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9版二轮复习历史专题版讲义:板块二 板块自修课 .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006347 上传时间:2024-06-04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76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版二轮复习历史专题版讲义:板块二 板块自修课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2019版二轮复习历史专题版讲义:板块二 板块自修课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2019版二轮复习历史专题版讲义:板块二 板块自修课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2019版二轮复习历史专题版讲义:板块二 板块自修课 .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2019版二轮复习历史专题版讲义:板块二 板块自修课 .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2019版二轮复习历史专题版讲义:板块二 板块自修课 .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2019版二轮复习历史专题版讲义:板块二 板块自修课 .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2019版二轮复习历史专题版讲义:板块二 板块自修课 .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2019版二轮复习历史专题版讲义:板块二 板块自修课 .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2019版二轮复习历史专题版讲义:板块二 板块自修课 .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2019版二轮复习历史专题版讲义:板块二 板块自修课 .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2019版二轮复习历史专题版讲义:板块二 板块自修课 .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2019版二轮复习历史专题版讲义:板块二 板块自修课 .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2019版二轮复习历史专题版讲义:板块二 板块自修课 .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2019版二轮复习历史专题版讲义:板块二 板块自修课 .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2019版二轮复习历史专题版讲义:板块二 板块自修课 .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2019版二轮复习历史专题版讲义:板块二 板块自修课 .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2019版二轮复习历史专题版讲义:板块二 板块自修课 .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2019版二轮复习历史专题版讲义:板块二 板块自修课 .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2019版二轮复习历史专题版讲义:板块二 板块自修课 .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2019版二轮复习历史专题版讲义:板块二 板块自修课 .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板块自修课 中国近现代史“通史融会”与“中外关联”(一)甲午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的社会转型政治上瓜分狂潮,从“天朝上国”到亡国亡种的空前危机;民族觉醒,从变法维新到辛亥革命的救亡图存之路经济上资本输出,帝国主义国家在特权维护下的经济掠夺;实业救国,在夹缝中艰难发展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文化上经世致用,在甲午战争的炮火中终结;三民主义,在民主共和的旗帜下传播1西方列强侵华的加剧(1)国际背景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从19世纪70年代以后逐步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迫切需要扩大海外市场和掠夺殖民地。(2)瓜分狂潮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以三国干涉

2、还辽为开端,帝国主义列强在19世纪末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3)美日对中国的争夺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的侵略,美日乘机加紧侵略中国,并成为在中国争夺的主要对手,而日本成为侵略中国的急先锋。2中国的转型(1)民主政治的发展晚清政府的政治改革: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维新变法运动兴起,提出了开国会、设议院的改革主张。统治阶层中以光绪皇帝为核心,决心改革,但是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势力的破坏,变法最终以失败告终。20世纪初,面对严重的统治危机,清王朝开始了“立宪”改革(清末新政),企图消除革命运动。资产阶

3、级革命派的政治革命辛亥革命:辛丑条约签订后,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随后成立了中华民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袁世凯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支持下,篡夺了革命的胜利果实,中国进入北洋军阀的统治时期。中央集权的削弱: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过程中,地方督抚势力增强,地方分离倾向开始形成。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局面形成,进一步推动了地方势力的壮大。辛亥革命后,清政府被推翻,社会秩序失控,最后形成了军阀割据的局面。(2)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初步发展:马关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短暂春天”:中华民国成立后,采取了鼓励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一战期间欧洲

4、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侵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迎来了发展的春天。(3)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维新思想:甲午中日战争后,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提出改革中国政治制度的主张,中国向西方学习上升到制度层面。三民主义:辛丑条约签订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成立了近代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政党同盟会,提出了三民主义,主张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新文化运动: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后,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资产阶级激进派发起了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科学的思想,彻底清算儒家传统文化,使中国向西方学习上升到思想层面。(4)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华民国成立后,强制剪辫,禁止缠足,提倡平等的生活习俗,对中国的社

5、会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新文化运动期间,倡导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妇女解放,深刻影响了社会生活的变革。3对该时期社会转型的四点规律性认识(1)推动中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转型的动力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严重的民族危机,另一个是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这决定了中国人民的两大诉求:第一是民族独立,第二是民主富强。(2)甲午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中国的社会转型本质上是向近代化迈进,政治上体现为民主化、法制化;经济上体现为工业化、市场化;思想上体现为理性化、科学化;社会生活上也发生了深刻变化。(3)甲午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中国历史舞台的主角是民族资产阶级,他们在政治上发动了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经济上掀起了实

6、业救国浪潮;思想上发动了新文化运动,这些事件都不同程度地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4)这一时期处于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但已经孕育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火种,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壮大了无产阶级队伍,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提供了思想基础,可以说这一时期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一、选择题1陈旭麓指出:“由传统意识所维系的民族心理防线在震荡中的解体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显著变化之一。慈禧太后的奴颜和谀态是过去所未曾有过的。在她身上,民族战争的失败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这一论述()A表明了鸦片战争后清朝政府的态度B表现了甲午战争失败后清朝的反应C反映了辛丑条约签订后的现实D揭示了武昌起义爆发

7、后政府的心态解析:选C鸦片战争后和甲午战争失败后清朝政府对外国侵略者并没有完全屈服,故A、B两项错误;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故C项正确;武昌起义是资产阶级革命派推翻清政府的活动,与“民族战争的失败”无关,故D项错误。2(2018重庆调研)清政府在1893年正式承认海外华人归国的自由权利,之后十年又陆续出台措施给予华侨投资以国民待遇,对华侨富商授予一定官职功名。这些举措()A意在分化民主革命力量B有利于近代工商业发展C适应了近代化外交要求 D加强了清王朝统治基础解析:选B由材料“清政府在1893年正式承认海外华人归国”可知民主革命尚未对中国造成

8、影响,故A项错误;“承认海外华人归国的自由权利,之后十年又陆续出台措施给予华侨投资以国民待遇,对华侨富商授予一定官职功名”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中清政府的措施不属于外交的举措,故C项错误;材料中清政府的做法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壮大,冲击了清王朝的统治,故D项错误。3中国学者编写出版了社会变迁与百年转折丛书:包括1840年被轰出中世纪1860年巨痛与自强1895年大梦初醒1901年慈禧太后的革新令1937年大灾难与大牵手等。以上书名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变迁的共同点是()A与战争的影响紧密相关B始终贯穿政体改革主线C从局部地区扩散到全国D突变和渐变交错地进行解析:选A从书名的时间可

9、以看出书名与战争有关,故A项正确;政体改革从维新变法开始,故B项错误;从局部地区扩散到全国与材料中的战争不符,故C项错误;突变和渐变交错进行与材料强调时代变迁与战争的影响不符,故D项错误。4(2018宿州一模)在18601916年,社会领导阶层不仅来自新旧士绅,也来自新知识分子。后者大约为前者的十倍。1905年以前,社会领导阶层来自新知识分子者较少,到1912年民国建立以后,新知识分子逐渐取代了士绅而为社会的领导阶层。这种现象在本质上反映了()A思想解放是社会进步的推手B阶层变动源于经济结构变化C政治制度变革制约社会演进D封建地主阶级退出历史舞台解析:选B材料说的是社会阶层变动和经济结构变化的

10、关系,而不是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的关系,故A项错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发展,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新知识分子阶层逐渐取代了士绅而成为社会的领导阶层,故B项正确;材料说的是社会阶层变动和经济结构变化的关系,而不是政治制度变革和社会演进的关系,故C项错误;封建地主阶级退出历史舞台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故D项错误。5(2018赣州期末)下表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舆论对世界形势的描绘。据此合理解释是()记述出处夫今日泰西大局绝似周末战国形势:时局又与春秋相仿1898年申报彰彰西报,日将瓜分之谣;渺渺中州,将踵波兰之辙1898年知新报居此有强权无公理,与帝国主义之民族相遇,安所

11、往而不居劣败之数耶1906年通学报协约者,战争之新法也,强国之战弱国也1907年外交报A维新变法时期国人华夷观念开始动摇B近代中国人对中华民族前途深感绝望C近代中国人开始探索和了解世界形势D民族危机加深推动国人关注世界局势解析:选D早在鸦片战争时期传统的华夷观念就开始受到了冲击,故A项错误;表格信息多为对国际时局的分析,故B项错误;早在鸦片战争时期,我国就开始掀起向西方学习的思潮,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夫今日泰西大局绝似周末战国形势”“渺渺中州,将踵波兰之辙”“有强权无公理”“协约者,战争之新法也,强国之战弱国也”,结合所学可知,1895年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人们不断反思、关注世界局势,故D项

12、正确。6辛亥革命时期,因女子参军而出现了女子国民军、女子北伐光复军、女子军事团、女子经武练习队等团体。与此同时,还涌现出了女子参政同盟会、女子参政同志会、中华女子共和协进会等团体。这表明()A国民政府重视对女性权利保护B政治变革推动了社会风气变化C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D社会转型期女性平等地位确立解析:选B1925年,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而材料中“辛亥革命时期”是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故A项错误;辛亥革命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材料中“出现了女子”团体表明辛亥革命改变了原来男尊女卑的风气,故B项正确;材料中“出现了女子”团体反映了妇女地位提高,而非民主共和的

13、观念,故C项错误;女性平等地位确立,与史实不符,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清朝时代的帝都北京是权力的象征,核心功能是国家政治管理中心。内城以皇城、紫禁城为中心,“分列八旗,拱卫皇居”,严禁经商、生产,维护皇权的权威,体现专制社会的秩序安排。直至1900年之前,城市建设仍然停留在中世纪时代,落后于青岛、广州等城市,更落后于后来居上的上海。北京第一个近代公园中央公园是由清帝退位后,社稷坛改建的,天安门广场的开放也是在1913年后。少得可怜的商业区难以适应发展需求。王府井大街毗邻使馆区,外交使节和侨民众多,附近又是达官显贵的住宅和官府,消费群体高档化和西洋化,成为京城少

14、数的商业街区。据习五一民国时期北京的城市功能与城市空间改编材料二近代工业的出现使资金、技术、人才集中于城市,城市开始从以政治军事功能为主转向以生产消费功能为主,经济上取得对农村的支配地位。城市社会结构(社会阶层)发生变化,工商业人口比重增加,工人、士绅、企业家、银行家、记者、商人、买办等构成城市新兴阶层。租界对城市管理体制的变化起着示范引导作用。上海英租界由领事召集选出董事会,下设工部局,内设财政、税收、工程、警察等负责租界管理。这种机制颇似西方城市的行政制度。租界的市政条例很多,如人车分道等,增强了市民的公共意识。租界影响华界,华界模仿租界,推动着中国城市的近代化。城市建设开始注重基础设施和

15、城市规划,以官府、祭祀坛殿、寺庙为中心的布局被以商业街区和市民活动空间为核心的格局代替,人们根据交通、生产、环境和休闲的因素设计城市。上海公共租界从19世纪50年代中期起开始兴建高标准的碎石马路,电报电话、照明系统、邮政系统得以建立。城市向开放、多元、快节奏的工业生活方式变迁。通商口岸城市形成一种亦中亦西的殖民地色彩的生活方式,传统的消费格局发生了数千年未有之变化。观念的更新是人们消费变化的思想根源。在物质生活领域最先打破等级制,消费走向大众化、平民化。据田兵权简议中国城市的近代转型改编(1)依据材料一概述晚清时期北京城市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前期北京城市近代化水平较低的原因。(2

16、)依据材料二归纳近代中国城市转型的主要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城市的近代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清朝时代的帝都北京是权力的象征”“体现专制社会的秩序安排”“少得可怜的商业区”“附近又是达官显贵的住宅和官府”“严禁经商、生产”等关键信息概括;第二小问,从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重农抑商政策、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等方面分析。第(2)问第一小问,从城市功能、城市结构、城市管理体制、城市建设等方面分析;第二小问,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分析。答案:(1)特点:政治功能突出;突出王朝尊严和统治秩序;商业落后,市民活动空间少;贵族化消费特征明显;经济凋敝,对民生缺乏足

17、够的重视。原因:属于政治中心,专制和保守势力强大;传统思想和观念根深蒂固;开放程度低,西方文化影响较小;工商业落后;皇权至上观念的影响,无意改善民生。(2)主要表现:近代城市功能和城市结构发生变化;城市管理体制发生变化;城市近代化也表现为城市建设(市政基础建设)的近代化;新观念的输入使近代城市消费观念和消费结构发生变化。推动作用: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成为中国城乡进步和近代化发展的样板和带动力量;城市社会结构(社会阶层)的变化,城市新兴阶层产生;新生力量迅速崛起,为进步的政治运动和民主革命积蓄了新的力量;中国社会进步思想和观念的形成,改变着传统的生活方式;冲击着封建等级秩序,提高了社会文明程度,

18、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近代化。(二)过渡时期的社会转型政治上社会主义阵营的新生政权;民主法制建设的曲折发展;独具中国特色的三大制度;瞩目世界的大国外交风范经济上国民经济的恢复;计划体制的确立文化上创作自由的“双百”方针;服务于经济建设的人民教育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际环境和外交政策(1)美苏冷战新中国成立时,美苏“冷战”对峙,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尖锐对立,深刻影响了国际关系。美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执行敌视中国的外交政策。(2)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新中国执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形成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彻底消除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维护了中国的民族独立。20世纪5

19、0年代中期,新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大力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淡化了外交关系中的意识形态色彩。2新中国政治体制的形成(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标志着以民主集中制为基本特点的新中国政治制度基本形成。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2)政党制度1954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形成后,政治协商会议成为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主要途径。(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新中国成立后,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愿望。3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建立(1)社会主义工业化国民经济恢复后,1953年国家开始有计划

20、地进行工业化建设,优先发展重工业,中国初步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2)三大改造的完成为了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新中国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公有制,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3)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伴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新中国逐渐形成了计划经济体制,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4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教育与文艺方针(1)人民教育的奠基: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成功将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造为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新中国的人民教育。(2)文艺方针:1956年春,“双百”方针提出,促进了科学技术和文学艺

21、术的发展。5社会生活的变迁(1)社会生活的新风尚特点:20世纪5070年代,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生活水平:物资比较匮乏,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票证计划供应。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差距不大,但总体比较低。(2)交通运输“一五”计划期间,内地的交通运输业获得较大发展,加强了沿海与西北、西南地区的沟通。6对新中国过渡时期社会转型的四点认知(1)大部分社会主义国家在建立社会经济基础的过程中都是从两个方面开展的:第一、大力发展生产力,也就是进行工业化建设;第二、变革生产关系,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中国在过渡时期也是从这两个方面进行的。(2)新中国在建立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借鉴了苏联的经验,这主要体

22、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政治方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借鉴了苏联的苏维埃体制;第二、经济方面,计划经济体制借鉴了苏联高度集中的斯大林体制,重点发展重工业;第三、科技教育方面,大力发展军事科技,偏重理工科教育。(3)计划经济体制,是落后国家迅速实现工业化的一种有效手段,但是,计划经济也存在着众多的弊端,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就需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优化资源配置。(4)新中国成立时,世界形势发生深刻变化,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初步形成并走向对峙,这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一、选择题1(2018临沂期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明确了彻底完

23、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但没有把社会主义前途明确写进条文。这主要是基于()A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现实需要B建立爱国统一战线的政治目标C鼓舞全国人民继续争取独立民主D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仍然艰巨解析:选A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进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过渡时期我国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共同纲领明确了彻底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但没有把社会主义前途明确写进条文,主要是基于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现实需要,故A项正确。2(2018上饶二模)1950年11月,陈云在第二次全国财经会议上提出财政工作的部署:“战争第一,这是毫无疑问的。第二应该是维持市场,求得金融物价不要太乱。第三才是其他各种带投资性的经济

24、和文化支出。”这一精神的贯彻()A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发展B适应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需要C深受斯大林模式的影响D奠定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格局解析:选D由材料“第三才是其他各种带投资性的经济和文化支出”推知这一部署是国家建设的发展需求而非单纯的经济恢复发展,故A项错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是在1956年左右建立的,故B项错误;中国确立斯大林模式是在“一五”计划时期(19531957年),故C项错误;由材料“才是其他各种带投资性的经济和文化支出”可推知国家准备学习斯大林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故D项正确。3(2019届高三大连八中质检)1945年8月,中苏两国就对日作战后期及战争结束后解决双方争议问题签订了中苏友

25、好同盟条约,有效期为30年。1950年2月,经过谈判中苏两国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这表明()A中国努力建立新型平等外交关系B美苏冷战对中苏关系变化影响有限C对苏外交成为中国政府外交核心D两国政府坚持务实灵活的外交原则解析:选A新中国成立后,没有承认国民党政府与苏联签署的协议,而是以新的身份与苏联谈判,重新签订新的条约,表明新中国努力建立新型平等外交关系,故A项正确;在美苏冷战的背景下,新中国实行“一边倒”政策,故B项错误;新中国外交的核心是维护国家利益,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了中苏签订条约的历程,未体现务实灵活的原则,故D项错误。4下图(新华社照片)为1952年山西省平顺县西沟村一生产合作社

26、的妇女识字小组在上课的情形。图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A新中国成立初期农业改造的完成B新中国大众教育成绩显著C新中国对公民人权的重视D新中国义务教育逐渐开展解析:选C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是在1956年,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了新中国初期扫盲教育运动,B项是直接反映,排除;由材料中“妇女识字小组”“侧面反映”可知新中国对公民人权的重视,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成年人的教育而非义务教育,故D项错误。51953年2月,中共中央指出:“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及其他工业原料,同时也能提高农民的购买力,使国家的工业品得到广大的市场,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材料表明把农民“组织起来

27、”主要是为了()A满足工业化的需要B克服分散经营困难C帮助农民脱贫致富 D废除封建土地制度解析:选A“使国家的工业品得到广大的市场,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表明组织起来是为了工业化,故A项正确,B、C、D三项错误。6(2018厦门期末)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现在主要有下列各种:国家所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合作社所有制,即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个体劳动者所有制;资本家所有制。”这表明当时中国()A农业生产合作社迅速发展B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C公有制尚未占据主导地位D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解析:选B材料无法体现农业生产合作社迅速发展,故A项错误;材料允许存在

28、的经济成分有国家所有制、合作社所有、个体劳动者所有制、资本家所有制,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四种所有制的比重问题,故C项错误;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是在1956年,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7(2018河南八市测评)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清朝前期,政府未设立专门的救灾机构,沿袭了中国古代户部管理救荒的做法,救灾官员是临时差遣,不是专职。清末,官制改革中设立民政部,其执掌包括地方行政、自治、户口、风教、荒政等事项。民政部下设保息科,掌管官绅所办慈善事业、各地水旱灾、善后赈济。晚清时期,清政府财政状况不断恶化,限制了救济资金的投入,政府社会救济资金的来源呈现出对社会筹资渠道的依赖。摘编自李俊岭晚清

29、社会救济进步与王朝灭亡的一致性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年,我国失业率为23.6%,灾害性弱势群体统计数字大约4 000万,占当时人口的16%。因此,在救济灾民时,民政、财政、农业、水利、林业、卫生、气象等部门以及人民救济团体、科学研究机关都参与其中;在改造和救济妓女时,公安、民政、司法、卫生、劳动等系统和妇女组织协同作战;在救济资金的筹集上,有财政拨款,也有社会各界群众、团体和单位自愿捐赠。新中国党和政府对弱势群体的救助,要达到既助困又救人的目的,依靠政治、经济、文化等手段调控,既要采取发放急赈、以工代赈、安置就业等经济措施,也要让弱势群体学习文化、参加政治活动,如妓女要参加固定的政治学

30、习、文化学习;乞丐每天要有8个半小时的学习和讨论时间。摘编自高冬梅新中国建立初期弱势群体及其社会救助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在前期和晚期社会救济措施的差异以及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清政府相比,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救济措施的特点,并简析其意义。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清朝前期”“清末”“晚清时期”分别概括;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沿袭了中国古代户部管理救荒的做法”可以归纳出清前期,沿袭古代传统管理救荒做法;根据材料一“晚清时期,清政府财政状况不断恶化,限制了救济资金的投入”可以归纳清政府财政状况恶化,结合戊戌变法、清末新政等所学知识以及出处晚

31、清社会救济进步与王朝灭亡的一致性,可以推导出西方民政救济制度传入,挽救濒临灭亡的统治。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后两句话分别概括即可。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及中国共产党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从政治、经济、社会方面得出答案。答案:(1)差异:清前期,未设立专门救济机构,临时差遣;清末,设立专职救济机构;晚清时期,依赖社会筹资。原因:清前期,沿袭古代传统管理救荒做法。晚期,西方民政救济制度传入;清政府财政状况的恶化;挽救濒临灭亡的统治。(2)特点:救助主体和资金多元化;经济救助与政治、文化结合;国家、集体和个人相结合。意义:增强了弱势群体对新中国的认同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形成

32、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为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奠定基础;促进了社会稳定。(三)改革开放后的社会转型政治上民主法制的完善;“一国两制”的实践;责任担当的外交;和谐社会的构建经济上经济建设的“春天”;社会生活的巨变;“一带一路”的倡议;时不我待的机遇文化上思想和行动的指南;航空航天梦的实现;“科教兴国”的战略;文艺繁荣的“春天”1世纪之交世界发展的趋势政治两极格局解体后,多极化趋势加强,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经济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更加明显科技20世纪末,第三次科技革命方兴未艾,信息技术革命引领世界进入信息时代2改革开放后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和外

33、交政策拨乱反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着手平反冤假错案,恢复和完善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的一系列民主政治制度“依法治国”颁布1982年宪法,并以宪法为核心,逐渐建立起完善的法律体系。1999年“依法治国”被正式写入宪法基层民主选举包括农村村民自治制度和城市居民自治制度,成为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一环新时期外交奉行不结盟政策,争取与所有爱好和平的国家发展友好关系,积极参加国际双边、多边外交活动3改革开放的历程(1)对内改革: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开始对内改革进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国有企业改革19841992年,

34、国有企业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1992年以后,改革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主要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21世纪初,我国基本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对外开放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逐渐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全面与世界接轨。4三次思想解放运动先后冲破了“个人崇拜”“计划经济崇拜”和“所有制崇拜”(1)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开始于1978年的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继而开启了改革

35、开放的伟大时代。(2)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始于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结束了姓资姓社、计划与市场的争论,引领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路。(3)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自中共十五大以来,拨开公有与私有、人治与法治的迷雾,在财产民有、法制建设方面为建立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奠定了基础。5新时期中国的思想文化(1)思想:形成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2)文化:实行“科教兴国”战略,科技走向世界;恢复高考,教育事业得到发展。6新时期社会生活的变迁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人们在衣食住行、休闲娱乐、思想观念等方面发

36、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互联网广泛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7对改革开放后社会转型的四点规律性认识(1)本次社会转型从经济领域开始,很快影响到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文化教育等领域,虽然不像政治运动那样轰轰烈烈,但是,其深刻程度是任何一次革命都无法比拟的。(2)本次社会转型重点表现为中国与国际社会的全面接轨,这既是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也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必然结果,但是,与国际社会的接轨并非西方化,而是借鉴西方先进的经验。(3)本次社会转型从进程上看,表现为渐进性的特点,从点滴开始,逐渐积累,最后达到质变的效果,避免了社会转型期的社会动荡,这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4)任何一次社会转型都会带来利

37、益的再分配和社会阶层的分化,这是社会转型期容易造成社会动荡的原因所在,中国的改革开放也不例外,这需要政府积极化解社会矛盾,强力破除改革的阻力。一、选择题1(2018佛山一模)1977年至1979年,中央高层频繁出访,除传统友好国家外,有两类国家明显增多:一是发达国家,如副总理谷牧访欧,法德等国表示愿同中国发展关系;二是正在进行改革的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这反映了当时中国()A重视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关系B注重发展与欧洲国家友好关系C营造改革开放良好外部环境D努力扩大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解析:选C19771979年中央高层出访发达国家意图向发达国家学习先进技术与引进外资,出访正在改革的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是为

38、了从这些国家改革中吸取经验,因而反映当时中国意图营造改革开放良好的外部环境,故C项正确。2(2018株洲二模)1985年,国务院下发相关文件,要求各地用合同订购、市场收购的方式取代统购派购农副产品,同时鼓励通过多种渠道集资建路,发展交通运输。这些政策()A激发了农业生产活力B调整了农村生产关系C旨在缩小城乡差距 D启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解析:选A由材料内容可知1985年用合同订购、市场收购的方式取代统购派购农副产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逐步增强市场调节作用,因而激发了农业生产活力,故A项正确。3(2019届高三河南天一大联考)改革开放后,我国对外实现了从“中国之世界”到“世界之中国”、从世界体系的“

39、局外者”到“局内者”的转变。在这一转变中,我国()A全力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B全方位地展开了多边外交活动C结束了与美国等国的长期对抗D开始放弃意识形态的外交导向解析:选B材料体现改革开放后中国积极融入世界,国际地位得到提高,体现新时期坚持对外开放、独立自主的、全方位的外交,故A项错误,B项正确;“文化大革命”期间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故C项错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苏关系逐步恶化后中国开始逐步放弃意识形态的外交导向,故D项错误。41993年全国人大通过宪法修正案,将“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力量”中的“国营经济”修改为“国有经济”。此举()A有利于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40、B改变了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C是对国际政治深刻变化的反应D适应了经济体制转型的需要解析:选D材料强调的是公有制经济中的国有经济的名称的变化;“国营经济”修改为“国有经济”,说明企业的经营方式发生了变化,适应了经济体制转型的需要,故D项正确。5(2018合肥二模)下表反映了我国()各级学校中少数民族学生人数及所占比重1987年1990年2000年2012年小学人数(万人)1 051.311 069.521 181.561 056.47占学生总数的比重(%)8.28.79.110.7普通中学人数(万人)280.07293.03498.91678.90占学生总数的比重(%)5.76.46.89.4普

41、通高等学校人数(万人)11.8713.6731.73177.96占学生总数的比重(%)6.16.65.77.4A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B建立了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C贯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D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迅速发展解析:选A根据材料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各级学校中少数民族学生人数及所占比重呈现的是一种不断攀升的趋势,这充分显示出国家在真正落实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民族政策,故A项正确。62018年,国台办主任张志军在新年贺词中说:“新的一年里,我们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扎实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决心不会改变。”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是()A“和平统一”方针

42、B“一个中国”原则C“政治协商”制度 D“一国两制”构想解析:选B“和平统一”方针是大陆对台政策,不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础,故A项错误;“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础,故B项正确;“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政党制度,故C项错误;“一国两制”的构想没有得到台湾的响应,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7(2018赣州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化的诸条件中,劳动生产率的发展仅是“假言推理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必要条件”,西欧社会转型是“三大机制”互动的结果,即社会财富积累机制、产品与要素市场流通机制、法律与政治保障机制,其中劳动生产率是社会财富积累机制的核心

43、因素,后者是“三大机制”之一,而不是它们的全部。社会转型的条件不是单一的,也不可能是单一的,比如劳动生产率提高相当重要,可它为什么提高和为什么不能提高,这不是劳动生产率或经济本身所能回答的,所以它不能构成动因的原点。摘编自侯建新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与中国材料二从1979年起,中国进入了双重转型阶段。双重转型是指体制转型和发展转型的结合或重叠。总结1979年至今3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实践,中国在推行双重转型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可以把这些经验归纳为以下八项。(一)体制转型是双重转型的重点。(二)思想先行。摘编自厉以宁中国经济双重转型之路(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17、18世纪英国如何创

44、造“三大机制”促进社会转型的。(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经济“双重转型”的具体内涵。“思想先行”是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经验,试以改革开放前后的史实予以说明。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社会财富积累机制”,结合所学可知,英国通过对外殖民掠夺,对内圈地运动,实现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根据材料一“产品与要素市场流通机制”,结合所学可知,英国通过不断侵略扩张,满足其对原料的需求和对商品的倾销;根据材料一“法律与政治保障机制”,结合所学可知,英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以立法的形式,建立近代资产阶级政体。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双重转型是指体制转型和发展转型的结合或重叠”,结合所学可知,体制转型

45、指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发展转型指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型;第二小问,可以以改革开放前真理标准问题讨论与改革开放伟大决策关系为例;改革开放后,可以以“南方讲话”与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确立的关系为例。答案:(1)英国通过海外贸易和掠夺(或“圈地运动”),建立起社会财富积累机制;通过殖民战争,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庞大的海外市场获得了有效的市场流通机制;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提供了法律与政治保障机制。(2)内涵:体制转型指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发展转型指从农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举例: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实行改革开放奠定了思想基础;1992年,

46、邓小平“南方讲话”和中共十四大的召开,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思想基础。(一)两次工业革命对近代中国的影响1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近代工业(洋务企业、民族企业)产生;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列强资本输出,扩张加剧;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2政治上各阶级、阶层抗争探索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侵略:两次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侵略: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抗争探索:爱国官兵反抗、太平天国运动抗争探索: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3思想上向西方学习,

47、救亡图存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开眼看世界”,西学东渐;洋务派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太平天国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资政新篇立宪共和,实业救国思潮;新文化运动;思想观念进一步变化(二)两次世界大战对中国民族工业的影响1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民族工业的影响(1)“短暂春天”: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资本主义国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控制,给中国提供了一个发展良机,民族工业蓬勃发展,呈现出“短暂的春天”。(2)突出特征民族工业的发展主要在轻工业方面,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民族资本与外国资本相比,力量十分薄弱。在一些主要工业部门,外国资本仍然超过本国资本。在帝国主义的控制

48、下,民族工业不可能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民族资本与封建经济相比,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绝对优势,这使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极大的束缚。(3)进步作用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培养了大批技术人员,提高了全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使生产走向集中,对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加强工人阶级团结、革命的发动,都有重要作用。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人阶级队伍日益壮大,使中国的阶级结构、阶级关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2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中国民族工业的影响(1)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企业内迁:抗战爆发后,不少民族资本家出于爱国热情和使企业免遭日本的掠夺,历尽艰险将企业迁往内地,并尽快恢复生产,对大后方经济发展,对支持抗战,发挥了重

49、要作用。在沦陷区:来不及内迁的厂矿,或被日本毁灭,或被日军以“委托经营”“军管理”“租赁”等形式吞并。在国统区:国民政府出于抗战的需要,实施战时体制,强化经济的全面统制,加强工业垄断和商业专卖,造成官僚资本的膨胀和民族资本的萎缩,到1941年,官僚资本已占全国资本总额的一半。(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经济掠夺:美国与国民政府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攫取了大量在华政治、经济等特权。之后,美国大量对华进行商品输出,排挤了国货。有人称这一条约为“新二十一条”。官僚资本膨胀:官僚资本进行经济垄断,残酷挤压民族工业的生存环境。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不断增加,通货膨胀,原料昂贵而使民族工业的产品滞销。(三

50、)冷战局势的发展演变对新中国外交的影响阶段新中国外交美苏两极格局形成(19491955年)苏联支持、援助中国,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遏制中国。新中国加入社会主义阵营,推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接受苏联的经济技术援助;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美苏争霸、赫鲁晓夫推行霸权政策(20世纪50年代后期起)中苏关系开始恶化,中美关系继续对立。中国在外交上,既反苏也反美,“两个拳头打人”美苏争霸中,苏攻美守(20世纪70年代)中苏关系全面恶化;美国改善对华关系,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美苏争霸中,美攻苏守(20世纪80年代)中苏关系走向缓和,中美建交后不和谐的音符时常出现。中国推行改革开放政策,奉行不结盟外交政策两极格局

51、结束,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1991年后至今)中国积极融入世界;外交上坚持对外开放,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四)经济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1明清时期“受益者”(1)新航路开辟后,世界逐渐成为一个整体。此时的中国,虽然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但是不可能置身于世界经济潮流之外。在早期的东西方交往中,中国凭借自身的优势,成为早期世界市场客观上的“受益者”。(2)原产于美洲的甘薯、玉米等农作物传入中国并得到推广,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总产量,客观上为清朝前期人口的迅速增长创造了条件;有更多土地种植经济作物,出现了专业生产区域,促进农产品的商品化。(3)欧洲人用美洲的白银来购买亚洲的商品,如纺织品、瓷器、香料、染料

52、等。明朝中后期至清朝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中国是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地区之一。2近代中国“被动者”鸦片战争后伴随着西方列强侵华战争的战火,中国开始了被动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两次鸦片战争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西方列强冲击着中国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刺激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中国逐渐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从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列强侵华由商品输出为主向资本输出为主过渡,西方列强的资本输出和商品输出严重摧残了中国民族经济,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进一步沦为资本主义市场的附庸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

53、的控制,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中国的民族工业获得了一个迅速发展的“短暂春天”19291933年经济危机期间各资本主义国家为转嫁危机,对华倾销商品,冲击着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国民政府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的政策,使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确立中国作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创始会员国加入了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并且是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缔约国。随着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签订,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逐渐萎缩,陷入绝境3现代中国“参与者”(1)改革开放前新中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新中国实行政治上孤立、军事上包围、经济

54、上全面禁运的封锁政策。20世纪60年代初,中苏关系恶化,中国的对外贸易急剧萎缩,基本上关上了对苏联、东欧开放的大门。(2)改革开放新时期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到21世纪初,中国已经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与世界经济实现全面接轨,标志着世界大市场对中国的开放,有利于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有利于建立完整的世界贸易体系。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的构想并付诸实施,是中国积极致力于全球治理与全球化的一个创新。“一带一路”在促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打造开放新格局的同时,也为世界上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进一步推动全球化向更

55、加公平、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进程从19世纪五六十年代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主要经历了被动开放、经济起步、政体变革、思想解放四个时期。这是一种社会质变,即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发生了整体性的变革。摘编自陈国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材料二内源性现代化和外源性现代化的差异,主要取决于启动社会变迁的那些决定性因素是内在的还是外在的。当时的中国,经济上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与家庭手工业结合的稳固模式,政治上是高度专制集权的官僚帝国,丝毫不见启动社会经济转型的内部动力和物质条件。不同于中国的单一结构式的农业社会,英国已经孕育出内源性现代化的基本

56、动力和变革的前提条件那种认为西方更多是靠对东方掠夺而发达起来的想法并不准确,当时的物质文明、制度文明才是起决定作用的,而且它们在启动阶段是起主导作用的。摘编自白少飞以大历史观看待中国的现代化(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演进进程。(2)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东西方社会转型不同的背景和特点,由此可以得出什么启示。解析:第(1)问,“被动开放”是指鸦片战争,开启了社会转型之门;“经济起步”是指洋务运动,工业化的起步;“政体变革”是指辛亥革命,成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思想解放”是指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与科学,批判旧思想。第(2)问,据材料二两省略号之间的内容分别概括归

57、纳其背景和特点;从推动人类文明发展上概括启示。答案:(1)演进进程:被动开放:鸦片战争,开启了社会转型之门;经济起步:洋务运动,工业化的起步;政体变革:辛亥革命,成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思想解放: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与科学,批判旧思想。(2)背景比较:中国:政治: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经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对外:闭关自守。西方:政治:建立资产阶级代议制;经济:资本主义发展;对外:殖民扩张。特点比较:中国:外源性,外在压力下被迫转型,从器物到制度到思想,由浅入深,逐次递进。西方:内源性,是内部更新突破旧体制自然发展的结果。启示: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是国家前行的不竭动力;开放与交流融入世界潮流,

58、社会变化(转型)总体是推动人类文明向前发展的,人类正是在不断的社会变化中不断地发展。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西方的中国观的变迁1618世纪西方传教士赞美儒家思想,中国社会政治制度(科举)开明,极少宗教战争,物质生活丰富启蒙思想家赞美孔子“只诉诸道德,不宣传神怪”,推崇儒家道德和规范,中国是一个由开明君主统治的理想国家19世纪西方传教士、外交官把落后、腐败、麻木的中国称为“睡狮”,认为中国封闭、停滞、堕落20世纪初传教士、军人和政客眼中的中国基本是贫困、肮脏、混乱、残暴、危险的地狱20世纪3040年代美国军政界某些人士描述了一个大有希望的新中国形象:淳朴、智慧的传统社会,“崛起的英雄”摘编

59、自邱世兵中国国际舆论环境的历史变迁略论西方的中国观的演变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提示:可以提取四个时期的完整信息,也可以提取两个及以上时期的信息进行答题。)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但在解题时需要注意设问要求。解题时,首先结合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拟订一个论题,然后围绕自拟的论题进行阐述。阐述时,可从材料中选出两个时期进行概括,并从材料和所学知识中选择性提取史实信息进行佐证,注意中外关联、史论结合。答案:示例一:论题:明末清初到19世纪在西方人眼中中国由开明变为堕落。阐述:16世纪到18世纪的明清之

60、际,一方面由于中国是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政治相对稳定,科举制度盛行,社会流动相对畅通;工农业生产高度发达,商业繁荣;思想统一,文化繁荣;另一方面,此时西方社会政治上多数处于天主教和封建专制的统治之下,社会矛盾尖锐,国家间战争不断;经济上与中国的贸易处于不利地位;同时启蒙运动兴起,由于批判封建专制和天主教统治的需要,中国儒家思想部分被采纳。加上西方对中国政治制度、科举、思想文化等了解的不全面,此时中国在西方的眼中是值得借鉴和学习的。19世纪初,中国专制统治腐朽,对外闭关锁国。19世纪中期开始,中国在对外战争中屡屡战败,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且国人吸食鸦片,身体素质低下,社会落后和保

61、守。而同时期的西方民主政治逐步确立和完善,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人文主义、自由平等等思想广泛传播,在西方人眼中中国的形象由开明变成了封闭、停滞、堕落。示例二:论题:20世纪初到20世纪3040年代在西方人眼中中国由混乱变为崛起。阐述:20世纪初,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辛亥革命后军阀混战,社会统治黑暗,各种斗争风起云涌,经济凋敝,民生艰难。而同时期西方国家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进入“电气时代”,加紧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资本输出和瓜分,民主政治逐步成熟,此时在西方人眼中中国被贴上了贫困、肮脏、混乱等不良标签。20世纪3040年代,中国在抗日战争中全民族团结一致,坚持抵抗,争取民族独立,有力地配合了英、美等西方国家的反法西斯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也做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所以此时在西方人眼中中国的形象是淳朴、智慧的,是“崛起的英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