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康桥学校2012-201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第卷(选择题,共38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计38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我们肯定北魏孝文帝改革,主要是因为改革( ) A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 B得到了汉族地主的支持 C解除了南朝的威胁 D巩固了鲜卑贵族的统治2北魏孝文帝“汉化政策”的采用,反映了( ) A鲜卑与汉族之间的相互影响达到新高度 B鲜卑与汉族地主的合作形成了新统治集团 C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的矛盾逐渐消失 D落后的文明必然被先进的文明取代3、孝文帝改革首先从土地入手推行均田制。以下对均田制的表述正确的是( ) A使官僚地主的利益受到极大的触动 B解决了土地兼并问
2、题 C是加速鲜卑族封建化的根本措施 D农民可纳绢代役4、在我国古代“民族融合”一词最本质的含义是( )A迁移、杂居、互相通婚 B统治者推行汉化政策 C各民族互相学习,补短扬长,共同发展 D各族人民共同进行反压迫斗争5、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哪一条有利于其直接控制黄河流域 A迁都洛阳 B实行汉化政策 C采用汉族统治阶级的封建统治政策 D颁布均田法令6、马丁路德倡导宗教改革根本目的是:A反对在德意志出售赎罪券 B脱离罗马天主教会的管辖C改革天主教的教义和仪式 D建立适合资产阶级需要的教会7、西欧早期的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往往采取反对天主教神学的形式,其根本原因是:A中世纪天主教会是最大的封建主 B天主
3、教会是西欧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C不敢发动人民群众参加反封建斗争 D资本主义发展不够充分的结果8、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实质是:A.新教反对天主教的运动 B一场反对天主教,建立本民族教会的革命运动C.资产阶级反对天主教会建立本阶级教会的运动D.披着宗教外衣的资产阶级反封建统治的政治运动9、加尔文的先定论的实质是:A发展了“因信称义”学说 B秉承了基督教教义C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辩护 D创立新宗教的手段10、福泽谕吉提出“天不生人上之人,也不生人下之人”的观点,反映了他: 接受了西方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观念 反对日本的封建等级制度和伦理道德观念 宜传自由平等 反对对外扩张 A B C D11、“大凡
4、国之强弱,决定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则系于物产之多寡,而物产之多寡又起因于是否鼓励人民之工业”。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日本政府决定: A废藩置县,取消武士特权 B推行“文明开化”政策C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 D大力发展近代工商业 12、明治维新的改革措施中,对社会的持续发展和进步最为关键的是: A废藩置县 B发展近代教育 C实行征兵制 D废除土地买卖法令13、日本在向帝国主义过渡过程中,没有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而是建立了近代天皇制,最主要的原因是: A明治政府的领导者与封建制度联系密切 B资产阶级还没有克服封建专制主义C倒幕中日本人民没有受到民主思想熏陶 D1889年的日本宪法带有浓厚的封建
5、色彩14、明治维新中“文明开化”政策的核心是:A用西方文化改造日本封建文化 B废除身份制度实现形式上的平等C提倡武士道精神, 实现民族振兴 D大力发展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15、世纪60年代,中国和日本社会的相同点有( )都与资本主义国家签订了不平等条约都发生了要求改变社会性质的运动都积极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都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AB CD16、 百日维新措施中,有利于资产阶级参政的是( )A提倡官民上书言事B废除八股取士C撤并政府机构,裁汰冗员D设立农工商总局,鼓励发展17、下列不属于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的是( )A. 形成了一批具备新意识的近代知识分子 B. 革新了中国政治制度C. 激发了人们的爱
6、国思想和民族意识 D. 起到了思想解放,开创时代新风的作用18、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到,同治初年,德国首相俾斯麦对人说:“二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者,询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源,其在此乎?”梁启超这段话的根本意图是 A、比较中日近代化的异同 B、寻找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失败的原因C、批评洋务派的活动 D、证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改革的必要性19、“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反映出世界近代历史的发展趋势有 逐渐实现社会各方面的近代化 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 被压迫民族争取实现民族独立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A、 B、 C、 D、二、非选择题(共
7、4题62分)20、阅读下列材料:(13分) 材料一 天主教会把从事商业贸易和发财致富说成堕落行为,这种轻商思想与当时商品货币关系蓬勃发展的趋势背道而驰。 材料二 许多修道院与公共妓院无甚差别。 伊拉斯谟 材料三 16世纪初,罗马教廷每年从德国榨取的财富多达30万古尔登,这个数目等于1397年德皇所征税额的21倍。 材料四 天主教会宣称,人若要得救,必须以都会为中介(教会)声称只要购买赎罪券,上帝就可以赦免他本人及其亲属的罪。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三,概括德国宗教改革的原因。(6分) (2)针对材料四,马丁路德做了什么事?提出了怎样的主张?(7分)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8、)请回答:(1)据材料一,结合北魏孝文帝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改革措施,阐释改革后的鲜卑族在社会制度、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方面发生的根本性变化。(6分)(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孝文帝在推进民族政策改革方面的重大意义。(4分)(3)对于孝文帝改革,学术界有不同的声音。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是盖世英雄”,也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是毁灭本民族的千古罪人”,你赞同哪种观点?说明理由。(4分)22、阅读下列材料:(19分)材料一 嘉永年间美国人跨海而来,仿佛在我国人民的心头燃起了一把烈火,这把烈火一经燃烧起来便永不熄灭。 (日)福泽谕吉文明论概略材料二 在明治维新期间,我们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一方
9、面日本全面学习西方,从军事、技术、政治体制一直到生活习惯,日本的精英阶层善于学习,全力促进日本的现代化和西化;另一方面明治政府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看起来非常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其改革过程中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因素。刘涛从“万世一系“的宗教神话看日本的崛起材料三 “诸君试看日本国,土地不过我中国两省多,人民亦不过我中国两省多。四十多年以前,亦是一个最小、最穷、最弱之国,自明治维新以后,俨然称为列强。全球上能成为列强者,不过六、七国,而日本俨然是六、七国中之一国。他是用何种方法,始能如此亦只是用开放主义。” 孙中山请回答:(1)、材料一中“美国人跨海而来”指什么事件?
10、(2分)“这把烈火”的含意是什么?(4分)(2)、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方面指出材料二中明治维新采取了哪些“看起来非常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 (4分) 其改革过程中“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因素”又表现在哪里?(3分)(3)材料三中孙中山认为日本成为强国的原因是什么?(2分)对我们今天有何启示?(4分)23、阅读下列材料:(16分)材料一 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出现了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家,他们所提出的维新主张有了明显的资产阶级特征。这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具有了比较明确的国家主权观念。反对外国侵略和维护民族独立,这是鸦片战争以来所有中国进步思想家的共同主
11、张,但见识深浅大不相同。 中国全史材料二 “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竞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材料三 (康有为)不但没有时时提醒光绪帝注意争取太后的支持,反倒时时鼓励光绪帝学习俄国彼得大帝“乾纲独断”,这就远离了当时的政治现实康有为等维新派和光绪,从和平变法开始,却逐步武装政变之路,铤而走险,最后归于失败也就无可避免了改革必然会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这就要求改革者不能没有周全的设计。康有为、光绪对此几乎是
12、全然不顾,因此很多改革措施都遭到强力的反对,反对者并非都是上层的顽固分子,也有中下层官员、士子和民众。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分析戊戌变法出现的历史根源(4分)(2)材料二把戊戌变法视作的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起点的主要依据是什么?(4分)(3)据材料三,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因素有哪些?(8分)参 考 答 案一、选择题(38分)15、ADCCA 610、DDDCC 1115、DBAAB 1619、ABDD二、主观题 (62分) 22、(19分)1、事件:黑船来航(或黑船事件、佩里叩关)(2分)。含意:强烈要求学习西方文明(2分)、反对外来侵略(2分)。2、措施:殖产兴业,政府创办国营工业带动示范民营企业(2分)。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确立天皇至高权威(2分)。表现:天皇至高权威、武士道精神、军国主义思想(3分)。3、实行开放主义(2分)。启示:坚持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与国情相结合、与自主创新相结合(任意2点各2分,共4分,其他言之有理酌情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