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阶段性测试题五(必修二第一单元)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1(2015江西师大附中)“春、夏、秋、冬”四个字的甲骨文写法及寓意如图所示,由此我们可以断定()A甲骨文主要记载农业活动 B中国原始农业起源于商朝C商朝时期已有了四季之分 D农业活动是文字产生根源【答案】C【解析】A项明显错误,甲骨文主要是记载商王主要的政治活动的,所以排除A项。B项与史实不符合,所以排除B项。D项内容材料没有体现。故答案选择C项。2(2015河南实
2、验中学)如图是中国古代社会家庭关系示意图。形成和维护图中社会家庭关系特征的因素有()宗法观念自然经济皇权专制理学思想社会习俗AB C D【答案】C【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图片史料的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 依据材料中“男尊女卑”“男耕女织”“夫唱妇随”等信息可知分别与宗法观念、小农经济、理学思想以及社会习俗有关,图示信息与皇权专制没有关系,C项符合题意。3(2015江淮十校)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其内容极为广泛。从该书中可以查阅到()A垄作法、代田法、耕耙耱等技术在北方的应用B水排、翻车、筒车等灌溉工具的制作工艺C小麦、玉米、水稻等农作物的栽培技
3、术 D耧车、曲辕犁等农具的制作和使用技术【答案】A 【解析】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水排是我国古代一种冶铁用的水力鼓风装置,是手工业产品,筒车出现在唐代,玉米是明清时期从外国传入,筒车、曲辕犁出现在唐代,与题目中的“北魏”时间不符,B、C、D三项排除。4(2015衢州)盐铁论水旱载:“铁器,民之大用也。器用便利,则用力少而得作多, 农夫乐事劝功。用不具,则田畴荒,谷不植。”这体现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是()A刀耕火种 B铁犁牛耕 C精耕细作 D男耕女织【答案】C【解析】据题干“铁器,民之大用也。器用便利,则用力少而得作多,农夫乐事劝功。用不具,则田畴荒,谷不
4、植”,说明当时已较广泛地使用铁农具,人们认识到铁农具是发展生产的重要工具。生产工具和劳动技术的不断提高反映了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故选C项。A、B、D三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5(2016洛阳)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贵族组织奴隶、平民进行农业生产;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这两种耕作方式()A都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B都引发了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C都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D都实行家庭为单位的经营方式【答案】C【解析】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属于井田制,不能调动生产者积极性,故A项错误;商周时期井田制没有引发阶级关系变化,故B项错误;商周时期,生产力低下,
5、实行井田制耕作方式,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铁犁牛耕出现,小农经济发展,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故C项正确;前者属于集体劳作,后者属于家庭为单位的经营方式,故D项错误。6(2015江淮十校)“伴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渐形成。那时的农民,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这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6页)教材此处同时使用“小农经济”和“自然经济”两个概念。下面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两个概念的含义完全相同 B两个概念没有关联C前者偏重生产结构,后者偏重生产结果 D后者是对前者的补充
6、说明【答案】C 【解析】从材料可以分析出小农经济强调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而自然经济则强调的是自给自足,主要满足个人的生产生活的需要。两个概念是不能等同的,自然经济的最本质属性是物质生产的自给自足,同商品经济相对立;小农经济的最本质属性是农业经营规模狭小,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逐步加强了与市场的联系。两者有共同之处,即生产规模小,自给自足,都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A、B、D各项说法错误。7(2015衡水中学)据史载,西汉统治者经常对农民采取一些“扶贫”措施。例如,公元前67年,汉宣帝下令“假(农民)公田,贷种、食”;公元2年,汉平帝下令以“赐(农民)田宅什器,假与犁、牛、种、食”。
7、此举主要是为了()A抑制土地兼并现象 B增加地主经济收入C弥补生产资料不足 D打击商人敛财致富【答案】C【解析】考查汉代农业政策。从材料“假(农民)公田,贷种、食”“赐(农民)田宅什器,假与犁、牛、种、食”等可知,统治者的这些做法弥补了农民生产资料的不足,有利于缓和矛盾,促进农业的发展,故C项正确;题干中没有涉及对地主、商人的政策,故A、B、D三项与题意无关,排除。8(2015吉林实验中学)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谈到:“均田是郡县制度下的井田,井田是封建制度下的均田。”下面对这句话解读正确的是()A均田制与井田制在本质上并无任何不同B均田制和井田制都有利于小农经济发展C井田制和均田制都推动了
8、精耕细作模式出现D均田制所有权属中央政府,井田是分封制的基础【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它是推行分封制的经济基础,而均田制是封建社会的土地国有制,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故A、B、C各项错误,答案为D项。9(2015吉林实验中学)明洪武二十八年规定,凡洪武二十七年以后新垦的田地,“不论多寡,俱不起科”,“若有司增科扰害者罪之”。这些措施()A鼓励垦荒,扩大播种面积 B可以促进农产品的商品化C能有效抑制土地兼并 D降低赋税,减轻农民负担【答案】A【解析】此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翻译与理解。其干扰项为D项,但材料中的“
9、凡洪武二十七年以后新垦的田地”表明新垦田地不收税,所以D项错误。B项为无关项;C项与材料内容不符。10(2015南昌)据估计,宋、明、清的耕地面积分别为5.6亿亩、8.5亿亩、1112亿亩。在明清新增加的耕地中,不少是“瘠卤沙冈”“陡绝之地。”这些土地被称为“边际之地”。“边际之地”的增加()A根源于古代人口的持续增长 B导致水土流失经济发展停滞C体现了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 D反映出农业的科技水平低下【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边际土地的开发是由于人口增长太快,在农业科技水平低的情况下,为了养活
10、这么多的人口,只能采取垦荒的方式。但我国古代人口并不是持续增长的,而且人口增长不是开发边际土地的根源,只能是重要的直接原因,所以A项错误。精耕细作、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才是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C项错误。B项经济发展停滞错误。11(2015山东省实验中学)广东地区在唐朝时“岭南之田,所种惟稻”;到了清朝前期,“乡民以种稻收薄,故为它种(棉花,甘蔗,桑树)以为利。”这一变化带来的影响是()A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农村经济结构发生变化C小农经济开始逐渐解体 D缓解了人多地少的矛盾【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从材料中唐朝岭南只种稻谷,到清朝因稻谷的收入减少,棉花、甘蔗、桑树种植利润高
11、,而改种之,说明农村的经济结构发生改变。封建统治阶级推行重农抑商政策,A项“放弃”错误;小农经济的解体是在1840年以后,C项与题干无关;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12(2015福州)明朝王世懋在闽部疏中说:“闽西诸郡人,皆食山为足。为举子业,不求甚工。漳泉海隅,其人以业主为不赀,以航海为恒产。”福建内地与沿海的社会价值观差异的决定因素在于()A山与海不同的地理条件 B农与商不同的经济模式C儒与佛不同的文化背景 D汉与越不同的历史传统【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明朝的经济发展,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信息的含义是闽西几个郡的人都靠山吃山,感到满足;对求取功名不很热心;而闽东
12、的漳州泉州靠近大海,那里的人认为学文化求功名不划算,把航海经商看成可靠的事业,他们与内地价值观不同的根本原因在于不同的地区影响他们从事农业与商业的经济模式不同,故选择B项。A项属于地理因素,不是决定性原因;材料没有涉及信仰问题,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福建内地与沿海居民的起源,D项不准确。13(2015正定)据考证,从唐代遗存下来的印刷品实物中,可考的专门刻家就有“成都府樊赏家”、“龙池坊卞家”、“西川过家”、“京中李家”等多家。这实际上反映了()A唐代民间手工业成为主导 B唐代官方印刷手工业部门发达C唐代私营印刷业开始兴起 D唐代不再抑制民营手工业发展【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明清以前,
13、中国古代手工业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官营手工业,故A项错误;这里的“家”实际上反映的是私人经营,所以B项错误;压制工商业的发展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政策,故D项叙述错误。材料中的“刻家”是指专门从事雕版印刷的人家,“刻家”多,说明了私营印刷业的兴起。故应选C。14(2015湖北八市)天宝二年(713)韦坚为唐玄宗从南方采办的货物中大多是来自民间作坊的杰作:“若广陵君(扬州市)船,即于栿背上堆积广陵所出锦、镜、铜器、海味;丹阳郡(江苏镇江)船,即京口绫衫缎;晋陵郡(江苏常州)船;会计郡(浙江绍兴)船;南海郡(广州)船,”(旧唐书韦坚传)。材料表明唐代()A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B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C形成
14、专业性生产区域D家庭手工业得到较大发展【答案】C【解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是在南宋时期,与材料的唐代不符,故A项错误;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是在明中叶以后,故B项错误;从材料“广陵所出锦、镜、铜器、海味”、“京口绫衫缎”等信息表明,不同区域生产不同的手工产品,故C项正确;家庭手工业基本不入市场,与材料大多货物来自民间这一现象无关,故D项错误。15(2015深圳)韩非子里记载了一则“郑人买履”的故事,“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返归取之。及返,市罢,遂不得履。”从中得出的最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A商品经济空前繁荣 B政府对商业活动实行严格管理 C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
15、策 D家庭手工业发展【答案】B【解析】“郑人买履”成语故事反映了郑人买鞋因错过市场交易时间而无功而返,说明市场有时间限制。A项与材料不符,C项未体现“重农”,D项材料未体现。16(2015大庆实验中学)1567年,明朝隆庆皇帝朱载垕同时开放了“海禁”和“银禁”,诏令“朝野上下率用银”,从此中国开始了大规模的白银进口。据统计,自16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西班牙从美洲横越太平洋,经菲律宾运到中国的白银,占新大陆白银总产量的3/4。由此可见,当时()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B中国和西班牙垄断了世界贸易C中国的航运和对外贸易发达 D中国是商品经济高度发达国家【答案】D【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明代世
16、界的白银的产量的大部分进入到中国,反映了中国此时商品经济发展水平高,故选D项。A项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排除;B项错在“垄断”,排除;材料未反映航运业,C项错,排除。17(2015衡水中学调研) “广陵有贾人,以柏木造床,凡什器百余事,制作甚精,其费已二十万,载之建康,卖以求利。” 这一经营活动具有的特征是()A专业化生产 B交易场所固定 C产销合一 D制漆技艺高超【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手工业的进步,旨在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及与教材知识的联系能力。材料中记载:有个广陵的商人,用柏木制作床,还制作了一百多件器具,制作得十分精巧,已花去了二十万本钱。他把这些家具运到建康,打算卖了挣钱
17、。据此可判断这一经营活动是私营手工业,材料体现出私营手工业者对生产与销售两个环节都非常重视,其具有的特征是产销合一。18(2015河南实验中学)有学者研究材料发现:宋代的商税率大致为3%,国家权力对商业的征税力度,比农业要低得多;清代商人出现亏损时,统治者常常要“优商”“恤商”。与之相比,统治者很少在农家收成下降时优恤农民。这表明()A古代统治者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 B商人地位逐渐超过其他社会阶层C宋以后国家商业税收超过农业税 D古代对商业采取的政策较为灵活【答案】D 【解析】从战国时期开始,历代统治者都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地位低下, A、B两项不符合史实;材料只是说宋代的商税率比农业要低得多
18、,并不能说明宋以后国家商业税收超过农业税,C项错误。材料体现了统治者对商业采取了较为灵活的政策,D项正确。19(2015广西联考)古代米商做生意时,除了要将斗装满外,还要再多舀上一些,让斗里的米冒着尖儿,这被称为“无尖不成商”。后来慢慢变成了“无奸不成商”。该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改善B经世致用思想形成,商业理念以钱至上C重农抑商政策提出,商人地位相对低下D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生产关系技高一筹【答案】C【解析】“商品经济空前繁荣”的结果应是有利于商人地位的提高,而材料明显是打击商人,故A项错误;“经世致用”是更多地指一种治学的精神,故B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打击商业发
19、展,打压商人地位,“无奸不成商”反应了社会群体对商人的蔑视,正是长期受重农抑商政策影响的结果,故C项正确;材料中反映不出来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故D项错误。20(2015增城)山西人士孔祥熙认为,全世界最会理财的是犹太人,英国最会理财的是苏格兰人,而山西人就是中国的犹太人和苏格兰人。其依据最可能是()A上古三位帝王尧舜禹都曾在山西南部建立都城B山西是古代中国重要的农业、冶炼业、盐业基地C山西人经营了数百年的票号,执中国金融之牛耳D辛亥革命中,山西是北方最早易帜的省份之一【答案】C【解析】上古三位帝王尧舜禹是都曾在山西南部建立都城,但材料强调的是山西人会理财,与政治中心无关,故A项错误;山西是古代中
20、国重要的农业、冶炼业、盐业基地,不能说明山西人会理财,故B项错误;票号是介于钱庄与银行之间的旧式金融组织,因其执事者山西人居多,故称“山西票号”,这说明山西人重视理财,故C项正确;辛亥革命中,山西是北方最早易帜的省份之一,与理财无关,故D项错误。21(2015泰州)“文化牌”、“文明牌”、“遗产牌”成为当前我国城市经济的名片,恢复历史建筑风貌成为城市建设的热点。开封要展示原汁原味的皇城风貌,下列现象不适合的是()A街道两边遍布商铺 B进行“坊”、“市”严格区分的规划C在城内四方建立游乐场所 “瓦子” D建立一座活字印刷坊【答案】B【解析】B项中的“市”具有严格的空间限制,这与宋朝的“市”打破了
21、空间限制的史实不符。A、C、D三项均与宋朝的史实相符。故本题应选B项。22(2015湖北重点中学)明清时期,北京出现了大量的地域性会馆,集客馆、试馆与商馆于一身。其中广东会馆的数量约有45所,绝大部分是由广州府和潮州府等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县所建立。明清时期推动会馆文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北京是商业中心 B繁忙的海外商运C交通运输的便捷 D区域商帮的出现【答案】 D 【解析】会馆是同一地域的商人停宿、储运、交际的重要场所。会馆的出现与按地域结成的商帮有关。 故选D项。23(2015南通三调)“洪武初议定,官给茶引付产茶府州县。凡商人买茶,具数赴官纳钱给引,方许出境货卖。”材料说明明初政府()
22、A管控重要商品的经营 B加征民营商业的税额C规范海外贸易的程序 D限制地域商帮的发展【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初商品经济的发展。考查学生材料信息的解读和对知识的联系能力。茶引法是宋代茶叶专卖法的一种,沿用至清代。“茶引”又称护票,是茶商缴纳茶税后,获得的茶叶专卖凭证。茶商于官场买茶,缴纳百分之十的引税,产茶州县发给茶引,凭此引贩运茶可免除过税。这种茶引,类似现代的购货凭证和纳税凭证,同时也具有专卖凭证的性质。材料体现出明初政府对类似茶叶的商品进行管控,A项正确。B、C、D三项与材料信息无关。24(2015菏泽5月模拟)云南腾冲在清朝是中缅贸易的“丝棉之路”。史料载“海禁未开,凡闽粤各商贩
23、运珠宝、玉石、犀角、一切缅货,皆由陆路而行,必须过腾越,以故市镇乡场栉比鳞次,询西南一巨区也”。这体现出()A腾冲主要作为军事防御城市 B腾冲区域性市场体系逐步建立C清朝“海上丝绸之路”的繁盛 D西南经济发展领先于东部沿海【答案】B【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清代商品经济发展。材料强调的是腾冲的经济职能,而非军事防御,故A项错误;材料中腾冲成为“西南一巨区”, 中缅贸易的“丝棉之路”,说明腾冲区域性市场体系建立,故B项正确;材料主题是陆上“丝棉之路”,故C项错误;材料只是反映了腾冲曾经的繁华,难以说明西南经济领先于东部沿海,故D项错误。25某班探究课在讨论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影响
24、因素时,一位同学出示了以下图片,他想说明的观点应是()A忠孝观念源远流长 B小农经济具有不稳定性C重农抑商观念根深蒂固 D海外贸易交通艰难【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依据所学可知,古代中国长期以来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古语云:家有二老不远行。题干图片的对话反映了这一问题。分析选项,C项符合题意,所以应选C。第卷(非选择题共50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26题13分,27题12分,28题12分,29题13分,共计50分)26(13分)(2015潍坊)南宋以后,随着江南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斯波义信先生把南宋时杭州的商品集散和流通划分为
25、三个层次(环)的市场圈。一环市场圈由杭州和它的近郊区组成;二环市场圈是杭州的中距离商业运输圈,它直接供应杭州150万人口的日常需要物资,如米谷、薪炭、油脂、鱼肉、生鲜食品、原料、建筑材料、茶、盐等,其范围涉及明州、衢州、镇江、黄池等地;三环市场圈是杭州的远距离商业运输圈,它联络全国,甚至波及海外。其实各个城市都能够划分出大小不等的市场圈。市场圈是通过商品的消费和商品的吐纳构筑的。这些市镇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城市的周边,依次递进,构成了市场网络的联结支点。它们的兴起与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是分不开的。李晓宋代城镇综合经济功能的增强与城乡经济一元化(1)据材料一,分析宋代市镇兴起的原因。 (3分)材料二士
26、大夫家多以纺绩求利。其俗勤啬好殖,以故富庶。如华亭相(注:华亭即徐阶,明代内阁首辅)在位,多蓄织妇,岁计所积,与市为贾。 (明)于慎行谷山笔麈江南役重甲天下,祖父以役累中落。启中举,尽免其役,家业复振(植蚕)与市为贾,骤富焉,市人多效之。 徐光启文集(徐光启为明代内阁大学士)(2)材料二反映了当时社会出现了什么样的新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一现象进行评述。(4分)材料三明清江南地区依托多种经营有机结合的集约化农业和自然资源的优势,拥有充足的原料市场,如蚕丝、草棉两大类,又有由于人口数量增长产生的农业过剩劳动力构建的巨大而低廉的劳动力市场,因而使得手工业得到长足发展,丝织业与棉纺织业两大手工行业极
27、为突出,向为学者所关注。明清江南本地农村过剩人口、外来人口大量汇聚于城镇的工商业,促使多种服务需求大增,形成一支可观的服务大军,包括轿夫、脚夫、饮食、旅馆、盘夫、土工、吹手、剃头、整容、饭馆、面馆、酒馆、膳食馆铺、娱乐服务业等,都吸引本地或外地人口参与,也产生了不少社会问题,政府必须及时加以管理。王卫平明清时期江南城市史研究:以苏州为中心(3)据材料三,概括明清时期江南地区人口结构的变化并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6分)【答案】(1)原因:商品经济高度繁荣;远距离运输发达;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 (3分)(2)新现象:士大夫从事工商业致富。(1分)评述:具有一定的进步性,说明明代工商业确实取得了很大
28、发展。但是,这并未改变“重农抑商”政策,很多士大夫、商人用经营工商业取得的财富购买田产来保值,中国自然经济并没有正式解体。(3分)(3)变化:农业人口减少,工商业和服务业人口增加。(2分) 原因:农业生产发达(经济作物广泛种植);手工业迅速发展;商品经济繁荣;人口数量增长(农业劳动力过剩);城镇化进程加快(人口大量汇聚城镇)。(4分,答出其中的四点即可得4分)27(12分)(2015衡水中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青铜是铜、锡等金属的合金。青铜器在三代主要作为礼器和兵器。材料二左传记载:“国之大事,惟(祭)祀与(兵)戎。”材料三夏商周三代都城屡次迁移。为发现夏商周三代都城的分布特点与迁移原
29、因,某同学制作了如下示意图:观察上图,概括夏商周三代都城分布的特点。结合史实,分析其原因。(12分)【答案】特点:夏商周三代都城大多分布在铜矿锡矿的产地周围,(2分)且多临近黄河。(2分)原因:在夏商周三代,青铜作为制作礼器和兵器的主要原料,对国家非常重要;古代交通运输条件不便,靠近铜矿锡矿的产地,以便获取制作青铜器的原料;农耕生活是夏商周的物质基础,离不开水源;都城人口多,要靠近水源;黄河中下游是当时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1点3分,2点6分,3点 8分)28(12分)(2015南通)徽商是明清时期出现的地域性商人群体,反映出传统中国商人的历史命运。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明朝成化、弘治年间,
30、歙(徽州)人江才3岁丧父,家道中落,无以为生,13岁时不得不与其兄“屠酤里中”。后来兄弟二人终因本小利薄,所获不足以奉亲。江才遂发愤远游,决心在商业上闯开一条致富之路。他奔走于青齐梁宋之间,贩运商品,牟取厚利,果然使资本越积越多。当他40岁时,果然成了腰缠万贯的大贾了。江才发迹后,荣归故里,广置田园,大兴宅第;其季子江珍还考中了进士,跻身于官僚之林。张海鹏、王廷元主编徽商研究材料二以徽商为代表的富商大贾贿赂官府关卡,广结政界要人,宴请送礼,也包括主动被动地“捐帑”、“报效”。其费占其利润比例,有人估计约不低于40%。他们或以捐纳的方式,谋一“功名”虚衔以求保护,更将希望寄托于子孙后裔“光宗耀祖
31、”,投资科举,以摆脱“贱籍”。徽商除了在其家乡广建县学私塾、宗庙祠堂、助学恤贫外,经商之地也“乐助公益”,尤以救灾恤贫、修桥铺路、助建书院寺庙等最为突出。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请回答:(1)材料一是明清徽商生活缩影的真实写照。据材料一,概括徽州商人江才发迹前后的经历。(3分)(2)据材料二,归纳徽商的利润消费去向,并分析其消费心理。(6分)(3)有学者认为,传统中国富商大贾不是促进社会变革的新的社会力量。请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学者的观点。(3分)【答案】(1)经历:小本经营,获利微薄;靠长途贩运贸易致富;息商回乡,购置田产;培养后代走科举入仕之路。(3分)(2)去向:官场消费;科举消费;
32、社会公益消费。(3分)心理:结纳官府,获取垄断利润;崇尚儒学,改变社会地位;提高声望,拓展销售市场。(3分)(3)说明:依附于封建政治势力,商业活动不能独立运作;受到重农抑商、崇儒重仕传统观念的束缚;致富后主要用于购地、消费,缺少资本积累。(3分)【解析】第(1)问中的“经历”必须通过阅读材料用精炼的语言加以概括;第(2)问中的“利润消费去向”考查概括能力,“消费心理”实际上是要求探究这些商人“利润消费去向”的原因和目的;第(3)问是本题的最高能力要求,需要在平时学习中逐步积累。题目观点已经明确,难点是要能对“促进社会变革的新的社会力量”有准确理解,要求考生必须具备唯物主义史观,并能将传统的农
33、业社会与工业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基本性质特点明确区分开来,从政治、思想观念、资金运用等方面加以阐述。29(13分)(2015成都外国语学校)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对中国和世界都产生了重要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汉代开辟了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汉书地理志记载,汉代商人的海上贸易已包括了全部南海诸国和整个印度洋区域,并远伸到西亚乃至欧洲。东晋南朝时期,北方战乱,南方政权对海外诸国的贸易呈逐渐上升趋势,“航海岁至,逾于前代矣”。隋唐时期全国统一,陆路丝绸商路除沿袭汉魏时的南路、北路外又增加新路,并出现了登、扬、明、广、泉等著名港口,唐朝在广州首次设市舶使管理海外贸易,广州
34、“江中有婆罗门、波斯、昆仑(泛指东南亚)等舶,不计其数,并载香药、珍宝,积载如山”。两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强大,宋政府对海上贸易采取支持、鼓励的态度,广州、明州、泉州是重要海港,政府设“市舶司”、“市舶务”专管进出港手续,严禁走私贸易,与宋朝有海上贸易往来关系的国家多达60个以上,如北非的勿斯里,有效弥补了财政的不足,刺激了国内商业和商品生产的发展。 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3分)试从整体史观的视角简要评价。(2分) 材料二朝贡体系是从公元前3世纪一直到19世纪末存在于东南亚和中亚地区的、以中华帝国为核心的等级政治秩序体系明时,朝贡制度以“朝贡贸易”
35、的形式出现。 “朝贡”往往是强势的中央政权向周边民族和国家宣示自己的国力,带有赏赐和炫耀的意味,经济上受益与否则无关紧要。在朝贡体系的长期影响之下,东亚地区逐渐形成了一个以书写汉字、尊奉儒家、信仰佛教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朝贡贸易的目的和影响,(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朝贡贸易长期存在的原因。(2分)材料三(3)根据材料一、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宋代、清朝对外贸易的不同之处。(4分)【答案】(1)特点:交通发达(或陆海丝绸之路发达);范围广泛(或远及西亚、南亚、欧洲、非洲);政策开放,政府设机构管理(或设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较大。(任
36、3点3分)评价: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农耕文明时代世界彼此隔绝的状态。(2分)(2)目的:宣示国力的政治目的为主。(1分)影响:逐渐形成以中华帝国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1分)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统治者加强与周边民族和国家政治联系;儒家礼治思想的影响。(2分,答出2点即可)(3)不同:背景不同:两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强大,陆上丝绸之路受到严重影响;清朝时面临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和西方殖民势力对沿海的侵扰。政策不同:宋代支持、鼓励海上贸易;清朝实行海禁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影响不同:宋代海外贸易税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刺激了国内商业和商品生产的发展。清代海禁政策影响人民生计,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每点2分,共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