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湖北省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2015届高三历史(人教版)二轮复习强化训练:中国近代史《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002917 上传时间:2024-06-03 格式:DOC 页数:35 大小:65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2015届高三历史(人教版)二轮复习强化训练:中国近代史《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湖北省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2015届高三历史(人教版)二轮复习强化训练:中国近代史《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湖北省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2015届高三历史(人教版)二轮复习强化训练:中国近代史《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湖北省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2015届高三历史(人教版)二轮复习强化训练:中国近代史《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湖北省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2015届高三历史(人教版)二轮复习强化训练:中国近代史《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湖北省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2015届高三历史(人教版)二轮复习强化训练:中国近代史《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湖北省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2015届高三历史(人教版)二轮复习强化训练:中国近代史《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湖北省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2015届高三历史(人教版)二轮复习强化训练:中国近代史《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WORD版含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湖北省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2015届高三历史(人教版)二轮复习强化训练:中国近代史《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WORD版含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湖北省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2015届高三历史(人教版)二轮复习强化训练:中国近代史《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WORD版含答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湖北省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2015届高三历史(人教版)二轮复习强化训练:中国近代史《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WORD版含答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湖北省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2015届高三历史(人教版)二轮复习强化训练:中国近代史《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WORD版含答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湖北省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2015届高三历史(人教版)二轮复习强化训练:中国近代史《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WORD版含答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湖北省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2015届高三历史(人教版)二轮复习强化训练:中国近代史《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WORD版含答案).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湖北省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2015届高三历史(人教版)二轮复习强化训练:中国近代史《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WORD版含答案).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湖北省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2015届高三历史(人教版)二轮复习强化训练:中国近代史《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WORD版含答案).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湖北省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2015届高三历史(人教版)二轮复习强化训练:中国近代史《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WORD版含答案).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湖北省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2015届高三历史(人教版)二轮复习强化训练:中国近代史《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WORD版含答案).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湖北省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2015届高三历史(人教版)二轮复习强化训练:中国近代史《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WORD版含答案).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湖北省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2015届高三历史(人教版)二轮复习强化训练:中国近代史《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WORD版含答案).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湖北省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2015届高三历史(人教版)二轮复习强化训练:中国近代史《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WORD版含答案).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35页
湖北省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2015届高三历史(人教版)二轮复习强化训练:中国近代史《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WORD版含答案).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35页
湖北省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2015届高三历史(人教版)二轮复习强化训练:中国近代史《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WORD版含答案).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35页
湖北省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2015届高三历史(人教版)二轮复习强化训练:中国近代史《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WORD版含答案).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35页
湖北省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2015届高三历史(人教版)二轮复习强化训练:中国近代史《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WORD版含答案).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35页
湖北省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2015届高三历史(人教版)二轮复习强化训练:中国近代史《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WORD版含答案).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35页
湖北省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2015届高三历史(人教版)二轮复习强化训练:中国近代史《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WORD版含答案).doc_第27页
第27页 / 共35页
湖北省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2015届高三历史(人教版)二轮复习强化训练:中国近代史《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WORD版含答案).doc_第28页
第28页 / 共35页
湖北省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2015届高三历史(人教版)二轮复习强化训练:中国近代史《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WORD版含答案).doc_第29页
第29页 / 共35页
湖北省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2015届高三历史(人教版)二轮复习强化训练:中国近代史《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WORD版含答案).doc_第30页
第30页 / 共35页
湖北省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2015届高三历史(人教版)二轮复习强化训练:中国近代史《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WORD版含答案).doc_第31页
第31页 / 共35页
湖北省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2015届高三历史(人教版)二轮复习强化训练:中国近代史《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WORD版含答案).doc_第32页
第32页 / 共35页
湖北省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2015届高三历史(人教版)二轮复习强化训练:中国近代史《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WORD版含答案).doc_第33页
第33页 / 共35页
湖北省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2015届高三历史(人教版)二轮复习强化训练:中国近代史《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WORD版含答案).doc_第34页
第34页 / 共35页
湖北省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2015届高三历史(人教版)二轮复习强化训练:中国近代史《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WORD版含答案).doc_第35页
第35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中国近代史:1.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一单项选择题:(“小题大做”)1“1734年,只有一艘英国商船到达广州,一艘去厦门,但厦门的勒索比其它港口厉害,该船只得撤回。”这说明A英国商品质量低劣 B英国走私鸦片C中国推行海禁政策 D清朝政治腐败【答案】D【解析】据题干提供的时间:1734年,正好是清朝中后期。从“英国商船去厦门的勒索比其它港口厉害”等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清政府执行闭关锁国,但其根源在于政治腐败,故选D项。2林则徐致信给维多利亚女王说:“我天朝君临万国,尽有不测神威,然不忍不教而诛。故特明宣定例。该国夷商欲图长久贸易,必当懔遵宪典,将鸦片永断来源,切勿以身试法。”对材料理解

2、准确的是A清朝是当时世界霸主 B清朝断绝与英国的贸易C林则徐主张合法贸易 D林则徐谙熟英国的政情【答案】C【解析】林则徐给维多利亚女王的信中提到,英国人到中国要想长久贸易,应该遵守清朝的法律,请勿携带走私鸦片到中国,因此看见他对正当的中英贸易是支持的。清朝日趋衰落,长期闭关锁国,A、B、D项不符合事实。3有学者认为“就世界大势论,鸦片战争是不能避免的。”这里所说的“大势”主要是A英国的船坚炮利 B工业文明迅速发展C中国的闭关锁国 D西方列强侵略扩张【答案】B【解析】分析题干材料,这里所说的“大势”即鸦片战争时期的西方发展趋势,也就是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和崛起,故B项正确。5“对一个民

3、族来说,更重要的是从民族灾难中获得新生。”下列说法符合该观点的是A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开始了半殖民地化 B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C太平天国运动形式上仍是旧式农民运动 D义和团运动是两种文明的碰撞【答案】B【解析】 西方列强的侵略给中国带来深重灾难。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同时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也开始了,洋务运动标志着工业化的开始,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开启了政治民主化的进程,从民族灾难中获得新生。其他几项都没有体现重获新生。6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制定的海关进口税则确定进口货物税率为75275%,这废止了近代某一条约的相关规定。这一条约是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4、D辛丑条约【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调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题干反映的现象是南京国民政府自主决定关税,这与南京条约相关,这一条约规定“协定关税”,故选A。71852年英国驻广州代办密切尔惊异地说:“经过和这么一个大国开放贸易10年之久,并且双方都已废除了一切独立制度。而拥有如此庞大人口的中国,其消费我们的制造品竟不及荷兰的一半这好象是一个奇怪的结局。”在当时的英国人看来,这一现象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是 A中国自然经济的阻碍 B中国没能给予最惠国待遇 C中国人消费能力较低 D中国的对外通商口岸太少【答案】D【解析】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国的商品并没有在中国畅销,只要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抵制,但是

5、英国人认为是通商口岸开放的太少,因此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用武力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9金冲及教授在其中国近代历史的几个根本问题一文中提到,甲午中日战争后有一份中外日报指出:我们在以前(指洋务运动时期)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这表明甲午中日战争A使中国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宣告破产B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C促使先进知识分子研究中国前途问题 D促使中国人认清所处的国际地位【答案】D【解析】此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注意考题的落脚点“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故答案为D。A、

6、B、C项都没有准确的反映题干的意思。11它“标志着(近代中国)以坚决排除现代思想和现代技术的途径来解决中国问题的最后一次努力。”它应该是 A清末新政B辛亥革命C义和团运动D新文化运动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对义和团运动的理解。根据“坚决排除现代思想和现代技术的途径”仇视一切外洋事务,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为义和团运动。12蔡元培在1916年说:“满洲政府,自慈禧太后下,因仇视新法之故,而仇视外人,遂有义和团之役,可谓顽固矣。”材料中蔡元培认为义和团运动A与现代化进程相悖 B主要由民族矛盾引起C是维新变法的继续 D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性质【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看出:蔡元培认为义和团运动是因为仇

7、视维新变法运动,而引起仇视外国人才爆发的,是“顽固”的行为。故A选项符合题意。B、C、D都在材料中无法体现。13法国政府曾向各国递交一份备忘录,为将要到来的议和定调子。其中写道:“由于各国使馆希望前往沿海或各国部队想要从沿海前往首都(北京),为了保持道路始终畅通起见,各国对某些地方进行军事占领。”该条文的核心内容最终写入了 A黄埔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答案】D【解析】据题中材料“各国对某些地方进行军事占领”是列强派兵驻扎北京至大沽、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方便列强对清政府进行控制,这是D项条约的内容。14当代著名历史学家雷颐在谈及民族主义时说:“一个正义的运动,只有情感是不够

8、的,民族主义也一样。没有理性的指导和束缚,就很容易被各式各样的人所利用。”下列能够论证上述观点的是 A禁烟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太平天国运动 D文化大革命【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义和团运动的理解能力。义和团运动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被清政府利用。151900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侵略军以“未按职分保护外国人”等罪名在保定处斩三位清政府官员,对此,清政府抗议道:“即使中国官员有办理不善之处,应交中国自行处分,何得侵我自主之权?”以下解读正确的是A侵略军的行为依据是辛丑条约 B反映了中国正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境地C表明清政府具有强烈的主权意识 D说明了清政府已失去对地方政府控制【答案】B【解

9、析】题干反映的是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关于清政府官员处置的问题,说明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的统治工具,是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项正确;A、B、C项说法错误,与史实不符。16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正在进行,洪秀全写了一份御诏给英国特使额尔金,翻译官很艰难地把它译成英文,额尔金看后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奇特的作品,这份御诏充满着像“西洋番弟把心开,替天出力该又该,替爷替哥杀妖魔,报爷生养战胜回”这样的词句。这反映了当时A国内阶级矛盾激化 B民族危机容易加重C中外反动势力勾结 D强国御侮成为思潮181904年,刘汉公著太平天国战史。孙中山为其写序称;“汉公是编,可谓扬皇汉之武功,举从前秽史一澄清其奸

10、,俾读者识太平朝之所以异于朱明,汉家谋恢复者不可谓无人。”对这段话的正确理解是孙中山 A客观肯定了太平天国运动的积极作用B希望借助太平天国运动宣扬反满革命 C基本否定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作用D全面分析了太平天国运动历史局限性【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资产阶级革命派对太平天国运动的理解能力。二十世纪初叶,我国民主革命运动蓬勃发展。为推翻清朝统治而激烈悲壮地斗争了十几年的太平天国运动,在那时的革命志士心目中获得了新的意义。他们按照自己的理解和需要,宣传这次革命运动根据引文中“扬皇汉之武功,举从前秽史一澄清其奸”一句分析,选出B项。19“只有媳错无爷错,只有婶错无哥错,只有人错无天错,只有臣错

11、无主错。”洪秀全天父诗实质上旨在宣扬 A男女平等 B人际和谐 C君权神授 D上下尊卑【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的局限性的理解。从材料信息可知,天父诗严格规定了男尊女卑和君尊臣卑,故D项正确。A、B 两项不符合史实;C项是君主宣扬的观点。20有学者在评论某部著作时说:“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它第一次闪烁着具有近代民主色彩的精神火花,是中国近代化的先声,在近代中国具有重要的启蒙作用。”这部著作是 A海国图志 B资政新篇 C天朝田亩制度 D新学伪经考【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中“近代民主色彩中国近代化的先声启蒙作用”分析,应是资政新篇它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12、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性质。它明确提出了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主张平等的外交等。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符合中国社会发展方向,具有进步性。211905年2月,陈独秀、柏文蔚联合安徽公学中的先进分子常恒芳等人,在芜湖发起成立岳王会,他们集会宣誓,订立章程,宣称“盖岳武穆抵抗辽金,至死不变,吾人须继其志,尽力排满”。这表明岳王会A深受传统封建忠君思想影响 B与义和团的目标相似C其成立反映了国内政治形势 D与同盟会有本质区别【答案】C【解析】据材料中“尽力排满”排除A项;义和团的目标是“扶清灭洋”与材料中排满思想不符,排除B项;与同盟会纲领

13、“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平均地权,建立民国”中有相似的排满思想。故选C项。【答案】C【解析】依据“除非并知道清政府已经被推翻,不论起义的形势如何严重,不能将起义说成是革命”。由此看出泰晤士报报道新闻时的谨慎。 24庄秋水在武昌三日:谣言下的革命中写道:“10月10日的武昌城盛传清政府正在捉拿没有辫子的革命党的谣言。不管是有罪还是无罪,汉族士兵都害怕自己会在大清洗中丢掉性命,意识到投入叛乱比丢掉性命更合算。”这则材料实际上反映了 A辛亥革命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 B清政府的失控与信用破产C谣言有时候能推动历史的发展 D武昌首义带有一定偶然性【答案】D【解析】关键信息:不管是有罪还是无罪,汉族士兵都害怕

14、自己会在大清洗中丢掉性命,意识到投入叛乱比丢掉性命更合算。题干反映在谣言的背景下,致使汉族士兵加入革命,说明起义带有一定的偶然性,A、B、C无从反映。251935年林语常曾痛心疚首地评论道:“1911年的革命不过在种族革命上获得了胜利,它不过是粉碎了一个皇权,而剩留下了一堆毁垣碎瓦和呛人的尘灰。”此评论 A全面否定辛亥革命的历史作用 B认为辛亥革命基本实现了三民主义 C为辛亥革命不彻底而深感惋惜 D强调革命未根本改变中国社会性质【答案】C【解析】据题干可知,该评论肯定了辛亥革命在民族、民权方面的贡献,排除A项;B、D两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选C项。26“从18世纪以来,讲科学理性、讲自由、讲人

15、权、讲法治、讲个人的尊严,这些价值通过五四成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文化结构中间,就是文化传统所不可或缺的一些基本价值。”这句话表明五四运动A彰显了爱国主义精神B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C弘扬了民主科学精神 D促成了马克思主义传播【答案】C【解析】分析材料,作者认为通过五四运动,“讲科学理性、讲自由、讲人权、讲法治、讲个人尊严”等思想得到了弘扬,A、B、D三项说法都正确,但反映材料的应是C项。27素有“民间思想家”之称的王康先生在接受采访时指出,“五四”的演员在中国,剧本和导演却是在国外。这说明五四运动 A由外国领袖组织发动 B是十月革命在中国的翻版 C受到世界各国的援助 D深受当时国际形势的影响【

16、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五四运动爆发原因的理解能力。五四运动受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的影响而爆发。28对“五四”集会游行示威,梁漱溟评价说:“纵然曹张罪大恶极,在罪名未成立时,他仍有他的自由。我们纵然是爱国急公的行为,也不能侵犯他,加暴行于他。绝不能说我们所作的都对,就犯法也可以使得;我们民众的举动,就犯法也可以使得。”材料表明梁漱溟的态度是 A赞扬了“五四”民主、科学的精神 B认可国民的正义行动体现了自由原则 C肯定了“五四”反帝反封建的性质 D主张在民主法治原则下捍卫国家权益301925年3月20日,俄国革命家马林在一篇文章中说:“孙中山在法文月刊社会主义运动发表了一篇文章,阐述中

17、国革命的性质,提到他不期望资本主义式的繁荣,而希望看到新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的中国。”这则材料 A证明孙中山的阶级属性发生改变B表明孙中山已完全接受中共主张 C说明孙中山认同暴力革命的道路D说明孙中山的革命策略有所调整【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对孙中山在不同历史时期态度转变的理解。据题干时间:1925年,可知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当时孙中山为促成国共两党合作,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故选D。平民教育委员会诸同志:弟因脑病日增,组织部及秘书处事务又繁,平教委员会常务委员势难胜任,恳予准许辞职,另推一人接替。本月常务委员会议请到伯伦同志代理出席。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 毛泽东 五月廿六日31右图是一

18、份公函,其中反映的信息符合当时历史史实的是A国共合作开展国民革命 B中共开展土地革命C国共两党开始合作抗日 D国共携手合作抗日【答案】A【解析】A观察图文“毛泽东”“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等信息,可以判断为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党内合作,选A。32观察右侧的政治宣传画,其表达的主题是A反封建、反侵略B政治独立、经济自主C国共合作,民族抗战D武装民众,农村割据【答案】A【解析】从图片信息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走狗张作霖、打倒残杀北方民众的罪魁张宗昌,可知图片反映了国民大革命时期的北伐战争。北伐战争的主题是反封建、反侵略。这幅图片反映了全国各革命阶级联合起来打倒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故选A。33德国学者南

19、特威希曾说过:“我想谈谈我个人对毛泽东的评价,毫无疑问,他的最大的功绩在于,在一个困难的时代里找到一条路,把中国从封建残余以及帝国主义侵略中解放出来,建立统一的大国。”材料中的“一条路”指的是A坚持“城市中心” B工农武装割据 C坚持“持久战” D实行人民民主【答案】B【解析】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探索出井冈山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抗日战争中仍然坚持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故选B项。【答案】D【解析】注意时间信息1927年,即可排除A、B项,此时三民主义已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此时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是北伐,而C项材料中并未

20、体现,选择D项。35国民党中央上海执行部成立于民国十三年二月,办公地点在今南昌路180号,至民国十五年一月停止活动。该部由胡汉民、汪精卫、叶楚伧为常务委员,毛泽东、恽代英等分任秘书。下列活动与该组织无关的是 A负责上海市及其周边地区的党务 B贯彻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政策 C组织工农群众迎接北伐军进上海 D举行追悼列宁、孙中山逝世活动【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记忆能力。“民国十三年”为1924年, “民国十五年”为1926年,此时处于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由此分析有国民党和共产党人员加入,此时的政策为孙中山的三大政策,1924年1月列宁逝世,1925年3月孙中山逝世,ABD说法正确

21、。1927年3月下旬,上海工人阶级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举行第三次武装起义,打败北洋军阀武装,控制整个上海。北伐军第一、二师不费一枪一弹占领了上海。361929年,中华民国国民政府通过禁止污蔑太平天国案,蒋介石称赞说:“太平天国之历史,为十九世纪在东方第一光荣之历史。”但是,1930年后国民党政权对太平天国运动则进行了全面否定和批判。导致这种转变的原因应该是A新中国对太平天国运动肯定 B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C中共领导的土地革命蓬勃发展 D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爆发【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国共十年对峙时期阶段特征的理解能力。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1930年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共提出“土地革命总路线:依

22、靠贫雇农,联合中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打击了国民党专制独裁统治,故选C。37曾经是同盟的国民党变成了新军阀,相应的,作为国民党阶级基础的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亦成了新军阀的阶级基础。为此中共采取的经济措施是A开展土地革命 B建立工农革命武装C没收官僚资本 D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了国民党镇压中共和人民革命力量,国共合作破裂,国民大革命失败。八七会议确定了党在农村领导武装暴动、开展土地革命的斗争方针。B不属于经济措施。C、D时间不符。故答案A。38“以为不要城市工人而用农村包围城市可以取得胜利,这无论在理论上与事实上都是不通的。假使没有城市做领导,则任何乡村都

23、是不能联合起来的。并且,没有城市工人激烈斗争,则一切包围城市的计划完全是空谈。”(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红旗,1930年5月24日)这说明当时 A俄国革命道路符合中国实际 B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宣告失败 C中国尚未找到适合国情的革命道路 D对中国革命道路认识有分歧【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对民主革命道路探索。材料反映的是反对农村包围城市道路,主张城市中心论,说明对中国革命道路认识存在分歧。391935年起,蒋介石通过三条渠道与共产党进行秘密接触:一是由曾养甫、谌小岑出面,通过翦伯赞、吕振羽与中共北方局以及长江局代表谈判。二是通过宋庆龄、宋子文派以牧师身份活动的中共党员董健吾秘密到达陕北,向中共

24、中央转达国民党要求谈判的信息。三是令驻苏武官邓文仪找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谈判。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国民党已放弃武力剿共方针 B共产国际要求国共两党结束内战 C国共关系正处于转折时期 D中共 呼吁结束内战一致抗日【答案】C【解析】 据题干时间1935年和蒋介石秘密接触中国共产党,说明国共两党关系正处于转折时期,但是蒋介石尚未放弃武力剿共的方针,排除A,选C项;B、D两项在题干中未反映。41 陕北民歌移民歌唱道:“山川秀,天地平,毛主席领导陕甘宁。迎接移民开山林,咱们边区满地红。”该民歌所反映的内容最早可能发生于A十年对峙时期 B抗日战争时期 C解放战争时期 D三大改造时期【答案】B【解析】由民歌信

25、息“毛主席领导陕甘宁,咱们边区满地红”,可知是发生在陕甘宁边区。陕甘宁边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据地,原为陕甘、陕北革命根据地。1935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这里成为革命的中心根据地,并为中共中央所在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以后,根据国共两党的协议,中国共产党于1937年9月决定将陕甘革命根据地改称为陕甘宁边区。故选B项。 42歌八百壮士:“中国不会亡,你看那民族英雄谢团长;中国一定强,中国一定强,你看那八百壮士孤军奋守东战场;四面都是炮火,四面都是豺狼,宁愿死,不退让;宁愿死,不投降,我们的国旗在炮火中飘扬!飘扬!”歌词所反映的事件A出现在抗日战争的防御阶段 B发生在中共领导的敌后战场

26、C取得了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 D反映了国共合作抗日的情况【答案】A【解析】据材料中“中国不会亡”分析,应是在抗日战争时期;“谢团长”应是指在淞沪会战中涌现出来的守卫上海四方仓库的谢晋元团长,据此分析,此时正值抗日战争防御阶段。43蒋介石1938年8月31日日记云:“今日长江之敌已入挂形(易攻难退之地)与险形之地矣!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战,此倭寇之必败也。”此会战前后历时4月,战场跨5省,虽然最终失利,但是它翻开了抗日历史崭新的一页。此会战指 A淞沪会战 B太原会战 C徐州会战 D武汉会战【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记忆能力。A项发生在1937年8月;B项在1937年9月;C项发生在19

27、38年1月;D项发生在1938年8月。因此D项符合题目中“1938年8月”的时间。44抗战初期,国民政府组织的会战方案决定“以第一战区在平汉铁路的郑州至信阳段以西地区,防备华北日军南下;第三战区在安徽芜湖、安庆间的长江南岸和江西南昌以东地区,防备日军经浙赣铁路向粤汉铁路迂回”。该会战是 A淞沪会战 B太原会战 C徐州会战 D武汉会战【答案】D【解析】武汉会战横跨安徽省、河南省、江西省及湖北省,是抗日战争中的著名会战。由材料中涉及的地名,可以推测出该会战是武汉会战。461938年,民生公司总经理卢作孚在地处长江三峡的湖北宜昌指挥船队,抢运战时物资和人员到四川。亲历了宜昌大撤退的晏阳初说,“这是中

28、国实业史上的敦刻尔克”。可见,“宜昌大撤退”的意义在于A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B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保存了物质力量C增强了国民党“围剿”红军的力量 D阻滞了日本对中国沿海地区的侵略【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敦刻尔克大撤退为反法西斯胜利提供了物质基础,故1938年民生公司总经理卢作孚抢运战时物资和人员到四川的作法是为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保存了物质力量。471945年10月8日,毛泽东发表了演说,他说:“我们要在蒋委员长领导之下,克服困难,建设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中国!大家一条心,要和平、民主、团结、统一。”这说明了A国共两党共同的目标 B解放战争爆发的前兆C中共和平建国的诚意 D国

29、共两党合作的愿望【答案】C【解析】注意题干中的时间信息,由“在蒋委员长领导这下”、“大家一条心,要和平、民主、团结、统一”关键信息分析可得,C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国民党是一党独裁、战争;和平、统一是当时的首要问题,B项说法错误;D项与史实不符。48解放战争全面爆发后,美国对国民政府的政策从部分解除禁运到取消禁运,再到实行“有限援助政策”,1949年开始逐步削弱对国民党的援助。由此可见,这一时期A美国放弃控制中国的战略政策 B国民政府在中国的影响力发生变化C美国由“扶蒋”逐渐转向“中立” D美苏争霸使美国国力迅速下降【答案】B【解析】A项表述错误。二战后,美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为遏制共产主义的

30、发展,加紧控制中国;C项表述不符合史实,解放战争期间,美国一直是“扶蒋反共”,D项错在迅速下降。正确答案为B。49“印度对中国的贸易价值主要的却又得自鸦片贸易,没有印度贸易,董事会不可能这样顺利地为国内开支取得大量汇款;英格兰商人也不可能得到现在那么大量的茶叶而不需要向中国送出大量的白银。”这表明鸦片走私的直接作用是A增加了英国政府财政收入B扭转了对华贸易逆差C扩大了英国对华商品输出D打开了中国市场大门【答案】B【解析】从“为国内开支取得大量汇款”“不要向中国送出大量的白银”说明英对华贸易是进口少于出口,对华贸易顺差,扭转了对华贸易逆差。50鸦片战争中,一些清朝官员看到英舰不用帆桨也能行驶自如

31、,认为“英人使用妖术”,于是请来法师助阵破敌。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A英国的军事力量远远超过清朝B部分官员闭目塞听且愚昧无知C清政府动员各界力量参加抗英D清军将领采取消极抵抗的政策【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清朝官员不了解近代科技,愚昧无知,故B项正确。51英国的格雷斯顿曾这样评价鸦片战争:“在人类历史中,我从未见过如此不正义并故意要使国家蒙受永久耻辱的战争。飘扬在广州城头的英国国旗只是为了保护一桩可耻的交易进行的。”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支持英国对华发动正义的战争B为英国发动战争作辩护C未看到英国发动战争的真实目的D支持中国的反侵略战争【答案】C【解析】题干中“如此不正义”“保护一桩可耻的交易”表明作

32、者从道德角度不赞成英国发动战争,故排除A、B两项;格雷斯顿在评价中仅从道德角度含糊其辞,没有说明英国发动战争的根本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故答案选C;D项题干中没有体现,排除。521854年英国外交大臣克勒拉德恩说:“自从条约缔结以来,因我们对华通商在扩展有限而感到的许多失望届时我们当有权要求中英条约修订。”话中“自从条约缔结以来”指的是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答案】A【解析】从时间1854年判断,此时鸦片战争已经结束,南京条约已经签订。从材料“有权要求中英条约修订”也可看出是中英双方签订的条约,符 合条件的是南京条约。53十九世纪中期,一位身处广东的英国军官的日记中记叙了

33、这样一个场景:“30日上午,一大群一大群的当地居民集合在我们的军营后面,他们衣着简陋,以长矛、盾牌和剑为武器,向我们包围而来”这段文字描写的是A义和团运动B三元里抗英C太平天国运动D虎门销烟【答案】B【解析】时间是19世纪中期 ,地点是在广东,反抗目标是英国殖民者,因此正确答案为B。541871年学者兼诗人王阁运在游玩北京某地后,曾题诗“玉泉悲咽昆明塞,惟有钢犀守荆棘。青芝岫里狐夜啼,绣漪桥下鱼空泣”。造成诗中“玉泉悲咽”的直接原因是A第二次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C义和团运动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答案】A【解析】材料时间是1871年,B项是1894年,C项是1899年,D项是1910年。正确

34、答案为A。【答案】B【解析】“筹海患难防”说的是洋务派筹办海防不能救中国,指甲午战败标志洋务运动实践上的 破产。诗中的辽阳是辽宁的一地名,推断战事起初在东北,不难得出答案。57史料记载,清光绪二十一年,杭州开为日本商埠,拱宸桥辟为日租界,主权沦丧,民族蒙耻。清光绪二十一年应该是A1842年 B1860年 C1895年 D 1901年【答案】C【解析】本题解题关键点是“杭州开为日本商埠”,根据所学,1895年4月,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据此,光绪二十一年应该是1895年。59胡绳认为:列强支持清政府的政策中包含着一个无法解决的矛盾:一方面它们要清政府保持

35、腐败与懦弱的状态,因而只能屈服于外国的压力,遇事妥协让步;一方面又想使它具有足以镇压亿万人民群众的力量,以造成有利于外国侵略者的内部安定秩序。最能体现列强这种政策的条约是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答案】D【解析】材料主要表明列强要使清政府完全成为其统治中国的工具,实行以华 治华。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只体现英国和日本的利益和要求。天津条约要求清政府割地、赔款、通商、传教等,进一步扩大侵华权益。辛丑条约中规定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体现了材料的观点。正确答案为D。60洪秀全将基督教与中国的民间宗教相结合,创立了拜上帝会。其目的是A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人间天国B打击西方列强,进行

36、反帝斗争C进行改朝换代,完成民主革命D传播西方宗教,取代儒家学说【答案】A【解析】太平天国没有直接打击西方列强,故B错;完成民主革命不是它的目的,故C错;取代儒家学说是错误的,相反吸收了儒家的大同思想,故D错;推翻清朝统治,建立新政权是最终目的,故正确答案是A。611853年定都天京后,杨秀清发布待百姓条例,其中规定“铺店照常买卖,但本利皆归天王,不许百姓使用”。对这一政策的正确评价是A促进了农工商业的迅速发展B打击了农民革命的积极性C超越了农民运动的发展水平D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答案】D【解析】从材料来看,太平天国允许商业发展,但利润归天王,因此不会促进工商业的发展,也不会调动农民的积

37、极性,与资政新篇发展资本主义的做法也不符,因此正确答案为D项。62胡汉民自传载:“同盟会未尝深植于民众,民众所接收者,仅三民主义中狭义的民族主义 耳。正惟排满二字之口号,极简明切要,易于普遍全国,而弱点亦在此而不能使为坚强拥护革命之群众其责当由革命负之,而亦为当日失败之重要原因也。”对该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A“排满”口号易于为民众所接受B三民主义并没有真正深入人心C辛亥革命带有狭隘的民族革命色彩 D辛亥革命的爆发纯属历史的偶然【答案】D【解析】辛亥革命的爆发是阶级矛盾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结果,有其必然性。从经济上看,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从政治上看,民族危机加深,清朝统治腐朽

38、;从思想上看,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63美国驻华代办卫理于10月11日凌晨1时就把这一消息电告国务院,称:“顾临(John Green)来电,二天前在汉口俄国租界抓到几位革命党人,昨天5人被处决,昨晚随即发生数百名士兵兵变,他们焚毁汉口对面的营房。”电文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是A金田起义 B义和团运动C武昌起义 D南昌起义【答案】C【解析】事件发生的地点是在汉口,起因是革命党人被捕,因此与武昌起义有关,其他选项地点均不对。64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指出:“武昌起义以后,一个月之内,十三省相继宣布独立,并且没有一个地方发生激烈的战争。满清的灭亡,不是革命军以军力打倒的,是清朝自己瓦解的。我们这个古老

39、的帝国,忽然变为民国了。”这一材料A否定了武昌起义的重要作用B说明了民族资产阶级具有局限性C揭示了清朝灭亡的内在原因D描述了全国所有省份独立的概况【答案】C【解析】材料肯定了武昌起义的首义作用,排除A项;十三省独立而非所有省份独立,排除D项;材料中并未涉 及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问题,排除B项。65有人认为:“过去五千年的中华通史,实是一部帝王专制史;而今后的中华通史,将是一部民主政治史。”“从君主到民主”的历史转型中,成功的开端指的是A鸦片战争 B洋务运动 C甲午战争 D辛亥革命【答案】D【解析】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成为近代民主政治的开端。66“从前皇帝自称天子,如果有人说皇帝是强

40、盗,可以打倒,别人一定把他看作疯子。孙中山就曾经是一个被人家看作是疯子的人。相反在辛亥革命以后,如果有人想做皇帝或者拥护别人做皇帝,一定也被看作疯子。”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A儒家民本思想得到认同B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D民主与科学在中国实现【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人民对封建帝制的不同态度,即社 会思想观念的巨大变化。辛亥革命前认为反对帝制的人是疯子,辛亥革命后则认为坚持帝制的人是疯子,结合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可知答案为C。67陈独秀认为,某历史事件体现出来的精神是“对于社会国家的黑暗,由人民直接行动,加以制裁”。该事件是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五四运动 D新

41、文化运动【答案】C【解析】抓住材料关键信息“由人民直接行动”,说明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A、B、D没有群众基础。681943年蒋介石在中国之命运中写道:“这些国耻(二十一条)违背我国民的希望,有损我国民的自信,激起我国民强烈的革命要求。五四运动就是这种要求的最鲜明的表现,在国民强烈的革命要求之下,军阀官僚的政治,只有没落的一途。”上述材料A肯定了五四运动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精神B全面揭示了五四运动发生的历史原因C准确分析了抗日战争后中国的政局形势D体现了国民党实现国共合作的政治愿望【答案】A【解析】从材料信息看,蒋介石认为,“二十一条”违背了民心,损害了国民的自信,引发了五四运动,导致了军阀的没落

42、。可以看出,蒋介石充分肯定了五四运动所体现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精神。691919年梁漱溟指出,对五四运动中火烧赵家楼的学生第一要提起公诉,不公诉不足以维持民国初年刚建立的法治;第二要当庭特赦,不特赦不足以维护学生的爱国热情。下列与其观点一致的是A要在法律框架内理性表达爱国情感B要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C要维护北洋政府的专制统治D要用法律阻止学生开展爱国运动【答案】A【解析】分析材料可以了解到,梁漱溟支持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赞同学生表达爱国热情,但对于使用暴力破坏法治的做法表示反对。联系各选项,A项符合题意;B项在材料中未体现,C、D两项说法错误。70中共在某次会议上制定的奋斗目标“用无产阶级

43、的军队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实现共产主义”。这次会议的中心议题是A提出彻底的革命纲领 B正式建立中国共产党C组织和领导工人运动 D确定国共合作的方针【答案】B【解析】根据内容可知,这是党的“一大”提出的奋斗目标。这次会议的中心议题是正式建立中国共产党,会议确定今后党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和领导工人运动。721924年,孙中山曾说:“从前奋斗不充分的原因,是由于没有办法,从此以后有了办法,就要诸君担负责任,拿这个办法,去替国人发生一个新希望。”“这个办法”的关键是A武装夺取政权B联合地方实力派C建立责任内阁D唤醒民众进行国民革命【答案】D【解析】1924年国民党“一大”接受中国共产党的反帝反封建主张,确立

44、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革命时期的旗帜。根据材料A、B、C三项说法不符合题意。74美国一位历史学家说:“共产党的大多数领导人被蒋介石杀害,但有些人逃进了华南山区。毛泽东这时无视莫斯科的第三国际,制定出新的革命策略”。材料中“新的革命策略”指的是A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B创建了敌后抗日根据地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开创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答案】D【解析】A项是大革命失败后我党得出的教训之一,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爆发,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B项是在抗日战争爆发后;C项是在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

45、最主要矛盾的背景下制定的;D项指秋收起义失败后,起义部队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发,开辟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75某位同学在查阅家族历史时发现,其祖父在若干年前的“打土豪,分田地”运动中因丧失土地而生病去世。据此推测,他的祖父死亡时间应在A解放战争时期B北伐战争时期C土地革命时期D抗日战争时期【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19271937年中共的土地政策,属于中等难度题。有材料中的“打土豪、分田地”,应属于19271937年中共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行的土地革命路线时期。因此正确答案是C。76某班历史学习小组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发现了这样一段史料:“万一北平被

46、陷,则战与和以及不战不和,与一面交涉一面反抗之国策须郑重考虑。对民众内部之态度,预备应战与决战之责任,愿由一身负之。”材料反映的史实最有可能发生在A辛亥革命时期 B国民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答案】C【解析】历史上北京改北平是19271949年之间,由此可根据材料中“北平”,排除A、B;根据材料中“战与和”“一面交涉一面反抗”等信息,属于处 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因而排除D。771937年8月,中共洛川会议提出:“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是在使国民党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这一主张提出的直接背景是A中国东北沦陷,日军进逼华北B西安事变爆发,逼蒋抗日成功C日本全面侵

47、华,国共趋向合作D敌后战场壮大,中日战略相持【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时间提示,应该是在1937年日军发动七七事变后,符合要求的只有C项。79近代华西晚报的一篇评论认为:“如果对中国命运应负重大责任的国民党确具有结束一党专政与在野党团结合作的诚意,毛泽东此行将可成为中国近代史上划时代的大事件。”材料中的“大事件”指的是A西安事变 B重庆谈判 C政协会议 D北平和谈【答案】B【解析】抗战胜利后,中国人民最大的愿望是废除国民党一党专制,建立民主联合政府。为了实行民主与和平,毛泽东亲赴重庆谈判,故正确答案是B。80费正清在观察中国中指出:“中国的革命正是由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

48、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阶级的社会差别。”中国近代最有利于实现这两个梦想是在A国民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答案】D【解析】此题的两个梦想即民族富强和农民翻身,能全面体现出这两个梦想的是D项。81英国泰晤士报驻北京记者莫理循说:“我们在暴乱中并无所失。而事实上我们的威信大增,我们敢肯定地说,多少年来我们在北京的地位,从未像今天这样高。我们与清朝官员的联系并未像今天这样密切。”材料中的“暴乱”指的是A太平天国 B义和团运动 C五四运动 D国民革命【答案】B82“俄北瞰,英西睒,法南瞬,日东耽。处四强邻之中者,

49、岌岌哉!”危局之下,中国民众展开的将爱国救亡与追求社会进步紧密联系的运动是A太平天国运动 B维新变法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五四运动【答案】B83“从形式上看,维新运动与立宪运动(19011911)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改革运动,但是从内容上看,维新运动与立宪运动又具有不可分割的历史连续性。”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都触及到了政治体制的改革 B目的都是缓和矛盾巩固统治C都有促进资本主义发展措施 D都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答案】B84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则是反思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其中的“第二次反思”

50、付诸政治实践开始于A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B中法战争后 C甲午中日战争后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答案】C851902年4月,梁启超在给康有为的信中表示:“满清政府已百事腐败,久已毫无希望,破坏主义终不免;欲迟则欲惨,不如趁早。唤起民族精神讨满,是今日中国最适宜的主义。”材料表明梁启超A赞同三民主义 B认清政府本质 C倾向民主革命D主张维新变法【答案】C86宋教仁曾言道:“窃以为世界有永远纪念之日三:一为美之(1776年)七月四号;一为法之(1789年)七月十四号;一即我中华民国之十月十号是也。”宋教仁此语的用意是A抨击专制皇权 B推行总统共和 C宣传民族独立 D实现民主自由【答案】D87“全中国都

51、在动从沿海漂流到内地,犹如混乱的涡流聚集在这个临时的首都政府成员和共产党人同坐在一间会议室里,讨论制定共同作战计划。”这段文字出自美国作家安娜雅各布对一场战争的叙述。这场战争是A护国运动 B北伐战争 C抗日战争 D解放战争【答案】C88历史发展的链条并非光滑平直,而是由一个个节点串连。1945年是中国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在这一年,中国A赴美参加了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 B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C各党派于重庆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D签署了关税及贸易总协定 【答案】B89朱维铮在重读中国近代史中描述:“言辞的崇高与行为的凶暴,平等的许诺与行权的森严,恰成对比,越来越被渴望解脱重重压迫的贫民失望

52、。”他描述的事件是A太平天国运动 B维新变法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答案】A9019世纪晚期一西方报纸称“甲午以后,中国有三党:守旧党意在保现存之局面;中立党意在保国以变法;维新党意以作乱为自振之机。”文中的中立党和维新党分别是A维新派和革命派 B洋务派和维新派C顽固派和革命派 D顽固派和维新派【答案】A91共产国际曾给中国共产党指示:要坚持我们早先采取的立场,即“中国的中心任务是进行反对帝国主义及国内封建走狗的国民革命”。这一指示对中国革命的影响是A推动了第一次工人运动的高涨 B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C促进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D指明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答案】C94费孝通认为

53、:正因为被礼治惯了,所以在乡土社会里,一说起讼师,大家会联想到挑拨是非之类的恶行。(辛亥革命后)讼师改称律师,打官司改称起诉,包揽是非改称法律顾问这套名词的改变代表了社会性质的改变。材料中“社会性质的改变”指的是 A从人治社会到法治社会 B从宗法社会到官僚社会 C从旧民主主义社会到新民主主义社会 D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信息看,辛亥革命后人们改变了由于“礼治”的习惯对打官司和讼师充满了偏见,这体现了人们法律观念的进步。由此分析,辛亥革命使中国逐步走上法治的轨道,即材料体现了中国从人治社会到法治社会的转变,故选A项。95有学者认为:辛亥革命作为中国的资

54、产阶级民主革命,虽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其成就远逊于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但有一点是胜于英国的。最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A铲除了封建帝制 B开辟了资本主义的道路C颁布了临时约法 D建立了民主共和国【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可知:B项与辛亥革命的结果不符;D项是辛亥革命和英国革命共有的成果之一;两国革命期间或之后都颁布了资产阶级心智的法律;辛亥革命在废除帝制基础上建立的共和制相对君主立宪制,反封建更彻底,故正确答案是A项。【解析】根据图片中国的文字信息“还我青岛”“商界”等可以判断图片反映的是五四运动,故正确答案是D项。97“双亲大人膝下敬禀者:近来山东、青岛二问题均大失败,京津学界大为愤恨

55、。而今,若不极力争之,则将一落千丈,吾国之无日矣!”。该信件叙述的事件是A辛亥革命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 D五卅运动【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山东、青岛二问题均大失败,京津学界、不极力争则吾国之无日”可知是对五四运动爆发原因的表述。故选C项。98中共三大的中心议题是讨论国共合作及共产党员是否加入国民党,经过一个多星期的会议,最终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在会上以5票的优势(21票赞成,16票反对)通过。该决议案的通过推动了A五四运动 B国民大革命 C土地革命 D抗日战争【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知识再认再现。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中共三大通过了以党内合作方式实现国共合的议案,这指是

56、第一次国共合作,这次合作推动国民革命运动兴起,故选B项。99“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千秋耻,终当雪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这首校歌应该写于A辛亥革命时期 B国民大革命时期C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D抗日战争时期【答案】D【解析】本题材料信息获取能力。根据信息“万里长征,辞却了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可知当时长征已经结束,面临收复北京、南京驱逐日本侵略者的使命,故选D项。100关于近代中国某一运动,有人如此评价,“结果和它的期望恰恰相反,它不自觉地把机捩拧拨了一下,当机捩一旦转动,就逐渐地向着毁灭旧制度的爆炸点走去,再也没有任何力量能够迫使它停止下来。”该运动应该是

57、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答案】B1011924年1月,李大钊发表声明称:“因为第三国际是一个世界的组织,中国共产主义的团体是第三国际在中国的支部,所以我们只可以一个一个的加入本党(指国民党),不能把一个世界的组织纳入一个国民的组织。中国国民党只能容纳我们这一班的个人,不能容纳我们所曾加入的国际的团体。我们可以加入中国国民党去从事国民革命的运动,但我们不能因为加入中国国民党,便脱离了国际的组织。”据此可知A共产国际阻挠国共合作 B国共党外合作开展革命C中共服从共产国际领导 D松散联盟导致合作失败【答案】C102解放战争时期的某一战役结束后,美国驻华军事顾问团团长巴达

58、维将军在给美国陆军部的报告中说。“由于国民党政府在长江以北的失败所造成的耻辱,纵令时间容许,国民党政府是否能在华南取得必要的支持,动员这一地区的人力,以重建其军队,实属极端令人怀疑。”该战役应该是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答案】B【解析】抓住关键信息,“解放战争时期的某一战役结束后”、“长江以北的失败”等说明不是渡江战役。103路透社1938年4月9日电:“英军事当局,对于中国津浦(天津南京浦口)线之战局极为注意。最初中国军获胜之消息传来,各方面尚不十分相信,但现已证明日军溃败之讯确为事实英人心理,渐渐转变,都认为最后胜利当属于中国。”对材料报道的战役的正确评价是A成为

59、国共合作抗战的典范 B取得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C使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D极大提高了八路军的威望【答案】B104五四时期民主观念的演变路径一文指出,在新文化运动向前推进的同时,国内外发生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重大事件,改变了中国近代历史的走势,民主观念又开始了新的转变。这里“新的转变”指的是 A追求英国的渐进式民主 B效仿美法的共和制民主模式 C实行德日式的形式民主 D追求俄国苏维埃形式的民主【答案】D106“若辈洋人夺取我们的土地,骗取我们的金钱;蚕食我们的子女如食物,筑我们的债台如高山;焚烧我们的宫殿,消灭我们的属国;占据上海,蹂躏台湾,强迫开放胶州,而现在又想来瓜分中国。”这段布告彰显了 A民

60、主主义精神 B自由主义精神 C民族主义精神 D共和主义精神【答案】C107列宁在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中说:“必须承认这样的事实:我们党在大多数工人代表苏维埃中只占少数要向群众说明:工人代表苏维埃是革命政府唯一可能的形式。”下列毛泽东的论著与此文献发挥过类似作用的是 A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B新民主主义论 C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 D论十大关系【答案】B108张鸣在红色的个案一一苏维埃乡村追求中写道:“对于农村而言,农民根本弄不清楚苏维埃是怎么回事。广东的农民知道著名共产党人苏兆征,因此就把苏维埃当成苏兆征的弟弟;而湘赣边区的农民则管苏维埃叫埃政府,因为当地方言埃就是我的意思苏维埃

61、运动在中国的开展以及农民对这个运动的理解,暗示了中国革命的列宁主义趋向”。这里的“中国革命的列宁主义趋向”指的是 A没有充分发动群众 B不了解中国国情 C照搬照抄苏俄模式 D以工人运动为中心【答案】C109张鸣在辛亥:摇晃的中国中写道:“革命带来了问题,答案却是只能在继续革命中得到解决。所谓的革命,无非是要借助革命的杠杆,撬起可以使民族翻身的巨石,当无论如何都撬不动的时候,不是换一个杠杆,而是接长这个杠杆,用更激进的革命,继续撬。”这表明作者认为中国近代前期 A革命目的极具坚定性 B革命手段极具优越性C革命过程极具跳跃性 D革命结果极具建设性【答案】A110有一项条约规定:“中日两国应当互相尊

62、重,确保东亚地区和平,日本愿意放弃在华享有的治外法权,交还租界,双方在经济事务上紧密合作。中国政府应补偿日本臣民自事变发生以来在中国的遭受的经济损失。”材料所说的事变是 A卢沟桥事变 B九一八事变 C五四运动 D义和团运动【答案】A111毛泽东同志在一次会议报告中指出:“迄今为止,国民党内的主要统治集团,坚持着独裁和内战的反动方针。有很多迹象表明,他们早已准备,尤其现在正在准备这样的行动:等侯某一个同盟国的军队在中国大陆上驱逐日本侵略者到了某一程度时,他们就要发动内战。”该报告应该是 A论持久战 B新民主主义论 C论人民民主专政 D论联合政府【答案】D112全面抗战爆发后,毛泽东曾指出:“今日

63、红军在决战问题上,不起任何决定作用,而有一种自己的拿手好戏,在这种拿手好戏中,一定能起决定作用。”文中的“这种拿手好戏”主要指的是 A机动灵活的运动战 B中华民族的全面抗战 C工农武装割据的策略 D独立自主的游击战【答案】C1131929年,中华民国国民政府通过禁止诬蔑太平天国案,蒋介石称赞说:“太平天国之历史,为十九世纪在东方第一光荣之历史。”但是,1930年后国民党政权对太平天国运动则进行了全面否定和批判。导致这种转变的原因应该是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B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C中共领导的土地革命的发展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答案】C114货币战争中说“英国金融资本的突击力量远比船坚炮利的帝

64、国海军更具威力,他们将首先打垮中国的白银货币本位,政府的财政税收权、军事与国防的开支权将逐步沦丧。中国将不可避免地成为西方列强的待宰羔羊。”英国首先冲击大清帝国白银货币本位的方式是A鸦片走私 B商品输出 C强迫赔款 D开设工厂【答案】A115鸦片战争:一个帝国的沉迷和另一个帝国的堕落中写道,“当(英)舰突破虎门要塞,沿江北上,开向马乌涌(炮台)时,(珠)江两岸聚集了数以万计的当地居民,平静地观看自己的朝廷与我军的战事,好像观看两个不相干的人争斗。”材料主要说明A国人对世界形势一无所知 B普通民众对战争比较茫然C英军笼络了广东下层民众 D清政府完全失去人民支持【答案】B【解析】从材料信息看,珠江

65、两岸居民不理解英国发动战争的侵略性,不理解本国反侵略斗争,“他们平静地观看自己的朝廷与我军的战事,好像观看两个不相干的人争斗”,说明普通民众对战争比较茫然。这反映了中国普通民众的民族意识极为淡薄,在他们的思想意识里没有中华民族的概念。故选B。A项材料没有体现,可排除;C、D两项不符合史实,均可排除。1171862年,马克思在中国记事中写道:“在中国,在这块活的化石上,就开始闹革命了。这种现象本身并不是什么特殊的东西,因为在东方各国,我们经常看到社会基础不动而夺取到政治上层建筑的人物和种族不断更迭的情形。”这说明太平天国运动A仍属改朝换代范畴 B具有反帝反封建性质C提出新的革命方案 D动摇了清朝

66、统治基础【答案】A118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颇具深意地说,凡“万方来朝,四夷宾服及夷狄戎蛮鬼子,一概轻污之字,皆不必说也。”材料说明了A近代学习西方思潮的萌发 B中国人改善外交环境的愿望C农民领袖思想觉悟的提高 D对两方国家的认知有新变化【答案】D120某条约规定:“上谕以永禁或设、或入与诸国仇敌之会,违者皆斩。各省抚督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以下关于该条约的说法,正确的是A1900年签订辛丑条约 B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C禁止中国人民反帝斗争 D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的理解能力

67、。根据题干材料“永禁或设、或入与诸国仇敌之会”分析,意为禁止中国人加反帝活动,属于辛丑条约中的规定。A项说法错误,辛丑条约是在1901年签订的,B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1211907年张之洞在湖北武昌成立存古学堂,并给清王朝上了保存国粹疏,声称当时“道微文敝,世变愈危”,只有“存国粹”才是“息乱源”的最好办法。材料表明张之洞的目的是A推动洋务运动的发展,自强求富 B抵制革命思想的传播,阻止革命C维护民族的传统文化,引进西学 D继续维新思想的宣传,预备立宪【答案】B【解析】张之洞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主张“中体西用”。结合1907年式的形式,不难理解“存国粹”即保存中国传统政治制度及其精神支柱儒家

68、伦理道德,“息乱源”即抵制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以阻止革命。122孙文在同盟会宣言中说:“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共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这段材料说明平民革命A是“家天下”式的旧式革命 B是反满复汉的狭隘民族革命C是实现君主立宪的平民革命 D是变革专制制度的国民革命【答案】D1231911年11月2日,神州日报刊登了伦敦华侨致全国同胞的电文:务乞亿兆同胞,军民一心,速迎天机,各守公法,速建共和立宪国。袁世凯资格,适于总统,外论亦协,方不可折人满洲,存帝自扰。该电文A促成了袁世凯成为首位临时大总统 B说明了辛亥革命得到民

69、众的普遍支持C提出了建立民主共和国的迫切要求 D反映了当时民主共和观念已深人人心【答案】C1241926年7月国民政府的北伐宣言称:“本党于此时机,熟察前因后果,深知中国人民困苦之根本原因,在帝国主义及其工具卖国军阀而过去数年间之经验,已证明帝国主义者及卖国之军阀,实为和平统一之障碍,为革命势力之仇敌不能不出师以剿除卖国军阀之势力。”对此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A表达了全国人民的意愿 B反映了社会的主要矛盾C推动革命形势迅速发展 D奠定了国共合作的基础【答案】D【解析】北伐宣言指出“帝国主义及其工具卖国军阀”是中国革命的敌人,反映了当时社会主要矛盾,表达了全国人民“打倒列强,除军阀”的意愿,北伐推动

70、革命形势迅速发展,因此ABC正确。新三民主义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故D错误。125中国近代某革命政府下达部队动员令,宜布其军事战略为:“先定三湘,规复武汉,进而与我友军会师,以期统一中国,复兴民族。”依据该战略展开的军事行动的意义是 A推动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 B基本上推翻北洋军阀政府的统治 C促使工农革命的重心转移到北方 D揭开了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答案】B126“当日本企图取代欧洲在中国的位置,如夺取德国在山东的权力时,它倒提高了中国的民族主义精神。”这次“民族主义精神”高涨带来的重要影响是A结束了中国两干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B促成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C动摇了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

71、的统治根基D取得了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答案】B127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则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而凡卖国罔民以效忠于帝国主义及军阀者,无论其为团体或个人,皆不得享有此等自由及权利。”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符合了天赋人权的思想 B反映了民主革命的目标C表达了国共合作的意愿 D宣扬了民主自由的观念【答案】B128“以为不要城市工人而用农村包围城市可以取得胜利,这无论在理论上与事实上都是不通的。假使没有城市做领导,则任何乡村都是不能联合起来的。并且,没有城市工人激烈斗争,则一切包围城市的计划完全是空谈。”(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红旗,1930年5月24日

72、)这说明当时A俄国革命道路符合中国实际 B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宣告失败C中国未找到正确的革命道路 D对中国革命道路认识有分歧【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中共对革命道路探索。材料反映的是反对农村包围城市道路,主张城市中心论,说明对中国革命道路认识存在分歧。129抗战初期,蒋介石致电某部:“25日一战,歼寇如麻,足证官兵用命,深堪嘉慰。尚希益励所部,继续努力。”一位民主人士赞扬说:“此次大捷,其估量不仅在于双方死亡的惨重,而在于打破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使日军锐气挫折”。两则材料称赞的是A淞沪会战 B平型关战役 C百团大战 D台儿庄战役【答案】B【解析】1937年9月,平型关战役是中国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73、,可以说是“打破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130歌八百壮士:“中国不会亡,你看那民族英雄谢团长;中国一定强,中国一定强,你看那八百壮士孤军奋守东战场;四面都是炮火,四面都是豺狼,宁愿死,不退让;宁愿死,不投降,我们的国旗在炮火中飘扬!飘扬!”歌词所反映的事件A出现在抗日战争的防御阶段 B发生在中共领导的敌后战场C取得了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 D反映了国共合作抗日的情况【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现象的分析能力。根据材料中“中国不会亡”分析,应是在抗日战争时期。“谢团长”应是指在淞沪会战中涌现出来的守卫上海四方仓库的谢晋元团长,由此分析,此时正值抗日战争防御阶段。131在纪念抗战一周年到来

74、的时候,作为政治部副部长的周恩来,领导国民政府政治部第三厅举行了大规模的纪念活动。在这次活功中,影响最大的是“七七”献金,短短五天内,参加献金的达五十万人以上,献金总额超过一百万元。这反映出当时A抗日战争已经进入相持阶段 B国共合作采取“党内合作”方式C国民经济遭到战争残酷打击 D国共合作推动民众抗日热情高涨【答案】D132毛泽东指出:“解放战争的形势起了一个根本的变化,即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国民党军队则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这一转变,是以解放军渡过黄河向南进攻,把战争推进到国民党统治区为标志的。”材料中的“标志性”事件是A粉碎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 B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C三大战役

75、歼灭国民党主力 D渡江战役取得胜利【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史实的记忆和理解程度。材料题干中“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分析应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134太平天国l852年发布檄文:天下为上帝之天下,满洲为胡虏妖人,肆毒混乱,改变中国形象现在皇天震怒,命天王扫除妖孽,廓清中夏。这体现出太平天国运动A主张推翻满洲贵族统治 B主张挽救民族危亡C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性质 D代表先进历史潮流【答案】A【解析】从材料信息看,太平天国认为,天下是上帝(即西方的上帝)的天下,满洲人原为野蛮之人,祸乱中国(中夏),“命天王扫除妖孽,廓清中夏,主张推翻满洲贵族统治,故选A项。136毛泽东说:“中国的革命,自从一

76、九二四年开始,就由国共两党的情况起着决定的作用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还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主要原因是A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B国民革命军建立C革命统一战线建立 D广大工农群众支持【答案】D。【解析】联系1924到1927年国民革命运动的史实从组织领导、革命历程和革命成就及影响等方面理解。正是在革命统一战线的领导下,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137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提出对现有其他政党,应采取独立的攻击的政策。1923年6月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提出根据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议决议,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

77、党合作,共产党党员应加入国民党。党的方针出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国内政治形势发生变化 B严格执行共产国际的决议 C孙中山同意与中共合作 D认识到统一战线的必要性【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根据所学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材料反映中共决定与国共合作。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受挫,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单靠工人单枪匹马无法战胜强大敌人,必须建立统一战线。138近代良友:画报第62期刊登一幅大大的地毯,说明性文字写道:蒋主席公邸地毯图案,色彩庄严而华丽,象征全面统一,表现国体尊荣,然而际此10月国庆节期,内忧外患频仍,东北一角,崩缺糜烂,即使毯毁损,已堪惋惜,况国土失陷,可哀孰堪!这期画报出版的时间应该是 A1

78、915年 B1927年 C1931年 D1949年【答案】C139陈旭麓先生指出:“爱国主义永远是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但从爱国出发走向近代化,与从爱国主义出发回到中世纪并不同义。”与材料中的爱国主义最符合的是A太平天国运动 B戊戌变法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答案】C 【解析】“从爱国主义出发回到中世纪”反映了用“中世纪”(落后的)方式进行爱国,这一爱国行为与近代化相悖。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与材料中“爱国主义”关系不大,戊戌变法运动、辛亥革命与“中世纪”不符。故只有C项符合题意。140马克思在1853年说:“太平天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具有共产主义性质的政权。”而蒋介石则

79、说:“往者,洪杨诸先民,崛起东南,以抗满清,虽志业未究而邃尔败亡在历史,足以留一重大纪念焉。”马克思与蒋介石对太平天国的评价A符合革命史观,角度不同 B符合现代化史观,立场相同C符合革命史观,角度相同 D符合文明史观,具有客观性【答案】A141章开沅等编辛亥革命史资料新编:“(1912年)1月27号,法国外长告诉法国驻伦敦等地大使:迄今为止,六国至少分别地表现出了他们不介入的愿望。它们拒绝了对清皇室的金钱上的任何支持,也拒绝了对南京临时政府的任何承认。”材料表明当时部分资本主义国家对待辛亥革命的态度是A赞成B反对C漠视D观望【答案】A142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

80、自生。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沟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长成。”下列史实可以佐证钱穆先生这一观点的是A洋务运动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答案】B143新潮2卷4号记载着这样一段话:这次运动是民众自决的精神这次运动中大家直接向公使团及国外人类表示,是中国民众对外自决的第一声;不避艰险,直接问罪,是中国民众对内自决的第一声。所以这次运动是“二重保险的民众自决运动。”材料中的“这次运动”应该是A维新变法运动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 D国民革命运动【答案】C【解析】维新变法运动和新文化运动都没有体现民众的力量,

81、排除A、B;五四运动中学生到达外国使馆区,表达了中国人民对巴黎和会无理决定的愤慨和抗议,同时工人罢工、商人罢市,要求严惩卖国贼,这都体现了民众自决的精神,C正确;国民革命运动包括19241927年的一系列人民斗争,而材料强调的是“这次运动”,即指某一具体事件,故D不正确。正确答案为C。144中国的近代化:“学生、平民和城市精英从中国沿海地区向内地的被迫撤退,造成促进心理统一的强大压力,并加强了过去联系微弱的中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认同感”。材料中“被迫撤退”的主要原因最有可能是A国民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 B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C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影响 D沿海通商口岸的开放【答案】C145“福”字的原意

82、为“人人有田做,人人有衣穿”。有田就有保障,有保障就是福,代表了农民阶级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下列政策或措施能够充分满足这一愿望的是A天朝田亩制度 B孙中山“平均地权”C联俄、联共、扶助农工D解放区的土地改革【答案】D146美国时代周刊报道:“数干人已经死去,数十万人走投无路,千万人面临着一整个漫长冬天的大饥荒的折磨。其原因一是日本人,他们在撤退前毁掉了地里的庄稼。二是上帝,他拒绝给麦田降雨?”该报道描述的“大饥荒”发生在A八国联军侵华时期 B土地革命战争时期C全面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答案】C【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日本人在撤退前毁掉了地里的庄稼”和自然灾害是造成“大饥荒”的主要原因。

83、故该事件发生在抗战时期。(注:该事件发生在1942年。)147有不少学者认为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均为清政府的自救运动。上述历史事件的共同点是A未能触及政治制度 B以政治制度的改革为核心C均主张“中体西用” D自救未成却促进社会进步【答案】D148“工厂死在接收上, 鸟窠做在烟囱上。,民主涂在嘴巴上, 自由附在条件上,议案、协定归了档,文章写在水面上。,财政躺在发行上,发行发到天文上。,中国命运在哪里,挂在高高鼻子上。”这首诗反映的历史时期是A国民大革命时期 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答案】D二材料解析题:(“大题小做”)15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

84、题:李鸿章说:“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洋机器于耕织、刷印诸器皆能制造,有裨民生日用,原不专为军火而设。”依据上述材料回答,李鸿章认为中国“自强之本”是什么?列举洋务派在天津创办的近代企业。洋务运动在“实现国家富强”方面的有何积极作用? 15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840年起至1930年间,中国共开放77个城市作为通商口岸,通商口岸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特殊产物。就通商口岸与中国近代史关系,不同的观察视角会有不同的评价。毛泽东认为,帝国主义利用通商口岸为基地,造成“买办的和高利贷的剥削网”,培养出为帝国主义服务的“买办阶级和商业高利贷阶级”,便利其剥削广大中国农民。依据上述材料,指

85、出毛泽东是运用什么史观来观察近代通商口岸的影响的,并运用全球史观来评价通商口岸。154“中国需要更多地了解世界,世界也需要更多地了解中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949年美国政府宣布“必须创造种种条件,促使这个政权垮台”。同年美国等14个资本主义国家在巴黎成立了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封锁、禁运”的组织巴黎统筹委员会,尤其将中国作为封锁的重点。 中美关系史(1949197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必须创造种种条件,促使这个政权垮台”的原因。并举出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美在国际上互信开放、互惠共赢的典型事例。155公共舆论的发展状况,从侧面反映出一个国家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进程。阅

86、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世纪30年代,大公报秉承“不党、不私、不卖、不盲”的原则,由胡适、傅斯年、蒋廷黻等知识分子担任只要撰稿人,发表了系列时政评论文章,对当时的政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大大促进了现代中国公共舆论的发展。摘自李佳“兴起论文”(19341937)中的意见领袖研究上述材料中的“四不”原则体现了怎样的舆论精神?你认为当时的知识精英们可能会围绕哪些主题展开评论?请用史实加以说明。(至少列举两类主题)【参考答案】(1)现象: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2)运动:戊戌变法。157民主政治是历史发展趋势,并随着时代进步不断完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近110 年时间里, 中华民族危难深重

87、,外遭帝国主义的侵略,内受封建主义的压迫,人民根本没有民主权利。回溯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中国人民为争取民主进行了百折不挠的斗争和艰难探索,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真正获得了当家作主的权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正在不断健全、完善和发展。自 20 世纪 70 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的民主制度不断健全,民主形式日益丰富,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正在与时俱进,不断呈现出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摘自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依据上述材料,概括近代中国“人民根本没有民主权利”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88、近代前期民族资产阶级为建立民主政治进行了哪些斗争和探索?158世界历史是一部多种文明并存和相互碰撞、融合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853至1854年间,西方列强通过“修约”交涉,要求公使驻京,它们认为这是确立条约制度的核心环节。英国外交大臣说:“在任何与中国订的新约中,第一件事就是要提供公使驻京的权利。”美使柏驾说:“中国政府,从远方不能驾驭,到了它的身边,它就变得驯服多了。”这些要求都被清政府拒绝。列强认为不使用武力,就不能使清政府就范。 在清政府方面,这一问题牵涉到天朝至尊的信仰,反对最为激烈。天津条约签订后,咸丰帝仍试图把公使驻京纳入清朝传统的外交体制,甚至打算用全免关税来换取列

89、强放弃公使驻京的要求。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在京建立使馆。 摘编自王立诚中国近代外交制度史 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围绕中西方对“公使进京”问题发生的冲突,谈谈你的认识。159海洋既是古代文明交流的障碍,又是近现代文明交融的媒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近代以来,中日两国均开始筹划海防。李鸿章认为:“我之造船,本无驰骋域外之意,不过以守疆土、保和局而已”。明治维新时期,日本人认为,兴办海军“用以压制强敌,扩大我国数千年悠久历史之影响,耀皇威于四海,这才是最紧急最重要的国务”;一旦战争爆发,海军将以“歼灭敌舰队,控制敌海面”为首要作战任务。根据材料,概括中日两国关于海防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

90、识分别说明近代中日两国筹划海防的背景及对中日关系的影响。161从古到今,历届政府一贯重视官员队伍建设。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孙中山认为:监察权渊源于我国古代的谏议大夫和御史制度,所以监察机关的职权应以弹劾权为主。至于弹劾的对象,则上至总统,下至政府各级官吏,范围十分广泛。关于弹劾原因,主要是政府各官员的失职而引起的案件。孙中山在他所著孙文学说中指出,各院人员失职,由监察院向国民大会弹劾之,而监察人员失职,则由国民大会自行弹劾而予以罢免。摘自胡斌孙中山的监察思想概述依据上述材料,归纳孙中山监察思想的主要内容并谈谈你的看法。【参考答案】(1)内容:监察机关的职权以弹劾权为主;弹劾的对象包括总统、

91、政府各级官吏及监察人员;弹劾的内容是官员的失职行为;由监察院和国民大会行使弹劾权。(2)看法:孙中山的监察思想是对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扬弃;是孙中山民权主义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体现了西方资产阶级分权制衡的思想。16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888年,李鸿章创建了北洋舰队,拥有约25艘船舰,其中9艘为现代化的战舰。19世纪90年代早期,慈禧太后为筹备60岁生日的“万寿庆典”,修建颐和园花费了上百万两白银,北洋海军从此再无军费补给。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日本很快就证实了自身的现代化革命更为成功。摘编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甲午战争清政府败给日本的原因。163阅读

92、下列材料,回答问题:“甲午一役,威海水陆之防,既毁于日本”“东三省海防,奉天尤重。自日占旅、大,辽东半岛藩篱尽撤。”清史稿依据上述材料,分析“甲午一役”对中国主权造成的严重破坏,并指出导致这一结果的根本原因。16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和平未到最绝望期时,决不放弃和平,牺牲未到最后关头,决不轻言牺牲最后关头一到,我们只有牺牲到底,抵抗到底,唯有牺牲的决心,才能博得最后胜利;若是彷徨不定,妄想苟安,便会陷民族于万劫不复之地所以卢沟桥事变的推演,是关系中国国家整个的问题但我们的态度,只是应战而不是求战,应战是应付最后关头必不得已的办法卢沟桥事件能否不扩大为中日战争,全系日本政府的态度;和平希望

93、绝续之关系,全系日本军队之行动。在和平根本绝望之前一秒钟,我们还是希望由和平的外交方法,求得卢事(卢沟桥事变)的解决。” 蒋介石庐山谈话(1937年7月17日)根据上述材料分析,蒋介石对卢沟桥事变后的中日局势持什么态度?165“宪政”即宪法政治,它的前提是宪法,核心是民主政治。就是通过限制政府的权力,来保障人的权利和自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由于中西方在历史传统、文明基础、思想观念、政治制度等方面的差异,晚清时期的国人对于源自西方的现代法治文明隔阂极深,加之当时启动变法的直接目的是为了尽快地在法治方面与西方列强接轨,这些决定了当时中国的法治变革是从借鉴和移植起步的。 侯欣一近代中国法治变革

94、回顾阅读上述材料,概括近代中国法治变革的特点,并用民国初年的相关史实加以说明。166日记是私人记载的一种,历来被认为具有直接史料的价值。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大清宣统五年,正月初三自变乱以来,一切新党竞袭洋夷之皮毛,不但遵行外洋之政治,改阴历为阳历,即服色亦效洋式,而外洋各国之夷蚕食鲸吞,日甚一日。 1913年,一位乡村知识分子的日记上述材料反映了日记作者怎样的政治态度?简要说明你的判断理由。167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商务与碰撞】有的历史学家认为“(鸦片战争)不过是一个持续了二十年,并且要决定东方和西方之间应有的国际和商务关系的斗争的开端”。今天有的历

95、史学者又提出了“鸦片战争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的碰撞”的新认识。上述材料中“决定东西方商务关系”的观点是站在什么立场上看待鸦片战争的?其本质意图在于什么?材料中“两种文明碰撞”的新认识的立场又是什么?16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庚子赔款”总额为白银四亿五千万两。赔款年息为四厘(4%),分三十九年还清,本息共计约九亿八千万两。四亿五千万两的数目是以当时中国人口估算值(4.5亿)为基础,相当于清政府12年的财政收入,以关税常关税和盐税作抵押。摘自维基百科全书依据上述材料,判断“庚子赔款”出自于近代中国的哪一个不平等条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庚子赔款”的历史背景。16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96、:“我们人类现在既已承认学生运动是合乎正义的,国家和法律也应该跟着我们人类往一条路上走。那些道德上承认,法律上不承认的话,是野蛮时代的法律,专以维持秩序作目的的这种法律观,单是救济人治弊的,在现在的国家内,实在没有什么功用。”北京晨报:学生事件和国家法律问题1919年5月18日材料二:“梁君说无论什么人,有他的自由,不许他人侵犯,这话本来极是。可是侵犯人的,要是出于群众的行动,那就不能这样的说法了。法国在欧战初起的时候有个极有名的社会党领袖,因为主张平和,给群众打死,后来并没有发生法律上的问题。这种事情实例不知有多少。”知非:评梁漱溟君之学生事件论,每周评论第22号1919年5月18日材料一和材料二对学生事件的相同态度是什么?他们的理由分别是什么?【参考答案】(1)相同态度:都认为学生运动是合乎正义的。(2)理由:材料一认为法律应该为正义事业服务;材料二认为群众的正义行动可以侵犯个人自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