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谈新课程物理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可以说“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学生索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创造发明的源泉之一,更是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基础和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就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即能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物理实验现象中发现与物理学相关的问题,能书面或口头表述这现问题。而审视我们的高中物理教学,不难发现,大多数教师仍是把更多的时间用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很少顾及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下面,就新课程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谈一点粗浅的做法。一、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
2、氛围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说是学生“主体性”的具体表现,要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先让学生成为“主体”,不能用“灌输”或“复制”的方式教学。而应创设好的情境,让学生敢说、想说,在“说”的过程中培养问题意识;或是引导学生合作、讨论,在运用“头脑风暴”的过程中增强问题意识;或是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批判,在“挑战权威”的过程中使他们的问题意识得以升华。而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必须给他们营造民主和谐、充满信任的氛围。首先是教师要热爱学生,正确评价学生,这是达到民主和谐的基础。处在学习过程中的学生就像一杯没有倒满的水,在许多老师眼里,通常看到“一半是空的”,但如果换一个角度
3、去看,却可以看到“一半是满的”。正是后一种评价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激励作用。其次是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必须转变角色,真正由权威的讲授者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提出的问题很可能没有切中要害甚至带几分幼稚,他们的猜想带有很强的主观性且缺少逻辑性,对此教师不能轻视、不应该求全责备,而是要满腔热情地接受和喜爱学生提出的问题。对提出问题的学生要想尽办法进行鼓励和表扬,对于问题中的“合理”成分要及时给予肯定,哪怕只有一点点闪光点。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体验思索、提问的乐趣,从而从爱问、好问到乐问。第三是学生之间要形成友好、互助和竞争的关系。教师要努力营造和维持一种和谐的师生、生生之间的合
4、作学习氛围,形成一个广泛的“学习共同体”,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才敢于提出质疑,敢于畅所欲言,敢于发表不同见解,从而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二、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学案教学在物理教学中,教师非常欢迎学生提出问题并给予解答。但大多数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仅仅是做不出的习题,很少能主动提出有分量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如果教师仅仅在课内通过创设情境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将很难收到好的成效。为了让多数学生能带着问题走向课堂,必须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观念“物化”,借助某种相对固定的“物化”方式,持之以恒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即进行学案教学。我们一直自编“学案”类似于“课前导学”,专门为学生编写,形式灵活。我们编写的
5、“学案”上常见的栏目有“学习要求”“学法点拨”“课前思考”“问题探究”“习题精选”“阅读材料”等。实践表明,通过“学案”这种“物化”方式,不仅对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很有用,而且对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大有裨益。譬如,在编写习题课的学案时,我常常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些问题:已知一些什么条件?某些关键的语句意味着什么?还缺少那些关系?可以从哪些角度去解决这些问题?以前曾见过它吗?能否用一个相同或相似的模型去替代它?是否有一些特殊情况可帮助分析?你能解问题的一部分吗?你用了全部的条件吗?能检验结果吗?能否用不同的方法得出结果?不少同学因此也逐步学会了按这些问题进行自问自答,解题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另外,进行
6、学案教学时,教师要做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他们描述看到的现象,鼓励他们总结其中的共性,激励他们探寻隐藏在现象背后的规律,教师只是在必要时画龙点睛。三、设计“学情反馈表”,实现师生互动交流由于不同的学生考虑问题的角度、提出问题的水平不同,对待学生提出的问题,仅仅靠课上那点时间是不够的。为了保护学生的问题意识,保护他们的“个性”、尊重他们的想法,必须建立一个师生相互交流的平台。为此我们设计了“学情反馈表”,每个月发给学生一些,鼓励他们借助“学情反馈表”提出问题和教师交流。这些问题可以是学生课前发现的比较有价值的问题,也可以是他们预习时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或是他们听上节课时遗留的问题,只要是学
7、生愿意提的,都可以提出来。这样,我们发现备课不再是一厢情愿或凭空设想,而是更有针对性了。上课大多数内容是学生所需要的,当然也是他们欢迎的。久而久之,学生在尝到甜头的同时,也体会到了勇于提问的重要性。于是,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便把“提问”当成了一身边事,形成了习惯,培养了情趣。另外,除了鼓励学生提出和课本内容相关的问题外,也应当允许他们提其他问题,只要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或是有利于学生发展的问题都可以。例如,学生通过仔细观察高压输电线后,就提出了很多问题:为什么电线杆架设的线路有两根的,还有三根、四根的?为什么在有风吹时会嗡嗡作响?为什么在夜晚可看到高压线周围会笼罩一层绿色的光晕?为什么高压
8、线掉在地上常会使人、畜触电,而鸟儿在高压线上却不会被电死?等等。总之,问题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终点,知识是产生问题、解决问题的手段。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通过新知识学习。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这是实施新课程标准的今天,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广大教师应该不懈追求的目标。初中数学新课程改革之我见杨书亮【摘要】新课程改革给初中数学教学既带来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初中数学教学只有立足双基,深挖教材、密切联系学生生活、提高课堂效率,才能更好地推动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关键词】课改;初中;数学;思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数年,课堂教学从理念到行为发生了重大改变,然而反思现阶段初中数学课堂
9、教学,或片面理解课改精神追求表面热闹,或“小富”即可,浅尝辄止。如何将课改的精神实质有效地贯彻在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的发展是现阶段教师仍需探索的问题。一、初中数学新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1、忽视对双基的学习,合作交流形式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的关系: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数学课堂教学中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能较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效率,但是我们也不难看到一些不和谐的现象。有时貌似气氛热烈的小组合作,并无实际效果;有时只有个加人参与小组合作,大多为旁观者。或许是由于学习内容不适合合作学习,但是更主要的是在合作学习之前缺少了独立思考的过程。所谓合作学习主要特点是发挥个人所长、个人所思、个人所能,离开了独立思考。个性也将不在,合作就无从谈起,因此独立思考是合作学习的前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