继2015年世界杯后再次夺得这一奖项,成为女排世界杯历史上首位蝉联最有价值球员的球员。【答案

62、】2019年9月29日;中国女排以全胜战绩夺得第五个世界杯冠军;中国队4人入选本届世界杯最佳阵容;朱婷成为首位蝉联世界杯最有价值球员。【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压缩语段就是将内容丰富的长语段或图表,按要求浓缩成语言简洁、意思明了的短语或句子。本题要求压缩新闻报道的文字,注意理清语段内容,提取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注意字数限制。本题新闻文字一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总写新闻,应点出新闻的时间和时间,时间是2019年9月29日,事件是中国女排以全胜战绩夺得第五个世界杯冠军。第二部分介绍最佳阵容入选者和最有价值球员,中国队共有4人入选,朱婷成为首位蝉联世界杯最有价值球员。四、写作(60

63、分)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亚历山德罗达维尼亚曾说:“种于不寄希望于光,就生不了根,然而希望并不那么容易,希望需要自觉、开放和许多失败,希望不是乐现者的毛病,而是强有力的现实主义,是一颗脆弱的种子的现实主义;种子只有接受地底下的黑暗才能长成树林。” 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和经历,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写成一篇文章,字数不少于800字,文体不限,不得套作。【答案】例文:播种希望,向光生长一颗种子藏身于黑暗的泥土,播种希望,向光而生。种子如此,人生也是如此。种子在黑暗中拼命扎根,把每一份挤压都转化成破土而出的希望,如此才拥有向阳生长的力量。种子无须惧怕黑暗。蝉沉寂于泥土七年才享受一夏的歌唱

64、,翻飞的蝶在起舞之前置身于黑暗的茧。有人说:“高三备考就像在黑屋子里洗衣服,很黑,看不到洗干净了没有,只能一遍又一遍地洗,不知疲倦。” 但是你有希望吗?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要用它寻找光明。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无闻、艰难和黑暗,正如种子,藏身于泥土,忍受黑暗,心怀阳光,在艰难中竭尽所能地伸展我们的茎叶,伸向光照来的地方。获得“希望”是一场自觉性的较量。疫情正当时,方舱读书哥在读书。人只有和自己的惰性、与半途而废的想法进行较量,才能看见内心迸射的光芒。你我“宅”家隔离,当以方舱哥励志,他就像一束光,照着你我在黑暗中前行。每当深夜疲倦,昏然欲睡,或电视剧、游戏来袭,心痒难耐时,想想方舱哥读书的样子

65、,希望便又会在心中闪耀,心中斗争一番,于是再打开书页,拿起笔,继续为希望努力,为未来砥砺前行希望的到来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自觉践行的。一捧种子,既要接受地底下的黑暗,又要向光而生,才可以蔚然成林。新冠肺炎来袭,我们经历了一场严峻的考验,在黑暗中,每个人都怀揣希望,向光而行。武汉医护人员组成突击队,数万名医护工作人员星夜奔驰,山东、江苏、湖南等省对口支援,万千坚守的人群,万千逆行的人影,在疫区病房里,在社区村口处,50后、60后、90后、00后并肩挺立,在各自的岗位上坚守。他们告诉世人什么叫有未来的国家,什么是有希望的民族。查尔斯比亚得说过一句话:“天空暗到一定程度,星辰就会熠熠生辉。”是啊

66、,没有光的路很难走,在踽踽独行中难免跌跌撞撞一身伤。可不必害怕,不必沉沦,因为漫天的繁星会带给你光,带给你希望,它是属于那些经历过黑夜的人我们希望于“光”,不拒绝黑暗,我们从黑暗中走来,播种希望,向光生长。【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考生在审题时要注意全面把握所给材料,概括出材料的主旨,根据所给材料主旨确定自己作文的立意。本作文题目由两个部分组成,提示语和要求。要抓住关键句进行分析。审题:写作情境的限制。作文材料主要由两句话构成:一是“种子不寄希望于光,就生不了根,然而希望需要自觉、开放和许多失败”;二是“种子只有接受地底下的黑暗才能长成树林”。种子要长成树林,既

67、需要光,也得接受地底下的黑暗,否则就永远只是一颗脆弱的种子,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这句话中的种子是一个喻体,去掉修辞就是命题者的立意所在,考生要思考的是如何用这句话来领悟人生。考生须整体把握材料中两句话的内在关系,再结合特定的任务立意来行文。也就是说,考生不但要理解达维尼亚的话,还要“结合自己的生活和经历”来诠释和演绎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命题人要考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和经历”来理解达维尼亚的话,前提是要认可达维尼亚关于种子的论断。种子如此,人生、社会、国家的发展皆是如此。立意角度相对来说是自由的,“结合自己的生活和经历”,可小可大,既利于考生着眼于小,具体而微地写作,也利于考生从宏观落笔而进行宏大叙

68、事,在一个较为宏阔的历史场景甚至现实情境,铺展文笔,深厚而思。这则作文材料,重点考查的是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理性思辨精神,以及具体的联想和想象、思考和感悟能力。种子生长和成长的“希望”在于“光”,然而不经历或者不接受“地底下的黑暗”,即不深埋于泥土的种子就是不能生根的种子,同样不能生长和成长。真正的区分度,在于从种子到人生、到社会的思考和感悟的迁移联想和关联融通。文体选择上,散文、小说、随笔,诗歌,甚至议论文、记叙文等都可选,有很大的自由度。考生若侧重表达自己的生活和经历,可写记叙文或散文;若阐述自己生活和经历中的观点与思考,可写议论文。参考立意:接受黑暗,向光而生;接受黑暗,心有阳光;心怀希

69、望,无惧黑暗;不惧黑暗,希望于光;在黑暗中寻找光明等。行文结构:结合材料内容分析确定标题播种希望,向光生长。开头可以结合材料内容分析,引出论点。然后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论述,如分论点一:“一颗种子”的角度解释“希望”与“光”的关系,然后如举例论证“希望无惧黑暗,不怕失败,将迎来光明”;举例论证“希望源自于自觉践行”;分论点二:从“一捧种子”的角度解释“希望”与“光”的关系,然后举例论证“一捧种子,接受黑暗,向光而生,就可以蔚然成林”等。最后可以末段点题,照应材料。素材:(1)人的一生要有光,光来自红尘。无论是愿在船头烟浪上吹箫,还是敲一只瓷碗穿梭于大街小巷,抑或是站上高台睥睨天下苍生,任何选择都脱

70、不开光的引导。然而蜡炬终成灰,日月也会沉没,这世上有什么光不会灭?生逢乱世,独守千里荒原的时代还少吗?烽火狼烟,征战沙场的黑暗有光吗?因此,光是要由自己去寻的,黑暗是待人去冲破的。(2)每一个灵魂都是土中的种子,等待光明的来临而破土而出;若是时运不济且命途多舛,不妨突破黑暗,拼得鱼死网破,虽九死而犹未悔。光总是在那里,它给人以温存,却待人在奋起后追寻。它是盛世中宁静村里的柳绿花红,是乱世中给人最后一丝希冀的星辰。向光而生,生而万事皆心怀光明。(3)诗人顾城曾说过: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哪怕生活中仅余困顿与匮乏,哪怕整个世界都对你恶意相向,只要追求你所信仰的,坚守你认为有价值

71、的,精神的富足便会常伴你身,幸福快乐的阳光也将撒满你窗台。逍遥游于天地,曳尾于泥谭间,追求自由的你将简陋匮乏的生活过出了时人难及的幸福,丰盈精神之深邃虽逾千年而余韵未绝。(4)曼德拉曾说:“如果自觉无力发光,那就蜷缩于墙角。但不要习惯了黑暗就为黑暗辩护。我们可以卑微如尘土,但不可以扭曲如蛆虫。”我想,指路明灯的意义就在此吧。让人黑暗中看到希望,不迷失,不彷徨,坚定走向亮处。希望如灯,鼓舞人不断向前。在中国危机四伏的时代,梁启超看到少年是中国的希望,并积极投身到民主革命的洪流中去,鼓舞了一批又一批的热血青年为之前仆后继。鲁迅先生面对在铁屋子里熟睡的人们,发出呐喊,鼓舞在寂寞里奔跑的猛士,鲁迅精神成为彼时人们反对封建礼教的指路明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