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菩萨兵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
2、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教学内容 7.菩萨兵(第一课时) 执教日期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生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尽心尽力”造句。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讲这个故事。情感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朱德司令和红军战士尊重、关心藏族同胞的优秀品质,体会藏民与红军之间的鱼水深情。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生字,理解词语,会读课文。预习作业设计 1、 把课文读通、读顺,查不理解的词义。2、标出课文的小节号,质疑问难标“?”。一、课题质疑
3、什么是“菩萨兵”?藏族同胞为什么称红军为“菩萨兵”?二、整体感知1.朗读生词,读准字音。2.朗读课文,读通顺,读流利。“藏族”两个字都是平舌音,“菩萨”、“糟蹋”、“糊涂”第二个字都是轻声。多音字“挨”在“挨饿”读i。3.练说课文的主要内容。三、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1.自由朗读课文,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交流话题。2.比较句子。体会朱总司令的情感。有感情朗读课文。四、学习生字1.全班交流怎么记住生字。2.生描红生字。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
4、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提问:什么是“菩萨兵”?藏族同胞为什么称红军为“菩萨兵
5、”?二、初读课文1、交流生字词(轻声读课文,画出生字词及不认识、不理解的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2、检查词语及课文朗读情况。出示词语:菩萨 糟蹋 藏族 一段 同胞 反动 朱德 地区 翻译 糊涂 春耕 挨饿 播种 感激不饶人怨不得平平展展 尽心尽力出示句子(1)“唉,一定是乌云遮住了他们的眼睛,那些藏胞一见到我们就跑,真糊涂啊!”(2)“不能让藏胞来年挨饿受冻,我们要像种自己的地一样,尽心尽力地把藏胞的地种好。要让红军播下的种子在这里发芽、生根、开花、结果”(3)他们说:“几时见过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呀!”3、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三、读讲第1自然段1、自由读。2、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说说你知道的有关“长征”、“藏族”、“朱德”的知识。3、藏胞听说又有部队开进自己居住地,为什么躲进深山不敢露面?(联系自己在电视上、电影中看到的反动军队是如何对待老百姓的谈谈)理解“吃尽”比较句子:这下可急坏了朱德总司令。 这下朱德总司令急了。理解“急坏”,他为什么急坏了?可能急成什么样?从中你体会到什么?(朱总司令对藏胞的关心)4、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注意读出感情。四、指导写字1、出示生字,同桌互相说说自己是怎么记住的。2、指导书写。3、师巡回指导,纠正姿势。作业设计1、.朗读课文。2、完成习字册。3、抄写生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