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时事热点题.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010825 上传时间:2024-06-04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时事热点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时事热点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时事热点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时事热点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时事热点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时事热点题.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时事热点题.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时事热点题.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时事热点题.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时事热点题.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时事热点题.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时事热点题.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时事热点题.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时事热点题.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时事热点题.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时事热点题.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时事热点题.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时事热点题.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时事热点题.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时事热点题.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时事热点题.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3页
时事热点题.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3页
时事热点题.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时事热点1:调整个人收入调节税 彰显社会公平和正义一、背景材料1、2005 年 8 月 23 日 , 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提交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审议。此次修改将涉及两个内容:一是将个人工资、薪金所得税额的每月减除标准即个税起征点从月收入 800 元提高到 1500 元 , 并且规定各地应统一执行该标准,不允许擅自浮动;二是要求高收入者自行申报纳税。2、2005年9月27日,个人所得税工薪所得减除费用标准听证会在北京举行。来自于群众中的20名公众听证陈述人,与个税法修正案草案起草部门、财税部门的8名代表一起,就听证事项阐述了各自的观点、理由和论据。有18名出听证会的旁听人提交了书面

2、意见。此次听证会是立法法规听证制度以来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过程的第一次立法听证会。3、2005 年 10 月 27 日 , 全国人大及常委会就9月27日举行的立法听证会中28名陈述人和18名出席听证会的旁听人的意见,再次审议通过了将个税起征点由1500元上调到1600元的决定。此决定于2006年1月1日起实施。进一步反映我国的立法要从中国实际出发,以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为依据,坚持以人为本的立法理念。二、教材基础知识复习1、税收的基本特征有: 、 和 。2、在我国,税收的主要作用有: 。3、纳税人是指 。在我国纳税人的地位是由 规定的。4、个人所得税就是对 征收的税。它的征税对象是 。生活中常见

3、的个人所得税有 。在我国不需要交纳个税的收入有 等。个人所得税的特点是 ,它采用的税率被称为 税率。征收个税的主要作用是 。三、知识拓展1、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是 ;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 。上调个税起征点的重要意义在于 。2、国家提高个税起征点 , 并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体现了国家运用 手段对经济发展进行的宏观调控。3、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立法程序上调了个税的起征点,并且规定“各地应统一执行该标准,不允许擅自浮动”体现了税收 的特征。4、“国家提高个税起征点,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公平,保持社会稳定”体现了我国税收 的作用。“国家也通过具体的征收征管,加强对高收入者

4、的税收征管,堵塞税收征管的漏洞,实现对经济的监督”体现了我国税收 的作用。5、提高个税起征点能减轻中低收入者的税收负担,体现了我国的国家性质是 。6、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制度。全国人大常委会是我国 的常设机关。“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体现了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了 权。7、从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上来讲,“对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的听证和审议”体现了 原则;“提高个税起征点能减轻中低工薪收入者的税收负担”体现了 原则;“立法机关按照立法程序修改个人所得税法”体现了 原则。8、2005年9月27日,个人所得税工薪所得减除费用标准听证会在北京举行。此次听证会

5、是立法法规听证制度以来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过程的第一次立法听证会。召开“立法听证会”的重要意义在于 。9、相关哲学道理:(1)“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变化,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也应是适时调整”(2)“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政策经过适时调整,能减轻工薪阶层的个人所得税负担,适当调节部分高收入人群的收入,以促进社会公平和稳定”(3)“提高个税起征点,有利于合理分配社会财富,调节分配差距,促进社会的公平和正义,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4)“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举行立法听证会并结合立法听证会中陈述人和旁听人的意见,通过了将个税起征点由1500元上调到1600元的决定,反映了我国的立法

6、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以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为依据,反映人民意志,树立以人为本的立法理念”四、专项训练1、就个税起征点调整举行听证会,听取公众和有关方面的意见。从哲学上看,这表明:A、向他人学习是形成认识的重要来源 B、接受间接经验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C、实践和学习相互作用、密不可分 D、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2、从个税修正案第一次审议时规定的起征点1500元,到举行立法听证会,再到草案第二次审议时调整为1600元,民众的建议被立法机关采纳并写入宪法。立法广泛听取民意体现了: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真实性、广泛性 党和政府相信和依靠群众,为人民群众利益而奋斗 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

7、是认识的源泉A、 B、 C、 D、在这次立法听证会上,东、中、西部的代表,各行业的代表,对草案定的1500元的扣除标准,有多种看法。有的认为,800元的扣除标准不用改;有的认为,应提高到2000元;有的甚至认为,应提高到3000元;有的认为,全国的扣除标准不应该“一刀切”,等等。据此回答34题:3、很多代表对草案定的1500元的扣除标准,有多种看法,意见不一。这说明了:人们对事物的正确看法不可能是一样的人们的利益立足点不同,对同一事物的反映是有差别的正确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人们的世界观、思维方法不同,对同一事物的反映是有差别的A、 B、 C、 D、4、根据上题,要想获得正确认识,必须:由于主

8、客观条件的制约,人们的意识未必都是正确的立足于全国发展的大局去认识事物端正立场,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来观察事物坚持科学的世界观、思维方法的指导A、 B、 C、 D、图表一:我国城镇居民的工资收入和消费支出状况1993年2002年2004年2004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比1993年提高了67,居民消费支出超过了原来个人所得税法规定的每个月800元的费用扣除标准月工资收入在800元以上占在职总人数的比重1%52%60%图表二:我国基尼系数变化状况年分199420002004基尼系数037045046注:基尼系数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按照国际惯例,通常把0.

9、4作为收入分配贫富差距的“警戒线”,基尼系数在0.2以下,表示居民之间收入分配“高度平均”,在0.30.4为“差距偏大”,0.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图表三:我国全国及某些城市的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全国北京广州深圳800元1200元1600元1700元材料一:2005年9月27日,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和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在北京举行立法听证会,就个人所得税工资、薪金所得费用扣除标准问题进一步广泛听取包括广大工薪收入者在内的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这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历史上举行的第一次立法听证会。材料二:2005年10月27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

10、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将个人所得税工薪费用扣除标准调整为1600元。修改后的个人所得税法自2006年1月1日起施行。做这样的修改,一是合理估计城镇居民实际生活支出水平,兼顾了东西部地区的差别,有利于减轻中低工薪收入者的税收负担,并有适当的前瞻性。二是使中低收入者受益。工薪阶层纳税人占总人数的比例由改革前的60%降至26%左右,纳税人数减少一半左右。(此次扣除标准调整后,收入越低,减负越多;收入超高,减负越少)。三是统筹兼顾财政承受能力。据测算,将扣除标准定为1600元/月,将使这方面的财政收入280减少多亿元左右。阅读以上材料,运用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5、根据材料,图表一、二、三各说明了什么

11、?综合三个因素,你得出什么样的结论?这样做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6、结合材料一、二分析,我国进行个税改革,将个人所得税工薪费用扣除标准调整为1600元,所蕴含的哲学道理主要有哪些?时事热点2:坚持科学发展观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一、考题预测分析 科学发展观应该是2006年政治高考最重要的时政背景,解决经济、社会和人的一切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所以,全面理解和领会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精神有助于我们从宏观上把握今年文综复习备考的脉络,做好2006年的高考政治试题,提高得分率。二、考点热点结合点的梳理1.什么是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在

12、深刻总结我国长期以来经济建设中的经验教训,吸收人类现代文明进步新成果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在于发展。(为什么?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缓解就业压力和处理好各种社会矛盾,没有经济持续较快的发展是做不到的;同时,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注重资源的节约和环境保护。如果忽视增长质量和效益,不惜浪费资源和破坏环境,片面追求一时的高速度,盲目扩大固定资产规模,这种经济发展是不能持续的,势必会造成大的起落。)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

13、发展。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是:一是全面发展;二是协调发展;三是可持续发展。所谓全面发展,就是要着眼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所谓协调,就是各方面发展要相互衔接、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所谓可持续,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满足当代人的基本需求,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为子孙后代着想。2.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一直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国家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城乡之间、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之间、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不协调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成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制约因素;随着经济全球化和

14、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密切,我们必须协调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关系。 3.为什么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有什么重要意义? (1)原因: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妥善应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关键时期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和挑战的正确选择,也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迫切需要。 (2)意义: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崭新的思维理念。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在认识上的重要升华,也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次飞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只有以科学发展观

15、为指导,辩证地认识和处理与发展相联系的各方面重大关系,发展才能有新思路,改革才能有新突破,开放才能有新局面,才能紧紧抓住和充分用好战略机遇期,解决前进道路上面临的矛盾和问题,顺利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整个现代化事业,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增强国防实力,维护国家安全,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中立于不败之地。否则,现代化建设就难以顺利推进,甚至会走弯路。 4.怎样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什么?) (1)五个统筹,即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

16、发展。 (2)关键在于狠抓落实,要努力实现五大转变: A、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有的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视为以速度为中心;有的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追求产值;有的借统筹之名搞新的形式主义,打着统筹城乡和城乡一体化的幌子,动辄提出搞什么国际一流、超一流,歪曲和背离科学发展观的真正内涵;有的热衷于贴标签、炒概念,以口号代替对五个统筹的具体贯彻落实。 B、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以科技进步为支撑,以提高质量效益为中心,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目标,加大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力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全社会提倡绿色生产方式和文明消费,形成有利于低投入、高产

17、出、少排污、可循环的政策环境和发展机制,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全面建设节约型社会。 C、进一步转变经济体制。一是要深化财税、金融和投资体制等改革,从体制上解决产业结构趋同、增长方式粗放、低水平扩张的问题。二是要消除城乡分割的体制性障碍,引导生产要素在城乡间合理配置,加快城镇化进程,逐步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三是要深化社会领域的改革,推进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等体制改革,切实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四是要推进劳动就业和社会分配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制,为解决收入差距问题创造条件。 D、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对干部工作实绩的考核评价,不应仅仅考察GDP的增长,还要

18、同时考核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等其他指标,引导各级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E、进一步转变各级干部的工作作风。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坚决克服主观主义、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注意在实践中形成新思路,在群众中寻求新办法。要着力解决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 三、重要考点提示:1经济常识的相关理论知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科学发展观就是要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市场调节与国家宏观调控,“五个统筹”的落实需要国家用市场调节和国家宏观调控相结合的手段;搞活国有经济,

19、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有机的统一起来,走新型工业化发展之路;调整经济结构,处理好一、二、三产业的关系,使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处理好财政与国民经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保持国家财政收入适度增长,为国家行使更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手段奠定物质基础;国家运用税收政策搞好对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调节作用,从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加大金融改革,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改组、改造,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为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提供金融支持与保证;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推进商业保险,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提供“安全网”、“稳定器”;增加人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全面建设小康

20、社会,;积极开展对外贸易,把“引进来”与“走出去”结合起来,利用好国外资金、技术、人才、市场、资源等生产要素加速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2哲学常识的相关理论知识: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国情的正确反映,是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能够指导我国现代化建设;联系的观点,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注重经济发展质量和社会全面进步;发展的观点,坚持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那种片面追求经济发展速度,是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主要矛盾原理,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仍然在于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了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

21、为中心不动摇,经济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如果借口坚持科学发展观,而不重视经济的发展,也是错误的;内因和外因辨证关系原理,科学发展观要求立足国内协调发展,同时也要充分利用国际有利因素加速我国全面进步;量变和质变辨证关系原理,只要我国长坚持科学的发展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就会达到一个又一个新的里程碑;科学的价值观是要符合人类发展规律的,科学的发展观就是一种科学的价值观,对我国全面发展能够带来积极的促进作用;实践和认识的辨证关系原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目的,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发展;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

22、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指针;改造主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辨证关系原理,科学的发展观是改造客观世界的结果,学习、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就是改造主观世界,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改造自然,推进我国社会的全面进步。3政治常识的相关理论知识: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其目的就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国家性质决定国家职能,国家职能反映国家性质,国家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必将通过国家职能来实现科学的发展观;我国国家机构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国家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最终受益的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工人阶级的

23、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其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提出科学的发展观,主要体现了党对国家的政治领导和思想领导,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表现;国际竞争的实质是综合国力的较量,科学的发展观,就是要指引我国走出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发展道路。 四、考查角度提示可能是选择题,也可能是非选择题;可能是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和用哲学知识分析,也可能是通过对材料的分析说明怎样落实科学发展观。下面通过几组试题进行示例: 例1材料一:入世后,我国传统行业面临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某市率先发展纺织行业,投资建起了纺织制版中心,引进国际上先进的电脑模拟仿真系统用于新产品开发,新产品上市从过去需要20多

24、天缩短为3天,降低了成本,提高了产品竞争力;在高污染的造纸、钢铁、化工等行业引进先进的治污设备,治理污染的技术和能力大大提高。同时,对传统行业的改造促进了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材料二:十六大报告全面分析了我国的国情,在总结发达国家传统工业化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基础上,提出:新型工业化的道路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路子。 回答下列问题: 1.辨析:发展是硬道理,因此我们应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 2.结合材料,运用经济常识知识,谈谈该市是如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

25、 3.从哲学角度看,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如何体现发展的观点的? 4.从哲学角度看,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提出体现了认识论的什么道理? 答案 1 (1)发展是硬道理,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这是我国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当今我国所面临的国内形势和国际潮流作出的必然选择。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解决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强综合国力,必须保持较快的经济发展速度。 (2) 经济发展要保持一定的速度,更要在经济结构调整,依靠科技进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前提下,实现可持续发展,把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益统一起来。 (3)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必须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展

26、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经济和社会全面进步。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 (4)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做到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进步。 2、 第一,该市运用高科技技术改造传统行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形成信息化与工业化相结合的模式。 第二,该市引进先进技术,积极进行技术创新,不断开发新产品,提高了经济效益。 第三,该市对高污染行业的改造,减少了污染,坚持了可持续发展战略。 3.新型工业化道路体现了发展的实质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或答要有创新精神),同时体现了在联系中把握发展的观点。走科技含

27、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工业化道路,体现了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4.我国没有走发达国家以往走过的传统工业化老路,而是创造性地提出新型工业化道路,这体现了认识是一个不断扩展、深化和向前推移的过程。 我国是在总结了发达国家传统工业化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新型工业道路,这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动力(或实践决定认识的道理)。 例2胡锦涛反复强调: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有求真务实精神,求真务实,就是要引导全党同志不断求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之真,务坚持长期艰苦奋斗之实;求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之真,务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之

28、实;求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之真,务发展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之实;求共产党执政规律之真,务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之实。回答下列问题。 1求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之真,就是要( B ) A把理想变成现实 B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C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D承认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2日前,中共某市委通过的关于完善县区年度综合考核工作的意见中规定:自2004年开始,取消沿用多年片面追求GDP指标的做法,对于部考核的重点将主要放到群众生活质量的改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方面上来。这一做法( A ) A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结果 B表明GDP的统计

29、方法已经过时 C说明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 D体现国家机构的对人民负责原则 3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中央有关部门制定了党政干部政绩考核办法,提出了从经济、社会、精神文明以及党的建设等方面对干部进行考核的标准。但由于认识的偏差,在社会上流行着把发展简单地等同于经济增长,进而又将经济增长等同于GDP的政绩观。从哲学上看,产生这种偏差的原因是( C ) A没有看到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没有看到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C没有一分为二地看问题 D没能坚持用实践第一的观点看问题 4党和政府为什么要提出并非常重视落实科学发展观? 答:(1)党的性质、宗旨、领导地位、 (2)政府的性质、职能、实践三个代表。 (3

30、)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意义。(见前文的梳理) 解题提示做本题这类试题,要会抓住题眼,即党、政府、科学发展观,以这三个题眼为思维出发点,根据材料的需要准确迁移出党和政府的有关知识,分析时共同指向科学发展观,这样就能得到一个比较完整的答案。时事热点3: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改革开放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资源消费量急剧增加,环境压力越来越大。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是我国今后经济社会发展应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

31、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各领域各环节,通过采取技术和管理等综合措施,厉行节约,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社会发展模式。 一、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选择 本世纪头年是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我们也面临着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和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 资源约束矛盾日益突出。从资源禀赋看,我国是总量上的大国,人均上的贫国。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人均耕地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石油、天然气

32、人均占有储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和,铁矿石、铜和铝土矿储量分别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和,种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资源禀赋与人口不断增长之间的矛盾将长期存在。目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阶段。国际经验表明,这是一个资源消耗强度加大的阶段,更加剧了资源短缺的矛盾。近两年我国承接发达国家产业转移,又加大了国内资源的供给压力。 环境形势更加严峻。当前,我国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水环境每况愈下,大气环境不容乐观,固体废物污染日益突出,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低,二次污染严重。农村畜禽粪便、水产养殖污染,农药、化肥的不合理使用,使农村环境问题日益严

33、重,直接威胁到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严重,森林生态系统质量下降,生物多样性锐减,生态安全受到严重影响。 提高国际竞争力面临更大压力。随着我国加入过渡期的结束,竞争将更加激烈。目前,我国在出口产品结构中,初级产品和原材料仍占较高比例,处于国际贸易分工的下端。资源消耗高、浪费大、利用率低是产品成本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已经成为影响我国企业和产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也制约着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关税壁垒作用日渐削弱,但包括产品能效和环境标准、标识、废弃物回收、包装等“绿色壁垒”在内的非关税壁垒日益凸显,对我国发展对外贸易特别是扩大出口产生了日益严重的影响。

34、实践证明,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增长方式已经走到了尽头,不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资源难以为继,环境难以承受。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从根本上缓解资源约束矛盾,减轻环境压力,增强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选择。 二、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实行经济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的根本转变 改革开放多年来,特别是中央提出加快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以来,我国在推动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总结、探索发展循环经济模式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在党中央提出的“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

35、位”方针的指导下,节能降耗取得明显成效,实现了能源增长翻一番支撑国民经济翻两番的目标。在优惠政策的扶持和引导下,我国资源综合利用规模不断扩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近年来,在借鉴国外发展循环经济成功经验和总结国内开展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取得成效的基础上,有关部门和地区开展了循环经济示范试点,探索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不同模式,为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积累了经验。 当前我国在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方面还存在一些实际困难和障碍。一是节约优先的方针未能很好落实,节约优先没有很好体现到发展规划、城市建设和各项工作中去;二是法律法规不

36、健全,标准不完善,可操作性差;三是尚未建立促进资源节约的长效机制,资源性产品价格不合理,支持和鼓励节约降耗的财税体制不完善,融资渠道不畅,国有企业改革和政府管理体制改革不彻底,难以形成促进节约的有效激励;四是缺乏技术支撑,开发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共性和关键技术的能力不强,生产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还不能适应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率的需要;五是全民节约意识不强,发展思路不对头、消费心理扭曲、消费方式不合理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成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最大障碍。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

37、转变,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调整经济结构为主线,以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动力,强化节约意识,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策措施,建立长效机制,以资源的高效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为此,要着力构建节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节约型的产业结构、节约型的城镇化模式、节约型的农业生产体系、节约型的消费方式,树立节约型的思想观念。 构建节约型的增长方式。在需求结构上,要实现由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增长向消费和投资双轮驱动、内需和外需共同拉动转变;在产业结构上,要由主要依靠工业带动经济增长向工业、服务业和农业共同带动经济增长转变;在生产要素投入上,要由主要依靠资金和自然资源支撑增长向更多地依靠人力

38、资本和技术进步支撑转变;在资源利用方式上,要实现由“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式直线过程向“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转变,使经济增长建立在经济结构优化、科技含量提高、国民素质增强、质量效益提高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方式。当前要全面推进能源、原材料、水、土地等资源节约。 构建节约型的产业结构。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高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要加快发展并做大做强信息产业,加速信息化进程;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现传统产业升级;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提高核心竞争力;加快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

39、设备;推进企业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规模效益;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提高优质能源的比重。开发区建设要充分考虑节约用地,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根据资源条件和环境容量确定不同区域的发展方向、功能定位,促进区域产业合理布局。加强重点行业能源、水、原材料消耗的管理,严格执行设计规范;加强节能、节水技术改造,加强废渣、废水、废气综合利用管理,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 构建节约型的城镇化模式。城镇化发展必须充分考虑自然资源条件和环境承载能力,合理利用土地、水、能源等重要资源。严格控制建设用地,积极保护耕地,提高单位住宅面积密度,改进建筑结构,增加可使用空间,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合理配置居住区绿化用地,土地使用功

40、能适当混合。合理规划城市交通运输体系,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建立城市立体交通系统。大力发展节能建筑,推广应用新型建筑材料,推进建筑废物综合利用;新建建筑实行装修一次到位,禁止二次装修。发展城市集中供热,有条件的要发展分布式供热;城市规划要充分考虑水资源开采与补给的平衡以及供水与排水系统对节水的有效性;住宅小区建设要配套雨水、生活废水收集与处理回用设施,加快再生水利用,推行分质供水。建立规范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因地制宜实施垃圾资源化利用。 构建节约型的农业生产体系。大力发展集约化农业和生态农业,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和产品结构,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和精准化水平,节约使用土、肥、水、电、种、药等投入要素。继续

41、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和节能型农业机械,提高资源能源的产出效率;推广使用高效安全生物农药,从源头上消除餐桌污染;推广农产品深加工技术,提高利用效率和附加值;积极推进秸秆、牲畜粪便等农业废物综合利用,搞好垃圾、污水处理,改善农村生存环境;大力发展沼气工程并使之成为农村的补充和替代能源。 构建节约型的消费方式。倡导绿色消费,引导合理消费,反对盲目消费、过度消费和奢侈消费。住房、汽车等新的消费热点在拉动消费结构升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要鼓励购买低油耗、低排量的节能环保型汽车和节能省地型住宅。鼓励消费者购买节能、节水产品和再生利用产品。禁止过度包装,尽可能不使用一次性产品。 三、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

42、环境友好型社会,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将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长期坚持和实施节约优先的方针。必须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节约资源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大意义,明确将“节约资源”与“控制人口、保护环境”并列为基本国策,将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重要任务之一,把节约资源作为编制各类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和城市发展规划的重要指导原则,把节约能源和资源作为结构调整的重要目标和深化税收、财政、投资、金融等改革的重要内容。 加快法制建设,加强执法监督。要抓紧制定和修订促进资源有效利用的法律法规,解决无法可依和法律不完善的问题。加快循环经济促进法的立法进程,健全节水、资源

43、综合利用、建筑节能、节约石油以及包装物回收利用等方面的法律和法规,抓紧修订节约能源法。建立执法责任制,保证现有法规的有效贯彻实施。要加快国家标准制度体系的建设,制定和完善各类产业标准、行业标准和产品标准,依法建立严格的监管制度,加大执法监督检查的力度。对重要矿产资源开发,实行严格的开发准入条件;对高消耗、高污染行业的新建项目,要从能源、水资源消耗以及土地、环保方面实行更为严格的产业准入标准。加快制定工业耗能设备、机动车、家用电器、照明器具等强制性、超前性的能效标准,修订和完善主要耗能行业节能的设计规范,提高建筑的节能标准。完善重点用水行业取水的定额标准。建立和完善高耗能的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的

44、强制淘汰制度,重点耗能产品的市场准入制度,新建建筑的准入制度,生产者的责任延伸制度等。 完善促进资源节约的政策体系。加快完善自然资源的价格形成机制,逐步理顺资源性产品与最终产品的比价关系。积极调整水、热、电、天然气等的价格政策,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节约使用、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充分运用价格机制调控土地,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制定支持循环经济发展和节约型社会建设的财税和收费政策。加快研究制定鼓励使用节能节水减免税产品的优惠政策和鼓励发展节能车型与加快淘汰高油耗车辆的财政税收政策;继续完善资源综合利用的税收优惠政策;调整完善资源性产品进出口的税收政策。公共财政要加大对政府资源节约管理和政府机构节能改

45、造的支持力度。研究建立再生资源回收处理收费制度。完善矿产资源补偿费制度。建立和完善企业生态恢复、破坏修复责任制度。对一些节约资源、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工程项目和技术开发、产业化示范项目,政府给予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等支持,发挥政府投资对社会投资的引导作用。 加快技术创新,突破技术瓶颈。组织开发有重大推广意义的共性和关键技术,包括减量技术、替代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系统优化技术、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零”排放技术以及降低再利用成本的技术等,努力突破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瓶颈。坚持引进技术与消化、吸收、创新相结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同时加强工程应用科技的开发,将其纳入科技中长期

46、发展规划和产业化发展规划。 促进机制创新,发挥市场的引导作用。建立信息发布制度,利用现代信息传播技术,及时发布国内外各类资源节约信息,引导企业挖潜改造。实施能效标识管理,引导用户和消费者购买节能型产品,促进企业加快高效节能产品的研发。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为企业实施节能改造提供诊断、设计、融资、改造、运行、管理一条龙服务。同时,建立节能投资担保机制,为合同能源管理提供担保,促进节能技术服务体系的发展。推行节能自愿协议,即耗能用户或行业协会与政府签订节能自愿协议。 此外,还要广泛开展国情教育,增强全社会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和中小学生的资源忧患意识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时事热点4:构建和谐世界

47、 促进共同发展【背景材料】2005年9月15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六十周年首脑会议第二次全会上发表题为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重要讲话。他强调,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重要历史时期,只有世界所有国家紧密团结起来,才能真正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10月15日,在20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开幕式上,胡锦涛再次呼吁,让我们顺应人民的愿望和时代的潮流,共同推动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共同促进世界经济平衡有序发展,共同努力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知识串讲】一、战争和谐世界的绊脚石战争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历史现象,是人类社会集团之间为了一定的政治、经济目的而进行

48、的武装斗争。古往今来,人类社会发生了无以数计的战争。国际间战争是国际社会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有关各国争夺和维护各自国家利益的举动。战争的性质是由战争主要一方的主要目的决定的,一般分为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正义战争能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非正义战争阻碍社会进步。战争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给人民的生活和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进入世纪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战争手段不断丰富,战争对人类造成的破坏愈加巨大。战争是影响世界和谐发展的最大障碍。二、和平和谐世界的前提和基础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战争不是主流,和平交往、友好往来、互相学习,才是国际关系的主流。如中国古代明朝中期以前实行的都是对外友好交往

49、的政策,甚至是开放式的对外政策,不以掠夺为目的。这使中国古代灿烂的文明传到周边地区,形成中华文化圈;传到世界各地,极大地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程。中国也从对外交往中获得了巨大的好处,促进了中国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丰富了中国各族人民的生活。新中国建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50年代,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对构建平等和谐的国际关系,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当代,中国坚持走和平崛起之路,在国际舞台上成为举足轻重的力量,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三、国际会议和国际组织和谐世界的调节器国际会议的召开,国际组织的建立和运行,是调解国与

50、国之间关系的必要手段,也是缓和国际矛盾、促进世界和谐发展的平衡器。1国际会议,如大国之间调整关系的国际会议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等;二战期间的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协调了对法西斯国家的军事行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呼吁建立新的“全球伙伴关系”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实现人类之间的和平共处。召开国际会议解决有关的国际问题是化解国际争端、避免无谓战争的有效途径之一。大国往往对会议有着直接或间接的操纵作用,会议的成功与否、合理与否深受大国的影响。2国际组织,如世界性的国际组织国际联盟、联合国;专门性的国际组织世界贸易组织、石油输出国组织、亚太经合组织、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重要的

51、国际同盟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轴心国同盟与反法西斯同盟、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与华沙条约组织。 国际组织和同盟的建立对于协调内部各国的行动、强调合作,促进各国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时甚至会影响整个世界局势的变化。四、发展和谐世界的目标国际社会不和谐的最根本原因是发展不平衡、发展不迅速、发展不和谐。因此要实现和谐世界,必须解决发展的问题。1经济危机:工业革命以来,资本主义国家频频发生经济危机。如1825年的英国经济危机揭开了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序幕;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空前规模的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危机期间,社会矛盾激化,统治阶级千方百计转嫁危机,甚至不

52、惜发动战争对外转嫁危机。2南北问题南北问题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核心问题,它根源于殖民主义,是当今世界动荡不安的重要原因。南北问题的实质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没有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就不能实现世界的真正和平;没有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也没有世界的共同繁荣与进步。3不合理的国际旧秩序国际经济旧秩序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继续推行新殖民主义的结果的,实质是维护垄断资本的国际剥削;国际政治旧秩序的实质是维护强国对弱国的国际压迫。不合理的国际旧秩序以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剥削掠夺为基本特征4国际合作应对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1)建立国际新秩序当代国际旧秩序具有明显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色彩,具有极大的不合理性,是形成国际

53、社会矛盾、社会冲突、社会危机的重要原因。建设和谐世界,就必须改革不合理的国际旧秩序,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2)解决非传统安全威胁问题非传统安全威胁是指除霸权主义、局部战争等传统安全威胁以外的其他对主权国家及人类生存与发展构成威胁的因素,主要包括恐怖主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生态环境恶化、贫困化、人口爆炸、资源匮乏、有组织犯罪、贩毒走私、严重传染性疾病、非法移民等方面。非传统安全威胁对世界和平与稳定提出了新的严重挑战,只有国际社会通力合作,共同探求有效的应对之策,才能为世界各国人民营造一个稳定和谐的家园。【典题例析】1.(05

54、上海卷17题) After World War II the United Nationts Was organized。这个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推动国际社会公正发展的国际组织是 A欧洲联盟 B联合国 C国际联盟 D世贸组织 答案B。 解析应从英文中获取二战后这一时间信息,结合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这一联合国的宗旨作出判断。2(05上海卷19题)新航路的开辟,以西方为主导的世界体系,既促进着全球联系,又造成了“全球分裂”。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20世纪60年代发展中国家: A召开亚非万隆会议 B成立七十七国集团 C组建华沙条约组织 D开展不结盟运动 答案B。 解析七十七国集团是发展中

55、国家最大的国际经济组织,其目的是为了改变旧的国际经济关系,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不结盟运动是发展中国家最大的国际政治组织。3 (04年天津卷24题)1992年4月8日,华盛顿邮报刊登的文章中写道:“美国及其盟国正进入一个永久关系紧张的时代。”这种“关系紧张”是指 A.欧洲一体化进程 B.美欧日三极矛盾突出 C.由意识形态对立转移到经济实力抗衡 D.第三世界团结一致反对霸权 答案B。 解析由题干中“盟国”这一信息即可排除C、D两项,A不符合材料。西欧、日本崛起后同美国展开竞争,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美、欧、日三足鼎立的局面。【跟踪训练】1.二战后的德国能正视历史,积极反省,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同。而日

56、本企图掩盖侵略历史,伤害了亚洲国家和人民的感情。从哲学上看,这启示我们要 A透过现象看本质 B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C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D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2.20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开始谋求政治大国地位;近年来,日本右翼势力不断美化侵略,修改教科书。这一切引起了曾被日本侵略过的东亚和东南亚各国的强烈反对。这表明 A国家性质决定外交政策 B国家利益的相悖是引起冲突的根源 C国家力量决定国际关系 D国家有保卫自己生存和独立的权利3.建设和谐世界离不开联合国。联合国的成立是人类历史上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年来,联合国在下列哪些方面发挥过重要作用 维护世界和平 消除国家间矛盾 促进人类文明

57、 推动共同发展A B C D4.在全人类积极谋求共同发展的今天,美国大力推行霸权主义,企图建立单极世界。这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主要是因为 A欧、美矛盾日益尖锐 B世界经济区域化日益明显 C世界经济呈现多极化格局 D社会主义运动探索出了新的道路 5.建设和谐世界,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和谐发展。对可持续发展含义理解正确的是: A不浪费自然资源,使之可以维持经济不间断发展 B注重经济发展的质和量,保持继续进行社会再生产 C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D使人类活动对环境不要构成影响,以免将来它对人类发展构成危害6.当前,建设和谐世界还有许多阻力,人类

58、社会面临着许多共同问题,主要是 恐怖主义 环境恶化 国际性毒品贩卖走私 艾滋病不断蔓延 A B C D 7.联合国自成立以来,在防止大规模战争冲突 方面虽然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在解决一些重大危机时,往往不被重视,起不到应有的维护世界和平的作用。其原因是 A.在联合国中,广大第三世界国家毫无发言权 B.一些大国为谋取霸权,推行强权政治,无视有关国际公约 C.联合国成立以来,美国完全操纵了联合国 D.两极格局结束后,缺少超级大国与美国抗衡8.核问题是影响国际和平与安全、及世界和谐发展的最关键、最复杂的因素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996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全面禁止核武器试验条约,

59、包括中、美、英、法、俄等在内的149个国家先后在条约上签字。该条约的签署对在全球范围内促进核裁军,防止核扩散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美国国会拒绝批准全面禁止核武器试验条约,并宣布将其核战略的重点由进行核战争转为阻止核战争。其实质是要阻止其他国家发展核武器。 改编自中学历史教材 材料三 正当伊朗、朝鲜核问题沸沸扬扬之际,英国独立报7月31日报道说,日本目前已经储存45公斤钚,正在着手建立世界最大钚浓缩工厂之一。日本民主党副代表小泽一郎2002年年初说:“我们的核电站拥有足够的钚,因此我们生产3000至4000枚核弹头属于可能。”同年5月,时任日本内阁官房长官福田康夫声言,日本“和平宪法”并不禁止发

60、展核武器。 引自2005年8月新华社消息 材料四 在日本广岛和长崎遭受原子弹袭击60周年前夕,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呼吁不要让日本广岛和长崎的悲剧再次重演。他指出,核武器及核材料的扩散是人类在安全领域面临的最紧迫问题。恐怖分子一旦拥有核武器,将给世界带来重大灾难。 摘自联合国网2005年8月4日新闻请回答:(1)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所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及相关知识指出美国对待核武器问题的立场。(3)当今世界,核危险日益严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参考答案1.D 2.B 3.A 4.C 5.C 6.D 7.B 8. (1)几本摧毁了广岛,并致使数十万人死亡;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败亡;大大提高了美国的

61、军事威慑力量,成为战后美国称霸世界的资本之一。 (2)美国在核武器问题上实行双重标准和强权外交。 (3)美国拒绝批准全面禁止核武器试验条约;部分国家极力发展核武器;美国等国家在核武器问题上实行双重标准。时事热点2:坚持科学发展观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一、考题预测分析 科学发展观应该是2006年政治高考最重要的时政背景,解决经济、社会和人的一切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所以,全面理解和领会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精神有助于我们从宏观上把握今年文综复习备考的脉络,做好2006年的高考政治试题,提高得分率。二、考点热点结合点的梳理1.什么是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的世界观和方法

62、论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在深刻总结我国长期以来经济建设中的经验教训,吸收人类现代文明进步新成果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在于发展。(为什么?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缓解就业压力和处理好各种社会矛盾,没有经济持续较快的发展是做不到的;同时,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注重资源的节约和环境保护。如果忽视增长质量和效益,不惜浪费资源和破坏环境,片面追求一时的高速度,盲目扩大固定资产规模,这种经济发展是不能持续的,势必会造成大的起落。)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63、,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是:一是全面发展;二是协调发展;三是可持续发展。所谓全面发展,就是要着眼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所谓协调,就是各方面发展要相互衔接、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所谓可持续,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满足当代人的基本需求,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为子孙后代着想。2.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一直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国家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城乡之间、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之间、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不协调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成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制

64、约因素;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密切,我们必须协调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关系。 3.为什么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有什么重要意义? (1)原因: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妥善应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关键时期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和挑战的正确选择,也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迫切需要。 (2)意义: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崭新的思维理念。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在认识上的重要升华,也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次飞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

65、史意义。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辩证地认识和处理与发展相联系的各方面重大关系,发展才能有新思路,改革才能有新突破,开放才能有新局面,才能紧紧抓住和充分用好战略机遇期,解决前进道路上面临的矛盾和问题,顺利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整个现代化事业,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增强国防实力,维护国家安全,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中立于不败之地。否则,现代化建设就难以顺利推进,甚至会走弯路。 4.怎样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什么?) (1)五个统筹,即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

66、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 (2)关键在于狠抓落实,要努力实现五大转变: A、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有的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视为以速度为中心;有的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追求产值;有的借统筹之名搞新的形式主义,打着统筹城乡和城乡一体化的幌子,动辄提出搞什么国际一流、超一流,歪曲和背离科学发展观的真正内涵;有的热衷于贴标签、炒概念,以口号代替对五个统筹的具体贯彻落实。 B、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以科技进步为支撑,以提高质量效益为中心,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目标,加大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力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全社会提倡绿色生产方式和文明消费

67、,形成有利于低投入、高产出、少排污、可循环的政策环境和发展机制,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全面建设节约型社会。 C、进一步转变经济体制。一是要深化财税、金融和投资体制等改革,从体制上解决产业结构趋同、增长方式粗放、低水平扩张的问题。二是要消除城乡分割的体制性障碍,引导生产要素在城乡间合理配置,加快城镇化进程,逐步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三是要深化社会领域的改革,推进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等体制改革,切实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四是要推进劳动就业和社会分配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制,为解决收入差距问题创造条件。 D、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对干部工作实绩的考核评价,不应仅

68、仅考察GDP的增长,还要同时考核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等其他指标,引导各级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E、进一步转变各级干部的工作作风。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坚决克服主观主义、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注意在实践中形成新思路,在群众中寻求新办法。要着力解决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 三、重要考点提示:1经济常识的相关理论知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科学发展观就是要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市场调节与国家宏观调控,“五个统筹”的落实需要国家用市场调节和国家宏观调控相结

69、合的手段;搞活国有经济,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有机的统一起来,走新型工业化发展之路;调整经济结构,处理好一、二、三产业的关系,使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处理好财政与国民经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保持国家财政收入适度增长,为国家行使更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手段奠定物质基础;国家运用税收政策搞好对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调节作用,从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加大金融改革,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改组、改造,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为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提供金融支持与保证;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推进商业保险,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提供“安全网”、“稳定器”;增加人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护消费者

70、的合法权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积极开展对外贸易,把“引进来”与“走出去”结合起来,利用好国外资金、技术、人才、市场、资源等生产要素加速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2哲学常识的相关理论知识: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国情的正确反映,是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能够指导我国现代化建设;联系的观点,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注重经济发展质量和社会全面进步;发展的观点,坚持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那种片面追求经济发展速度,是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主要矛盾原理,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仍然在于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了我

71、们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经济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如果借口坚持科学发展观,而不重视经济的发展,也是错误的;内因和外因辨证关系原理,科学发展观要求立足国内协调发展,同时也要充分利用国际有利因素加速我国全面进步;量变和质变辨证关系原理,只要我国长坚持科学的发展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就会达到一个又一个新的里程碑;科学的价值观是要符合人类发展规律的,科学的发展观就是一种科学的价值观,对我国全面发展能够带来积极的促进作用;实践和认识的辨证关系原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目的,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发展;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72、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指针;改造主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辨证关系原理,科学的发展观是改造客观世界的结果,学习、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就是改造主观世界,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改造自然,推进我国社会的全面进步。3政治常识的相关理论知识: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其目的就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国家性质决定国家职能,国家职能反映国家性质,国家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必将通过国家职能来实现科学的发展观;我国国家机构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国家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最终受益的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中国共产党是我

73、国的执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其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提出科学的发展观,主要体现了党对国家的政治领导和思想领导,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表现;国际竞争的实质是综合国力的较量,科学的发展观,就是要指引我国走出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发展道路。 四、考查角度提示可能是选择题,也可能是非选择题;可能是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和用哲学知识分析,也可能是通过对材料的分析说明怎样落实科学发展观。下面通过几组试题进行示例: 例1材料一:入世后,我国传统行业面临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某市率先发展纺织行业,投资建起了纺织制版中心,引进国际上先进的电脑模拟仿真系统用于新产品开发,新

74、产品上市从过去需要20多天缩短为3天,降低了成本,提高了产品竞争力;在高污染的造纸、钢铁、化工等行业引进先进的治污设备,治理污染的技术和能力大大提高。同时,对传统行业的改造促进了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材料二:十六大报告全面分析了我国的国情,在总结发达国家传统工业化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基础上,提出:新型工业化的道路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路子。 回答下列问题: 1.辨析:发展是硬道理,因此我们应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 2.结合材料,运用经济常识知识,谈谈该市是

75、如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 3.从哲学角度看,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如何体现发展的观点的? 4.从哲学角度看,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提出体现了认识论的什么道理? 答案 1 (1)发展是硬道理,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这是我国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当今我国所面临的国内形势和国际潮流作出的必然选择。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解决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强综合国力,必须保持较快的经济发展速度。 (2) 经济发展要保持一定的速度,更要在经济结构调整,依靠科技进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前提下,实现可持续发展,把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益统一起来。 (3)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必须加强社

76、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经济和社会全面进步。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 (4)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做到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进步。 2、 第一,该市运用高科技技术改造传统行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形成信息化与工业化相结合的模式。 第二,该市引进先进技术,积极进行技术创新,不断开发新产品,提高了经济效益。 第三,该市对高污染行业的改造,减少了污染,坚持了可持续发展战略。 3.新型工业化道路体现了发展的实质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或答要有创新精神),同时体现了在联系中

77、把握发展的观点。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工业化道路,体现了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4.我国没有走发达国家以往走过的传统工业化老路,而是创造性地提出新型工业化道路,这体现了认识是一个不断扩展、深化和向前推移的过程。 我国是在总结了发达国家传统工业化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新型工业道路,这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动力(或实践决定认识的道理)。 例2胡锦涛反复强调: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有求真务实精神,求真务实,就是要引导全党同志不断求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之真,务坚持长期艰苦奋斗之实;求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之真,务抓好发展这

78、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之实;求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之真,务发展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之实;求共产党执政规律之真,务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之实。回答下列问题。 1求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之真,就是要( B ) A把理想变成现实 B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C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D承认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2日前,中共某市委通过的关于完善县区年度综合考核工作的意见中规定:自2004年开始,取消沿用多年片面追求GDP指标的做法,对于部考核的重点将主要放到群众生活质量的改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方面上来。这一做法( A ) A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

79、结果 B表明GDP的统计方法已经过时 C说明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 D体现国家机构的对人民负责原则 3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中央有关部门制定了党政干部政绩考核办法,提出了从经济、社会、精神文明以及党的建设等方面对干部进行考核的标准。但由于认识的偏差,在社会上流行着把发展简单地等同于经济增长,进而又将经济增长等同于GDP的政绩观。从哲学上看,产生这种偏差的原因是( C ) A没有看到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没有看到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C没有一分为二地看问题 D没能坚持用实践第一的观点看问题 4党和政府为什么要提出并非常重视落实科学发展观? 答:(1)党的性质、宗旨、领导地位、 (2)政府的性质、职能、实践三个代表。 (3)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意义。(见前文的梳理) 解题提示做本题这类试题,要会抓住题眼,即党、政府、科学发展观,以这三个题眼为思维出发点,根据材料的需要准确迁移出党和政府的有关知识,分析时共同指向科学发展观,这样就能得到一个比较完整的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