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朱元璋“废相”问题再议.pdf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002627 上传时间:2024-06-03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216.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朱元璋“废相”问题再议.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朱元璋“废相”问题再议.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朱元璋“废相”问题再议.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朱元璋“废相”问题再议.pdf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朱元璋“废相”问题再议.pdf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朱元璋“废相”问题再议.pdf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朱元璋“废相”问题再议.pdf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朱元璋“废相”问题再议.pdf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朱元璋“废相”问题再议孙熙隆 付慧宇【摘 要】朱元璋废相,是明代政治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本文通过对比高中历史教材中对这一历史事件的描述,重新审视和梳理了朱元璋废相后明代中枢政治的走向,对“宰相制度宣告废除”的观点提出质疑,以期适当补充和引导高中历史教学。作者认为,朱元璋虽然废除中书省和丞相,但其后的内阁与司礼监内外相维的体制,仍在继续行使宰相职权,宰相制度并未完全废止。【关键词】明代政治史;朱元璋废相;内阁制度;历史教学朱元璋废相,是明代政治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现行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中,对这一历史事件阐述如下:1380 年,明太祖朱元璋以谋反罪诛杀胡惟庸;同时,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

2、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他还下令,以后不许再立丞相。至此,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1这里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描述了朱元璋废除丞相的具体举措,二是阐明了该历史事件的意义。那么,我们不禁产生这样的疑问:朱元璋废相的具体过程究竟如何?明代废除中书省和丞相后,宰相制度如何发展?本文拟在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对上述问题进行再认识,进而补充教材知识,试图进一步充实高中历史课程教学。一、“朱元璋废相”事件始末早在明朝,就有许多学者论及朱元璋废除中书省的问题。此后,这一问题一直是明代中央政治史研究的热点。建国以来,中国史学界对明太祖废相的研究集中于废相原因、宰相职权以及后期的内阁

3、制度建设三个方面。关于废相的原因,传统观点认为是皇权与相权的冲突所致。2但这一观点缺乏动态认识,没有认识到国家政治制度日趋复杂精细而导致的行政权力膨胀。因此,还有学者认为,废相是历史发展的趋势和必然结果。3关于宰相的职权,许多研究者把丞相与宰相混为一谈,实际上,除辽代外,宰相一直只是一个习惯用语,是“辅佐皇帝行使权力,处理国家政务的主要官吏”。4因此,明太祖废除中书省和丞相,并不一定代表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废除。关于这一问题,后文还会详细论述。内阁制度建设的问题,学者主要围绕明代内阁的形成与发展演变的考证、内阁在国家机构中处于何种位置等问题进行研讨,这一问题实际上就是在讨论内阁与宰相制度的关系。

4、5综上所述,由朱元璋废相而引发的废相原因、宰相职权、内阁制度三方面的问题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一幅完整的明初政治图景。因此,本文亦拟从这三个方面入手,试图对朱元璋废相这一历史事件钩沉发微,借以补充和指导中学历史教学。1、西吴、明初的中书省制度概述元代,中书省“总宏纲”,6具有较大的权力。清朝学者赵翼曾经总结,蒙元诸帝如蒙哥(元宪宗)、元成宗、元武宗、元仁宗、泰定帝、元文宗等皆为丞相所拥立,7元代中书省权力之大,由此可见一斑。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朱元璋称吴王,史称西吴政权。“建百司官属,置中书省,左右相国为徐达、李善长”。8是时,强敌环伺,如东吴张士诚、浙东方国珍、福建陈有定、四川明玉珍、

5、武昌陈理等,加之北方元朝的威胁,都使朱元璋无暇顾及政权建设。明初承袭元制,设中书省统领军政大权,置左右丞相、左右平章政事、左右丞、左右参知政事等官。但早在吴元年(1367),朱元璋在讨元檄文中,就指出了中书省行政体制的弊端。9同时,告诫徐达、李善长说,“令吾所任将帅昔时有功之人,自其归心于我,即与之定名分、明号令,故诸将皆听命,无敢有异者。尔等为辅相,当守此道,无谨于始而忽于终也。”他认为,“元氏混乱,纲纪不立,主荒臣专,威服下移”,10也就是中书省权力过大,需要加以抑制。2、抑制中书省权力和胡惟庸案基于上述认识,在大明帝国建立以后,朱元璋开始对中书省进行了一系列整顿措施。洪武九年(1376)

6、,裁汰平章政事、参知政事。洪武十年(1377),诏命中书省唯一的右丞丁玉率师防边,实际上,这时中书省仅存左右丞相。洪武十一年(1378),朱元璋再次向臣下指出“胡元之世,政专中书。凡事必先关报,然后奏闻。其君又昏蔽,是致民情不通,寻至大乱,深为可戒”。11同时,他还诏令六部,“奏事毋关白中书省”。12这一系列的举措都预示着大明帝国即将迎来一场政治风波。洪武十三年(1380),明太祖诛杀中书省丞相胡惟庸,因将中书省与丞相一体废除。到洪武二十八年(1395),又下令:“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漢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期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都

7、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总之朝廷,所以稳当。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13至此,中书省及其属官均被废除。二、“后中书省”时代明代中央政治体制的探索朱元璋废相后,开始独操权柄,据春明梦余录记载,他在八日之内,共料理政事三千二百九十一条。14为此,朱元璋深感“人主以一身统御天下,不可无辅臣”,15“密勿论思不可无人”,16于是,就在废除中书省当年的九月,设立了四辅官,但旋即废置。洪武十四年(1381)十二月,诏命翰林、春坊官考驳诸司章奏,17洪武十五年(1382),设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明成祖即位后,诏命解缙

8、、胡广等人入直文渊阁参预机务,不仅如此,这些文臣还兼掌部院大权。18此时,学界多认为,明代内阁辅政体制已见雏形。191、票拟与内阁权力的上升永乐二十二年(1424)七月,明仁宗即位,提升了阁臣的品秩,还先后赐给蹇义、杨士奇、杨荣、金幼孜、夏原吉五人“绳愆纠缪”银章各一枚,并且对他们说:“今朕嗣位,军国之务重,须协力赞辅。凡政事有缺,或群臣言之而朕未从,或卿等之言朕有未从,悉用此印密疏以闻,毋殚于再三言之。”20这实际上授予了他们密疏言事的特权。明宣宗时期,“始令内阁杨士奇辈及尚书兼詹事蹇义、夏原吉,于凡中外章奏,许用小票墨书贴各疏面上进,谓之条旨,中易红书批出御笔亲书。及遇大事,犹命大臣面议,

9、议既定,传旨处分,不待批答,自后始专命内阁条旨。”21这标志着内阁开始掌握票拟权。宣德十年(1435),英宗冲龄即位,由太皇太后张氏和“三杨”共同辅政,22这时,内阁的票拟权被制度化。23至此,内阁正式成为大明帝国不可或缺的顾问团队。2、首辅与群辅:内阁权力的合法化英宗天顺年间,李贤受命“掌文渊阁事”,24这表明内阁首辅开始出现,较仁宣时期的儒臣“入直文渊阁”的权力显然不可同日而语。到武宗正德年间,虽然内阁逐渐受到司礼监的掣肘与压制,但阁权依然居于部院权力之上,同时,内阁首辅、群辅的称谓逐渐成为制度,这也表明,明代内阁的权力进一步合法化。3、嘉、隆、万时期:内阁权力发展的巅峰明世宗以藩王身份入

10、继大统,为了崇礼,与群臣展开了旷日持久的“大礼议”。在此期间,先后入阁参政张璁、桂萼等大臣因迎合世宗而备受皇帝宠爱。嘉靖六年(1527)十月,张璁以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兼掌都察院事,他还请求明世宗授予他密疏言事的权力。25到嘉靖中后期,内阁首辅如夏言、严嵩等,“赫然为真宰相,压制六卿矣”。26隆庆三年(1569)十二月,大学士高拱兼掌吏部;27次年三月,阁臣赵贞吉又兼掌都察院。由此可见,内阁阁臣通过兼职的方式,掌控了外廷、言官的最高权力。到万历年间,高拱被罢免后,张居正出任内阁首辅,他内结司礼监冯保,并以神宗圣母慈圣太后李氏为后援,使“部权尽归内阁,逡巡请示如属吏”。28至此,内阁权力发展

11、到了有明以来的顶峰。4、内阁-司礼监的共治模式宣德以后,为了制约内阁,司礼监的地位骤然提升,宦官假借皇权行事,权力凌驾于朝臣之上。具体而言,司礼监的权力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握有批红权。明朝中后期,皇帝荒废政务,章奏往往由司礼监掌印、秉笔、随堂太监分批。宦官可以通过批红行使部分皇权。二是掌控东厂、锦衣卫等特务机构。三是一批权阉的出现,凭借与皇帝的私人关系,代行皇权。如王振、刘瑾、魏忠贤等。因此,明史中这样描述,“然内阁之拟票,不得不决于内监之批红,而相权转归之寺人。于是朝廷之纪纲,贤大夫之进退,悉颠倒于其手。伴食者承意指之不暇,间有贤辅,卒蒿目不能救”也就是说,29内阁与司礼监内外相维,共同

12、构成了皇帝的辅弼机构。三、废相事件评述1、废相是一个过程,要辩证、动态看待由上所述,明太祖废相,并不仅仅是洪武十三年的胡惟庸案,而是一个长时段的过程。甚至有学者认为,朱元璋废除中书省并不仅仅因为胡惟庸,而是对丞相权力过大、威胁皇权的不满。30而明初,除徐达长期统兵在外,其他在朝的丞相如李善长、杨宪、汪广阳、胡惟庸等,几乎都未得善终。这也足可以证明明太祖对中书省丞相早怀忌惮之心。因此,废相是一个过程,胡惟庸案只是最终结果,必须辩证、动态地看待。2、要客观、理性看待宰、相之名分别见于商周、春秋之时,但连称则始见于战国。31除辽代之外,“宰相”一直只是一个习惯用语,用以指辅佐皇帝行使权力,处理国家政

13、务的主要官吏,并不是一个正式官名。总体来看,“宰相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缺一不可。即必须拥有议政权,和必须拥有监督百官执行权”。32而在明代史料中,宰相称谓的运用比较混乱。或指六部尚书,33或指内阁,34或指司礼监。35这三种称呼都有道理,但皆不全面,六部承担了政务执行权,内阁、司礼监共同辅佐皇帝,承担了议政的权力。由此可见,有明一代,所谓的宰相制度并未完全废置,而是由内阁、司礼监、六部共同承担了宰相的职责。高中历史教材中提到的“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这一观点,有待商榷。四、余论朱元璋废相后,逐渐完善的内阁制度在万历十年(1582)张居正去世后开始再次受到冲击。万历皇帝对张居正的清算,

14、实际上也标志着,自嘉靖、隆庆时期日趋成熟的明廷旧有中枢行政体制被打破。然而,“后张居正”时期,万历皇帝虽然一直不断压制内阁乃至部院的权力,却始终没有建立起中枢行政决策的替代模式。朱翊钧放任官僚争夺权力的做法虽然能够起到压制各方、加强皇权的效果,但也容易造成明代中央决策机制的混乱和失灵。首辅王家屏曾给万历皇帝上疏称:今章奏频留而不下,内阁不得票拟,外廷无由禀承,省决殆少疎焉。原其初,偶以圣意未协,间一留览耳;后来停阁之多,寝以稽滞,事关黜陟、刑赏而留,纲纽为之渐弛矣。36我们从奏疏中可以看出,此时,明廷内阁票拟已经基本失去效力,并进而导致了外廷行政目标混乱的局面。万历皇帝将奏疏留中,不仅削弱了内

15、阁协助皇帝处理章奏的权力,更糟糕的是,明代中央行政系统已经发生了严重的紊乱。此外,奏疏被大量留中,也促使了一大批政治官员,如孙丕扬、朱赓、李廷机等,直接挂冠求去的现象,国家中枢行政不仅失去了明确的指导,更是失去了必要的人力资源。由此可见,万历中后期,帝国只是摧毁了旧有的中枢行政体制,根本没有能够建立起一个新的、行之有效的中央权力运行模式。这种问题延伸到天启、崇祯时期,就演变为内阁权力几乎被完全废置,皇帝变成了“独夫”,皇权失去制约和辅弼,加之外廷党争日趋白热化、残酷化,明廷的灭亡也就指日可待了。所以,“明之亡,实亡于神宗”的观点,37虽然仍有待商榷,卻也并非空穴来风。值得注意的是,就在万历四十

16、七年(1616),明神宗接到了这样的坏消息:崛起于白山黑水间的努尔哈赤击败了明朝气势汹汹的五路大军。38更让他想不到的是,仅仅在他去世后二十七年,他曾经亲自掌舵的大明王朝,就在农民军的浪潮中,敲响了末日的丧钟。综上所述,君主专制的政体下,宰相制度的存在实际上起到了辅弼、规劝的作用,有利于政局的正常有效运转。明末,正是万历怠政、长期缺员不补,加之崇祯皇帝刚愎自用、独揽朝权,没有建立起对内阁制度的替代机制,才导致了帝国的灭亡。所谓的“清朝皇帝比明朝皇帝勤政”的观点虽然表面上看有一定道理,然而如果国家政务过度依赖于皇帝个人,实际上是历史上政治制度发展的倒退。【注 释】1 普通高中课程标注实验教科书历

17、史必修 1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2 如张显清,林金树.明代政治史,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钱穆.国史大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黄冕堂,刘锋.朱元璋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3 祝总斌.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0;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4 祝总斌: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P1.5 参见笔者:徘徊与思考:中国近三十年来明代内阁研究评述J.中国史研究动态,2014.2.6 大元圣政国朝典章卷 1,影印元刊本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大

18、学出版社,1998.7 赵翼(著),王树民(校正):廿二史札记校正卷 29M.北京:中华书局,1984.P671.8 明太祖实录卷 4M.台北:中研院史语所校印本.9 高岱:鸿猷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P87-88.10 明太祖实录卷 13.11 明太祖实录卷 117,洪武十一年三月壬午.12 明史卷 2太祖本纪二M.北京:中华书局,1974:P33.13 明太祖实录卷 239,洪武二十八年六月己丑.14 孙承泽:春明梦余录卷 25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第 389 页.15 明太祖实录卷 133,洪武十三年九月戊申.16 明史卷 137安然传,1974:P3944.17 明太

19、祖实录卷 140,洪武十四年十二月丁巳.18 据明史卷 73职官志二记载,“然解缙、胡广等既直文渊阁,犹相继署院事”.19 关于明代内阁究竟何时正式产生的问题,主要有洪武、永乐、宣德三种观点。其中,明代内阁产生于永乐时期,是学术界多数学者的普遍观点。如杜乃济指出,明代内阁“成于永乐”,“备于仁宣”(杜乃济:明代内阁制度,台北商务印书馆,1967 年)。王天有认为,成祖即位之后,“对洪武、建文时期辅政形式稍事变通,创立了内阁制度”(王天有:明代国家机构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年)。田澍认为,洪武时期设立的殿阁大学士并非明代阁臣代名词,“内阁初设于成祖即位”,而“确定阁臣身份的标准只有一条

20、,即入职文渊阁入参机务”(田澍:明代殿阁大学士非阁臣代名词,中国史研究2005 年第 1 期)。但有学者认为,洪武时期的殿阁大学士是“明代内阁辅政制度的开端”,并进而指出,可以认为内阁制度创始于洪武时期(张显清、林金树主编:明代政治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年;张宪博:明初辅政体制的建立与职能整合,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集刊第 3 集,2004 年)。还有学者主张宣德说,认为阁臣“授员大内”,须“避宰相之名”是宣德以后之事,不应该将其“误移”于永乐之时(刘礼芳:关于明代内阁建置的几个问题,南昌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1991.2.20 大明仁宗昭皇帝宝训卷 1求言.21 廖道南:殿阁词

21、林记卷 9拟旨,文渊阁四库全书本.22 即杨荣、杨士奇、杨溥.23 参见谈迁国榷卷 23,北京:中华书局,1958:1484.24明史卷 176李贤传,第 4675 页.25明史卷 196張璁传,第 5177 页.26明史卷 72职官志一,第 1730 页.27谈迁:国榷卷 66,第 4120 页.28明史卷 225杨巍传,第 5917 页.29 明史卷 72职官志一,第 1730 页.30 肖立军:朱元璋杀胡惟庸废丞相考辨,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0.7.31 祝总斌: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第 1 页.32 祝总斌: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第 5 页.33 如叶向高曾总结说:“高皇

22、帝罢中书省,分置六部,是明以六部为相也。阁臣无相之实,而虚被相之名。”(明神宗实录卷 511,万历四十一年八月庚申)34 如徐复祚称,“官尊于六卿,口衔天宪,无丞相之名而有丞相之实也。故中外皆称为宰相”。(花当阁丛谈卷 1)王世贞称,(内阁)“创尊仁宣,景宪大权始集,今视之赫然真相矣”。(明经世文编卷 333,王世贞内阁辅臣年表)内阁大学士张璁更直言不讳:“今之内阁,宰相职也。”(国朝典故卷 34世宗实录一).35 如黄宗羲认为,“有宰相之实者,今之宫奴也。”(明夷待访录置相,黄宗羲全集(第一册),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9.36 王家屏:王文端公集奏疏卷 1,“请御朝讲发章疏疏”,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明万历四十至四十五年刻本,四库存目丛书集部第 149 册.37 明史卷 21,神宗纪二赞语,第 295 页.38 明神宗实录卷 583,万历四十七年六月甲寅.【作者简介】孙熙隆(1989.1),吉林市人,汉族,任职于天津市教育招生考试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明史、历史教育测量与命题评价.付慧宇,内蒙古海拉尔人,女,汉族,任职于天津市教育招生考试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高考招生政策研究、教育测量与评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