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第二课时: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一、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季风气候的过程原理。2能够运用1月、7月海平面等压线图,分析北半球海陆气压形势,理解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3理解冬夏季风的不同性质及影响。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课程分析讲述,在整体读图推理过程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提供相应的生活实例和情境,提高学生运用原理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情感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季风气候的成因的理解,能正确认识常见的气候现象,从而建立科学的世界观。二、教学重点、难点:1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受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高低压中心名称、所在位置、成
2、因及冬夏季风的关系。2.判断世界主要的季风气候类型,并能正确分析其成因。三、学情分析:本节课涉及的内容逻辑性较强,而高一学生地理逻辑思维和空间思维能力目前还较差,学习困难较大。热力环流、高空风或近地面风的受力和形成原理这些都可以作为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通过前几节课逻辑推导能力的培养和紧密联系实际的分析过程,学生对学习地理的方法有了初步的认识和心理准备。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归纳法五、教学过程:第二课时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引入新课】以我们进贤所在的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什么会成为北回归线沙漠带上的绿洲及本地冬夏季气候不同表现这两个问题,设问导入新课,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探究本节课程内
3、容的兴趣。【板书】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1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讲解】 以上第二幅图可叫学生上黑板画出。【结论】随着季节变化在大陆上不同性质气压系统的交替出现和大洋上气压系统强弱的变化,显著地影响气压带和风带有规律的带状分布,特别是在北半球,气压系统呈块状相间分布。【教师总结】1南半球气压带基本上呈带状,因为南半球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不明显;北半球气压带断裂,呈块状分布,因为北半球陆地面积大,海陆相间分布。 2 冬季,大陆上气温低,形成高气压,在北纬60附近亚欧大陆上的蒙古西伯利亚高压(亚洲高压)切断了随太阳直射点南移而来的副极地低气压带,使副极地低气压带的残余部分退到海洋上,
4、在太平洋上的叫阿留申低压。 夏季,大陆上气温高,形成低气压,在北纬30附近,亚欧大陆上的印度低压(亚洲低压)切断了随太阳直射点北移而来的副热带高气压带,使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残余部分退到海洋上,在太平洋上的叫北太平洋高压(夏威夷高压),在大西洋上的叫亚速尔高压。 【板书】2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以北半球为例:夏季:大陆上形成的低压,切断了副热带高气压带。冬季:大陆上形成的高压,切断了副极地低气压带。【总结】亚洲大陆太平洋北美大陆大西洋一月亚洲高压(又称蒙古西伯利亚高压)阿留申低压高压冰岛低压七月亚洲低压(又称印度低压)夏威夷高压低压亚速尔高压【转折讲解】【板书】3季风环流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
5、带、风带季节移动的影响,亚洲出现了典型的季风环流,具体如下图所示:【教师分析】东南亚在大气环流示意图中吹东北信风,而在7月份季风图中吹东南风,1月份吹西北风,打乱了原来的风带格局。南亚在大气环流示意图中吹东北信风,而在1月份季风图中吹东北季风,在7月份季风图中吹西南季风。 东亚在大气环流示意图中吹东北信风,而在1月份季风图中吹西北季风,在7月份季风图中吹东南季风。在东亚,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导致冬夏间海陆上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引起了一年中盛行风向随季节有规律地向相反或者接近相反的方向变换,形成近地面的季风环流。由于亚欧大陆是世界上最大的大洲,太平洋又是世界上最大的大洋,海陆之间的热力差异最
6、显著,因而东亚的季风环流最典型。冬季,在强大的亚洲高压与赤道低压、太平洋低压之间,形成了势力强大、干燥寒冷的偏北风,即冬季风。 夏季,北太平洋高压势力增强,亚洲大陆上形成印度低压,太平洋暖湿气流就沿着北太平洋高压的西部边缘,以东南风吹到亚洲东南岸,即东亚的东风季风。 阅读P38图215“东亚季风图”,回答:(1)东亚冬季和夏季各盛行什么风?形成原因是什么?(2)东亚的冬季风和夏季风在冷暖、干湿性质上有什么不同?判断理由是什么?【学生讨论回答】冬季,东亚盛行来自内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前缘的偏北风,低温干燥,风力强劲;夏季,东亚盛行来自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北部的偏南风,高温、湿润和多雨。判断理由:海陆热力差异。【教师总结】形成原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候类型温带季风、亚热带季风夏季风 风向东南季风性质暖湿源地太平洋为主冬季风 风向西北季风性质干冷源地蒙古、西伯利亚分布地区我国东部朝鲜半岛日本【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气压带和风带的有关知识,那么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有哪些影响呢?用于转承下节内容。六、时间安排:导入5分钟左右,学生上台画图5分钟左右,讨论回答问题10分钟左右,课程内容讲述25分钟左右,共45分钟。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