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甘肃省张掖中学2011-201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第卷(阅读题,共70分)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古代黄土高原上的另一种居民戎狄,在古代是与华夏不同的族群,长期生活在黄土高原的北部地区,华夏文人称他们为“蛮族”,因为他们不行“礼乐”,不修文字,不念诗书,却养太多的牲口。华夏的文明人,庙堂列鼎中盛满了牲口肉做的肉腊、肉糜,但他们从来低视养牲口的戎狄。戎狄是黄土高原的另一种居民,但被把持历史记录大权的汉族士大夫给抹杀了。我们今人,也受了古代文人的影响,歌颂黄土高原是“大地母亲”的时候,却忘了黄土高原上的另一个
2、兄弟。在新石器时代,气候比今天温湿,整个黄土高原是原始农业的“一统天下”。后来气候变得干冷,黄土高原的南部问题不大,先民照样种地;但黄土高原的北部,环境逐渐恶劣,庄稼生长得越来越差。家猪要吃人的剩饭,而人已经没有剩饭了,所以猪这类东西也不易喂养了。这里的先民,在艰苦的环境中摸爬,终于找到另外一种维持生活的方式:多养到野外食草的牲畜,这些牲畜不与人争食,人还可以从其浑身索取生活资料。于是,人们一手握锄,一手执鞭,开创了大范围的半农半牧的生活方式。 这样,在黄土高原的人文地理格局上,便出现了两个不同的区域。这两个区域,用现在的话说,是两类不同的生态系统。在南部地区,水热条件好,农业持续发展,人口与
3、时俱增,城郭壮大,文人滋生。而在北部地区,人们要艰苦得多。他们“随畜因射猎禽兽为生业”,“咸食畜肉衣其皮革”,“各分散居蹊谷,自有君长,往往而聚者百有余戎,然莫能相一。”处在这种状态下,社会进化当然缓慢得多。于是,南、北之间在政治、文化方面的差别日益增大。后来,南部的人叫做华夏,而北部的人称为戎狄,相互反目,关系紧张了很久。在华夏人撰写的史书中,戎狄主要是“反面角色”,除了侵犯抢掠、祸乱华夏,便没有什么正面的历史贡献。我们说,这种看法是不公平的。戎狄正是古代处于中国北方的过渡地带(或曰边缘地带、生态敏感地带)的一个主角,而戎狄的起源与自然环境变化引起的整个生态变化有关。戎狄起源的过程就是中国古
4、代北方畜牧业大面积产生的过程,我们关于戎狄的概念离不开畜牧业。戎狄的兴起反映了人类对环境变化的一种适应方式,在“适应”中也伴随着创造,畜牧业就是一个创造性的成果。司马迁称赞北方许多地方是“畜牧为天下饶”,这里面就包含了戎狄的历史贡献。古代汉族文人看不起戎狄的人,却盛赞戎狄的马。有名的“决马是”,就是指戎狄的骏马。左传记载:“冀之北土,马之所生”,有“屈产之乘”,乘就是驷马。汉族文人忘了,马是人喂出来的。没有戎狄的养马技术,哪里来的北方良马?在中国历史上,戎狄社会的贡献不仅是发展了畜牧业的规模、技术,将其抬升到生活的主要基础地位,它还为后来草原大规模游牧经济的产生打下了必要的基础,做好了历史的准
5、备。如果说在中国北方,农畜混合经济是环境变化的推动,而草原游牧经济的出现,则主要是人类畜牧技术发展的推动。当对牲畜的控制能力增强、骑马的技术提高之后,人们就有条件彻底抛开农业,而到新的更广阔的地理空间中,大规模开展游牧活动,并建立一种新的依托大规模游牧经济的社会组织。跳出农业社会历史的局限,放眼中国北方的辽阔大地,我们可以看到历史上人文发展的丰富性。这些人文的丰富性,是对多样地理环境适应的结果。而所谓“适应”,对人类来说绝不是消极的。人类文明中的许多重要内容,都是在能动地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农业是一种创造,畜牧业也是一种创造。中国古代戎狄在地域上分布很广,黄土高原北部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6、戎狄在地域上与华夏相邻,双方的交流其实是不可避免的。别看华夏人在观念上把戎狄贬得很低,但在实际生活中,却对他们相当“实事求是”。除了想要戎狄的马,华夏国君还想要戎狄的兵士。另外,大概戎狄女子有妖美的一面,华夏国君还要戎女来作妃子。上层是这样,社会基层恐怕更多。想到这一点,我们如果到黄土高原,缅怀它的“摇篮”历史时,就更不要忘了古代北边那些放牲口的人们,我们不少人其实还是他们的后代呢。1.下列不属于“我们说,这种看法是不公平的”的依据的一项是( )A.戎狄族群发展了畜牧业的规模和技术,开创了半农半牧的生活方式。B.戎狄族群为草原大规模游牧经济的产生作出具有开创性的历史贡献。C.戎狄族群是古代处于
7、中国北方自然环境发生变化的边缘地带的主角。D.戎狄族群在对自然环境变化的适应过程中,丰富了人类文明的内涵。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在新石器时代,黄土高原上的戎狄族群就开创了大范围的半农半牧生活方式。B.华夏与戎狄出现文化、政治、生活等方面差异的根本原因是自然环境的不同。C.相互反目,关系紧张,最终导致黄土高原出现了华夏与戎狄两个不同的族群。D.畜牧业是戎狄族群在改造自然环境中的一个创造,是他们对中国历史的贡献。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戎狄创造性地发展了畜牧业的规模与技术,因此,没有戎狄世上便没有畜牧业,也就没有后来大规模的游牧经济。B戎狄的
8、兴起与畜牧业密不可分,因此,要正确认识中国古代畜牧业的发展史,就必须了解戎狄的历史贡献。C.华夏士大夫历来低视戎狄,在撰写的史书中对戎狄作了不公平的评价。所以,有关戎狄侵犯抢掠的说法应纠正。D迫于环境的变化,戎狄开创了半农半牧的生活方式,可见,自然环境的恶化,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诞生的前提。二、古诗文阅读(40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贾鲁,字友恒,河东高平人。幼负志节,既长,谋略过人。延佑、至治间,两以明经领乡贡。泰定初,恩受东平路儒学教授,辟宪史,历行省掾,除潞城县尹,选丞相东曹掾。擢户部主事,未上。一日觉心悸,寻得父书,笔势颤缩,即辞归。比至家,父已有风
9、疾,未几卒。鲁居丧服阙,起为太医院都事。会诏修辽、金、宋三史,召鲁为宋史局官,书成,选鲁燕南山东道奉使宣抚幕官,考绩居最,迁中书省检校官。上言“十八河仓,近岁沦没官司粮百三十万斛。其弊由富民兼并,贫民流亡,宜合先正经界。然事体重大,非处置尽善,不可轻发”。书累数万言,切中其弊。俄拜监察御史,首言御史有封事,宜专达圣聪,不宜台臣先有所可否。升台都事,迁山北廉访副使。复召为工部郎中,言考工一十九事。至正四年,河决自茅堤,又决金堤,并河郡邑。民居昏垫,壮者流离。帝甚患之,遣使体验。仍督大臣访求治河方略,特命鲁行都水监。鲁循行河道,考察地形,往复数千里,备得要害。为图上进二策:其一,议修筑北堤,以制横
10、溃,则用工省;其二,议疏塞并举,挽河东行,使复故道,其功数倍。会迁右司郎中,议未及竞。其在右司,言时政二十一事,皆见举行。调都漕运使,复以漕事二十事言之。朝廷取其八事,事未尽行。既而河水北侵安山,沦入运河,延袤济南、河间,将隳两漕司盐场,实妨国计。(选自元史列传第七十四,有删改)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辟宪史 辟:征召 B一日觉心悸,寻得父书 寻:找到C帝甚患之 患:忧虑 D言时政二十一事,皆见举行 举行:实施5以下句子分别编成四组,能表现贾鲁才能的一项是幼负志节 居丧服阕 召鲁为宋史局官 循行河道,考察地形言时政二十一事,皆见举行 为图上进二策A B C D6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贾鲁找出了官粮损失的弊病由来,是豪强兼并土地,造成贫苦百姓流离失所,所以他提出了反兼并的措施。B在任监察御史期间,贾鲁反对中书台臣专权,力谏奏章应该专送皇上本人审处,以便切实起到监察的作用。C贾鲁的第一个治河建议是在黄河北岸修筑大堤,制止河水横向泛滥,这样做需用的人工和财物都比较节省。D贾鲁第二个治河方案是,开辟疏浚新河道,堵塞原有河道,引河东流,假如令黄河恢复原有河道,费用将高出几倍。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首言御史有封事,宜专达圣聪,不宜台臣先有所可否。(4分)鲁循行河道,考察地形,往复数千里,备得要害。(3
12、分)其在右司,言时政二十一事,皆见举行。(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8.阅读下面元曲,完成后面两小题。【双调】阳寿曲潇湘夜雨马致远渔灯暗,客梦回,一声声滴人心碎。孤舟五更家万里,是离人几行清泪。“孤舟五更家万里”一句,是从哪些角度写景抒情的?(5分) 题为“潇湘夜雨”,但曲中没有对“夜雨”的描写,作者是如何写“夜雨”的?(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10分,每空1分) 9.补写下列各句中空缺部分。“鸟”是一种常见的动物,在古诗文中常被用来表达复杂的情感。我国伟大的田园诗人 ,著有归去来兮辞、饮酒等。他写的归田园居中有“ ,池鱼思故渊。”用鸟表达自己的归隐之情;李白在蜀道难中感叹道:“
13、,雄飞雌从绕林间。”表达了蜀道艰难、行程孤独之情;杜甫在登高中抒写道:“风急天高猿啸哀, 。”寄寓了飘泊不定、老病孤独的情感;李密在陈情表中有“ ,愿乞终养。”用乌鸦反哺自己表现对祖母的孝顺之情。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故夫知效一官, ,德合一君, ,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奉宣室以何年?画栋朝飞南浦云, 。乙 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晚 秋 【亚美尼亚】 埃.格林 瓦萨卡在一所大学对面的网球场旁
14、停下了脚步。 秋季里的这一天阳光明媚,风和日丽,但这却让瓦萨卡的心情更加烦闷。温暖晴和的晚秋好像在故意戏弄他,嘲笑他,鄙视他 一阵已有几分凉意的秋风吹了过来,几片金黄的叶子在空中划着美丽的弧线轻盈地飘落到了地上。两个身材姣好的姑娘从瓦萨卡的身边走了过去,飘过一阵沁人的香水的芳香。这样的姑娘瓦萨卡连想都不敢想,即使在年轻的时候,他也没敢奢望过。她们对他来说来自另一个世界。他和孤儿院长大的玛妮克结了婚。但那个曾经安安静静、勤快能干的玛妮克现在却好像换了一个人,每天唠唠叨叨,不停地数落他,甚至连在床上也是一肚子怨气,所以他越来越不愿碰她的身体了。想到这儿,瓦萨卡感到了一阵良心的责备,仿佛侮辱了自己的
15、妻子。毕竟他们一起忍受了失去第一个孩子的伤痛,后来又生育了一个女儿。最近玛妮克不幸伤了胳膊,肿得很厉害,大概是骨折了,他需要尽快筹到钱给玛妮克拍x光片和治疗 瓦萨卡的心底一阵绝望。现在他就是在到处找工作,对他来说,时间非常紧迫,每一分钟都很重要! 以前不管怎么说他还能干粗活,当搬运工,可现在却得了疝气,粗活干不了了。可要治好疝气也得一大笔钱哪! 又是一阵略带凉意的微风吹了过来,一种像翠菊似的黄色小花随风摇动着小小的脑袋。瓦萨卡想起了自己的童年。那时他们家住在市中心,后来他们的房子被拆掉了,只得到了一点点少得可怜的补偿金。他和父母颠沛流离,几经辗转,最后才在邻近市郊的一个地方落下了脚,生活也随之
16、落到了贫困线之下。 瓦萨卡低低地骂了一句。两腿突然不听使唤地朝学校方向走了过去。是啊,他以前真的很喜欢学习,他可不像那个留级生梅鲁日。梅鲁日当年和他同桌,可现在这个梅鲁日已经是大富翁了 一个穿着绿风衣的女人轻轻地碰了一下瓦萨卡,侧着身子从沿着人行道停着的两辆汽车间穿了过去,急着过马路。瓦萨卡迅速瞥了这个女人一眼:她也来自另一个世界。于是瓦萨卡马上把目光移到了别处。突然他被一阵刺耳的刹车声和令人恐怖的尖叫声吓了一哆嗦。他顺着声音望了过去,那个穿绿风衣的女人一动不动地躺在了一辆大客车的底下。第一个从汽车驾驶室跳出来的是已经吓得半死了的司机,随后乘客们也慌慌张张地从车上走了下来。有一个姑娘第一个跑到
17、了躺在地上的女人跟前。她动作敏捷、手脚麻利地摘下受伤女人耳朵上那对亮闪闪的耳环,迅速放到自己的上衣兜里,然后大声地喊了起来:“快来人啊!快来人啊!” 瓦萨卡把这一切都清清楚楚地看在了眼里,他愤愤地叹息了一声:“这条母狗!偷了人家的耳环,还像没事似的!” 突然,瓦萨卡发现了一个绿色的东西,就放左边,离他只有一二十米远。瓦萨卡仔细地打量了一下,好像是一个女式小包,崭新的,样式非常精巧。这个小包最有可能就是那个受伤的女人的。现在众人正要把那个女人抬起来。瓦萨卡的注意力现在已经不能集中了。他又要留意那个女人,又要留意这个包。这时候救护车开过来了,车上下来几个穿白大褂的救护人员,把受伤的女人放到救护车里
18、拉走了。出事地点只剩下了一片发黑的血迹。 阳光照到了那个小包上,包上的小锁扣和装饰链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小包真漂亮,肯定价格不菲!它就这么神奇地被抛到了瓦萨卡的的眼前,离他只有一二十步远 瓦萨卡心里一阵紧张,他屏住呼吸,朝那个小包的方向走了过去。他刚走了两步,马上又停住了:他心怦怦跳地想等身后响起的脚步声走远。同时,他又忍不住朝那个小包的方向看了一眼,结果他惊恐地发现,一个体态臃肿、手里拿着公文包的中年男人快速地倒着两条腿,像跳舞似的径直朝小包走了过去,一把捡起小包,然后又像什么事也没发生似的脚步朝着一个小花园的方向走去。 瓦萨卡心里一阵慌乱,额头上立刻渗出了汗珠。这简直就是当着他的面把他偷光了
19、! 那个胖男人已经从瓦萨卡的视野中消失了,但他还站在原地发愣,眼睛呆呆地盯着一个地方。 但过了一会儿,瓦萨卡突然又感到了一阵轻松,如释重负。“我鬼迷心窍了,”他嘟囔了一句,“真是鬼迷心窍了” 凉爽的秋风轻拂在他的脸上,他的呼吸也变得自如了。 他信步在街上,孤身一人,漫无目的。只是当他在不知不觉中来到了从前的老同学梅鲁日正在建的那个小独楼的工地上时,他才明白,其实他的双脚一直在朝这个他早就该来的地方走。下列对这篇小说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小说通过瓦萨卡对学校生活的回忆,引出了他与梅鲁日不同的人生遭际的对比,揭示出社会的不公,为作品结尾作了铺垫。B.“这条母狗!偷了人家的耳环,还像
20、没事似的!”这段骂人的话语表明瓦萨卡从小缺乏教养。C小说中有关女式小包的细节,暗示了受伤女人的富有,也凸显了小包对瓦萨卡的心理冲击。D中年男人当着瓦萨卡的面拿走了小包,这种偷窃行为激怒了瓦萨卡,因为在瓦萨卡看来,那个小包本该属于自己。E小说的标题“晚秋”既是写实,又是象征,包含了耐人寻味的丰富意蕴,体现了作者独特的艺术匠心。请指出小说开头划线部分的景物描写的主要作用。(6分)简要概括瓦萨卡发现小包后经历的心理变化过程。(6分)小说的高潮是中年男人捡走了小包,如果这个人物没出现,瓦萨卡会不会将小包据为己有?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8分)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
21、)题。(25分)陈寅恪:为学术的一生柳 青 当年,清华上下都叫他陈寅恪(que音却)先生,然而,在不少字典里并没有这样的读音。有人请教他:“为什么大家都叫你寅恪(que音却),你却不予纠正呢?”陈先生笑着反问道:“有这个必要吗?”他更希望人们了解他的学问及其价值,他的整个生命是和学术连在一起的。他在国难和个人的不幸中,为学问付出了一生。 1925年,清华大学成立“清华国学研究院”。国学院的四大导师中,三位是当时大名鼎鼎的人物,其一是开创用甲骨文研究殷商史的王国维,另有戊戌变法的核心人物梁启超,以及哈佛大学归来的语言学家赵元任。四人中陈寅恪最晚到校,且尚未出名,他一无大部头的著作,二无博士学位。
22、只因梁启超一句“我的著作加在一起,也没有陈先生三百字有价值”,远在德国游学的陈寅恪便接到了国学院导师的聘书,时年36岁。 自复旦公学毕业后,陈寅恪从德国到瑞士,又去法国、美国,最后再回到德国,辗转游学13年。离开故国时,他一心向西学,当他重回故土,带回来的却是东方学。游历西方的岁月里,陈寅恪意识到“中学”必要介入世界学术大潮流,否则将无法和“西学”对话,甚至不能解释自我,他明确主张中国学术“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1937年抗战爆发,陈寅恪短短时间内同时承受了丧父和右眼失明的痛苦。女儿回忆,父亲放弃了右眼视网膜手术,放弃了复明的希望,因为他只想尽快离开沦陷区。 离开北平前,陈
23、寅恪把他的藏书寄往将要去的长沙,后来他未及等到这些藏书,又随清华大学南迁云南。当书到长沙,就悉数被毁于战火。陈寅恪做学问是在书上随读随记,眉批上写满思考、见解和引证,这是他学术研究的基础。藏书被毁,他随身携带的常用书籍,亦在绕道去昆明的路上,大量被盗。他日后的学术研究,将主要依靠记忆了。就在这样几乎没有参考书籍的情况下,陈寅恪完成了两部中古史名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在四川李庄时,傅斯年为照顾陈寅恪,让邓广铭住他楼下,说陈先生若有事跺地板,你就马上跑去。每次邓广铭跑上楼看,陈寅恪都是躺在床上呻吟,说自己的身体快不行了,快坚持不住了,但是他说,“我不写完这两稿,我不死。”1944
24、年12月12日,陈寅恪的唐代三稿中的最后一篇元白诗笺证稿完成了。就在这天早上,他起床后痛苦地发现:他的左眼也看不清了。他在成都的医院做了眼科手术,手术没有成功。半年后二战结束,牛津大学请他赴伦敦治疗眼疾,数月奔波,他的双目还是没能复明。57岁的陈寅恪由人搀扶着重回清华园,他已失去学者治学读书第一需要的双眼。没有人可以了解,失明对于陈寅恪是一种怎样的毁灭,因为倔强的他没有留下任何文字泄漏内心的痛楚。在学生们的记忆里,过去陈寅恪上课讲到深处,会长时间紧闭双眼,但他盲后,永远睁大着眼睛讲课,目光如炬。1953年,病中的陈寅恪收到了学生蒋天枢寄来的长篇弹词再生缘,听后大受震动。尚未病愈的他用口述的方式
25、,撰写论再生缘,由此开始探索明清历史和文化。当陈寅恪沉浸于新的学术领域时,中国科学院拟请他出任历史研究所二所的所长。他拒绝了。对科学院的答复一文中,起首便是:我的思想、我的主张完全见于我所写的王国维纪念碑的碑文中。这篇广为流传的碑文里,陈寅恪表达了这样的思想:读书治学,只有挣脱了世俗概念的桎梏,真理才能得以发扬。他提出 “不要先存马克思主义的见解,再研究学术”,在那个年代是惊世骇俗的。其实他坚持的就是实事求是,他将此视作永恒如日月之光。1961年8月,阔别12年的挚友吴宓来访。午夜时才到达陈宅的吴宓看到,陈寅恪仍端坐着等待他,他在日记里描述:“寅恪兄双目全不能见物,以杖缓步,面容如昔,发白甚少
26、,眉目成八字形”陈寅恪把论再生缘油印本作为礼物送给吴宓,还透露了自己正在撰写的一部宏伟著作的大纲,这就是后来的柳如是别传。书稿完成于1964年,陈寅恪75岁。五年后,1969年10月7日,陈寅恪走完了他79岁的生命历程。弥留之际,他一言不发,只是眼角不断流泪。 陈寅恪没有留下遗嘱。 (本文有删改)(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不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因为陈寅恪做学问是在书上随读随记,眉批上写满思考、见解和引证,这是他学术研究的基础。所以当他的藏书被毁,他随身携带的常用书籍,亦在绕道去昆明的路上,大量被盗时,他日后的学术研究,就只能主要依靠记忆了。B1925年,清华大学国学院的
27、四大导师,都是当时大名鼎鼎的人物,开创用甲骨文研究殷商史的王国维,戊戌变法的核心人物梁启超,以及哈佛大学归来的语言学家赵元任,周游列国的著作等身的陈寅恪。远在德国游学的陈寅恪便接到了国学院导师的聘书,时年36岁。C陈寅恪认为:读书治学,只有挣脱了世俗概念的桎梏,真理才能得以发扬。再加上当时他沉浸于探索明清历史和文化,中国科学院拟请他出任历史研究所二所的所长,他拒绝了。D57岁的陈寅恪重回清华园,已失去治学读书的双眼。我们可以通过陈寅恪先生的作品推断出他的内心中经受着多么大的煎熬,这些在他后期的作品中清晰的表达了出来。E由上文推断出陈寅恪是位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且陈寅恪对学术研究
28、的态度严谨。难怪傅斯年对他进行这样的评价:“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2)请根据本文内容概括传主的精神特点。并举例说明。(6分)(3)作为一篇传记,本文在表现人物上有哪些特点?(6分)(4)请联系当今实际谈谈你对陈寅恪“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这一主张的理解。(8分)第卷(共76分)五、语言文字运用题(16分)1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及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泅(qi)水 浆(jing)手 歇憩(q) 不加思索B.惊讶(y) 踹(chui水 瘦削(xu) 偱私舞敝C.角隅(y) 窸窣(s) 砧 (zhn)板 掉书袋D.褒(bo)贬 袅袅(nio) 皎
29、(jio)洁 敲竹竿13.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的是实干家,而不需要那些大巧若拙的智叟式的人物。B在俄罗斯流光溢彩的古典文学长廊里,有不少卷帙浩繁的文学名著值得我们流连。C百位知名学者十余年来殚精竭虑,通力合作,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终于问世了。D工作缺乏通盘考虑,目无全牛,顾此失彼,这是许多人干不好工作的重要原因。1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以5:4的比分力克阿拉维斯队的英超劲旅利物浦队,终于实现了夺取足协冠军杯、联赛杯和联盟杯“三冠王”的胜利。B由于部分国有企业产权不清晰,管理体系不健全,使企业缺管创新动力和相庆的实力,
30、以致难于适应市场竞争。C选美赛场里,活跃着一群“星探”,他们肩负着为一些知名的服装模特公司从参赛选手中挑选签约模特的任务。D如果中国不能缓解人口增长对土地、森林和水资源等构成的巨大压力,那么,几十年后的生态和环境恶化,将深深危及绝大多数中国人起码的生存条件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15. 在画线处填上恰当的话,使分号前后的内容、句式对应,修辞方法相同。(3分)生活中许多事物,都像硬币一样有着两面性。比如压力,既像沉重的背囊,会拖累我们攀登的步履; , 。再如网络, , ;又像缀满星星的夜空,吸引着我们探寻的眼睛。 16. 以“好文章”为主体,分别从来源和作用两方面扩展成一段话,每段不少于30个字
31、。(4分)来源: 作用: 六、写作(60分)17.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作文。长期从事学生思想教育研究的南京财经大学胡连生教授说,现在少数学生中存在的迷恋网络、虚度光阴、不求上进等现象,从根本上讲,都是责任感缺失的外在表现。一个连对自己和父母都不负责任的学生,怎么会承担对集体、国家和事业的责任?中国青年报上生活在低处,灵魂在高处一文说:“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学生,才会真正把自我实现和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季羡林老人在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一文中说:“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中,我们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任务,而且是绝非可有可无的。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恐怕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读了
32、上述文字,你有何感想?请联系社会实际或你的人生体验,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体裁不限。不能套作,不得抄袭。 10. (1) B、D(B“这条母狗!偷了人家的耳环,还像没事似的!”瓦萨卡是出于维护伤者利益而骂人,恰恰说明他正直,是有教养的表现。D.“这种偷窃行为激怒了瓦萨卡”于文无据。)(2)(1)反衬瓦萨卡心情烦闷,处境凄凉。(2)照应标题 渲染氛围。(每点2分)【解析】景物描写主要有以下几个作用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展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照应标题。(3)要点:心动紧张惊恐慌乱失望轻松(一点1
33、分)(4)(1)不会据为己有。理由:瓦萨卡的性格使然;瓦萨卡善良,即使对妻子不满也会自责;瓦萨卡正直,当看到一个姑娘摘伤者耳环时愤愤不平;瓦萨卡良知尚存,事后认为自己对小包有所企图是“鬼迷心窍”; 瓦萨卡能坚守道德底线,“双脚一直在朝这个他早就该来的地方走”,表明瓦萨卡即使有机会拾到小包也不会据为己有。(2)会据为己有。理由:瓦萨卡的性格及小说中的相关情境使然;瓦萨卡贫病交加,急需钱解燃眉之急;社会不公导致心理失衡;家庭遭遇拆迁而致贫,不会读书的同学成了有钱人;周围没人为瓦萨卡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当中年男人拾走小包之后瓦萨卡认为是“把他偷光了”,表明瓦萨卡在心里已把小包据为己有。11.BD(B
34、当时陈寅恪最晚到校,且尚未出名。原文说:四人中陈寅恪最晚到校,且尚未出名,他一无大部头的著作,二无博士学位。只因梁启超一句“我的著作加在一起,也没有陈先生三百字有价值”。D原文有:57岁的陈寅恪由人搀扶着重回清华园,他已失去学者治学读书第一需要的双眼。没有人可以了解,失明对于陈寅恪是一种怎样的毁灭,因为倔强的他没有留下任何文字泄漏内心的痛楚。在学生们的记忆里,过去陈寅恪上课讲到深处,会长时间紧闭双眼,但他盲后,永远睁大着眼睛讲课,目光如炬。)12.C 13. C(大巧若拙:拙:笨。指真正聪明的人,不显露自己,从表面看,好象笨拙;卷帙浩繁:卷帙:书籍或书籍的篇章。形容书籍很多或一部书的部头很大;
35、殚精竭虑:殚:竭尽;虑:思虑。形容用尽心思;目无全牛:全牛:整个一头牛。眼中没有完整的牛,只有牛的筋骨结构。比喻技术熟练到了得心应手的境地。)14. D(A项动宾配不当;B项无主语;C“为一些知名的服装模特公司”“从参赛选手中”,语序不当。)15.又像坚硬的砧铁,能锤锻出我们锐利的剑锋。既像裹挟着泥沙的水流,会堵塞我们心灵的泉源。16. 来源:好文章必须来自生活,必须有自己的真情实感,与众不同的见解,要写别人没有写或不能写的东西。作用:好文章不仅可以使人得到启发,受到教益,而且能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激起强烈的情感共鸣。附:文言参考译文贾鲁,字友恒,河东高平人。幼年时期,贾鲁就胸怀远大志向
36、,成年以后,表现出超过常人的智谋和韬略。元延祐、至治年间,他两次参加明经乡试被选为贡士。元泰定帝即位初年,贾鲁被授东平路儒学教授;后任命为宪史,担任过行省少掾,被任命为潞城县县尹,又选拔充任丞相东曹掾。后来,得升做户部主事,还没有正式上任,突然有一天觉得心跳,不久就到他父亲的来信,信上的笔迹颤抖收敛,贾鲁立即辞职官赶回家去。等他回到家中,父亲已经瘫病,不久就去世了。 贾鲁在家中服丧守灵后,被起用担任太医院都事。这时恰逢元顺帝下令编修辽、金、宋三朝历史。他又被征召担任宋史局官。此书完成后,贾鲁被选拔出任燕南山东延宣抚使的幕僚官,经考核他政绩最为优秀才,于是又升迁为中叫省检校官。贾鲁上奏折建议说:
37、“官府储运公粮的十八处河仓,近几年损坏肥粮达一百三十万斛。造成这种弊病是由于豪强富裕之家大肆兼并土地,贫苦面姓被近流亡,应该采取先划定田地分界的办法来制止兼并。不过,这件事出有因关系重大,如果不能使处置的办法周到完善,就不能轻率行动。”他的奏折共计好几万字,确切地言中了,时弊的要害。不久贾鲁被任命为监察御史。他首先就建议:御史有密封上呈给皇帝的奏章,应该专门送皇帝本人审处,而不应朝中台臣事先议定可行或不可行。贾鲁被提升、为御史台都事,转任山北廉访副使。不久,他又被召回朝中担任工部郎中,并就有关考工的问题提出了十九条建议。 元顺帝至正四年五月,黄河在白茅堤决口,随后又冲决了金堤。沿河的许多郡县城
38、乡受灾惨重,老百姓房屋都被洪水淹没,壮年人也被近离乡背井四处流亡。元顺帝对此十分忧虑,派遗使臣去察看灾情,又督促朝中大臣商议提出整治黄河的方案,特别指令贾鲁兼任都水临界的职务。贾鲁沿河流经之地巡视,考察地理形势,来回行程几千里,详尽地掌握了整治黄河的关键所在。他绘出黄河形势图上呈给元帝,并同时提出了两种治河方案:一种方案,建议在黄河北岸修筑大堤,制止河水横向泛滥,这样做需要的工夫少;一种方案,建议疏浚河道和堵塞决口同时进行,引导黄河直向东流,使河水回到黄河故道之中,这样做费用将高几倍。正碰到升职为右司郎中,治河方案就此搁置下来。贾鲁任右司郎中时,提到和时局有关的二十一件事,都被准许施行。后来调任为都漕运使,再次向朝廷上奏和漕运有关的二十条建议。朝廷选取了其中的八条建议,还没有完全推行。不久黄河水溃堤,向北泛滥到安山,侵入运河,绵延到济南、河间等地,严重威胁到水陆漕运及盐场,的确妨害了国家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