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通过朗读课文,体会藏族人民过雪顿节赛牦牛时欢乐和豁达的心情。3.学习课文按顺序描写所见所闻的写法。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藏族人民过雪顿节赛牦牛的欢乐心情。教学难点:学习课文按顺序、抓重点写的写法。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1.板书课题,根据课题质疑:看到课题你会产生哪些疑问?(“雪顿节”是什么节?赛牛是怎样的场面?)2.“雪顿节”是藏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在藏语中,雪顿节的意思是“喝酸奶的节日”.一般在藏历7月初举行,为期3-5天。节日期间,藏族人民观看藏戏
2、,同时举行游园活动,弹唱、歌舞、赛牛,尽情欢乐。今天,咱们就一起去欣赏一场别开生面的赛牦牛会。(二)自主读文、探究识字:1.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采用自己喜欢的识字方法自学生字。2.字音都读准了的同学把书立好就大声读课文。3.检查生字、生词掌握情况:按小组顺序带读生字生词。出现问题及时订正。谁愿意做小老师给大家讲一讲生字中复杂的字形,易错的字音,难理解的字义。测查读音:崭惨豁笔顺:砸骨分段指名读课文。纠正读错的字音。大家认得真好,有些字不但要求会认而且还要会写呢。(三)指导写字1.上下结构的字:赏、牵、崭、不要写得过长。2.左右结构的字:脾、踢、嫩、不要写得过宽。3.“赏”字最后一笔是点;“牵
3、”字第三笔也是点。4.“砸”最后一笔,“骨”第三笔都是竖折。(四)自主研读,理解体味。1.出示阅读提示,明确阅读要求。(1)作者按什么顺序写一场赛牦牛的?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2)雪顿节赛牦牛会的哪些情景最有趣?哪些情景最让人揪心?画出有关语句。(3)读一读这些句子。2.组织交流重点体会、点拨板书:比赛前-比赛中-比赛后(1)“荣耀”“节日盛装”“出征的勇士”的意思,说明什么?(2)主人的动作、牦牛往前冲的情景及“甩鞭声、砸地声、叫喊声”客人们的担心,写出了比赛场面的壮观、惊险、热烈。(3)“没有取得名次的骑手,也不介意”说明参赛者都有一个好心态,目的是图个好心情,跟着高兴。3.指导读读出藏族
4、人民过雪顿节赛牦牛时的欢乐心情。(五)回归整体,深化“欢乐心情”1.有感情地读课文。2.汇报学习本课后的收获。如:思想方面、写作方面、有感情朗读等。(六)拓展延伸。1.通过让学生去想,去交流资料,激起学生对各民族传统节日的兴趣。2.从课文中找出描写牦牛发怒奔跑及它与主人亲近的语句,读一读,并抄写下来。“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
5、“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板书:雪顿节上看赛牛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
6、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比赛前 - 比赛中 - 比赛后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
7、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在观察过程中指导。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说:乌云像大海的波浪。有的孩子说“乌云跑得飞快。”我加以肯定说“这是乌云滚滚。”当幼儿看到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接着幼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我
8、抓住时机说:“这就是雷声隆隆。”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雨下得怎样?”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察,让幼儿掌握“倾盆大雨”这个词。雨后,我又带幼儿观察晴朗的天空,朗诵自编的一首儿歌:“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这样抓住特征见景生情,幼儿不仅印象深刻,对雷雨前后气象变化的词语学得快,记得牢,而且会应用。我还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联想,让他们与以往学的词语、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发展想象力中发展语言。如啄木鸟的嘴是长长的,尖尖的,硬硬的,像医生用的手术刀样,给大树开刀治病。通过联想,幼儿能够生动形象地描述观察对象。节日盛装 惊险壮观 满意而归 课后习题 查找、收集有关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传统节日的资料,以小组为单位制做展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