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整合 单元规范专项练:必修一 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014639 上传时间:2024-06-04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5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整合 单元规范专项练:必修一 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整合 单元规范专项练:必修一 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整合 单元规范专项练:必修一 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1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整合 单元规范专项练:必修一 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1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整合 单元规范专项练:必修一 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201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整合 单元规范专项练:必修一 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201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整合 单元规范专项练:必修一 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201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整合 单元规范专项练:必修一 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201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整合 单元规范专项练:必修一 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201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整合 单元规范专项练:必修一 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201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整合 单元规范专项练:必修一 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201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整合 单元规范专项练:必修一 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201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整合 单元规范专项练:必修一 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201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整合 单元规范专项练:必修一 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201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整合 单元规范专项练:必修一 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单元整合单元思想一、把握一个时代主题社会各阶层团结一致,对外抵御资本主义入侵,实现民族独立,对内争取人民解放,走向国家富强。二、构建知识网络三、单元拓展:国共两党的两次合作次数第一次第二次时间1924年1月到1927年7月1937年9月到1947年春形成原因一战后列强加紧对华侵略,五四运动促使民族意识觉醒。必要性:中共吸取二七惨案的教训。可能性:国民党是革命的民主派。共产国际的促进作用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民族意识再次被激发。中共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及时调整策略,促成了合作。抗日民族救亡运动的推动,特别是一二九运动和西安事变的推动。英美在华利益及国民党统治受到日本的威胁形成过程1923年中共

2、“三大”,正式决定合作。1924年国民党一大,合作正式形成。1927年四一二政变,初步破裂;七一五政变,完全破裂九一八事变后,中共通电全国。中共由反蒋抗日、逼蒋抗日到联蒋抗日。八一宣言、瓦窑堡会议,中共合作方针提出。一二九运动和西安事变促成合作初步形成。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后,1937年9月合作正式形成方式党内合作党外合作合作中的重大事件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如黄埔军校建立等。推动了工农运动的高涨。如广东、湖南农民运动。促使广东革命根据地巩固。如国民革命政府成立等。推动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如广州国民政府迁到武汉等太原会战中的两党合作。中共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从敌后战场配合正面战场。论持久战提

3、出持久抗战方针。国民党由防御阶段的积极抗战到相持阶段的消极抗战。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1945年9月2日签署无条件投降书。1945年重庆谈判、政协会议,合作表面维持。1947年春,国民党关闭和谈大门,合作完全破裂续表参加阶层工人、农民、民族资产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全中华民族中工人、农民、民族资产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官僚资产阶级(极少数的汉奸卖国贼除外)破裂原因中共缺乏革命理论修养和实践经验,陈独秀的右倾错误。中共对军事工作缺乏重视。中外反动势力过于强大,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两党政治理念上的根本不同直接原因是蒋介石奉行专制、独裁、反共的政策。根本原因是两党政治理念的根本不同。日

4、本投降,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美国势力介入中国内政合作启示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必须掌握革命的武装,支持武装斗争。必须结成巩固的工农联盟全民族同心同德,浴血奋战是最主要的经验。群众运动必须有革命武装的支持和中共的领导。民族矛盾的尖锐以及中共的成熟领导。统治利益是国民政府参加抗战与发动内战的根本原因。美国支持取得重大成果是外部原因,也是合作破裂的重要外部原因合作功绩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扩大了中共的影响。广大群众受到一次革命的洗礼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历史讲堂(教师用书

5、独具)阅卷现场【高考典例】 (2013江苏单科,22)(节选)(9分)不同的历史时期,国共两党合则有利于民族的利益,分则有损民族的利益。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全面获取图片信息,包括图片本身、题干对图片的文字说明、图片名称、来源等。2.审清题意,带设问,看材料,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作答,提取材料有效信息很重要。3.按问作答,注意题目有几问组成,明确每问的具体指向,防止漏问阅卷心得现象出现。材料一(见下面示意图)材料二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

6、的只有武器而看不到人。他们只从两国军事力量的对比出发,以为只要给中国有力的“一击”,只需要几个月就可以使中国屈服。可是,他们的算盘完全打错了,结果大大出乎他们意料,深深地陷入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泥淖中无法自拔。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当时中国所处的政治状况。为了深入地推进革命,国共两党发动了哪一重大军事斗争?结合所学知识,辩证地指出国民革命运动的结局。(5分) (2)综合材料一、二,指出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形势的错误估计。材料二提及“民族凝聚力”深刻影响了这场反侵略斗争,举例说明这种“凝聚力”在政治、军事上的主要表现。(4分)考卷实录现场点评规范答案(1)状况:军阀割据;国民党在南

7、方建立革命根据地。斗争:国共联合发动北伐战争。结局:动摇了(或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民革命失败(或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2)错误估计:日本认为国民革命失败导致内战纷争,忽视中国再次的凝聚团结;日本认为军事上强于中国,忽视中国人民的斗志。主要表现:政治上:国共两党合作,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军事上:国民政府组织正面战场抗战,共产党领导敌后抗日,战略上相互配合。时空坐标单元规范专项练(三)专项一高考命题角度练角度一从概念内涵、特征、本质、属性角度命题1有学者认为:“在近代中国,没有哪一个事件能像义和团运动那样,包含着如此多的相反的信息、相反的价值和互相冲突的目标,价值与理

8、性、善与恶在这里是如此的纠结,其界限是如此的模糊。”此观点认为义和团运动()。A混淆了进步与落后的界限B道德上的肯定是其主要方面C历史真相不明,难以评价D体现了文明冲突的复杂性解析根据“包含着如此多的相反的信息、相反的价值和互相冲突的目标,价值与理性、善与恶在这里是如此的纠结”,此处未涉及进步与落后的界限问题,也未从道德上肯定过,更未涉及该运动的历史真相不明问题,故A、B、C三项都错误。义和团反对列强的侵略,有维护民族利益的正义性和价值,但又把列强与西方先进文明不加区别地一概反对,故多种相反的信息纠结在一起。因此D项较为准确。答案D2毛泽东认为:“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

9、粮的原料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正是基于这一认识,他在20世纪20年代创造性地提出了()。A土地革命路线B工农武装割据理论C国共合作方针D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解析请注意本题提示时间,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20世纪20年代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创造性地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思想即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答案B3中国近代某革命政府下达部队动员令,以布其军事战略为:“先定三湘,光复武汉,进而与我友军会师,以期统一中国,复兴民族。”依据该战略展开的军事行动()。A推动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B基本上推翻北洋军阀政府的统治C促使工农革命的重心转移到北方D揭开了

10、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解析从材料内容“先定三湘,光复武汉,进而与我友军会师,以期统一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定是北伐战争。A项对应的事件应该是武昌起义;C项对应的应该是红军长征的胜利完成;D项对应的事件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答案B角度二从历史起因、条件、规律、趋势、影响角度命题4“道光后期以来,满清王朝曾在抵御外侮的旗帜下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这是一个转折点,在西太后身上,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与“转折点”直接相关的不平等条约是()。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解析从材料信息看,“转折点”发生在西太后时期,“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

11、丧失”,说明该条约的实行使中国人丧失了民族抵抗意识,与之直接有关的是辛丑条约,清政府沦为列强的代理人。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并没有消磨中国人以及清政府的抵抗意识。答案D5陶涵的蒋介石与现代中国中写道:“蒋介石立刻调遣受过精良训练、配备德国武器的八十七、八十八师布防。他求战的主要目标是,尽可能吸引众多敌军,离开华北,阻断日军向武汉前进,使苏联对华供应线畅通。”此战役是()。A淞沪会战B太原会战C徐州会战D武汉会战解析注意提取材料的有效信息,从“阻断日军向武汉前进”可以判断是淞沪会战,故答案选A。答案A6南京国民政府发布声明:“(日本)执迷不悟扩大其战争侵略行动,甘为破坏全人类和平与正义之戎

12、首,逞其侵略无厌之野心。举凡尊重信义之国家,咸属忍无可忍。兹特正式对日宣战。”这一声明发表的直接诱因是()。A日本发动七七事变全面侵华B国共第二次合作已正式实现C太平洋战争爆发及美国参战D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已经形成解析日本发动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蒋介石虽然表示抵抗暴力,但对日本还抱有和平媾和的幻想,所以虽然中日战事开始了,但国民政府并没有正式宣战。故排除A、B两项。再依据材料“扩大其战争侵略行动”,可知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对日宣战,此时国民政府对日媾和的幻想彻底破灭,随即对日宣战,故选C项。答案C角度三从知识比较、联系、概括、归纳等综合能力角度命题720世纪初

13、,许多中国留学生对中国国籍法制定提出建议,当时许多刊物中有关国籍文章就直接以标题论今日宜定国籍法、论政府亟宜制定国籍法、论改籍协约为国际重要之问题来理论。这种现象深刻反映出()。A民主革命思想成为潮流B西方法制精神影响重大C中华民族意识逐渐觉醒D反满民族情绪日益高涨解析开始探讨国籍法的问题反映了民族国家的观念和民族意识的兴起,故C正确。答案C820世纪20年代,某文章宣称:“中国劳动团体为反抗资本家资本主义而战,就是为保全中国独立而战。”该文呼吁()。A支持五四爱国运动B建立无产阶级政党C进行国民革命D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解析关键信息:20世纪20年代、反抗资本家资本主义而战、为保全中国独立而

14、战。由“中国劳动团体为反抗资本家资本主义而战,就是为保全中国独立而战”反映出无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的政治要求,故B项正确。从时间上看,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应是20世纪30年代,D项排除,A、C两项似乎符合题意,但五四运动和国民革命是反帝反封建,A、C两项排除。答案B专项二失分防范练防范点一对材料信息解读不准确9有学者认为,“近代条约制度把西方的法治概念和对游戏规则在参加者之间平等讨价还价的概念引入中国打破了官方对商业的垄断和对私商的任意侵夺,要求清政府将税收制度公平和透明化。”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条约制度便利了列强控制中国经济B近代条约制度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C近代条约制度诱导了民族资本

15、主义产生D近代与列强签订的条约具有平等性解析近代西方列强侵华条约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作用。依据材料可知该学者从积极方面评价近代条约。认为近代条约制度有利于促进中国法制化、税收制度更公平、透明。故选B。答案B防范点二对马关条约危害性认识不全面10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在此以后”的“此”是指()。A南京条约丧失关税主权B天津条约增开十处通商口岸C马关条约允许外国设厂D辛丑条约严禁中国人民反帝解析从材料“投资、生产、

16、销售、金融各个领域”可知为资本输出,选择C项。答案C防范点三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目的理解有误11南京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大多数人认为“袁世凯尽管不好,我们希望他好,要用诚恳的劝告,严密的监视,感动他,鼓励他,使他不能不好。”为此,资产阶级革命派()。A成立同盟会B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C发动护法运动D发起新文化运动解析本题考查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分析问题能力。从材料“严密的监视,感动他,鼓励他,使他不能不好”,结合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目的是限制袁世凯权力,由此可以判断B项正确。答案B防范点四不能正确认识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意义12毛泽东在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中指

17、出:“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据此,人民解放军()。A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挺进大别山B粉碎国民党军队对陕北和山东解放区进攻C连续发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D横渡长江,向全国进军解析注意题干时间“我军第二年”即是1947年,据“举行全国性的反攻”“主力打到外线”说明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A项符合题意;B项在战略防御阶段,C、D两项是战略决战阶段。答案A专项三大题定分限字练13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其革命的一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当时的清政府,正如孙中山所形容的那样,

18、像“一座即将倒塌的房屋,整个结构已从根本彻底的腐朽了”,“全国革命的时机,现已成熟”。可见,辛亥革命的发生,是客观情势使然,而不是什么“激进主义思潮”的产物。因此,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伟大事件,“无疑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飞跃,它推翻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结束了在中国绵延几千年并被奉若神明的君主专制制度,破天荒地宣布了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从而扫清了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障碍,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其政治意义是决不能低估的。陈其泰近代史上有关重大是非的两个问题的评价材料二辛亥革命后,某人翻译一本书名叫平民政治,但现在却准备易名为共和政治后再出版。国粹学报过去一段时间销路不畅,但最近改名共

19、和杂志,重新变得抢手。摘编自徐兆玮棣秋馆日记革命后地方不同了一点,绿营制度没有改变多少守兵当值的,到时照常上衙门听候差遣。马兵仍照旧把马养在家中。衙门前钟鼓楼每到晚上仍有三五个吹鼓手奏乐沈从文辛亥革命的一课材料三若夫革命主义为吾侪所昌言,万国所同喻,前此虽屡起屡踬,外人无不鉴其用心,八月以来,义旗飚发,诸友邦对之抱和平之望,持中立之态,而报纸及舆论,尤每表其同情,邻谊之笃,良足深谢。临时政府成立后,当尽文明国应尽之义务,以期享文明国应享之权利。孙中山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故辛亥之役,吾人虽能推倒满洲政府,曾不须臾,帝国主义者已勾结军阀,以与国民革命为敌,务有以阻止国民革命目的之进行

20、。十三年来,军阀本身有新陈代谢,而其性质作用,则自袁世凯以至曹锟、吴佩孚,如出一辙。北伐之目的,不仅在推倒军阀,尤在推倒军阀所赖以生存之帝国主义。孙中山1924年北上宣言(1)材料一是从什么角度评价辛亥革命的?据此指出辛亥革命最大的历史功绩。(8分,限50字)(2)归纳材料二两段材料关于辛亥革命影响的不同看法,对此应如何理解?你认为在研究历史时应该注意什么?(12分,限150字)(3)根据材料三分析孙中山对西方列强认识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孙中山认识发生变化的因素。(8分,限140字)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推翻了结束了其政治意义”归纳角度和最大历史功绩。第(2)问,从材料二中书名和

21、杂志名称的变化可知,共和观念影响很大;“绿营制度没有改变多少”等语句说明辛亥革命的影响甚小。材料二两则材料从不同角度评价了辛亥革命,研究历史时应多角度、全面分析。第(3)问,从材料中“诸友邦”“推倒军阀所赖以生存之帝国主义”等信息总结对西方列强认识的变化。变化的因素可以从“帝国主义者已勾结军阀”“孙中山个人的因素”“一系列民主革命的失败”等方面归结。答案(1)角度:政治意义(或民主政治)。功绩:结束了在中国绵延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扫清了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障碍,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2)不同看法:第一段材料反映出民国初期共和观念盛行,反映的现象主要发生在城市里的知识分子中;第二段材料反

22、映出辛亥革命并未带来什么变化,反映的现象主要发生在偏远县城的普通民众中。理解:辛亥革命具有不彻底性,其影响在不同地区和不同群体中是不一样的,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是一个缓慢而渐进的过程。注意:全方位占有和分析材料,不能以偏概全。(3)变化:孙中山在大总统宣言书中称帝国主义为“友邦”,对其抱有幻想;在北上宣言中孙中山认识到“帝国主义者已勾结军阀,以与国民革命为敌”,主张推倒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因素:吸取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一再受挫的教训;目睹帝国主义勾结军阀与国民革命为敌;得到中共和苏联的帮助;自身不懈追求真理,坚持革命与时俱进的精神。(任答两点即可)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李鸿章1895

23、年3月19日在日本马关指出:“此次战争,实获两个良好结果。第一,日本利用欧洲式之海陆军组织,取得显著成功,足以证明黄色人种亦决不逊于白色人种;第二,由于此次战争,中国侥幸得以从长夜之梦中觉醒,此实为日本促成中国发奋图强。日本有不弱于欧洲各国之学术知识,中国有天然不竭之富源,如两国将来能相互合作,则对抗欧洲列强亦非至难之事。”蹇蹇录中译本,第131132页材料二尽管中国的抗日战争在日本偷袭珍珠港事件后已成为世界大战的一部分,但国共军队牵制了100万日本军队的事实并没有在后来的历史记录中得到充分重视。(但)没有中国的抗日战争,二战在欧洲战场的战事会更加扑朔迷离,出现其他变数。牛津大学中国研究专家米

24、德博士评价中国抗日战争材料三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害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日本方面重申站在充分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提出的“复交三原则”(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代表中国人民的惟一合法政府;台湾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谓“日蒋条约”是非法的,无效的,应予废除。)的立场上,谋求实现日中邦交正常化这一见解。1972年9月29日中日建交联合声明(1)根据材料一,简单评述李鸿章对甲午中日战争结果的认识。(8分,限90字)(2)指出材料二中欧洲学者对中国抗日战争地位的看法有什么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认识变化的依据。(10分,限100字)(3)根据材料三并

25、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72年9月中日正式建交的主要原因。(6分,限60字)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一的内容来概括李鸿章的认识,然后再评价之。不要只答评价,却忘了概括其认识。第(2)问,第一小问,要答出先后的不同看法,不要只答一个看法。依据,可从中国战区的作用和世界地位等来概括。第(3)问,可从中国国力、国际地位、中美关系改善的影响、日本的内在需求、主观认识等角度来概括。答案(1)李鸿章的认识:否定种族歧视理论;促进中华民族觉醒,促进了国民奋发图强,要求中日联合,共抗欧洲列强。评:其观点掩盖了战争的侵略性质,没有看到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的巨大灾难,表现了其迎合日本侵略要求的一面和封建统治的腐朽。(2)变化:由不重视到充分重视。依据:中国战场牵制了日本主力,有力地支持了欧洲、太平洋等地区的反法西斯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在远东的侵略,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3)原因: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和国际地位提高;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推动,日本经济和外交发展的需要。日本政府对侵华战争的反省;日本政府充分理解和尊重中国“复交三原则”。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在于让每个儿童看到人的心灵美,珍惜爱护这种美,并用自己的行动使这种美达到应有的高度。苏霍姆林斯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