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 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和文化转型时期。下列选项中,不能反映这一时期历史特征的是 A“道术将为天下裂” B“礼乐征伐自诸侯出”C“上下相诈,公田不治” D“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2.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有立子之制而君位定;有封建子弟之制而异姓之势弱,天子之位尊;异姓之国非宗法之所能统者,以婚媾甥舅之谊通之;周人一统之策实存于是。”据此可知,西周A.利用血缘纽带巩固其统治 B.强化君主专制主义C.推行分封制强化中央集权 D.打击异姓诸侯以维护统一3商朝
2、时期,虽然其统治区域很大,但是方国、部落遍布全国,时而臣服,时而反叛,连年征伐,人民困苦不堪。而商王对于臣服的一些方国、部落,虽采取了加封候、伯等封号的做法,但始终没有形成完整的制度。这一史料主要用来论证 A商王控制范围有限 B分封制形成的背景 C嫡子继承制的滥觞 D中央集权的必要性4有学者统计,汉武帝当政期间,亲自任命丞相12人,其中,有3人在任上去世,有3人被免职,两人畏罪自杀,3人被下狱处死。政府高层官员受到处置的严厉程度在历史上是空前的。材料主要说明汉武帝时期A.君主专制体制日益僵化 B.中央集权得到加强C.惩处官员渎职手段严酷 D.丞相权势大为削弱5有学者在评论明清政治时说“一种历史
3、的偶然,它是在中枢决策难以平衡集权和效率的矛盾,在靖难之役(朱棣和朱允炆争夺帝位的战争)结束之时,新君佐助无人的特殊情况下产生的”该学者评论的是 A.废除丞相 B设置内阁 C宦官参政 D设军机处6明初废除行省制,以三司执掌地方行政大权,中央经常派出官员以监督、巡抚的名义监察地方;明中期后,总督、巡抚在巡查地方之余,开始拥有监管地方军务、粮饷、水利的权力,到了清代,总督、巡抚正式成为地方行政长官。这表明 A中央集权得到空前强化 B地方监察体系更加完备C地方军政管理走向低效 D地方机构权力趋向集中7.古代希腊人将流放视为一种比死刑更为严重的刑罚,因而其对被处死刑者以逃亡他乡而逃避流放的情形加以放任
4、。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A 海外流放生活痛苦不堪 B. 城邦是个人荣誉的源泉C. 希腊缺少民主法治精神 D. 希腊商品经济高度发达8.罗马遗嘱继承法规定,遗嘱人可以自由安排他所控制的家族财产,后来又规定遗嘱人必须在给近亲属留足遗产后,才能根据自己意愿处分剩余财产,以保护家庭其他成员的法定继承权。这表明罗马法 A坚持折中调和的审判原则 B侧重民事纠纷的调解 C关注权利主体的利益平衡 D遵循权力制衡的原则9. 1839年,英国有人说道:当内阁依旧得到国王和下院支持时,即使上院反对,仍不必辞职。后来,又有人说道:若某议案遭到上院否决后重新又在下院通过,那么它理应成为法律。这些言论旨在A. 限制世袭贵族
5、的政治特权B. 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C. 提高英国议会决策的效率D. 阐释内阁集体负责制原则10.美国立国以来,总统领导过多次战争,参议员戈德华特1973年统计美国有204次战争,其中只有5次经过国会宣战。杜鲁门向朝鲜派兵,肯尼迪和约翰逊向越南派兵,尼克松轰炸柬埔寨,都是使国会在事后被迫接受既成事实的。材料说明美国A. 联邦政府权力不断扩大B. 冷战思维逐步遭到漠视C. 争夺霸权已是首要战略D. 分权制衡天平有所失衡11.下图漫画题为探囊取物,囊中装着中国各地的矿产资源,英、日、德、意、俄、奥、葡、法等国纷纷伸手探入囊内进行抢夺。该漫画主要反映出列强A. 在华划分势力范围 B. 加紧对华资本
6、输出C. 加强对清政府控制 D. 在中国抢占租借地12.孙中山以总统名义颁布的禁烟令说:“鸦片流毒中国垂及百年,须知保国存家,匹夫有责,束修自好,百姓与能,其有饮鸩自安,沉湎忘返者,不可为共和之民,当咨行参议院于立法时,剥夺其选举、被选举一切公权,示不与齐民耻。”对此解读不正确的是A. 此项禁烟令可能颁布于1912年5月 B. 将禁烟于个人政治权利相结合C. 孙中山认为鸦片流毒关系种族存亡 D. 辛亥革命深刻影响了习俗变革13.从武昌起义至民国二年底,“集会结社犹如疯狂,而政党之名如春草怒生,为数几至近百”。据统计,当时全国公开成立的团体达682个,其中政治党团者312个。这种现象说明,该时期
7、A. 政党政治在中国的确立 B.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 民主政治成为时代潮流 D. 专制主义已被彻底根除14. 1945年10月,毛泽东在关于重庆谈判文中指出:“太行山、太岳山、中条山的中间,有个脚盆,就是上党区。在那个脚盆里,有鱼有肉,阎锡山派了十三个师去抢。我们的方针也是老早定了的,就是针锋相对,寸土必争。”由此可见,当时A. 暴力革命观念深入人心 B. 国民党丧失了军心民心C. 中国布满国共内战阴霾 D. 美国大力支持国民政府15.2018年5月5日,美国主流媒体纽约时报上发表了文章生日快乐,马克思,你是对的(如图),其根本意图是A. 纪念马克思诞辰 B. 赞赏马克思主义C. 探讨历
8、史的规律 D. 对资本主义反思16. 民主人士张澜说:“这是新中国的一个人民大宪章。它确定了新中国的政治理论和制度,它有了革命到底的大方针,它有了稳步建设的原则。”张澜所说的“人民大宪章”是指A. 新民主主义论 B. 共同纲领C.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 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17.毛泽东指出:“凡属于思想性质的问题,凡属于人民内部的争论问题,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只能用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而不能用强制的、压服的方法去解决。”这一观点提出的相关背景是()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B.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C.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 D.南京国民政府被推翻 18.1950年,
9、中国政府规定,外轮一般不准驶入中国内河,经中国政府特批而驶入的外轮须悬挂中国国旗,并在指定的码头停泊。这种措施所体现出的外交政策是A.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B. “另起炉灶” C. 求同存异 D. “一边倒”19.2017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互联网发展论坛在乌镇召开,国台办称网络是两岸“三通”后的第四通,下列关于两岸“三通”的说法错误的是A. 1949年以后的三十多年间,两岸“三通”全部中断B. 1979年元旦告台湾同胞书,建议海峡两岸实行“三通”C. 1992年“九二共识”推动了长达38年的两岸同胞隔绝状态被打破D. 2008年,随着两岸空运、海运直航和直接通邮的实施,“三通”变为现实2
10、0.有学者认为,上海合作组织是前苏联国家对抗美国与西方的一个形式。而俄罗斯有学者则呼吁建立一个以上海合作组织为代表的“新华约”之类的某种“反北约”的组织。下列对这两种观点的评述,最准确的是A对世界政治局势有清楚认识 B没有认清上合组织的新特点C表达了对美俄争夺中国的担心 D国际局势既趋向于缓和又表现出紧张对抗211961年,赫鲁晓夫下令关闭东德同西德以及西柏林的边界,支持东德建造高墙,并称“筑墙是唯一的选择”。美国谴责这是野蛮的封锁,但认为“总比战争好得多”。这说明 A苏联在美素争霸中处于守势B美国妥协力图缓和对苏关系C美苏斗争加剧欧洲紧张局势D美苏势均力敌无意改变现状22.吴有法在德国史探研
11、中说到:“德国问题在不同历史时期,含义也不同。对于刚成立的联邦德国来说,德国问题就是复兴西德经济,取得独立的国家主权,改善德法关系,防止德国成为第四帝国。战后初期德国问题的解决,就是通过欧洲一体化途径予以实现的.才有了今天的欧盟和欧洲的大联合。”由此可知,该学者认为A联邦德国的建立导致德国问题出现B德法关系的改善解决了德国问题C欧洲一体化有助于解决德国问题D欧洲一体化完成的标志是欧盟成立23.二战后第三世界国家除了积极发展经济外,还加快发展相互间的经济合作,扩大建立区域的经济集团,在解决国际事务和稳定地区局势上发挥重要作用。此外,中国和俄罗斯等一些大国也经常发表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多极
12、化发展的言论。这一现象A.旨在突出第三世界居于主导地位 B.表明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主题C.体现各国都要求国际关系民主化 D.主观上利于政治格局多极化24.春秋后期,社会阶段结构出现了“贵”“富”合一到“贵”“富”分离的变化。直接促成这一变化的历史因素是()A.工商业的发展受到抑制 B.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C.工商食官制度走向衰落 D.贵贱等级界限已被打破25吕氏春秋任地中说“上田弃田(把低地做成高垄和低沟,利用沟间排水,高垄播种),下田弃甽”(把高地做成高垄和低沟,利用沟间播种,高垄挡风),由此说明当时的农业生产()A代田法已经出现 B注重精耕细作C水利灌溉发达 D耕地面积增加26.“自嘉靖中年
13、,田赋日增,田价日减,细户不支则人逃,即不逃而丁口不复隶于图册今日赋税之法,密于田土而疏于户口,故土无不科之税,而册多不占之丁,是以租税不亏而庸调不足,生齿日繁,游手日众。”材料反映了当时()A.土地兼并的现象日趋严重 B.赋税制度发生根本变化 C.政府对农民迁徙限制放松 D.社会风气日益消靡没落27.唐朝武周以后,大庄园制经济日益发展。安史之乱后,庄园制的发展导致土地兼并日益严重,越来越多的自耕农成为地主的佃户。这一现象的主要影响是()A封建经济持繁荣 B政府税收大幅下降C军阀割据更加突出 D新的经济形态萌芽28中国哲学家的社会经济思想中,有所谓的“本”“末”之别。区别本末的理由是,农业关系
14、到生产,而商业只关系到交换。在有交换之前,必须先有生产。在农业国家里,农业是生产的主要形式,所以“重本轻末”思想贯穿中国古代历史始终。材料旨在说明A农业生产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 B小农经济形态决定社会“本末”思想C生产经营方式决定社会经济思想 D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主要原因29.清帝雍正朱批谕旨说:“山右(今山西)大约商贾居首,其次者犹肯力农,再次者谋入营伍,最下者方令读书。朕所悉知,习俗殊可笑。”这反映出当地 A商人的政治地位已经跃居首位 B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已被抛弃 C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得到实施 D传统观念因追求财富而改变 30历史研究应坚持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材料之外“一点也不越过去说
15、”。以下史实到结论的推断,符合这一原则的是()选项史 实结 论A商鞅变法“废分封,行郡县”秦国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B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文化开始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C行省“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元朝中央集权得以加强D明太祖屡次宣布“通番禁令”明朝严禁中外通商贸易二、非选择题(共40分。)31.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国家始终是以变体的家长制形态出现的,也就是“家天下”的变体。当时由于小农经济无法提供足够的经济支持,国家的权力机构往往并不深入到乡村社会,而是止于县政;在乡村社会通过“家国同构”的社会组织,利用乡村自治组织力量将农民束缚在
16、土地上。农民对“家”的认同自然而然地延伸为对“国家”的认同。因此,治国和治家的规则是通用的,“三纲五常”既界定了个人与家庭的关系,又规范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而专制皇权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因而往往借助乡村社会内生的伦理教化来实现在乡村的统治,而不仅仅是借助“横暴的权力”。摘编自任剑萍对中国古代“家国同构”之探析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介绍外国历史地理著作的问世,打开了国人嘹望世界的窗口,初步产生了真实而朦胧的世界观念,同时摒弃了“天朝大国”的守旧意识。从19世纪70年代起,尤其是甲午战后,西方近代国家观念多渠道传播输导到中国,都是以西方近代国家理念为坐标,宣扬了西方近代国家的议会制度、三权分立学说和主
17、权在民思想,无形中构成对君权至上的天朝意识的挑战。在维新人士中,严复比较系统地把西方近代政治学说译介给国人,用进化观念观察社会和国家问题。梁启超热情传播卢梭的天赋人权论、孟德斯坞的三权分立说等理论。孙中山也主张,革命成功后建立的民国,“效法美国选举总统,废除专制,实行共和”。摘编自李华兴中国近代国家观念转型的思考(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政治统治的基本特点。(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近代中国国家观形成的历史因素。(7分)32.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近代中国接触的西洋“除了强大的武力,尚有别具一格的政治组织、经济力量、高度文化,一旦
18、彼此短兵相接,中国的藩篱为之突破,立国基础为之震撼”。面对这“旷古未有的变局”,中国“应付的困难就从此开始了,但前途放大光明、得大幸福的希望亦即寄托在这个大变化上”。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等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请考生在第33、34两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照所做的第一题记分。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题号的方框涂黑。(15分)33.【历史选修1: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拿破仑执政时期,非常重视国家教育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拿破仑于1802年颁布了国民教育计划,该法令明确了法
19、国中等教育的改革1806年颁布了有关帝国大学的构成法,规定:以帝国大学名义,建立一个专门负责整个帝国国民教育的机构。1808年3月,拿破仑政府又颁布了大学组织令拿破仑还创办和扶持了十几所新型高等专科学校。 周敏娟拿破仑的教育改革思想探析材料二 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的发展,必然要求教育上的发展与之相适应。拿破仑认为,如果没有一个具有坚定不移的原则的教育机构,那么政治上也决不能有稳定性,若人们不是从孩提时起就懂得他们应当属于其和派或保王派,应当是天主教徒或怀疑论者,那么,这个国家机构便不能组织起一个真正的国家。-史静寰拿破仑与帝国大学(1) 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拿破仑时期法国教育改革措施的特征。(6
20、分)(2)综合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拿破仑的教育改革思想与实践。(9分)34.【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孙思邀,唐代著名医药学家。他目睹民众缺医少药,毅然放弃仕途,立志做一名“苍生大医”。他以历代名医为榜样,刻苦钻研医药典籍,博采群经,删裁繁重,并结合个人的学术经验,先后撰成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他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故以“千金”两字命名。该书搜集整理了6000多种医方,较系统地总结了我国自古以来至唐初的医药学成就。他提出行医应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精”,即精深的医学造诣和精湛的医疗技术;“诚”,即对病家、对同道怀有一片赤诚之心。在治疗学方面,他对传染病的防治
21、和护理有比较突出的创造性。他还十分重视妇幼保健卫生,强调妇科病的特殊性和小儿护理的重要性。孙思邈与唐朝政府合作开展医学活动,并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人们为了纪念孙思邈,尊其为“药王”,“箫鼓年年拜药王”,已成了孙思邀故乡人民千百年的习俗。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思邈的主要贡献。(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孙思邈所具备的优秀品质。(9分)答案一、选择题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15DABDBDBCADBACCD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BBACBDCDCBCBBDC1. 关键词:“
22、社会变革”和“文化转型”。“道术将为天下裂”意味着王官之学向诸子之学的转化。B项出自论语: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C项表明井田制已有瓦解的迹象,私田出现。D项意为不使用刑法和政令而使天下安定,不用军队就能称王天下。2. 材料强调的是周朝的分封制和宗法制,以及对异姓诸侯王通过联姻的方式加以笼络,体现了其利用血缘关姻亲关系巩固统治的特征,A正确;西周尚未建立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BC错误;材料强调的是通过姻亲关系笼络异姓诸侯,而不是打击,D错误。3. 从题干关键信息“商王对于臣服的一些方国、部落,虽采取了加封候、伯等封号的做法,但始终没有形成完整的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
23、可知,商代实行的内外服制度存在不足,对方国、部落的统治并没有形成一整套完整的制度,地方对商王的认同感较弱,为了实行有效的统治,西周实行了分封制。由此可知,这一史料主要是用来论证分封制形成的背景,故B正确。题干强调的是商王的统治区域很大,但对地方的控制不足,并非商王控制范围有限,A项错误。题干中没有涉及嫡长子继承制的信息,C项错误。中央集权形成于秦朝,与题干时间不符,D项错误。4.根据题干材料“有3人在任上去世,有3人被免职,两人畏罪自杀,3人被下狱处死。”可知,汉武帝时期丞相多不得善终,由此可以看出,汉武帝时期,君权加强,丞相权势大为削弱,故选D项。“君主专制体制日益僵化”与汉代时代特征不符,
24、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B项;材料无法看出“官员渎职”,排除C项。5.由材料中的“朱棣”“新君佐助无人”等信息可知,评论的是内阁制。6.选D.7.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城邦强调个人的荣誉,把个人的荣誉看得高于一切,即城邦是个人荣誉的源泉,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未提及流放生活痛苦不堪,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希腊拥有民主法治精神,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涉及希腊商品经济是否发达的问题,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8.材料遗嘱人可以自由安排他所控制的家族财产,后来又规定遗嘱人必须在给近亲属留足遗产后,才能根据自己意愿处分剩余财产,以保护家庭其他成员的法定继承权说
25、明罗马法关注不同权利主体的利益平衡,故选C项;材料中主要涉及法律规定,不涉及审判的司法环节,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遗产继承方面的问题,不能得出侧重民事纠纷的调节,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涉及权力制衡方面的信息,排除D项。9.题干强调了英国议会下院的作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议会上院是贵族院,而下院由民选产生,是国家权利中心,题干中强调下院可以扭转上院做出的决定,即限制世袭贵族的政治特权,A正确;1839年第一次工业革命刚刚完成,垄断资产阶级出现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排除B;题干主旨是下院对上院的制衡,这种制衡不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排除C;内阁集体负责主要指的是内阁阁员和首相之间的关系,与议会上下院无
26、关,排除D。10.题干显示美国总统领导下的战争,往往是在事后让国会承认既成事实,体现了美国总统权力在特殊时期的上升,这显然与美国政治体制中的分权制衡不符,说明这一制衡体系有所失衡,D正确;材料只列举了战争行为中总统权力的上升,不能证明行政权不断扩大,排除A;从杜鲁门至尼克松均处于冷战时期,冷战思维不可能逐步遭到漠视,排除B;材料重点在讲述总统与国会的相互关系,而非与苏联争夺霸权,排除C。11.从“英、日、德、意、俄、奥、葡、法等国”可以确定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时,此时的对华侵略主要形式就是资本输出,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此时已经完成;C选项没有体现出实际含义;D选项此时已不是中心。12.孙
27、中山于1912年4月正式解除大总统职务,因此A项错误,符合题意。13.政党政治通常指一个国家通过政党行使国家政权的形式,当时中国仍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没有建立真正的政党政治,故A错误;政治党团数量多并不能说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故B错误;“集会结社犹如疯狂,而政党之名如春草怒”反映了政治党团建立数量多,而政治党团是民主政治的表现形式之一,这体现了民主政治成为时代潮流,故C正确;民国二年是1913年,当时专制主义并没有彻底根除,故D错误。故选C。14.材料说明当时国共重庆谈判期间蒋介石军队进攻上党地区,我们人民军队针锋相对不后退,由此可见,中国布满国共内战阴霾,故C项正确。当时毛泽东的
28、讲话目的并非一定要暴力推翻国民政府而是在与国民党谈判期间不放弃斗争的观念,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国民党丧失民心军心的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关于美国支持蒋介石政府打内战的证据,故D项错误。15.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马克思提出剩余价值理论,提示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剥削本质及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矛盾,这使资产阶级为延续自身统治提供了反思,故D项正确;ABC均不是该文章的本质意图,不符合题意,排除。16.本题考查共同纲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定了新中国的政治理论和政治制度,成为了建国初期办事发展的大原则、大方针,
29、故B选项正确;根据材料“这是新中国的一个人民大宪章。它确定了新中国的政治理论和制度,它有了革命到底的大方针,它有了稳步建设的原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内容指的是共同纲领,而不是新民主主义论,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在1954年在第一届人大上通过,在这之前共同纲领已经确定了新中国的政治理论和政治制度,故C选项错误;17.由材料可知,毛泽东提出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阶级矛盾已不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了两类矛盾学说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政治生活的主题。因此,这一观点提出的背景是
30、三大改造基本完成,A项保证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C项解决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的问题;D项标志着南京国民政府在中国的统治被推翻,。A、C、D三项与题意不符。18.试题分析:依据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政府制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即“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其中“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是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一切特权。材料禁止外国轮船驶入中国内河正是清除外国在华特权的体现,所以A符合题意。B项强调的是重新与外国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 C项主张在外交方面搁置争议追求共同利益; D项强调在外交上与社会主义国家组成统一战线。所以应选
31、A。19.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推动海峡两岸同胞隔绝状态被打破的标志是1987年台湾当局开放台湾民众赴大陆探亲,故C表述错误,符合题意,故选C项;ABD项表述均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20.材料两种观点对世界格局认识不清,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结束,世界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故A项表述对世界局势的分析错误;中国新时期外交的特点是不结盟政策,而上海合作组织就是不结盟政策最典型的体现;上海合作组织是一个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不是军事同盟性质的政治军事集团,材料中的两个观点明显没有认清上合组织“结伴而不结盟”的新特点,故B项正确。21. 赫鲁晓夫下令关闭东德同西德以及西柏林的边界,支持
32、东德建造高墙,并称“筑墙是唯一的选择”。说明赫鲁晓夫在柏林危机上的态度是不妥协的,有可能导致冲突和战争。美国认为“总比战争好得多”,说明美苏势均力敌,都无意改变紧张的状态,故D正确。22.根据战后初期德国问题的解决,就是通过欧洲一体化途径予以实现的.才有了今天的欧盟和欧洲的大联合。”可知,该学者认为欧洲一体化有助于解决德国问题,故C项正确。23.根据材料中“第三世界国家”“在解决国际事务和稳定地区局势上发挥重要作用”“中国和俄罗斯等一些大国也经常发表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多极化发展的言论”可知第三世界国家成为国际政治舞台上的重要政治力量,主观上有利于国际政治格局的多极化,故D项正确。第三
33、世界国家居于主导地位与史实不符,排除A;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c项中“各国都”表述绝对,排除。24.A项,工商业的发展受到抑制不能体现“贵”“富”合一到“贵”“富”分离的变化这一转变过程。故A项错误。B项,不符合史实,且与材料内容无关。C项,工商食官制度是西周由官府经营工商业的制度,其产品和经营主要是为贵族统治者服务,春秋后期走向衰落,体现了“贵”“富”合一到“贵”“富”分离的变化,故C项正确。D项不符合史实,且“贵贱等级界限”题干没有明显体现出来,故D错误。25.A项,代田法是西汉推行的耕作方法,与材料时间不符。B项,根据材料信息,战国时期我国农业生产已经注重因地制宜,在同一块土地中整理出高低
34、两部分,发挥各自的效应,表明此时农业生产已经懂得精耕细作,故B项正确。C项,材料只是提高“沟间排水”,并不等同于水利灌溉,且仅凭对土地的规划利用的耕种方法,无法说明水利灌溉技术是否发达,故C项错误。D项,材料提及的是耕种方法,于耕种面积无关。26.根据材料可以知道,导致明朝赋税制度调整的原因是,田赋日增带来的细户逃亡,而非土地兼并,故A项错误“士无不科之税”,赋税征收仍然重视田亩标准,制度没有发证根本变化,故B项错误;“今日赋税之法,密于田土而疏于户口”,政府对农民迁徙限制放松,故C项正确。“生齿日繁,游手于众”,农村人口的消靡没落不能代表整个社会风气的状况,故D错误。27.根据题干材料,结合
35、所学知识可以知道,土地兼并者隐瞒土地的数量少交或不交税,偷税漏税,所以土地兼并造成政府税收大幅下降,选B是符合题意的;材料不涉及封建经济继续繁荣方面的信息,选A不符合题意;军阀割据更加突出是由于节度使的设置导致的,和材料主旨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新的经济形态萌芽出现在明清时期,选项D不符合题意。28.A项,农业生产对经济发展起重要作用,但并非决定作用,说法太过绝对。B项,材料主要说明了在中国睡会经济思想中,农业关系到生产,而商业只关系到交换,生产比较重要,而农业是生产的主要形式,所以农业为“本”,商业为“末”,封建时期中国是农业国家,以小农经济形态为主,因此政府施行“重农抑商”政策,故B项正确
36、。C项,决定社会经济思想的是中国的小农经济形态,并非生产经营方式,且材料并没有提到生产经营方式。D项,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归根结底是为自己的统治服务,材料只涉及了思想层面,还没有进一步提到“重本轻末”思想为何被统治者转化为“重农抑商”政策,故D错误。29.A项中国古代商人地位从未跃居首位,与史实不符;B项,学而优则仕的传统也没有被抛弃,与史实不符;C项,重农抑商政策在本题中没有体现;D.传统观念因追求财富而改变,正解释了雍正时期山西人思想观念的变化的原因,故D正确。30.C项,行省是元朝的政治制度,行省长官像诸侯一样镇守四方,但已经没有割据地方的实力,因为其手中诸多重大的权力已经被中央收回,
37、这反映的是元朝中央集权的加强,故C正确。非选择题31.(1)特点:家国同构;乡村自治;强化父权,皇权专制;重视伦理教化;(6分,每点2分,任答3点即可)(2) 列强侵略,民族危机不断深化;西方近代国家观念及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思想的冲击;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清政府统治腐朽,面临内忧外患局面;先进知识分子寻求治国方案的努力。(7分,每点2分,4点7分)(3) 32.论题:西方文明的冲击加速了中国近代化进程。论证:19世纪中期以来,西方发动了一系列的侵华战争,给中国带来灾难,但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也给中国带来近代化的机遇。 经济上,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洋务运动出现、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
38、并发展。政治上,封建君主专制动摇,维新运动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制。文化上,封建思想受到冲击,维新思潮、民主共和思潮、新文化运动促进中华民族的思想启蒙。生活习俗上,近代中国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发生变化,出现简约文明婚姻等。中国近代化经历了由学习西方的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的过程。综上所述:近代西方列强的侵略在给中国近代带来苦难的同时,也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加速了中国由农耕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的转型。33.(1)特征:以立法为手段;教育体制框架逐渐完善;建立了中央集权的教育体制。(6分,每点2分,任答3点)(2)评价:推动了法国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法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巩固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成果;拿破仑的教育改革是其巩固政权、加强统治的手段之一。(9分,每点2分,答出4点给9分)34.(1)编撰了医药学巨著千金方;与政府合作,推动了唐代医学发展;对我国中医理论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为后世传染病的防护提供重要借鉴。(6分,每点2分,任答3点)(2)淡泊名利;刻苦钻研医学,志向远大;救死扶伤,医德高尚;善于汲取前人的研究成果;以拯救苍生为己任,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等。(9分,每点2分,答出4点给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