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修四1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一1948年尼赫鲁正式提出公私营并举的混合经济方针。1950年成立了计划委员会,自任主席。1951年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到他逝世的时候,印度已完成两个五年计划,正在实行第3个五年计划。尼赫鲁通过实行国有化和建立国营企业,培植了强大的国营经济;与此同时,私营经济特别是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在国家的保护下,也有了巨大的发展。尼赫鲁强调对贫民和流浪者给予必要的社会关怀,所以在印度人民中威信很高。1951年尼赫鲁对国家官吏和军队进行了整顿和扩充,实现国家机构和军队的印度化。他还用赎买和武力手段合并印度554个土邦,削弱封建势力,统一印度,并在此基础上按民族语言
2、重新划分邦界。材料二独立初,尼赫鲁曾力排众议,决定印度留在英联邦内。他积极反对殖民主义,收复法国和葡萄牙在印度的殖民地。但同时也承袭英国的特权。尼赫鲁为亚非会议发起人之一。于1954年访问中国,赞成周恩来总理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枳极倡导。1961年又同铁托、纳赛尔共同发起不结盟运动。(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尼赫鲁对内政策的特点。(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尼赫鲁的内外政策。(7分)1.(1)特点:借鉴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经验;国营、私营经济共同发展(或发展混合经济);注意对经济宏观调控(或实行计划经济);关注弱势群体;对国家政权和军队进行民族化改革;消灭封建割据、实现印
3、度统一;(任意1点2分,4点8分) (2)评价:推动印度近代化进程;具有反封建反殖民统治的进步意义;打击了民族分离势力,维护了国家统一;推动亚非拉地区的团结,冲击了两极格局。(任意1点2分,2点4分) 对内经济政策导致贫富差距拉大;承袭英国的特权对英国抱有幻想。(任意1点2分,2点3分)ks5uks5uks5uKS5U2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一抗战胜利一个多月后的重庆,迎来了一位来自北平的客人,他是美国传教士、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司徒雷登在北平被日本人关押三年有余。一九四五年九月三日,是中国的胜利日假期,重庆全城乃至全国各地,游行狂欢。为此,蒋介石特地派专机把司徒
4、雷登从北平接来,让这位曾经与中国同患难共命运的人,也与他关系良好的人,见证这一历史时刻。第二天,九月四日,重庆还将举行庆祝胜利大会,正在重庆谈判的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在同一个场合,也向司徒雷登伸出热情欢迎之手。摘编自李辉司徒雷登与毛泽东的见面材料二作为燕京大学无可争议的创办者和灵魂人物,司徒雷登在中美两国的外交史和教育史上都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值得我们今天再来认真思考和总结。不过,司徒雷登在国内之所以妇孺皆知,却不完全是因为他创办燕京大学的经历,更多是因为毛泽东的文章别了,司徒雷登。因为创办燕京大学而在国际上获得极大声誉,司徒雷登被马歇尔看中,做了美国驻华大使,成为马歇尔系统中的风云
5、人物。也正因为大使生涯,司徒雷登在国共之争结束后被取得胜利的中共视为美国对华政策的执行者,遭到毛泽东无情而又辛辣的讽刺。摘编自陈远难于评价的司徒雷登(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抗战胜利前后毛泽东对司徒雷登的不同态度及背景。(6分)(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试对司徒雷登在中国的活动做出恰当的评价。(9分)2.(1)态度:由赞赏认可到否定批判。 背景:中国国内形势的变化(抗争胜利后,国共分歧加大);国际形势的变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美国对苏冷战)及美国对华政策的调整(美国扶蒋反共)。(6分) (2)评价:抗战前创办燕京大学推动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有用人才,促进了中美文
6、化交流;抗战中为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而积极奔走,为中国抗战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抗战结束后,助美推行“扶蒋反共”政策,站到了中国人民和中国革命的对立面。(9分)ks5uks5uks5uKS5U3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 管仲说:“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如何实现“富民”的目标呢?管子认为发展农业生产最重要。因为“粟者,王者之本事,人主之大务也”。同时他十分重视工商业,他说:“无市,则民乏矣。”“无末利,则本业何出?”管仲反对向“树木”、“六畜”和人口抽税,而主张“唯官山海为可也”,“山海”就是铁和盐。管仲实行了粮食“准平”的政策,即“民有余则轻之,故人君敛之以轻
7、;民不足则重之,故人君散之以重,凡轻重敛散之以时,则准平。”以平衡粮价。管仲主张:治理国家,要“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等,贫富有度”。他认为,“夫民富则不可以禄使也,贫则不可以罚威也。法令之不行,万民之不治,贫富之不齐也。”管仲提出“俭则伤事”的观点,并指出:大家都不消费,就会造成商品流通的减少,从而妨碍生产营利的活动,故曰“伤事”。因此,提倡多多消费,甚至无比奢侈地去消费。管仲面对当时“竭泽而渔”的经济开发,制定了“山泽各致其时”,伐木和捕猎只准在适当的季节进行。齐国地处海边,渔业和煮盐业一贯兴旺,管仲规定,鱼盐能够自由出口,关口只挂号而不予交税,其他的出口商品也实施单一税制;对前来齐国
8、经商的商人,他更是大开国门,更是专门建立款待外国商人的客舍,每三十里有一处。根据百度百科管仲改革整理(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管仲的经济思想。(9分)(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单评价管仲的经济思想。(6分)3.(1)思想:主张富民政策,提倡以农为本,本末并举,鼓励发展“对外”贸易;主张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盐铁官营、通过 “准平”调整物价、重视调节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鼓励扩大消费刺激生产;注意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9分) (2)评价:管仲的经济思想和主张有利于齐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为齐桓公率先称霸奠定了物质基础;盐铁官营、通过“准平”调整物价的政策,对后来我国封建国家的经济政策和改革产
9、生了一定的影响;其鼓励发展对外贸易、注意缩小贫富差距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等对我们今天仍有现实意义;但其鼓励奢侈消费的思想是不可取的。 (6分)4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关羽,字云长。三国时期蜀国大将,戎马一生,忠勇过人,但也刚愎自用,后败走麦城,被擒身亡。魏晋南北朝时期关羽故事已在民间流传,但基本忠于历史原貌,以英雄义士而非神人、圣人形象出现。唐中期,荆州民众开始自发兴建庙宇奉祀关羽,但诗人们咏三国故事还是以诸葛亮和刘备为主,很少有诗涉及关羽。北宋时期关羽的忠义勇武精神受到重视,统治者一路加封,关羽由“侯”而“公”而“王”,成为护佑国家的最高武神。而正一派道士编造关公战蚩尤的故事,关
10、羽又成了道教的财神。元代时关羽又成为皇帝参加的“镇伏邪魔护安国”法事的“监坛者”,人们相信关羽的驱邪镇魔的作用。明中叶以后,其庙与“孔庙”并称,关羽成为知名度超过孔圣人的“武圣”。每年五月十三,国家和民间都要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加上宋元以来戏曲小说的影响,关羽信仰日盛,明末清初“关帝庙”遍及全国大小城市和村落,成为全民各个阶层特别是游民和行商所接受和崇拜的“关帝”,而且随着华侨走向世界。ks5uks5uks5u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中华文明史(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不同角度概括历史上关羽崇拜形成过程中的变化。(7分)(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历史上关羽崇拜形成发展的原因。(8分)4.
11、(1)变化:从地区性到全国性并流传至海外;从民间流传到政府推崇,各阶层普遍信仰;关羽奉祀规格不断提升,作用不断扩大,不断被神化圣化。(7分) (2)原因:关羽自身的忠义勇武品质;封建统治者基于政治目的而推崇利用;佛教、道教借助利用关羽而对其神化;戏曲小说等市民文学对关羽形象的再塑造和广泛传播;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财富的追逐和对安定生活的向往。(8分,答出其中任意4点即可)5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前139年张骞首次出使西域,期间历经千辛万苦,前后长达十三年。在经过河西走廊时,被匈奴发现并俘获。张骞被囚禁十余年后,终于寻机逃出来。经过大宛(今费尔干纳)、康
12、居(今撒马尔罕)到了阿姆河上游,终于找到了大月氏。大月氏在这一带安居乐业,再也不想去跟匈奴报仇了。张骞回程中又被匈奴人抓住,所幸他再次逃脱,回到了长安。元狩四年(前119)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的使命是与伊犁河流域的乌孙人结成联盟,“厚赂乌孙,招以东居故地”,“以断匈奴右臂”。却正好乌孙发生内乱,又未能实现结盟的目的。材料二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的最重要的目的带有军事安全战略性质,即西汉王朝迫切希望与西域大月氏等国建立联盟,共同攻打匈奴,以“断匈奴右臂”。其实张骞出使西域的最重要的战略目标并没有达到。但“无心插柳柳成荫”,张骞出使西域却使横贯东西方的丝绸之路被正式开通了。所以,司马迁将张骞出使西域的
13、壮举视为“凿空”之行。张骞出使西域则更多地带有畅通丝绸之路的战略含义。他奉汉武帝之命访问西域诸国,密切了西汉和西域诸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张骞出使以后,西域与中原建立了密切的联系,西域历史成为中国历史的一部分,中亚草原成为连接中国与西方文明的桥梁。摘自(从“凿空西域”到“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的历史变迁与当代启示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所长邢广程访谈)(1)根据材料,列举张骞“凿空”的条件?(2)根据材料,说明司马迁为什么将“张骞出使西域的壮举视为凿空”?5.(1)列举:汉武帝的支持;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的战略需要;张骞的爱国主义精神; (2)原因:为汉武帝经略西北提供了重要参考;促进了中
14、原地区与西域的联系;架起了与西方文明沟通的桥梁;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开阔了古代中国人的视野,丰富了汉代人的地理知识。6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鉴于台论地位的重要性,刘铭传建议立台湾为行省,得旨允准。光绪十一年(1885年),台清建省,刘铭传为第一任巡抚。他在台六年,励精图治,功勋卓著。刘铭传初到台湾时,生番土著“窟穴”,盗贼出没其间,时常侵扰百姓;而大户藉着治安之名趁机敛财招募壮丁,“抗官吏,赋税不以时至”。铭传恩威并施,亲督将吏剿抚,后诸番皆臣服归化。后又丈量田亩,视地亩肥瘠订立课赋标准,又创茶盐、金、漾、樟脑之税,台湾府库“始岁入九十万,后至三百万”,结束了仰赖福建财政支援
15、的历史。刘铭传“以兴造铁道为纲纽,辅之以电线、邮政”,在台“辟巨道七百里以通南北”。他还筑炮台、购火器,设军械局、水雷学堂等,“台防益因”。摘编自王树枬刘铭传传等(1)根据材料,概括刘铭传治理台湾的主要举措。(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刘铭传对台湾发展的作用。(7分)6.(1)举措:加强对地方的治理,招抚土著人民;丈量田亩,订立赋税标准,创茶盐等税;筑铁路、开办近代通讯事业;筑炮台、购火器等,加强防卫力量。(8分) (2)作用:加强了中央对台湾控制,提高了台湾的行政地位;改善了台湾地方治安与交通,有利于台湾的开发与发展,推进了台湾的近代化历程;提高了台湾的军事防御能力。(7分)7
16、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国非富不强,富非实业不张,实业非有多数之母本不昌。”苟欲兴工,必先兴学。”至此,张謇已经确立了“实业与教育迭相为用”的思想,并且有本有方有序地付诸实践。ks5uks5uKs5u张謇指出:救亡之策,莫急于教育,谋一国之强,基于教育,窃惟环球大通,皆以经营国民生计为强国之根本。而其根本之根本之在教育。注重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培养健全的国民是张謇素质教育的崇高目标。谋体育德育智育之本,基于蒙养,而尤在就儿童所已知,振起其受教育之兴味,使之易晓而直觉。首重道德,次则学术,学术不可不精,而道德尤不可不讲。中国教育之为道,使人知伦纪和德行艺三
17、者而已。面向世界,更新教育内容,用全人类的优秀文化科技成果培养塑造学生。实行三个结合、知行并进,在实践中陶冶学生的素质。中外并举,集纳贤才,以优良的师资保障素质教育。广辟财源,以实业辅助教育,为素质教育创造良好的办学条件。张謇教育语录材料二张謇曾多次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将中国和德、日等列强进行比较,他认为中国和列强的差距,最重要的也在于人的素质差距。他指出:“且制度之优劣,犹外物也,根本仍在人之立志”,“非人民有知识,必不足以自强”。“环顾五洲,彼所称强大文明之国,犹是人也”。并且他还断言“有礼教有学问之国,即亡亦必能复兴”。他提醒人们:“人皆知外洋之强由于兵,而不知外洋之强由于学。夫立国
18、由于人才,人才出于立学”。来自:互联网(1)根据材料一概括张謇教育思想的特点(8分)(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评价张謇的教育思想。(7分)7.(1)特点:坚持教育服务于实业,服务于民生为宗旨;注重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极力倡导学以致用的实践精神;中西结合,取长补短,融会贯通。(8分) (2)评价:张謇的教育思思想是在强入侵民族危机严重的背景下形成并发展的;他的教育思想冲破传统教育的禁锢,有选择地吸收外来文化,改变了封建教育脱离实际的陋习,开创了中国近代教育的新纪元;为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培养了实际有用的人才,推动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4分。答出任意2点即可) 但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张謇的教
19、育思想没有突破传统的道德体系,他的教育思想是中西文化碰撞下的合璧,是“中体西用”在教育问题上的一大体现。(3分)(其它言之成理亦可)8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一于成龙,山西永宁人。顺治十八年,授广西罗城知县。盗发即时捕治,请於上官,谳实即处决,民安其居,尽力耕耘。牒上官请宽徭役,建学宫,创设养济院,凡所当兴罢者,次第举行,县大治。宣化旧有水冲沙压地千八百顷,前政金世德请除粮,未行,为民累。成龙复疏请,从之。又以其地夏秋屡被灾,请治赈。别疏劾青县知县赵履谦贪墨,论如律。成龙历官未尝携家属,卒时,惟笥中绨袍一袭、床头盐豉数器而已。民罢市聚哭,家绘像祀之。摘编自清史稿于成龙传材料二(于成龙去
20、世后)留下了许多传奇,在当时就广受赞誉,蒲松龄著聊斋志异,其中就专有一篇于中丞,讲述他断案的神奇。到了清末,以他的事迹为原型,评书艺人又创作了公案小说于公案,让于成龙有了和狄仁杰、包拯一样的地位。摘编自山西晚报“民间传说于成龙乃再世狄仁杰”(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于成龙为官理政的特点。(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于成龙被后世广为传颂的原因。(7分)8.(1)特点:于成龙勤政爱民,推行仁政;刚正不阿,秉公办事;清正廉洁,百姓爱戴;注重教育。(8分) (2)原因:百姓对清官的期待;市民文化的普及;勤政爱民等儒家思想的影响;清朝文学艺术多样化的塑造与宣传。(7分)9 (15分)【中
21、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 康熙诗昭君墓南北分天地,存亡见庙谟。含悲辞汉主,挥泪赴匈奴。目睹当年冢,心怀四海图。葆旌巡远徼,蕃落效驰驱。欲笑和亲失,还嫌饵术迂。开诚示异族,布化越荒途。漠漠龙沙际,寥寥雁塞隅。偶吟因有触,意独与人殊。材料二康熙皇帝曾说:“朕阅经史,塞外蒙古多与中国抗衡,溯至汉唐宋至明,历代俱被其害,而克宣威蒙古,并令归附,如我朝者,未知有也。夫兵者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譬之人身疮疡,方用针灸,肌肤无恙,而妄寻苦楚可乎?治天下之道亦然,乱则声讨,治则抚绥,理之自然也。自古以来,好勤远略者,国家元气,罔不亏损,是以朕意不以生事为贵。”(1)谈谈你对材料一中“意独
22、与人殊”的理解。(6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熙的民族政策及其意义。(9分)9.(1)理解:康熙对西汉和亲政策持否定态度,认为对少数民族要开诚布公,以诚相待,才能相互信任,友好相处,布德政于荒途。(6分) (2)政策:和平安稳的方式为主,武力征讨为辅。(4分) 意义:促成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稳固和发展,为我国近代疆域的形成奠定了基础。(5分)10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1868年,15岁的张謇开始科考生涯,但屡试不第。1885年中举人后又四次会试不中,连连失利。1894年,时逢“慈禧太后六十万寿,举行恩科会试”,41岁的张謇以一甲一名考中状元,苦尽甘来之时的张謇念及甲午
23、战事阴云弥漫,国家前途堪忧,“不觉大哭”。甲午惨败后,张謇以状元身份转而与“四民之末”的商人为伍,“设厂自救”走上兴办实业之路。二十余年间创办或参与创办近代企业数十家,成为海内外名声显赫的实业家。20世纪20年代,因外债过多而无力维持,张謇的宏愿最终付诸东流。张謇不忘参加政治活动,热衷宪政,是立宪派领袖之一。1906年后曾先后出任预备立宪公会副会长、会长,江苏省咨议局议长,联合各省发起国会请愿运动,要求召开国会。但“皇族内阁”出台后张謇极为失望,表示“不啻加离心力百倍”,“举措乖张,全国为之解体”。武昌首义后,张謇通电赞成共和,并向江浙革命军捐献钱物,以示犒劳。还通过各种方式督促袁世凯审时度势
24、,转向共和,不要为清王朝尽愚忠。1915年,因对袁世凯称帝不满,退出政治舞台,专心实业。摘编自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概括张謇一生中两次重要转变并分析其原因(10分)(2)胡适认为张謇“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个很伟大的失败英雄”,请结合材料就此谈谈你的看法。(5分)10.(1)第一次转变:传统文人士大夫转变为近代实业家。 原因:甲午战后,民族危机严重;张謇实业救国思想的产生;勇于冲破传统观念束缚。 第二次转变:从主张君主立宪转为民主共和。 原因:对清廷预备立宪骗局的失望和不满;辛亥革命浪潮的推动。(10分) (2)看法:因为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势力的强大,导致了张謇发展民
25、族经济、挽救民族危亡和实现民主政治的理想均未实现;但其主要活动推动了中国经济近代化和政治民主化进程,促进社会进步,符合历史潮流。(学生言之成理即可得分)(5分)11.(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正如WC彼德松所指出的,70年代的经济形势,使得其他经济学派取代凯恩斯主义主流地位的时机已经成熟。当时,经济学界出现了一系列凯恩斯主义反对派,这些反对派向凯恩斯主义提出了有力的挑战。其中主要有三个,货币主义、新古典经济学和供给学派,这三个学派都有一点回复古典学派经济思想的倾向一开始,货币主义和供给学派曾并肩战斗过,后来,供给学派独占鳌头,成为里根经济学思想的核心。20世纪80年代初里根上台,他在就职演说
26、中说:“就目前的危机而言,政府不能解决我们的问题,政府本身就是问题。”里根政府认为,要使美国经济摆脱“滞胀”,提高竞争力,就必须将政策的着力点由需要转向供给。为此,里根政府接受了供给学派的思想,制定了一系列刺激供给的政策。其中,减税是核心。它包括简化税制、降低税率、减免企业所得税、缩短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对企业新技术授资减免税。到里根第一任期结束时。联邦规章制度减少了33%以上。随后里根政府又采取了一系列旨在增强市场竞争能力的经济自由化措施。例如,实行国营企业私有化;放松价格管制;减少市场准入限制;放宽反托拉斯法的执行,鼓励企业兼并。 【英】M马歇尔供给学派和里根经济学(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
27、识,分析里根经济学形成的背景条件。(6分)(2)依据材料指出里根政府解决经济危机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作用。(9分)11.(1)背景: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出现严重经济危机,形成“滞涨”现象;凯恩斯主义不能解决当时的经济危机;供给学派在经济学领域逐渐成为主流学派。(6分)(2)措施:刺激供给,降低税率,控制货币供给量以降低通货膨胀,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3分)作用:吸引投资,减轻企业负担,降低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促进高新产业的发展,改善产业结构。(6分)12.(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在感情中皆以对方为主,伦理关系即情谊关系,亦即表示相互间的一种义务关系。伦理关系彼此互以
28、对方为重;一个人似不为自己而存在,乃仿佛为他人而存在着。这种社会,可称伦理本位的社会。夫妇、父子共财,乃至祖孙兄弟等亦共财。若义庄、义田一切族产等亦为共财之一种。兄弟乃至宗族间有分财之义;亲戚、朋友间有通财之义。以伦理关系言之,自家人兄弟以迄亲戚、朋友,在经济上皆彼此顾恤,互相负责,有不然者,群指目以为不义。故在昔中国人生计问题上无形有许多保障。在西洋则父子、夫妇异财,其他无论。在西洋自为个人本位的经济;中国亦非社会本位的,乃伦理本位的经济也。但有君臣间、官民间相互之伦理的义务,而不认识国家团体关系。又比国君为大宗子,称地方官为父母,举国家政治而亦家庭情谊化之,不但整个的政治组织放在一个伦理的
29、关系中,抑且其政治目的亦全在维持大家伦理的相安,如何让人人彼此伦理的关系各作到好处(父父、子于、君君、臣臣)是其政治上的理想要求,更无其他。 摘自粱漱溟乡村建设理论 材料二 重视道德的规范作用,通过教育的途径实现对乡村民众的领导,是梁漱溟乡村建设的主要方式。所以,在乡村建设过程中,梁漱溟并没有制定维系乡村组织、调整乡村社会成员关系的法律,只是制定了村学乡学须知。须知编写的主要目的,是要使乡村民众了解乡村建设的意义和方法,了解乡学村学。并在乡村社会形成一种新的礼俗,以维持乡村社会的秩序,从而在乡村形成一个“礼俗相交”的社会。 摘自鞠忠美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启示 (1)根据
30、材料一,指出梁漱溟的“伦理本位”思想的核心观点。(9分) (2)根据材料一、二,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在理论上和实践中有何不足?(6分)13.(1)观点:中国社会在人际关系上互相尊重,经济关系上彼此帮助(互相负责),政治关系上“家庭情谊化”。(9分)(2)不足:理论上,过分注重伦理,看不到当时中国社会的阶级分化(阶级对立或阶级剥削);ks5uks5uks5u实践中,只注重道德,缺乏法律制度保障。(6分)14.(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一 1904年3月31日,陈独秀和房秩五、吴守一创办白话文安徽俗话报,“让安徽人通达时事,长点见识”。他担任所有编辑和发行工作。报纸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发
31、行量从1000份增加到3000份,成为最受欢迎的白话文报纸之一。自第16版以后,该报又增加了16个话题,包括军事、中国哲学、卫生学、天文学等。1905年秋,陈独秀执教芜湖皖江中学,在芜湖发起成立反清组织“岳王会”并任总会会长。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陈独秀应安徽军政府都督孙毓筠邀请,回乡任安徽都督府秘书长和安徽高等学堂教务主任。1913年,陈独秀追随柏文蔚参加反袁世凯“二次革命”,在芜湖一度遭龚振鹏逮捕,后获释。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陈独秀和李大钊等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新青年杂志开始宣传社会主义。1920年8月,成立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任书记。8月22日,俞秀松、罗亦农等人在陈独秀家中
32、成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在会议上,陈独秀被缺席选为中央局书记。材料二 我们也知道中国资产阶级势力微弱,尚不足克服封建军阀及国际帝国主义,所以使革命党易于采用右倾的妥协政策;但是要知道现有一条活路横在我们的眼前,就是与革命的无产阶级携手,打倒我们共同的敌人。 九二三年四月二十五日(1)结合材料一概括陈独秀早期的进步活动。(8分)(2)概括指出材料二中陈独秀的观点,并结合当时有关历史背景进行分析。(7分)14.(1)活动:创办报刊,推动了进步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参加了反清、辛亥革命、二次革命等民主革命斗争;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出了贡献。(8分)(2
33、)观点:陈独秀主张,中国的资产阶级要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共同斗争。(1分)分析:中国处于北洋军阀和帝国主义共同统治之下;中国共产党为新生政党,资产阶级和中国共产党力量都比较弱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都是进步的政治力量。(6分)15.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一在一个自由的国家每人都可以自由思想,自由发表意见。每个人都有不可割让的天赋权利,都是自己思想的主人,因此,如果强迫有不同思想的人只能按照最高当局的命令说话,就必然造成可悲的结果。没有人把他的天赋之权绝对转付予人,以致对事物再不能表示意见,他只把天赋之权按大多数人的意志交付某个机构,这个机构将能确保大多数人的自然权不受侵犯。在所有政体
34、中,民主政体是最自然、与个人自由最结合的政体。摘编自ks5u荷兰斯宾诺莎神学政治论(1670年)材料二总之,共和国体即在欧美诸邦,亦成于不得已,必因无地求君,乃行此制,而行之亦乱弱其常至于中国,地大民众,尤所不宜,现在一线生机,存于复辟,然其事又极危险,使此失败,后来只有内讧瓜分,为必至之结果。严复年谱材料三吾以为开明专制者,绝非新经破坏后所能行也。惟中央政府以固有之权力,循序渐进以实行之,其庶可致。若新经破坏后,则欲专制者,势不可不假强大之武力,以拥护其未定之地位,故舍立君主以外,实无可以得之之理由。梁启超请回答:(1)概括材料一中斯宾诺莎的思想主张。(12分)(2)概括材料三中梁启超的主张
35、及其依据,并分析其与材料二中严复主张的共同之处。(10分)15.(1)思想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社会契约论;民主政体是最优(理想)政体。(2)希望以渐进的方式形成开明专制的局面。依据:“新经破坏后”易形成武人专制的局面。共同之处:二者均反对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1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民权者,所以拥护宪法而不使败坏者也故苟无民权,则虽有至良极美之宪法,亦不过一纸空文宪法与民权,二者不可相离,此实不易之理,而万国所经验而得之也。梁启超立宪法议材料二有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况,政体是自由的,而公民却毫无自由;或者是,公民可能是自由的,而政体却无自由可言。在这两种情况下,前者是政体在法律上是自由的,而事实上不自由;后者是公民在事实上是自由的,在法律上不自由。ks5u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指出梁启超和孟德斯鸠思想的异同。(12分)(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者思想主张相似的主要原因。(6分)ks5uks5uks5u16.(1)相同:宪法(或法律)与公民权(或公民自由)是不可分割的;突出强调法治。不同:梁启超:强调宪法与民权相互保障;孟德斯鸠:法律限定公民与政体的自由程度。(2)原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以及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封建腐朽势力阻碍社会进步。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