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双基巩固学考突破一、选择题1.7世纪,穆罕默德顺应阿拉伯社会的发展趋势,创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权,其创立地点是()A.亚历山大B.麦地那C.麦加D.大马士革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622年,穆罕默德迁居麦地那,在那里建立政权,故选B项。2.脍炙人口的天方夜谭,构思奇妙,情节曲折,语言优美。该书()A.是研究早期希腊社会的重要史料B.把古代戏剧艺术推向成熟C.激起欧洲人对东方的憧憬和向往D.反映了阿拉伯帝国的社会生活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千零一夜又名天方夜谭,是阿拉伯最有代表性和影响最大的文学作品,该书生动地反映了阿拉伯帝国的社会生活,故选D项。3.奥斯曼帝国
2、的最高统治者是苏丹,他是帝国的宗教领袖;在帝国中,宗教上层和封建主是统治阶级。这表明奥斯曼帝国()A.实行封君封臣制B.具有政教合一的特征C.信奉伊斯兰教D.处于基督教会的统治之下答案:B解析:奥斯曼帝国的最高统治者苏丹既是宗教领袖也是国家的统治者,所以奥斯曼帝国具有政教合一的特征,故选B项;A项是西欧封建社会的典型特征;C项符合史实,但材料并未提及;D项不符合史实。4.奥斯曼帝国手工业者由国家管理,产品的种类、数量与分配由国家控制;同样,商业也受国家的监督,商品的质量和价格都由法令规定,盐、肥皂、蜡的贸易由国家垄断。由材料可以看出奥斯曼帝国()A.实行国家垄断工商业的政策B.工商业发展比较落
3、后C.实行重农抑商政策D.国家政权的力量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奥斯曼帝国的手工业和商业受到国家的管理,产品的价格由国家规定,反映了帝国实行国家垄断工商业的政策,故A项正确;从材料中无法看出帝国工商业的发展情况,故B项错误;国家控制商业并不意味着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做法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故D项错误。5.在笈多帝国统治时期,由婆罗门教演变而成的新宗教得到统治阶级的支持,逐渐发展为印度的主要宗教。该宗教是()A.伊斯兰教B.佛教C.印度教D.基督教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笈多帝国时期,由婆罗门教演变而来的印度教得到统治阶级的支持,逐渐发展为印度
4、的主要宗教,故选C项;A项伊斯兰教是公元7世纪初,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创立的;B项佛教是由古代印度乔达摩悉达多创立的;D项基督教产生于巴勒斯坦地区。6.六七世纪时,日本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大贵族奴隶主势力强大,政局混乱。为解决这一问题,日本采取的主要措施是()A.实行民主政治B.实行幕府统治C.进行大化改新D.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日本为了解决社会矛盾尖锐等问题,646年,学习中国进行改革,史称大化改新,故选C项;A项日本实行民主政治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开始的;12世纪末,日本进入幕府统治时期,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不符,排除B项;D项不符合史实,日本不是政教合一的国家
5、。7.12世纪末,武士集团的首领源赖朝在镰仓建立了自己的军事机构幕府。下列关于源赖朝幕府的说法正确的是()A.对外采取锁国政策B.只是名义上的中央政府C.不具有征收赋税的权力D.将军与武士是主从关系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2世纪末,武士集团的首领源赖朝在镰仓建立了自己的军事机构幕府,将军与武士结成主从关系,武士成为将军的家臣,故选D项;A项锁国政策是17世纪德川幕府采取的政策;以天皇为首的朝廷只是名义上的中央政府,实权由以将军为首的幕府掌握,B项说法错误;C项不符合史实。8.10世纪初,新罗人王建建立高丽王朝。高丽王朝仿效中国唐朝制度进行了改革,下列属于其改革措施的是()A.中央实行
6、三公九卿制B.地方实行行省制度C.推行封建土地国有制D.武士对将军宣誓效忠答案:C解析:高丽王朝仿效中国唐朝制度,在中央设三省六部,将地方划分为十道,推行土地国有,引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故选C项;其他三项不是高丽王朝的改革措施。二、非选择题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67世纪,隋、唐两朝相继崛起。唐朝建立了法制完备的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国家。高度发达的中国封建文化对周边国家和东亚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影响。东亚政治形势的变化给日本带来巨大压力统治阶级在国内的争夺加剧起来,他们“各置己民,恣情驱使,又割国县山海林野田池,以为己财,争战不已。或者兼并万顷田,或者全无容针之地”。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
7、世界史古代史编材料二像日本人那样自觉的、大规模的文化引进,在西方历史中是找不出同样的例子的。赖肖尔当今日本人(1)根据材料一,指出日本大化改新的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大化改新对日本社会转型所起的作用。(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大化改新所体现出的日本民族特点。参考答案:(1)背景:隋唐先进文化和强盛国力的影响;东亚政治形势发生变化;日本政局动荡,国内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作用:使日本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2)经过大化改新,日本仿照中国建立起中央集权国家,体现出日本善于学习外国先进文化的特点。选考奠基素养提升一、选择题1.“帝国盛行伊斯兰教,商人从非洲运来黑人奴隶,从印度输入
8、米、棉及蔗糖,从唐帝国进口丝绸,首都巴格达因此成为当时世界重要的大都会。”材料中的“帝国”是指()A.拜占庭帝国B.阿拉伯帝国C.罗马帝国D.奥斯曼帝国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帝国经济繁荣,都城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故选B项;A项拜占庭帝国和C项罗马帝国都流行基督教;D项奥斯曼帝国的都城是伊斯坦布尔。2.世界名著一千零一夜,并非一人一时一地所作,书中有几百个故事,这些故事分别来自印度、埃及、波斯和两河流域等地。由此可以得出()A.阿拉伯文化对世界文化的继承与发展B.明朝时期阿拉伯商人来华贸易的身影C.阿拉伯帝国都城伊斯坦布尔的繁华景象D.伊斯兰教由创立到衰落的发展历程
9、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千零一夜中有几百个故事,这些故事分别来自印度、埃及、波斯和两河流域等地,反映了阿拉伯文化对世界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故选A项。3.阿拉伯文学史记载:一般人为求学而游历欧亚非三洲,然后犹如蜜蜂一般,载蜜而归,把他们储蓄的宝藏,分发给发奋的学生们。这说明阿拉伯文学繁荣的主要原因是()A.经济发达B.注重吸收东西方文明C.国家重视D.立足以往文明的基础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一般人为求学而游历欧亚非三洲,然后犹如蜜蜂一般,载蜜而归,把他们储蓄的宝藏,分发给发奋的学生们”,可知阿拉伯文学繁荣的主要原因是注重吸收东西方文明。4.1453年,奥斯曼军队攻占君士坦丁堡,将都城迁
10、至君士坦丁堡,更其名为()A.拜占庭B.巴格达C.伊斯坦布尔D.麦地那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人攻占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国灭亡,将君士坦丁堡改名为伊斯坦布尔,定为奥斯曼帝国的首都,故选C项。A项拜占庭为古希腊殖民城邦,东罗马帝国时将其改名为君士坦丁堡;B项巴格达是阿拉伯帝国的首都;穆罕默德在麦地那建立政权,排除A、B、D三项。5.奥斯曼土耳其人最初游牧于中亚地区,13世纪时向西迁徙。造成其西迁的主要原因是()A.蒙古西征的压力B.生存环境的恶化C.罗马帝国的邀请D.传播宗教的需要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3世纪初,蒙古军队通过西征,征服了欧亚大陆的广大地
11、区,迫使奥斯曼土耳其人向西迁徙,故选A项。6.11世纪,外族入侵印度,13世纪时建立了以伊斯兰教为国教的德里苏丹国。当时入侵印度的是()A.日耳曼人B.波斯人C.突厥人D.阿拉伯人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1世纪,突厥人入侵印度。13世纪初,突厥人在印度建立德里苏丹国,以伊斯兰教为国教,故选C项。7.在德里苏丹国统治时期,印度社会发生了较大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印度教成为国教B.最高统治者称哈里发C.地方实行行省制D.官职均由穆斯林担任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3世纪初,突厥人在印度建立德里苏丹国,以伊斯兰教为国教,最高统治者称苏丹,地方划分为行省,行省总督由苏丹任命,
12、重要职位由穆斯林担任,故选C项;其他三项均不符合史实,排除。8.下图为日本书纪中的记载,它反映出日本遣唐使来华的主要目的是()A.传播日本文化B.开展商业贸易C.获得中国珍宝D.学习唐朝制度答案:D解析:题干中这句话表达的意思是大唐王朝制度完备先进,属于难得的发达国家,我们必须经常派人去那里学习,故选D项;A、B、C三项都不符合题意。9.1185年,源赖朝令亲信担任朝廷的内览,并实行“议奏”制度,规定凡违背“兴行善政”的事,即使是天皇同意,也应反复启奏,坚决阻止,以尽“忠臣之礼”。这表明()A.源赖朝竭力维护天皇权威B.幕府体制正式确立C.源赖朝试图提高政治地位D.中央政府名存实亡答案:C解析
13、:材料表明源赖朝想限制天皇的权力,试图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故选C项;A项不符合史实;源赖朝在镰仓建立了幕府,日本进入幕府政治时期,在这种体制下,中央政府名存实亡,B、D两项错误。10.朝鲜有各种考试时间不确定的科举考试,又称“别试”。具有代表性的别试,朝鲜国王也会亲临考场,其中著名的有以成均馆的儒生为考试对象的“谒圣试”。材料说明()A.儒家思想对朝鲜王朝影响深远B.朝鲜王朝的科举考试和中国完全一样C.科举考试具有公平公正的特点D.科举考试扩大了统治基础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具有代表性的别试,朝鲜国王也会亲临考场,其中著名的有以成均馆的儒生为考试对象的谒圣试”,可判断出儒家思想对朝鲜王朝的选
14、官制度影响深远,故A项正确;B项说法过于绝对化;C项是科举考试的特点,D项是科举制度的影响,均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二、非选择题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517年,奥斯曼帝国推翻了埃及的马木路克王朝,派总督专门治理。总督将埃及划分为24个省,并任命埃及的马木路克为省长。另外,奥斯曼帝国的苏丹(皇帝)派一支5000人的近卫军驻扎埃及,作为总督和马木路克的制衡力量。材料二奥斯曼帝国侵占埃及时,掠走1.8万名工匠,使埃及50多个手工行业消失。奥斯曼帝国与欧洲列强争霸地中海,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使繁荣的埃及手工业、商业,尤其是对外贸易遭受致命打击。以精美著称于世的(埃及)丝织业荡然无存,昔日
15、东西方贸易中心繁华的亚历山大城,人口曾达60万,到18世纪末变成一个仅有8000人的小渔村。(1)根据材料一,简要说明16世纪时埃及的社会状况。(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奥斯曼帝国的经济政策对世界贸易发展的影响。参考答案:(1)受奥斯曼帝国的行政控制;对外贸易及城市经济遭到破坏,渐趋衰败。(2)阻断了欧亚商路,造成了欧洲的商业危机,迫使欧洲寻找通往东方的新航路。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早在阿拉伯国家成立之初,穆罕默德就注重提高阿拉伯人的文化因此,历代统治者都比较注重先进文化的摄取阿拉伯统治者一方面积极网罗各种人才为帝国服务,一方面组织力量大力翻译和研究古代希腊、波斯和
16、印度的文化典籍与著作经过长期的努力,帝国境内的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印度文化和阿拉伯的传统文化逐渐融合起来,形成一种崭新的阿拉伯文化。摘编自朱寰主编世界上古中古史材料二隋唐以前,中日文化交流主要通过中国移民赴日本传播中国先进文化,他们带去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方式进行。隋唐时期,中日互派使节人员往来,尤其是日本派遣大批遣唐使、留学生、留学僧来华,中日文化交流史出现了第一次高潮。交流内容则以制度文化层面为主,同时也涉及精神文化,如佛教、建筑、雕塑、诗歌等方面。摘编自王晓秋中日文化交流史话(1)根据材料一,概括阿拉伯统治者在文化领域采取的主要措施。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方面所作的贡献。(2)根据材料二,归纳隋唐以前和隋唐时期,中日交流在形式方面和主要内容方面的变化。参考答案:(1)措施:重视人才,翻译、研究、摄取东西方文化,整合东西方文化。贡献: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中国的造纸术、印度的数字先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2)形式方面:隋唐以前主要通过中国移民赴日传播中国文化,隋唐时期互派使节来往;内容方面:隋唐以前中国向日本传播生产工具和技术,隋唐时期日本以学习中国制度文化为主,同时也涉及精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