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电影在高校管理学科中的教辅作用与应用策略初探.pdf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001810 上传时间:2024-06-03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200.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影在高校管理学科中的教辅作用与应用策略初探.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电影在高校管理学科中的教辅作用与应用策略初探.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电影在高校管理学科中的教辅作用与应用策略初探.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电影在高校管理学科中的教辅作用与应用策略初探.pdf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电影在高校管理学科中的教辅作用与应用策略初探.pdf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电影在高校管理学科中的教辅作用与应用策略初探.pdf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电影在高校管理学科中的教辅作用与应用策略初探摘要电影在高等学校管理学科教学中具有史料、案例、多模态学习情境构建、第一信号供给等教育功能,对解决高校管理学科教学长期存在的普遍问题有辅助作用。论文还对电影辅助教学应用策略进行了讨论。关键词电影;教育功能;高等教育;管理学科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5)02-0066-040 引言早在 1860 年杜蒙就指出“电影这项发明可使一切知识的传授,如自然科学、工业、机械、美术和技术、军事战略等等,获得一个迅速、普遍而有效的工具”1。电影问世后,虽然其科研目的逐渐被娱乐功能挤占、取代,但在教育家的眼里,它一直未曾失去教育

2、的意义2。电影具有重要的教学功能,能够补充学科文本,充当启发性的角色3,此外,电影教学法增进了学生的参与,并使学生更深入地进入学科问题的探讨4。在浩瀚的电影资料库中,有着丰富的教学资料素材,电影作为教辅工具,在语言、艺术等人文教育领域的应用较为普遍,但在高校管理学科中的教育功能与教辅作用却一直未得到重视。在当前高等教育强调多种教学方法综合利用,学生认知习惯多元化的形势下,有必要对电影在高校管理学科中的教辅作用与应用进行探索研究,挖掘并发挥电影应有的教育作用。1 电影在高校管理学科中的教育功能1.1 电影具有史料作用电影具有史料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电影特别是记录片保存了大量的事件、人物、风俗

3、民情、科学发明等具有历史研究价值的影像;二是每一部电影本身都有时代的烙印,电影记录、描摹、反映时代,不论是故事片还是记录片,不论是写实还是科幻,都有彼时彼地的痕迹,因此电影具有时代的特征,具有历史资料的功能。管理学科作为发展中的科学,无论是教材还是课堂讲授,都有大量的学者、理论、时代背景、社会特征需要回顾,以反映学科的脉络与发展。电影为这种历史回顾的形象表达提供了可能。比如:在讲授“工具人”时,摩登时代这部电影提供了良好的视觉描述,如果加以挖掘,还可以在“流水线”、“动作研究”等概念对学生加以引导阐述;超级工厂这部记录片,介绍美国 UPS 公司自动化、机械化的包裹分拣系统,具有美国企业追求效率

4、的时代特征,学生观看后,马上就能理解企业为什么、如何追求工作效率;如果学生对博弈论中的纳什均衡感兴趣,进而想对理论创立者小约翰福布斯纳什的生平有所了解,教师就可以推荐美丽心灵这部电影。1.2 电影具有案例功能国外学者对电影的案例功能挖掘得比较早,1991 年美国迪尔教授在商业道德教学中把纪录片华尔街作为案例进行教学,并发表了相应的电影教学成果论文。电影的案例功能主要由故事片提供。广义地说,每一部故事片都由一个或若干个案例组成,这是由故事片的艺术形式决定的。对有着良好叙事传统的中国人来说,故事性具有吸引力,因而容易激发人们的兴趣。唐山大地震的开头,便有一个关于理性或感性决策的案例藏匿其中,徐帆扮

5、演的母亲做出了一个“救弟弟”的决策,电影对这一决策情境的模拟几可乱真。领导理论中提到“领导的本质是下属义无反顾的追随”,斯巴达克斯这部电影提供了近乎完美的形象表达。美国电影门口的野蛮人几乎将课堂上诸如“垃圾债券”、“恶意收购”、“内部人控制”等重要概念全部涵盖在内,简直就是一部公司金融的“活教材”5。这样的案例情境逼真、形象清晰,加上视听效果震撼人心,学生容易接受理解。1.3 电影构建了一个多模态学习情境人类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与互动通过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方式完成,每一种感觉代表一种模态。正常的感知与互动是通过多种模态交织综合完成的6-8。在学生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都缺乏的情况下,要还原文本中

6、以单一模态表现的多模态情境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文本作者也时常显得力不从心,因为它既要求作者有管理学科的知识背景,又要兼有文学大师的语言能力。因此,对低年级学生而言,文本阅读经常有一种“纸上得来终觉浅”的缺点。要使学生学以致用,避免“纸上来纸上去”,多模态认知显得更为重要。研究表明,人们通过语言形式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记忆 15%,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记忆 25%,利用声光同步设备,把听觉和视觉结合起来,能够记忆的内容可高达 65%9。电影运用色彩、声音等技术语言去描摹人物、讲述故事、记录社会,这种多模态的直观表达令学生们能耳闻其声、目睹其形,对研究对象所要表达的内容与思想容易把握。1.4 电影为

7、教学提供了大量的第一信号巴甫洛夫将一切信号分为两大类:第一信号为现实的具体信号,是直接作用于各种感官的具体刺激;第二信号是现实的抽象信号,即语言、文字。第二信号系统是在第一信号系统的基础上建立起来,但又反过来影响和支配了第一信号系统,人类的高级神经活动是这两个信号系统共同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10。绝大多数管理学科在揭示管理活动客观规律的同时,强调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这就要求要给学生提供大量的第一信号,否则理论的建立就是无本之木,对实践的指导也是无源之水。电影为学生管理概念、理论的形成与投射提供了有别于文本形式的来源与对象,电影具有逼真性与可感性,电影案例具有形象性、故事性与情感内涵,除了可以弥

8、补学生的情感、管理经验不足,更主要的是容易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与情感体验并产生移情或代入,这种第一信号系统与第二信号系统的联结,便是意义建构,是桑代克强调的“学习者的最佳途径”11。虽然电影提供的第一信号和学生的实习、参观、考察等实践活动相比,信号强度与逼真性都有一定程度的衰减与失真,但是,它具有效率高、成本低的优点。世界电影库提供了海量电影,通过教师或学生的选择与剪裁,事实上相当于提供了海量的信号。2 电影有助于解决教学中的几个普遍问题2.1 学生缺乏感性认识,习惯于从理论中来到理论中去学生缺乏生活、社会管理经验以及对管理实践的感性认识。尤其是本科生与应届研究生,生活轨迹基本上是从家庭到校园,

9、对社会和世界的认识也基本上是从书本到课堂,可以说在高校管理学科色彩斑斓、纷繁复杂的新天地中,他们单纯的像张白纸。再加上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学生带有应试教育铸就的思维模式,习惯于死记硬背,这种能力上的“比较优势”令他们在大学课程学习中依然习惯于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学生们似乎学得很快,但是,这种建立在机械记忆上的对概念、理论的“掌握”十分脆弱,一旦要把它们迁移12到新的、现实的情境中去,学生便会无所适从,显示出较弱的理论应用能力与情境适应性。学生们这种从理论中来到理论中去的弊病,本质上在于缺乏概念、理论与生活情境、切身感受的密切联系。而管理学科的教学,有时是高度依赖情境感知的,比如,对“机械

10、化大生产极大地提高了劳动效率”这句话的理解,如果没有对“机械化大生产”的感性认识就会大打折扣,如果学生在现实或在电影看过流水线,对“机械化大生产”和“劳动效率”这两个概念的联结就会相对容易、牢固,从而对原理的学习就越透彻。按照贾德的概括化迁移理论,学生对新情境的适应性越强,迁移就越好。电影为建立这种关联与迁移提供了可能,大量电影有适用各种理论的情境可供提炼,从而引导学生学以致用。2.2 学科基础性、观念性、实践性目的淡化高校管理学科具有基础性、观念性、实践性的学科特点,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不但要打下理论基础,而且还要形成自己的管理观念,能够运用管理理论、模型、工具去分析解决现实中的管理问题、指导

11、自己的行为。换言之,学生学到知识只完成教学目标的三分之一,学生能学以致用并养成自己的管理素养才算是完成全面的教学目标。电影可以为实现这一目标发挥辅助作用。首先,它比文本、语言更容易促进学生概念、理论的形成。其次,电影的现实模拟使学生形成的概念、理论更容易与现实发生关联。再之,电影拓展、拓宽学生的知识传导链条。在没有运用电影等教辅手段前,学生的知识传导链条是:教师、教材的语言文本知识(输入)学生的语言文本知识(转化)学生的语言文本知识运用(输出);引入电影等教辅手段后,学生的知识传导链条有可能是:电影的现实模拟情境(输入)教师、教材的语言文本知识(输入)学生的多模态知识(转化)学生的多模态知识运

12、用(输出)学生对现实管理情境的敏锐感知与知识运用(输出)。如果这一延展的链条得以实现,那么学科的基础性、观念性、实践性就会全面得到强调,不至于偏废,学生的能力也得到升华。2.3 教学手段单一,学生兴趣不高在实际授课过程中,为追求学科知识体系的理论性、系统性与完整性,需要讲解的内容较多,教师为赶课时经常以课堂讲授为主,授课过程与方法相对单调。这种紧凑的、满堂灌式的授课方法似乎能体现教师的责任心,但是也可能会在某种程度上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与满意度不高、学习效果不佳。教育工作者经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在一定程度上诠释了建构主义教学观。学生对事物的认识不是来源于老师的灌输,也不是大脑对事物的直接

13、反映,而是基于学生主动选择、建构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强烈主张在教学活动中,要以学习者为中心,从学习者个体出发,把学习者主体能动性的发挥放在教学、学习活动的首位13,14。以上观点对教师的启示是要表现出某种程度的“屈服”,放下身段“迁就”学生。电影的引入,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一方面,电影这种多模态认知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另一方面,电影的故事性与娱乐性也为学生所喜闻乐见,更主要的是,电影案例的形象性消除了学生对管理情境的陌生感,因而运用所学的理论分析问题时更容易得心应手,成就感更强、兴趣更大。学生一旦自觉或不自觉地在观影过程中运用管理理论去分析剧中人物故事、或用剧中人物故事来验证管

14、理理论,就已迈出了从理论到实践的一大步,管理学科基础性、观念性、实践性也就开始彰显。2.4 文本案例相对缺乏与单调大部分管理学科引进教材中的文本案例都较为丰富,但都是国外情境,由于情境与文化的高度民族化与本土化特点,学生缺乏对这些案例背景或情境的深刻认识与了解,分析起来难免隔靴搔痒。本土教材书中案例较少,即使是本土案例,由于学生缺乏对管理情境的感性认识,对案例的认识也容易模糊、难以准确把握。此外,文本案例在模态上较为单一,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不易全面准确掌握案例中的综合信息,并且,文本案例在表现纷繁复杂的管理情境时亦有其局限,这也构成文本案例的单调性。电影案例可以克服以上缺点,可以从多个角度和

15、层面进行解读14,是一个具有良好补充作用的管理案例宝库。3 电影在高校管理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策略3.1 精选电影资料及其教学片断发挥电影的教育功能要求教师首先具备“形象表达”的意愿,即要有对某一管理概念与理论如何通过视觉、听觉表现出来的欲望,其次是要有大量的观影经验、形成自己关于学科的“影视库”,再之要有把教学内容转化为问题情景的技巧。海量的电影提供了海量的案例,关键是如何选择与剪裁。对电影资料的精选存在一些困难,一是要在海量的电影中找到与课程知识点对应的片段无异于大海捞针;二是难以取舍,需要教师反复观看,多番权衡比较,比如,集结号与风声都可以用作“管理沟通”的教辅资料,前者对“无反馈”单向沟通

16、方式的危害表现得回肠荡气,但是,后者关于沟通的信息量更全面、丰富,更适合用于教学;三是剪裁困难,一般而言,一部电影适合播放的片断是有限的,为控制播放时间需要对其进行剪裁,但是如果过于追求效率,只选择最为关键的内容,可能会忽视前因后果、背景交代,学生看到的是支离破碎的片断。可见,精选过程既要有教师视角,也要有学生视角。3.2 充分准备教案与相关资料如果没有重视这一环节,高校管理学科课堂就可能沦为电影欣赏课。为此,(1)教师要设计好教案,根据各章节的教学目标来搜寻电影资料,精选到能使教学“事半功倍”的影视片断,宁缺勿滥;(2)对电影资料在每次教学应用中的定位要清晰,根据电影的史料功能、案例功能来准

17、备教案,包括背景资料、延伸知识、课堂讨论问题设计以及引导技巧等。电影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学习热情,学生一般沿两条线索进行探索,一是与课程教学内容相关的延伸知识,二是与电影内容相关的发散性问题。教师如果没有充分的知识储备与课前准备,就不能与学生有效对话、引导学生,既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浪费了电影资料。3.3 学生的作业与任务对具有史料功能的电影资料,一般可要求学生谈谈观后感想、鼓励学生进行影视内容与课本内容的对应联结、要求学生举例把影视内容、课本内容延伸到现实情境中去。对具备案例功能的电影资料,除了像文本案例一样布置作业与任务外,还可以提一两个延伸或发散的问题,和电影资料的延伸性和发散性相对应,往往学生对这样的问题有很大兴趣,呈交的答案五花八门,但时有真知灼见,反映出他们的真实思考。3.4 基于观影过程的教学互动有的教师喜欢一边观看一边介绍、提问、讨论,这种方式对史料功能的电影资料较为适用,对案例功能的电影资料则值得商榷。大部分在课堂上使用的电影资料,本身就经过剪裁,显得相对碎片化,如果教师在观看过程中经常打断插入讲解,不但加剧电影资料的碎片化,而且不利于学生的移情与代入,不利于学生对情境的感性与理性把握。而移情、代入、多模态情境正是电影引入课堂的主要目的。比较合适的方法是教师暂时充当背景资料提供者的角色,在各个片断的连接间隙进行必要的解释与补充说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