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讲生态系统的结构与能量流动(一) 生态系统的结构1.连线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其作用2.据图回答有关食物链和食物网的问题(1)图示食物网中包含8条食物链。(2)写出图中含营养级最多的食物链:草食草昆虫蜘蛛青蛙蛇猫头鹰。(3)图中狐属于次级消费者,占第三营养级;猫头鹰同时占有第三、四、五、六营养级。(4)从图中可以看出,青蛙和蜘蛛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和竞争。(5)该图作为生态系统还缺少的成分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1.辨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不一定”和“一定”(1)三类“不一定”:生产者不一定是植物(如蓝藻、硝化细菌),植物不一定是生产者(如菟丝子营寄生生活,属于消费者)。消费者不一定是动物
2、(如营寄生生活的微生物等),动物不一定是消费者(如秃鹫、蚯蚓、蜣螂等以动植物残体或排泄物为食的腐生动物属于分解者)。分解者不一定是微生物(如蚯蚓等动物),微生物不一定是分解者(如硝化细菌、蓝藻属于生产者,寄生细菌属于消费者)。(2)两类“一定”:生产者一定是自养型生物,自养型生物一定是生产者。营腐生生活的生物一定是分解者,分解者一定是营腐生生活的生物。2.澄清关于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六个易误点(1)每条食物链的起点都是生产者,终点是不被其他动物所食的动物,即最高营养级,中间有任何间断都不算完整的食物链。(2)分解者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不属于食物链的成分,不出现在食物链(网)中。(3)由于第一营养级
3、一定是生产者,因此一种动物在某一食物链中的营养级消费者级别1。(4)某一营养级的生物代表的是处于该营养级的所有生物,不代表单个生物个体,也不一定是一个种群。(5)同一种消费者在不同食物链中,可以占有不同的营养级。但初级消费者只占有第二营养级。(6)在食物网中,两种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可出现多种,如青蛙和蜘蛛既是捕食关系,又是竞争关系。(二)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3.下面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过程示意图,据图回答相关问题(1)写出图中甲、乙、丙、丁、戊代表的内容:甲:生产者,乙:初级消费者,丙:次级消费者,丁:呼吸作用,戊:分解者。(2)据图可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过程中
4、能量的转化形式是:太阳能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热能。(3)据图分析食物链中甲营养级能量的去向有:通过自身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流入下一营养级。残枝败叶等被分解者分解。4.下面是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流动过程示意图,据图回答相关问题(1)写出图中序号代表的内容:同化量;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2)据图判断下列叙述的正误:流经某一营养级的总能量是指该营养级摄入到体内的能量()兔吃草后排出的粪便中的能量是兔同化量的一部分()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可被多级循环利用,从而大大提高能量的利用率()研究能量流动,可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全部流向人类()3.必记能量
5、流动的四个知识点(1)四个环节:(2)三个去路:自身呼吸消耗;流向下一营养级(最高营养级除外);被分解者分解利用。(3)两个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4)两个研究意义: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4.澄清能量流动的两个易误点(1)动物同化的能量不等于摄入的能量。同化量为每一营养级通过摄食并转化成自身有机物的能量,摄入量是消费者摄入的能量,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2)粪便量不是该营养级同化量的一部分。消费者产生的粪便不属于该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它是上一营养级同化量的一部分。 生态系统
6、的结构命题点1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判断1(2018苏州检测)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A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属于第二营养级B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主要是需氧型和厌氧型C生产者属于自养型生物,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成分D一种生物只能属于生态系统中的一种生物成分解析:选C在生态系统中,不是所有动物都是消费者,如蜣螂、蚯蚓为分解者;多数细菌是分解者,但硝化细菌、铁细菌、硫细菌和光合细菌等是生产者;生产者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属于自养型生物,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成分;一种生物可能属于
7、生态系统中的不同生物成分,如猪笼草在进行光合作用时是生产者,在捕食虫子时为消费者。2(2018苏州期初)下列对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A阳光、热能不属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B消费者的存在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C生产者和分解者缺一不可,分解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D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解析:选B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阳光、热能属于生态系统的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A、D错误;消费者的存在丰富了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B正确;生产者和分解者缺一不可,其中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C错误。命题点2食物链与食物网的分析
8、3(2018海安期中)图甲表示一个人工白杨林中层食物网简图。苔类、物种C、G和I生活于白杨树中层的树枝表面,物种A、E和F则在白杨林中部来回飞动寻找食物。物种A的食物中各种类所占比例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图甲中共有7条食物链B图甲中只有I、D、A是次级消费者C若除去全部物种A后,物种C、E和F数量将大量增加D若物种E突然大量减少,则一段时间内A的数量可能无明显变化解析:选C图甲中共有7条食物链,A正确;图甲中只有I、D、A是次级消费者,B正确;若除去全部物种A后,物种C大量繁殖占据白杨树的中层树干,苔类减少,E和F因缺乏食物而数量减少,C错误;若物种E突然大量减少,由于A的食物来源
9、广泛,一段时间内其数量可能无明显变化,D正确。4(2013广东高考)如图所示某湖泊的食物网,其中鱼a、鱼b为两种小型土著鱼,若引入一种以中小型鱼类为食的鲈鱼,将出现的情况是()A鲈鱼的产量不能弥补土著鱼的减少量B土著鱼在与鲈鱼的竞争中处于劣势C浮游动物总量锐减后再急升D浮游植物总量急升后再锐减解析:选A鲈鱼与土著鱼之间是捕食关系;引入以中小型鱼类为食的鲈鱼后,土著鱼a、b的数量都下降,短期内浮游动物总量先急升后下降再趋于稳定,相应地浮游植物锐减后再急升最后近于稳定;鲈鱼以土著鱼为食,按能量传递逐级递减的特点,可知鲈鱼的产量不能弥补土著鱼的减少量。拓展归纳(1)若处于食物链中第一营养级的生物(生
10、产者)数量减少,直接以其为食物的第二营养级生物因食物缺乏而数量减少,又会引起连锁反应,整个食物链中的其他生物数量都会减少,简记为:“一级生物若减少,其他生物跟着跑”。(2)“天敌”一方减少,短时间内被捕食者数量会增加,但从长时间来看,会先增加后减少,最终趋于稳定,简记为:“如果天敌患了病,先增后减再稳定”。(3)若处于中间营养级的生物数量减少,则生物数量的变化视具体食物链而定:“中间生物被捕杀,不同情况要分家”。大体遵循如下思路:生产者相对稳定,即生产者比消费者稳定得多,所以当某一种群数量发生变化时,一般不需要考虑生产者数量的增加或减少。处于最高营养级的种群有多种食物来源时,若其中一条食物链被
11、中断,则该种群可通过多食其他食物来维持其数量基本不变。在食物网中,当某种生物因某种原因而数量减少时,对另一种生物数量的影响,沿不同的食物链分析结果不同时,应以中间环节少的为分析依据。简记为:“食物网,食物链,生物数量好判断,首先你要有主见,环节少的最先看。”(4)同时占有两个营养级的种群数量变化的连锁反应分析:a种群的数量变化导致b种群的营养级降低时,则b种群的数量将增加。a种群的数量变化导致b种群的营养级升高时,则b种群的数量将减少。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关键点拨1自然生态系统中,流入某一营养级能量的来源和去路除最高营养级外,能量流经每个营养级所发生的变化基本相同。图示如下:(1)某一营养级
12、能量的来源:生产者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能。其余各营养级的能量来自上一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2)某一营养级能量的去向:定量不定时分析:流入某一营养级的一定量的能量在足够长的时间内的去路可有三条:a.自身呼吸消耗;b.流入下一营养级(最高营养级除外);c.被分解者分解利用。但这一定量的能量不管如何传递,最终都以热能形式从生物群落中散失;生产者源源不断地固定太阳能,才能保证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正常进行。定量定时分析:流入某一营养级的一定量的能量在一定时间内的去路可有四条:a.自身呼吸消耗;b.流入下一营养级(最高营养级除外);c.被分解者分解利用;d.未利用,即未被自身呼吸消耗,也未被下一营养级和分解者
13、利用,如果是以年为单位研究,这部分的能量将保留到下一年。2能量流动的特点及原因分析(1)单向流动:能量流动是沿食物链进行的,食物链中各营养级之间的捕食关系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是不可逆转的。各营养级通过呼吸作用所产生的热能不能被生物群落重复利用,因此能量流动无法循环。(2)逐级递减:各营养级生物都会因呼吸作用消耗大部分能量。各营养级的能量都会有一部分流入分解者,包括未被下一营养级生物利用的部分。3生态金字塔的类型及特点项目能量金字塔数量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形状每一阶含义每一营养级生物所含能量的多少每一营养级生物个体的数目每一营养级生物的有机物总量象征含义能量沿食物链流动过程中具有逐级递减的特点一
14、般生物个体数目在食物链中随营养级升高而逐步递减一般生物有机物的总质量沿食物链升高逐级递减特点正金字塔形一般为正金字塔形一般为正金字塔形分析能量流动的过程中总是有能量的消耗,故能量流动逐级递减成千上万只昆虫生活在一株大树上时,该数量金字塔的塔形也会发生变化浮游植物的个体小,寿命短,又不断被浮游动物吃掉,所以某一时间浮游植物的生物量(用质量来表示)可能低于浮游动物的生物量题点突破命题点1能量流动的过程1(2015海南高考)关于草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错误的是()A能量流动包括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B分解者所需的能量可来自各营养级生物所储存的能量C生态系统维持正常功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
15、系统外的能量D生产者固定的能量除用于自身呼吸外,其余均流入下一营养级解析:选D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包括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分解者所需的能量可来自各营养级生物所储存的能量;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生态系统维持正常功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生产者固定的能量除用于自身呼吸外,其余均流入下一营养级及分解者。2(2018射阳中学月考)如图是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示意图,其中X1、X2、X3;Y1、Y2、Y3;Z1、Z2、Z3分别为每一营养级的同化量、呼吸释放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的能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发生X1过程的生物一定是高等绿色植物BX2等于X1X3C次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包含于
16、Z3中D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可用X2/X1表示解析:选D生产者不一定都是高等绿色植物,如硝化细菌,A错误; 某一营养级的同化量有三条去向:呼吸消耗、被分解者利用、流入下一营养级,B错误;一个营养级粪便中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流入分解者的能量,次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包含于Z2中,C错误;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可用X2/X1表示,D正确。拓展归纳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的过程分析(1)过程图解:(2)相关分析:摄入量(a)同化量(b)粪便量(c)。同化量(b)摄入量(a)粪便量(c)呼吸消耗量(d)净同化量(e)呼吸消耗量(d)流入下一营养级(i)被分解者利用(f)。净同化量
17、(e)同化量(b)呼吸消耗量(d)流入下一营养级(i)被分解者利用(f)。命题点2能量流动的特点及应用3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叙述,错误的是()A由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所以营养级越高则所同化的能量就越少B由于散失的热能不能被生产者重新固定,所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不可循环的C充分利用作物秸秆等可以提高能量传递的效率D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都是食物链和食物网解析:选C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时,部分能量以热能的形式散失,部分能量被分解者所利用,所以营养级越高同化的能量就越少;生产者只能固定光能或化学能,而不能固定每个营养级及分解者所散失的热能,所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8、是单向的;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一般不能人为改变,充分利用作物秸秆只能提高能量利用率而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都是食物链和食物网。4(2014海南高考)用各营养级生物的能量、数量构建的金字塔分别称为能量金字塔、数量金字塔。在某一栎林中,第一营养级生物为栎树,第二营养级生物为昆虫,第三营养级生物为蛙、蜥蜴和鸟,第四营养级生物为蛇。该栎林数量金字塔的示意图是()解析:选B分析生态系统的数量金字塔需要参考生物个体的大小。第一、二营养级分别是栎树(体型很大)和昆虫,所以第二营养级生物的数量多于第一营养级的;与第二营养级生物相比,第三营养级生物含有的能量少,并且生物个体较大,所以第
19、三营养级生物的数量少于第二营养级的,同理可知蛇的数量会更少。5(2018东台模拟,多选)图a、b分别为农村和城市生态系统的生物量(生命物质总量)金字塔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两个生态系统均可通过信息传递调节种间关系B两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均由3个营养级组成C两个生态系统中均存在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D流经两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均是其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解析:选BD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有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的作用,A正确;在两个生态系统中,图示为生命物质总量金字塔,不是能量金字塔,营养结构中不一定只有3个营养级或许更多,B错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两个基本功能,因此农村和
20、城市生态系统中均存在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C正确;流经农村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由于城市生态系统中耕地较少,生产者中能提供的食物较少,流经城市生态系统的能量由外界有机物输入较多,D错误。迷点误点(1)能量传递效率: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逐级减少,若以“营养级”为单位,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10%20%。其计算公式为能量传递效率(一个营养级同化量/上一营养级同化量)100%。(2)能量利用效率:通常考虑的是流入人体中的能量占生产者能量的比值,或流入最高营养级的能量占生产者能量的比值。合理调整能量流动,可提高能量的利用效率。 难点专攻之(十一)能量流动的计算及食物
21、链(网)的构建能量传递效率100%(10%20%)在解决有关能量传递的计算问题时,首先要确定相关的食物链,理清生物在营养级上的差别,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解题时注意题目中是否有“最多”“最少”“至少”等特殊的字眼,从而确定使用10%或20%来解题。1能量传递效率的相关“最值”计算(1)食物链越短,最高营养级获得的能量越多。(2)生物间的取食关系越简单,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越少。具体计算方法如下:知低营养级求高营养级知高营养级求低营养级获能量最多选最短食物链按20%计算需最多能量选最长食物链按10%计算获能量最少选最长食物链按10%计算需最少能量选最短食物链按20%计算例1下
22、图所示的食物网中,若人的体重增加1 kg,最少消耗水藻_kg,最多消耗水藻_kg。解析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是10%20%。求最少消耗水藻时,选最短的食物链,如水藻小鱼人,传递效率按20%计算,设最少消耗水藻为x,则x20%20%1 kg,x25 kg;求最多消耗水藻时,选最长的食物链,如水藻水蚤虾小鱼大鱼人,传递效率按10%计算,设最多消耗水藻为y,则y10%10%10%10%10%1 kg,y100 000 kg。答案25100 0002能量传递效率的有关“定值”计算(1)已确定营养级间能量传递效率的,不能按“最值”法计算,而需按具体数值计数。例如,在食物链ABCD中,能量传递效
23、率分别为a%、b%、c%,若A的能量为M,则D获得的能量为Ma%b%c%。(2)如果是在食物网中,某一营养级同时从上一营养级多种生物获得能量,且各途径所获得的生物量比例确定,则按照各单独的食物链进行计算后合并。例2如图所示的食物网中,戊的食物有1/2来自乙,1/4来自丙,1/4来自丁,且能量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传递效率为10%,从消费者到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0%。若戊体重增加20 g,需要消耗植物()A1 125 gB1 600 gC2 000 g D6 500 g解析甲为生产者,戊共有以下食物链:甲乙戊,戊增加20 g1/210 g,需要乙10550 g,需要甲5010500 g;甲丙戊,
24、戊增加20 g1/45 g,需要丙5525 g,需要甲2510250 g;甲丙丁戊,戊增加20 g1/45 g,需要丁5525 g,需要丙255125 g,需要甲125101 250 g,故共需要甲5002501 2502 000 g。答案C3用拼图法进行能量流动计算输入第一营养级的能量(W1),被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在生产者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A1),一部分则用于生产者的生长、发育和繁殖(B1C 1D1)。而后一部分能量中,包括现存的植物体B1、流向分解者的C1、流向下一营养级的D1,如下图所示:(1)流经整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即W1。将图中第三营养级同化的总能
25、量D2“拼回”第二营养级,则刚好等于D1,即第二营养级同化的总能量;再将D1“拼回”第一营养级,则刚好等于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W1。可见,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所有生物的总能量都来自W1,所有生物总能量之和都小于W1(呼吸作用消耗的缘故)。(2)能量传递效率不会是100%。从上图可以看出,从第一营养级向第二营养级能量的传递效率等于100%,一般情况下,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为10%20%。例3某同学绘制了下图所示的能量流动图解(其中W1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可表示为(A1B1C1A2B2C2D2)B由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1/W1
26、C流入初级消费者体内的能量可表示为(A2B2C2)D图解表明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解析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可表示为(A1B1C1D1),A1表示呼吸作用消耗,B1表示未被利用,C1表示流向分解者,而D1A2B2C2D2,是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由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1/(A1B1C1D1)D1/W1;流入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为D1(A2B2C2D2);图解表明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单向流动表示沿着食物链向高营养级传递,而不能倒过来传递;逐级递减表示前一营养级生物所包含的能量只有10%20%能够传给下一营养级生物。答案C1依据捕食关系曲线构建食物链(网)根
27、据先上升先下降者为被捕食者,后上升后下降者为捕食者,可以确定下图中食物链为:乙丙甲。2依据所同化能量的多少构建食物链(网)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逐级递减,且相邻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约为10%20%。能量值大者为被捕食者,少者为捕食者。若相邻两能量值相差不大,不足以构成10%20%的比例,则两者应为同一营养级。可以确定下图1食物链为丙甲乙丁;图2食物网为甲;下表中的食物链为BDAC。营养级ABCD能量(pg)15.9870.70.9141.03.依据生物体内残留农药的浓度构建食物链(网)生态系统中存在生物富集现象,即营养级越高,体内相关农药的浓度越高,两者在数值上呈正相关。可以确定下表中中食物网为。
28、生物体ABCDE有机汞浓度(ppm)0.05770.51680.39例4下表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五个种群(存在着营养关系)的能量调查结果:种群甲乙丙丁戊能量(107kJm2)2.5013.309.800.28220.00下图是根据该表数据做出的一些分析,其中与表中数据不相符合的是()A BC D解析由表中数据可推知,戊为第一营养级,乙、丙为第二营养级,甲为第三营养级,丁为第四营养级。图中表示的两种生物间为捕食关系,而乙和丙的关系为竞争关系,所以图与表中数据不相符合。乙和丙之间的能量数值不符合两个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效率的特点,所以乙和丙不是两个营养级,图与表中数据也不相符合。答案A演练冲关
29、1有一食物网如下图所示。如果能量传递效率为10%,各条食物链传递到庚的能量相等,则庚增加1 kJ的能量,丙最少含多少能量()A550 kJ B500 kJC400 kJ D100 kJ解析:选A设丙的能量为x,经丙丁己庚传递到庚的能量为0.5 kJ,则需要丙0.5(10%)3500(kJ),经丙戊庚传递到庚的能量为0.5 kJ,则需要丙0.5(10%)250(kJ),即丙最少含50050550(kJ)的能量。2.右图为一食物网。若要使丙体重增加x,已知其食用的动物性食物(乙)所占比例为a,则至少需要的生产者(甲)的量为y,那么x与y的关系可表示为()Ay90ax10x By25ax5xCy20
30、ax5x Dy10ax10x解析:选C由题干中的“至少”可知,应该按最大传递效率20%计算,a表示动物性食物(乙)所占比例,则1a表示直接从生产者(甲)获得食物所占比例,故有(1a)x20%ax20%20%y,即y20ax5x。3.某生态系统中存在右图所示的食物网,如将丙的食物比例由甲乙11调整为21,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该生态系统能承载丙的数量是原来的()A1.375倍 B1.875倍C1.273倍 D0.575倍解析:选A由于生产者没有改变所以流向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没有变化,设丙原来的能量为a,则需要甲提供的能量为1/2a10101/2a10;改变食物比例后丙的能量设为b,则需要甲提
31、供的能量为2/3b101/3b1010,根据题意可得:1/2a10101/2a102/3b101/3b1010,b/a1.375。4(2014全国卷)某陆地生态系统中,除分解者外,仅有甲、乙、丙、丁、戊5个种群。调查得知,该生态系统有4个营养级,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且每个种群只处于一个营养级。一年内输入各种群的能量数值如下表所示,表中能量数值的单位相同。种群甲乙丙丁戊能量3.5612.8010.300.48226.50回答下列问题:(1)请画出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2)甲和乙的种间关系是_;种群丁是该生态系统生物组分中的_。解析:(1)根据“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
32、%20%”可知,戊中能量最多,处于第一营养级,乙和丙中能量相差不多,都处于第二营养级,甲处于第三营养级,丁处于第四营养级,因此可得出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2)根据(1)中的食物网简图可以看出甲和乙之间的关系为捕食,戊是生产者,而甲、乙、丙和丁都为消费者。答案:(1) (2)捕食消费者5下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营养结构。请据图回答:(1)若草固定的总能量为6.8109 kJ,食草昆虫和鼠同化的总能量是1.3108 kJ,则人最多能获得能量_kJ。(2)若蛇取食鼠的比例由1/4调整到3/4,从理论上分析,改变取食比例后蛇体重增加1 kg,人能比原来多增重_kg(能量传递效率按20%计算)。解析
33、:(1)(6.81091.310820%)(20%)22.46108 kJ。(2)改变前:1 kg 蛇消耗草为3/4(20%)31/4(20%)2100 kg;改变后:1 kg 蛇消耗草为1/4(20%)33/4(20%)250 kg ,所以改变后与改变前相比节余的50 kg 草可流向人。故人比原来增重了5020%20%2 kg。答案:(1)2.46108(2)2高考真题集中研究找规律1(2014江苏高考)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A富营养化水体出现蓝藻水华的现象,可以说明能量流动的特点B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初始来源只有太阳能C食物链各营养级中10%20%的能量会被分
34、解者利用D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解析:选D富营养化水体出现蓝藻水华现象,未涉及沿食物链进行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初始来源也可能是化学能,如硝化细菌的化能合成作用等;能量流动是单向递减的,每个营养级有10%20%的能量流向下一营养级,而不是被分解者利用;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根的吸收等多种途径进入生物群落被生物利用。2(2016全国卷)我国谚语中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食物链的原理。若鹰迁入了蝉、螳螂和黄雀所在的树林中,捕食黄雀并栖息于林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鹰的迁入增加了该树林中蝉及其天敌的数量B该生态系统中细菌产生的能量可
35、流向生产者C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D鹰的迁入改变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解析:选C根据文字信息写出食物链:植物蝉螳螂黄雀鹰,鹰的迁入会导致黄雀减少、螳螂增加、蝉减少等系列变化。细菌一般是生态系统的分解者,分解者从动植物遗体、遗物中获得的能量通过分解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不会再被生产者利用。鹰的迁入使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由4个营养级变为5个营养级,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鹰的迁入使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营养级增加,但食物链还是只有一条,所以能量流动的方向未改变。3(2015海南高考)俗话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小虾,小虾吃泥巴”。某同学据此设计了一个水池生态系统。下列属于该生
36、态系统第一营养级的是()A小鱼吃的小虾B泥巴中的藻类C吃小鱼的大鱼 D泥巴中的大肠杆菌解析:选B生产者处于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泥巴中的藻类是生产者;根据题意,小虾是初级消费者,小鱼是次级消费者,大鱼是三级消费者,泥巴中的大肠杆菌属于分解者。 4(2015福建高考)下面为某人工鱼塘食物网及其能量传递示意图(图中数字为能量数值,单位是Jm2a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食物网中最高营养级为第六营养级B该食物网中第一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5%C太阳鱼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为1 357 Jm2a1D该食物网中的生物与无机环境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解析:选B该食物网中最长的食物链为:浮游植物浮游动物
37、幽蚊幼虫太阳鱼鲈鱼,食物网中最高营养级鲈鱼属于第五营养级;第二营养级包括浮游动物和摇蚊幼虫,二者共有的能量为3 7804 2007 980 Jm2a1,因此从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7 98031 920100%25%;一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一部分流入下一个营养级,还有一部分用于自身呼吸消耗和流向分解者等,题目中1 357是1 483(太阳鱼总同化量)减去126(下一营养级同化量)得到的,因此太阳鱼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比1 357 Jm2a1要少;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无机环境,而食物网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不能构成生态系统。5(2017江苏高考)某地因
38、采矿导致地表下沉,成为无法利用的荒地。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有关部门因地制宜,通过引水等措施,将该地改造成湿地生态公园,一些生物陆续迁入,并逐渐形成相对稳定的生物群落。如图是该公园生态系统食物网的一部分,请回答下列问题:(1)该公园生物群落的变化属于_演替。(2)图中昆虫与杂食性鱼类之间的种间关系有_。(3)在黑斑蛙的繁殖季节,雄蛙通过叫声这种_信息求偶;雌蛙通常在近岸水深1030 cm的草丛间产卵,可采用_法了解该蛙卵块的密度。(4)因该水域有些渗漏,补水时曾不慎引入含除草剂的水,导致一些水草死亡。水草腐烂后,图中所示的生物类群中最先快速增殖的是_。(5)图中既含有初级消费者,又含有次级消费者的
39、生物类群有_。若蛙类与猛禽之间还存在1个营养级,请写出该营养级中2类不同纲的生物:_。解析:(1)荒地改造成湿地生态公园属于次生演替。(2)杂食性鱼类捕食昆虫,昆虫和杂食性鱼类都以水草为食,故昆虫和杂食性鱼类之间的种间关系为捕食和竞争。(3)叫声是通过物理形式来传递信息的,属于物理信息。因“雌蛙通常在近岸水深1030 cm的草丛间产卵”,故可用等距取样法调查雌蛙的卵块密度。(4)水草腐烂产生的无机物可被浮游生(植)物利用,故与其具有竞争关系的浮游生物类最先快速增殖。(5)由题图可知,杂食性鱼类既是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又是次级消费者(第三营养级)。浮游生物包括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则底栖动物类
40、和滤食性鱼类也是既含初级消费者又含次级消费者。以蛙为食的不同纲的生物有蛇、肉食性鱼类、鼠类等。答案:(1)次生(2)捕食和竞争(3)物理等距取样(4)浮游生物类(5)底栖动物类、杂食性鱼类、滤食性鱼类蛇类、肉食性鱼类、鼠类(任写其中两类)调研试题重点研究明趋势一、选择题1下图为某沙漠地区部分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该食物网由3条食物链组成B蚂蚁的数量最多,是该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C从个体角度分析,山狗个体体内贮存的能量最少D蜥蜴和蛇、蛇和山狗之间的信息传递是相互的解析:选D组成该食物网的食物链有4条;该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生产者,也就是仙人掌;从种群角度分析,山狗所处营养级最高
41、,由于能量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该种群获得能量最少,但从个体角度分析,山狗个体数目少,但单个个体体型大,体内贮存的能量较多;蜥蜴和蛇、蛇和山狗之间的信息传递是相互的。2(2017镇江一模)在某草原生态系统的一条食物链甲乙丙中,各种群一年时间内能量的同化、利用和传递等的统计(单位:106 kJa1)见下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种群输入的总能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呼吸消耗传递给分解者传递给下一营养级未被利用的能量甲65.53.015.041.5乙15.05.00.52.5丙2.00.61.4微量(不计)无A.种群甲、乙、丙构成了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B种群甲储存在体内的能量为59.5106 k
42、Ja1C种群乙呼吸消耗的能量为5.0106 kJa1D能量从种群乙到种群丙的传递效率为12%解析:选B种群甲、乙、丙构成了一条食物链,说明包含了生产者和消费者,而群落还应该包含分解者;种群甲储存在体内的能量为3.015.041.559.5106 kJa1;种群乙呼吸消耗的能量为15.05.010.0106 kJa1;能量从种群乙到种群丙的传递效率为2/1513%。 3(2018宜兴期中)下列关于农田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A农田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B农田生态系统中的农作物和杂草均处于第一营养级C农田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低,抵抗力稳定性弱D农田弃耕后逐渐演替为灌木林的
43、过程为次生演替解析:选A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是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A错误;农田生态系统中的农作物和杂草都是生产者,均处于第一营养级,B正确;农田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低,营养结构简单,抵抗力稳定性弱,C正确;弃耕农田的群落演替过程为:弃耕农田一年生杂草多年生杂草灌木林,属于次生演替,D正确。4(2018常州期中)下列关于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A动物同化的能量中包括其粪便中的能量B生产者能将约10%的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C相同条件下恒温动物的体重净增长低于变温动物D消费者营养级具有的能量与该级消费者的平均体重成正相关解析:选C动物同化的能量摄食量排泄量,
44、粪便中的能量属于上一个营养级的同化量;生产者能将约为1%的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在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0%;相同条件下,恒温动物需要维持体温恒定,而变温动物则不需要,所以变温动物有更多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生物量生物个体数量该生物的平均体重,一般来说生物量越大,所处的营养级越低,所以营养级具有的能量和消费者的平均体重没有直接关系,如树虫鸟,虫平均体重小,但该营养级能量高。5(2017南通二模)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甲、乙、丙、丁代表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代表过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甲代表生产者,丁代表分解者B甲同化的总能量大于乙、丙、丁同化能量之和C过程是指生物的有氧呼吸D过
45、程中流动的能量以有机物为载体解析:选C甲固定光能,为生产者;丁分解粪便、遗体残骸等,属于分解者,A正确;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具有逐渐递减的特点,甲同化的能量是流进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甲同化的总能量大于乙、丙、丁同化能量之和,B正确;分解者的异化类型包括好氧型、厌氧型及兼性厌氧型,因此代表微生物的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C错误;甲、乙和丙之间物质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循环,物质是能量的载体,D正确。6(2018射阳中学月考)如图表示某陆地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图中所有生物不能构成一个生物群落B虫获得的能量约占草能量的10%20%C蛇和鹰之间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和竞争D鹰获取能量最多的食物
46、链是草鼠鹰解析:选B生物群落包括生态系统中的所有生物,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而图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A正确;生态系统中能量在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是10%20%,图中草是第一营养级,虫、鼠、鹿一共从草中获得其能量的10%20%,B错误;鹰以蛇为食,且两者都以鼠为食,所以两者之间的种间关系为捕食和竞争关系,C正确;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所以营养级越少,获得的能量越多,因此鹰获取能量最多的食物链是草鼠鹰,D正确。7如图为能量流经某生态系统第二营养级的示意图单位为J/(cm2a),据图分析,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该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至少为400B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
47、量是100C能量由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是20%D该生态系统第三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是15解析:选A题图为能量流经某生态系统第二营养级的示意图,其中a表示该营养级摄入的能量,b表示该营养级同化的能量,c表示该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d表示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的能量,e表示分解者利用的能量;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为100(摄入量)20(粪便中的能量)80,根据能量传递效率倒推出第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至少为400;题图仅表示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的过程,并不能得出第三营养级的同化量,因此无法计算由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次级消费者摄入的能量并不等同于第三营养级同化的能量
48、。8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图中数字为能量数值,单位为kJ/(m2a)。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值为20 810 kJ/(m2a)B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1.3%C该生态系统能量的输出都是通过各营养级的细胞呼吸实现的D据能量的输入和输出分析,该生态系统的群落还没有演替到相对稳定的阶段解析:选C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为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20 810 kJ/(m2a);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380/3 370100%11.3%;该生态系统能量的输出是通过各营养级的细胞呼吸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实现的;该生态系统中能量输入与输出处于
49、不平衡状态,群落还没演替到相对稳定的阶段。9如图为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模型,a、b、c分别表示流入各营养级生物的能量,d、e、f分别表示各营养级生物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g、h、i分别表示草、兔子、狼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j、k、l分别表示流入分解者的能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图中ad,be,cfBk中能量包括兔子尸体及狼粪便中的能量C食物链中能量最少的是分解者所处的营养级D第一营养级与第二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e/d解析:选B图中应是ad,be,cf;食物链中能量最少的是狼所处的营养级;第一营养级与第二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b/a。10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锥体图,P为生产
50、者,Q1为初级消费者,Q2为次级消费者。对图中的各营养级所含有的能量进行分类剖析,其中分析正确的是()注:图中a、a1、a2表示上一年留下来的能量,e、e1、e2表示呼吸消耗量Aabcde为本年度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Bc1表示次级消费者中被三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C初级消费者产生的粪便中所含的能量包含在b或d中D.c和e之一可代表生产者传递给分解者的能量解析:选C结合图形分析知,bcde为本年度植物光合作用利用的太阳能(固定的能量),即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c1代表初级消费者流入次级消费者的能量,即被次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初级消费者产生的粪便中所含的能量属于生产者同化的能量,应包含在b或d中
51、; b和d可代表生产者传递给分解者的能量和未被利用的能量。11(2017无锡一模,多选)下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表示相关过程的能量流动。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之和是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B和分别属于草和兔同化量的一部分C图中与的比值代表草兔的能量传递效率D该生态系统中狐的营养级别最高,获得的能量最多解析:选ACD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之和小于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兔粪便中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草同化量的一部分,属于兔同化量的一部分;图中与的比值代表兔狐的能量传递效率;能量流动逐级递减,该生态系统中狐的营养级别最高,获得的能量最少。12(2018启东中学月考
52、,多选)在草原上,具有“清道夫”之称的蜣螂能以牛羊粪便为食,能将粪球掩埋在土中,对草原生态具有保护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蜣螂属于第三营养级,对物质循环具有重要作用B牛与羊属于初级消费者,其含有的能量可流入第二营养级C通过摄食粪便,蜣螂可获得牛羊同化量的10%20%D草原上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共同构成了生态系统解析:选ABCD 蜣螂以牛羊粪便为食,可知蜣螂属于分解者,不参与食物链的构成,A错误;牛、羊均直接以植物为食,属于初级消费者,是第二营养级,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不能流入第二营养级,B错误;牛羊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蜣螂以粪便为食,因此其不能获得牛羊同化的能量,C错误;草原上的植物、动物、微
53、生物以及无机环境共同构成了生态系统,D错误。二、非选择题13(2018淮阴模拟)如图所示为桑基鱼塘农业生态系统局部的能量流动,图中字母代表相应能量。据图回答以下问题:(1)流经图中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_(填字母),桑树呼吸作用所散失的热能可用图中的_(填字母)来表示,图中的C和B1C1D1可分别表示桑树和蚕用于_的能量。(2)蚕同化的能量D_(填字母),将蚕沙(即粪便)投入鱼塘供给鱼食用,蚕沙中所含的能量属于第_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解析: (1)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即图中桑树的总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A;A能量的一部分在桑树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表示为图中的B,余下
54、的部分用于桑树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储存在植物体的有机物中,表现为图中净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C;(B1C1D1)表示蚕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其中B1为未被利用的能量、C1为流向分解者的能量、D1为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2)蚕同化的能量DA1B1C1D1。蚕沙(即粪便)中所含的能量属于桑树即第一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答案:(1)AB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2)A1B1C1D1 一14(2017苏州一模)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调查了某块玉米和大豆间种的实验田中的生物种类和植物能量的流动情况(单位:107 kJ)。请回答下列问题:(1)据表分析,该实验田中的分解者有_,大豆与
55、其根部的根瘤菌的种间关系为_。(2)玉米螟是玉米的主要害虫之一。右图为兴趣小组进一步调查获得的某个样方(20 cm20 cm)内的玉米螟幼虫分布情况,则该样方的玉米螟幼虫的密度为_条m2。为了更好地控制虫害,请写出一种针对玉米螟的生物防治方法_。(3)第二营养级能够从该生态系统获得的能量最多为_。(4)玉米和大豆间种有利于提高群落空间结构中_结构的复杂性。与单一种植相比,间种可以增强农田生态系统的_稳定性。无论是单种还是间种,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栽种密度过高会导致产量偏低的原因是_,所以需要合理密植。解析:(1)由表可以看出,蚯蚓、腐生的细菌和真菌为该实验田中的分解者。豆科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
56、的有机物,一部分供给根瘤菌,根瘤菌通过固氮制造的氨供给豆科植物,所以大豆与其根部的根瘤菌的种间关系为互利共生。(2)该样方内玉米螟幼虫有12或13条,该样方面积为20 cm20 cm400 cm2,所以该样方内玉米螟幼虫的密度为12(或13)400104300(或325)条m2。引入玉米螟天敌、培育具有抗虫能力的玉米都可以对玉米螟进行生物防治,从而控制虫害。(3)由图可知,植物同化的能量为4.591.515107 kJ。第二营养级从该生态系统获得的能量最多为1510720%3107 kJ。(4)玉米茎秆高,与大豆间种有利于提高垂直结构的复杂性,增加生物种类可以增强农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栽
57、种密度过高,叶片相互遮光,固定的太阳能没有增加,但细胞呼吸消耗的能量较多,导致产量偏低。答案:(1)蚯蚓、腐生的细菌和真菌互利共生(2)300或325引入玉米螟天敌(或培育具有抗虫性的玉米)(其他答案合理也可)(3)3107 kJ(4)垂直抵抗力叶片相互遮光,固定的太阳能没有增加,而细胞呼吸消耗的能量较多(或固定相同的太阳能,细胞呼吸消耗的能量较多)15(2017苏锡常镇四市一模)如图为某地进行生态养殖的创新模式,该模式将乳鸽养殖销售、鱼塘养殖、果林种植等产业进行有机结合。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鸽种群一般遵循“一夫一妻制”,这就需要保护种鸽种群适宜的_,以维持鸽种群正常的出生率。鸽子经过驯
58、化后可以充当“信使”,该过程属于_信息的应用。(2)肉鸽摄入的饲料,其能量一部分以呼吸热能散失、一部分用于_,其他能量进入粪便。粪便可以进入鱼塘或者回田利用,体现了生态农业的_等特点。(3)桉树能分泌出“杀菌素”和芳香化合物,在鸽舍周边种植桉树林隔离带的目的是_。鸽舍需经常清扫、冲洗、废水进入鱼塘净化,体现了鱼塘生态系统的_能力。(4)调查发现,鱼塘存在着有水草草鱼鳜鱼所构成的食物链,其能量流动情况如表所示。(注:NPGPR,NP为净同化量,GP为总同化量,R为呼吸量。)食物链环节IGP和NPGP59.3106NP50.5106GP176103NP6103GP55.6102NP1.3102NP
59、/GP0.850.030.02R8.810617010354.3102未利用99.7%62.8%该食物链中,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保留两位小数),该数据不在10%20%这一范围,最可能的原因是_。第一营养级与第二营养级的净同化量与总同化量的比值不同,主要原因是_。解析: (1)鸽种群一般遵循“一夫一妻制”,这就需要保护种鸽种群适宜的性别比例,以维持鸽种群正常的出生率。鸽子经过驯化后可以充当“信使”,该过程属于物理信息的应用。(2)肉鸽摄入的饲料,其能量一部分以呼吸热能散失、一部分用于肉鸽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另一部分未被固定的能量进入粪便。粪便可以进入鱼塘或回田利用,体现了生
60、态农业的物质循环利用(能量多级利用)等特点。(3)桉树能分泌出“杀菌素”和芳香化合物,在鸽舍周边种植桉树林隔离带的目的是净化空气。由于鱼塘生态系统具有一定限度的自动调节(自我净化)能力,因此废水进入鱼塘被净化。(4)GP为总同化量,根据同化量的值,可以推断出该食物链的组成是:I,该食物链中,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0%3.16%,该数据不在10%20%这一范围,最可能的原因是第二营养级中有较多能量未利用。由于各营养级的呼吸消耗的能量占该营养级的比值不同,因此第一营养级与第二营养级的净同化量与总同化量的比值不同。答案:(1)性别比例物理(2)肉鸽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物质循环利用(
61、能量多级利用)(3)净化空气(合理即可)自动调节(自我净化)(4)3.16%第二营养级中有较多能量未利用呼吸消耗的能量占该营养级的比值不同第二讲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与稳定性(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据碳循环模式图回答相关问题(1)写出图中序号代表的含义: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生产者,消费者,呼吸作用,分解作用,燃烧。(2)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以CO2的形式循环,在群落内部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3)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过程过快过多导致的。(填图中序号)2.判断下列叙述的正误(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指的是各种化合物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往复循环()(2)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两个独立
62、的过程()(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都是食物链和食物网,所以物质和能量都是循环往复的()(4)物质循环是能量流动的载体,能量流动是物质循环的动力()1.碳循环必记的四点内容(1)存在形式(2)循环形式(3)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4)2.明辨物质循环的三个易误点(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所说的“生态系统”并不是一般的生态系统,而是指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因此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所说的“物质”并不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而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如C、H、O、N、P、S等。(3)碳在生态系统各成分之间传递并不都是双向的,只有生产者与无机环境之间的传递是
63、双向的,其他各成分间的传递均是单向的。3.记清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关系的两个方面(1)二者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2)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二)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3.连线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及实例4.判断下列叙述的正误(1)鸟类突然振翅飞起对同伴报警为行为信息,通过尖锐鸣叫的报警为物理信息()(2)信息可来源于无机环境或生物,传递方向均是双向的()(3)鼬能够依据田鼠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后者,田鼠同样也能够依据鼬的气味或行为躲避猎捕。可见,信息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4)利用昆虫的性外激素诱捕害虫属于化学防治()4.判断信息种类的两种方法(1)从
64、信息传播的途径判断:涉及声音、颜色、温度等物理因素,可判断为物理信息;涉及的信息载体为化学物质,可判断为化学信息;涉及特殊行为,可判断为行为信息。(2)从文字表述的着重点判断:孔雀开屏如果是通过行为传递给对方,则属于行为信息;如果通过羽毛的颜色等传递给对方,则属于物理信息。鸟类或其他动物报警,若通过声音(如叫声)则属于物理信息,若通过特殊的动作(突然飞起)则属于行为信息。5.记住信息传递的两个作用及两方面的应用作用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以及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应用提高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三)生态系统的稳定性5.下面是生态系
65、统稳定性的概念图写出图中序号代表的内容:恢复力稳定性,负反馈调节,具有一定限度,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6.连线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类型与营养结构的关系7.判断下列叙述的正误(1)落叶阔叶林遭到严重破坏时,往往不易在短时间内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原因是其抵抗力稳定性较低()(2)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强()(3)河流轻度污染后的净化恢复及火灾后草原的恢复均属恢复力稳定性()(4)极地苔原由于物种组成单一,结构简单,它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很低()6.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六点必记(1)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2)原因:生态
66、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3)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负反馈调节。(4)自我调节能力的特点:具有一定的限度。(5)表现类型: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6)提高措施: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实施相应的物质和能量投入。7.判断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大小的方法8.明辨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两个易误点(1)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并不一定都是相反的,如苔原生态系统,由于物种组成成分单一、结构简单,它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较低。(2)某一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而恢复的过程,应视为抵抗力稳定性,如河流轻度污染的净化;若遭到彻底破坏,则其恢复过程应视为恢复力稳定性,如火灾后
67、草原的恢复等。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命题点1碳循环的过程及特点1.(2018栟茶中学月考)如图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图中A、B、C代表生态系统成分,数字表示生理活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生产者、B、C、A构成了两条食物链B为CO2形式,为有机物形式C之和等于生产者同化的碳的总量D经流向B的碳全部储存于B体内的有机物中解析:选B据图分析,A表示大气中的CO2库,B表示消费者,C表示分解者,它们不能构成食物链,A错误;表示光合作用,表示呼吸作用,表示分解者的分解作用,表示消费者的呼吸作用,这些过程的碳元素为CO2形式;表示捕食关系,表示生产者的碳元素以残枝败叶形式流向分解者,表示消费者的碳元
68、素以遗体、粪便形式流向分解者,碳元素都为有机物形式,B正确;生产者同化的碳的总量为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即的总量,C错误;经流向B的碳大部分通过呼吸作用以CO2形式散失,少量的碳元素储存于B体内的有机物中,D错误。2(2018泰州模拟)如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元素的循环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过程代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代表化能合成作用B图中甲、乙、丙分别代表消费者、生产者和分解者C物质循环是指碳元素在甲、乙、丙间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D图中甲、乙、丙包含的所有种群共同构成生物群落解析:选D由图示信息可知,甲代表分解者,乙代表生产者,丙代表消费者,代表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代表呼吸作用;碳
69、循环是指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间进行的循环;图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共同构成了生物群落。方法规律据碳循环判断生态系统中各成分(1)根据双向箭头AD确定两者肯定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2)根据箭头指向判断各成分:A有三个指出,应为生产者。D有三个指入,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B和C一个为消费者,另一个为分解者,因为A(生产者)和B均指向C,所以C为分解者。命题点2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3下列关于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说法,错误的是()A物质是能量流动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B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C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可完成生态系统碳循环D食物链
70、和食物网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解析:选C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物质是能量流动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将CO2中的碳转化为有机物中的碳,只是碳循环的一部分,并没有完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4(2018海安期中)图中的甲、乙、丙分别代表人体体液中物质交换、食物网中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图D与B之间以及D与C之间不能直接进行物质交换B乙图中B从上一营养级获得的能量中,C占的比例为a,B体重增加x至少需要A的量为y,则y20ax5xC丙
71、图中B所处的营养级所含能量最少D从研究内容来看,甲、乙、丙所代表的生命系统层次分别属于个体水平、群落水平和生态系统水平解析:选B根据甲图中单箭头及其方向可判断,A为组织液,B为淋巴,C为血浆,D为细胞内液,淋巴细胞与淋巴之间、血细胞与血浆之间可以直接进行物质交换,A错误;乙图中B从上一营养级获得的能量中,C占的比例为a,则A占的比例为1a,B体重增加x,至少需要A的量为y,则y x(1a)20% xa20%20%20ax5x,B正确;丙图中,A为生产者,B为分解者,C为消费者,D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分解者不参与食物链的组成,C错误;从研究内容来看,甲、乙、丙所代表的生命系统层次分别属于个体水
72、平、生态系统水平和生态系统水平,D错误。拓展归纳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区别与联系项目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形式光能化学能热能(一般形式)以化学元素形式流动过程沿食物链(网)单向流动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间往复循环范围生态系统各营养级全球性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反复出现,循环流动联系能量的固定、转移、释放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物质是能量沿食物链(网)流动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往复循环的动力命题点3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的应用实例分析5如图是某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下列关于该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A微生物利用的是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B多途径利用农作物可提高该系统中能量的传递效率C沼渣、沼液作为肥
73、料还田可以促进物质循环再利用D食用菌、产甲烷杆菌及蚯蚓是该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解析:选B由题图知,流经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因此微生物利用的是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多途径利用农作物,可提高能量利用率,但不能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沼渣、沼液还田可以促进物质循环利用;营腐生生活的食用菌、产甲烷杆菌及蚯蚓都是该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命题点1信息传递的种类、特点、作用及应用分析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只能来源于同种或异种的生物B植物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调节属于信息传递中的化学信息C动物可通过特殊的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
74、信息D牧草生长旺盛时,为食草动物提供采食信息,这对食草动物有利,对牧草不利解析:选C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不仅可来自于生物群落中的各种生物,还可来自于无机环境,例如湿度、光照等;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可发生在同一物种的不同个体之间或不同物种之间,而植物激素在植物体内起作用不属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范围;动物可通过特殊的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信息;一定限度内,食草动物吃草有利于草的更新与分蘖。2(2017南通三模)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A在生物与无机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信息传递都是双向的B金龟子遇敌害从植株上滚落装死属于行为信息C猎豹和斑马之间的信息传递有利于调节种间关系D用性
75、外激素干扰害虫雌雄交尾,可有效控制害虫数量解析:选A 在生物与无机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信息传递有的是双向的,有的是单向的,A错误;金龟子遇敌害从植株上滚落装死属于行为信息,B正确;猎豹和斑马之间的信息传递有利于调节种间关系,C正确;用性外激素干扰害虫雌雄交尾,可有效控制害虫数量,D正确。命题点2生态系统信息传递与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的综合分析判断3(2018建湖期中)人在自然相处的过程中,不断积累了很多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经验。下列关于生态学知识的叙述,正确的是()A食物链越长,能量传递效率越高B大力植树造林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温室效应C引进外来物种是增加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手段D人为利用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76、可以调节种间关系解析:选D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10%20%,不会因食物链的延长而提高,A错误;温室效应形成的原因是:化学燃料短时间内燃烧使大气中CO2含量增加,打破了碳循环的平衡,因此大力植树造林可以缓解温室效应,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温室效应,B错误;引进外来物种,可能导致生物入侵,会造成生物多样性锐减,C错误;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一个作用是调节生物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所以人为利用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种间关系,D正确。4下图表示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之间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及信息传递过程,则下图甲、乙、丙可依次表示()A能量流动、碳的循环、信息传递B能量流动、信息传
77、递、碳的循环C碳的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D信息传递、能量流动、碳的循环解析:选C图甲可表示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图乙表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丙体现双向性,因此为信息传递。拓展归纳生态系统三大功能的比较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循环运动,反复利用往往是双向的范围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及分解者生物圈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途径食物链和食物网多种地位生态系统的动力生态系统的基础决定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联系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形成一个统一整体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关键点拨1反馈调节的种类项目正反馈负反馈调节方式加速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
78、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结果常使生态系统远离稳态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实例分析已污染的湖泊污染加剧草原上食草动物与植物的平衡2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区别定义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结构、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生态系统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核心抵抗干扰,保持原状遭到破坏,恢复原状基础物种丰富度越大,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强一般情况下物种丰富度越小,营养结构越简单,恢复力稳定性越强联系一般呈负相关,抵抗力稳定性强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弱,反之亦然。二者是同时存在于同一生态系统中的两种截然不同的作用力,它们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79、,如图所示。题点突破命题点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其原因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A抵抗力稳定性弱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一定强B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C适当增加草原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可有效提高其抵抗力稳定性D“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解析:选A有些生态系统(如苔原)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都较低;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就越低,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命题点2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2.如图为某一生
80、态系统的稳定性图解,对此图理解错误的是()A一般情况下,b可代表恢复力稳定性B一般情况下,自我调节能力与a曲线相似C抵抗力稳定性与营养结构呈正相关D所有生态系统都符合这一数学模型解析:选D一般情况下,营养结构越复杂,恢复力稳定性越弱;一般情况下,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大,与a曲线相似;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大,二者呈正相关;北极苔原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简单,抵抗力稳定性弱,恢复力稳定性也弱,不符合这一模型。3如图中的曲线表示某生态系统的总稳定性(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之和),图中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生态系统功能的正常范围,当受到外界干扰时就偏离正常范围,偏离值为T时,生态系
81、统遭到破坏后恢复到正常范围所需的时间为S。TS表示曲线与正常范围之间围成的面积,可作为总稳定性的定量指标。依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生态系统受到相同干扰时,T值越大,表示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小BS值越大,表示一个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越大C在一定干扰范围内,TS值越大,表示一个生态系统的总稳定性越低D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和草原生态系统如果有同样的T值,则所受干扰程度一定不同解析:选B图示中S的距离越小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大。拓展归纳(1)题图中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生态系统功能正常的作用范围。(2)T的大小可以作为抵抗力稳定性强弱的指标,偏离大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弱;反之,抵抗力稳定性强。例如,热
82、带雨林与草原生态系统相比,受到相同干扰,草原生态系统的T值要大于热带雨林的T值。(3)S可以表示恢复到原状所需的时间,S越大,表示恢复力稳定性越弱;反之,恢复力稳定性越强。(4)TS表示曲线与正常范围之间所围成的面积,可作为总稳定性的定量指标,这一面积越大,说明这个生态系统的总稳定性越低。命题点3生态缸的设计与制作4下列关于生态缸制作的说法,正确的是()A生态缸的密封性越差,其生物死亡就越快B生态缸中放入较多的小乌龟有利于该生态系统的稳定C生态缸中的生物之间最好不要有捕食关系,否则稳定性就差D生态缸制作完成后,应放在光线良好但不是阳光直射的地方解析:选D生态缸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比例要适宜,小乌
83、龟是该小型生态系统的最高级消费者,数量宜少。生态缸制作完成后,不能放在阳光直射的地方,否则会因为温度过高而导致缸内生物的死亡。5(2014全国卷)现有A、B两个密闭、透明的生态瓶,其生物组成和光照条件见下表。一段时间后,发现A瓶的生态系统较B瓶的稳定。生态瓶编号光照含微生物的泥沙浮游藻类水草浮游动物AB注:“”表示有,“”表示无。请回答:(1)A瓶中微生物、浮游藻类、水草和浮游动物共同组成了一个_,浮游藻类和水草的种间关系为_。(2)一段时间后,B瓶中浮游藻类种群密度_,原因是_;浮游动物的种群密度_,原因是_。(3)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是_。解析:(1)生活在同一区域中的各种生物构成群落。
84、浮游藻类和水草为生产者,争夺阳光、矿质元素等,二者属于竞争关系。(2)B瓶无光照,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因此该瓶中氧气逐渐减少,浮游藻类种群密度降低。浮游动物以浮游植物为食,浮游植物逐渐减少,且瓶中氧气减少,导致浮游动物数量减少。(3)动植物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最终分解为无机物是通过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完成的。答案:(1)生物群落竞争(2)降低没有光照,藻类无法进行光合作用降低氧气与食物不足(3)将动植物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最终分解为无机物拓展归纳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1)实验设计要求:设计要求相关分析生态缸必须是封闭的防止外界生物或非生物因素的干扰生态缸中投放的几种生物必须具有很强的生活力
85、,成分齐全(具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态缸中能够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稳定生态缸的材料必须透明为光合作用提供光能;便于观察生态缸宜小不宜大,缸中的水量应适宜,要留出一定的空间便于操作;缸内储备一定量的空气生态缸的采光要用较强的散射光防止水温过高导致水生植物死亡(2)生态缸稳定性的观察与分析:观察稳定性,可通过观察动植物的生活情况、水质变化、基质变化等判断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由于生态缸极为简单,自我调节能力极差,抵抗力稳定性极低,其稳定性易被破坏。因此,生态缸内的生物只能保持一定时间的活性。 常考的生物图示之(十)巧用单、双箭头判断相关成分或结构图示解读信息解读(1)体液各成
86、分之间的转化关系:组织液与血浆及细胞内液间都是双向交换,组织液与淋巴以及淋巴与血浆之间都是单向交换,因此图1中甲是细胞内液,乙是组织液,丙是血浆,丁是淋巴。(2)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关系:下丘脑通过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分泌促激素作用于相关腺体,相关腺体分泌的激素又反过来调节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因此垂体与其他腺体(如甲状腺、肾上腺等)之间为双向箭头,其他腺体与下丘脑以及下丘脑与垂体之间为单向箭头,故图2中1是下丘脑,2是垂体,3是其他腺体如甲状腺、肾上腺等。(3)生态系统碳循环中的各种成分间的关系:在碳循环中,只有生产者与大气中的CO2(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之间是双向箭
87、头。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都有箭头指向大气中的CO2。除大气中的CO2外,生产者、消费者都有箭头指向分解者。因此,图3中A是生产者,B是无机环境(大气),C是消费者,D是分解者。读图技法分析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相关成分或结构间的关系,然后以单、双向箭头为突破口准确做出判断。演练冲关1.如图表示人体中甲、乙、丙、丁4种体液之间的关系。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可发生在甲中B乙表示组织液,丙表示淋巴C丁中O2浓度不可能比甲中的高D甲、乙、丙中可有激素、尿素、葡萄糖、CO2解析:选C分析题图可知,甲、乙、丙、丁分别是血浆、组织液、淋巴和血细胞的细胞内液,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可发生在
88、甲中;丁若为红细胞,细胞内O2浓度可能高于甲;甲、乙、丙组成细胞内环境,含有激素、尿素、葡萄糖、CO2等物质。2如图为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调节示意图,其中a、b和c表示人体内三种内分泌腺,和表示三种不同的激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激素通过 作用于垂体b,进而影响甲状腺激素的分泌B激素含量增加可通过反馈调节使激素分泌减少Ca表示垂体,b表示甲状腺,c表示下丘脑D幼年时激素分泌过少会导致成年后身体矮小、智力低下解析:选A根据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可知,a是垂体,b是甲状腺,c是下丘脑,激素是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而不是垂体;激素是甲状腺激素,其含量增加后会通过负反馈调节抑制激素的分泌;甲
89、状腺激素可以促进生长和发育,所以幼年时分泌过少会患呆小症,其症状就是身体矮小、智力低下。3(2015海南高考)回答下列关于红树林生态系统的问题:(1)红树林具有调节气候、保护海岸的作用。从生物多样性价值的角度分析,这种作用所具有的价值属于_(填“间接”或“潜在”)价值。(2)某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如图所示。图中A是一种气体,B、C、D、E和F表示生物成分,箭头表示碳流动的方向。图中A表示_,生物成分E表示_。生物成分F表示_,_表示初级消费者。解析:(1)红树林具有调节气候、保护海岸的作用,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也叫生态功能。(2)分析图形可知,图中A是大气中CO2库,E与A之间为双向箭
90、头,说明E是生产者;C以E为食是初级消费者,B是次级消费者,D是三级消费者;各种生物的能量均流向F,且F能将生物群落的有机碳分解为CO2释放到大气中,所以F是分解者。答案:(1)间接(也叫生态功能)(2)大气中CO2库生产者分解者C高考真题集中研究找规律1(2015江苏高考)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A五点取样法适合调查灌木类行道树上蜘蛛的种群密度B就食性而言,杂食性鸟类的数量波动小于其他食性的鸟类C就生态系统结构而言,生态瓶的稳定性取决于物种数D变色龙变化体色,主要是向同类传递行为信息解析:选B五点取样法适用于圆形或矩形地块上某种双子叶植物或者活动范围较小、活动能力弱的
91、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对于灌木类行道树上蜘蛛种群密度的调查,应采用等距取样法。杂食性鸟类的食物种类较多,某种食物类型数量的变动对其数量的影响较小。生态瓶的稳定性取决于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及系统内不同营养级生物之间的比例。变色龙善于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体色,既利于躲避敌害,又利于捕捉猎物,属于物理信息,并不是在同类生物之间进行信息传递。2(2016天津高考)在丝瓜地生态系统中,丝瓜、昆虫甲、昆虫乙存在捕食关系。下图为某年度调查甲、乙两种昆虫种群数量变化的结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丝瓜地的碳循环在丝瓜、昆虫与无机环境之间完成B依据随机取样原则统计成虫数量可计算出昆虫种群密度C乙与甲的数量比值代
92、表两种昆虫间的能量传递效率D乙数量的增加会减少甲种群对丝瓜的摄食量解析:选D物质循环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共同参与,因此该丝瓜地的碳循环不仅仅在丝瓜、昆虫与无机环境之间完成,还有分解者等的参与;调查昆虫的种群密度应以该种群全部个体为调查对象,而不能只统计成虫的数量;乙与甲的数量比值不能代表两种昆虫间的能量传递效率,能量传递效率是指相邻两个营养级间同化的能量之比,而非个体数量之比;根据题图信息,甲数量增加后会导致乙数量增加,说明甲是被捕食者,乙是捕食者,因此该生态系统存在的食物链为丝瓜昆虫甲昆虫乙,当乙数量增加时,甲的数量会减少,进而减少甲种群对丝瓜的摄食量。3(
93、2016全国卷)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我们的祖先通过自身的生产和生活实践,积累了对生态方面的感性认识和经验,并形成了一些生态学思想,如:自然与人和谐统一的思想。根据这一思想和生态学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B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便可反复利用C“退耕还林、还草”是体现自然与人和谐统一思想的实例D人类应以保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为原则,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解析:选B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人类只能认识并利用其运行规律,不能改变它。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可多级利用,但不能反复利用。“退耕还林、还草”可防风固沙、涵养水源等,是体
94、现自然与人和谐统一思想的实例。人类应以保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为原则,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避免过度消耗,破坏生态环境。4(2015全国卷)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A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含有非生物成分B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无能量输入和散失C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离不开信息传递D负反馈调节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解析:选B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及分解者。当生态系统达到相对稳定时,能量不是没有输入和散失,而是能量的输入和散失达到一种动态平衡状态。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有利于生态
95、系统保持相对稳定。5(2014江苏高考)机场飞行跑道及场内小路旁多是大片草地,有多种动物栖息。下图是某机场生态系统食物网的主要部分。请回答下列问题:(1)此食物网中,小型猛禽分别处于_营养级。(2)机场内的小鸟初遇稻草人十分惊恐,这种反应属于_反射。(3)工作人员根据生态系统中_信息传递的特点,释放训练过的猎鹰来驱赶小鸟。(4)为了进一步驱鸟,某机场先铲除原有杂草,而后引种了虫和鸟都不爱吃的“驱鸟草”,机场内小鸟大为减少。以后“驱鸟草”逐渐被杂草“扼杀”,这种生物群落的变化过程属于_演替。(5)为了解机场内蜗牛密度,三个调查人员各自随机布设样方如下图所示(图中阴影带为水泥小路,其他处为草地),
96、其中最合理的是_(填序号)。调查中某个样方内蜗牛分布示意图如图,该样方的蜗牛数应计为_个。解析:(1)食物链的起点是草,本食物网中小型猛禽在不同食物链中分别位于第三、四、五营养级。(2)小鸟初遇稻草人十分惊恐,是后天习得的,属于条件反射。(4)驱鸟草逐渐被杂草“扼杀”,出现新的优势种,这是在已有生物生长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5)所示样方包含了机场水泥路和草地,体现了机场的环境特点,符合随机取样的原则。样方的计数原则是计数样方内部的个体数和相邻两条边及其顶角的个体数。若将右上角及所占两边计入,则为6;若将其他顶角及所占两边计入,则为7。答案:(1)第三、第四、第五(2)条件(3)行为
97、(4)次生(5)6或7调研试题重点研究明趋势一、选择题1(2017南京一模)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A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B使用棉籽壳种植蘑菇,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C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和能量流动都是单向的D对生态系统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可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解析:选C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一般是双向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2(2017泰州一模)“百草敌”是一种高效除草剂,专除小麦、玉米田间阔叶杂草,在世界各地广泛使用。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小麦与田间阔叶杂草之间存在竞争关系B使用除草剂会降低农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C使用除草剂可以提高农作物的光
98、合效率D可以使用样方法调查农田某种杂草的种群密度解析:选C小麦与田间阔叶杂草之间竞争阳光和营养物质;使用除草剂会使农田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减少,从而降低抵抗力稳定性;使用除草剂后,农作物获得的阳光资源更多,可以提高农作物的光合强度,但光合效率不一定提高;调查农田中某种杂草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样方法。3(2017南通模拟)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以及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都属于第一营养级B稳定的生态系统没有能量的输入也能维持稳定C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对被捕食种群来说是不利的D抵抗力稳定性低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一定较高解析:选A 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必定属于第一营养级;任
99、何生态系统都必须源源不断的输入能量才能维持相对的稳定和正常运转;被捕食的一般是种群中比较弱小的个体,因此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对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种群都是相对有利的;抵抗力稳定性较低的生态系统,一般恢复力稳定性较高,但是对于北极苔原和沙漠生态系统而言,由于营养结构过于简单,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比较低。4(2018淮安5月模拟)下列有关生态系统功能的阐述,错误的是()A二氧化碳进入生物群落需要能量的驱动B信息传递伴随着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进行 C大豆与根瘤菌间的种间关系体现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D物质循环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进行,能量流动只能在生物群落内部进行解析:选C二氧化碳通过生产者的光
100、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该过程需要光能,A正确;在信息传递过程中伴随着一定的物质和能量的消耗,因此,信息传递伴随着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进行,B正确;大豆与根瘤菌间属于互利共生,没有体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C错误;物质循环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进行,能量流动只能在生物之间流动,D正确。5(2018栟茶中学段考)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A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这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B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C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起重要作用,体现其间接价值D生物的种类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就越高解析:选D生态系统具有自我
101、调节能力,这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生态系统稳态是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协调发展的重要标志;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起重要作用,其生态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一般来说,生物的种类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而恢复力稳定性就越低。6(2018徐州一中月考)如图是生态系统部分碳循环示意图,对其分析错误的是()A生产者是图中的aB图中c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C碳在b、c、d、e、f之间,流动的形式是有机物D若完整表示碳循环,需补充化学燃料燃烧产生CO2解析:选A由图可知,a为大气中的CO2库,b为三级消费者,c为分解者,d为次级消费者,e为生产者,f为初
102、级消费者,A错误;c为分解者,能将动植物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供植物利用,因此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B正确;b为三级消费者, d为次级消费者, f为初级消费者,碳在b、c、d、e、f之间流动的形式是有机物,C正确;化学燃料燃烧产生CO2也是碳循环的途径之一,需补充化学燃料燃烧才能完整表示碳循环,D正确。7(2018徐州检测)如图为生态系统成分的模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图中的各成分之间均可以传递信息B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传递可以调整种间关系C无机环境发出的信息种类只能是物理信息D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解析:选C从
103、图中可以看出,生态系统的每种成分均能发出信息,也能接受信息,所以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间均能进行;信息传递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调整种间关系;无机环境发出的信息可以是物理信息,也可以是一些营养物质发出的化学信息。8图1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反馈调节示意图,图2为某湖泊生态系统中发生的某种调节活动,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除了图1中所示的成分外,还应该包括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B甲、乙、丙三者之间的食物联系是乙甲丙C图2所示调节导致的最终结果是维持该生态系统原有的稳态D图1是负反馈调节,图2是正反馈调节解析:选C图1所示为一条食物链中的三个环节,组成是乙甲丙,它
104、们表示的是负反馈调节机制,即乙的增加会促使甲的增加,甲的增加会抑制乙的增加,丙的增加会抑制甲的增加;而图2为正反馈调节,它会使生态系统偏离原有的稳态。9(2018海安中学月考)生态茶园建设的关键是实施生物防治调控茶园群落,降低病虫危害等。下表中的措施与原理不匹配的是()选项措施原理A保留一定数量的杂草提高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B对害虫进行检测和预报,实时防治种群数量变化规律C种植能散发气味去除害虫的苦楝,防治害虫进入茶园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能调节种间关系D保护茶树虫害的天敌群落中的种间关系维持各种群数量的相对稳定解析:选A保留一定数量的杂草增加了生态系统中物种多样性,提高了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105、,A错误;对害虫进行检测和预报,实时防治利用了种群数量变化规律,B正确;苦楝散发气味去除害虫,体现了生态系统中化学信息传递能调节种间关系,C正确;保护茶树害虫的天敌,利用种间制约关系,维持各种群数量的相对稳定,D正确。10(2018珠海质检)如图表示某森林生态系统一年内CO2消耗量与释放量的情况,其中甲表示该生态系统消费者呼吸作用CO2释放量,乙表示分解者呼吸作用CO2释放量,丙表示生产者呼吸作用CO2释放量,丁表示生产者光合作用及化能合成作用CO2消耗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碳循环在甲、乙、丙构成的生物群落内部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双向传递B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可用丁来表示C人工生态系统中C
106、O2的消耗量与释放量关系往往不符合上图D根据图示关系可推测该森林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正在上升解析:选A碳循环在甲、乙、丙构成的生物群落内部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单向传递。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人工生态系统由于人工调节,物质和能量多流向对人类有益部分。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大于各个营养级的呼吸消耗量,有积累,故适宜物种生存,物种丰富度增加。11(2018南通模拟,多选)某生物兴趣小组用河水、池泥、黑藻、植食性小鱼、广口瓶、凡士林等材料制作了3个生态瓶(见下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营养结构的完整和合理是维持生态瓶稳态的重要条件之一 B甲瓶中的小鱼很快死亡是因为瓶内分解者数
107、量过少 C乙瓶中的生物存活的时间相对较长,稳定性较高D丙瓶不应放在黑暗中,应放在太阳直射光下,保证能量的输入解析:选AC制作生态瓶的目的是模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研究影响稳态的因素,生物的种类、数量、比例以及外界的环境均会影响维持稳定的时间。甲中消费者过多,氧气消耗过快。丙缺乏光照,应给予散射光,直接照射会由于光照过强、温度过高等缩短维持稳定的时间。所以乙的营养结构合理,并给予散射光,应是维持时间最长的一组。12(2017盐城三模,多选)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中的植食性动物不可能占有不同营养级B某开放性的生态系统,其物质总量会逐渐递减C生物数量越多的生态系统,其自我调
108、节能力越大D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中生物赖以生存、繁衍的必要条件解析:选AD在生态系统中,植食性动物直接以植物为食,只能处于第二营养级,不可能占有不同营养级,A正确;开放性的生态系统,其物质总量可能逐渐递减可能逐渐增加,也可能保持相对稳定,B错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越大,C错误;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中生物赖以生存、繁衍的必要条件,D正确。二、非选择题13(2018淮阴模拟)图1表示土壤中镉化物严重污染地区,通过栽种吸镉植物回收镉化物的实验流程;图2表示两种植物对土壤中镉化物吸收能力的测试结果及干物质燃烧的气化温度。已知镉化物的气化温度为420 。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土壤中
109、的重金属可以通过_逐级富集,从而危及人类的健康。(2)如果图中气体过量排放至大气,将加剧_等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部分气体及灰分物质重新进入栽培区再度被利用的过程体现了生态系统的_功能。(3)两种植物的根对镉化物吸收有差异的具体原因是细胞膜上_。你认为治理并回收镉化物适宜选择的植物是_,理由是_。解析: (1)土壤中的重金属可以通过食物链的放大作用逐级富集,从而危及人类的健康。(2)植物燃烧产生的CO2过量排放至大气,将加剧温室效应(或酸雨)等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部分气体及灰分物质重新进入栽培区再度被利用的过程体现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功能。(3)两种植物的根对镉化物吸收有差异的具体原因是细胞膜上
110、运输镉离子载体的数量不同。据图可知,蔓田芥对镉化物吸收能力强、气化温度低,镉化物存在于灰分中,便于镉化物回收提取。答案:(1)食物链(2)温室效应(或酸雨) 物质循环(3)运输镉离子载体的数量不同蔓田芥对镉化物吸收能力强、气化温度低(便于镉化物回收提取)14.(2017扬州一模)右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丁为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A、B、C、D是丙中具有捕食关系的四种生物,其有机量所占比例如图所示。下表为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数据统计表(不考虑未利用的能量),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生物类群第一营养级第二营养级第三营养级第四营养级分解者从上一营养级固定的能量(kJ)140.01
111、6.10.9221.7呼吸消耗的能量(kJ)501.279.113.20.5192.6(1)图中过程中碳的传递形式是_。(2)据表分析A与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保留小数点后一位)。由绿色植物流入分解者的能量除包含遗体、残枝落叶中的能量外,还包含_中的能量。(3)此草原正向森林演替,在演替过程中,生产者固定的CO2量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整个生物群落排出的CO2量,生态系统_稳定性逐渐增强。(4)用样方法调查该草原植物类群丰富度时,取最小样方面积为1 m1 m,若调查的是森林植物类群丰富度,则样方面积至少为5 m5 m,可见设计最小样方面积的原则是保证在该面积内_。解析:(1
112、)分析图形可知,图中甲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乙是生产者,丙是消费者,丁是分解者;生物群落内部碳的流动形式为含碳的有机物。(2)结合表中的数据和上述分析可知,A与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6.1140.0100%11.5%。由绿色植物流入分解者的能量除包含残枝落叶中的能量外,还包含草食动物A的粪便中的能量。(3)草原向森林演替过程中,生物量逐渐增大,物种丰富度增加,生产者固定的CO2量大于整个生物群落排出的CO2量,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逐渐增强。(4)设计最小样方面积的原则是保证在该面积内基本能反映物种数量情况(或最多的物种数量)。答案:(1)(含碳)有机物(2)11.5%草食动物(A)的粪
113、便(只答“粪便”不可)(3)大于抵抗力(4)基本能反映物种数量情况(或最多的物种数量)15(2017南通一模)当植物被害虫危害后,感染部位会产生水杨酸(SA),后者能诱导植物释放挥发性化学物质,以吸引害虫的天敌,从而形成间接防御反应,水杨酸甲酯(MeSA)被植物吸收后可转化为SA。科研人员通过在无公害茶园喷施不同浓度的MeSA溶液,分析害虫及其主要天敌种群密度的变化,以期为茶树害虫的无公害治理提供依据,结果如表。分析回答:MeSA(mmolL1)处理时间(h)植食性害虫(头0.25m2)捕食性天敌(头0.25m2)寄天性天敌(头0.25m2)益害比(天敌数:害虫数)024338.26.513.
114、8116.748586.613.822.3116.20.124305.39.417.5111.348515.713.233.4111.10.224298.811.023.218.748436.318.840.417.40.424273.612.719.418.548332.315.636.516.40.824259.68.815.2110.848327.512.134.617.0(1)水杨酸甲酯诱导茶树产生的挥发性化合物属于生态系统的_信息,它引起植物形成间接防御的现象可说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具有_功能。(2)寄生性天敌在该茶园生态系统中属于_(成分)。(3)根据表中数据分析,MeSA处理后,
115、植物释放的挥发性物质对植食性害虫_(填“能”或“否”)产生一定的驱避作用,与24h相比,处理48h对天敌诱集的效果_。(4)研究表明,MeSA最佳处理浓度是_。(5)利用MeSA进行害虫防治,除可以减少农药污染外,还能够_,提高了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解析:(1)挥发性化学物质属于传递信息,由于本题中化学信息是在不同种生物之间发挥功能,体现了生态系统信息传递具有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维持生态平衡的功能。(2)生态系统中捕食者和寄生生物属于消费者,植物性害虫的寄生性天敌属于次级消费者。(3)分析表格数据发现,相同时间内,MeSA处理组害虫数量比对照组少,天敌数量比对照组多,说明MeSA处理后,植物
116、释放的挥发性化学物质对害虫能产生驱避作用,对天敌具有诱集作用;而处理48h对天敌诱集作用效果好于处理24h。(4)“益害比”反映益虫对害虫的控制能力,益害比中害虫数越少,说明对虫害的控制情况越好;根据表中“益害比”可以确定0.4molL1MeSA处理效果最好。(5)利用MeSA进行害虫防治,不仅可以减少农药污染,还能够增加生物种类,增加食物网的复杂程度,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答案:(1)化学 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2)消费者(3)能好(4)0.4 mmolL1(5)增加生物种类使食物网更复杂第三讲生态环境的保护(一)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据梅托斯的“人口膨胀自然资源耗竭
117、环境污染”模型分析(如下图)下面中可能由人口激增导致的是。(填序号)土地资源利用过度,不能继续加以利用,导致粮食产量下降自然资源因世界人口激增而发生严重枯竭,工业产品的产量也随之下降环境污染严重,进一步加速了作物的减产,人口大量死亡乃至停止增长人口膨胀、自然资源耗竭和环境污染呈现恶性循环,最后导致地球毁灭1.巧记我国人口增长的“一、三、五”(二)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2.连线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原因2.列表串记生态环境问题及形成的主要原因类型主要成因全球气候变化CO2等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水资源短缺人口多;污染严重臭氧层破坏氟利昂等物质的大量排放酸雨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土地荒漠化植被的破坏海洋污染污
118、染物通过河流和空气进入海洋;石油泄漏和倾倒污染物等生物多样性锐减生物生存的环境被破坏(三) 保护生物多样性3.据图回答生物多样性的有关问题写出图中序号代表的含义:基因(遗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间接价值;潜在价值;易地。4.连线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及实例5.判断下列叙述的正误(1)大量引进国外物种是增加当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措施()(2)丹顶鹤在我国东北等地繁殖,迁徙到江苏沿海滩涂越冬,在盐城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易地保护()(3)就地保护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4)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要禁止一切形式的开发和利用()3.必记生物多样性的“三个三”(1)三个层次:基因多样性:所有生物所拥有的全部
119、基因。物种多样性:所有动、植物和微生物。生态系统多样性: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2)三种价值:直接价值:食用、药用、文学艺术创作。间接价值:调节气候、涵养水源。潜在价值:目前尚不清楚的价值。(3)三种保护措施:就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风景名胜区等。易地保护:把待保护物种迁至异地进行专门保护。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4.澄清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的四个易误点(1)保护生物多样性只是反对盲目的、掠夺式的开发利用,而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2)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两种方法中保护的对象不同:就地保护除了保护区域内的物种,还应保护相应的生态环境,而在物种生存的环境遭到破坏,不再适于物种生存后
120、,就只能实现易地保护。(3)外来物种的入侵不一定会引起本地物种数目的增加。如果入侵的物种对当地生物的生存是不利的,则会引起本地物种数目锐减。(4)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人口增长与全球性环境问题命题点1人口增长的特点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下列关于人口增长与环境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A目前人口数量已经超出了地球环境容纳量B生物种群消长规律完全适用于人口增长情况C科技进步能解决因人口增长过快导致的资源短缺问题D人口过度增长与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有密切联系解析:选D地球人口仍在增加,所以人口数量还没有超出地球环境容纳量。人不等同于动物,生物种群消长规律并不完全适用于人口增长情况。科技进
121、步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因人口增长过快导致的资源短缺问题,但不能完全解决。人口过度增长造成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由于资源短缺人类会盲目地开发和无休止地破坏自然环境,进而使自然灾害频繁发生。2下图是反映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请分析下列对“环境容纳量”的理解错误的是()A曲线图中的环境容纳量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最大承载能力B按照人与环境关系的理想程度排列,三种模式的顺序依次为、C据图可知人类能改造环境,使人口数量超越环境容纳量D现在的人口问题造成环境恶化,环境容纳量有下降的趋势解析:选C通过对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图的分析,很容易发现曲线是最理想的,可以说达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而、曲线表示当人类的
122、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时,环境就会对人类产生反作用,人类的数量会大幅度下降,特别是曲线表明的情况最严重。命题点2环境问题实例分析3有关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叙述,正确的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煤、石油、天然气的大量燃烧造成臭氧层空洞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大量使用氟氯烃制冷剂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森林大量破坏水体富营养化、藻类大量繁殖,主要是由于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的积累和浓缩ABC D解析:选C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污染大气的二氧化硫等气体排放过多而使雨水的酸性增强。水体富营养化、藻类大量繁殖,主要是水体中N、P等矿质元素增多造成的。4“赤潮”被喻为“红色幽灵”,国际上也称其为“有害藻华”,是海洋生态系统
123、中的一种异常现象。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加剧,我国海域发生赤潮的次数也呈逐年上升趋势,下列关于“赤潮”的表述错误的是()A赤潮发生时水体多变为红色,进而会导致鱼、虾、贝类的死亡B生活中减少含磷洗涤剂的使用可以降低赤潮发生的概率C赤潮发生时水中的溶解氧降低D化肥的使用、生活污水的排放不会引起赤潮解析:选D赤潮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的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的增殖或高度聚集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大量赤潮生物聚集于鱼类的鳃部,使鱼类因缺氧而窒息死亡。赤潮发生后,藻体在分解过程中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导致鱼类及其他海洋生物因缺氧而死亡。大量含氮有机物和其他生活污水排入海洋,是引发
124、海水富营养化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引发赤潮的主要因素。拓展归纳水体富营养化的产生机制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关键点拨1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及其关系2生物多样性的原因分析(1)从分子水平看:(2)从进化角度看:物种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多样性主要是生物的不定向变异与定向的自然选择,在进化过程中共同作用的结果。题点突破命题点1生物多样性及其价值1关于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的叙述,正确的是()A地球上所有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以及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共同组成生物多样性B许多野生生物的使用价值目前还不清楚,说明生物多样性具有间接价值C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明显大于其间接价值D从进化角度看生物多样性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环境对生
125、物进行定向选择,使不同种群的基因频率向不同方向改变的结果解析:选D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目前尚不明确的使用价值属于生物多样性的潜在价值;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是指对环境的影响,显然,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远大于其直接价值。生物多样性与环境多样性直接相关,通过环境的自然选择作用使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从而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出现。2下列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中与其他选项不同的是()A湿地生态系统具有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的功能B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为科研提供了理想的实验场所C根据蛙眼的视觉原理成功研制出一种电子蛙眼D我国以海洋生物制成的单方药物有22种解析:选A湿地生态系统具有蓄洪防
126、旱、调节气候的功能属于间接价值;科研价值、根据蛙眼的视觉原理研制电子蛙眼、海洋生物制成单方药物都属于直接价值。命题点2生物多样性的保护3(2017徐州二模)在生态环境的研究、保护过程中,下列方法与目的不相符的是()A利用昆虫信息诱捕有害昆虫,可降低有害昆虫种群密度B建立高危动物精子库,有利于保护濒危动物的基因多样性C建立某沿海丹顶鹤自然保护区,主要是防止滩涂被破坏D沼气池中的沼液、沼渣作为肥料还田,可加速物质的循环利用解析:选C利用昆虫信息诱捕有害昆虫,可破坏其性别比例,降低种群的出生率,进而降低有害昆虫种群密度,A正确;建立高危动物精子库,有利于保护濒危动物的基因多样性,B正确;建立丹顶鹤自
127、然保护区的主要目的是对丹顶鹤和它们的生存环境就地保护,C错误;沼气池中的沼液、沼渣作为肥料还田,可加速物质的循环利用,D正确。4(2018东台模拟)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态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物多样性是共同进化的结果,包括种群、物种、生态系统三个层次的内容B森林能调节气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C建立人工防护林时适当增加植物种类的多样性可提高其稳定性D一个越不容易被破坏的生态系统一旦破坏后恢复起来越容易解析:选C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的内容,A错误;森林能调节气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B错误;建立人工防护林时适当增加植物种类的多样性,而生态
128、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抵抗力稳定性越高,C正确;一个越不容易被破坏的生态系统,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强,则恢复力稳定性弱,D错误。5下列措施符合保护物种多样性原则的是()A为美化城市环境,随意从国外引进多种观赏类植物B为保护草场,减少沙漠化,要杀死所有危害草原的黄鼠C将东北虎迁入野生动物园繁育,并进行部分野外回归实验D为控制水葫芦在我国造成的严重灾害,应将其天敌引入我国解析:选C外来物种的入侵或引种到缺少天敌的地区,会导致侵入地或引种地区原有物种的生存受到威胁,因此不能随意引进外来物种;对危害农、林、牧业的害虫或鼠类,从保护物种多样性原则出发,应加强灭害工作,但不应彻底消灭,而是把数
129、量控制在较低水平;将东北虎迁入野生动物园繁育,属于物种多样性保护的措施之一,进行部分野外回归实验,是为了增强动物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增加野生动物的数量,目的是保护物种的多样性。拓展归纳正确理解外来物种入侵(1)含义:外来物种入侵就是某物种从它的原产地,通过自然或人为的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的过程。(2)外来物种入侵的危害:破坏迁入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或生态平衡;使迁入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即引发生态危机。(3)侵入种引发生态危机的原因:占据生态位。如果迁入地环境条件适宜,侵入种由于缺少天敌的控制,一旦传入,能迅速传播蔓延开来,在短时间内呈现种群的“J”型曲线增长。高考真题集中研究
130、找规律1(2016江苏高考)为修复长期使用农药导致有机物污染的农田,向土壤中投放由多种微生物组成的复合菌剂。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A加入菌剂可增加土壤中的物种多样性,提高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B该菌剂减少了残留农药进入农作物,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土壤中的物质循环C土壤有毒物质的减少有利于增加农田动物的种类,降低害虫的优势度D农药降解菌具有分解农药的特殊代谢途径,体现了基因多样性的应用价值解析:选B复合菌剂中含多种微生物,可增加土壤中的物种多样性,提高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该菌剂中的微生物能降解农药,减少了残留农药进入农作物,农药被降解产生的无机物可进入农作物进行物质循环;土壤中有毒物质减少,则农
131、田动物的种类增加,不同种动物之间的竞争增强,故害虫的数量会减少,导致害虫的优势度降低;农药降解菌具有分解农药的特殊代谢途径,细胞代谢需要基因控制合成的酶的催化,体现了基因多样性的应用价值。2(2015江苏高考)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多样性是物种多样性的保证B各种中药材的药用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C大量引进国外物种是增加当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措施D混合树种的天然林比单一树种的人工林更容易被病虫害毁灭解析:选A生态系统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保护物种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都要从保护生态系统多样性出发。各种中药材的药用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间接价值是指其生态功
132、能。国外物种的引进要谨慎,以免造成外来物种入侵,大量引进更不可取,易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降低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天然林的物种多样性更丰富,抵抗力稳定性较人工林强,不易受到病虫害影响。3(2015江苏高考,多选)研究人员在不同季节对一小型湖泊水体进行采样,调查浮游藻类的数量和种类,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符合生态学原理的是()A温度是影响该水体中藻类种群变化的重要因素B如果该水体发生富营养化,藻的种类会有所增加C夏季可能是该湖泊中浮游动物种类最多的季节D浮游藻类中的氧元素会有10%20%进入浮游动物解析:选AC由题图可知,在春、夏、秋、冬不同的季节,浮游藻类的种类数不同,说明温度可影响藻类种群的变
133、化。如果该水体发生富营养化,藻类会大量繁殖,导致其数量增多,但其种类一般不会增加,甚至会减少。由题图可知,夏季水体中浮游藻类的种类最多,以浮游藻类为食物的浮游动物的种类可能也会最多。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时相邻的两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为10%20%,而不是浮游藻类中氧元素会有10%20%进入浮游动物。4(2014江苏高考)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A生态系统中捕食者的存在可以促进物种多样性的提高B把沼泽地改造成人造林是增加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手段C花费大量人力物力保护无经济价值的物种是为人类生存发展保留空间D农田是具有高度目的性的人工生态系统,清除杂草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原则不矛盾解析:选B捕食
134、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为其他物种创造出更多空间,可促进物种多样性的提高;把沼泽地改造成人造林,会使生物种类减少,生物多样性降低;无经济价值的物种可能具有间接价值或潜在价值,保护生物多样性,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对生物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和保护,清除农田中的杂草是为了使能量尽可能多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农作物。5(2012江苏高考,多选)全球范围内生物多样性有降低的趋势,对此所作的分析正确的是()A栖息地总量减少和栖息地多样性降低是重要原因B栖息地破碎化造成小种群有利于维持生物多样性C这种变化是由于新物种产生量少于现有物种灭绝量D过度的人为干扰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解析:选ACD栖息地的
135、破碎化主要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它使种群之间的基因交流受阻,小种群对疾病抵抗力的降低、对环境变化适应力的减弱和繁殖率的降低不利于维持生物多样性。6(2011江苏高考)下列关于江苏省境内发生的几个生态事件的叙述,错误的是()A互花米草原产美洲,引入到江苏沿海等地种植后迅速扩散并改变了滩涂生物多样性,属于生物入侵B克氏原螯虾(小龙虾)原产美洲,经由日本引入南京地区后迅速扩散,对农田有一定危害,但成为餐桌上的美味,不属于生物入侵C麋鹿原产我国,但后来在国内绝迹,从欧洲引入并在大丰境内建立自然保护区实行迁地保护D丹顶鹤在我国东北等地繁殖,迁徙到江苏沿海滩涂越冬,在盐城建立自然保护区实行就地保护解析:选B互
136、花米草引入到江苏沿海等地后,在与本地物种的竞争中占优势,改变了本地的生物多样性,属于生物入侵;小龙虾由日本引入后,在与本地生物的竞争中占优势并迅速扩散,对农田产生了危害,属于生物入侵;麋鹿从欧洲引入并在大丰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迁地保护;在盐城建立丹顶鹤自然保护区是在丹顶鹤越冬地进行的就地保护。7(2016江苏高考)高密度水产养殖常会引起池塘水体富营养化,影响养殖。如图为利用稻田生态系统净化鱼塘尾水的示意图,箭头所指为水流方向。请回答下列问题:(1)鱼塘大量投饵后,水体常会出现有害的硫化物,这些硫化物最可能是饵料中的_分解产生的。(2)图示系统在实现了水资源循环利用的同时,鱼塘富营养化水还为水稻
137、生长提供了一定的_元素营养。(3)为调查图中稻田害虫的发生状况,可采用_法,分别统计_的种群密度。(4)通过稻田净化,B处水样中可溶性有机物浓度比A处显著下降,其主要原因是在稻田中的_(填序号)微生物分解了大量有机物。好氧光合放氧厌氧兼性厌氧(5)出现藻类水华的鱼塘尾水流经稻田后,B处水样中藻类数量大大减少。从生态学角度分析,藻类数量减少的原因有_。解析:(1)部分蛋白质中含有S元素,污染水体中的硫化物最可能是饵料中蛋白质分解产生的。(2)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是水体中的N、P等元素含量过高,N、P元素可被水稻吸收利用。(3)图示稻田接近正方形,并且害虫的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可采用五点取样
138、法调查种群密度。(4)通过稻田净化,B处水样中可溶性有机物浓度比A处显著下降,其主要原因是稻田中的各种异养型微生物将其分解为无机物供水稻利用,这些微生物包括好氧微生物、厌氧微生物和兼性厌氧微生物。(5)出现藻类水华的鱼塘尾水流经稻田后,B处水样中藻类数量大大减少,从生态学角度分析,藻类数量减少的原因有水稻与藻类竞争光照和营养、藻类被稻田中的动物摄食、微生物等产生杀藻物质等。答案:(1)蛋白质(2)N、P(3)五点取样各种害虫(4)(5)水稻竞争光照和营养、动物摄食、微生物等产生杀藻物质调研试题重点研究明趋势一、选择题1(2018如皋中学期初)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的叙述,正确的是()A保护
139、生物多样性,应加强立法,禁止开发和利用生物资源B湿地具有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作用,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C栖息地总量减少和栖息地多样性降低是生物多样性降低的重要原因D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群落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解析:选C保护生物多样性,应加强立法,合理开发和利用生物资源,而不是禁止开发,A错误;湿地具有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作用,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B错误;栖息地总量减少和栖息地多样性降低是生物多样性降低的重要原因,C正确;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D错误。2(2018扬州期中)湿地生态系统被誉为“地球之肾”,湿地的破坏加剧了洪涝与干旱灾害,使渔业资源
140、严重受损。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建立湿地公园属于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措施B湿地群落的重要特征包括物种丰富度、种群个体的随机分布等C湿地生态系统作为“气候调节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湿地群落中,害虫与其天敌之间为捕食或寄生关系解析:选B群落的特征包括物种丰富度、一定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优势种等;种群个体的随机分布属于种群的特征。3(2018镇江中学月考)下列有关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A合理的规划载牧量,能使能量持续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B生态农业系统中,将秸秆作饲料喂牲畜能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C大量引入外来物种能增加当地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
141、,提高稳定性D合理地引入天敌治理害虫,能避免因化学农药的大量施用而带来的二次污染解析:选C合理的规划载牧量,能使能量持续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A正确;生态农业系统中,将秸秆作饲料喂牲畜能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B正确;若当地条件特别适宜入侵物种的生长,会对当地生物造成威胁,破坏当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C错误;合理地引入天敌治理害虫,能避免因化学农药的大量施用而带来的二次污染,D正确。4(2018南京三校联考)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A生存环境破坏和外来物种的入侵会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B绿萝有吸收甲醛、净化空气的作用,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C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
142、无机环境之间共同进化的结果D建立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解析:选B绿萝有吸收甲醛、净化空气的作用,是对环境的作用,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5(2018句容中学段考)人类只有正确处理人与资源和环境的关系,才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温室效应的出现主要原因是植被破坏B我国人口有上升趋势,其主要原因是迁入率大于迁出率C建立风景名胜旅游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D生物圈中氮可以循环利用,但每年农田依然要施加氮肥解析:选D 温室效应的出现主要原因是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A错误;我国人口有上升趋势,其主要原因是出生率大于死亡率,B错误;建立
143、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C错误;生物圈中氮可以循环利用,但每年农田由于输出粮食等,依然要施加氮肥,D正确。6图甲为某清洁水体在遭受一次性有机物轻度污染后污染物含量的变化。水体中好氧性微生物数量变化的曲线最可能接近于图乙中的哪条曲线()ABC D解析:选D污染开始时,水体中有机物的含量较高,好氧性微生物大量增加,达到一定限度后,随有机物含量和水中溶解氧的减少,水中好氧微生物数量又逐渐减少。7关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自然保护区的功能是接纳各地迁移和捕来的野生动物并加以保护B鼓励人们进入保护区,给鸟类建巢、喂食C迁地保护就是把大批野生动物迁入动物园、水族馆等进行保
144、护D对于珍稀濒危物种,禁止一切形式的猎采和买卖解析:选D自然保护区属于就地保护,保护的对象主要包括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动植物的天然分布区,其中保护的生物本来就生活在保护区内,而不是接纳各种迁移和捕来的野生动物;应减少人类对保护区有较多的干扰;迁地保护就是对那些在原产地生存和繁衍受到严重威胁的物种(不仅是野生动物)加以保护;对于珍稀濒危物种应禁止采伐或捕杀,并采取人工繁育和建立自然保护区等措施。8某同学做了如下的三个实验装置,在适宜的温度、光照条件下放置一段时间,可得到的结论是()甲、乙对照可验证水体富营养化与水体中大量的N、P等矿质元素有关甲、丙对照可验证生活污水可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145、乙、丙对照可验证生活污水中的有机质被微生物降解后,可产生大量的N、P等矿质元素甲、乙、丙对照可知,生活污水的排放是水体富营养化的唯一因素A BC D解析:选A由图示信息可以看出,甲与乙、甲与丙、乙与丙的自变量分别为N、P等矿质元素、生活污水和污染物的种类。所以甲、乙对照可验证水体富营养化与水体中大量的N、P等矿质元素有关;可通过观察丙池中水体的变化来验证;甲、乙、丙对照可知,生活污水的排放和水体中大量的N、P等矿质元素都是水体富营养化的因素。9奶牛场每天排放大量的粪便、饲料残渣,如不处理会严重影响周边人、畜的饮水安全等。下面是某奶牛场废水处理流程图,请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废水流入厌氧
146、池前,需经稀释处理,是为了防止微生物失水过多死亡B控制废水流入氧化塘的速率,除有利于氧化塘中有机物被充分分解外,还有利于无机盐被充分吸收,使出水口处的水质达到排放要求C输入此氧化塘的能量有太阳能和化学能,氧化塘前部的溶解氧含量比后部的多D氧化塘后部种植莲等挺水植物,有利于减少出水口处水中的浮游藻类,原因是挺水植物起遮光作用,影响浮游藻类进行光合作用解析:选C废水流入厌氧池前先经稀释处理,是为了防止微生物在高浓度废水中失水过多死亡。适当减缓废水的流速,延长废水与微生物、水生植物的接触时间,有利于废水中有机物的充分分解和分解后产生的无机物的吸收,降低污染物含量。输入此氧化塘的能量有塘中生产者固定的
147、太阳能和流入的废水中有机物含有的化学能;氧化塘前部的有机物含量较高,需氧微生物大量消耗氧气分解有机物,故溶解氧含量比后部的低。挺水植物能适当遮光,不利于藻类的光合作用,从而减少藻类的数量。10如图表示某河流随生活污水的流入,其溶解氧量(DO)、生物耗氧量(BOD)、无机物(富含N、P)的浓度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甲地有机物浓度低于乙地B生活污水对无机物(N、P)的浓度变化无影响C在甲、乙两地间,DO值的增加是因为水体的稀释使植物数量增加的结果D湖水中藻类等浮游植物将大量繁殖解析:选D甲地的有机物浓度较高,随着有机物的分解,到了乙地有机物浓度较低;生活污水的排放会导致无机物(N、P
148、)的浓度增加;在甲、乙两地间随着无机物的增加,植物的数量逐渐增加,使得DO值不断增加;随着大量无机物(N、P)进入湖泊,会使湖水中藻类等浮游植物大量繁殖。11(2018南通模拟,多选)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物多样性包括种群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B湿地具有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作用,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C人为因素导致的栖息地破碎化是生物多样性降低的重要原因D保护生物多样性,应加强立法,合理适度的开发和利用生物资源解析:选BCD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表现在生态功能方面;人为因素导致的栖息地破碎化是
149、生物多样性降低的重要原因;对于野生生物资源可进行合理的利用,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也是一种保护。12(2017南京、盐城一模,多选)下列有关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A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会导致温室效应、酸雨等环境问题 B引入外来物种一定会增加当地的生物多样性 C解决粮食短缺问题的一个重要措施是大量开垦森林、草地等D保护森林就是将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和保护森林资源有机结合起来解析:选AD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会产生CO2、SO2等气体,从而导致温室效应、酸雨等环境问题,A正确;引入外来物种可能使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而使生物多样性锐减,B错误;大量开垦森地、草地来发展粮食生产,会破坏生存的环境
150、,C错误; 保护森林就是将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和保护森林资源有机结合起来,D正确。二、非选择题13下图为组成生物多样性的3个层次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生物圈内所有的_,以及它们所拥有的全部_以及各种各样的_,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2)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是在_、_、_3个层次上采取保护战略和保护措施。(3)在“蒲公英麻雀蛇”这条食物链中:蒲公英可以作为工业原料,蛇可以作为制药原料。这可说明生物多样性具有_价值。在上述食物链中,麻雀数目的增多 ,导致蛇的数目也增多,但蛇增多后,麻雀数目受到抑制。这种内在的调节作用属于_,同时也说明生物多样性具有_价值。解析:图中的、分别是从基因、物种和生态
151、系统三个不同层次说明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是指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艺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价值;间接价值是指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功能的价值,也叫生态功能。答案:(1)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基因生态系统(2)基因物种生态系统(3)直接负反馈间接14生态浮床是指将植物种植于浮于水面的床体上,充分利用各种生物有效进行水体修复的技术。如图为某水域中生态浮床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1)某池塘N、P含量较高,到春季由于_变得适宜,使各种浮游藻类的数量以_型曲线增长而形成水华。随着水华形成,导致大量水生动植物死亡,使该生态系统的_稳定性降低。(2)生物
152、浮床技术的应用,使该池塘植物的空间结构在_方向复杂化。由于浮床植物和浮游藻类之间存在对_和水体中_的竞争,从而抑制了水华的发生。(3)生物浮床技术应用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定期回收浮床并更新水生植物,其主要目的是_,促进物质循环。(4)生态浮床既具有处理污水的功能,同时还可以美化环境,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价值。解析:(1)池塘中N、P含量较高,春季由于温度等适宜,但由于空间有限,水体中各种浮游藻类的数量以“S”型曲线形式增长而引起水华。随着水华的形成,导致水体中大量水生动植物死亡,生物种类减少,营养结构变得简单,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降低。(2)群落的结构包括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生物浮床技术的应用
153、可以使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都变得复杂。浮床植物和浮游藻类竞争阳光和水体中的矿质营养(如N、P),从而抑制了水华的发生。(3)移除水体中富集的N、P等元素要定期回收浮床并更新水生植物,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4)生物浮床具有处理污水的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生物浮床可以美化环境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答案:(1)温度“S”抵抗力(2)垂直和水平光能N、P等无机盐(3)移除从水体中富集的N、P等元素(4)直接价值和间接15济西国家湿地公园具有蓄洪防旱、调节区域气候、控制土壤侵蚀、自然净化污水等功能,为多种动植物提供栖息地,是美丽泉城的又一旅游胜地。请回答:(1)济西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主
154、要包括_,此湿地由浅水区向陆地方向依次生长着芦苇、互花米草、柽柳等,这体现了群落的_结构。(2)经调査发现,该湿地公园中某植物近五年的种群数量接近“J”型增长,原因是_(至少答出两点);若该植物为引进的外地物种,可能会产生的后果是_。(3)该湿地中有多种动植物和微生物,群落的_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该湿地公园成为人们休闲娱乐和陶冶情操的场所,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价值。(4)如图是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向蛙类后发生的一系列变化示意图。图中A、B、C表示的含义分别为:A_,B_,C_。解析: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营养结构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在湿地生态系统中,由浅水区向陆地
155、方向依次生长着芦苇、互花米草、柽柳等,体现群落的水平结构。(2)由于该湿地生态系统的营养和空间条件相对充裕、气候适宜、敌害少,所以该湿地公园中某植物近五年的种群数量接近“J”型增长。若该植物为引进的外地物种,则可能无限繁殖,导致本地物种的生存受到威胁。(3)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群落的物种组成。该湿地公园成为人们休闲娱乐和陶冶情操的场所,为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4)由图示可知:A表示蛙同化的能量,D表示蛙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B表示蛙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C表示蛙被分解者利用的能量,E表示分解者分解作用散失的能量。答案:(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水平(2)营养和空间条件
156、相对充裕、气候适宜、敌害少 本地物种的生存受到威胁(3)物种组成直接(4)蛙同化的能量 用于蛙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的能量阶段质量评估(八)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南京六校联考)三趾树懒是一种移动缓慢、代谢率极低的植食动物,这种动物不直接从树冠“空投”粪便,而是每隔一段时间爬下树排便。研究发现,这种树懒到地面排便时,躲在皮毛里的树懒蛾就伺机在大便中产卵,卵孵化后的幼虫专食树懒大便,而羽化后的树懒蛾又会寻找树懒钻进其皮毛中,蛾死掉后被分解者分解,产生的无机氮促进树懒皮毛中绿藻的生长,绿藻能帮助树懒躲避天
157、敌,也可供树懒食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三趾树懒和绿藻之间只有捕食关系B三趾树懒爬下树排便耗能较多且易被天敌捕食C树懒蛾幼虫呼吸消耗的能量来自三趾树懒的同化量D三趾树懒、树懒蛾和绿藻构成的生物群落相对稳定解析:选B根据题意,三趾树懒和绿藻之间有捕食和互利共生关系;三趾树懒移动缓慢,所以爬下树排便耗能较多,且易被天敌捕食;树懒蛾幼虫呼吸消耗的能量来自自身的同化量,而三趾树懒的粪便不属于其同化量;生物群落应该包括所有生物,不仅仅是三趾树懒、树懒蛾和绿藻。2(2018南通模拟)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A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在于群落内部,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B森林遭受火灾后的地段上重新形
158、成森林的过程属于初生演替C人类活动可能加速群落演替、改变演替的方向D群落自然演替的结果一定会使群落丰富度增加解析:选C群落演替是外界因素和内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内部因素是根本。森林遭受火灾后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人类活动可能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如加快演替进程、使群落演替按照人类的需要进行,而不一定适应自然环境。群落演替的结果取决于群落环境,如草原退化。3(2017镇江一模)某植物上栖息着以该植物为食的甲、乙两种昆虫和以乙昆虫为食的蜘蛛,甲昆虫在白天活动,乙昆虫在夜晚活动,甲昆虫采集该种植物的叶片后,植物会释放出挥发性的物质X,X既可吸引甲昆虫的天敌,也能驱赶
159、乙昆虫。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可采用样方法调查甲昆虫的种群密度 B影响乙昆虫活动的信息类型为化学信息 C蜘蛛在蜘蛛网上捕食乙昆虫利用了物理信息 D施用人工合成的物质X,短期内乙昆虫的天敌数量减少解析:选B甲昆虫的活动能力比较弱,可采用样方法调查甲昆虫的种群密度,A正确;乙昆虫在夜晚活动,影响乙昆虫的信息有光照和X物质,分别为物理信息和化学信息,B错误;蜘蛛在蜘蛛网上捕食乙昆虫利用了物理信息,C正确;施用人工合成的物质X能驱赶乙昆虫,因此短期内乙昆虫的天敌数量减少,D正确。4(2018苏南七校联考)下列有关生态学研究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A调查农田中蚜虫、蚯蚓、田鼠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样方法B研
160、究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可以采用构建概念模型的方法C采集土壤小动物的方法主要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D制作的生态缸不用密闭,放置在室内通风、光线良好的地方即可解析:选B调查农田中田鼠的种群密度应采用标志重捕法;采集土壤小动物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制作的生态缸应密闭,以防止外界因素的干扰。5(2018南京9月调研)如表为三个稳定的草原生态系统中植物调查的统计数据,据表分析合理的是()草原类型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植物总种数16010080平均种数(种数/平方米)201810平均产量(千克干重/公顷)2 000900200A.表中荒漠草原的物种丰富度最高B草甸草原中各种群均呈“J”型增长C流经草甸草
161、原的总能量大于典型草原D采用样方法获取数据时应随机取样解析:选D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表中草甸草原的物种丰富度最高,荒漠草原的物种丰富度最低,A错误;由表中数据不能确定草甸草原中各种群均呈“J”型增长,不能确定流经草甸草原的总能量大于典型草原,B、C错误;采用样方法获取数据时应随机取样,D正确。6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信息传递及其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A动物的特殊行为可在同种或异种生物之间传递信息B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和能量流动一样都是单向的C信息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D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或警示有害动物,以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解析:选B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
162、物来说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即行为信息;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是双向的;生态系统中的信息有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作用;利用昆虫信息素(即化学信息)诱捕或警示有害动物,可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7下列有关生物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A冰川泥、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沙丘、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B自然群落往往是向物种越来越多的方向演替,而且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C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不受人类活动的影响D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解析:选B沙丘、冰川泥、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自然群落往往是向物种越来越多的方向演替,
163、而且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仍然会发生微小的变化。8(2017南京三模)研究者调查了大别山不同海拔高度的9个马尾松林群落的物种丰富度,结果如图(注:字母AI代表不同群落类型,A为发育早期的群落,B、C、D、E为发育中期的群落,F、G、H、I为发育晚期的群落)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大别山的全部马尾松可称为一个种群B调查马尾松的年龄结构,可以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C群落G的垂直结构中不同层的物种丰富度都是最低D在群落发育晚期,物种丰富度减少的原因是种间竞争加剧解析:选C种群是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
164、的总和,大别山的全部马尾松称为一个种群,A正确;年龄结构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B正确;群落G的垂直结构中乔木层的物种丰富度大于多数群落,C错误;群落发育晚期,空间资源有限,种间竞争加剧,导致物种丰富度减少,D正确。9(2018南京月考)如图曲线表示某生态系统中三个不同种群的生长繁衍情况。已知种群丙是自养生物,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该生态系统简单食物链可表示为丙乙甲B种群乙在第37年时间内个体数下降可能是由于甲的增加和丙的减少造成的C乙和甲的存在能加快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D一定自然区域内,甲、乙、丙三个种群中全部的生物构成生物群落解析:选D根据图中三个种群的个体数量变化关系,分析出该生态
165、系统简单食物链可表示为丙乙甲。种群乙在第37年时间内个体数下降是由于甲捕食者数量的增加、丙食物来源的减少导致的。乙和甲这些消费者的存在能加快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一定自然区域内,全部的生物构成生物群落。10(2018海门中学月考)下列有关生态系统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A能量流动的关键环节是生产者的同化作用B能量流动是单向的,物质流动是循环的,信息流动往往是双向的C一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级越多,人类可利用的能量就越多D信息传递有利于沟通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具有调节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作用解析:选C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能量流动的关键环节是生产者的同化作用,A正确;能量流动
166、是单向的,物质流动是循环的,信息流动往往是双向的,B正确;一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级越多,散失的能量就越多,可被人类利用的能量就越少,C错误;信息传递有利于沟通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具有调节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作用,D正确。11.(2018南京六校联考,多选)如图是一同学用细胞计数板通过显微镜观察到的未经稀释的酵母菌培养液的结果图像。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酵母菌体内产生酒精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B取样时为避免吸到培养液底部的死菌,滴管应轻轻吸取,避免溶液晃动C血细胞计数板滴上酵母菌培养液后,应将盖玻片先斜靠再盖好,防止气泡产生D血细胞计数板的正确用法是从图中选择位于角上的4个小
167、格计数并进行换算解析:选BCD取样时,应先振荡试管,使酵母菌分布均匀后再取样;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应先将盖玻片盖上,然后再在边缘处滴酵母菌培养液,让其自行渗入;血细胞计数板的正确用法是通过计数4个或5个中格中的酵母菌,并进行换算。12(2017无锡一模,多选)下图是生物甲与生物乙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有生物乙时,甲的数量在第6周时达到K值B生物甲与生物乙之间的关系是互利共生C无生物乙时,生物甲的种群数量呈指数增长D无生物乙时,13周生物甲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解析:选ABC由图知,有生物乙时,甲的数量在第3周时就达到了K值;有生物乙时比无生物乙时,生物甲的数量更少了,所以生物
168、甲与生物乙不可能互利共生;有生物乙和无生物乙,生物甲的数量均为“S”型增长;无生物乙时,13周生物甲的数量在一直上升,所以不考虑迁入、迁出的情况下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二、非选择题(共52分)13(18分)(2018宿迁期中)图甲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碳循环模式图,图中A、B、C、D表示生态系统的成分,为特定的生理过程,图乙表示该系统中部分生物间的食物关系。图丙表示某种群数量变化可能的四种情况(“J”型、),其中a点表示外界因素的变化。请据图分析回答:(1)在图甲过程中碳主要以_形式进行循环。图乙中的生物对应图甲中的_(用字母表示)。(2)图乙中,若鼠和昆虫粪便中的能量为M,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为R,用
169、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为N,则图中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可表示为_。(3)该生态系统中每种生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不断地与其他生物进行着信息交流,其作用在于_。(4)生态系统的功能除图甲所示以外,还有_。(5)若图丙种群为长江流域的野生扬子鳄(处于最高营养级生物之一),当种群数量在a点后的变化曲线为、且种群数量为K2时,对野生扬子鳄种群最有效的保护措施是_。扬子鳄的身体有诸多古老爬行动物的特征,被称为中生代动物的“活化石”,这体现了生物的_价值。(6)若图丙种群为东亚飞蝗,应控制其种群数量为_(填“K1”“K2”或“0”),以有利于维持该地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干旱能抑制一种丝状菌(该菌
170、造成蝗虫患病)的生长,若a点变化为干旱,则a点后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可能为_(用图中标号、表示)。解析: (1)图甲中为CO2通过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为分解者通过呼吸作用释放CO2,因此在过程中碳以CO2的形式进行循环。图乙中的生物成分为生产者和消费者,对应图甲中的B、D。(2)植食性动物(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包括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R和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N。(3)生态系统中信息交流可以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4)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有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5)建立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是对物种保护最有效的措施。科研价值属于直接价值。(6)东亚飞蝗
171、可破坏生产者,为维持地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应控制其种群数量在最低水平。丝状菌造成蝗虫患病,干旱环境抑制丝状菌生长,因此a点后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可能为曲线。答案:(每空2分)(1)CO2 B、D (2)NR(3)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4)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5)建立自然保护区(或就地保护)直接(6)K2 14(17分)(2018宝应期中)我国南方某地环保部门向遭受严重污染的某湖中引入苦草、黑藻等沉水植物和螺蛳等底栖动物来修复该生态系统。图1为该生态系统修复后的部分生物的营养关系,图2表示另一部分生物之间的营养关系。(1)在修复该生态系统时要控制污水流入的速率,除了有利于有机污染
172、物被充分分解外,还有利于植物对无机盐的充分吸收,防止水体富营养化。该生态系统修复后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其群落演替类型是_。(2)当图1中的螺蛳数量增加时,草鱼和罗非鱼数量也会增多,这样螺蛳种群的增长就会受到抑制。这是生物群落内部_的结果。(3)沉水植物通过一定的信息传递吸引浮游动物栖息在其叶表面,从而抚育出高密度的浮游动物。浮游动物能够大量捕食浮游藻类,也间接地控制了藻类的数量。这体现出信息传递的作用是能_,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普遍存在,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有两个方面:一是_;二是_。(4)若图2中E所处的营养级含有的能量为7.8109 kJ,B的能量为1.6108 kJ,D
173、的能量为1.8108 kJ,则A的能量最少为_ kJ,此过程体现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_的特点。解析:(1)该生态系统修复后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其群落演替类型是次生演替。(2)当图1中的螺蛳数量增加时,草鱼和罗非鱼数量也会增多,螺蛳种群的增长就会受到抑制。这是生物群落内部负反馈调节的结果。(3)浮游动物能够大量捕食浮游藻类,也间接地控制了藻类的数量,这体现出信息传递的作用是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普遍存在,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有两个方面:一是提高农产品和畜产品的产量;二是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4)分析图2,共有三条食物链,分别是EB,ED,ECA,由于要求
174、A的能量最少,所以传递效率按10%计算。B种群中的能量为1.6108kJ,则E通过食物链EB传给B的能量为:1.6108kJ10%1.6109kJ;E通过食物链ED传给D的能量为:1.8108kJ10%1.8109kJ,因此通过食物链ECA的总能量为7.8109kJ1.6109kJ1.8109kJ4.4109 kJ;又因为E到A的食物链中,A是第三营养级,所以A得到的是4.410910%10%4.4107(kJ)。此过程体现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答案:(除标明外每空2分)(1)次生演替(2)负反馈调节(反馈调节或自我调节) (3)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3分)提高农产品
175、和畜产品的产量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4)4.4107(3分)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3分)15(17分)如图为某种海岸生态护坡及部分食物网示意图,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研究人员在建造海岸生态护坡前,采用_法调查此地的植物丰富度和种群密度,运用此方法要注意_。(2)图示坡地生态系统中,人们在中低潮带引种一些耐盐的植物如互花米草、白茅等,在高潮带和超高潮带种植柽柳、樟毛等相对耐干旱的植物,这主要体现了群落的_结构。(3)人们通过沙滩培土、引种等措施,使植被稀少的荒滩短期内出现物种比较丰富的坡地生物群落,这种演替类型属于_。(4)经观察和测定灌草丛带中的几种生物种群及同化量(图中字母代表)如图所示
176、。图中沙氏变色蜥与小型地面肉食动物之间的关系为_和_;沙氏变色蜥在食物网中所处的营养级为第_营养级。能量从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是_(用图中字母表示)。解析:(1)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和植物丰富度采用样方法,样方法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2)在水平方向上不同地段种群的分布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在中低潮带、高潮带和超高潮带不同种群的分布即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3)原来的荒滩上有植被,在这个地方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4)沙氏变色蜥可以小型地面肉食动物为食,二者构成捕食关系,同时沙氏变色蜥和小型地面肉食动物都能以地面草食动物为食,二者构成竞争关系。题图食物网中樟毛等植物为生产者(第一营养级),沙氏变色蜥处于第三、四营养级。第一营养级樟毛等植物同化的能量为a,第二营养级的生物有小型飞行草食动物、大型飞行草食动物和地面草食动物,第二营养级同化的总能量为bde,因此,能量从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bde)/a100%。答案:(除标明外每空2分)(1)样方随机取样(2)水平(3)次生演替(4)捕食竞争三、四(缺一不可)(bde)/a100%(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