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91:北洋海军发展的转折年1891年对北洋海军的发展而言是至为重要的一年。在这一年的一些筹划和决策,影响着历史发展的未来方向。1891年6月,北京颐和园初步建成,当时的朝廷内外都在开始筹备着慈禧太后三年之后的六旬大寿。朝廷花钱似水,为了报效慈禧太后,醇亲王奕翾委托李鸿章以建设海军为名,在各地督抚中募集260万两巨资,用于颐和园工程的支出。醇亲王奕翾试图通过修建颐和园,既能取悦于太后,让其颐养天年;也为让其子光绪帝亲政后,减少太后对朝政的干预。当时的户部尚书翁同龢上奏酌拟筹饷办法折,建议南北洋购买外洋枪炮、船只、机器暂停两年。翁同龢是两朝帝师,正统的士大夫魁首,他对于李鸿章花巨款建设海军不以
2、为然,掣肘北洋舰队的发展,这次停购外洋枪炮,竟会对海军的覆灭产生巨大影响。为了颐和园的工程用款,海军衙门也提出海防捐的建言(清政府出售官衔筹集海军资金),这种做法造成官场六品混杂、吏治腐败,饱受舆论的批评。此时的北洋海军内刚发生了“琅威理撤旗事件”,英籍顾问琅威理愤而辞职。作为报复,英国本年起停止接受中国海军留学生,撤回在华担任教习的英员。同样,随着郎威理的离去,北洋海军的纪律和训练迅速松懈,对其在未来的战斗力,造成直接的影响。1891年6月丁汝昌带领北洋海军访日,中方对于日本海军效法西方、埋头发展的勃勃雄心有更直接的感受,对日本的海军基地、造船能力和后勤保障等方面,近距离考察。此次北洋海军的
3、访日,虽然日本在表面上保持着友好的气氛,内心却深受刺激,随之掀起了超常规加速扩充海军军备的高潮。日本的参谋部制定清国征讨方略,主张要在中国实现军队改革和欧美各国拥有远征东亚的实力之前,完成对华作战的准备。日本明治天皇下令从内库拨款30万元,作为海防补助费。全国华族和富豪也竞相捐款,这些资金被用作扩充海军军备。日本的海军大臣西乡从道以中国舰队和英国的远东海军为假想敌,新任海军大臣桦山资纪提出海军的扩张方案,购置了“吉野”号,“千代田”号等吸收世界科技最新成果,在许多性能上超过中国的军舰。中日海军力量对比,在1891年,中国略占上风,但由于停止购舰,使得日本后来居上,短短三年,形势逆转。中国在之前
4、所积成的海军发展优势,基本上被穷追不舍的日本海军拉平了。在甲午战争之前,日本政界曾有“早期亚洲主义”思潮,主张“中日联合”以抗西洋。在北洋海军访日期间,丁汝昌在日本海军大臣桦山资纪举办的宴会上说“中日海军应当联合起来,共同对付西方列强”。在19世纪90年代初期日本形成了“后期亚洲主义”的主张。日本首相山县有朋提出在防守日本固有领土疆域的“主权线”之外,必须保卫“利益线”,指出日本的利益线焦点在朝鲜、中国、琉球、越南、缅甸。此种“大陆政策”,觊觎中国领土,并与玄洋社、黑龙会合作,继承日本浪人集团的侵略传统,开展对中国的实地调查,为日后侵略中国积累情报资源。 依据当时的历史形势,清政府如果在保持军事实力领先的前提下,维持两国和平的可能性仍然存在,运用各种外交谋略和把控机遇,也可以延缓两国间战争爆发的时间。可在1891年中日两方在军事平衡上出现的偏颇,中日之间海军发展形势出现逆转,歌舞升平之中,中国失去了短暂而宝贵的三年时间。国运相搏、战略机遇期在1891年失去,日本趁此获得发展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