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年级下语文听课反思-18心中那盏灯语文S版 一、高效的课堂心中那盏灯这篇文章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有点长,但是肖老师能够抓住文章的突破口,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如:1、以文中反复出现的“打磨”一词为突破教学核心价值的难点。讲课开始,以“父亲是怎样为我做冰灯的呢?”一个开放的题目,引导学生阅读重点句段,在正确寻找到聚焦面后,又从聚焦的面上继续引导;通过 “哪些动作反复出现?”找到“打磨”这个核心重点,理解词语教学,接着围绕“打磨“从表层走向内在深意.接着,借助文本,启发孩子对父亲复杂情绪的理解,一个在艰苦生活状态下乐观的父亲,也同样是一个被贫苦所累、无法满足儿子需求、却又无限爱着儿子而采用无奈办法
2、的父亲,这是一篇以情动人的文章,肖老师在引读前通过对父亲手部的放大关注后,又加入情境渲染,父亲此时的“打磨”动作已深深打动乃至于震撼了学生的心,因此读得也格外动情 。至此,“打磨”一词的反复运用才终被学生所理解,这里突出体现了老师希望通过这样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反复斟酌品味语言,并理解语言文字使用方式的精妙之处“反复”是诗歌教学常用的表现形式,但在一段文字中一个词语的多次出现虽不能严格定义为“反复”,但在阅读中,如能仔细发现,细细品味,这未尝不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因此,这处设计与其说是解决教学核心价值的难点,不如说是巧借教材这一例子,很好地进行了文章品鉴方法的指点 。肖老师巧妙之处就是以“打磨
3、”“反复出现”作为教学突破口,语文教师就是要引导学生敏锐找到这样的语句体会,牵一发而动全身。这种事半功倍的攻克方式,是对教材有独特的认识与深刻的理解方能驾驭的。二、情感的课堂1、声情并茂的朗读把学生带到作品的艺术境界之中,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心中那盏灯这篇课文是赞颂父爱的,字里行间充满着浓浓的亲情,这也是本课感悟的重点。课文中父亲的爱子深情如果单凭老师的讲解是不足以让学生深刻的感受到的,因此肖老师在让学生初步体会到这种父爱之后,再让他们有感情地朗读。如父亲打磨冰灯的语句、父子间的对话,通过让学生指名读、分角色读、齐读、教师的范读等各种方式,让孩子们从自己内心深处产生与作者的共鸣
4、,引导孩子们读出父亲的爱子深情,读出文章的浓浓亲情。2、找准读写结合点和情感触发点。“学生想对爸爸说什么?”这个问题提出的时机是在看完作者的那段话之后,学生“情动而词发”,有的学生泪流满面。三、开放的课堂1、做学生课外阅读的引路人出示马德对父亲的一段话,以此来引导学生积极的课外阅读动力。2、家长的参与,有视频,把孩子的爸爸就在身边。情感更容易激发,本来还可以设计成现场打电话,但是考虑到声音效果不好,就采取了时空连线的形式。四、扎实的课堂采取有效策略,策略一:落实基础知识。策略二:指导朗读。策略三:文本和学生的生活体验建立关联。:策略四:读写有效结合 。策略五: 拓展性阅读落到实处。策略六:有效
5、进行情感熏陶。策略七: 进行整体设计,从有效教学方面看,第一,我认为肖老师有效落实了基础知识,比如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托着、打磨、擦、捂,擦擦手”等词语,悉心体会父亲制作冰灯的精心和制作过程的不容易。无形中强化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指导,较好地体现了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统一的语文课程理念。第二,肖老师做到了有效指导朗读和有效进行情感熏陶。在教学中,肖老师首先让学生划出课文中令自己感动的句子,然后谈自己的体会,最后肖老师通过指名读、练读、齐读,引读等各种方式,让孩子们从自己内心深处产生与作者的共鸣,引导孩子们读出父亲的爱子深情,读出了文章中的浓浓亲情。肖老师这一课整体给我的感觉是不着奢华,质朴而自然,
6、教学进程有序扎实,教师对课文理解透彻,讲解到位,对学生引导到位,体现了肖老师丰厚的教学底蕴。五对话的课堂新课程标准强调对话与交流,第二学段要注重“与他人交流之间的阅读感受”,本节课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都基于文本展开不同形式的对话,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在这一多重对话的动态过程中,肖老师为学生提供了挥洒感情、理解人生和社会的情境、场所和空间。学生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这节课,肖老师引领着学生穿梭在生活和书本之间,穿梭在情感体验和词语理解之间,穿梭在“自我”和“他我”之间,我们和学生一起融入了浓浓的父爱亲情之中,现场形成一个感悟、感动、感恩的气场,肖老师带给大家的那盏灯照亮了每位老师、学生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