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沪教版语文三下:家是什么教案教学目标:1、自学本课生字,在语言环境中理解“竹篱茅舍”、“高堂华屋”、“离散丧生”、“辗转数地”等词语的含义。2、根据提示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借助画面展开想象,详细复述第二个故事;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记诵课文最后一节。3、质疑解疑学懂课文,反复朗读感悟真情。4、借助提示、画面、录像等直观形象,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5、从文中两个截然不同的故事中,明白家是一个充满亲情和关爱的地方,从而更加珍惜自己的亲人和家庭。教学重点:体会文章所传递的亲情与爱。教学难点:理解文章最后一节。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 、揭示课题,启发谈话1、由“家”字引入课题。出示:家的甲骨文师:
2、从字形上看,“家”是一个会意字,上面的宝盖头表示房屋,下面的“豕”字表示家养的牲畜猪。古人认为,有了房子、有了牲畜,就有了家。2、板书课题:家是什么二、了解故事,提出问题1、反馈预习,引出学习内容。2、指导简要复述两个故事(1)指导学习简要复述第一个故事出示图片了解“洛杉矶”,理解“富翁”出示:在美国洛杉矶,有个富翁 ,警察要 ,结果富翁 。师:这个故事就是围绕警察与一个富翁的对话展开的。同桌读读两人的对话,提出你的疑问。师:有房子却说没有家,这是怎么回事? (板书:房子家?)这个问题留一留,我们再来读读第二个故事。(2)指导学习简要复述第二个故事。师:这件事发生在卢旺达。故事中的主人公是热拉
3、尔。师:你能否用刚才学到的方法,也来简要说一说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出示:在 ,有个叫热拉尔的人 ,于是他说自己 。师:这回你心中的疑问是板书:女儿家?3、师:富翁拥有别墅却说“我没有家”,热拉尔没有了房子,找到了5岁的小女儿,却说“我又有家了”,家究竟是什么?让我们细细读课文。三、整体感知,理解词语。1、渗透写作方式。2、初步感知最后一节,指导朗读、理解。(1)出示:在这个世界上,家是一个充满亲情的地方,它有时在竹篱茅舍,有时在高屋华堂,有时也在无家可归的人群中。没有亲情的人和被爱遗忘的人,才是真正没有家的人。指名一生读(2)引读:作者告诉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家是一个,它有时在,有时在,有时在
4、。(3)理解:竹篱茅舍、高堂华屋(4)引读。四、学习3、4节,指导想象复述。1、配合着读这个关于“家有时也在无家可归的人群中”的故事。2、结合上下文、语境理解“离散丧生”、“辗转数地”、“悲喜交集”。(1)读这三个词语(2)师:你能用学过的解释词语的方法理解这三个词语,体会热拉尔当时的处境与心情吗?(3)小结学习方法。3、媒体介入,渲染情绪,指导想象复述。(1)师:父女俩见面了,那是怎样一幕情景呢?(2)师:相信你一定也被这一幕深深打动吧,请你选用这些词语,展开想象,说一说父女俩见面时的情景。(同桌准备)出示:父女相聚了,热拉尔,女儿4、小结:热拉尔的故事让我们感受到原来家是一个充满亲情的地方
5、,它有时在竹篱茅舍,有时在高堂华屋,有时也在无家可归的人群中。5、释疑 :热拉尔找到了女儿,就是找到了亲人、亲情,也就找到了自己的家。五、学习1、2节,感悟真情。1、师:配合读12小节 ,边读边思考,富翁为什么说他只有房子而没有家?2、想象说话,体会富翁失去家的含义。3、指导朗读、理解第2小节。出示并引读。4、师:美国富翁的故事告诉我们,家不仅仅是房子,更重要的是有亲人的关心和爱。5、师:学到这里,你明白了,家是什么呢?(板书:亲情 关爱)六、总结全文,拓展小诗。1、总结。2、配乐背诵最后一节。因为,家是一个3、课前,我们也读了一首有关家的小诗。选择你喜欢的一节读一读。附板书:16家是什么 亲情关爱房子家 ?女儿家 ?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