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时检测:古代中国的商业与经济政策(人民版必修2).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01517 上传时间:2024-05-2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2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时检测:古代中国的商业与经济政策(人民版必修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时检测:古代中国的商业与经济政策(人民版必修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时检测:古代中国的商业与经济政策(人民版必修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时检测:古代中国的商业与经济政策(人民版必修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时检测:古代中国的商业与经济政策(人民版必修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与经济政策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史记记载:“春秋末年,陶(山东定陶)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也。”该材料反映出()A中原市场繁荣B驰道交通发达C市场交易通宵达旦 D工商业市镇兴起2(2012聊城调研)唐朝诗人王建在汴路即事中写道:“天涯同此路,人语各殊方。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诗中的“草市”指的是()A汴梁城固定的商品市场B边疆繁荣的茶马市场C城乡间通宵营业的夜市D乡村里形成的农贸集市3宋仁宗景佑年间,允许临街开设邸店,商人只要纳税就可以到处开设商店。煕宁年间,开封府的鼓楼已不再击鼓,京师的警卫也不再执行夜巡制度。材料说明()A推行工

2、商皆本的政策B重农抑商政策被停止了C城市职能发生了变化D商人的身份地位提高了4(2012南充高三月考)唐朝前期的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管理,下列可以作为其直接证据的是()A. 天子至尊,皇权至上B“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C“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张”D“勒坊内开门,向街门户,悉令闭塞”5明清时代,在京城、省城等地出现了会馆,这些会馆是()A管理商贸的税收场所B同一地域的商贾交际聚会之所C相当于宋代边境贸易的场所D娱乐场所6(2012吉林调研)2010年,诗经在德国莱比锡书展中被评为“世界最美的书”。其中一首周颂载芟云:“载芟(割除杂草)载柞(砍除树木),其耕泽泽(松土)。千耦(二人

3、并耕为耦)其耘(除草),徂(往)隰(洼地)徂畛(高坡田)。”从中可以得出的历史信息是()A. 井田制下奴隶集体耕作的情形B铁器牛耕已经普遍使用C. 土地大量开垦、私田大量出现D封建小农经济已经盛行7(2012河北百校联考)有史学家说:“(春秋战国时期)完全的、自由的土地所有权,不仅意味着毫无阻碍和毫无限制地占有土地的可能性,且也意味着把它出让的可能性。”此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A手工业的发展B铁器和牛耕的使用C商品经济的发展D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8(2012合肥联考)“帝王们也是经济人,也要追求效用最大化,他们的政策选择也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

4、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照此观点来解释“重农抑商”政策的话,下列结论中可以成立的是()A“重农抑商”实现了古代经济政策效用的最大化B“重农抑商”始终是中国古代帝王的明智选择C“重农抑商”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时的必然选择D“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于整部中国古代史9有学者认为,18世纪中后期的西方“选择了海洋”,中国“选择了陆地”。“选择了陆地”是指中国()A重视塞防忽视海防 B积极培育国内市场C奉行闭关锁国政策 D加强发展陆路交通10明代蒲州商人范世奎经商西北,“义而资益巨,占良田数百亩”。乾隆时,浑源、榆次二州县富商大贾“且多置买田地”。上述材料表明明清时期()A商人仍遵循“以末起家,以本守之”的传

5、统观念B商业资本发展并开始转化为产业资本C晋商精明能干,敢于开拓新的领域D官商勾结,搞垄断和特权交易11太初三年,汉武帝出兵远征西域大宛国。为备足兵源,汉武帝下令征调全国“七种人”当兵,即:罪吏、亡命(逃亡者)、赘婿、贾人(有店铺的商人)、有市籍者(原来是商人的人)、父母有市籍者(父母原来是商人的人)、大父母有市籍者(祖父母原来是商人的人)。材料表明汉武帝时期()A重农抑商,闭关锁国B穷兵黩武,歧视少数民族C商人在政治上遭受歧视D采取措施,维护国家统一12(2012郑州质测)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说:由于高度的文化优越感,中国人在文化上始终处在不败的地位,同时导致其对外来事物的普遍排斥,而

6、后更逐渐发展为对外界冷漠的内向型心态。下列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A B C D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13(2012南京质检)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战国时期自由买卖的土地私有制度已经确立,大量农民因土地兼并失去本业或不胜地主商人的剥削,志愿放弃本业(农业),群向工商业求生计,所谓“从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所谓“耕田之利十倍,珠玉之利(商业)百倍”周围人(东周)风俗,不爱做官吏,专心做工商鲁国人喜欢讲儒学,后来风俗改变,经商谋利比周围人更迫切到战国末年,大商人吕不韦终于参加了秦国政权。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材料二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

7、,重租税以困辱之市井子孙(商人子弟)亦不得仕宦为官。史记平准书材料三禁百官置邸货鬻。新唐书德宗记材料四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到北宋有一个新的转折。都城开封是最繁华的城市,市内手工业作坊众多,街道两旁商店、施舍、货摊林立,人来车往,十分热闹。张择端所画的清明上河图真切地反映了北宋时代大城市商业繁荣的面貌。朱绍候中国古代史中册请回答:(1)指出材料一所反映的现象并分析其原因。(4分)(2)材料二中,汉高祖对商人实行什么政策?为什么要实行这一政策?对中国历史造成什么样的影响?(6分)(3)材料三中,唐德宗为什么要禁止百官经商?对唐朝经济繁荣有什么影响?(4分)(4)材料四所说“北宋时代大城市商业繁荣”

8、有哪些具体表现?说明了什么问题?(6分)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末作(工商业)文巧(华而不实)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舍本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管子治国材料二国家军事、行政消费大大超过生产性消费;非生产人口的消费大大超过生产人口的消费;生活性消费大大超过生产性消费,奢侈性消费大大超过正当性消费。四大比例失调,消费重心严重倾斜,说明这是一种在大一统集权统治体制下才可能产生的,具有强烈政治军事色彩的,畸形病态的社会消费结构。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材料三中国的城市与商业一贯发达,但中国的商业与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

9、发展的,受社会主流体制的节制与约束。商人与社会上其他成员同流,并不具备超主流体制的特殊身份而且,历朝历代都有非常强大的官办商业,这几乎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传统。中国的城市主要不是起商业功能,而是起政治功能,是中央政府统治全国的政治中心。钱乘旦前资本主义世界发展:东方普遍性与西方特殊性(1)概括材料一体现的经济主张及其理由。(6分)(2)分析材料二反映的中国古代社会现象及其产生的根源,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此现象的消极影响。(6分)(3)根据材料三,概括阻碍中国古代城市商业发展的因素。(8分)课时知能训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解析】B项中“驰道”出现于秦朝;C项中

10、所述为宋朝出现的现象;D项出现于明清时期。材料反映的是春秋时期中原市场商业的繁荣现象。【答案】A2【解析】本题考查对历史基本概念的理解。唐朝时期的“草市”是指乡村里形成的农贸集市。【答案】D3【解析】材料反映了政府放宽了对市的管理,“京师的警卫也不再执行夜巡制度”说明城市的职能发生了转变。【答案】C4【解析】A项与材料中的经济现象无直接关系。B、C项中的“草市”“ 夜市”的信息和题干的意思不符。D项的意思和题干要求相符。【答案】D5【解析】根据教材所学,明清时期,在京城、省城和大商埠出现了会馆,会馆是同一地域的商人住宿、储运、交际的重要场所。会馆的出现与当时按地域结成的商帮有重要关系。【答案】

11、B6【解析】材料中“千耦(二人并耕为耦)其耘(除草)”是关键信息,这是一种集体耕作的劳动方式。【答案】A7【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出现且可以买卖,此种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故正确答案为B。【答案】B8【解析】材料中观点强调的是帝王们制定政策都出于现实考虑,任何经济政策都是当时历史条件的产物,“重农抑商”政策在历史上不同时期所起作用不同,尤其是到了封建社会晚期“重农抑商”政策成为社会发展进步的绊脚石,因此A、B两项说法有误;“重农抑商”政策并非自古就有,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以自然经济为主导时,为维护自然经济而作出的必然选择,在自然经济未占主导地位前,并未推行“重

12、农抑商”政策,故D项说法有误;符合题意的是C项。【答案】C9【解析】西方选择了海洋,指新航路开辟后,西方国家通过海上路线,疯狂对外殖民扩张。中国选择了陆地,则指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交往,严格限制外国人来华,严格限制中国人出海。【答案】C10【解析】从材料分析得出商人富裕后买田置地,从中即可看出传统观念对其的影响。【答案】A11【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能力。材料显示“七种人”中四种和商人有关,且这些人和“罪吏”、“亡命”同列,可知当时商人在政治上遭受歧视。【答案】C12【解析】材料信息体现了中国人的盲目自大心态,C项乾隆的话反映了这一点。其他三项则体现了中外交流。【答案】C二、非选择题

13、(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13【解析】本题围绕我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选取材料,材料一反映战国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商人力量增强,材料二反映汉代的重农抑商政策,材料三、四反映唐代和宋代商业的发展。在认真阅读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的基础上,根据设问要求,条理作答即可。【答案】(1)现象:战国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商人力量增强,并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观念和国家政治。原因:由于诸侯割据,劳动者人身较为自由,统治者无法加以控制;工商业利润丰厚,影响资本流向。(2)汉高祖对商人实行压制、歧视政策(或重农抑商政策)。原因:当时经济凋敝,要求发展农业生产,满足人民的基本生活要求,缓和

14、阶级矛盾;同时害怕商人势力强大,操纵政治、经济,危害国家统治。影响:重农抑商政策成为封建社会主要的经济思想,商品经济的发展受到阻碍。(3)原因:为防止贵族、官僚与民争利。影响:百姓能够安心经商,有利于商业的发展与繁荣。(4)表现:“坊”“市”的界限被打破;在城市中出现了“夜市”和娱乐场所“瓦子”;北宋时还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说明:宋代对外贸易和商品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大大超过唐代。14【解析】第(1)问,材料一反映了重农抑商思想及其由来;理由从重农的积极性和弃农经商的消极性两方面来解答。第(2)问,由材料二最后一句可得出社会现象及其产生的根源;消极影响可结合明清时期中国未能顺利实现社会转型来解答。第(3)问,材料三体现了四个阻碍因素。【答案】(1)主张:重农抑商。理由:发展农业可以富国强兵;弃农经商会导致国家贫弱。(2)现象:社会消费结构呈畸形病态。根源:中央集权政治体制。消极影响:造成生产资本短缺,不利于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3)社会主流体制的制约;商人的社会地位不高;官办商业的强大;城市主要起政治功能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