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析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方法摘 要:基础教育中的技术教育在保证基础性、共通性的前提下,应允许有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灵活结合实践操作问题,把有源之水引入课堂,充分挖掘教学资源。技术的学习源于生活实践,服务于生活实践,学生通过对技术问题的“感知、思维、想象”,达到改善学习、促进发展的最终目的。关健字:典型性;真实性;科学性;准确适度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9-193-01突出的技术应用性、迅速的变化性和鲜明的社会时代性。因此,其教学方法绝不能完全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而应有其独特的教学方法。教学实践证明,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开始时都对计算机
2、都怀着神秘、好奇的心情,并觉得可以打游戏、好玩,于是非常想学。但随着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的深入,有的内容需要记忆,且枯燥无味,难度增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慢慢降下来了。信息技术教学必须重视技术问题、挖掘技术问题,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下面就从技术问题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注意的几点要求谈一点体会。一、运用各种手段,激发学习兴趣,选择问题要具有典型性例如兼容性问题就是一个典型性问题。兼容性是指相互适合、适应或相容、互换的特性。在讲解兼容性问题时,教师往往一带而过,没有给予重视或者仅仅只是介绍抽象的概念。其实,兼容性问题是一个经常性的问题,表现形式丰富、复杂,有时比较难判断。新技术新硬件的出现、新的软件运行环境
3、等等都会导致兼容性的问题。例如。会声会影 x2 软件在微软最新的 win7 操作系统中就出现典型的不兼容现象。在选择刻录光盘映像时显示菜单不完整,无法显示“刻录”按钮,所以无法进行进一步的操作。但此现象似乎是用户前面操作失误才导致“刻录”按钮无法显示,后来在 vista 中测试,才发现原来是该软件版本与 win7 不兼容引起的。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就是解决兼容性问题。由于故障表现得比较隐蔽,似乎硬件与软件,谁都没问题,谁都可能有问题,解决问题方向难以确定。于是,问题带来了很多迷惑性,也给我们解决问题带来了复杂性。或许有人不以为然,找问题案例,上网一搜,信手拈来,但如果这些案例是教师亲历的问题情境
4、,讲起来会更加深刻、生动。二、巧妙设计教学任务,呈现问题情境的真实性在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老师应该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围绕相应的知识点多搜集一些相关的资料,从而巧妙地设计教学任务,将每一个任务都设计得明确、合理、科学,将所要传授的各个知识点蕴含于各个任务中,将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分解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在问题情境中学习更有利于学习者获得认识、掌握技能、发展能力。因此,建构主义主张营造问题情境,以帮助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活化知识,变知识为解决问题的工具。例如。在文档中实现“查找”与“替换”,有的教师所构建的文本情境却是一首小诗或一两段简单的文字,这种一目了然的情境何须大动干戈,其实
5、直接更改更省事。如果在一个比较复杂的文本情境中,想找出文章中相同关键词出现的次数或对同一词语进行修改,看看谁做得更准、更快,当学生忙于修改与查找时,投影屏幕上教师举手投足间已不费吹灰之力解决了。于是。强烈的反差对比,就自然而然地激发了学生提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如何有效快捷地修改文本。有意义学习更容易发生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我们需要在真实的、有用的情境中教授知识和技能,并给学生提供新的、不同的情境练习使用的理念,而不是把它们抽象成规则。让学生记忆再应用到预先设置好的问题中。真实的问题情境有利于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有利于学生对意义的建构,特别是有利于学生完成和深化所学知识意义的建构。可以给学生
6、能力以更大的挑战。带来更丰富的生成,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三、问题选择要准确适度不是所有的疑难都能成为教学的问题资源,都让学生去“探究”。要把握问题的准确性,要求教师要有筛选,有判断。进行充分的备课,而且要有熟练的操作技能,不要一遇疑难。就是“问题”。真正的问题资源,应该能够启迪学生的思维。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与知识,激发学生潜在的探究未知的欲望,建构新的知识。如用“画笔”进行美术创作、用 Excel 分析班级成绩、用 Internet 进行信息交流,等等。这种学以致用的教学方法既有利于完成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任务,又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使信息素质和创造素质的教育落到实处。总之,所有的问题情境创设都应围绕学习者的自主学习来设计,注意挖掘身边的问题资源,让学习者学会发现方法的机会,在亲自动手、亲身实践的过程中了解技术、认识技术、亲近技术、活用技术,从而有效迁移知识与技能。