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析刘继明长篇小说人境的艺术特点及价值摘要:刘继明的长篇小说人境从 1995 年开始创作,几经波折,直至 2016 年才得以完成,用时 20 余载,共计 50 余万字。小说以马垃和慕容秋为核心人物,以神皇洲和知识界为主要地点,全方位、立体化地呈现当下中国社会各个阶层的生存现状,揭示中国社会面临的问题,展望机遇与挑战并行的未来。小说采用双线并行的艺术手法,重点描写不同人物的命运和他们思想观念的碰撞,体现了强烈的现实性和深刻的思想性。本文就人物形象的复杂性和独特性、叙事结构的双线并行,思想内涵的现实性与深刻性三个角度来浅析人境的艺术特点及价值。关键词:刘继明 人境 艺术特点 人物形象思想内涵人境以
2、巨大的历史涵盖性和高度的艺术概括力,书写了中国近半个世纪的社会生活,呈现出一种“史”的力量和“诗”的品质。作品继承了现实主义传统,在空间上链接起乡村和城市,在时间上串联起不同阶段的中国当代史,表现了作家对历史和价值观进行的整合与尝试。人境分为上下两部,上部主要讲马垃跟随逯老师经商失败后返回神皇洲,建立新兴合作社;下部则以曾经插队神皇洲的女知识青年,后来成为著名社会学教授的慕容秋为主人公,通过她在知识界的见闻与遭际,批判了当时知识界脱离实际的学术生产方式。同时,人境在新的历史语境下,创造出了一系列具有经典意义的人物形象,彰显现实主义的同时又在写作手法和价值取向上尝试着全新的突破和转变。一、人物形
3、象的复杂性和独特性人物形象的复杂与独特是人境区别于其他传统小说的亮点之一,作品中的人物均具有与众不同的艺术表现力,下面着重分析全书最主要的核心人物。主人公馬垃延续了创业史中的梁生宝和艳阳天中的萧长春这两个“农村新人”的形象,他们之间具有某种精神上的连续性,却又在价值观、人物形象及叙事方式上大相径庭。马垃的独特性体现在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于以往新旧社会制度的历史变迁,而经受住了市场经济浪潮的侵袭,具备新时代的气息,所以马垃比梁生宝和萧长春显得更加立体,在他身上弥漫的是更深厚的悲剧意蕴。(一)理想主义与兼济天下的男主人公马垃马垃与哥哥相依为命,而亦父亦兄的哥哥在冒着大火,抢救生产队的种粮时英勇牺
4、牲,马垃心中的榜样与启蒙消失,本就父母双亡的他地位更加边缘化。哥哥无私忘我的英雄主义气质在马垃人格的成立之初,起到了关键的塑形作用。后来,马垃又将县城里教课的逯老师视为精神之父,他身上学识的广博、思想的先进,甚至“理想国”的勾画都深深地吸引着马垃,马垃义无反顾地辞去稳定的教师工作,同逯老师在改革开放之初下海经商,做时代的弄潮儿。可是逯老师突患艾滋病离世,洗黑钱走私的东窗事发和被当作替罪羔羊的锒铛入狱,给马垃的身心都造成了巨大的影响。马垃在入狱 8 年后,想回乡创业,他将全部的热情投入乡土中国的再创造。他在村子里建了一栋屋顶上有风车的房子,创办“同心合作社”,种植绿色生态猕猴桃,收留孤儿小拐儿,
5、组织村民抗击洪水,抵制污染企业等。在他的身上,既有马坷式的奉献精神,又有逯老师的前瞻与勇于创新。他用自身的行动,努力构建“理想国”,实现了人生的意义。(二)出淤泥而不染和知行合一的慕容秋小说的下部主要人物是马坷的初恋知青慕容秋。慕容秋是先进知识文化的象征,她带来先进的文化,影响了马坷与马垃两兄弟。她积极上进、肯吃苦,与马坷以天下为己任的理想信念不谋而合,但是一场大火将这场还没来得及绽放的爱情之花摧毁。慕容秋也很快回到了省城,高考恢复后,她考上了一流大学,与辜朝阳有一段失败的婚姻。然而,她所在知识分子的圈子里,处处危机四伏,充满着尔虞我诈的明争暗斗,很难独善其身,但在一系列对现实社会的调查中,她
6、逐渐看清了自己想过最朴实的生活。最后,她终于做出了要从城市回归乡村、探索农村合作经济的新道路的决定,很大程度上也是自身思想境界的提升。在书的最后,故意模糊化了慕容秋与马垃的关系,容易让人猜疑慕容秋究竟是把马垃当成已故的马坷,还是马垃单方面将慕容秋视为精神的伴侣。(三)性格各异,特点鲜明的人物群像小说中还有一切以集体的利益为重、大公无私的哥哥马坷,勤劳忠恳、急公好义的生产队长大碗伯,他们的身上集中了忘我奉献、先公后私的伟大理想信念和集体情感光辉,在当下依旧具有极其深刻的启示作用。还有思想前卫大胆、勇于抓住时代的机遇,行为洒脱不羁的逯永嘉,他敏锐而又勇猛,善于捕捉社会变革的信息,在下海经商浪潮中实
7、践,一度盈利颇丰。可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他盲目自信,高估了自己公司鲲鹏的抗风险能力,成了替罪羔羊,由于他的思想局限和性格弱点,最终失败离世。下部还集中笔力刻画了犀利尖锐、众人皆醉他独醒的旷西北,坚实地同底层人民站在一起;耿直正义,将一腔热情投注于揭露阴暗的鹿鹿;沉静自守、在解决农村问题中大胆构想的何为等。他们都心怀天下,贴近群众。人物塑造的复杂性和独特性是小说的显著特点,但个别人物的扁平性却成为瑕疵。作者在处理逯老师的遗腹子唐草儿时,笔触粗糙,在人物性格的刻画方面,没有像马垃般圆形多面,而是流于表层,这个人物如果稍微深入挖掘,会在给人印象深刻的基础上,更具魅力。二、叙事结构双线并行的作用和意图
8、传统长篇小说在叙事结构方面不外乎两种:扩散性的多线索结构和曲折多变的主副线交错缠绕式结构。而在人境这部小说中,打破了传统的模式,大胆地采用了双线并行结构,更令人惊愕的是,在一本小说中分成了上下两部,上部采用一条主线,下部采用另一条主线,没有副线。在一本小说中用两个不同的主人公的踪迹来叙事,许多评论家认为这是割裂整体性的做法,作者这么构造的作用与意图是什么呢?(一)双线并行起到从两个视角见证农村发展的作用小说的上部以马垃的成长为线索,经商与创业为插曲,实现了从神皇洲到神皇洲的人生轨迹。在小说的下部以慕容秋知青下乡返城后,在大学任教的经历为主线,穿插了一系列上一部没有说清楚的零星线索。慕容秋的轨迹
9、看似是从城市到神皇洲再到城市的,但是二者都有一个共同的内核,始终心系神皇洲农村的发展。马垃的阶级属性是农村的底层人,透过他的视角,在明面上关注着神皇洲的发展演变。而慕容秋是城市的高级知识分子阶层,她的一系列学术研究,与乡土中国有着若即若离的联系,所以她是从暗处默默地了解与神皇洲相关的态势动向,二者殊途同归。(二)双线并行结构对农村发展立体剖析深度解构的意图马垃的价值取向受到大碗伯、哥哥马坷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在马垃的精神深处,就像兄弟二人的名字“土坷垃”一样,与土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这一条线立足于他对广大农民最深刻的体验,他绝非逯老师式的创业者和商人,而是像人生中的高加林式的受过教育的农村
10、青年,他的人生定位在回乡创业时才在真正意义上得到了实现。从马垃的视角,农村发展的阶段性是客观的、可感知的,这是正面的解构。而慕容秋所处的社会区域,从未离开过学术圈,她对农村的了解很有限,仅是通过参加学术会议,道听途说旷西北的“农村真穷,农民真苦,农业真危险”的间接报告,从而对农业发展问题作出判断。慕容秋的部分看似只起到了辅助作用,但是就像素描画中如果没有阴影,石膏像便不会立体的道理一样,马垃的直观体悟并不能完全地说明农村问题的方方面面,只有加以慕容秋的侧面阴影,才会让这个问题显得立体和全面。叙事结构的双线并行起到了从底层农村人和知识分子阶层的双重视角审视农村发展的作用,体现了作者对农村发展立体
11、剖析与解构的意图。叙事结构的安排上,可以看出刘继明试图在一个广阔纵深的历史大背景下,从农村新人和知识分子的二重维度出发,找到中国社会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甚至用一种焦灼、渴求的语言文字,摸索中国社会该如何面对经济全球化的社会冲击,而中国农村又该走哪一条道路,显示出深刻的思想性。三、思想内涵的现实性与深刻性不同于当下许多作品中常见的碎片化、娱乐化的方式,人境是对历史和现实进行理性的反思。其思想内涵的现实性与深刻性体现在“理想国”的构建、“多余人”还是“新人”的探索,以及复杂多样思想观念的并置与交锋。(一)“风车”的隐喻,“理想国”的构建马垃回乡后没有融入当地村民的生活范围,而是独辟了一处清幽之地,建
12、了一栋屋顶有风车的桃源,一看到风车,使我们联想到塞万提斯笔下大战风车的堂吉诃德。作者似乎是用堂吉诃德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精神,隐喻马垃也将为了理想而甘愿付出一切代价。其实这个“理想国”并非是马垃的独创,而是由逯永嘉提出的:“等赚到足够的钱,我们就去购买一座海岛,在世界招募一千名男女青年来岛上生活。我想好了,这座岛的名字就叫理想国。岛上的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平等享受教育、住房和医疗,每个人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但前提是不能妨碍别人的生活”这个理想没有随着逯老师的逝去而消亡,反倒成了马垃心中的信仰,他的行为都在为“理想国”的到来奠基。(二)“多余人”还是“新人”的道路探索“多余人”的人物形象
13、最早来源于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中,指远离社会生活和人民,缺乏坚定的生活目标和实现理想的毅力的人。虽然马垃看似离群索居,但他始终在劳动,与合作社的人民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这一层面而言,他不是“多余人”。可是,他同样也面临着人生中高加林一样的难题,接受了高级教育的农村人,究竟应该选择一条怎样的道路?在这一层面上,马垃是农村里格格不入的人,姑且称之为“农村新人”。小说中许多情节都与“农村新人”这一母题有着遥相呼应的关系,典型的情节是买稻种的马垃让人一下子就想到了创业史中买稻种的梁生宝。然而,“新人”的形象在这一历史语境中,赋予了其独特的时代内涵,他受过的良好教育,为他选择优良的绿色稻种提供了技术支持
14、,这是以前文学作品中的“新人”所不具备的。(三)复杂多样思想观念的并置与交锋人境中蕴藏的思想观念与芜杂、广阔的社会现实相呼应,显得尤为突出。在农村中,“一老一小”已形成常态,青壮年外出打工,老人无力打理田地,农村的建设又有谁来承担呢?在学术界更是稀奇,学术泰斗要根据外国的宏观走势以及大量数据的分析、理论模型的建构,来讨论处理中国农村问题,更令人费解的是,真正走近农村,重建乡土中国的提倡者何为的说法无人关注,反倒是给空中楼阁般恢宏的学界牛人掌声轰动,这实在是深刻的讽刺性。而作者之所以将这两种思想都并置,尽量去客观地陈述,不做主观的判断,让读者自己去品悟,一部分原因是,他自己也并不知道未来的发展将
15、要何去何从,他能做的只是提出问题而已,而另一部分原因,他希望能够用这种无限的空间性和可创造性,激发所有有识之士对这个社会现状的关注,让百家争鸣,于思维的碰撞之下,找到一条最合适的途径,走得更远。总体来看,小说名为“人境”,取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之意,饱含着作者无尽的现实关切和美好的乡村愿景,表达了对人的生存之境的探究与求索。其思想的深刻性旨在探寻能否觅得一处心灵的净土,而现实世界往往与理想观念的人间之境背道而驰,这种对人类永恒问题的深刻探索,在寻常作家之中屈指可数,作者带给世人的沉思是难得的。四、结语刘继明的人境作为现实主义的复归与新变,在现实主义题材小说的传统下,丰富和完善了独特
16、复杂的人物形象,在小说的叙事结构方面,大胆地采用了双线并行的手法,从农村底层人和城市知识分子的二维视角中,多层次、立体化地解构了中国乡村的重建以及当下的生产关系,带来了丰沛的阅读体验。此外,作品的思想内涵既有“理想国”般社会的渴求,又有“新人”道路的探索,还有繁复多样的思想观点的碰撞与激荡,有着极深沉的忧患意识和反思意识,整体性的社会观和历史观都是时下极其罕见的。真可谓“于无声处听惊雷”,这部小说在深刻触及中国社会复杂问题的同时,为新思想的出场提供了空间与可能。这些都使得人境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文学,使自己驰骋在更广阔的空间,人境没有终点。参考文献:1蔡家園.丛莽中的一束光N.湖北日报,2016-05-21.2刘保昌.刘继明与中国乡村乌托邦意象的营构以长篇小说人境为中心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1).3刘继明.人境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6(07).4吴佳燕.马垃们的精神成长与人间困境读刘继明长篇小说人境J.长江文艺评论,2016(09).(作者简介:龚林,女,硕士研究生在读,温州大学,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责任编辑 葛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