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三年级下册语文一课一练-14 检阅|人教新课标 (含答案).docx

上传人:a**** 文档编号:101263 上传时间:2025-11-03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46.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下册语文一课一练-14 检阅|人教新课标 (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三年级下册语文一课一练-14 检阅|人教新课标 (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4检阅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1.看拼音,写词语。“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

2、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大家y qu w shng(鸦雀无声)地盯着舞台。表演结束,一阵jng m(静默)之后,观众们qng b z jn(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来源:学&科&网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

3、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 2.词语综合运用。“人山人海”指人群如山似海,用来形容聚集的人多,表示同样意思的词语还有接踵摩肩、水泄不通等。像这种含有比喻的成语,我还积累了力大如牛、胆小如鼠等。来源:来源:学#科#网Z#X#X#

4、K“长时间的掌声淹没了观众的议论声。”句中“淹没”的近义词是掩盖;掌声是献给儿童队员们的;“长时间的掌声”表示观众对他们的鼓励。1.“一些事情已经商定,可是从大家的表情可以看出来,还有重要的事情需要商量,但是谁都不愿意第一个开口。”回忆课文内容,“重要的事情”是指在检阅活动中如何安排博莱克;队员们“谁都不愿意第一个开口”,是因为大家都舍不得丢下博莱克。2.检阅这篇课文表面是讲检阅儿童队员们的队伍,同时更是检阅孩子们的品质。来源:学*科*网Z*X*X*K在队伍的第一排,紧跟在队长后面走着一名拄拐的男孩。看来,他肯定忘记了自己在拄拐,他同全队保持一致,目视右方,睁着大眼睛望着检阅台。来源:学*科*

5、网Z*X*X*K检阅台上的人和成千上万观众的视线都集中在这一队,集中在这位小伙子身上了。“这个小伙子真棒!”一名观众说。“这些小伙子真棒!”另一名观众纠正说。1.在文中的方框里加上标点符号。2.读一读,选一选。(1)从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能体会到博莱克当时的心情是(B)A.自卑,缺少自信B.自信、自强(2)“这个小伙子”是指(B),“这些小伙子”是指(A)A.全体儿童队员B.博莱克3.观众说“这些小伙子真棒”的原因是(A)A.儿童队员不歧视任何人,让每个人都拥有自己应得的权利B.儿童队员们怕拄拐的博莱克影响游行队伍的整体形象学习了本课后,我们认识了自尊、自强的博莱克。你有没有什么话想对他说?想一想,写一写。博莱克:你好!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